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應用微生物技術進行豆渣再利用與新功能開發
2017/12/08
豆渣是來自豆漿和豆腐製造時的加工副產品,含有高比例(占乾重40-60%)的不溶性膳食纖維、難消化蛋白質、胰蛋白酶抑製劑和植酸,這些成分導致豆渣不易被人體利用且容易腐敗,發出惡臭。目前新加坡每年產出一萬噸豆渣,若是可以將此加工副產物再利用便可減少食物資源的浪費。     為了改善豆渣的缺點,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理學院的食品科學與技術研究組開發了使用微生物轉化豆渣的方法,以提升其對於人體的營養價值。使用纖維素酶(cellulase)與半纖維素酶(hemicellulase)先分解豆渣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增加單醣(monosaccharides)、反式肉桂酸(trans-cinnamic acid)與苷元性異黃酮(aglycone isoflavones),再利用Yarrowia lipolytica酵母進行發酵,發酵後的產物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且總胺基酸(total amino acid)與阿魏酸(ferulic acid)的含量提高。【延伸閱讀】從動物源性食品中萃取抗生素殘留的新方法     由於豆渣本屬於加工廢棄物,取得成本較低,故生產成本主要可轉嫁於運輸以及生物轉換的費用;此外豆渣含有的豐富水分可促進微生物生長與發酵過程,發酵後的豆渣降低了不溶性纖維的含量,除了有助於消化,也可作為替代肉類或其他烘培食品的來源。
利用微生物製成的燃料電池清理養豬廢水
2017/12/06
養豬等畜牧業於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有氨與磷酸鹽的有機質廢水,造成周圍環境汙染與惡臭;常見的清潔方式為將廢物集中於特定區域內,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與曝氣處理,製程有機堆肥。然而日本土地資源有限,養豬場集中的地區產生之有機廢棄物已超過當地可利用土地之負荷,因此需要更好的處理方法以減少人力與土地消耗。   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使用了一種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s),能幫助類似地點處理廢水問題,減少當地的廢棄物負擔。目前研究人員已開發出可長時間運行且不會故障的MFC,他們在Scientifica上發表的論文中表示,在使用MFC以前需要先培養或接種可進行分解功能的細菌,因此可以將含有細菌之汙泥鏟到MFC的陽極,此部分的細菌大量繁殖後可用於廢水處理。若陽極事先與汙泥中特定廢棄物接觸則MFC處理廢水的效果更好,且使用養豬場汙泥處理廢水的效果優於啤酒廠汙泥。【延伸閱讀】快速且可靠的微生物污染檢測技術   此電池開發的理想目標為:能夠長期使用且不需額外花心力維持運轉。故除了養豬場外,該單位還在其他地區的設置MFC做為測試,其中加利福尼亞的酒廠能用處理過的廢水進行灌溉,而沖繩的Awamori (泡盛)蒸餾廠已運行五年了,廢水處理後可達安全排放到下水道的程度。目前此MFC處理有機物的效率高達90%,但其中產生的磷酸鹽及氨含量豐富,這些營養物質釋放到水中容易造成優養化現象;故沖繩的畜牧研究中心(Okinawa Prefectural Livestock and Grassland Research Center)及環境科學中心(Okinawa Environment Science Center)在當地政府的資助下開發相關營養物質的解決方案,也許可作為有潛力的農業副產物肥料。Goryanin教授表示,廢水處理的最終目標是達到幫助無乾淨水源的國家獲得乾淨的飲用水,緩解全球的廢水負擔。
誰說農業不能搭AI 科技部長扛鋤頭推「智慧農業」
2017/12/05
