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係(2/3)
2017/04/17
本文摘錄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一書 一、作物   氣候變化對主要作物產量的影響可能是研究最多的糧食安全問題。自Rosenzweig和Parry(1994)圍繞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供應潛在影響開展了全球性評估之後,對於產量影響的觀察和預測研究持續了20多年;其他一些重要研究包括Parry、Rosenzweig和Livermore(2005)、Cline(2007)、世界銀(2010),以及Rosenzweig等(2014)。多數研究局限於主要作物,而氣候變化對很多其他重要作物的影響目前所知較少。   過去數年氣候發展趨勢對作物單產的影響在全球很多區域已經體現得非常直觀(Porter等,2014),不利影響總體多於有利影響。有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已經給小麥和玉米單產造成不利影響。廣泛引用的測算結果為,相對於氣候穩定條件下單產,1980到2008年間全球小麥單產下降5.5%,玉米單產下降3.8%(Lobell等、Schlenker和Costa-Roberts,2011)。   未來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的準確影響很難預測,這要取決於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溫度、降雨模式、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等物理因素;農業生態系統發生變化(例如因傳粉者喪失和病蟲害發生率增加);人類體系的適應性反應。“二氧化碳施肥”、農民的回應措施、市場條件和政策等。在作物生長最佳溫度範圍內,溫度變化的影響通常容易理解,但超出最佳溫度範圍後的影響則較難預知。近期研究結果表明對流層臭氧濃度升高已對單產帶來破壞性影響;據測算,2000年大豆、麥和玉米單產分別損失8.5%到14%,3.9%到15%,以及2.2%到5.5%(Porter等2014)。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功能的一些其他可能影響如作物與有害生物的平衡,以及對授粉者的影響— 很難評估,在作物單產預測模型中通常也不予考慮。   一定範圍內的氣候變化可對作物同時產生有利和不利影響。實際上,溫度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可能對於某些地區的某些作物是有利因素。如在最佳溫度條件下,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會提高小麥和大豆單產。儘管由於採用的情景、模型和時間跨度都不一樣,對於未來單產的預測結果也有所差別,但主要預期變化方向卻是一致的:熱帶地區作物單產受到的不利影響大於高緯度地區,且隨著溫度升高,不利影響會更為嚴重(Porter等,2014)。   更為重要的是,IPPC《第五次評估報告》提供新證據表明,在已經面臨糧食不安全挑戰的地區,作物單產預計將進一步下滑。該報告對21世紀氣候變化導致作物單產的變化進行了預測(圖1)。所使用的資料包括了Challinor等2014年開展的91項研究及1,722項作物單產變化測算結果。這些研究採用的時間跨度、作物種類、作物和氣候模型以及排放水準各不相同。有些研究考慮了適應措施的影響,有些則沒有。研究規模和地區範圍也不盡相同,有些測算著眼於地區,其他則為國家、區域或全球層面。 圖1:氣候變化導致的世界範圍內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儘管這些研究差異顯著,但其長期預測結果都清晰表明不利影響將為主流。這些預測表明,從中期來看,2030年之前,對作物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在全球層面上可以相互抵消;其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不利影響將會逐步增加。相關資料還表明,21世紀後半段氣候變化對玉米、小麥和稻米單產的預期影響對於熱帶地區比溫帶地區更為不利。但在很多溫帶地區,作物單產也有可能下滑(Porter等,2014和Challinor等,2014)。   糧農組織為本報告而對這些資料開展的深入分析表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受影響模式迥然不同。在發展中國家,對於作物單產影響的多數測算結果為不利影響,預測時間越遠,不利影響就越大(圖2)。