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南澳洲利用芥菜種子和稻桿作為永續替代能源
2017/09/04
為因應全球暖化與國際間能源價格不斷攀升,找到永續性替代能源和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為目前的當務之急。其中溫室氣體主要來自於農業活動所仰賴的農業機械的燃料燃燒,而這些進口的燃料通常比較昂貴且對農民負擔較高。為此南澳洲當地業者採取幾項措施,期望可以降地農民生產成本與減少碳足跡。【延伸閱讀】太陽能農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比燃煤電廠更少 (一)利用生物燃料-芥菜種子發電的拖拉機   農業耕作過程中,農民需要大量燃料得以操作農業機械,但由於燃料價格高,而且容易受到市場價格的波動、供應短缺以及需大量仰賴進口等因素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南澳洲有一間公司開發了一台利用芥菜種子產生生物燃料的機器,該公司利用當地芥菜種子轉化成生物燃料,作為社區發展燃料計畫項目之一,以協助當地農業製造更多燃料。   聯合創始人兼工程經理摩根•亨特(Morgan Hunter)表示因為受到當時氣油價格居高不下的影響,為了降低當地農民負擔才開啟了這項生物燃料計畫,由於芥菜作物容易種植,每年只需要150mm的雨量,即使在旱地耕作也沒問題。而每公頃所收穫的芥菜種子可獲取300-350升的燃料。其也提到透過這類油料作物所製成的生物燃料,其品質與效率不輸給一般燃料。   另外,在製造生物燃料的過程中,亦可將油籽提取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品進行加工,作為生物製品進行銷售,所獲取的利潤可投資到當地社區的學校和醫院,已建構社區循環體制。未來期盼這個社區燃料發展計畫不僅限於在南澳洲推動而是能遍及整個國家。 (二)、以稻桿作為能源來源   澳大利亞的採礦業者對於未來能源需求的規劃,目前正開始進行其他替代能源的測試與規劃,其中以稻稈為主要發展對象。   一家當地公司計劃在約克半島附近的Ardrossan附近開發一個15MW的生物質發電廠,其原料來源將來自於作物。該公司指出目前許多採礦業者都在農業地區,為避免土地利益衝突與降低電力成本投入,考慮將與當地農民進行生物質能源的合作,以達到雙贏模式。其透過收購農作物,進行生質能源發電,一方面提供農民多元收入,另一方面也降低礦業電力能源成本,也間接增加當地經濟與商業活動。   而該公司所採用的這套生質能源發電系統是基於已經在歐洲運作的成功模組,每年僅需萬噸稻稈就能產生足夠電力。後續也指出,如果電力足夠,亦可提供與周遭社區使用。
藉由無人機技術應用,精準監測馬鈴薯種植過程之氮肥使用
2017/09/01
在瓦格寧根大學 「邁向精準農業2.0」之研究計劃中,其中有一項目標是將運用無人機進行農民種植馬鈴薯時氮肥使用量之監測,藉由無人機蒐集之影像精確顯示其分布情形以協助農民更有效率的使用肥料,在荷蘭馬鈴薯農民平均每年每公頃施用約250公斤氮肥,由於荷蘭的天氣差異較大,每年土壤會流失許多的氮含量,其氮肥的施用量是很有精確的數值。 藉由色差顯示其氮需求   在開始種植時,最好能採用三分之二的推薦氮含量進行施用,並在過程中持續觀察農作物生長情況,此時先進的感測器則提供了偵測方法,利用植物反射紅外線、紅光和綠光的程度判斷其氮含量,若植物體內氮含量太低時其顏色變化則較低,最終藉由感測器測量這些差異。   這些測量大致上可經由三種不同方式進行: 使用衛星:低成本之解決方法,但會因天氣限制於多雲的時候而無法使用。 現場手動操作或將感測器安裝於拖拉機:最精準但也是最耗費成本的方法,現階段在實際應用方面仍未被廣泛地使用。 無人機中搭配多光譜相機與感測器:目前最新之應用技術,在這幾年內已有較大的技術突破,未來實際應用性高。 於Akkerweb之應用   瓦赫寧罕大學研究所一名精準農業之研究員表示,經由無人機從馬鈴薯田捕捉之影像會先被轉換為地圖,並透過與Agrifirm公司共同開發的Akkerweb應用程式上傳,最後再向農民回饋應該使用多少氮肥之建議,現階段亦持續對於eBee型無人機之使用方法進行優化,讓其他開發人員在不同無人機類型的感測器系統之下均能適用。【延伸閱讀】透過無人機空拍技術為鯨魚量體重 進行更精準與高效率的偵測   Agrifirm公司研發部技術經理表示在從無人機感測器所蒐集到的結果進行分析後,可協助許多農民瞭解每年土壤狀態以及植物生長情況,以確定是否需要施加額外氮肥,此種方法不僅可更精確地監控氮肥施用狀況外,更能得知目前田間氮肥需求之差異,未來將有助於提升田地作物產量、減少耕作成本以及促進環境友善,雖然目前主要應用標的作物為食用馬鈴薯,但未來在其他重要作物上,如:大麥或小麥之應用是否合適,將會是下一階段研究項目。
林全:推廣設施農業 提高農民收益
2017/08/30
