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中國】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公報
2016/09/20
1.今天,我們,二十國集團(G20)的農業部長們,彙聚在西安,共同探討G20成員如何促進全球糧食安全、營養以及可持續農業增長和農村發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以全面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饑餓和極端貧困。2.儘管各國付出巨大努力,世界上仍有7.95億人忍受長期饑餓,仍有20億人遭受營養不良,我們對此深表關切。因此,我們G20成員,通過參與聯合國系統,堅定履行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做出的承諾。我們重申,農業和農村發展對於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和貧困問題至關重要,可以為實現包容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此外,通過“G20糧食安全和營養框架”以及《G20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糧食系統行動計畫》,我們致力於推動機制、政策和科技創新,以便以可持續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3.我們還認識到,全球糧食安全影響因素日趨複雜多變,應當採取綜合、協調治理措施,構建多層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我們鼓勵在此方面加強協調,支持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糧安委)及國際和區域組織,構建更緊密有效的夥伴關係,促進全體利益相關者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各層面採取行動,同時顧及各國國情、需要及預期。我們認為,G20成員應相互協調,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明確全球關切,協調努力,創新手段,突出重點,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世界糧食計畫署等組織開展合作,為提高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糧食安全和營養水準做出新貢獻。我們鼓勵制定和優化國家農業和糧食安全戰略與規劃,強化全球糧食安全努力和政策協調,提高糧農部門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4.考慮到農業對保障糧食安全,乃至維護全球穩定所發揮的核心作用,以及糧價劇烈波動對糧食安全造成的重大影響,我們承諾繼續解決價格波動問題。特別是,我們承諾在專設論壇上落實2011年G20《關於糧食價格波動與農業的行動計畫》的具體倡議。這些論壇包括農業市場訊息系統(AMIS)、快速反應論壇(RRF)、用於開展國際市場和產量監測的全球農業監測計畫(GEOGLAM),以及農業風險管理平臺(PARM)等風險管理工具,還有小麥計畫。我們承認全球農業和糧食安全計畫(GAFSP)等其他倡議做出的貢獻。5.我們承諾繼續與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並支援其相關活動,包括2016年“國際豆類年”相關活動。該倡議於2015年11月由聯合國宣佈並由糧農組織啟動,旨在增強人們對膳食多樣性和土壤保護的意識。我們致力於推動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並支援于2015年建立的“G20測量及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技術平臺”。6.我們強調,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需要全球努力,且重點關注發展中國家。正是在這些國家,應當構建多層次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我們強調2015年通過的“阿迪斯阿貝巴行動議程”、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對於將可持續農業確定為優先重點並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適當和可預見的資源及相關技術的重要性。我們讚賞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的農業領域南南合作所發揮的有益和補充性作用。7.我們認識到放眼長遠的重要性和以可持續的方式推動全球農業發展的必要性。我們注意到,促進可持續農業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農業還與包容性農村發展、減貧和環保關聯,因而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承諾支援農業領域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方案和計畫的落實,同時適當關注涉農目標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聯繫。此外,我們鼓勵非成員的積極參與,並邀請駐羅馬聯合國糧食和農業機構及其他國際組織提供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援。8.我們支援國際社會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和技術應用,推廣有利於促進土地、森林和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最佳農業實踐。