與發展中國家相比,針對發達國家的測算結果顯示潛在的有利變化的比例要高得多(圖3)。註1 圖2:氣候變化導致的發展中區域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圖3:氣候變化導致的發達區域作物單產變化預測   近期一項運用農業模型比較與改進專案(AgMIP)以及部門間模型比較專案框架而開展的綜合研究就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影響給出了其他的測算結果。這些結果都表明,與不發生氣候變化的世界相比,如不採取氣候變化減緩措施,則將產生劇烈的長期影響。註2   在高排放氣候情景中,2100年對單產的影響為:玉米單產降低20到45%,小麥降低5%到50%,稻米降低20%到30% ,大豆降低30%到60%(Rosenzweig等,2013)。假設二氧化碳施肥的效果完全實現,氣候變化對作物單產的影響就會有所減少,具體為玉米降低10%到35%,小麥變為提高5%到降低15%,稻米降低5%到20%,大豆降低0%到30%。如果明確考慮氮獲取面臨的局限,則二氧化碳施肥對作物產生的有利影響就將有所削弱,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將會擴大(Müller和Elliott,2015)。 二、畜牧   氣候變化會以多種方式影響畜牧生產,包括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表1)。最重要的影響體現在動物生產率、動物健康和生物多樣性、飼料供應品質與數量以及草場載畜能力等方面。降雨量波動加劇會導致飲用水短缺,畜牧病蟲害多發,及其分佈和傳播的變化。另外還會影響草場的品種構成、草場單產以及牧草品質。 表1:氣候變化對各區域的若干潛在影響-種植業和畜牧業   溫度升高會給動物帶來高溫脅迫,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飼料攝入量和生產率下降,繁殖率下降,死亡率提高。高溫脅迫還會削弱動物對病原體、寄生蟲和蟲媒的抗性(Thornton等,2009;Niang等,2014)。多個脅迫因數嚴重影響動物生產、繁殖和免疫狀況。印度研究發現,氣候相關脅迫的組合,例如過熱且營養物攝入量減少,均會嚴重影響綿羊的生理應對機制(Sejian等,2012)。   在牛、豬和雞等密集養殖場所,可通過溫度調節,使氣溫升高產生的影響減少(Thornton等,2009),但需有適當牛棚、豬舍、雞舍及能源。然而,南部非洲廣袤的草原預計將變得更為乾燥,這會加劇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到2050年,波札那鑽井泵水的成本將增加23%。在近東,半乾旱草原地區的牧草品質下滑、土壤侵蝕和水資源短缺問題極有可能加劇(Turral、Burke和Faurès,2011)。   氣候變化對動物健康的影響也有據可查,特別是蟲媒病問題,因為溫度升高有利於蟲媒和病原體在冬季存活。在歐洲,全球變暖可能會增加羊蜱在秋冬季節的活動,加劇蜱媒病的風險(Gray等,2009)。東非暴發的裂谷熱就與因厄爾尼諾-南方震盪引起的降雨增多和洪澇災害不無關聯(Lancelot、de La Rocque和Chevalier,2008;Rosenthal,2009;Porter等,2014)。【延伸閱讀】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係(3/3)   註1:在分析採用的資料集中,針對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測算數量多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區域中測算研究數量最多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為東亞和太平洋,以及南亞。面向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北非及西亞等地開展的測算比例要小很多。從作物來看,開展測算最多的是玉米或小麥單產,隨後為稻米和大豆。在多數國家組別中,面向2090-2109年的預測數量都非常有限;此類預測針對發達國家的只有5個,發展中國家16個;所有針對這16個發展中國家的預測均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且都表明作物單產將下降10%以上。但這些結果僅來自於兩個研究。 註2:農業模型比較和改善專案框架將氣候、作物、畜牧與經濟聯繫到一起,提供了農場到區域範圍的分析,並包含了多項附加氣候敏感性測試和氣候變化情景的模擬實驗。得益於農業模型比較和改善專案的規範,不確定性範圍已經縮窄,對於建模結果差異和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影響預測差異的原因也有了更好的認識。