行政院長林全今天訪視西螺有機農場時表示,克服天候影響,改善農作環境,吸引青年返鄉務農,加強推廣設施農業,提高農民收益,發揮在地經濟,帶動台灣農業發展新里程。林全訪視西螺農民黃浚宏的有機農場,農場設施在去年梅姬颱風被吹垮,經農委會、雲林縣政府、西螺鎮公所、鎮農會等協助,災後復建投入種植蔬菜並已陸續交貨,展現新成果。林全說,去年梅姬颱風過後,看到雲林及宜蘭等地許多農業設施等,心裡相當難過,政府有義務協助農民建置可抗強風的設備,並訂定標準規格,達到快速修復、快速生產的效益。他指出,台灣要縮小城鄉差距,發展新產業,發揮在地經濟,農業角度非常重要,改善農業作業環境,提升返鄉務農意願,讓青農認為農業有發展前途。林全期許,農委會訂出專業青農年收入新台幣120萬元,3年後達到180萬元目標,盼吸引更多青農投入成為專業農民,帶動台灣農業新發展,雲林是示範區,推動農業新里程。他說,農委會推動「設施農業5年計畫」,每年輔導400公頃強固型溫室,5年達到2000公頃,將來可研議改善缺料或缺工問題,加大農業發展能量,提高農民收益,當然設施執照申請流程加速便民,這是行政院的政策,政府有義務落實執行。農民黃浚宏表示,去年看到設施結構錏管被吹垮當下,心情低落,不知該怎麼辦,林全訪視承諾補助及協助,心中石頭頓然放下。如今改成鋼構,建築更高更耐強風,重新投入生產,產值提高,未來希望政府協助克服有機農田的鄰田汙染等相關問題。
日本佳能MJ集團利用攝影相機與AI技術掌握作物採收
2017/08/29
以物聯網(IoT)應用與人工智慧(AI)技術結合所發展的智慧農業已逐漸成為世界趨勢,根據美國調查公司得知2016年智慧農業相關市場規模約有5,800億日圓,預計在2022年將會擴大至兩倍以上,為此日本佳能MJ集團 (Canon Marketing Japan)正積極應用其攝影相機與光學影像解析之技術發展獨特的智慧農業生產模式,以監控作物生長並預測其收穫時間,同時協助解決農業勞動力缺乏與人口老化等問題。   為了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在生長環境建置方面,會利用感測器所蒐集之數據進行分析,如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和日照量等環境因子,同時結合作物生產資訊管理系統以建立一個作物適合生長的溫室環境,但仍有些訊息如花的數目、葉子大小、莖的長短等資料仍需以目視方式進行人工判斷,顯示現階段IT通訊技術於農業領域之應用仍有其發展空間。   因此本次日本佳能MJ集團將與日本九州大學和農業生產法人ACT草莓農園的共同合作項目中,以草莓為目標作物,藉由本身在生產設影相機與開發光學影像解析技術所累積之豐富研發能量,投入新智慧型農業示範實驗,並藉由其子公司底下之主要研發團隊佳能ITS研發中心所開發之人工智慧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進行影像分析應用,不僅可算出花和果實數,還能從顏色和形狀預測果實之成熟度,並將成熟度區分為0~4等五個階段,當果實達到成熟度4時即可採收,其預測準確度平均可達到98%。【延伸閱讀】邁向臺灣茶產業3.0之轉型契機   此外,該設施亦能監控作物生長情況,當發現作物生長速度較往年同期間緩慢的時候,可立即進行肥料、溫度、濕度等調整以加速其生長,同時藉由模擬人類大腦之神經網絡(neural network)技術,將溫室內感測器所蒐集數據進行分析預測,讓生產者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機即可掌握採收時間與收穫量,且佳能ITS研發中心主任竹中亦指出「對生產者來說經由這樣生產的模式可促使其從批發商獲得更多訂單的機會」,只要能正確掌握出貨時間就能提升其作物產品之競爭力,未來更能配合出貨時間進行作物生產規劃,當價格崩盤時可暫停出貨以穩定市場經營。   在透過本次佳能MJ集團的示範實驗與推動,持續提升此項農業生產模式之技術成熟度與生產預測之精準度,並預計在2018年可順利進入產業化之實際應用,期望透過IT通訊技術積極推動智慧農業之發展,以協助生產者提升其作物生產效率、產量以及競爭力,並因應農業可能面臨之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以及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尋得解決對策。
農業先進大國荷蘭將邁向新的挑戰—應用宇宙衛星預測作物生產
2017/08/28
荷蘭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根據荷蘭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農產品相關出口金額達940億歐元,相較2015年900億成長了4%左右,在出口品項方面有85%是畜產品、蔬菜和花卉類,而農業資材產品占整體出口的9.4%(相當於90億歐元),然而相較於美國,荷蘭國土面積僅佔美國4.2%,雖其大多是由填海造陸而成適合農業耕地使用之土地,但在此條件之下,荷蘭仍能成為全球第二大農業出口國是相當驚人的。   荷蘭農業部部長表示「荷蘭農業不僅僅只有酪農產業與鬱金香花卉產業聞名於世,其在農業不同領域相關發展已具有引領歐洲和全球農業之深厚能量」,同時他更進一步指出「藉由農業知識與技術持續發展,將創造兼具高效、健康、安全以及永續的糧食供應系統」。   同時荷蘭政府認為知識與創新技術開發亦是他們推動高效節能溫室相關資材出口的重要支援之一,除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外,同時也對於發展中國家將面臨飢餓與營養不均以及因應極端氣候所帶來糧食供應等問題尋求解決之道。 