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
2016/10/25
在《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畜牧業起何作用?》報告中提出建議,目的在於加大畜牧部門對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貢獻。建議針對不同類別的利益相關方,包括:國家、政府間組織、私有部門及民間社會組織等。具體如下:1.因地制宜確定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具體途徑各國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採用本報告介紹的通用方法,在合適的層面因地制宜確定實現可持續農業發展的途徑。這些途徑應著眼于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和保障社會公平/責任,從而加強可持續性各方面之間的協力合作,減少權衡取捨;同時可借鑒包括“可持續畜牧業發展全球議程”以及“農業溫室氣體全球研究聯盟”等在內的各類舉措。為此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利益相關方應向涉及多利益相關方對話、協商和協作的各類舉措提供支援。2.進一步將畜牧業納入國家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國應:a)確保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和計畫能採用糧安委提倡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綜合方法,並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各國應更好地將畜牧系統對實現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的貢獻納入本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戰略。各項政策、戰略和計畫都應考慮到不同飼養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這些系統的動態變化特性。各國應特別提倡在一定範圍內實現作物和畜牧一體化,所採用的手段應能適應系統的多樣化特徵。3.提高部門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各國和各政府間組織應:a)提高可持續農業發展、糧食系統、衛生、社會保護、教育和營養相關政策和計畫之間的一致性以及相關機構和部委之間的一致性。4.制定性別敏感型畜牧業政策和干預措施各國、政府間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收集有關婦女在畜牧生產中所發揮作用的性別分類資料,以瞭解畜牧部門哪些地方長期存在性別不平等現象;b)通過立法,並保證其有效執行,以便讓婦女在社區和家庭層面平等獲取和掌握土地和資源;c)確保婦女,特別是小規模經營者,能獲取信貸,同時針對婦女開發特殊金融產品,以説明她們實現經濟活動多樣化;d)改善畜牧部門婦女的勞動條件,包括加工環節的勞動條件;e)在考慮到婦女在生產和生育中所發揮作用的前提下,在地方層面採取措施,保證在畜牧業價值鏈所有環節中確保婦女的參與;f)採取措施,在推介新技術時通過包容性培訓和能力建設活動,增強婦女的技能和知識。5.更好地將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問題納入貿易政策各國和各政府間組織利益相關方應:a)更好地將農業,包括畜牧業、飼料和相關技術問題,納入區域和多邊貿易規則和政策,以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b)制定合理的國家、國際食品安全和品質標準,確保通過能力建設和必要的資源加以執行。各國政府、生產者組織、私有部門和民間社會應:c)在動物源性食品和畜牧飼料相關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考慮到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6.限制和管理價格過度波動各國、生產者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a)開發工具來限制和管理價格過度波動,包括通過採用糧食儲存設施、保險計畫和其它公共政策工具及私營部門舉措。這些工具應特別注重飼料市場中進口激增和波動性帶來的風險以及小規模經營者的特殊脆弱性。7.保護、保存家畜遺傳資源和推動資源分享各國、政府間組織、糧食生產者、私有部門和研究機構應:a)為支援可持續農業發展,加強合作,確保知識的傳播和創造以及適用技術的轉讓,以便對原生境和種質庫及相關設施中的家畜遺傳資源開展確定特性、養護和管理。