農業也可以很科技。科技部長陳良基穿起汗衫、扛起鋤頭與農委會今天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從明年起推動「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著重在環境、耕種及保鮮3大方向,並強調要實際應用在農漁畜業的現場,以解決當前或即將面臨的問題。  科技部擬編列4年20億預算推動「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並搭配農委會16個農業改良場來實作,未來如有成果也會藉著農委會的力量推廣給更多農民使用。       「農村不是黃昏產業」,出生農村的陳良基表示,以以色列為例,雖然整個國家大部份區域都是沙漠,但每年卻可以輸出約40億的農產品,「靠的就是科技」,但目前台灣的農村還時常看到農民扛著鋤頭來耕作、爬龍眼樹摘龍眼等景像,但科技是可以協助這些事情的。  陳良基表示,因此與農委會共同提出「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的專案計畫,並著重在「環境」如因應極端氣候的育種技術、「耕種」如機械手臂運用採收水果、「保鮮」則是如貯存技術等,希望讓台灣的農業邁向智慧化、高競爭力,進而發展成具國際競爭力的輸出產業。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莊偉哲補充,該專案計畫為一次核給4年,預計每年編列5億預算,該計畫不是生產論文、而是強調實作解決實際問題,而各團隊可以依本身需求提出適當的經費需求,並將陸續在台北、台中、台南及宜蘭等地辦理分區說明會。
耐砷木黴菌可減緩土壤中的砷對鷹嘴豆植株之影響
2017/12/04
類金屬砷(As)屬於環境中穩定的有毒物,雖然無法完全被移除,但可以轉換為毒性較少/無毒的形式。其中砷在植物中的毒性取絕於濃度以及植物吸收的形式,因此由微生物進行砷的生物轉化對於植物吸收極為重要。本研究中主要探討木黴菌Trichoderma調節鷹嘴豆植物中砷毒性的作用,於溫室實驗中將鷹嘴豆植株種在砷酸鹽超標的土壤中,並使用對砷敏感度不同的兩種木黴菌株(M-35對As耐受性高, PPLF-28對As敏感)進行處理。實驗結果顯示,在兩種處理中砷濃度是相同的,但是有機砷與無機砷的含量卻有差異性。在耐受性高的木黴菌處理組中,無機砷iAs與有機砷As比率的轉變與植物生長和營養含量相關。通過分析根際微生物群落和莖解剖研究,耐受性高木黴菌處理組可明顯改善砷的環境壓力。【延伸閱讀】研究顯示殺菌劑可有效對抗西瓜蔓割病   與對照組和砷敏感性高木黴菌處理組相比,耐受高性木黴菌處理組中的非生物性壓力感應基因(MIPS、PGIP、CGG)的表現量下降,也表示耐受高性菌株具有增強植物對抗高砷環境的能力。故耐受性高的木黴菌具有幫助植物改善汙染環境的使用潛力。
藉由基因標記與分子育種技術,可加速耐鹽釀酒葡萄品系之開發時程
2017/11/29
澳洲阿德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與CSIRO 農業和食品部研究合作發現,若土壤環境鹽分含量過高會導致葡萄產量下降,損害植株健康,並使得葡萄含鈉量過高導致釀酒口感不佳,故含鈉量高之葡萄不適合葡萄酒釀造生產,且會降低葡萄園經營者的獲益。而長期以來葡萄酒相關行業因為鹽分造成的損失每年花費超過10億美元,故該研究團隊藉由探討不同植株內鹽分含量差異的原因可有助於選出較適合釀酒的葡萄,以減少經濟損失。   低濃度鹽份葡萄可增進葡萄酒的風味,通過比較不同葡萄植株的基因表現量,其鎖定了根部表現鈉排除之特定基因,此基因可限制了鈉離子(Na+)傳送到葡萄果實及葉子,傳統上美國與歐洲均有其使用之釀酒葡萄之砧木,此一發現將可用來開發新的品種選育之遺傳選拔與基因標記,於苗期時就可以篩選較適用的葡萄基因型,減少田間選擇的時間與成本,並藉由澳洲的釀酒葡萄育種選拔計畫,將不同葡萄株中的有益特性進行結合,以作為澳洲當地發展之葡萄酒行業所用之釀酒葡萄,支持當地的釀酒行業發展與推廣。【延伸閱讀】專家們表示:新興植物育種技術將能解決未來糧食安全問題
脈衝電場技術對於新鮮水果冰沙中的酵母菌和黴菌之生長影響
2017/11/29