氣候變異影響農產量 專家:可挑品種、改變種植
2017/04/13
氣候變異亂象,已影響農產品,台中區農改場場長陳學詩說,地球氣候變遷是長期、廣泛性問題,建議農民可經由挑選品種、調變種植方法因應氣候變化,並非遇到天氣改變就無計可施。農改場副研究員兼課長蕭政弘表示,洋蔥品種多,像屏東地區708、806品種耐冷藏,彰化縣伸港鄉種植以101和定遠6號為主,屬於早生、短日照,種110天即可採收,主打鮮甜多汁,有「鮮蔥」之稱,當季販售,不適合長時間貯藏,蕭政弘說,伸港洋蔥優勢就是搶早,在屏東洋蔥大量上市前搶商機,但遇到氣候改變,只能減災,無法避災。
G7農業部長會議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之新瀉宣言
2017/04/10
G7各國農業部長會議於2016年4月23日在日本新瀉市召開,為因應全球糧食安全、生產者高齡化、以及氣候變遷所帶來之影響為此會議主要議題,宣言亦提出活化農村地區與提升農業者所得、農業永續性生產與生產效率及糧食供應能力、實現農林漁業永續發展等相關課題等進行共同討論,並於會後發表會議綜整成果「新潟宣言」,其摘要如下: 一,振興農村,增加農民收入 1. 提升農民能力 2. 增加從農婦女和青年機會 3. 擴大農民參與食品價值鏈 4. 全球食品價值鏈之責任投資與貿易 5. 農村地區資源利用與永續性發展 二、 提升永續性農業生產、生產力和糧食供應能力 1. 促進研究與技術開發 2. 防治動植物疾病和生物威脅 3. 因應抗生素抗藥性(AMR) 4. 建立合作組織 5. 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6. 滿足營養需求 7. 農業和糧食安全政策之可靠統計數據 三、 實現永續性農業、林業和漁業 1. 氣候變遷之國際研究合作 2. 加強基礎設施,土地和森林之整備 3. 農業與生態系統 4. 永續性森林管理和抵制非法採伐 5. 永續性漁業資源管理【延伸閱讀】英國威爾斯計劃預計2020年水產養殖業產量翻倍
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係(1/3)
2017/04/10
本文摘錄自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一書   本文內容將具體著眼於氣候變化、農業與糧食安全的聯繫,討論了氣候變化對農業部門的生物物理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轉化成社會經濟影響,進而影響糧食安全和營養。本章還分析了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和吸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反映出農業既要通過建設抵禦能力適應氣候變化,也要努力推動氣候變化減緩。 一、從氣候到人的連鎖影響   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肯定了之前幾份報告關於全球氣候發展狀況、預期變化(如氣溫升高、降雨多變以及極端天氣事件)和全球變暖重要生物物理影響(如海平面升高、海洋酸化、冰川規模縮小、生態系統退化、火災風險增加、害蟲增加)的主要發現。報告更加清晰地描述了降雨量的潛在變化情況,同時,得益於建模和資料收集工作的改進,也開展了更為準確的中期預測。因此,氣候變化的連鎖影響現在可沿著證據鏈從物理氣候追溯到中間系統再到人類(Kirtman等,2014)。   氣候變化對展開農業活動的條件具有深遠影響。在世界各區域,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都已經適應了當前的氣候條件。若當前條件發生改變,對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很難準確預測。一些研究專門分析了預期變化將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的生物物理影響(表1)。具體影響體現為產量降低、產量波動性增加、適種作物改變,以及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的損失。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大部分影響預期為不利影響,但也並非全部如此。所有的農業部門作物、畜牧、漁業和林業都會受到不同方式的影響。  表1: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概述   氣候變化對農業部門的影響在全球很多地區已經顯現,未來數年至數十年還將繼續擴大。