我們歡迎推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適當模式,包括繼承和發揚良好農業實踐,如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工作。我們將支持世界衛生組織“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全球行動計畫”的落實。9.我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農業領域的重要挑戰。此外,我們重申,將大力支持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黎協定》,包括落實“國家自主貢獻”。10.我們強調,創新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為推動農業生產力可持續增長,滿足未來對充足、安全和營養豐富的食品的需求,我們要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和組織形式。我們將通過科學、循證的政策和計畫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技術、社會組織、體制機制和農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決心探索創新方案,調整農業發展路徑、技術體系、政策環境和資源配置,挖掘有利於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新機遇,激發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活力,提升食品價值鏈的品質、效率和包容性。我們邀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繼續制定由G20發起的分析框架,通過創新和可持續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包括小規模生產者的生產力。11.科技和社會創新在推動農業可持續增長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我們重視農業科技研發的基礎性重要性,以便造福所有人。我們承諾創造有利環境,發揮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科研機構、農業生產者等利益相關各方的作用,統籌推進在農業創新方面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我們將加強科研人員與農民有效對接,加快研發成果推廣。我們鼓勵各國之間的農業科研計畫與項目對接,開展協同創新和聯合研究,促進農業知識交流和共用。我們歡迎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的有關決定,重申對建立全球研究合作平臺(GRCP)的積極支援,決定建立一個以三駕馬車牽頭的工作組制定相關提案,包括全球研究合作平臺有關原則的一份提案,以及建立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網站,並成立以中方牽頭的農業技術共用工作組以分析研究現有知識和資訊共用機制優勢及不足的一份提案。我們支援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和倡議所開展的研發創新工作。我們認識到開放資料和統計資料網路的重要性並鼓勵G20成員參與。我們支援利用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GLAST)、全球農業研究發展大會(GCARD)、熱帶農業平臺等相關機制,加強農業創新交流,分享相關政策經驗和成功實踐。12.我們要在健全農業生產系統過程中推動機制體制創新,充分發揮各類食物生產者的積極作用,提高可持續農業集約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家庭農場和小農,特別是婦女和青年,融入食品價值鏈的能力。應當健全包括職業培訓在內的公共和私營部門服務體系,加快培育高效農業服務組織和企業,形成包含可持續價值鏈在內,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綜合服務網路。應當使人們,特別是家庭農民、小農和婦女,更好地獲取普惠金融服務、貸款和信用,包括創新金融產品、完善農業保險機制和風險管理工具、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等,以促進可持續農業生產。在此方面,我們認可在全球普惠金融夥伴關係(GPFI)下所開展的工作,特別是在中小企業融資和基於匯款的農村普惠金融方面。13.我們注意到城鎮化快速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決心要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利用工業化與城鎮化推動農業增長、完善和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加強城鄉生產要素的平等交換與均衡分配。我們還對2016年柏林農業部長峰會(全球糧食和農業論壇)建議的城市的糧食安全問題給予適當關注。我們對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表示歡迎,鼓勵分享發展休閒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定制農業、都市農業解決方案(如高科技、垂直和室內農業)等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創新業態的經驗。14.我們認識到資訊通信技術的重要性,支援數位經濟背景下資訊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資訊與通信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資訊通信技術能夠惠及農民,包括小農和家庭農民,及時提供市場、可持續且高效的農業做法和新技術資訊。