應用衛星資訊數據發展新的精準農業   荷蘭為推動精準農業發展,預計投入150萬歐元購買衛星資訊,經由研究機關或專業公司分析後,免費提供給國內農民使用,這種新型態農業生產管理模式將結合地理資訊系統(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與衛星資訊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兩大關鍵核心技術,以進行氣候、土壤、病蟲害等各種不確定環境因素之數據蒐集與分析,最終達到作物精密管理與監控以及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之目的。 從事數據分析與服務之專業公司   從2000年開始,荷蘭有間公司eleaf藉由分析衛星訊號所獲得之相關環境數據,並將其應用在作物生長和水資源管理方面,同時提供給50個國家以上使用,該公司在農業主要服務項目有 1.作物監測(Crop Monitoring):可在固定時間與區域範圍內,掌握作物生長狀況; 2.灌溉計劃(Irrigation Planner):能精確掌握作物缺水情況,並在需要灌溉時透過MAIL或電話通知,以協助農民在正確的時間、位置進行適量的灌溉; 3.產量預測(Yield prognosis):協助農民進行採收期和作物產量之預測等。   透過這些數據,可一目了然地瞭解哪個地區需要灌水與施肥,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除了提升糧食生產力外,更能進行水資源永續管理以達到環境保護之企業使命。【延伸閱讀】聯合國糧農組織利用即時衛星資料進行水資源管理 荷蘭即將發展精準農業計畫   因此,荷蘭在2017年將正式推動國家精準農業試驗場四年計畫(de Nationale Proeftuin Precisie landbouw;NPPL),第一階段將投入政府200萬歐元的補助,以提供農民免費使用這些衛星資訊服務,並額外投入50萬歐元之研究經費,期望後續能帶動醫療、機器人、大數據、資訊及新材料開發等不同領域之創新技術研發。
日本靜岡縣沼津市成立AI與光學測量之農業創新技術研究中心
2017/08/25
日本靜岡縣以沼津市東海大學舊校舍為據點,並投入10億日圓之研發經費,成立一間以農業創新技術為主的戰略研究中心「AOI-PARC」(Agri Open Innovation Practical and Apllied. Research Center),此研究中心成立之宗旨將以應用創新研發能量,整合產業與學術界資源,促進共同研發成果產業化,進而擴散食品與健康等相關產業技術發展。   目前研究中心已引進專研AI技術之慶應義塾大學與光學測量技術之理化學研究所等研究單位,在民間企業方面則已有12間企業進駐共同合作,如:專門製造機器人手臂的IAI公司、能源建設的鈴与商事株式会社以及富士軟片(Fujifilm)等7間具有深厚研發能量之企業,以及其他與諮詢或輔導等相關企業。【延伸閱讀】人工智慧現階段之技術探討及應用   在研究設備方面,為了能依據不同品種與不同產地尋找出最適合之栽種方式,導入可模擬不同環境條件的次世代栽培實驗設備,同時也設置有一台能夠進行高精密測量農作物機能性成份之設備,以作為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之用途。   在中心成立當天,靜岡縣川勝平太知事也強調靜岡縣擁有豐富的食材與健康長壽的生活民眾,是最適合作為農業、食品與健康之研究據點,期盼「以世界一流創新技術打造現代農業,持續往攻擊型農業邁進」。   若對 Agri Open Innovation Practical and Apllied. Research Center (AOI-PARC)有興趣者可進一步參閱下述網址:http://www.pref.shizuoka.jp/kikaku/ki-110b/201707/kikaku/index.html
緬甸將透過英國BioCarbon Engineering公司之技術協助,利用無人飛行器進行紅樹林之復育
2017/08/24
紅樹林在因應氣候變遷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有助於減緩二氧化碳之排放、更能促使沿海區域免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同時提升水產種類多樣性保護效果50%。   緬甸為了恢復因林木過度砍筏及農業土地與水產養殖迅速開發而逐漸減少的紅樹林,過去五年藉由與世界國際基金會(Worldview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合作,在伊洛瓦底河域進行了約750公頃的270萬顆紅樹林復育作業,且在這次與英國BioCarbon Engineering公司的合作,則利用其最新的技術藉由無人飛行器進行約250公頃面積之紅樹林復育。   其操作方式必須在種植前先利用無人飛行器進行土地勘查,蒐集地形與土壤狀況等資料數據,並將蒐集之數據進行分析後,以確認種植樹種與位置,最後將包覆生長營養所需的種子莢以足夠的力量射入目標區域的土壤中,其精準度更勝於舊有的空中播種技術。【延伸閱讀】農業製造商推出有效載重可達200公斤的無人機   這項創新技術具有比傳統人工快十倍的種植速度、且種植後存活率高以及所需成本只需人工一半等優勢,目前緬甸在一天內可同時出動六台無人飛行器進行10萬顆種子之種植,並視當地情況以及種植需求逐步進行調整,同時雇用當地居民來進行種子收集與種植以及種植後數木的管理與監測。
