MENU
趨勢快訊
歐盟「展望2020計劃:社會挑戰2」
2016/08/08
歐盟「展望2020計劃:社會挑戰2」的顧問團提出此計畫將包涵研發與創新之需求,並為此進行策略規劃之說明。其內容涵蓋六大策略主題與其相關重要議題。策略一、健康、個人化的飲食1.從科學角度瞭解人體生理學、微生物群、食物攝取之間的交互關聯性2.研究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在食品與肥胖之間的關聯性3.藉由開發新的口味與質地來開創新的產品,及使用可瞄準人口群體健康需求的生物活性成分4.需要深入瞭解消費者行為的決定因素,及消費者行為對家中的影響,尤其是在飲食知識、食品與健康考量、環境衝擊、性別與教育之影響等方面策略二、食品安全、農業生產、畜禽健康的整合機制1.使用新型技術,持續監控化學及微生物對糧食與飼料的汙染風險(在整個生產鏈中監控有無暴露於汙染源)2.釐清畜禽系統與人體健康系統兩者的因果關聯,包括以健康一體的觀點來治療人畜共通傳染病3.用來根除或有效管理疾病(包括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動物健康策略,及研究避免產生抗生素抗藥性的方式4.瞭解不同生產系統之間,各種動物在施用抗生素藥物方面的明顯差異,包括低度使用抗生素藥物的生產系統,例如有機畜禽生產5.減少使用抗生素、且主要食品病原菌已大量降低的密集生產當中,其產品在差異化、品質、動物福利之間的關聯6.經由農場層級與個別動物層級的創新管理,開發穩健且高效率的生產系統,藉此降低畜禽系統中的資源利用7.開發可行的畜禽系統,其中採用替代性的飼料蛋白質來源,並減少歐洲的含蛋白質飼料進口量,及減少飼料與糧食生產的競爭8.以符合成本利益、有益環境、易於管控的方式,改善畜禽部門的牧場與草場管理,亦須考量動物的健康與福利及生態系統服務9.探討有機回收產品更適合的用途,以替代性飼料來源餵食動物10.回收產業副產品製成機能性飼料,同時達成改良飼料鏈的效果,且不危害食品安全11.改善有機與慣行畜禽生產的飼養情形與動物健康管理,可透過加強監測反芻動物及單胃動物生產性疾病以及代謝異常之發生策略三、高效率管理資源、森林、土地的智慧性、全面性、永續性方案1.從僅有一種用途的單一作物栽培,轉變為更多樣化的耕作制度(包括種植多年生作物),以期降低環境壓力、改善生態系統服務、並增加糧食與非糧食用途的生質總產量2.農業生態與林業的研發創新,以評估與提升生態強化在土地利用當中的潛力,並且結合多項創新,包括收成與運輸技術、作業規劃、高精度監測、商業模式、資通訊技術,令生質的取得,能夠具備合理、具有競爭力及對環境友善的要素策略四、生物經濟之系統性發展1.結合糧食與非糧食作物生產,並增加使用取自作物的綠色生質,以綜合進行糧食、飼料、生物精煉的生產2.為鄉下與濱海地區創造生物經濟的契機,生產全新、多樣化的產品,而產品需符合對於低碳、短程配送系統的漸增需求3.將汙染減緩與生物經濟發展做出連結:研究受污染土地的植生復育法(phytoremediation),以及海洋的藻類復育法,並結合非慣行生質的生產,用於生物精煉4.為使新的生質流程確實可行,需要將生物科技的生產系統充分優化(例如透過代謝工程與系統生物學)、或是優化生物催化劑5.增加歐洲用於飼料與糧食的作物類蛋白質產品,方式是利用環保、新鮮的生質,以串聯式的生物精煉作法製成,並將殘餘物與營養回歸至土壤策略五、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的改善管理1.改善慣行與有機農業系統在養分、水源、及其他資源上的使用效能,並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基礎,持續加強生態系統服務2.透過整合的農業發展作法,促成農業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其基礎應建立在農業生態型的農法3.利用串聯式的製程鏈,有效轉化某地區的代表性資源、以及濱海地區的資源,包括將農業廢棄物與營養回歸利用4.瞭解海洋生態系統、作為生產系統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以及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彼此間之互動,以及整體提供給社會的公共財與公共服務5.其他的海洋運用形式,亦即各種觀光娛樂活動(整體上需要結合社會價值)、海洋空間規劃、區域資源管理、以及漁業管理6.海洋素養:將海洋的利用模式,調整為符合社會利益與生態系統運作的方向,藉此幫助社會瞭解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衝擊與改變策略六、漁業、水產養殖與生物多樣性之研究1.開發水產資源,用於減少水產養殖廢水中產生海洋污染物,並分解其中的過剩營養成分,同時探討水產養殖廢水的生質利用價值2.開發水產養殖系統的技術(最廣義的水產養殖,包括貝類養殖、藻類養殖等)3.具備先進的捕魚技術,並將此技術結合至水產養殖新的食品生產策略4.開發用於捕撈活魚的智慧解決方案,避免將小魚丟棄或轉移至水產養殖