互聯網加現代農業,包括互聯網和移動應用、通信工具、與基礎設施和運輸網路更好的互聯互通以及數位資訊銀行,能夠促進全球農產品的增值、流通與銷售,從而提高全球糧食系統的融合度與效率。我們鼓勵分享資訊通信技術創新專案和政策方法相關資訊和經驗,邀請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經合組織,基於對現有資訊通信技術應用和平臺的評估,制定有關加強農業資訊通信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最佳可能機制的具體方案,在我們下次會議之前提交給G20農業副手們,讓他們對方案進行研究和採取行動。15.我們認識到,家庭農場和小規模農場經營著全球大多數的農地,生產出全球大部分糧食,維繫著全球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們強調,小農在應對全球化、日趨複雜的食品價值鏈、自然資源壓力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方面面臨嚴峻挑戰。我們支持做出努力,可持續地提高小農生產力,改善環境以促進小農集體行動和組織化及與市場的融合,擴大小農在性別平等基礎上對於創新成果、適當的投入品、資金、技術和服務的獲取,同時增強小農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提高小規模農場的競爭力、生產力及收入不僅能夠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突出貢獻,還能推動大多數貧困人口所居住的農村地區實現脫貧與增長。提升農民特別是小農和農村工人的技能,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強調培訓計畫重點應放在促進可持續生產的創新性農業生產實踐和技術、商業技能,以及基礎教育和應對高集中度下游市場的最佳做法。我們支持開展技能發展與培訓計畫,幫助農民應對全球化的食品價值鏈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當下及未來挑戰,尤其要針對婦女和年輕人,包括幫助吸引青年留在農業行業。16.我們認為,良好的農業政策、投資和貿易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和維持食品價值鏈、創造就業、增加收入、保障糧食安全以及消除饑餓和貧困的重要引擎。我們強調需要擴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政府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農業投資,同樣需要擴大來自私營部門的投資,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需求,並解決農業增長乏力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們支持通過實施糧安委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和《農業和糧食系統負責任投資原則》來改善全球農業投資環境,推動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實現投資方與東道國“雙贏”。我們歡迎G20農業企業家論壇的召開,讚賞和鼓勵私營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持續參與投資對話與交流,拓寬農業投融資管道,推動農業投資便利化。我們高度關注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研究和農業推廣的投資,積極推動改善水資源管理和土地治理,提高農民技能和知識水準,並承諾在此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WTO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做出的有關農業的決定。同時,我們一致認為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在農業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17.我們認為G20成員應當定期召開農業部長會議,保持政策協調,制定並落實相關行動方案,以應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讚賞發展工作組在糧食安全和營養領域的工作,並請農業副手會議與發展工作組和貿易投資工作組協同工作。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行政院「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啟動:「強化全球連結、整合在地創新聚落」兩大策略雙管齊下
2016/09/08
新聞稿連續三天的「行政院2016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在今天順利結束,行政院林全院長在閉幕會議中表示,為因應產業轉型及新經濟局面的需求,政府選擇生技醫藥作為臺灣未來推動的策略性產業,並將持續強化臺灣在全球生醫價值鏈的地位,創造附加價值;透過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來帶動產業的競爭力、改善企業的利潤,並同時提高從業人員的薪資、增加新的工作機會,利用創新來帶動臺灣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為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今年BTC會議中,政府提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方案」,並提出「強化全球連結」以及「整合在地創新聚落」二大策略。