b)採取行動最大限度減少原生境和基因庫中剩餘生物多樣性的遺傳侵蝕,同時承認和保護與家畜遺傳資源相關的傳統和土著知識;c)創造條件改善糧農家畜遺傳資源獲取及家畜遺傳資源相關利益的公平分享;d)考慮設立專項國際機制來實現這些目標;e)促進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的家畜遺傳資源以及與這些資源相關的知識;f)承認和保護小規模經營者和土著人民對自身家畜遺傳資源獲取權的決定權,包括他們對誰應獲取這些資源以及誰能公平分享到資源利用所產生的利益的決定權。8.加強家畜疾病監測和防控各國和政府組織應:a)落實“同一個健康”相關舉措,以加強畜牧系統中的疾病監測和應對;b)開展合作,對跨界疾病和新型人畜共患病進行透明的早期預警報告;c)提供充足手段,確保遵守國際和國家法規;d)為改善動物衛生和福利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包括為能力建設計畫提供支援。9.推動研究和開發各國和政府間組織應:a)在制定研究和開發議程和劃撥資金時,應採用參與式方法,並側重於所需技術、措施、指標和體制,以便提高各類畜牧系統中的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抵禦能力,保障社會公平/責任。b)推動參與式研究,以促進有關家畜飼養(包括家畜育種)的多種知識體系的一體化;c)促進科研人員與農戶和其它利益相關方在創新進程和平臺中開展合作,確保傳播研究成果和分享良好規範。各國、政府間組織和私有部門應:d)充分利用資訊通訊技術的潛能,收集、分享和利用不同畜牧系統中的資訊,確保讓更多人獲取此類資訊,尤其是婦女和弱勢、邊緣化群體。10.對指標和方法進行審查和改進,找出資料空白糧農組織應與相關國際、國際機構及利益相關方合作:a)通過採用世界農業普查等工具和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對監測和評價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時所需的資料組、指標和方法進行審查,並找出資料空白;b)改進對草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監測,並就其全球狀況進行報告;c)將有助於推動可持續農業發展促進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基於實證的政策措施以及生產者組織、私營部門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所採取的行動相關資料公佈在網上。針對特定畜牧系統的建議各國、政府間組織和其它利益相關方應在所有農業、糧食安全和營養相關政策中考慮到不同畜牧系統所發揮的作用,推廣適應每一類型系統特點的、以可持續農業發展為導向的途徑來提升效率和可持續性,其中應特別:11.通過以下措施,承認和支援小規模混合系統在糧食安全和營養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a)加強經濟可行性和市場准入;重視市場公平,並採取措施克服各種障礙,尤其是參與小規模畜牧經營活動的婦女和邊緣化、弱勢群體所面臨的障礙;b)為集體組織和小規模經營者的行動營造有利環境;對市場訊息和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包括非正式市場);c)按照糧安委《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以及國際法律框架中其他相關文書,加強傳統土地的安全性、權屬和權利以及公共自然資源的產權和治理;d)充分利用畜牧業在小規模混合系統中可持續生計方面所發揮的潛在作用。12.通過以下措施,認可和支援放牧系統的獨特作用:a)加強地方牧民組織在適應性土地管理和治理中發揮的作用,以提高放牧系統和家庭的抵禦能力,尤其是面對氣候變化、衝突和持續危機以及價格波動時的抵禦能力;b)考慮採用創新性融資機制,針對牧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對基本服務的提供開展投資,包括提供合適的教育、衛生、通訊、飲用水和衛生設施服務以及可再生能源系統;c)探索途徑,幫助牧民更好地與當地、全國、國際市場建立聯繫;d)按照糧安委《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以及國際法律框架中其他相關文書,加強傳統土地的安全性、權屬和權利以及牧場資源的產權和治理;e)通過適當的基礎設施、制度、協定和規則,方便牧民的流動,包括跨界流動。13.通過以下措施,提高商業化放牧系統的可持續性:a)支持牲畜、草地和飼料的可持續管理,以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損害,具體措施包括推廣有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模式;b)探索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和政策措施,使動植物生產在不同範圍內實現一體化,如農林牧一體化系統;c)推廣能提高商業化放牧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抵禦能力的做法。14.