藉由植物表現型學發展,將開啟稻米多樣性差異的分析潛力
2017/08/23
為協助國際稻米基因庫解開多樣性的秘密與改善稻米生產,國際稻米研究所在2014年將3,000多種完整的基因組序列釋出,以提供育種人員重新編碼並生產適合未來所需的新品種,約略計算後在這構成遺傳密碼的55,000基因序列中,大約有70%以上之功能仍是處於未知的情況,而目前稻米中的多樣性差異大多是從這些編碼的自然重組所發生,僅要單一個編碼的改變就會影響一個基因的全部功能。 橋接缺口   大多數育種者認為測量表現型是費力、昂貴且技術門檻較高的,目前現行的科學能力尚無法完全瞭解與測量為什麼在田裡會使得這些性狀與特徵出現變化,因此無法在大量的植物數量上進行表現型特徵的細節記錄。為解決此問題,新興的植物表現組學(phenomics)領域結合生物學、工程學、和數據分析以提供一套新技術來克服上述測量的瓶頸,藉由影像成像、感測、光譜和機器人的技術發展進行非侵入式的植物成長過程研究,以尋找到具有價值的表現型性狀。 數位農業   目前,國際稻米研究所正在進行各種感測器與成相儀器的測試,透過善於捕捉顏色照片的RGB相機,進行顏色、形狀、結構資訊等成像分析,並藉由熱成像相機進行近紅外線輻射以檢測人眼無法察覺的部分,並根據其溫度差異來區分範圍內的目標物,這些相機可用來監控植物對環境改變之反應,而不同種類的光譜成像儀也常被用來測量從稻株植冠來的反射光線,以連結化學成分變化與結構組成間的獨特特徵為何。在物理特性探測方面,經由可傳遞的高頻音波、光學感測器或雷射感測器等超音波感測器之使用,將能進行距離、高度和結構等測量,並監測植物架構和生長之情形。每個感測器均是一個有力的工具,當其整合結合後將能創造一個能夠突破表現型測量瓶頸的工具組。 邁向新的挑戰   過去幾年,無人機已在IRRI菲律賓總部進行測試,藉由無人機提供資料數據收集,並從大量且多樣性的稻米中篩選有價值的性狀,而這些無人機亦會搭配有RGB、光譜和熱成像等感測器,在一小時內可測量超過100畝之稻田面積,並兼具有便宜、快速與高度移動等優勢,已成功證實未來可進行全球性的推廣使用,並將所蒐集的資料數據匯集至RICE-全球稻米陣列(RICE–Global Rice Array),建立國際性稻米科學家之社群連結,共同致力於表現型組學之研究。   在田間的大範圍工作時,拖拉牽引機的GPS自動導航功能就能啟動,藉由被架設在24公尺長吊臂的八個感測器套組來偵測四周,並在牽引機工作過程中同時蒐集數據,在以每小時1公里的移動速度下,此系統能蒐集到2,500個葉層資料,且這些經由超音波感測器蒐集來的熱量與光譜資料可表現出其生長分析及監測植物對田地環境的反應。此外藉由設置在雨水收容槽的感測器系統,則可透過水壓調控田間環境進行非破壞性的乾旱生理試驗與偵測。   當需要更多完整的表現型資料分析時,在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植物表現組學中心所建立的高分辨率平臺將會是主要的工具,能夠進行10,000種植物其葉片表層上的表現型特徵之偵測,透過被覆蓋的顏色、熱能、和光譜的感測器空間數據而產生的3D影像進行性狀剖析與植物生理反應等分析,並提供科學家創新的技術來進行複雜性狀的測量與資料分析。【延伸閱讀】透過受訓犬隻檢測柑橘病害的應用研究 通往未來的窗口   表現型分析之技術仍處於發展的階段,各種新興的技術被開發用來測試其是否為實際可應用之工具,其中IRRI則在這些創新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藉由資源的投入以提升表現型特徵性狀分析的數量與效率以及專業技術,協助科學家和育種人員解開稻米基因多樣性的技術,以推動稻米新品種的選育與稻米生產的改善。
循環經濟崛起 把廢料變黃金
2017/08/21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2025年全球人口將新增11億人、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30億人,這些新增中產階級的消費需求,將使生產糧食、衣服、鋼鐵、塑膠等產品所需的原料需求遽增,大宗原料的供應匱乏,造成市場價格震盪。更令人憂心的是,地球資源衰竭的速度將加快,原油將在2046年枯竭,貴金屬如銀、鎵、鋁等22種半導體、電子等高科技產業必需元素,可用年限低於50年。歐美國家意識到資源匱乏的急迫與嚴重性,認為「循環經濟」將是支撐下一世代經濟發展的主軸之一,從石化生產體系到一般工業區紛紛提前轉型布局。德國BASF公司的Ludwigshafen生產園區積極提升生產效率,並減少廢棄物料,並實施一體化物流系統減少運輸成本,將上游原料、中間產品在園區內直接轉換成高附加價值的終端產品,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價值,也減少中間運輸次數及能源消耗,達到賦予將生產園區產品價值極大化,對環境影響極小化。