Biovakka的生物沼氣池工廠,運用環保的方式管理豬糞肥
2016/08/03
在芬蘭納坦利(Naantali) 的研討會中,說明農業和林業在循環經濟方面的潛力,研討會中參觀位於Vehmaa的Biovakka生物沼氣工廠。Biovakka生物沼氣工廠是在2002年由21個農夫建立,主要是為了擴大生產豬的地區,他們開發運用環保的方式管理豬糞肥。目標是:•處理來自農業、工業和都會區等各種有機物,並提供廢棄物的管理服務•生產沼氣•製造安全營養產品•建立含有養分回收和濃縮製程之沼氣工廠網路目前有兩個工廠運作中,2005年在Vehmaa開始第1個工廠的營運,2009年在Turku營運第2個工廠,而兩個工廠回收不同種類的廢棄物,因此產出也不同。在Vehmaa的Biovakka生物沼氣工廠是回收酶產生的副產品、餐飲業的剩菜、食品工業的副產品及動物糞便等。這些材料被提煉成濃縮肥料產品、熱能和電能,未來產生的生物甲烷可作爲運輸燃料或其他工業用途。這些營養物質除了能應用在農業外,也能應用在工業方面。
歐洲政策中關於農業和林業的循環經濟概念
2016/08/02
循環經濟的重心是善用資源、確保其附加價值並永續運用資源。這樣能避免產生廢棄物,將天然資源需求降到最低,提高使用效益並降低成本。而關於農業和林業的循環經濟概念如下:•運用再生資源,保護和強化天然資源•透過產品、元件和原料的循環處理,將天然資源的產出最佳化 (而非最大化)•鼓勵人群的互動,瞭解天然資源並善用廢棄物圖:循環經濟包含原有的回收和循環,並應用於整體經濟。圖片來源:歐盟委員會若根據以上規則,善用廢棄物和殘留物,將其視為「資源」回收並循環利用,這使農場或林場都能有效善用資源。生物經濟與循環經濟經常被混淆,生物經濟重點是製造與使用再生資源並將其轉換成有附加價值的產品,如食品、飼料、生物材料和生物能源等。農業和林業(包括水產、漁業和其他的水產生物)是核心觀念。循環經濟及生物經濟需要運用創新的經營模式,但跟循環經濟不一樣的部分是,生物經濟無法永續經營,只能線性或根據不同的路徑循環性發展。圖:生物經濟同時透過線性和循環的發展,範圍包含食品、飼料、生物能和其他生物產品等,這是根據主要產出部門而定(如農業和林業)。圖片來源:歐盟委員會
循環生物經濟為農業和林業帶來商機
2016/08/02
若循環經濟增加生物經濟方面的發展,可望為農業及林業帶來商機,其商機如下:•運用新能源開拓新市場,帶來新收入和新工作•多元化實務內容並與新部門和事業產生連結•轉換資源效益的模式,降低商品價格和政策改變造成的風險•透過運用永續資源的方式降低成本,並善用廢棄資源生物經濟循環是以生物和天然資源為主,但與經濟的連結更密切且影響更大。循環經濟是生物經濟原有的部份,生產者和使用者彼此間的關係密切,能共享資源效益,產生的利益。圖:在循環生物經濟中,農業和林業仰賴這樣的循環,在系統中善用最有資源效益的方法,強化循環的特性與強化其他部門和系統間的關係。圖片來源:歐盟委員會
在芬蘭發展循環經濟,以改善畜產管理
2016/08/02
在2015年10月28日至29日芬蘭納坦利(Naantali) 的研討會中,內容提到許多農業和林業有關循環生物經濟的案例,這些案例為促成其發展已採取相關措施,且發現若發展循環經濟,能改善芬蘭的畜產管理。營養物的徑流和水道的優養化,使波羅的海面臨危機,導致肥料變貴, 需要更多能源和溫室氣體來生產,其組成要素(如磷)變得更稀少。而芬蘭每年產生約2,000萬噸的糞肥用於生產有機肥料。其中糞肥含17,500噸的磷,這能達到全國農場對磷的需求。根據上述原因,芬蘭已建立完善的糞肥管理程式,以提供更多的糞肥加工設施,如Biovakka的生物沼氣池工廠 ,如下圖,可製造堆肥、肥料、沼氣和乾淨的水。
電裝(Denso)公司-利用廢棄學校建設藻類大規模培養設施
2016/08/01
日本電裝公司在熊本縣天草市建設藻類的培養設施,並於最近(2016年7月27日),舉辦啟動儀式。若藻類製成的生物柴油燃料(BDF; Bio Diesel Fuel)要達到化石柴油的標準還需要一些時間。日本電裝公司以2030為前景目標,將運用大型培養設施,開發低成本技術。預計在2018年後每年能製造2萬升的生物燃料。藻類的種類多達5萬多種,其中日本電裝公司挑選微細綠藻(Pseudochoricystis ellipsoidea),這種綠色單細胞植物來製造生物柴油燃料。其優點是能直接製油且生長速度快,及相較其他植物與細菌來說,更能在嚴峻的酸性培養液環境中生長,而室外培養雜菌也難以混入培養液。圖:日本電裝(Denso)公司利用廢棄學校建設藻類大規模培養設施
【日本】東芝公司集結13個各產學研領域等單位,研發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
2016/08/01