脈衝電場(PEF)技術可以延長食品的保存期,同時保持其新鮮味道和營養價值,提供了酸性果汁除了巴氏消毒法外的替代方案。目前已進行過電場強度對腐敗和致病微生物的影響,以及於貨架儲存期腐敗微生物影響的大量研究,但缺乏電場強度對保存期間仍存活微生物群的失活和生長的影響研究。因此在本研究中評估了PEF處理所施加之電場對新鮮水果冰沙中存在的天然酵母和黴菌種群的生長的影響。   首先控制入口與出口條件一致(預熱溫度41℃,最高溫58℃)在連續流動的PEF系統(130L / h)中處理蘋果、草莓、香蕉三種冰沙,以確保不同條件下的能量保持不變。另外採用13.5、17.0、20.0與24.0 kV / cm等四種電場強度處理與不經處理的冰沙進行酵母菌和黴菌的生長比較。通過塗盤與肉眼觀察,分別觀察在4℃和7℃下的酵母菌和黴菌的生長,並使用Zwietering生長模型進行分析。【延伸閱讀】奈米技術應用於新型樹木病害之快速檢測開發   結果發現電場強度會影響酵母菌失活的程度,電場越強酵母菌失活情形越嚴重,但黴菌生長則不受電場強度影響。而未用PEF處理過的樣本在4℃和7℃存放8天後會變質,而以PEF處理過後的樣本則會因酵母部分失活而提供黴菌額外生長的機會,造成4℃存放18天和7℃存放14天後樣本變質。
延長食品保存的特殊糖衣
2017/11/27
普魯蘭多糖(pullulan)是玉米澱粉製成的天然高分子多醣,無臭無味且無致敏性,具有良好接著性與潤滑性,可延長水果的保存期。而海藻糖(trehalose)則為自然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中廣泛存在的一種雙糖,甜度較低,具有加工穩定性,可防止食品氧化,目前已用於多種食品當中。   加拿大的麥馬士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發展出新型食品包裝方式,以包有嗜菌體病毒的糖作為食品的外塗層,藉此保護食品免於細菌汙染,未來可用於食品包裝或食品加工等產業。該技術將嗜菌體病毒(bacteriophages)放入普魯蘭多糖(pullulan)與海藻糖(trehalose)中風乾,再測試嗜菌體的抗菌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嗜菌體存在於普魯蘭多糖或海藻糖內一至兩週就失去了抗菌作用;但嗜菌體包裹於兩種醣類的混合物中三個月後,仍能有效感染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延伸閱讀】研究發現常見的紙貼紙或許能取代傳統採樣拭子成為監測有害微生物的材料   由於嗜菌體可殺死造成食品腐壞的細菌,卻不影響水果與蔬菜食品中之氣味、外觀、味道及安全性。故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化學工程系教授卡洛斯·菲利普(Carlos Filipe)認為此種以乾燥形式保存噬菌體活性的方法具有很大的潛在用途,可簡單且有效的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
導入新興技術之漁業科技可能發展
2017/11/24
隨著捕撈、航運、保存技術的進步,漁業供應鏈已逐漸變得龐大,相關公司和銷售店家的產品越來越受人為環境和供應鏈影響,但隨著供應鏈的壯大,過度捕撈和漁工人權侵害的問題也愈加嚴重。根據十月份發布的Greenpeace Sea of Distress report報導,自20世紀末以來全球漁獲量持續下降,顯示海洋生態系統正遭受破壞,全球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已經枯竭,且美國國務院已在50多個國家的漁船或漁加工設施上發現了遭受非法勞動和販賣的人員。   除了上述因素,漁產品的可追溯性資料也日益重要,以美國為例,北美超過三分之一的海產被貼錯標籤,且高達三分之一的野生捕撈海產屬於非法進口產品,而這些問題促使了數據分析、影像、監控等全球性的前瞻技術有了共同合作發展機會,並協助傳統漁產業進行轉型。   