通過以下措施,應對集約化畜牧系統面臨的特殊挑戰:a)確保勞動者,尤其是婦女和其它弱勢群體,包括臨時和流動工人,在生產、加工和銷售所有環節中的勞動和生活條件能達到國際標準,並受到國內法律的保護;b)在整個食物鏈中開展生命週期評估,以確定增產方案,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和對能源、水、氮和其它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c)通過對畜群和家畜個體表現進行監測,提高技術效率;d)利用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準則和私營部門相關舉措,通過對集約化系統中不同物種推廣良好規範以及確立和實施嚴格的標準,支持和改善動物衛生;e)尋求和實施相關方法,在畜牧生產中減少抗菌素的使用;f)在不同層面和農戶組織共同開發創新性方法,包括通過技術創新,推廣將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將作物副產品或殘餘物和廢料作為飼料。
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氣候變化、農業和糧食安全
2016/10/25
除非立即採取行動來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生產率和抵禦能力,氣候變化影響將嚴重危害糧食安全問題本就十分嚴重的那些國家和區域的糧食生產。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已成為全球力求儘早穩定氣候變化的新起點。《協定》認可糧食安全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行動中的重要性,正如許多國家在其規劃的適應和減緩貢獻中,把農業部門作為突出重點。為有助於把計畫付諸實踐,本報告確定了相關策略、融資機會以及資料和資訊需求,同時還列出能夠克服實施障礙的變革政策和制度。本篇章節如下:第一章 饑餓、貧困與氣候變化:當前及未來挑戰第二章 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關係第三章 小農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第四章 減緩和適應並舉的技術潛力第五章 前進方向:調整政策,建設制度能力第六章 為未來工作融資
2016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2016/10/25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作為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部的旗艦出版物,介紹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狀況,包括趨勢和統計資料。出版物突出全球範圍內各項熱點議題,並預測各種未來情景,為讀者提供有關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最新全球性觀點和看法。
CGIAR幫助各國為農業未來制定關鍵報告
2016/10/24
我們需解決氣候對農業造成的影響,如因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溫室氣體。在2015巴黎氣候協議中,提出了糧食保障的議題,在此會議上大多數的國家表示將積極對農業採取行動。在全球氣候協議下,設定新方向希望幫助各國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自2011年以來,聯合國技術機構(United Nations technical body, 又名 SBSTA) 已和許多政黨和提案的觀察員商議有關農業的議題,並將此類議題不斷在許多研討會中進行爭論。為了向各國提供制定決策的必要知識基礎,國際非政府組織CGIAR Research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CCAFS)和各合作單位已經編譯了一份新的報告(10 options for agriculture at Marrakech climate talks)。
越南奠邊省執行森林環境服務補償(PFES)的評估報告
2016/10/24
越南是東南亞第一個執行森林環境服務補償(paymen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FES) 國家型計劃之國家。目的是為設計出使森林達到有效果且高效率成果之生態系統。 在越南奠邊省實施PFES之結果,其評估是透過PFES利益分享的過程在當地概念化,及影響當地對公平性的認知。我們發現當地對於公平性的認知會依據不同的PFES執行單位而有所不同。由於社會環境的差異如種族和地理環境,會影響PFES支付的費用及執行PFES的程度。雖然PFES政策包括公平分配的考量(是根據K-係數的公式來制定),由於其方式能頗有複雜度和缺乏數據之狀況下,而使其未能被適當的實施。在執行的過程發現此方式有所缺失。如資訊不流通、缺乏權利和責任的認知,及當地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 ES)之提供者未參與決策制定的過程,而導致其結果是不公平且消極的。本研究建議,需改善與當地生態系統服務之資訊共享和溝通模式,並將資訊建立雙向流通的申訴處理制度。使當地民眾能參與利益共享機制之決策制定過程,並能調整PFES的利益,來符合當地民眾的需求,其可能有助於激勵他們在森林管理的績效。政策制定者和計畫執行者就能根據當地情況加以檢視其觀點,能瞭解如何隨著時間而做調整,使他們能量身製訂PFES,來透過利益共享機制達到具效果且高效率之成果。