大量證據表明此種影響主要為不利影響,很多農業系統生產率下降,部分動植物品種消失。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生產,也會帶來社會經濟後果,進而影響到糧食安全(圖1)。此種影響將通過不同管道傳導,會影響到糧食安全的所有四個維度:獲取、可供量、利用和穩定性。在傳導鏈條的各個階段,影響的嚴重程度將取決於衝擊本身以及面臨脅迫的系統或人群的脆弱性(糧農組織,2016a)。 圖1:影響路徑:從氣候變化到糧食安全 二、對農業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農業部門的影響多種多樣,每個區域的情況都不一樣。例如,氣候變化會造成溫度升高、降雨變異性增加,降低季節性天氣模式的可預測性,增加洪澇、颶風和龍捲風等嚴重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預計部分區域將長期面臨乾旱和缺水的挑戰。冰川和一些主要山脈的積雪大規模融化,特別是在亞洲。這將影響水流的流量和時間,最終會減少下游的灌溉水可用量。溫度升高會導致病蟲害暴發的地點和發病率產生變化。即便是很小幅度的變暖都會導致低緯度區域的產量下降。   例如厄爾尼諾-南方震盪現象(即聖嬰現象)則是因為熱帶太平洋區域表面溫度升高所致,約每兩到七年出現一次,每次持續6到24個月。其影響包括世界範圍內降雨量、熱帶氣旋、乾旱、森林大火、洪澇以及其他極端天氣事件驟增次,並對全球範圍內的作物和畜牧生產以及農業生計都造成了破壞,威脅著6,000萬人的糧食安全和營養(糧農組織,2016b)。【延伸閱讀】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係(2/3)   由於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影響顯著,在一項糧農組織研究結果也顯示,2003年到2013年發展中國家氣候相關災害經濟影響中有25%左右在農業上;若僅考慮乾旱論,其比例則高達84%(糧農組織,2015)(圖2)。 圖2:2003-2013年中到大規模各類氣候災害導致的作物和畜牧產量損失
2017年德國G20農業部長宣言概要
2017/04/06
G20農業部長會議在2017年1月22日德國柏林召開,「農業與水資源利用之創新與永續性發展」為此次會議主題,並針對2030永續發展議程、巴黎協定、農業與水資源、農業資訊與通訊ICT技術、抗生素抗藥性(AMR)、農業貿易與投資進行討論。 1.2030永續發展議程之實施 為確保全球糧食安全與營養改善之農業相目標。(特別是SDG2永續發展之實現) 2.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之實施 (1)承諾全力支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與巴黎協定。 (2)提高農業與農業因應氣候變遷其適應和減緩能力,並加強其對氣候變化的抵禦能力。 3.農業與水資源利用 (1)水是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資源,對於全球人口不斷增加之生存必要性更為重要。 (2)水資源與農業的政策一致性。水資源包含水收集、水土保持、地下水管理和水分配系統之措施,並將良好的耕作方法與有效的土地利用規劃相結合。 (3)關於農業的水資源有效利用,以及符合地區性及當地條件之應用。 (4)促進良好水質與健康土壤生態系統之建立。 (5)承諾全力支持SDG6(淨水與衛生)之實施。改善水質和實施綜合水資源管理,以貢獻於糧食價值鏈中水資源永續性利用和管理。 4.農業資訊與通訊ICT技術 資訊通訊技術之應用,作為提升糧食鏈生產效率與農業永續性發展,具有相當潛力與重要性。可有效改善畜牧業經營方式,以及因應氣候變遷等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之課題。 5.抗生素抗藥性(AMR)之因應 抗生素抗藥性的出現對全球衛生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因此,農業必須用“一個健康”方法來控制抗生素抗藥性的發展和傳播提供重要的貢獻。 建議在人類健康,動物衛生,農業和環境領域的有關當局之間定期交流與交換意見。 6.農業貿易與投資 (1)加強農業貿易和促進負責的農業投資,對於農業永續性發展,糧食安全與營養以及經濟成長是重要的。【延伸閱讀】從菁創獎評審談農企業提升經營管理之道 (2)建立一個開放、符合規定、透明、非歧視性和包容性的農業貿易制度。促進市場運作,有助於減少糧食價格波動和加強糧食安全。
泰國聯盟致力於鮪魚的永續性發展
2017/03/27