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Fish 2.0其積極推動投資人和漁業相關企業之連結,致力於發展漁業永續經營,並藉由舉辦論壇與獎勵比賽中探討漁業之新技術,每個新興企業所投入之研發涵蓋了漁業市場中不同部分,例如: Seatech:建立可提供公司、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有關自然資源的數據資料庫,確保其漁產品具有正確之來源標記,以告知消費者漁產品的合法性,同時鞏固合法漁企業的市場。 ColomboSky:創設海水養殖監測技術,利用衛星圖像進行水質監測,可以提前預防大量藻類或水母所產生的威脅,減少海水養殖的損失。 ThisFish:研發追蹤軟體協助世界各地之漁業企業,記錄其供應鏈數據,以提高透明化程度和業務效率。 SmartCatch:運用區塊鏈概念到漁業生產運銷過程中,積極鼓勵漁民可透過支付少量金額之方式(micropayments),來交換所需要之補獲資料,以減少誤捕其他海洋生物的機會。【延伸閱讀】日本農林水產省與經濟產業省跨部會合作科技技術創新   目前已有許多大型漁業業者投入漁業科技發展及來源可追溯性之新興科技開發當中,證明這已變成世界性的重要議題,其不僅只是為了消費者之漁產品安全、改善工人勞動環境與瞭解生態系統環境健康狀況而已,更是積極將傳統漁產業導向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之目標。
由海藻製成之可食用新式包裝材料
2017/11/22
現今市場上充斥許多的一次性商品與包裝材料,由於其中所含的塑膠材質不易分解而容易造成海洋環境汙染,因此生產可分解的環保材質以取代塑膠製品刻不容緩。其中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與OpenIDEO合作,舉辦比賽以鼓勵替代塑膠的創新產品設計。   因印尼存在全球第二大的海洋塑膠問題,再加上印尼是由海島組成的國家,海洋資源豐富,一公頃海洋一年可生產40噸海藻(乾重),在培養過程中可吸收20.7噸的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而海藻容易取得且含有豐富的多醣,故印尼公司Evoware開發出一種新的海藻包裝產品,該材料經過乾燥擠壓,製造過程不須添加其他化學產品,外層光滑內部粗糙,能夠保存至少兩年,可應用於茶、泡麵、穀片等乾燥食品的包裝,隨著倒入的溫熱液體而溶解,或是用於包裝肥皂、衛生紙等,之後可以生物降解的方式回歸土地。【延伸閱讀】研究團隊處理全球廢棄物時發展出循環經濟的連結   然而此種新興材料目前的生產價格比傳統塑膠製品昂貴,離真正取代一次性塑膠商品仍有一段距離,目前仍在進行改良與測試,以期可用於半液體及液體食材,並降低製造成本以達到普及化使用。雖然創新的綠色設計提供塑膠製品的替代方案,但少數企業家無法順利推動使用轉型,需要倚靠大企業、投資者與政府承諾以推行環保材料與塑膠減量(Reduction)、重複使用(Reuse)與回收(Recycle)的塑膠循環經濟合作,以達成環境友善的終極目標。
藉由西班牙新研究技術之應用將可使種植葡萄時的農藥用量減半
2017/11/20
西班牙一研究團隊以最新技術在霉病擴散前即可探測其黴菌來源,使其衍變為問題前可優先進行處理,成功將葡萄園之農藥用量減少50%,而此歷經三年之研究計畫是由Neiker Tecnalia巴斯克農業研究與發展研究所主導,並協同Azti Tecnalia水產研究中心海洋研究部、巴斯克大學,以及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共同研發,並專注於里奧哈拉梅沙地區葡萄園兩種常見之流行霉病進行研究,同時針對不同農業氣候帶地區與不同葡萄品種上測試各種農藥用量減少後之效果。   除了運用最新處理技術分析常見農藥外,藉由巴斯克大學負責分析果實與收成物,以評估土壤、水和葡萄品種(葡萄、未發酵葡萄汁和葡萄酒)中植物檢疫的持效性;水產研究中心海洋研究部藉由斑馬魚對上述農藥產品進行人體毒性和生物可及性分析;巴斯克農業研究與發展研究所則投入開發新裝置,使得疾病在其症狀變得肉眼可見之前就可提前檢測出來,幫助使用者能快速簡易地決定首次治療時程,以降低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壓力;而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則為葡萄種植業者和相關技術人員舉辦植物檢疫產品機械的校準培訓課程,協助操作人員能將這些機器保持在最佳狀況,降低農藥過量被釋放到環境之中,同時確保農藥正確劑量之施用以減少最終產品中的農藥殘留。