2015年年度報告: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對於森林、樹木和林業研究的計畫
2016/10/24
2015年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 對於森林、樹木和林業(Forests, Trees and Agroforestry, FTA)之研究可說是非凡的一年。在剛發表的2015年年度報告中,回首他們最重要的成就。
在印尼發展生質能源的機會與挑戰
2016/10/24
2016年5月31日在雅加達,由國家發展規劃署Bappenas和國際林業研究中心(CIFOR)共同組成一個聯合研討會。由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署(BMZ)資助的「全球生物經濟下的森林:發展多層級的政策方案」中Bappenas對於「支持森林產業群的森林能源發展」的研究,這個利害關係人研討會是計畫的一部分。該研究成為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對於森林、樹木和林業研究計畫的一部分。
2016-2025 經合組織 國際糧農組織農業展望
2016/10/24
《2016‑2025農業展望》由經合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合作完成,結合了兩個組織的大宗商品、政策和國別專長,合作成員國亦有貢獻,以對各國、區域和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中期前景進行評估。《展望》對四十一個國家和十二個地理區域的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貿易和價格進行了估計。今年《展望》的特別專題章節主要關注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的前景與挑戰。2015年主要作物、畜產品和魚類產品的價格都下降了,表明在所有子行業中,高價的時代很有可能結束了。肉價從2014年的歷史新高下滑,奶產品價格從2013和2014年便開始下滑,現在仍在下降,而農作物價格則從2012年的最高值進一步下降。低價背後的主要原因有供給持續幾年的強勁增長,整體經濟放緩所導致的需求增長疲軟,較低的石油價格,以及已經非常充足的庫存還在進一步增加。在《展望》涵蓋的十年內,糧食需求增長預計將逐步放緩。全球人口增長是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人口增長正在放緩,而新興經濟體的收入增長預計也將較為疲軟。與此同時,消費者漸漸不願意將增加的收入用於消費更為基本的食物,在人口較多的新興經濟體中尤為如此。尤其是由於需要粗糧和蛋白質食物,對肉、魚和乳製品的需求增長將相對強勁,催生對飼料的更多需求。將農產品用於生物燃料生產的需求預計將停滯不前,因為能源價格較低,且數國生物燃料政策都更為保守。發展中國家消費的增加預計將在接下來十年中將全球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從11%降低至8%,營養不良人口總數則由7.88億降至不到6.5億。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營養不良情況仍然非常嚴重,在接下來十年中,該區域的營養不良人口將占到全球此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天則是四分之一以上。很多國家都將面臨營養不良(卡路里過低),肥胖和微量營養素不足(膳食不平衡問題普遍)的複雜負擔。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糖、油和脂肪的攝入增長均將快於主食和蛋白質的攝入增長,主要是由於人們攝入了更多經過加工的食品。預計增長的食物需求將通過生產力的增長實現,而播種面積和畜群數量則變化不大。預計產量增長將占到作物產量增量的80%。大幅增加農業面積還有部分空間,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區域。非洲的大部分新播種面積都將用於生產穀物,而拉丁美洲增加的面積則主要用來種植大豆。產量增長在主要生產國預計將放緩,因為推進技術前沿逐漸變得更為艱難。但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中,產量差距仍然很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為如此,彌補這些差距可以極大地增加全球供給。