鮪魚為人類最易取得蛋白質來源,目前全球有近十億人仰賴水產品作為營養的取得,以及影響著勞動就業人口。泰國水產集團(Thai Union Group)作為水產業領導者之一,有責任保護鮪魚資源。為達到該目標,該公司日前宣布了發展永續性鮪魚戰略計劃,其內容摘要如下: 作為新鮪魚戰略的一部分,泰國水產集團承諾採購100%從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的鮪魚,或改善國內漁業生產模式,以符合MSC認證之推動(MSC為國際公認水產永續性認證標章)。 該公司計劃至2020年底前最低完成75%原料來源為永續性資源。 為實現該目標,投資9000萬美元,實施於供應鮪魚永續性來源之措施,其中包含在全球建立11個新的漁業改進計劃(FIP)。 該公司已將可追溯性列為鮪魚行業永續性發展和安全合法勞動的關鍵。【延伸閱讀】2017年德國G20農業部長宣言概要 該戰略目標提高水產品的可追溯性,以確保供應鏈之透明度,解決水產業最緊迫的問題。
美國肉品供應鏈 減用抗生素
2017/03/23
在環保主義者和維權股東施壓下,美國大型食品企業和連鎖餐廳正採取行動,避免飼養食用動物時使用過多抗生素。全球第二大雞隻飼養業者泰森食品(Tyson Foods)每年屠宰23億隻家禽,該公司2月宣布,6月後將不再在品牌旗下的雞肉產品使用抗生素。分析師認為,泰森此舉進一步證明大型飼養業者跟上限制使用抗生素的風潮。科學家認為這些抗生素會提高人類對肺炎、感染和其他疾病藥物的抗藥性。這股風潮源自2014年的寶鵰雞公司(Perdue Chicken),漸漸影響到以販賣雞肉為主的連鎖速食餐廳,如福來雞(Chick-fil-A)、麥當勞、沃爾瑪、Pilgrims Pride等。每家企業採取的措施不同,某些業者仍允許為肉雞施打不適用於人類藥品的抗生素。但數據顯示,美國估計僅40%到50%肉雞沒有施打抗生素,比率遠低於豬和牛,反映整個食品供應鏈限制施打抗生素的行動,還有努力空間。不僅如此,有關企業如何使用抗生素的資料仍然付之闕如。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公開相關資料,只能從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資料看出業者購買多少抗生素。而數據顯示,企業使用藥物的情況並沒有減緩。很多大型企業仍然沒有停止替自家雞隻施打抗生素,例如百勝餐飲集團旗下的肯德基,在非營利組織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RDC)的抗生素政策上拿了「不及格的分數」。美國大型雞肉生產商桑德森飼養場公司也對這樣的趨勢不以為然。晨星食品業分析師阿卡巴利表示:「現今各界對於無抗生素肉品的需求確實愈來愈強烈,但這是一時的流行還是個長期現象,仍然值得觀察。」
【減量】荷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共同設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2017/03/20
由於全球受到氣候暖化抨擊,影響未來氣候變遷的《巴黎協議》獲得重要支持,但礙於未能充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風險,仍有需要更多的協助。荷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日本於2017年2月6日共同設立「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後,為有助於全球各國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和經濟破壞等問題。從全球各國蒐集近期所執行政策與目標計劃,利用此資訊以最快速度制定因應氣候變遷良好措施,以協助提企業相關領域的投資、社會基礎建設和農場因應策略。【延伸閱讀】遺傳多樣性對於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荷蘭環境評估署(PBL)共同設立,另包含世界氣象組織(WMO)、歐洲投資銀行(EIB)、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UNESCO-IHE)、UNEP-DTU(丹麥工科大學)合作夥伴、NAP Global Network、摩洛哥、荷蘭鹿特丹市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英國因應氣候變遷諮詢Acclimatise、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標準普爾全球(Standard & Poor's)、荷蘭發展組織(SNV)、荷蘭水相關合作夥伴、世界資源研究所(WRI)、Delta Alliance、Partnership on Sustainable Low Carbon Transport(SLoCaT)、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瓦格寧根大學等組織共同協助參與。
