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渝新歐國際鐵路的冷鏈物流運送生鮮食品
2016/05/13
由於中國對生鮮食品的需求不斷成長,延伸帶來進口歐洲生鮮食品的好機會,能藉此提供更安全且更高品質的生鮮食品。但若要實現此計畫,就需要投資中國的低溫運輸設施。對歐洲供應商來說是件好事:中國對生鮮農產品、乳製品和牛肉有很大的需求為了滿足中國的需求,水果、蔬菜、乳製品和肉製品, 2015-2025年間預計將進口產量提升17%。且由於中國都市化的緣故,使都市人比農村更常吃生鮮食品,進而對新鮮、安全、高品質食品的需求也增加,而歐洲正好能滿足中國此需要。網路加快了生鮮食品的進口過去三年,透過網路銷售模式帶動新鮮食品銷售量。許多網絡零售業者利用進口的生鮮食品作為賣點,並期望未來能透過網路販賣生鮮食品,使年成長率將達到40%至50%。新絲路創造了新商機渝新歐國際鐵路橫跨荷蘭和重慶開創兩地市場,此陸運走廊較航運相對能減少30天的運輸時間,對於歐洲供應商無非是個好機會,同時不斷湧現出新商機,如開闊一些無核水果、小番茄和小牛肉,以及一些來自荷蘭的園藝產品等市場。食品的品質與安全為成功要素由於食品從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者前的各個環節中,處於低溫狀態,保存時間久,因此若歐洲供應商持續供應高品質和安全的食品到中國,易腐的食品數量會持續增加。生鮮食品需要透過火車運送至中國,但如果冷鏈物流設施無法跟上不斷成長的進口量,所做的努力都是白費的。需要巨額投資改進中國的冷鏈物流設施由於目前中國的冷鏈物流設施較不完善,需要依靠龐大的資金投入進而改善,中國預計在未來十年投資850億美元在冷鏈物流設施方面。另外,中國冷鏈物流公司必須開始調整其商業模式,運用策略來達到客戶的需求。低溫運輸是未來熱門的投資中國對新鮮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需要投資冷鏈物流的設施。荷蘭合作銀行在報告中指出「利用火車低溫運輸的功能,來建立中國生鮮食品的新供應鏈」。
光合作用的收穫
2016/05/12
摘要想瞭解蜂箱裡運作,不能只研究蜜蜂的行為。同理,想瞭解光合作用的聚光性,需要在葉綠體內,無法光研究一個天線蛋白的活性。美國能源部(DOE)的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UC)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員,建立一套模組,模擬各種葉綠體與其他輔助吸光色素 (如吸光天線) 和特定蛋白質的相互關係。模組結果顯示,能藉此增加食物和燃料作物的產量,並發展新款太陽能人工光合作用技術。
運用新的生物技術提高作物性能
2016/05/11
摘要研究員開發新的生物技術來增強植物的抗逆性,改善了植物在土壤中的用水和養分的方式,提高植物的產量,有助於農業永續性發展及糧食安全。圖:生命科學學院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員發現新的生物技術增強植物的抗逆性,也就是改善了植物在土壤中的用水和養分的方式。透過酶的增加將植物的糖、水分、養分,移動到需要的地方(如植物的根、果實、種子和嫩葉)。
將糧食體系智慧化
2016/05/10
智慧化糧食體系,能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加工和配送效率。從農場到餐桌有關整個食物鏈中的每個人,以及農業綜合企業都宣稱能從智慧化糧食體系中獲益,並能提高至少5%以上的生產力。為了提高糧食供應,轉型改變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用更有效的方式來運用資源,並加強全球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如何智慧化糧食體系?智慧化糧食體系能將全球一體化並有效率的運作,以減少浪費並增加其永續性。荷蘭合作銀行認為,有必要建立智慧化糧食體系,這需要運用技術、大數據、演算法之方式組合而成的。技術-是蒐集數據和一種自動化的方式。大數據-詳細的數據。演算法-以數據資料來做決策,對糧食生產、加工和銷售,能加快其速度和準確性。具體步驟如下:無人機:越來越多無人機,用於監測家畜、莊稼、牧場措施和牧草的生長。無人機能透過系統,即時做出決策。大數據:零售商能利用數據追踪購買情形和監控易腐商品的品質,使他們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Ag Tech」這間公司在初創業時,是透過氣象信息、分析、土壤監測等,開發一種能幫助農民提高產量並降低成本的方式。家禽的生產:處理器可以監控家禽,作為提供生產率和福利收入的參考。掌握家禽的成長,從孵化到後續處理等,能提高生產率與使盈利高達5%。智能灌溉:利用GPS及植物和土壤的傳感器功能,據實提供數據資料,並加以調整噴霧系統及優化水和肥料。
氣候的變遷對農作物有益嗎?