由於市場整體增長預計放緩,農產品貿易增速預計將為上一個十年增速的一半左右。然而,大部分大宗商品仍將保持其在世界市場上交易的比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相對較少,這意味著貿易對全球糧食安全將更為重要。但是,主食貿易受到一些國家的糧食自給政策,以及更多進行附加值產品貿易的結構性變化的限制。對於大部分農產品而言,全球出口僅僅集中於少數主要的供給國。對於《展望》覆蓋的所有產品而言,主要的五個出口國將占到總出口的至少70%,兩或三個國家便控制了某些大宗商品的供給。進口則不那麼集中,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國”)是某些大宗商品的重要市場,尤其是大豆,也包括乳製品和除玉米外的粗糧。預計缺乏資源的地區,如北非和中東,對糧食進口的依賴還將加劇。由於供需增長總體大致相當,農產品實際價格預計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還是會有一些價格的相對變化,這反映的是需求結構的調整,以及供給條件的差異,如拉丁美洲相對于亞洲,增加產量相對容易。總體而言,相對於作物價格,家畜的價格將會上升;相對於主食價格,粗糧和油籽的價格將會上升。由於現在所有大宗商品類別的價格均較低,這些結構性趨勢可能會更為明顯。《展望》也取決於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包括石油價格、產量和經濟增長的變化。如果這些因素的歷史變遷繼續,那麼在接下來十年中,至少出現一次價格巨大震盪的可能性很高。這種廣泛的年際價格變化可能掩蓋長期的趨勢。氣候變化可能會使不確定性加劇,若極端天氣事件更為頻繁則尤為如此。此外,還有一些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其中之一與中國最近宣佈改變其糧食政策相關,內容包括確定國內價格和管理倉儲。本《展望》認為這些變化會使中國實現國內保持玉米高自給率的目標,也不會嚴重擾亂國際市場。然而,去庫存的時機和規模是預測依據的主要不確定性之一。進一步的風險與俄羅斯進口禁令相關,預計這一禁令將於2017年底到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SA)有9.5億多人,約占全球人口的13%。儘管這一區域正在進行經濟轉型,農業仍是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的重要行業。農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區域差別反映了整個大陸農業生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差異。營養不良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且區域內實現糧食安全仍進展不一。該區域的農業發展由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化和農村多元化,從農業向非農職業的相關結構改革,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對非洲大陸的耕地日益濃厚的興趣(國內和全球都是如此)所塑造。預計農業總產量將每年增長2.6%。過去產量的增長總體而言是由於種植面積擴大,與此相比,未來的產量增長將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生產率的提高。需要包容性的增長以提高小規模且缺少資源農民的生產率,同時創造更廣泛的農業發展機會。假設該區域人口繼續迅速增長,加上收入增加,現有政策和市場結構保持不變,很多國家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速預計將低於需求的增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食品類大宗商品的淨進口預計將在下一個十年中增加,儘管能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將緩和這一趨勢。很多國家是競爭性生產國,定期出口水果和飲料作物,以增加外匯儲備。這樣的產品可以為農民提供傳統糧食作物以外的其他機會。也可能成為這個大陸的年輕人的重要就業來源。糧食出口國數量有限,淨進口國則較多,開放的區域貿易對於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儘管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前景總體良好,若區域內政策更為穩定,進行戰略公共和私營投資,尤其是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進行適當調整過的研究和推廣,還將得到更大的改善。這樣的投資能改善市場准入,減少收穫後的損失,使人們能更多地獲得所需的投入。
2030 年生物經濟:政策議程擬定
2016/10/12
