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如何藉由物聯網技術之應用以解決糧食損失之問題
2017/02/20
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所提供的的數據顯示,當糧食或作物從農場採收後往往在原料貯藏、加工製程與運輸期間等過程伴隨著糧食或作物之損耗,導致每年約有1萬億美元的損失,即使在技術先進之歐洲各國亦平均有10%以上的損失,而此種情形若是在非洲及亞洲發展中之國家其情形則更為嚴重。這是由於傳統的農作物儲藏保存方式過程不易,大多的農作物是儲存在金屬製的筒倉中,其環境很容易受到水份、溫度與蟲害等影響,尤其是蟲害的問題最為嚴重,最常見的為使用像磷化氫之熏蒸劑進行處理,此方式雖是有效但卻可能因環境溫度太低、使用劑量不足或時間太短而造成昆蟲突變或產生抗藥性,使得原有方式無效。【延伸閱讀】區塊鏈技術加持,麵粉資訊全都露   因此美國一間Centaur Analytics公司則利用物聯網技術開發出一套農產品即時監控保存系統與特殊的無線感測器,可即時掌握筒倉內的農作物儲存情況與進行溫度的監控,當有異常的”熱點”出現即表示其將有蟲害或腐敗的現象發生,農民可盡早處理以達到預防之作用,同時藉由此技術之應用,農民可直接使用平板收集氣候資訊來決定採收日期,亦或是在儲藏其間筒倉是否受潮等,達到減少農場到銷售過程中造成的損失,並大幅提升採收後的產量。
越南現代水產養殖技術之發展
2017/02/20
越南的水產養殖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之一,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預測顯示,該國家每人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約為35.4公斤,且其總消費量在2015-2020年間每年仍會以5.37%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71萬噸成長到2020年的94萬噸。   在隨著淡水養殖技術的提升,越南的水產種苗生產模式已從舊有的集約式養殖轉變為以節能與提升生產力為主,將農業灌溉系統與水產種苗生產過程進行整合,並藉由此種模式之優化而進一步拓展其商業潛力。此外越南亦推廣魚籠與網箱進行魚苗養殖之養殖模式,以提高其單位養殖用水的水產品生產量。【延伸閱讀】越南蝦的出口值預計2025年達到100億美元   也由於越南擁有長且豐富的海岸線,是非常適合水產養殖的地方之一,透過基礎設施之開發、民眾對水產品消費量之增加、消費者收入與消費意願之提高,促使越南在水產養殖產業與水產品的出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並為亞太水產養殖產業帶來莫大的收益。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人口糧食危機
2017/02/20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今年度報告時表示,在開發中國家生產糧食的農民們,在氣候變遷中最容易直接受到影響,且氣候的改變可能作物與牲畜產量造成衝擊,導致糧食危機,使農作物價格震盪,進而使貧窮家庭陷入飢餓狀況的風險更高。目前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了總數的 21%,若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阻止氣候變遷導致的貧窮發生,必須盡快協助農民改變耕作型態。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可能導致額外的 4,200 萬人在 2050 年面臨飢餓情況,且這個數字還不包含那些因極端氣候受到疾病或其他問題摧殘的人們,根據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週指出,受到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所導致的災害的影響人數,在最近 20 年為上一個 20 年的 2 倍多。   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所導致的現象,雖然聖嬰現象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對全球各地的氣候都會造成影響,每當聖嬰現象發生,便會改變全球的天氣型態,加劇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今年的聖嬰現象更是進而導致乾旱發生,造成東非與南非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們,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影響人數多達逾 6,000 萬人。   此外,氣候變遷也會對食物的營養含量造成影響,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如小麥這類糧食作物的營養含量便會越低,因此,FAO 社會與經濟發展部的 Kostas Stamoulis 表示,「不只是糧食作物產量減少,就連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降低」。
屋頂種電 養殖場就是發電廠
2017/02/16
台南學甲區筏仔頭正在興建一座佔地三公頃的室內水產養殖場,屋頂要「種電」,安裝太陽能光電板,室內水產養殖場有如一座太陽能發電廠,投資金額超過四億元,預計三月底竣工,裝置的發電量高達3000KWA(千瓦)。電業法修法後,有助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綠能)產業;天王能源科技在學甲區筏仔頭投資興建室內水產養殖場。這座室內水產養殖場將在室內養魚兼發電,公司將打造全亞洲最大一座水產養殖綠能示範場,完工後再來測試沒問題,將會和台電並聯。
超雄性台灣鯛 能繁衍出97%雄性魚苗 生長期短 降低養殖成本
2017/02/16
台灣鯛養殖時會交配產生幼魚,魚量變多將影響大魚成長,增養殖成本,令業者困擾。為此,農委會水試所開發出「超雄性台灣鯛」,與雌魚交配能獲得近100%的雄性魚苗,且新種成長還比一般台灣鯛快30%,能縮短養殖期,有效降低成本。
離岸風電+箱網養殖 創雙贏
2017/02/13
目前全球現行各離岸風電場域中,台灣海峽得天獨厚最為溫暖,魚類養成周期短,若風機基座與銅合金箱網共構來養殖漁業,可望創造龐大商機。此外,基座與箱網共構所需之銅合金網、鋼構體、結構設計與養殖人才,台灣均能自給,增進了我國工業、漁業產值與船舶設計及自動化養殖技術與人才發展。
即時水下攝影機 水產養殖新利器
2017/02/13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團隊共同研發「高解析度即時水下攝影機」,讓養殖戶在混濁的漁塭裡,就能即時掌握魚蝦的生長狀況。漁民再也不需土法煉鋼,定期將魚蝦打撈起來觀察其生長狀況。透過高解析度的即時水下攝影技術,可以了解魚蝦的進食狀況,進而調整餵食量及餵食頻率,避免殘餌造成浪費並使水質變差;也可檢查池底狀況,避免糞便顆粒及過多的有機物質腐爛,造成病原體濃度增加,使魚蝦生病;亦可觀察魚蝦的體型及行為,觀察其體型可作為打撈時間的參考,觀察其行為則可以成為水質的指標,並了解魚蝦是否受到病原體感染,幫助養殖戶提早發現,避免整池感染造成巨大損失。
美國開發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解決糧食短缺困境
2017/02/13
由美國舊金山開發的「Farm from a Box」,此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內含了3KW(千瓦)太陽光板、灌溉系統、LED照明、WiFi、遠端監控、育苗溫室、農具等工具。涵蓋大約2英畝(大約0.8公頃)的農地,一年約可以種植150人分的糧食。「Farm from a Box」特色是透過太陽能發電,即使無法連結送電線的離網區域,仍可確保作物栽培的電力。此外導入精密農業技術,隨時可以遠程操控土地與土壤的狀態,充分利用水份與能源,達到農業生產力之提升,並解決未來糧食短缺之困境。【延伸閱讀】加州大學發明便於預測及防範藻華之可攜裝置