丹麥柯倫德堡(Kalundborg)工業區則從廠商間的副產品交換再利用開始,自發性形成生態共生園區,煉油廠原先燒掉的瓦斯供應給水泥合板廠,火力發電廠則將蒸氣廢熱供應科倫德堡市、製藥化學工廠與煉油廠,火力發電廠抽海水做為冷卻之用,以減少自蒂瑟湖淡水之取用。此外,所生之熱海水供應57處陸上養殖漁業,使養殖漁種能終年四季生長,生產量與收益提高數倍。日本北九州生態鎮則將工業區內廢棄物經中央複合回收中心回收後利用,能生產電力回供園區廠商,或製成可用材料出售。1997年由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生態鎮後,迄今有400個廠家進駐,計畫前六年創造投資金額約13.4億美元、6,400個工作機會。台灣許多戰略物資都需仰賴進口,尤其是支撐國家經濟重任的工業更需積極轉型。台灣工業多為線性生產,最多在製程終端回收部分堪用資源,或將廢棄物以合乎法規的方式處理,可惜的是,許多能再利用的珍貴資源、能重回製程讓成本更精省方法都被忽略。目前台灣工業或家用廢棄物多由清運機構回收後,交給合法單位處理,多年來回收率高達74%,但再利用比例不高。此外,根據廢棄物管理法規範,廢棄物跨廠利用不易。例如半導體產業製程中排出的硫酸,加氨後就成為肥料原料硫酸銨,卻礙於法令無法製成肥料,因此業者先將原料外銷其他國家。台灣生產量占全球四成的面板,在生產製程中須使用偏光板,廢棄後偏光板中的碘,經焚化爐焚燒後會產生紫煙,引發民眾抗議,而一般掩埋場又無法掩埋,工研院與廠商合作、研究,將偏光板製造原料聚乙烯醇中的碘回收,進一步純化出高純度碘,重回製程節省生產成本。循環經濟不只著重在回收方面,也應從製程上進行改良,更具發展的利基。例如政府推行的太陽能計畫,設定2025年時太陽光電的累積安裝量將達20GW(10億瓦),待數十年後此批廢棄的太陽能板將產生幾百萬噸廢棄物,由於太陽能PVF材質的背板材料中含氟,無法以焚化方式處理,將造成環境的嚴重負荷。工研院從材料置換方式協助廠商改良製程,研究出不含氟、但又能滿足太陽能面板耐用25年的應用材料;且回收太陽能面板上所含的鋁、銀漿等「瀕枯竭元素」,從廢棄物萃取出將耗盡的資源,循環後再利用,可有效降低廢棄產品帶來的環境衝擊。農林漁牧等產業也希望從循環經濟中找出路。台糖公司為改善空汙與廢棄物問題,積極與工研院合作,計劃從豬舍的設計與改建著手,讓豬舍的屋頂裝設太陽能板發電,提供豬舍空調用電,並設計負壓環境來抑制惡臭產生;且將收集的豬糞尿經發酵產生甲烷氣進行發電,殘渣製成肥料於廠區周圍種植玉米,收成後變成餵豬飼料,實踐循環經濟理想,希望做出農牧產業典範,落實循環經濟概念。(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副組長)丹麥柯倫德堡工業區● 廠商間副產品交換,自發性形成生態共生園區● 煉油廠原先燒掉瓦斯供應給水泥合板廠● 火力發電廠將蒸氣廢熱供應科倫德堡市、製藥化學工廠與煉油廠;抽海水做為冷卻之用,所生熱海水供應陸上養殖漁業德國BASF公司● Ludwigshafen生產園區積極提升生產效率,並減少廢棄物料,並實施一體化物流系統減少運輸成本● 上游原料、中間產品在園區內直接轉換成高附加價值的終端產品,提升效率與產品價值日本北九州生態鎮● 工業區內廢棄物經中央複合回收中心回收後利用,能生產電力回供園區廠商,或製成可用材料出售● 1997年迄今有400廠進駐,前六年創造投資金額約13.4億美元、6,400個工作機會
聯合國農業機構開始國家層面的行動:處理土壤汙染的新開拓領域
2017/08/18
六月在糧食與農業組織(FAO) 羅馬總部舉行的第五屆全球土壤夥伴關係全球大會(GSP),本次受眾矚目的討論關鍵議題為「土壤污染」,並在會議後大會通過了三項與促進信息交流的新倡議:1.全球土壤資訊系統、2.全球土壤實驗室網絡,以及3.開辦國際黑土網絡,前二項目標將會是以促進各國間之協調與標準化的測量為主,而第三項則是提升世界對於這些高碳含量之肥沃農業土壤的知識。   根據聯合國各農業機構表示,氮和金屬如鉛和汞,會藉由污染土壤與損害植物等方式,進而造成糧食安全之風險,使得農田土地受損,而糧農組織土壤官員暨GSP秘書長亦指出,土壤污染是現今一項新興的問題,但由於形成原因及形式多樣,未來可經由減少知識差距和促進永續土壤管理之方法以加強全球合作並建立可靠的科學證據,同時糧農組織亦強調,過量的氮和微量金屬,如砷,鎘,鉛和汞等會損害植物的新陳代謝,削減農作物生產力,最終導致可耕地縮減,當其進入食物鏈後,這些污染物也將對糧食安全,水資源,農村生計以及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監控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一詞常是指不應存在或濃度高於正常值之化學物質存在於土壤之中,這將造成一個隱藏的風險,因為它比起一些土壤退化之過程(如侵蝕)更難觀察,像是化肥、除草劑和殺蟲劑等使用,或者是動物糞肥中所含的抗生素均是其主要的可能污染物,這也是由於人類所用的化學配方藥劑變化迅速,造成了對土壤的特殊挑戰,因此GSP在2018年4月將召開全球土壤污染物與污染防治座談會,並對於未來將支持推動的土壤數據網絡共享訊息與協調管理標準化以減輕土壤負擔之議題做進一步的討論。【延伸閱讀】小農民也能為氣候調適研究盡一份心力 黑土   新的「黑土國際網絡」將定義為土壤中至少含有25公分的腐殖質,且土壤有機碳含量高於2%,若按照這個定義計算,目前全世界此種土壤約有9.16億公頃,其佔無冰地球表面的7%,這個新建置的「國際黑土網絡系統」未來將藉由製作分析報告、提供知識分享以及技術合作服務平臺來提升其黑土之養護和長期生產力。