2016/05/06
摘要因氣候變遷帶來不可預知的天氣,如乾旱、洪水及熱浪。這些極端氣候對農業造成混亂。在哥倫比亞大學,由環境科學家Delphine Deryng帶領世界各地的研究員,尋找發生災難共同的原因,發現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都與氣候變遷有關,都是因為人類的活動。該研究研究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並找出影響地球的四個主要作物:玉米、小麥、大豆和水稻。研究發現在2080年時,這四種作物會需要更多的二氧化碳及水,但卻不一定能產出更多農作物。報告指出,在北美麥田藉由雨水的灌溉,能夠對抗來自不斷上升的氣候和水資源的短缺,因而產生更多的產量。但這看來在中國和印度似乎無法透過雨水而灌溉麥田。我們應該更加留意氣候變遷可能帶來的影響,氣候變遷比地球不斷升溫還要複雜得多。
水果的香氣在生態系扮演的功能
2016/05/04
摘要水果既美味又健康,同時擁有鮮豔的顏色和迷人的香氣。科學家發現水果會調整其香氣藉此分散種子來吸引靈長類動物來食用,無法移動的植物則是依靠脊椎動物(如靈長動物、鳥類和蝙蝠)來播種。水果透過顏色來吸引脊椎動物播種,使播種者判斷其成熟度和品質。且經過不斷演化後,會對脊椎動物很有吸引力,相對的脊椎動物也會帶給水果營養,如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
未來太陽能板透過石墨烯使雨水發電
2016/05/03
內文青島科學家開發新的太陽能電板,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可能會改變我們使用太陽能板的方式。但此技術有個問題,在天氣不好的條件下,太陽能板無法輸出最佳的電源。但現在能透過雨滴發電,這多虧了石墨烯。雨水本身有一些礦物質,我們在太陽能板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石墨烯,因此當雨水落在太陽板表面時,雨水會分離成帶正電與帶負電的離子,而帶正電的離子主要為鈉離子、鈣離子與氨鹽基,會留在石墨烯表面,且帶正電的離子層會與石墨烯的負電電子結合,產生類似擬電容(pseudocapacitor)的雙層系統,兩層之間的電位差,大到足以產生電壓與電流。然而,這種太陽能電池最高的太陽能轉換效率僅能達到 6.53%,下雨時所產生的電壓也只能達到數百微伏特(microvolt)。雖然科學家希望盡快使這種太陽能電板量產,不過距離成為商用產品,恐怕還需一段時間。
水凝膠薄膜農法-省水節能的循環式農業
2016/04/29
摘要在小番茄的溫室中,將覆蓋在畦上的塑膠板掀開,只看到一張薄膜上密密的爬滿細根,伸手一摸,竟然是乾的!再將薄膜掀起一看,下層的防水布上積了僅數公分的水,「我們稱它是「imec(アイメック),也稱作薄膜農法,這張膜是用水凝膠(hydrogel)做成,把原本用在人工透析的醫療用膜進行再開發,上面有無數個奈米大小的孔,水跟養分能夠通過,但細菌和病毒無法穿透。」在美日兩地投入透析膜、人工內臟的開發數十載、亦是早稻田大學的客座教授、「薄膜栽培」的發明者森有一社長表示,1995年,他創立了名為Mebiol的公司,專門進行農業用水凝膠膜的研究與開發,早稻田大學還是主要股東之一。為什麼會想到把醫療用的高分子技術運用在第一級產業?森社長表示,由於工作與醫療密不可分,他很早便發覺現代醫療的極限。許多文明病,像是糖尿病、癌症等是沒有辦法根治的,還是要從飲食著手。加上當時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受到矚目,氣候變遷、土壤的劣化與沙漠化、水資源不足等種種因素所造成的糧食不足,解決環境和糧食問題,不能沒有『植物』,在資源短缺的現代,農業有沒有辦法變得更省水省能呢?一開始水凝膠膜上的種子並無法順利發芽,經過了重重的開發試驗,終於開發成功,並取得了世界70餘國的專利。