8年磨一刀 養殖率翻升逾20倍
2017/02/09
隨著這幾年氣候劇變,環境被破壞,水資源枯竭,讓養殖漁業也開始面臨考驗。研究環境工程的學者劉新校,多年前開始研究一種新型態的養殖方法,透過控制水質,增加養殖效率,1噸水從2公斤的魚產量,增加到40、50公斤,足足增加20倍。隨時監控池水酸鹼值、含氧量,就是要了解水中藻類生長與汙染程度,教授以砂濾塔的「水處理技術」,每天過濾水中的汙染,並結合魚草共生的「生態循環-養殖概念」保持水質與水中含氧量,要用最少的水,養出最多的魚。
蠅蛆能拯救世界嗎?養殖漁飼料研究效益多
2017/02/09
蠅蛆家蠅的幼蟲蠅蛆一向給人骯髒感,這次日本愛媛大學利用牠作為養殖魚飼料之研究。過程中發現利用家畜的排泄物增加幼蟲量,除了可減少魚粉的消費量,幼蟲還可分解排泄物作為替代肥料使用。魚粉價格持續上漲,短期時間內大量增加蠅蛆,可取代魚粉富含動物性蛋白質,蠅蛆功能之多或許可以解決糧食短缺與環境問題。【延伸閱讀】以藻油取代魚油於蝦養殖業上的應用
英國石油BP在美國投資生物燃料工廠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
2017/02/06
由於全球航空需求增加導致廢氣排放量多,各國紛紛致力於生物燃料研究,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前主要課題之一。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都市廢棄物所製成生物燃料,長達十年來每年提供美國航空5000萬加侖燃油作為航空生物燃料。【延伸閱讀】巴西開發使細胞壁更容易分解的草   預計2017年在美國投資設立生物燃料工廠以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而日本方面則是研發藻類之一的眼蟲藻作為生物燃料原料,預計20年內可達到產業化。
美國也開始重視全球未來潛力產業—水產養殖
2017/02/06
全球養殖漁業正蓬勃發展,特別以亞洲發展特別顯著,全球水產消費量約有50%為養殖,其中有88%來自亞洲生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指出2014年全球養殖魚類以及海草與海藻植物約有1億噸以上,同年養殖業投資額排名大多為亞洲國家,其他分別為挪威、智利、埃及及巴西,美國在此排名則是落後於16個國家。   其發展較緩慢可能來自幾個原因,其一是美國漁業對於於創新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發,更著重於如何維持捕撈漁業的永續發展,雖然美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占整體漁業產量不到1%,但水產養殖產品的消費比例卻占整體漁業的一半以上,因此其現今大多仍依賴進口的方式以達到自足。其二是美國消費者對水產養殖是否造成環境損害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推廣上稍有阻礙。【延伸閱讀】日本NTT與NEC合作智慧水產養殖系統   最後則是缺乏政府機關的補助與投資,在美國其遠洋漁業隸屬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陸地農業則隸屬美國農業部(USDA),因此水產養殖業之定位上既不屬於遠洋漁業亦不屬於陸地農業,較難直接取得政府機關補助與投資。為此NOAA則開始致力於向聯邦政府提出「美國國內發展養殖的必要性」,期望能維持水產品永續提供,發揮養殖重要性功能,同時專家也指出未來如能透過相關技術的開發以及增加水產養殖業的投資,將可改善民眾對於養殖業的認識與促進產業的成長。
日本NTT與NEC合作智慧水產養殖系統
2017/02/06
日本NTT DOKOMO電信公司與NEC合作,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圖像識別技術能正確掌握養殖漁池與水槽魚苗的數量,以及精準計算出飼料量與銷售策略。預計未來三年後可導入100間公司。   由於養殖成本其中有七成為飼料費用,且魚粉價格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趨勢,但成本又無法轉嫁至末端消費者,倘若可正確使用系統掌握魚苗數量,可避免飼料浪費。此次藉由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升農林水產ICT效率」計畫補助與NTT DOKOMO投入”利潤豐益水產業”,以提升養殖業者之生產效率。【延伸閱讀】歐盟將投入數百萬歐元之經費以提升鱸魚和鯛魚養殖市場
【中國】農業部:培養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
2017/01/24
創新機制提升質量造就培養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解讀《“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近日,中國農業部印發《“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具體措施。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就《規劃》進行進一步解讀。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出台的背景是什麼?答:中國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當前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出大力培育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三方面考慮:第一點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迫切需要破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兼業化困境,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吸引年輕人務農創業;第二點是中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首先要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耕,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第三點是中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抓緊填平補齊農民素質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問:“十二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成效有哪些?答: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國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中國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健全體系,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一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與氛圍已經形成。