玻利維亞蝗蟲成災 發動煙燻驅蟲大戰
2017/03/20
南美玻利維亞首度出現蝗災,讓農民頭痛不已。據了解,這次玻國首度出現蝗蟲肆虐應與日前當地發生缺水,以及氣候變遷有關。由於大批蝗蟲已造成榖物損失,當地政府除了展開煙燻驅蟲外,也已向鄰國阿根廷求助,希望引進滅蟲技術,避免災情繼續擴大。據《BBC》報導,今年1月玻利維亞開始傳出蝗蟲釀災,並已造成素有農倉之稱的聖克魯斯省,超過1,000公頃農作物損失。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也指出,這是當地首度第一次出現蝗蟲造成大災情,鄰國阿根廷則自1920年代開始便飽受蝗蟲吃掉農作物的困擾。玻國政府目前已成立1支團隊負責處理這次蝗災並向阿根廷政府求援,據政府與當地農民指出,未來將在1.7萬公頃的範圍展開燻蒸滅蟲大戰,避免蝗蟲擴散以及危害農作物供應。據《Business-News》報導,針對這次災情,玻利維亞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投入70萬美元展開煙燻滅蟲計畫。目前蝗蟲距離玻利維亞首都僅28公里遠,而且範圍擴散相當迅速。玻國農業部長奧多涅斯表示,「我們會在受影響地區畫出1個500公尺的圓圈,並與當地官員合作從內部開始煙燻。」玻國政府也表示,煙燻活動將會擴大執行,避免蝗蟲抵達負責供應當地8成食物的主要榖物生產地區。當地農民指出,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到蝗蟲產卵以及幼蛹的地點,以便可以控制災情繼續擴大。玻利維亞一向在榖物產量上自給自足,目前受蝗災影響的區域僅佔聖克魯斯省10萬公頃的榖物面積一小部分。據了解,這次蝗災是繼當地爆發嚴重乾旱後出現,乾旱也造成各省須輪流供水,往往爆發用水衝突。
瑞士林學評大學研發玫瑰內部建構電線和電容器
2017/03/16
瑞典林學評大學近期發布最新創新科技,在玫瑰花內部建構稱為超級電容器用於存儲能量的特殊結構,可以充電放電上百次。該研究小組曾於2015年11月發表過將玫瑰花吸收導電聚合物溶液,以線的形式導電水凝膠在玫瑰花莖中,兩端具有電極,中間具有柵極,形成完整全功能的晶體管。   而最新研究成果則是由該小組的助理教授Roger Gabrielsson開發了一種專門應用於該研究的材料,該材料在玫瑰內聚合無需任何外部觸發,在玫瑰內流動的固有流體有助於產生傳導線,不僅在花莖中,甚至還可以貫穿到整個植物中,進入葉和花瓣。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延伸閱讀】荷蘭瓦格寧罕大學發現「植物的眼睛」對光線的感測協調性,能促進植物快速成長
【減量】全球暖化 COP22呼籲保育森林與水資源
2017/03/09
第2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於2016年11月7日在摩洛哥舉行,此會議延續COP21的使命,聚焦於如何以實際行動落實「巴黎氣候變遷協定」(簡稱巴黎協定),近200個國家承諾減少自身碳排放量,以阻止全球暖化並創造碳中和的世界。 已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協定」是對世界各國都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協議,將於2020年開始檢核各國的減量排碳目標,而COP22可說是具體落實「巴黎協定」的一次務實性會議。在大會上,全球各國和企業紛紛提出具體行動計畫,宣示轉型乾淨能源。各國聚焦於如何履行減碳承諾,加強世界各國對氣候變遷的因應,共同為氣候正義而努力。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一員無法出席正式大會,但仍積極參與COP22的環保署參事簡慧貞博士表示,COP22關注於如何維繫全球氣候行動熱度,重申巴黎協定內涵並盡快完備所需機制之規劃。未來政府將結合能源、製造、運輸及農業等相關部會,階段性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COP22特別突顯森林保育議題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APP/提供   在面對COP22,企業也是重要的角色,「永續發展」更成為台灣企業重要議題。特別是台灣地狹人稠,能夠儲碳涵水的森林在永續議題上更加值得重視。