【延伸閱讀】科學家新合成了一種新型殺真菌農藥   此研究成果已正式發表在西班牙阿克魯之研討會上,研究證實該團隊之技術可將霜霉病之治療次數減少50%(農藥施用量),而白粉病部分雖然較不明顯,但其與過往慣行施用方式相較亦能降低農藥施用量之25%,同時該研究計畫之目標亦符合歐盟所提出之「農藥永續利用指令」提出,期望透過減少農藥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造成的風險,提升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技術與增加農藥永續利用性,並鼓勵農民採用其他替代方案或技術以推廣環境友善耕作。
都市農業新方向—垂直式水耕栽培
2017/11/15
長久以來,建造城市中的道路與高樓會犧牲鄉村的可耕地面積,對區域性傳統農業產生不良影響。然而,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聚集在城市附近,對於都市人口而言,周邊的傳統農業已無法維持基本生存所需,需要透過更遠的距離取得食物,也付出較多的運輸和儲藏成本。   近年來環保與健康意識興起,在空間、土地有限的情況下,高科技、大規模管理的水耕栽培都市農業是未來趨勢之一;使用更小的土地面積,配合室內微氣候與光照控制以創造單位面積更高的產量,可提供周邊城市更新鮮的農產品。美國Planty公司宣布,將會在西雅圖南方設立一個大規模的水耕式垂直式農場,以垂直種植的形式搭配LED光照與室內氣候控制設施,再加上多個紅外線相機與感應器收集數據,隨時分析與控制最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同時能夠減少轉基因作物、除草劑和農藥的使用;比起傳統農業的生產更具效率,且能供給更多新鮮而健康的食物給周邊城市。【延伸閱讀】環控農業或許能解決區域性糧食短缺的問題   對現今環境而言,這類對土地傷害較小,並更具永續性的農業發展是必要的,如何能更加經濟且友善環境的生產糧食則仍需靠更多努力與技術。水耕農業是一種都市農業的新方向,能夠結合高產量與減少農藥和長途運輸對環境的影響。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5/30) 節省勞力,幫青椒在根株加溫的設置之作業
2017/11/14
一、研究成果內容        由於青椒催育栽培的燃料費相當龐大,期望能開發低成本的暖氣房技術,另外由於茄子催育等所開發的根株加溫技術,雖是低成本的暖氣房技術,但設置需要很多的體力,因而期望開發簡單的設置方法。1. 設置體力少、可降低燃料費的青椒根株加溫的簡單設置方法(1)設置枝導管、提起用繩子、灌水滴管(2)塑膠物包覆(3)掘洞種植(4)梱綁塑膠物(5)加溫時提起扎束繩,讓塑膠物呈三角狀帳篷2. 產量同等且減少燃料費        透過引進根株加溫,可以讓暖氣房溫度下降2℃、燃油使用量約減少20%、燃料費約減少40萬日圓/10公畝、產量同等。3. 大幅減少以往根株加溫的設置勞力        毎10公畝的設置時間約減少40%、以往設置法62小時、簡單設置法37小時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可期待商品產量維持不變,而減少燃料費、提高所得。2. 由於低成本且能簡單設置,可於燃料油高漲等緊急情況時快速對應。研發機關:鹿兒島縣農業開發綜合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COP21聯合國巴黎氣候協定大會後續追蹤(4/4)-歐盟農業未來方向
2017/11/14