連續5年中國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國8個整省、30個整市、800整縣示範推進,覆蓋1800多個農業縣。二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到“十二五”期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大批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幹力量,成為新產業新業態的踐行者,成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引路人。三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確立了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四是“一主多元”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初步形成。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中國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答: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農業新老矛盾交織,生產成本上升,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面臨基礎不牢、人員不穩等問題,農民要成為體面的職業任重道遠。從內部條件來看: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師資缺乏,實訓及創業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礎條件薄弱,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機制不活,培育精準程度總體不高,與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是什麼?答:這個《規劃》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概念提出以來,中國製定的第一個專門規劃,對於推動“十三五”期間的新型職業農民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指導思想上,中國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完善培育制度,強化培育體系,提升培育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從基本原則上,中國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培育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堅持市場機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堅持立足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堅持精準培育。著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強化規範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務,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從發展目標上,《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的發展目標,並從文化素質、行業分佈、信息化手段、培育體系和培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7項約束性指標和三項預期性指標。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答:《規劃》以解決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問題為出發點,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和培育工作的基礎保障能力,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五大任務。一是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主要從遴選培育對象、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等方面,重點解決培育誰、培訓什麼的問題。二是創新機制、多措並舉,增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從創新培育機制、探索培育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決誰來培育、怎麼培育的問題。三是規範認定、科學管理,加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規範性,主要從規範認定管理、規范培育管理、規範信息管理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管理規範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問題。四是跟踪服務、定向扶持,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主要從加強跟踪指導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交流合作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後續發展的問題。五是鞏固基礎,改善條件,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培育基礎條件、優化教學培訓資源等方面,解決培育工作基礎支撐條件能力的問題。
中國農業部就《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答問
2017/01/06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漁業現代化——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發布答記者問近日,中國農業部發布《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規劃》出台的背景、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記者:請問到“十二五”末中國漁業發展的大體狀況如何?於康震:中國是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漁業是中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中國水產品產量連續26年世界第一,佔全球水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優質動物蛋白。