由東芝集結等13個各產學研領域等單位,參與日本環境省的「環境友好型CCS計劃」。CCS(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意旨回收並儲存火力發電廠排出之二氧化碳,期望透過此技術改善地球暖化問題。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赤井誠擔任該計畫總負責人。希望此計劃能運用東芝公司在發電站的技術與經驗,在2020年前將CCS技術實用。參與的13個各產學研領域單位:東芝、瑞穗資訊總研、千代田化工建設、日揮、三菱材料、大程建設、DIA CONSULTANTS、QJ SCIENCE、日本NUS、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日本電力中央研究所、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圖:東芝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機設備
在IP-AGRI的研討會中將探討「循環經濟中農業和森林產業商機」
2016/08/01
在2015年10月28日至29日芬蘭納坦利(Naantali)舉行研討會,目的是探討循環經濟在農業和森林中的商機。其目標如下:• 讓參與者共同討論循環經濟中農業和森林產業應扮演的角色• 找出循環經濟的演變中之挑戰及商機• 定義其行動並促進其創新研討會一開始先發表3件事項:芬蘭環保署署長Tarja Haaranen女士,向參與者介紹研討會主題,說明歐盟政策內容,也說明循環經濟與農業和森林產業間的關係。並介紹7個農業和森林產業的循環經濟實例,包括到Vinkkila的Biovakka設施現場參訪及兩個互動討論會議及建立觀念和共識小組討論會等。參與人員在80位參與者當中,有24個歐盟會員國代表和挪威代表,參加此次的研討會。參與者各有不同的背景,包括非政府組織、行業代表、行政組織、農民和林產業者。如圖。可得知4% 非政府組織、9% 顧問和創新支援服務業者 、7% 農夫/林產業者和企業成員、21% 農夫和林產組織、14% 農作物食品和生物產業、4% 國家層級的鄉村支援單位和有關當局、13% 國家層級/地方層級的政府 、20% 研究人員(學術、顧問) 、8% 非屬農業/林業的其他產業代表。 圖:研討會的參與者
歐洲政策中關於循環經濟的部分
2016/08/01
關於2020歐洲智慧永續成長發展策略中,歐洲明白資源對社會轉型可能帶來的優點與風險。此策略旨在建立一個總體框架並彙整出相關措施,使資源在歐洲更能發揮其效益。如圖。若歐洲期望成為更有競爭力及更能發揮資源效益的經濟體,那發展循環經濟,能藉此降低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使其產出更多,並耗用更少。 圖:2020歐洲策略中關於善用社會資源的內容 為能幫助歐洲變成循環經濟的社會,歐盟委員會已共同擬定一套政策和配套措施。此「循環經濟配套政策」包括整個價值鏈、廢棄物回收法令修改和肥料法規審核等行動,而其行動是在促成2020歐洲策略。目前已有許多歐盟政策和配套措施用於農業和林業,內容包括農業政策的相關措施,並藉由Horizon 2020之計畫進行研究並提供資助。
【臺灣】行政院科技會報第11次會議新聞稿-林揆首次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 明年科技預算成長5.6%
2016/07/27
新聞稿  行政院長林全今(26)日首次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期許會報發揮功能,加速國家的科技轉型。今日會議也通過106年度科技發展預算配置額度為1,048.9億元,較105年的法定預算數993.7億元成長5.6%,加上加速行動寬頻服務及產業發展計畫29.6億元,總計科技發展預算達1,078.5億元。    林院長強調,科技策略需與政府政策相互配合,為強化我國產業競爭力,蔡總統過去競選時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希望藉由此次會報,進一步討論未來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的關鍵科技創新,突破目前發展瓶頸。   林院長表示,除製造產業等相關硬體發展外,也應加強軟體方面的投資,包括服務業、遊戲產業或智慧型產業等,請相關部會參考與會科技會報委員意見並多與各界聯繫溝通,進行系統性整合,未來適度納入科技預算的相關計畫。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表示,行政院首次導入「大型科研計畫管理機制」的示範性作法,藉由建立科技計畫執行典範,篩選真正可以落實民眾有感的科技提案,並促使科技預算能有效鏈結產業應用及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活絡重點科技與產業的發展。    林院長表示,有關「大型科研計畫管理機制」,目前希望以專職者監督計畫的執行與成果,而執行計畫需經事先評估,請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思考有關張忠謀董事長提出「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的概念,是否適合經濟發展型創新計畫與作為評估標準;此外,有些學校、中研院、文化部的計畫雖然非屬於經濟發展型創新計畫,但仍具有無形的效益,也需要提出指標作為評估的參考,指標可從政策取向來看,例如社會連結、是否與其他產業產生的外部利益等。   行政院科技會報由林院長擔任召集人,政務委員吳政忠及科技部長楊弘敦擔任副召集人,科技會報委員,除了8位中央機關首長外,也特別針對科技管理、生醫、資通訊等重點領域傑出企業界人士,延聘張忠謀董事長、童子賢董事長、賴明詔院士、柯承恩教授、何美玥顧問、簡立峰總經理及郭耀煌教授(兼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秘書)等7位產學界專家。林院長指出,希望政府借重委員的經驗打開通路,找到更多系統性專業人士協助科技整合,讓科技會報發揮真正的功能,加速國家的科技轉型。