明確規劃階段性農業政策農業用地與森林能脫去大氣中的碳,可扮演長期性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角色。雖然良好的農業生產與森林土地利用皆能有效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但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然而,控制農業也可能會干擾糧食生產,故開發中國家農業在延緩氣候變遷的政策施行上,具有一定困難性。隨著巴黎協議步步推進,未來可能將要求所有部門達成凈零排放的程度,包含農業。縱使有部分國家已經開始,但目前農業部門在減緩碳排放的行動似乎仍缺乏決心;儘管歐盟同屬於大宗溫室氣體排放者,聯盟層級的農業相關部門至今仍未提出長遠的減碳議程或是溫室氣體的減量方針,許多會員國、農民和土地所有組織仍沉默以對,需要有良善規劃以確保農部門落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公部門介入與引導碳排放控管其餘國家對農業部門的注意力多著重於目的明確,以及達成與否會對國家造成重大影響的領域;意即具策略性的使用CAP能更增進各國達成巴黎協議的目標。另外,利用分析不同氣候區與土壤類型整理成的中央資料庫,可進增進整體農業系統的價值,使決策者在短時間內找出利益最大化的政策執行。巴黎協議的附隨文本要求在2018年進一步對話,因此歐盟在2018年之前需考慮至2050年排放目標的計劃,及時為下一屆多年度財政綱要進行談判,並及時讓農業納入2020年後期CAP的重點和後續談判。為了確保農業與土地利用能逐步達成排放的目標,有必要引導相關產業至未來幾年階段性的碳排放控管。CAP中可策略性添加公部門介入與財務手段,以強化消費者與私領域跟進改善碳排放量的相關措施。具體措施也必須伴隨著強而有力的監管基準和獎勵措施等其他工具以減少浪費或影響消費模式。越早行動越足以降低實施成本,也有較多時間考量最高效益的方式;否則,持續拖延下去會導致必須減量的時間越來越少,減量的幅度也會加大,造成實行困難。制定正確的氣候政策,以鼓勵公私領域的長期行為也至關重要,會員國需採取一致的行動方針才能確保效益最大化。因此,在歐盟或會員國層級發展某種形式的農業目標,能有助於鼓勵農業部門在現在就開始為長期的減少排放之重大貢獻作規劃。
如何使用區塊鏈支援食品安全以恢復消費者之信心
2017/11/13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問題,品牌行銷和管理可以建立消費者對業者的信任,且廠商對於供應鏈的責任與透明化更是抓住消費者信心的重點。一般而言,除非食安產生嚴重漏洞,否則消費者比較不會考量到食品安全問題。但如今社會通訊發達,在多通路的世界中,消費者於可於多種管道發聲,若是因食安問題使消費者不信任品牌,就容易大量流失客群。   由於時間緊迫,品牌對食安問題迅速反應相當重要。然而,食品從生產到上餐桌前的每個流程都具有風險;除了大型供應商以外,大部分廠商無法完全追蹤製造流程的每一塊區域,此時已在數字貨幣方面大量運用之區塊鏈 (blockchain) 概念,就可以用來支援食品安全的控管。 什麼是區塊鏈 (blockchain)   人們為物件創立一組紀錄,需要存取備份資料的公司或個人擁有安全的個人數位密碼,任何在備份更動或是交易都會被留存。當其中一個備份的資料被更新時,其他人手中的資料也會跟著被更新,這種分散式記帳技術系統可以使得食品供應鏈中的各個廠商去追蹤任何一步,直到送達消費者手中,且原始數據永遠不會受到破壞或遺失。   由於區塊鏈可提供所有相同的資訊給同一項目的所有參與者,所以任何有關生產、製造、運送到商店貯存的紀錄都必須更新於副本中並自動送到所有參與者手中。一旦有任何部分超出規定,有瑕疵的貨品就可以及時被移除,減少消費者食用到問題食品的威脅。若是有消費者提出生產製造的相關問題,則更容易去追蹤同一批貨物的狀況。 建立食品安全信任的方法-數據透明   區塊鏈之特色能使供應鏈全部數據透明化,挑戰供應鏈內所有參與者面臨的控管義務和產品安全,以建立合夥人和消費者的信賴。