首先,在「強化全球連結」方面,政院將加強國際合作,具體做法包括針對生技新藥、設備、材料等領域,啟動跨國研發合作及臨床試驗計畫;同時還要吸引國際高階人才、技術、資金投入;並且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包括南向或高齡市場等。   其次,在「整合在地創新聚落」方面,政院將規劃自北到南,串接生技廊帶,選定台北南港、新竹竹北、中科及南科,沿著高鐵一日生活圈,結合在地特色,形成帶狀的「生技醫藥研發產業聚落」,並將四聚落連成一線,讓產業、學術與研究單位,彼此支援與交流,同時引進國際人才、技術、資金,形成一個有助於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將臺灣打造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的重鎮。   林揆指出,今年BTC特別選定「完善生態體系,以臺灣利基推動焦點領域」為主題,針對藥品、醫材及健康福祉三大焦點領域發展,獲致多項重要結論與建議。   在智慧創新高值醫材方面,將聚焦利基領域整合資源,慎選醫材研發主題,構築完整專利佈局,持續強化台灣高值利基醫材研發能量,積極推動產學研醫共同研發,加速醫材商品化。在國際化方面,將加強高值醫材全球鏈結,強化國際藥政合作關係,鏈結國際創新研發及設計量能,提升國際市場佔有率。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創新高值醫材產業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2,0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3,000億元。   在藥品產業轉型創新方面,將聚焦重點領域,加速開發新藥及利基生物藥品。同時研擬合理健保給付措施,鼓勵國產新藥開發。此外,將推動國內學名藥廠轉型,強化國際拓銷。運用優惠措施,鼓勵學名藥廠投入改良型新藥開發,轉型為特色藥廠。吸引國外資金投資或國際結盟,扶植國內藥廠與跨國製藥公司形成夥伴關係或成為亞太總部。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特色藥業(Specialty Pharma)專業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1,2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2,200億元。   在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方面,將建立智慧健康生活創新服務模式,提供民眾必要健康資訊及更友善支持環境,以朝向健康生活目標邁進。運用ICT技術及異業整合,開發產品與服務,以永續經營的方式發展創新自費服務模式,並藉由複製擴散,佈局國內外市場。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亞太健康福祉產業創新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18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2600億元,並打造5個健康福祉旗艦品牌。   BTC委員建議政府應該創造更完善的法規環境,加速法規改革,鼓勵學研機構設立衍生公司 、加速醫藥品查驗中心(CDE)行政法人化 、修正生技新藥發展條例、科技基本法、新創事業減稅條例、健保法等。此外,應加強聚焦重大研究議題,如癌症精準醫療,以發揮我國研究量能,提升癌症檢測、醫療與照護水準。林揆會中指示請吳政忠政務委員持續督導。   本次會議連續三天,透過BTC國內外委員、相關部會與產學研各界的熱烈討論,成果豐碩。與會者有特別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包括美國Vivo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孔繁建、Lin & Associates全球醫藥技術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Apex Enterprises Inc.董事長唐南珊、生脈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許中強等人;另外國內各界專家,包括中研院新任院長廖俊智、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鄧哲明、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張鴻仁董事長、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正總經理、生技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名譽理事長等人,還有相關部會首長、產學研各界代表,總計約150人共同與會。   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林揆指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後續召集相關部會,在營造「人才、資金、智財、法規、資源、主題」生態系,以及建置「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以前瞻宏觀策略思維,儘速提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動方案,並據以落實執行,以導引產業轉型,提升臺灣經濟與國人健康福祉。讓生技醫藥產業成為帶動我國整體產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新聞聯絡人:丁詩同副執行秘書、林治華組主任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完善生態體系 營造蓬勃生技產業環境
2016/09/07