漁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二五”期間,中國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漁業成為國家戰略產業,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召開中國現代漁業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把現代漁業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使之走在農業現代化前列,努力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漁業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強漁惠漁政策力度加大,漁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漁業科技支撐不斷增強,依法治漁能力顯著提升,漁業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十二五”末,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00萬噸,中國漁業產值達到11329億元,養殖捕撈比例達到74:26,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95元,水產品人均佔有量49公斤,水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03億美元,貿易順差113.5億美元,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但也要看到,當前漁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雖然水產品供給總量充足,但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非常突出,實現漁業綠色發展、漁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漁業基礎設施薄弱,漁業安全生產隱患仍然存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電毒炸魚、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屢禁不止,涉外漁業風險加大等等,也是漁業發展的掣肘。記者:請問“十三五”漁業發展有什麼新的指導思想?於康震:《規劃》是指導“十三五”中國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十三五”漁業發展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以健康養殖、適度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規劃》強調,要以漁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妥善處理好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統籌推進漁業各項改革;深入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提高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類規則”的能力;將漁業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維護漁民權益與增進漁民福祉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漁民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完善漁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公平正義。記者:《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請您描述一下“十三五”期末中國漁業現代化總體願景?於康震:《規劃》緊扣“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要求,提出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捕撈強度得到有效控制,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漁業信息化、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漁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漁業轉型升級目標基本實現,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流通業、增殖漁業、休閒漁業協調發展和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劃》按漁業經濟、漁民收入、產品供給、資源養護和科技支撐分類細化了19項量化指標。這些指標,既有約束性的,也有預期性的。不管是哪一類指標,我們都希望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記者:我們注意到,《規劃》提出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目標為6600萬噸,比“十二五”末減少100萬噸,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比“十二五”末減少300多萬噸,請問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實現減量的目標?於康震:《規劃》提出的中國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指標是一項預期性的指標,主要是體現減量增收的政策意圖。總的來講,中國水產捕撈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減少量應在300萬噸以上。“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部將大力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壓減近海捕撈強度,有效疏導近海過剩產能,同時積極推進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實現捕撈產量負增長。與減少海淡水捕撈相反,水產品總產量構成中的養殖產量是穩中有升,體現了結構優化。一方面,通過控制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空間,合理確定湖泊、水庫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保持水產養殖總體穩定,並通過優化水產品供給結構,保障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挖掘潛力,推動稻田、鹽鹼地和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漁業後發地區生產和供應水平。關於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問題,中國農業部進行了專題研究,擬通過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理管理制度和健全完善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實現這一減量目標。記者:《規劃》提出要聚焦中國六大重點任務、六大能力及十大重點工程,這三者之間如何銜接?如何保障六大任務的完成?