【延伸閱讀】標籤統一化與數位化能強化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中國與美國運用區塊鍊的食品安全測試減少風險   為了改善爆炸性人口的食安問題,中國已投資了相當可觀的時間和金錢,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極低,區塊鏈能幫忙建立大規模市場對食品的信任度,而雖然美國消費者對於品牌和食品安全之信任度高,但當食安問題發生時,亦會快速地經由社群和數位媒體散播,一件大規模汙染的事件或是產品回收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對消費者回購商品和購買同品牌商品的意願,此時區塊鏈的價值將在於能協助供應端清除風險和資料可追蹤性。
印度智慧型耕作技術將幫助農民擴展農業經濟規模
2017/11/10
在現代化的科技社會,發達的網際網路提供了一種新的、開放的、快速的資訊交流與溝通模式,同時將此技術應用於農業中,農民可利用網路迅速的分享經驗,達到技術互助與資源共享的效果,進而促使現今的全球農業朝向精緻化與大數據發展。當使用土地感知器、物聯網、無人機和平板等設備,立即上傳各種資料到雲端後經過整理,能夠化零為整,建立大範圍內的區域土地狀況資料庫,並藉由雲端技術將人工智慧結合農地管理,可使農戶得到即時農地資訊,個體農戶的智慧與經驗法則也可以利用網路分享給其他人,更能增進農地工作效率。   以印度而言,雖然過往其農業價值鏈低落且分散,但因智慧型手機和網路在農村中的興起,其通訊系統在過去兩年已有了驚人的轉變。憑藉網路生態系統結合農業生產組織經營之管理系統(farm ERP)、數據科學、精準農業和農場AI系統等技術,積極推動共享平台之應用,而結合後的生態系統經由串連許多硬體裝置,包括物聯網連結之農場感應器、實驗室的土壤測試數據、無人機的多光譜成像儀器以及智慧型手機所收集之數據和圖像,可將數據從物理空間全面地映射到網際空間並建構出立體圖形,當個體農戶加入群體之共享平台後,將可節省許多資源、時間、設備等投資成本。【延伸閱讀】美國開發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解決糧食短缺困境   印度作為小農國家,在經過工業革命1.0(蒸汽機)、2.0(內燃機)、3.0(網際網路)等時期,皆無法實行於農業改革,這是由於這些技術之推動需要工廠或大型農場等大規模設施才得以實施;而工業革命4.0則沒有規模上的限制,其關鍵在於利用網際網路連接遠端設備,並導入AI與雲端之技術支援,促成新的技術平台產生;將這樣的概念應用於農業,可協助小型農戶達到集體資源共享與生產的效果,使其在某種程度可達到仿效西方國家大型智慧農場之概念,並將產量提高了30-50%,形成與大型農場相等之經濟規模,除了使產量提升外,更能夠讓農產品有更好的市場價格。   現在是服務經濟的時代,農業4.0開闢了一系列新工作機會的大門,如農業數據科學家、機器學習設計師、農場分析師以及技術支持、設備操作、感測器和測量等現場工作人員,將「農場管理即時服務」全面的擴展到作物選擇、風險管理、供需計劃以及智能供應鏈,以獲得最大化提高投資收益,同時透過集中管理而擴大經濟規模,促使生產力躍進,將小型農業轉變為智慧型農業。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4/30) 薩利赫線蟲和根結線蟲的多種同時診斷技術
2017/11/09
一、研究成果內容相同農作物頻繁栽培的話,有害線蟲會增殖而造成重大損害,在利用於非寄主農作物等預測整體線蟲的防治上,有需要明確所發生的線蟲種類,但由於線蟲種類的判定需要高度的知識和技術,因此尋求即使專業知識也能簡單判定種類的可能技術。1. 即使沒有專業知識,只要遵從手冊的方法操作即可判定有害線蟲種類的技術2. 可同時多種判斷由土壤分離後的線蟲群落只1回的PCR和電泳,依觸撃的位置可判斷10種類。3. 簡單診斷工程(1)診斷工程不需要顯微鏡觀察,只要按照手冊操作,大約9小時即可判斷線蟲的種類。(2)防治的方法除了農藥以外,也擴展成有其它的對應方法。(3)可成為防治後線蟲密度復原的防止對策等,並在防治線蟲上可以綜合性的抑制農藥的使用量。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因線蟲的診斷任誰也能簡單實施,可有助於對損害實施早期且確切的因應對策。2. 可提供防止線蟲方法的選擇的方案擴展,可變成綜合對策。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機器人技術促使未來無人養殖漁場之目標更加可能