新聞稿「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今日開幕。與會者包含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吳政忠政務委員、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科技部部長楊弘敦、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及國內外BTC委員專家等產官學研各界代表約150人與會。吳政委於開幕致詞表示:生技醫藥產業是行政院依據蔡總統施政藍圖,在「創新、就業與分配」施政主軸大方向下,所規劃推動的策略性產業,臺灣擁有相當良好的發展優勢,未來會更加強在人才與資源等方面的投入。本次會議行政院特別提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方案」,目標是為打造臺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研發產業重鎮,推動生技醫藥產業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一顆新引擎!   今天上午會議開幕,特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發表「台灣發展P4醫療照護的展望」,以及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發表「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分別從國內契機與國外經驗,提出全球趨勢觀察,鼓勵善用台灣特色,要有長遠眼光,以科學數據事實為本,建立研發成果產業化的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有效開發人力與財力資源,互動扶持,發展一個偉大的生技產業架構。本次BTC藉由這二埸演講展開連續三天的深入研討與意見交流。   楊泮池校長會中表示,全球精準醫學和P4 (Predictive, Personalized, Preventive, Participatory) 醫學的時代已來臨,臺灣醫療技術在國際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佔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台灣擁有高居國際醫界翹楚的12項醫療技術,如顱顏中心、肝臟移植、人工生殖、人工關節置換、眼科及植牙手術等。臺灣擁有優秀研發人才,並已建立優良的生技研發環境平台等,期望政府後續可在調整法規,建構友善研發成果產業化環境;政策推動的彈性與延續性;國家級醫學中心應將推動轉譯及臨床試驗列為首要任務,以及多鼓勵成功案例等方向來努力,掌握發展契機,如此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指日可待。   楊育民董事長接著進行大會第二場演講「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他以「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舊金山和波士頓的生態和文化」為例,分享他長期的國內外產業觀察。楊育民於會中指出,台灣之強在於台灣有世界級的大學、有藥品創新開發的潛力、有很好的生化藥物工程的研發能力、人民做事認真敏捷有衝勁、政府用心扶植等。他期勉我們要不斷檢討並繼續改善我們的生態系統及其文化:尤其是應有冒險、嚴謹、紀律和基於事實的批評和決策。最後,他還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台灣發展生技醫藥產業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看短短3-4年;也期望媒體及民眾給產業發展時間和空間;以跨越政治組織界限合作的胸懷,建立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管理集體投資組合及生物技術生態系統;有勇氣聚焦,集中資源選擇幾個大學來參與偉大的新生態系統,作為我們生技創新的引擎。他強調生技產業是關係國家未來的策略產業,台灣有能力也有毅力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生技產業生態系統!   下午場次「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草案)」構想報告,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丁詩同指出,方案推動包含完善生態體系及焦點領域發展,整體規劃上軟體與硬體兼顧,不僅持續鼓勵創新,也在地方串連北中南的生技園區與在地產業能量,積極拓銷既有利基藥品與醫材。整體的產值目標預計由現有成長6%,藉由政策鼓勵創新、突破以及既有利基產品的向外拓銷,將成長提升至年成長9%,包括新藥、創新醫材及健康福祉的創新營運模式所帶動的突破性的成長。   此外,在完善生態體系方面,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蔡少正於會中報告表示,目前我國生技醫藥產業生態體系仍有改善空間,因此政府針對「人才、資金、智財、法規、資源、主題」等六個面向,積極提出對應解決方案,包括:(1).人才培育:延攬創新研發與產業經營高階領導人才;(2).智財保護:強化智慧財產保護、提升技術移轉效能;(3).法規完善:推動國際標竿法規標準協合;(4).基金募集:營造友善經營環境、促進招商引資;(5).資源整合:整合生醫核心設施與資源中心、支援生技產業創新研發;(6).主題慎選:慎選醫藥產品研發主題、聚焦及掌握東亞疾病之特殊健康照護。希望藉由這六大行動措施的推動,健全生技醫藥產業的生態體系,以達成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之目標。    「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於9月6日、7日、8日三天召開,預計於9月8日下午閉幕。上述議題,將由部會代表報告會議結論,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也將提出委員觀察與建議。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新聞聯絡人:丁詩同副執行秘書、林治華組主任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會前新聞稿-推動「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成焦點