於康震:《規劃》提出了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調減控制捕撈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六項重點任務,還提出了提升水產品供給、創新驅動、風險保障、依法治漁、信息服務、共享富漁六大能力,以及現代漁業種業、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漁政漁港基礎設施、漁業裝備現代化與安全保障、遠洋漁業綜合保障、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智慧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十大重點工程。六大任務是完成規劃目標的前提,六大能力和十大工程是完成任務的保障。要統籌好六大能力、十大工程與六大任務之間的關係,通過提升能力、加強工程建設,保障目標和任務的完成。轉型升級中國水產養殖業,就是要完善養殖水域灘塗規劃,轉變養殖發展方式,壓減低效、高污染產能,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精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調減控制捕撈業,就是要優化捕撈空間佈局,調減近海和內陸捕撈,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執行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嚴厲打擊“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積極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和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要推進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水產品品牌建設,發展新型營銷業態,積極發展休閒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就是要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建立和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完善並嚴格執行休禁漁制度,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發展增殖漁業,加強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以漁淨水。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就是要優化產業佈局,控制遠洋漁船總體規模,加強遠洋漁業綜合基地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就是要抓好漁業安全生產、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產養殖生物安全。記者:落實《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十三五”有哪些保障措施?於康震:為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規劃》提出了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中國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圍繞關鍵環節和短板,盤活存量、爭取增量,加大投入,加快構建有利於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二是中國創新金融投入方式。加強信貸支持,健全穩定的漁業風險保障機制,鼓勵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合作投入現代漁業建設,促進多元化、多渠道漁業投融資格局的形成。三是中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加強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四是中國強化法制保障。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漁業法》及配套法規規章的製修訂,積極參與國際漁業條約、協定和標準規則的製修訂,同時,加強普法宣傳。五是中國加強規劃組織實施。各地要按照國家規劃的總體要求,制定本地區漁業發展規劃,並將漁業發展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成立規劃實施的領導機構,逐級落實責任制,建立協調機制。
農業可在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16/10/28
圖:坦尚尼亞的農民利用乾草來提高覆蓋並防止水土流失。2016年10月17日,羅馬 - 糧農組織在今天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消除饑餓和貧困的努力必須與農業和糧食系統快速轉型相結合以對應全球氣候變暖。根據《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農業必須為抗擊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同時努力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在介紹該報告時說。“氣候變化使人類再次面臨其最初作為狩獵採集者時所遭遇的不確定性。我們再也不能保證耕種就能收穫。”這種不確定性也意味著糧食價格波動。“每個人都在為此付出代價,不僅僅是那些遭受乾旱的人,” 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說。糧農組織警告說,如採取“維持常態”的做法,相對無氣候變化的未來而言,遭受饑餓威脅的人口可能再增數百萬。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和東南亞貧困地區的人口,尤其是依靠農業為生的人口。如果今天不採取行動,許多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將會惡化。由於利益相關者的數量眾多,糧食生產和加工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差異,改變農作方式和糧食系統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然而,報告強調,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只會隨著時間而惡化,因此必須立即採取切實行動。“適應行動產生的效益遠大于不作為所付出的代價,”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強調。•將承諾付諸行動“2016年要做的就是化承諾為行動,”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敦促道並強調指出,國際社會去年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即將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議》表示了贊同。農業將成為11月7日在摩洛哥開幕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二屆會議的重點議程。糧農組織的報告強調,糧食和農業系統轉型的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儘快採取措施,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擁有約5億小農戶,他們在極為不同的農業生態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生產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解決方案必須適應具體的條件;沒有一刀切的辦法。