以全球十大紙業集團之一的APP亞洲漿紙(Asia Pulp&Paper/APP)為例,為具體表達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支持,除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經營策略外,更在國際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呼籲企業和民間組織共同投入。 APP永續經營董事總經理,同時也是「高碳儲量方案組織」督導組聯合主席的Aida Greenbury即在高碳儲量工作會議上表示: 「保護全球雨林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一套新的作法─評鑑森林價值才是達成『巴黎協定』的關鍵」。呼籲以高碳儲量方案透過測量碳儲量和生物多樣性來定義森林,讓其所產生的價值得以被計算,使投資者更了解對於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貢獻。 APP承諾落實「抑止森林消失」的目標,2013年便已率先在供應鏈中全面履行零天然林作業。APP亦於2015年3月參與第二屆國際「波昂挑戰」會議,與全球企業及環保領袖共同制訂「全球森林復育計劃」,聯手復育森林。早於COP21舉辦之前,就於2015年9月與全球知名企業一齊簽署「CDP-前進巴黎」倡議,率先取得全球性氣候協議,共同承諾對抗氣候變遷。 APP深耕台灣,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 APP/提供 不僅呼應全球議題,APP也深耕在地永續發展,連續幾年支持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的全台國中小學「氣候變遷繪畫比賽」,同時偕手珍古德協會合作「綠拇指計畫」,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期盼在大眾心中埋下環保種子及喚醒生態保育意識。
香港中文大學者發現植物自噬體有助提高農作物品質
2017/03/06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姜里文教授研究團隊在經過16年蛋白質傳輸機制與細胞器生物形成機制方面之研究終有突破性發展,該研究成果更發表於最新ㄧ期之美國科學院期刊研究論文上,其研究團隊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植物細胞生物學領域之先驅。   研究指出植物中ATG9蛋白具有負責調控自噬體從內質網形成之獨特之功能,且ATG9蛋白廣泛存在於高等真核植物,如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重要作物,因此藉由此一植物自噬體分子機制之證實,將可為解決環境迫害或病原感染等提升農作物品質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以提高未來農業生產力。【延伸閱讀】植物激素於太空農業的未來應用
緬甸乳牛繁養殖計劃
2017/03/06
由於近幾年緬甸國內經濟發展迅速與人口購買力支持續增加,其對畜產品與乳製品之需求也隨之增長,因此緬甸政府為了提高牛奶產量而進行了一項乳牛養殖計畫。在此計畫中,將藉由國際原子能(IAEA)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之協助,提升當地實驗室設備與培訓專業研究人員,並透過核能技術與分子技術以遺傳基因選育改良當地乳牛品種及建立完整的人工授精與精液保存技術,使得乳牛產生更多的牛奶並保留其對當地環境與疾病之耐受性。【延伸閱讀】英國政府擬定了對抗牛結核病的下一階段策略   現在緬甸所設立之實驗室其生產冷凍精液之能力較以往增加五倍,每年可提供32,000個人工授精卵,此外更開發了一個大型的基因資料庫與精液儲存冷凍庫,經由這些現代科技技術之發展,替緬甸酪農產業創造了更高的經濟價值,而未來相關的技術如何推廣到其他較偏遠地區使用亦將是另一項需要克服的新議題。
都市廢水回收再利用應用於農業作物生產
2017/03/02
聯合國農業相關機構於2017年1月19日對於農業土地缺水和水資源日益稀缺之議題召開一國際性論壇討論會,本次論壇是由糧農組織統籌,並與聯合國大學、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及萊布尼茲研究協會等共同協辦,會議中主要針對廢水回收之管理、如何應用於農作物生產以及後續民眾健康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討論。   由於廢水含有細菌、病原體、化學污染與抗生素殘留等問題,若直接使用恐有威脅農民、食物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健康疑慮,根據會議結論在糧食及農業組織所發布之新聞稿亦指出廢水經過有效處理與管理是可直接用於灌溉或間接回收於補充地下水,將有助於農作物生產之應用,為達此目地其廢水的回收與處理及使用範圍將會是必須注意的。【延伸閱讀】神奇黏土成為改善藻華之關鍵   國際糧食組織土地暨水資源資深官員Marlos De Souza亦指出雖然目前仍缺少較詳細之數據,目前國際上已有一小部份處理過後的廢水被應用於農業生產活動,其大部分來自都市廢水,經由這些小農戶之使用案例,目前有越來越多國家如:如埃及、約旦、墨西哥、西班牙、美國等國家,亦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並考慮擴大規模使用。