2016/09/05
新聞稿「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將於9月6日至8日假台北福華大飯店舉行。本次會議以「擘劃生技醫藥創新研發新藍圖,建構台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為主軸,選定「完善生態體系、以台灣利基推動焦點領域」二大議題為討論重點。   今年BTC會議,由吳政忠政務委員主持開幕並全程參與,預計除BTC國內外委員外,三天議程中,產政學研各界代表約150人出席。為彰顯政府對於我國生醫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此次會議特別拉高層級,針對各項議題討論案,將由部會首長親自主持,由各主責機關提出解決關鍵議題之策略與措施。  為廣徵各界洞見及寶貴經驗,共同擘劃我國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本次會議邀請到美國Vivo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孔繁建、Lin & Associates全球醫藥技術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Apex Enterprises Inc.董事長唐南珊、生脈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許中強等兼具學養與實務經歷的國外專家,同時也邀請國內藥品、醫材及健康福祉領域的公協會、企業與專家共同研議,力求規劃方向高瞻遠矚,提出措施務實可行。   吳政忠指出,台灣臨床醫學和華人特有疾病的研究,在國際名列前茅;所建置的生醫研發設施,也有充沛的研發能量,為台灣生醫科技奠定良好基礎。本次BTC為擘劃台灣生技醫藥創新研發新藍圖,第一天上午將邀請台大校長楊泮池主講「台灣發展P4醫療照護的展望」,以及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曾任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主講「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  為探討如何建構台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下午將接續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報告「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方案」、科技部報告「完善生態體系,營造蓬勃生技產業環境」。第二天將由經濟部及衛福部分別報告「推動焦點領域」,會中將針對智慧創新高值醫材、藥品產業轉型創新、健康福祉創新服務等三個領域,聚焦討論。  政院希望藉由本次BTC國內外委員、各界專家與相關主責部會的深入討論,提出具體可行的發展策略與目標,成功推動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
【國際】創新的污水處理技術
2016/09/02
全球超過80%的污水沒有被妥善處理。iMETland將在西班牙、丹麥、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國家實驗一項新的淨化污水之技術以解決社區污水處理之需求,同時能對環境保護有所承諾。技術iMETland的計劃旨在透過創新的污水處理技術以發揮社區的經濟潛力,創建一個結合水、能源、信息、通信技術、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此技術透過四種不同地理位置之國家進行測試,如地中海(西班牙)、北歐洲(丹麥)、南美(阿根廷)和北美洲(墨西哥),而此技術特色如下:•生物過濾器:透過有電活性的細菌與導電性質之材料相結合,淨化率比傳統技術高出10倍•污水處理:將污水轉化為乾淨的水,並用於灌溉•透過ICT遠端遙控:將污水處理轉化成電流作為輸出信號,並遠端控制其技術•美化景觀:iMETland運用此技術與周圍環境做結合IMETland運用創新技術的概念巧妙的結合水、能源、ICT和土地等資源並與環境做結合,此計劃在處理社區污水時,運用有效成本、高效節能及對環境友好的方式,為污水處理之創新技術增加價值。
【日本】2015年十大農業技術研究 總目錄
2016/09/01
【日本2015年十大農業技術研究】01 開發適用於中山間地域農業機械-從耕耘到管理作業一手包辦02 研發讓水梨品種結出花粉之日本梨系統-無需人工授粉且所有品種皆可應用授粉的專用品種之研發03 開發漂亮恢復易於使用的治療急救絆創型人工皮膚04 無須授粉可生長碩大果實且高糖度蕃茄變種及其基因-符合消費者及栽種者均期待的蕃茄品種05 可省略茄子授粉作業的新型基因-有利於茄科蔬菜的節省勞力與穩定生產栽培06 闡明「人類最古老農業」大麥栽種之起源-麥類的有效栽培07 闡明米粒巨大化的基因-超高產量之稻米品種之育成08 草莓自動包裝機之研發-保護軟弱果實不損傷的自動裝置機09 挽救大豆脫粒之基因-開發可有效因應機械採收之品種10 應用市售機器自製的放牧用自動飲水供給系統-善用電圍欄系統,節省家畜管理勞力
亞洲畜牧與漁業研發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
2016/08/30