2017/11/08
目前挪威海上無人養殖漁場僅分配有幾艘工作船,並由船上的幾名工作人員負責養殖漁場之每日例行檢查工作,包括養殖環境監測、設備檢查、飼料配給、魚虱量管制等,因此挪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SINTEF Ocean)的研究團隊,與挪威科技大學(NTNU)、Maritime Robotics、Argus Remote Systems、Lerow等企業共同合作,成立了ARTIFEX計畫開發項目,期望藉由此計畫之成果能利用機器人取代當前部分人力工作,並讓海上無人養殖漁場可往更開放式之水域推進,並經由提升其機器人操作技術使其得以面對更加嚴峻之氣象與海況,讓海上工作人員能更加地安全進行作業,同時可進行24小時監控、全自動運作或遠程操作等項目,而這也是研究人員想組織機器人負責海上養殖漁場運作的原因。【延伸閱讀】機器人能加速農業數據收集   而Maritime Robotics公司之營運長亦表示,目前經由此合作計畫已研發出許多新科技,從無人船、無人機到可潛入水下檢查、維修的水下無人載具(ROV)等,但在開發過程中真正困難的是如何整合這些單一元件設備,使這些成果能夠相輔相成,進而發揮具體成效與達到計畫目標,舉例來說:無人機可監督整個漁場餵養過程,遙控潛水器在進行水下檢查作業時、可直接進行漁網修補作業以避免漁網破洞變大,讓魚群有機會逃脫,而這些原本需要數人方可同時完成的任務工作,在未來皆可由一人獨力完成。   這項ARTIFEX計畫將從2016年執行至2018年結束,並投入研究經費1億4千萬臺幣,其研究方向包括:載具設計(vehicle design)、自動駕駛系統(autonomous systems)、航空與水下作業(airborne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s)等,並預計明(2018)年初,在弗爾島 (Frøya)的SINTEF ACE實驗室進行實地測試,科學家計畫用架設有基地台之無人船將遙控潛水器和無人機送至海上養殖漁場,並在到達定點後正式執行任務。
日本2017最新研發成果(13/30) 節省栽培勞力、縮短節距性的南瓜品種
2017/11/07
一、研究成果內容        由於生產者面臨高齡化、體力不足、大規模化等問題,南瓜的栽培管理比較不花勞力和時間的農作物,但大規模栽培上,剪枝、引誘、採收作業體力是一大負擔,期望栽培能更省力化,提升勞動產值。1. 果實品質高,實現栽培的省力、輕鬆作業化品種      (1) 在生長初期縮小節距顯示縮短節距性、分枝的數量較少。不需摘心、剪枝、引誘。。      (2) 因果實株靠近根株,而能容易採收。      (3)「TC2A」(商品名:Hottoke kuritan)是澱粉質高、高糖度,且鬆脆口感佳、味道好的品種,外觀底部突起為其          特徴。      (4)「JUJEJ」是澱粉質高、糖度高且儲存後也能縮短節距性品種普通品種,維持高品質用於青黃不接時期的品種。      (5)「Kri hikari」介於粉質與粘質中間,可適用於糊狀和蒸煮等的加工、業務用食品品種,表皮顏色黑綠帶有光澤。2. 產量提升、栽培省力、可一次全部採收      (1) 只要普通品種一半左右的壟寛即可栽培。      (2) 透過一根特製主蔓能使結果時期一致、品質穏定、可一次全部採收。      (3) 移植後可放任栽培。3. 移植後的作業時間約減少20%二、未來規劃與展望1. 助於擴大種植面積規模、改善管理。2. 有助於滿足消費者,維持國產南瓜的週年供給、以及加工、業務用之需求。研發機關:農業研究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渡邊採種場有限公司本文摘錄自日本農林水產省-2017年農業最新技術與品種報告一書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