極具破壞性新型小麥病害侵襲歐洲農作物
2017/03/02
去年新型小麥病害大幅侵襲了義大利西西島的麥類作物,該真菌菌株的胞子可能已傳播歐洲影響了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產區。從2月2日發布警報中,研究人員證實了TTTTF的存在,TTTTF是一種莖銹病,以其破壞小麥葉和莖的特徵棕色斑點而命名。研究人員指出最令人擔憂是全球鏽病研究中心(GRRC)測試顯示該病源可感染數十種實驗室培育的小麥品種,包括高耐抗病品種。該研究中心正研究其他經濟作物是否也會被感染。   另外,該研究中心表示引發的另一類麥類病害的黃銹病,一種在歐洲與北非,另一種在東非和中亞。黃銹真菌的潛在影響尚不清楚,但這些病原體似乎與之前在北美和阿富汗造成流行病的毒性菌株密切相關。【延伸閱讀】有關黃麴毒素之最新研究   位於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 在2月3日發佈了關於以上三種病害的類似警告。英國諾維奇市約翰納斯研究中心植物病理學家James Brown表示,嚴重的小麥病害能夠影響歐洲的食物價格,導致通貨膨脹,甚至妨害地區的經濟穩定。
越南蝦的出口值預計2025年達到100億美元
2017/02/23
阮春福總理於2月6日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金甌省所召開之會議(全國蝦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未來將由農業農村發展部(MARD)進行國內蝦養殖產業發展規劃,期望能從原先2030年達到蝦出口產值100億美元之目標縮短至2025年完成。   會議上,由政府總理、副總理、農業農村發展部代表以及50間來自全國28個省市之蝦養殖/加工業者代表共同出席,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有利於越南蝦種養殖發展之措施與政策。【延伸閱讀】泰國聯盟致力於鮪魚的永續性發展   在越南其主要的養殖蝦種為草蝦與白蝦兩種,且於2016年出口至90個國外市場,其出口產值獲利從2010年之21億美元增加為31.5億美元,未來將藉由此次會議之結論繼續至力於蝦養殖產業之發展,期望憑藉著其氣候環境與優勢條件及配以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達成2025年越南蝦之出口產值達到100億美元。
氣候變遷茶樹難長 印度大吉嶺茶恐缺貨
2017/02/23
大吉嶺茶出產於印度西孟加拉邦,那裡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環境適合茶樹生長,但是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乾旱讓茶樹乾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山泥傾瀉,土壤流失使得枝幹變得脆弱,想要種出好的大吉嶺茶,就快比登天還難!   雨水除了能灌溉茶樹,更是天然的除蟲劑,茶農說下雨少,惹來更多的害蟲,影響茶樹的健康,而且有些老茶樹明明該砍掉種新的,但現在種樹成本變高,大家根本沒有動力照料好一大片茶園。在全球享有100多年盛譽的大吉嶺茶,擄獲許多人的心,但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卻讓這紅茶中的香檳,有天可能不復存在。
氣候變遷 威脅美農作物
2017/02/23
美國為全球最大糧食生產國之一,其最常見的重要農作物以小麥、黃豆與玉米為主,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之問題而遭受嚴重災損,在德國波茨坦氣侯影響研究中心(PIK)與芝加哥共同發布之研究指出,隨著氣溫升高,若全球未能有效減碳,美國小麥之收成可能在本世紀末時銳減二成,而黃豆與玉米之產量更可能因此而分別暴減四成與五成。研究中亦指出,在氣溫高於攝氏30度(華氏86度)的情形,將影響玉米與黃豆之收成使其減少產量5%,導致收成大減,未來氣候變遷將不只是影響美國,更可能推升全球糧價,使較窮困的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