2005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際未來學計畫 (IFP) 展開兩年企劃,為各國政府擬定生物經濟政策議程。 生物經濟 (bioeconomy) 是個新興概念,涵蓋眾多經濟活動,而每項活動都從新發現成果受益;生物經濟範圍亦包括生物科學衍伸的相關產品和服務。OECD 企劃小組與產官學各界專家合作,在生物知識快速成長的當下,評估生物科技應用將擴及哪些層面。本企劃也將檢視未來二、三十年進一步的生物經濟發展前景、其對社會與經濟方面的潛在影響,最重要的是:為實現高層次社會與經濟目標,在推動及運用新一波創新所需的政策。 背景及緣由 「生物經濟」一詞在各界有不同的解讀方式,OECD 企劃將之界定為社會中多項經濟作業的集合體,其利用生物產品及製程潛在價值,為國家及人民帶動經濟成長並提升福祉。這些效益來自於提高產品市場生產率 (農業、健康衛生) 、增強成效 (健康衛生、營養) 以及發揮替代效果 (環境和工業使用及能源)。其他效益來源包含重視生態、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務。近年科學知識及技術提升,進而強化生物製程實際應用,使得生物經濟應運而生。展望未來,可預見生物科技、基因體學、遺傳學和蛋白質體學等,各項新技術持續與其他科技結合,為今後三十年的全球經濟帶來大規模變化。由此可見,無論在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生物科學策略利益都不斷增長。實際上,在中國、印度和新加坡等國,生物經濟成長速度更勝於許多 OECD 成員國,而 OECD 國家在多數領域所佔據的領先地位備受挑戰。 然而,除科技外,在商業化、知識產權和商業模式各方面,公私部門都面臨多項不確定因子。此外,生物經濟將對社會與經濟帶來影響 (例如,津貼供應、長期醫療照護、不斷變動的保險市場以及倫理問題) ,各個方面都必須納入考量。與此同時,在技術和商業層面,規範政策和框架不及生物科學進展速度。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做出艱難決策、權衡利弊得失,並考量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當前亟需擬定長期國際政策議程,用以清楚解釋未來 20 至 30 年必須面對的問題。 涉及領域與範圍 本企劃將涵蓋下列領域的生物科技應用:農業食品、健康衛生、工業與環境、能源及社會安全。就地理觀點而言,涵蓋範圍將擴及全球。本企劃主要側重 OECD 國家,另外也視各市場優勢,列入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新加坡,以及部分低度發展國家。 主旨 本企劃的主要目的是號召公私部門專家,以期預備必要措施,實現所謂生物經濟的潛在效益。欲達此目標,必須正視科學、技術、經濟、工業、社會及治理等各項議題。政府政策能推進或限制發展,因此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生物革新爭取效益時,政府面臨的挑戰不一而足,如長期累積人力資本、審慎投資研發、持續調整監管制度、中長期投資新基礎設施。 OECD 生物經濟企劃,目的是評估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學對經濟的潛在影響,並找出哪些領域中,可利用公共政策有效消除障礙、鼓勵創新,提升利益相關各方間的共識和合作。考量如何劃分生物經濟領域時,依照傳統領域界限為易,如健康衛生、農業食品、能源等。然而,此分類方式未能整合多項技術、研究領域、經濟基礎設施和政府作為。生物經濟的影響擴及整個社會,因此應重視跨領域議題,加以採用橫向及多學科方法,並提倡各界「跨足」生物科技。當然,視需求研究生物科學各方面的應用,能夠支應相關討論,但並非終極目的。 企劃的具體目標歸納如下: 1. 評估生物經濟未來 30 年的長期前景,以及影響其發展演進的關鍵因素 (趨勢、驅力) 。其中討論項目包括:在生物科學和新生物應用知識快速發展的同時,可能產生哪些範式移轉,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2. 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加強監管生物經濟發展所需的指標和衡量標準。 3. 找出有哪些關鍵問題,可能影響生物經濟及子領域應用的中長期前景。 4. 探索價值鏈和新興的商業模式,以找出最佳可行方法,特別是在未來建造成功模式所需的條件,包括為各項應用與新興發展藍圖互相搭配。確定公私部門間的合作領域,促進利益相關各方共同合作。 5. 找出哪些政策和法規未能跟上生物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整理出可行的實踐方法及措施,以鼓勵創新、提倡生物相關應用。就更廣泛的層面而言,加強法律、規範和制度等政策框架的合用度,可提升生物經濟發展,以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貢獻。 6. 提升大眾對生物經濟的認識,並解析其未來數十年的潛力,並設法強化、鞏固生物經濟概念。尋求不同方法以促使生物科學成功交流。在 OECD 內外推動企劃提倡的內容。 此外,考量本企劃如何提供較長期的觀點,協助 OECD 擬定生物科技行動計畫。   企劃架構 企劃將分四個主要部分進行。