印度未來將擴大與以色列在農業與生物技術發展上之合作
2017/08/17
今年是印度與以色列建交的第25年,同時也是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首次出訪以色列,印度外交部表示此次歷史性出訪焦點將以國防、農業、水利工程、創新技術等促進兩國經濟發展之重要議題上。   此外,在兩國簽訂的農業科技技術共同合作協議中,將以4000萬美金作為本次科技創新技術基金,主要應用於工業發展方面,以建立水資源和農業發展之戰略夥伴關係,其重點項目包括有節水技術、廢水處理、及其再利用於農業或海水淡化等相關技術之開發。【延伸閱讀】越南高科技農業需要全面系統性發展   而美國印度政策研究局的高級顧問兼會議主席理查德•羅索(Richard Rossow)亦表示,本次出訪不僅僅是促成以色列成為印度在國防防禦上之重要夥伴,同時也將其合作協議擴展至生物技術以及農業領域等方面,期望未來不管是軟體開發、生物技術與高端技術應用上,均能藉由雙方不同的優勢為兩國帶來良好的互助合作關係。
越南藉由挪威之協助積極推廣水產養殖技職人才專業培訓
2017/08/16
為提升越南水產養殖人才專業技能,越南商工總會(Vietnam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VCCI)與挪威企業總會(Confederation of Norwegian Enterprise, NHO)共同合作,展開為期2年的重點職訓計劃,依據越南當地新聞報導,該計畫主要目的為促進企業與職業培訓學校間之聯結與合作,以達到提升水產養殖人員之專業能力與現場操作熟練度,進而滿足企業人力需求,同時該計劃現階段也將以飼養巨鲶屬魚類的湄公河三角洲同塔省( Đồng Tháp),以及飼養石斑魚、鱸魚與龍蝦的中部海岸慶和省(KhánhHòa)為主要示範執行區域。   而越南自1992年開始,在經由大型龍蝦箱網養殖場之建立以及數十年的努力之下,迄今已經擴展到35,000個龍蝦養殖場,同時以中國和臺灣為主要銷售之目標市場,共創造了1億美元(EUR 89.7 million)之產值,同時越南商工總會行政管理局局長VõTânThành指出漁業是越南主要經濟產業之一,其水產養殖和漁業產量已超過670萬噸,去年(2016年)出口額已達到70億美元(EUR 6.3 billion),雖然該產業創造了直接或間接雇用之就業人口約有900萬人,但其中六成人員在對於現場操作之能力與熟練度仍有不足。   此外,挪威企業總會國際部主任Tore Myhre也表示,水產養殖產業不管是對於挪威或越南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且隨著水產養殖技術越來越進步,其對於人力資源需求與技術人員之要求也日益增加,未來應持續培訓水產養殖人員之技能開發以及職業訓練等相關技職能力,以提升水產養殖業者之生產力與獲利能力。【延伸閱讀】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由於越南國內水產養殖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其需要吸引更多具有積極性與操作技術嫻熟之專業年輕人員,讓家長和學生更加瞭解現代養殖之現況,並改變舊有對水產養殖是屬於低階層勞力工作之刻板印象,藉由各種專業輔導措施解決上述所有問題,推廣至今參與該培訓計畫之學生約有97%在畢業後即獲得了就業機會,同時人員能力與素質亦獲得受雇業者之讚賞,未來雙方將持續擴大其在水產養殖產業發展上之合作機會。
無人機噴藥灑肥1天20公頃效率高 太保市農會爭補助
2017/08/15
「將科技導入農業!」台灣許多農民大嘆人力不足,嘉義縣農民近日邀請空拍機業者,示範操控「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肥用藥,約10分鐘噴灑5分農地。太保市農會也舉辦「植保無人機」說明會,認為效率、價格都高,希望向中央爭取農用植保無人機納入農業機具補助項目。太保市農會總幹事黃麗貞表示,國內農業勞動缺工嚴重,農力調度困難,植保無人機工作效率高,但價格不是一般農民負擔得起,而且目前也不在農業機具補助範圍,農會將向中央反映,補助法規應跟上科技進步,爭取納入補助。「定位後它會來回自動噴灑!」嘉義縣太保農會日前邀請業者,到太保有機田為農民示範「植保無人機」工作、操控方法,農民看著8軸植保機來回在農田上噴灑,忍不住說「真的很方便!」業者表示,農地採人工噴灑每人一天僅能完成2至3公頃,一架農用「植保無人機」10分鐘即可作業近5分地,一天作業10至20公頃沒問題。太保農民吳世彥表示,去年颱風過境後為趕工曾經試用「植保無人機」,效率相當高、效果也不錯。但也有農民分析,植保無人機不僅價格高,每顆鋰電池要價1萬8000元,工作約15分鐘、使用200次即失效,工作成本實在太高。