亞洲畜牧與漁業研發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在高層政策會議中探討-為了永續發展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投資農業之研究畜牧業在2050年之全球趨勢:發展中國家畜牧業之需求與生產都在迅速增加發展中國家在消費肉類所取得之收益,超過了已開發國家亞洲每人平均消費力上升 從2010年到2050年,亞洲地區對牛奶的需求將翻倍成長家禽、羊肉和牛肉的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亞洲進口量將提升,特別是對於豬肉和家禽農業生產值的比例轉移到畜牧業魚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水產養殖業的需求正快速成長中水產養殖業近90%之產量在亞洲許多亞洲國家中的小農戶仍主導畜牧業之生產畜牧業將增加農民收入在亞洲,貧富國家生產力之差距仍然存在魚對窮人飲食的重要性亞洲畜牧之問題亞洲水產養殖之問題投資於亞洲畜牧業之研究投資於亞洲魚之研究總結
以色列在1995與2012與農業相關之指標
2016/08/29
以色列的農業單位,雖然小但卻充滿活力,農業就業率佔全國GDP不到2%,而80%的農業輸出主要是以社區合作的方式經營。以色列的土地和水皆為稀有資源,農業用水量約佔整年度的56%,而其中農業用水有近60%用於處理廢棄物和鹹水,且平均每人可使用的土地約0.04公頃。以色列主要的農產品出口是水果和蔬菜,而主要的農產品進口為牛乳和糖,農產品間的貿易逐漸出現負面失衡的狀況。         圖:以色列在1995-2013年總體經濟指標   圖:以色列在1995-2012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
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海洋中的氧氣逐漸減少
2016/08/29
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示,氣候變化會減少海洋中的含氧量,而這種變化在2030到2040年之間,會使海洋中的含氧量明顯減少。科學家表示氣候暖化可能會減少海洋中的氧氣,使魚、蟹、魷魚、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呼吸困難,但難以判斷當氧氣減少是否對海洋有明顯的影響。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馬修•朗(Matthew Long)表示:「氣候暖化其中一個副作用是海洋中含氧量減少後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海面上的風和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洋中含氧量,而氣候變化會產生脫氧作用。」研究小組發現因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已經可以在南印度洋、東熱帶太平洋及大西洋流域被檢測到,未來在2030到2040年間,會因氣候變化進行大規模的脫氧檢測。不過在非洲、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之沿海東部地區,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並不明顯。
2016至2030年的CGIAR戰略和成果框架概述
2016/08/29
戰略框架: CGIAR及其夥伴將在2030年共同合作以降低1.5億飢餓人口及1億的弱勢族群-其中有至少50%是婦女。   成果: 1.降低貧窮 2.提高糧食和營養安全 3.提高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   面臨的問題: 1.氣候變化 2.政策與制度 3.性別與青年的問題 4.發展之能力   CGIAR為了達到全球性的需求,研究重點如下: 氣候智慧型農業-氣候智慧型農業主要是讓農民和其他資源使用者快速適應氣候的變化。 基因改良-作物、家畜、魚和樹木基因改良後,能提高生產效率、營養價值和資源利用效率等。 多元化培育方式-確保CGIAR在收集植物遺傳來源時,在食品安全、生產效率和適應農業系統等方面做好維安。 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重點在運用生態系統以提供機會扭轉惡化之環境並增加永續生產。 整體性的成長-如性別,能為婦女、年輕人和弱勢團體創造機會。 營養與健康-強調飲食多樣性、營養成分、食品安全和價值鏈發展對弱勢族群的營養健康。 農業系統-在高密度弱勢族群居住的地方,採用系統方法來優化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共同利益。 政策和制度-定友善的政策和制度以改善市場狀況,並加強機構和弱勢族群的應變能力。
以色列的農業政策發展-政策發展的評估
2016/08/12
● 自1990年中期起,以色列對農業支援有一半用於當地政策改革、鬆綁對邊際價格的保護、提升全球市場的價格。近幾年來,以色列降低食品成本,並透過農業食品部,強化本土競爭力,並限制農產品進口自由化。 ● 當以色列降低對農業的支援時,其仍著重於貿易和生產方面,這能反映出以色列對農產品有高度保護,讓當地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價格,並對農民的投入給較多的支援。 ● 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從農民轉嫁到消費者上,未來農產品的成本或許有再降低的趨勢。 ● 大範圍的政策改革能改善以色列農業部的效率及其國際競爭力,使納稅人和消費者能付較低的成本。而除了結構性的改革,如降低農市場交易的管理責任外,以色列將降低並簡化農產品之進口稅,並鬆綁畜牧部的生產制度。 ● 以色列努力改善農業,並朝環保方向前進,但仍需改善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最近增加農業用水配額並固定淡水價格,這樣的改變能達到2006年政府和農戶間的協議,在2015年之前,藉由增加用水價格來補貼平均生產用水的成本。   圖:以色列將1995年至2013年生產者和消費者補助進行分類,估計其數量與組成。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