第 1 部分中,考量生物經濟的當前狀態、審視目前產業和市場結構、各項指標以及規範框架。第 2 部分中,評估生物經濟發展趨勢、主要驅力和不確定因子,找出其中差距、挑戰和關鍵問題。第 3 部分中,分析價值鏈、新興商業模式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劃定各項關係並審視體制、法律和規範政策的影響。第 4 部分中,在改善體制和規範框架方面,擬出企劃所得的總結論和建議。此外,一旦在第 1 部分奠定基礎,企劃期間將持續著手改進原指標和衡量標準。 預期成果 企劃有形成果含一系列技術報告和作業文件,以為最終綜合報告做預備,綜合報告將以 OECD 秘書長權責發表。本企劃主要無形貢獻: (a) 在全球生物應用開發、生物經濟的發展方面,針對其前景和面臨問題,提供原創的前瞻性及政策導向的評估; (b) 深入了解可用哪些方法,以發展具前景的商業模式,包括使用創新工具和路線圖; (c) 形成解決方案,有助於政府處理生物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d) 在生物經濟和商業發展方面,促進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政府間的國際合作。
農業2011年至2020年的優先發展戰略
2016/10/12
至2020年的具體目標在2011 - 2015年期間:實現恢復性增長,提升農業生產效果;推進草根民主發展,動員共同力量開發農村;增加收入,降低貧窮比例,保護環境。農業穩定增長速度為3.3-3.8%。利用科學技術應用,顯著擴大每戶的平均生產規模。創造人力資源培訓的突破口。使農村勞動者增加農林漁業和非農業經營的知識,提升相應生產技能。在生產-加工-經營之間按行業使經濟合作發展、協會、一體化發展有著明顯轉變。農村農業得到發展。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而建成基礎設施。集中保障食品安全衛生,預防農作物和牲畜疾病,預防天災,從而改善農村基本生態環境。農村居民共同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目前20%農村居民已達到新農村標準。特別是貧困戶,50%以上的各縣都顯著減少了貧困比例。在2016-2020年期間:農業發展應面向現代化、大規模商品生產以及可持續化;農村發展與工業化及國家的城市化密切相關,應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改善基本生活條件,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確保農業增長速度維持在年平均3.5-4%。在國際市場上形成越南的頂尖生產經營行業。農業生產機構和農村經濟按市場需求進行轉變。發展畜牧業、漁業和林業。使工業、服務業和城市經濟,與農業經營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有效的結合。把大多數農村勞動者從農業、農業勞動中轉移出來,剩下30%為社會勞動者。形成生產和管理技能的專業農民隊伍,將其安排在各類型的經濟合作中,與市場相結合。將建設新農村作為社會發展標準,使其中至少50%實現蓬勃發展。與現在相比,使農村居民收入提高2.5倍。將人口規劃、農村領土規劃與城市、工業發展相結合。發展林業,增加森林覆蓋率至43-45%,保護生物多樣性,確保內地和沿海地區水產捕魚業的再生和發展,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污染現象,克服和減少自然災害、流行病和氣候變化所引起的損害。科學技術解決方法從科學管理題材轉向科學技術產品,施行有關政策和組織創新科學技術管理機制的突破性辦法。根據先進國家在該區域平均水準的相對比例,增加農業研究和科學技術交流的投資比重。在研究活動和科技應用中實現突破,將行業科技和管理比例提升至50%以上。計畫在河內市和胡志明市這兩個城市的研究院和農業大學內,成立兩個能夠有效地開展物質基礎和幹部隊伍集中研究培訓中心。使商品作物的發展保持較強的競爭力,並能高效滿足國內市場及出口需求繼續在果樹、蔬菜、花卉等方面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以擴大果蔬生產為突破口,進行科學研究,以形成系統化和集體化技術對策,獲得先進科學技術,生產越南及多個國際品種果蔬,在2015年提高蔬菜產量至1500萬噸,2020年提高至1800萬噸;在2015年提升輸出獲利,並在2020年出口1200萬噸。合理發展具有競爭力的中等或低等作物,替代進口作物發展作物替代進口的工作必須建立在適應生物分析的基礎上,明確各類作物在何等條件下生產最為有利,並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為加工行業完成部分生產,並提供部分原料。同時在自我平衡範圍內,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環境下堅決運用市場機制,用最低價格進口生產飼料的原材料,或者主動組織投資生產一些在越南沒有優勢的農業商品以出口國外。在合理計算經濟效果的基礎上,在當地專門領域規劃適合的土地面積來組織生產玉米、大豆、棉花、煙草、食用油等替代進口作物。
生物經濟之產業與其他創新產業之差異?