今日的農作物品種選育,需因應未來不確定的氣候提前做準備
2017/08/14
多變的極端氣候為加州農作物種植帶來極大的挑戰,同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植物栽培中心主任亦表示:「由於我們的氣候型態正在快速改變,並影響了土壤組成、雜草、病害和蟲害等所有事情,為因應這情況通常需要花上十年來選育一個新的農作物品種,因此我們必須非常快速地推斷未來將會帶來什麼情況。」   而加大戴維斯分校種籽生物科技中心研究主任表示:「昆蟲及其傳播的病毒正威脅著加州和其他地區的蔬菜作物,以蚜蟲來說其大約四到六周的熱量即可產生下一代的蚜蟲並破壞整個農作物,也由於區域性的氣候極端變動比起長期的氣候變化帶給育種人員更大的挑戰,氣候溫度越變越熱以及更長的乾旱與水患發生等將會是我們未來難以掌握的部分。」   因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育種人員和工程師們,正藉由先進的基因遺傳策略、開發機器人感測器來測量植物表現的性狀及訓練下一代植物育種人員,以協助農作物逐步跟上不斷變化的氣候。 時間推移演化   加大戴維斯分校之育種人員亦幫助選育加州各種環境裡常年生長的將近400種水果、蔬菜、堅果、穀物和觀賞植物之新品種或多樣化種類的發展,以創造一個具優勢的品種,而研究人員將所需具有之植物性狀的植物進行雜交,並在多樣化的衍生世代中選擇的最好的後代,同時也因為DNA定序技術的迅速進步以及具有能夠分析大量基因遺傳數據的電腦設備,使得育種已變得比以往更加快速且聰明。   一些植物性狀像是風味和尺寸,是由許多共同作用的基因所決定的,其他的特性,如對病害的抵抗,則可能是受某個單一基因調節控制,研究員現在可以在分子階段即會識別其基因會影響哪些性狀,比起之前等待植物成熟後才出現的表現性狀還來得快速,因此育種人員可以在種子階段或植物幼苗DNA定序的方式選擇植物,以縮短開發可因應病害之抵抗農作物的選育時間。 下個新領域:快速表現型   基因體學只是加速育種工作的其中一個部分,育種人員仍是需要知道其表現形態,雖然分子工具幫助找到了一些與表現性狀相關的基因,但在表現型分析與特徵測量方面仍是育種發展過程中的瓶頸,與之相對應的解決方式則是以新的智慧型機器與感測器為基礎的技術,使得植物和土地之大量資料數字能夠自動化地進行測量並蒐集,因此加大戴維斯分校一名生物與農業工程系的教授發展了一套具有高科技相機之快速監測表現型系統,以創建每株植物在田間生長的3D虛擬模型,並能夠測量數種關鍵的構成要素,像是植物結構和體積、葉子面積和數量以及葉面溫度,這會幫助育種人員判斷其生長型態和植物是否處於高溫或水分的緊迫壓力之下,此拖曳拉動系統現行可達到每秒測量三株植物或每小時10,800株植物。【延伸閱讀】農業的轉變可遏制氣候變化   感測器技術也可以提供大局觀的數據,讓育種人員可以在一個不確定的未來情況下選育所需且能夠茁壯生長之農作物,為此需要進行表現型與基因型之分析與研究,並且藉由農作物管理策略將其結合在一起,以找出新品種之最佳化種植條件,使得我們現今能將新的品種作物種值得更有效率且迅速,同時促使其生產量能在未來的生產環境中表現良好。
畜牧廢棄物變綠金 推進農業循環經濟
2017/08/11
民主進步黨立委蘇治芬今天表示,沼氣發電是畜牧廢棄物處理和改善環境的可行方案,後續還可以成為沼氣生質能源的原料,讓畜牧廢棄物變綠金,推進農業循環經濟效益。蘇治芬邀前農委會主委、台灣糖業協會董事長曹啟鴻、環保署、農委會、經濟部能源局、銀行界和雲林豬農及社區民眾,參觀畜牧汙水共同處理場的沼氣發電與利用場域。蘇治芬說,設立畜牧汙水共同處理場,可以改善空氣品質和水汙染,創造資源循環利用的成效,也藉以鼓勵畜牧業者踴躍參與沼氣發電設置。潮厝養豬廢水共同處理場管理人林頌舜說,處理場建於民國81年,收集鄰近20場畜牧場、飼養約2萬5000頭豬隻所排放的廢水,以管線或溝渠方式輸送,處理後排入馬公厝大排,多年來設施陳舊、沼氣袋破裂,氣體外洩引起困擾。經蘇治芬與曹啟鴻媒合,吸取屏東厭氧發酵沼氣發電經驗,推動潮厝畜牧汙水共同處理場改造;曹啟鴻指出,畜牧業能以循環經濟的角度思維,整合環保、能源運用、畜牧產業,政府扮演協助角色,幫助地方改善問題,並創造經濟效益。曹啟鴻表示,台灣糖業協會將投入大量資源,促進台灣生質能源及再生能源的發展,在有效整合在地意見後,將來有機會成為台灣畜牧汙水共同處理的新亮點。外表覆蓋藍色帆布的處理場被暱稱為「潮厝藍色小巨蛋」,蘇治芬表示,希望中央與地方政府共同提出因應畜牧業需求的輔導政策,加速促進畜牧汙水共同處理效益。
英國土壤濕度感測器突破性進展,為智慧型灌溉鋪路
2017/08/10