番茄、哈密瓜、小黃瓜、草莓、甜椒、各種葉菜類都能用薄膜栽培,目前日本實際運用的農家則以高糖度小番茄為大宗。森社長也承認,這個方法適用於蔬菜水果,但並不適合用於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一株番茄一天所需的平均水量只要200ml,是一般滴灌栽培的十分之一,更不像水耕需投入大量水源,比起一般栽培能節省70%的水,養分沒有流失的問題,能夠大幅節省肥料的費用,且不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細菌和病毒穿不透薄膜,病害發生少,可以輕易轉換成無農藥栽培。同樣使用養液,水耕的平均糖度為4,水凝膠膜栽培的糖度可到10,甚至還能到14,氨基酸中的麩醯胺酸為三倍、γ-氨基丁酸(GABA)高達五到十倍、茄紅素也有兩三倍。「日本從農人員大多想走『六次產業化』,意謂自己種植、加工至販賣,所以一定要做到產品區隔。」水凝膠膜栽培成功打造出高附加價值的番茄。農家一公斤平均可獲得1000日幣,比起水耕的200~300日幣,土耕的400~500日幣,可顯著提高收益。
菲律賓簽署新的基改規則,讓食品業鬆了一口氣
2016/04/22
摘要菲律賓政府批准了新的基改規則,希望能幫助農民及進口商。植物產業局-植物檢疫處處長Merle Palacpac告訴路透社記者,五位部長已經同意此規則了。處長Palacpac說新規則可能會在4月份生效。在新規則生效前,最高法院會停止發放有關種植或進口基因改良作物的許可證,這將使近100萬種植玉米的農民及基改豆粕的買家面臨不確定性風險。法院收到由綠色和平組織的環保人士遞交的請願書。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針對基改產品的新規則將採取行動。Palacpac說,新規則是希望在審查的過程中,能提高種植的透明度並加強基改產品的商業化,包括加強風險評估的法規和當地政府的參與。菲律賓是亞洲第一個允許基改作物用於動物飼料和食品而進行商業化的國家。這也使基改作物在菲律賓能進口超過十年,且有近70%左右的玉米是基改的作物。反對基改者認為,這種技術為公眾健康帶來風險,但支持者則表示並無科學證明此技術會帶來健康風險,且大量基改的作物,會隨著世界人口的成長,確保人們未來的糧食安全。
降低糧食的浪費有助於減緩氣候變化
2016/04/22
摘要菲律賓政府批准了新的基改規則,希望能幫助農民及進口商。植物產業局-植物檢疫處處長Merle Palacpac告訴路透社記者,五位部長已經同意此規則了。處長Palacpac說新規則可能會在4月份生效。在新規則生效前,最高法院會停止發放有關種植或進口基因改良作物的許可證,這將使近100萬種植玉米的農民及基改豆粕的買家面臨不確定性風險。法院收到由綠色和平組織的環保人士遞交的請願書。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針對基改產品的新規則將採取行動。Palacpac說,新規則是希望在審查的過程中,能提高種植的透明度並加強基改產品的商業化,包括加強風險評估的法規和當地政府的參與。菲律賓是亞洲第一個允許基改作物用於動物飼料和食品而進行商業化的國家。這也使基改作物在菲律賓能進口超過十年,且有近70%左右的玉米是基改的作物。反對基改者認為,這種技術為公眾健康帶來風險,但支持者則表示並無科學證明此技術會帶來健康風險,且大量基改的作物,會隨著世界人口的成長,確保人們未來的糧食安全。
透過先進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2016/04/21