2016/10/12
• 負擔力–生物科技成本已在過去十年大幅降低。例如,過去只有大公司和資金充足的研發單位,能夠掌握診療設備資源,現在該資源已擴及到一般市場,供醫師和消費者使用。• 匯集和聯繫─人類對生物體的認知迅速擴展,包含了解從奈米分子結構到基因範圍,生物如何發展、反應以及產生作用等知識,才得以造就生物經濟。這些發現的過程,又能夠促進各經濟領域創新。能夠理解並發揮其中潛能,必須仰賴多學科整合,而各個學科能從自身或他科發展而受益。整合式週期打破各傳統學科界限,包含化學、生物、數學等。特定生物科技發展,實依賴奈米技術和訊息學等種種技術的進展。• 影響─從生命科學發展而來的科技應用,將對其他經濟領域帶來深遠影響。例如,農業和化工業一度因種植作物使用農藥而相互關聯,而新興技術將使生物化學品毒性降低,同時提升效果。奈米生物工具受廣泛應用,涵蓋醫學、安保和環境監測各方面。• 迅速、非連續變化─生物科學是現代科學中一大變化多端的產業。在遺傳學、代謝學、系統生物學、蛋白質體學的發現,帶來符合生態效益的創新產品,且成長速度遠高於過去。另外,投入生物科學的跨國人力資源及資金不斷增長,探索速度也隨之加速。1990 年時先進昂貴的科學研究工作,今日往往成為常規、高度自動化的過程。「撼動知識」成為生物科學的進步驅動力。• 人為因素─生物科技有別於許多其他技術,在開發、製造和消費環節中,多半涉及人。產品開發過程中,實驗室以及動物與人類實驗都應顧及安全,且產品常直接由人類食用。個人與社會價值觀,深深影響著探索和運用的技術項目。在此創新浪潮中,公共意見對決策的影響力大 (社會及個人安全、隱私、道德)。• 安全性─生物科技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改善人類福利的技術,也可能帶來危害,因此首重安全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生物經濟的潛力。• 高知識密集度─一個相互作用佳例,是生命科學和資訊學之間創新的聯繫。時至今日,數據蒐集、儲存、檢索和分析的速度日益提升。知識快速提升,能大幅縮短探索的路程。• 資訊─生物科學資訊取得的方便程度更甚以往,但資訊複雜度和是否可靠的問題,成為研究人員和業者面臨的挑戰。• 高機會成本─生物科學創新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共同支持。國家投注資源於研發、累積人力資本,並擬定政策因應新產品及製程帶來的挑戰,將能向前邁進、為社會創造財富,進而引領全球創新活動。如果無法跟上這些變化步調,恐怕喪失新興全球市場,侷限國內整體成長。• 綜合以上─生物科學結合各項因素,使這波革新浪潮不同於以往 (即資訊科技革新) 。政府需規劃這些未來發展方向,搭配社會及經濟需求,並調整政策作法,以獲取生物經濟的效益。
【國際】氣候大幅的變化,使作物育種超出原本適應的範圍
2016/10/05
劇烈的氣候變化,將造成糧食產量在未來十年呈現下降的趨勢。這是必然的現象,除非立即採取行動,能引進新品種並改良品種。專家們不斷發出警告,但並沒有明顯的改變。許多研究員表示若要預測未來氣候的狀況是很困難的。利茲大學做的研究結果其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的雜誌中,主要是關於非洲的玉米和所有造成跨熱帶作物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在英國利茲大學普裡斯特利國際氣候中心的安迪‧查利諾教授表示,非洲溫度已逐漸上升,且面臨許多由氣候變化引起的乾旱與熱浪。而這些變化將對玉米產生影響,且影響逐年增加。查利諾教授說,此計劃特別觀察溫度對作物產期的影響。作物產期影響到農作物種植及收穫的時間長短。較高的溫度將造成產期縮短,這表示累積生物量和產量的時間也將縮短。培育新的作物品種,可能需花10到30年的時間。而當新作物被開發出時,並將其種植在比生長時更溫暖的溫度下,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問題。研究關於養殖與監管政策、市場和技術等數據,除了研究出平均數值,也調查出作物育種系統最好及最壞的情況。研究員發現至2018年,某些地區的作物產期呈現明顯短少。而至2031年非洲的玉米種植範圍內將產生急遽的變化。研究表示,若養殖、政策、市場與技術一同運作時,在未來10年內能培養出新品種,作物將能適應至2050年之間的溫度。而為了跟上不斷變化的氣候,研究員必須想出新的方法來因應。此研究小組由農業、氣候、和社會科學專等家所組成,他們多種類型之研究,以確保作物能快速地開發並至實地種植。如改進生化篩選技術及社會為主的措施,例如政策上提高育種檢驗及農民得到市場的准入量。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安迪•賈維斯博士表示,為了開發及推廣新種子技術的農業研究投資,是為能適應氣候變化的最佳的投資。氣候投資能幫助農民,且對全球糧食帶來保障。研究員希望運用全球氣候模型,確保未來的溫度,藉由提高溫室的溫度之實驗來幫助開發新作物品種。查利諾教授表示,須瞭解未來的排放量,以確保某些氣候模型能基於此排放,產生準確的未來溫度資訊。在普裡斯特利中心,研究員持續透過改善氣候模型來解決問題以面對挑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