英國布里斯托的業者SoilSense正在研發可以在幾分鐘內提供一片土地水分情況細節地圖的空氣土壤溼度感測器。SoilSense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是布里斯托大學一名教授,善於天線接受器設計和微波科技等研究,另一名遙控感測的專家,則是藉由改良覺體內腫瘤之檢測方法,兩者共同研發了水份感測器的概念。   這專利的感測器具有獨特特徵和算法能夠使用電磁脈衝波反應特性來覺察水分。它可以區別葉子中的涵蓋水分和土壤中的水分,所以能夠提供一個直接且不會被覆蓋作物影響之土壤溼度測量,同時SoilSense監控器能被設置在一個遙控無人機上,可迅速在幾分鐘內提供一個準確的全土地的水分地圖(MoistrueMap)影像,這在水分感測上是一個變革,具有提供監控實際水分需求的智慧型灌溉控制之發展潛力。【延伸閱讀】利用紅外光變化偵測二氧化碳之感測器應用   傳統的水分濕度是以設置在田地間隔間的感測器進行測量,這不僅耗時且僅能提供一個田地的單一定點之準確測量,其為了涵蓋更大的田地,可能需要安裝十或百個感測器,但這是不切實際的,而另一種替代方法則是使用空氣感測器,但目前之技術是採用被動的輻射線測定,在不良的天氣條件下其很敏感且容易有被干擾的傾向,因此智慧型水分監控與使用或許將會是世界上很多地區且包含乾燥的東英格蘭不可或缺的關鍵技術,未來若能夠實際應用並依據土壤含水量進行用水量調整將會是個重要的突破發展。
留種子尋對抗天災基因 亞蔬、種原庫保存希望之苗
2017/08/09
在台中農業試驗所有一個神秘處所,不僅有著超厚的外牆,四周將其緊緊包圍的辦公區也成了絕佳的緩衝牆,即使遭到轟炸,也能毫髮未傷。這裡是保存數以萬計被視為「希望之苗」糧食種子的國家種原庫,蒐集來的國內外種原,最長可以保存卅至五十年甚至更久。國家種原庫保存的物種都是糧食作物,包括一萬種水稻、兩萬種黃豆、數千種花生、還有數以千計的蔬菜。農試所作物種原組研究員兼組長溫英杰表示,氣候變遷下,病蟲害可能增加,產量減少。若沒有耐淹、耐鹽、耐冷、抗熱等抗極端氣候的品種,遇上糧食減產就只能向國外進口種子,恐引發「種子戰爭」,國家做好保種、育種工作,就盡可能避免受制於別國。不過,現行官方種原庫及農改場的作法多偏重單向保種、育種,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建議,國家種原庫應落實「參與式育種」,從過去選拔出好的種子才給農民種植的方式,改為在選拔期就讓農民參與種植,各地都能選拔出適合台灣不同氣候與環境的種子。台南善化區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共保存了六萬多種蔬菜種子,中心主任沃培睿(Marco Wopereis)認為,保持「多樣性」,是農作物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方法之一,「物種多樣,才能對抗氣候變化和愈來愈多的病蟲害。」亞蔬一九七一年成立,由中華民國、美國、日本、南韓、泰國、菲律賓、越南等七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合作,主要工作為培育優良蔬菜品種、提升產銷技術,為需要的國家創造更多農業收入。幫助蔬菜迎戰氣候變遷,也是亞蔬重要工作之一。「有抗病種原的種子,若因產量不佳、外表不夠美等因素沒有留下,未來病蟲害再次來襲,就找不到關鍵的抗病基因了。」亞蔬中心種原組副研究員黃永光指出,原生種能存在上千年一定有其道理,留下這些種子就是要從中找出能耐旱、耐大雨、抗病蟲害的基因,為未來做準備。
柬埔寨研究人員使用同位素技術協助農民增加產量和收入
2017/08/09
農業占了柬埔寨總經濟體27%,提供該國60%人口的生計,有大多貧困人民需仰賴農耕方得以維生,因此如何提升柬埔寨土地生產力並增加農民之收入,以協助農民擺脫貧困是相當重要的。   在肥料使用方面,從過去經驗來看,肥料的使用量一直是被柬埔寨農民所忽略的。柬埔寨農業研究發展中心(CARDI)透過實驗發現,當無法獲取無機肥料或者價格過高時,可以用一半的有機肥料替代,不僅替農民省下肥料成本,同時還可增加稻米產量。以豆類經濟作物—花生為例,在利用家畜糞肥和稻草混合物,並取代一半的無機肥料後,將使其產量增加一倍以上。另一項案例則是柬埔寨金邊南部一位擁有1.5公頃土地的農民,在今(106)年利用混合肥料與農場廢棄物,替代了一半的無機肥料,同時節省了三分之一的肥料成本,預計今年產量將比去年高出約20%。   在栽種作物方面,研究人員發現在水稻種植期間外,種植其他作物亦可促進農民增加入。例如可利用旱地耕作種植豆類,除了可以增加農民額外收入外,還能利用豆科植物吸收空氣中的氮氣,使空氣中的氮進到土壤中,接下來種植水稻時,並減少氮肥之使用量,此外在經由分解這些豆類植物也可提升土壤品質,以促進下一季的水稻產量,而研究人員也藉由著利用氮-15同位素技術,進行定量且有效的施肥方式之外,亦研究植物從土壤中吸收肥料量之多寡。   在科學研究方面,由於氮在植物生長和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重要之作用,植物可透過該過程將能量從陽光轉化為化學能。因此在使用標有氮-15(15N)穩定同位素的肥料與“正常”氮相比,研究人員可以追蹤其路徑,並確定作物如何有效地吸收肥料,透過該技術將有助於確定最佳肥料之使用量。【延伸閱讀】藉由分析穩定碳同位素找出水分利用效率高之玉米品系   柬埔寨農業研究人員認為可藉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利用核子技術來測量水稻或其他作物的肥料和水份使用量的研究成果。以協助貧困農民無法購買足夠的肥料時,也能利用堆肥、植物替代等獲得更高的收益。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