摘要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若想達到歐盟所制訂氣候相關目標,需降低食物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因糧食和農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占整體25%,預計到2050年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再減少四分之三以達成目標。查爾姆斯理工大學和瑞典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研究了一系列食品相關排放的措施。除了直接減少牛肉和乳製品之消費,他們發現技術的改進才是重要的關鍵,運用更先進的技術能減少高達50%左右的排放量。如透過最新技術可大幅減少化肥產生的排放量。圖:每塊磚表示,生產每公斤肉類蛋白質的環境成本是排放10公斤的二氧化碳。由此圖可得知,生產每公斤牛肉蛋白質的環境成本平均是20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生產每公斤豬肉蛋白質的環境成本平均是3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生產每公斤家禽蛋白質的環境成本平均是10公斤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
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到電池中使用
2016/04/20
摘要科學家設計出一套能讓電動車減少碳量的方法。其透過利用鋰電池中的石墨電極轉換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原成碳。圖:太陽能熱利用電化學過程,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換進奈米碳管中,其可應用於先進電池中。
自動化農藥噴灑系統
2016/04/19
摘要在Matthew Stock的報告提到,這套自動農藥噴灑系統,能藉由瞄準系統,針對目標作物進行精準的農藥噴灑,可降低99%以上的化學農藥使用。資料來源可連結影片。
利用二氧化碳和植物製成的再生塑膠製品
2016/04/18
摘要科學家發現能利用二氧化碳和不可食用植物(如農業廢棄物和草)做成塑膠製品。研究員表示,這項新技術可以提供低碳替代技術,取代塑料瓶和其他以石油製成的產品。圖:史丹佛大學的化學研究生Aanindeeta Banerjee和助教Matthew Kanan已經研發出新方法,能利用二氧化碳和不可食用植物做成塑膠製品。
運用昆蟲的習性,發明無人駕駛機
2016/04/15
摘要研究員觀察到昆蟲運用其習性通過茂密的植被,因此想出一套可應用於無人駕駛的飛行系統。且經由無人機系統改寫後,更能針對周遭環境的改變,調整其飛行速度與無人駕駛的能力。圖:蜜蜂運用光線在濃密的植被中飛行,未來可運用這種飛行特性技術用於機器人。
番茄的回收發電
2016/04/14
摘要科學家正在探索各種電力來源的產生,例如有缺陷不適合販售的番茄。在佛羅里達州,研究團隊在生物燃料電池的試驗項目中,利用有缺陷的番茄來回收進行實驗。
人工光合作製造乾淨的能源
2016/04/13
摘要第一個人造的Mn4Ca群,模仿光合作用中氧氣釋出蛋白複合體一種極有效且容易實現的人工光合作用,或許可以製造乾淨的能源。甚至是下個能源的解決方案。利用太陽能模仿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形成來取代化石燃料。
提高全球糧食的抗災能力
2016/04/12
摘要全球糧食面臨危機逐漸增加,如自然災害、經濟和政治風險、氣候變遷及資源短缺。現有的糧食供應系統在面對都市逐漸成長的人口變化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是否可藉由供應模組的優化和大數據整合的方式來提高其應變能力,並透過食物價值鏈的方式,強化食物供應。圖:都市人口大量集中,嚴重影響糧食問題,就連主食-米,也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