糧農組織的報告闡述了其他經濟可行的方法,幫助小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使農村人口(通常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最大)的抗災能力得到加強。報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比如使用氮高效和耐高溫的作物品種、免耕法及土壤肥力綜合管理等,將提高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報告估計,僅僅依靠廣泛採用氮高效方法就可以使面臨食物不足風險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億以上。它還確定了降低農業排放強度的若干途徑。例如,水稻種植中用節水型方法替代水淹可以使甲烷排放減少45%,而通過採用更高效的做法,畜牧業的減排幅度可達41%。糧農組織的路線圖還確定了促進農業可持續集約化的政策和融資機遇。•前進的道路一些穀類作物產量已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糧食營養成分的喪失,如主要穀物中鋅、鐵和蛋白質含量的下降,並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 包括人類腹瀉和一系列跨界動物疾病。根據科學證據,2030年後世界各地都將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對糧食生產形成的負面壓力。在此之前,溫度升高的不利影響將更多地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使其糧食自給自足的前景更為暗淡。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風險對於全球減貧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根據報告,應該對消除他們可能面臨的障礙給予密切關注,並為個人、集體和聯合的行動營造有利環境。糧農組織敦促決策者確定並消除這類障礙。它們包括:不利於可持續農業的做法、不協調的激勵機制,以及缺少進入市場和獲得信貸的機會,推廣服務和社會保護計畫不足,占農業勞動力占43%婦女常常處於不利的地位等等。報告強調,有必要增加氣候融資,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提供資金。針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行動的國際公共融資不斷增長,儘管幅度較小,但可發揮催化劑的作用,促進規模更大的公共和私營投資。更多的氣候融資需要流向可持續農業、漁業和林業,為大規模轉型和氣候智慧型糧食生產系統發展提供資金。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必須同時進行。若不採取行動,農業將繼續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但報告說,可以通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及增加土壤和森林的碳封存能力來減少排放,同時加強糧食生產以滿足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糧食系統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以及推廣環境足跡少的更健康飲食來做出更多貢獻。
【國際】糧食和農業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關鍵
2016/10/28
糧食和農業很重要從消除貧困和饑餓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維持自然資源,糧食和農業是《2030年 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 1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目標 2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 3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 目標 4 :確保所有人享有包容的優質教育,促進終生學習 目標 5 :實現性別平等,為所有婦女、女童賦權 目標 6 :確保人人享有水和衛生設施 目標 7 :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目標 8 :促進包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現就業,確保人人有體面工作 目標 9 :建設有風險抵禦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 目標 10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目標 11 :建設包容、安全、有風險抵禦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 目標 12 :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 目標 13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目標 14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洋資源 目標 15 :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現象、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目標 16 :促進公正、和平與包容社會 目標 17 :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可持續糧食和農業的共同願景糧農組織已就實現農林漁業可持續性形成共同願景和整體途徑。這個統一的視角適用於所有農業領域,且考慮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能夠確保實地行動的有效性,且以目前最先進的科學知識為支撐,在社區和國家層面進行調整以確保本地關聯性和實用性。五項關鍵原則如下: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保護、維護和加強自然生態系統3保護和改善農村生計和社會福 4加強人類、社區和生態系統的抵禦力 5促進自然和人類系統的良好治理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 “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均旨在解決貧困和饑餓的根本原因,以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五項戰略目標説明如下:1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2提高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生產率和可持續性3減少農村貧困4推動建立包容、高效的農業和糧食系統5提高生計對災害的抵禦能力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