應用藻類的基因突變成功增加生物塑膠原料的產量
2016/07/26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明治大學日前(105年7月20日)發表,透過改變藍藻的氫氣合成酶,使生物塑膠原料—琥珀酸和乳酸成功增加產量。預計未來可透過「光合作用」的方式,解決環境與能源問題。此研究發現琥珀酸和乳酸的產量分別達到100mg/L、300mg/L時,能大幅增加藻類的「光合作用有機酸之生產」。但另一方面,目前工業生產的生物琥珀酸的產量為50g/L以上,因此未來在提高有機酸轉換效率的同時,仍需提高產物的純度、培養藍藻的效率、降低能耗、和高效回收及提煉純產物方法等多元化研究之開發。如圖1。此研究由明治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神戶大學、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等之研究組共同來研究,作為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在戰略性創造研究計劃推動之參考。研究成果預計近期在美國的科學雜誌《Algal Research》上刊登。圖1: 基因突變後將使hoxH突變株的琥珀酸產量達100mg/L以上,乳酸產量達300mg/L。同時生產出的有機酸比例也呈現大幅變化。資料來源:明治大學。
應用植物的基因表達特性檢測有害的重金屬
2016/07/26
日本九州大學農學研究所的丸山明子教授日前(105年3月8日)發表一項新技術,利用植物檢測出環境中有害重金屬,如:硒(Se)和鉻(Cr)。雖然硒(Se)和鉻(Cr)是人所需之微量營養素,但環境中卻存在過量的重金屬。目前沒有對此設定環境標準值,其分析也需精密儀器與檢測技術。本次的研究發表,能透過簡易且低成本的檢驗方式,檢驗出環境中之有害重金屬。本研究成果已於105年3月7日刊登於『Soil Science & Plant Nutrition』國際學術線上雜誌。上圖:利用含有硒酸根離子的培養基,重組基因時GFP的累積狀況。下圖:GFP螢光定量圖。資料來源:九州大學。
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50週年會議中,將探討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下,農業將面臨之挑戰
2016/07/26
WHAT在墨西哥為期三天會議中,約500名人員參與其會議,參與的對象分別為科學家、政府官員、農民和國際農業發展社區等單位之成員,共同為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成立50週年慶祝。當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將影響農業未來之發展。WHEN2016/9/27-29WHERE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皇家大道酒店PROGRAM議程如網址KEY SPEAKERSCatherine Bertini-世界糧食計劃的負責人也是美國雪城大學的教授Mark Lynas-是作家也是環保人士Kanayo Nwanze-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總裁BACKGROUND STORIES在非洲南部建造永續發展的農業:透過農業保護策略自2004年以來,非洲政府在其南部透過農業保護策略幫助農民,能提高農產量、保護環境並增加農民利潤。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 50周年時,開發有營養價值的玉米和小麥過去50年裡,為幫助改善貧困社區的營養,已執行過各種研究,如提高玉米和小麥中蛋白質之品質與微量營養素之水平。在非洲發展耐旱的玉米:藉由長期的投入,如科技與投資在氣候變遷成為熱門話題前,聯合國安理會發展計劃,提供資金給墨西哥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尋找更好的方法培育出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玉米。50年的關卡,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科學家努力爭取性別平等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初期時,科學家們努力滿足婦女農民在農業方面的需求,這些都是為了增強全球糧食安全的初步。
緬甸的氣候智能型農業戰略目標是提高作物對氣候的適應性並將其永續發展
2016/07/26
作物需提高面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性並將其永續發展,而若要在緬甸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根據德國在1994年至2013年所調查之各國氣候風險指數,其中洪都拉斯風險指數最高,緬甸風險指數其次。緬甸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全國約有61%近5300萬人口依賴農業為生。緬甸經歷過許多極端氣候現象,如乾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災害。在2008年時受到4級Nargis颶風襲擊,且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得知,Nargis颶風嚴重影響緬甸的農業部使其損失將近80,000噸,也損壞存放近251,000噸之農作物,及34,000公頃的農田。緬甸的村莊運用氣候智慧型農業戰略,使其適應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永續農業,並將重點放在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遷和減緩氣候變遷等問題。由於這些村莊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氣候智慧型戰略在此村莊的運作將受到考驗,村莊也將與政府單位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
2014- 2018年美國農業部的戰略計劃
2016/06/29
摘要 美國農業部對2014-2018年之年度戰略計劃(PDF)-透過創新來擴大美國經濟,藉此幫助美國的農村茁壯成長;以促進永續發展農業生產, 並通過修復森林、改善流域等,來維護我們美國的自然資源。 戰略規劃 戰略目標1.協助農村社區以共創繁榮,並使其永續發展。 戰略目標2.確保國家森林和私人土地得到保護,並使其更能適應氣候變化,也更加強化我們水資源。 戰略目標3.促進美國農業生產和生物技術出口,以提高美國糧食保障。 戰略目標4.確保所有美國兒童都能得到安全、營養和平衡之膳食。 戰略目標5.在21世紀建立的美國農業部主要提高其功能與效率及增強其適應性。
韓國農業未來科技技術開發-01-使農業環境永續發展
2016/06/29
在不影響生態系統的條件下,為確保食品健康並促進其供給,此目標為優化環境永續系統,能透過科學方法實現,如管控健康土壤、生物多樣性、農村社區和文化等。本次策略議題將提出以下4個主要項目1.土壤與肥料管理技術的開發2.發展農業技術以減緩氣候變化3.低投入的生態開發,強化有機農業的發展4.開發農村環境和資源的應用技術
韓國農業未來科技技術開發-02-將農業生物資源實用化
2016/06/29
摘要目標是將益蟲、微生物等農業生物打造成為高附加價值產業。將其應用在生產耕作和醫療的專用作物(如從蠶繭上抽絲後製成人工耳膜、利用蜂毒製作化妝品等)並進行研究。此計畫是在增加農民收入,並將農業成為韓國經濟的發展重心。此目標是由3個子專案組成(1) 蠶繭與蜜蜂應用技術之開發(2) 益蟲轉為有用資源之開發 (3) 有益於實際耕作的微生物之應用
【韓國】農業未來科技技術開發-03-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
2016/06/29
•議題3的目標在於為消費者開發出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技術。鼓勵技術支援,確保能夠通過為“打造符合G7發達國家標準的安全農產品的管理和生產所需的基礎”而設計的研究,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其目標如下:(1)建立基於科學的危險性評估系統(2)通過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安全性擴大韓國國內消費和出口(3)開發並推廣特定農作物的農產品優秀管理制度或者模式( 4)開發以生產健康清潔農作物為目的的植物病、害蟲、雜草管控技術•針對正處於開放和推廣過程中的科學研究,韓國國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安全性部)將承接和引導該議題。參與該議題的機構包括韓國食糧科學院、韓國國立園藝特作科學院、各地區的植物保護部門、以及多所大學。下列數據揭示出該議題取得成功所需的合作戰略和研究內容。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