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中國】聚焦農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在西安成功召開
2016/09/20
2016年6月3日,二十國集團(G20)農業部長會議在陝西西安成功召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轉達了習近平主席對會議召開的祝賀,習近平主席歡迎各位代表來到中國西安,共商全球農業發展合作大計。二十國集團成員和嘉賓國的農業部長,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國際農發基金等國際機構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通過《G20農業部長會議公報》。中國代表團團長、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會議並在開幕式上致辭。  本次會議是G20機制建立以來第三次舉辦農業部長會議,是在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世界各國致力於消除飢餓與貧困、啟動實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背景下召開的。各代表團圍繞“農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主題,就構建糧食安全體系、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和科技創新、農業投資與貿易、小農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會議認為,G20成員應繼續發揮引領作用,重點關注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為提高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糧食安全與營養水平做出新貢獻。會議承諾支持農業領域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方案和計劃的落實,支持國際社會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和技術應用,決定推動建立農業科技合作共享平台和農業信息通信技術交流平台。會議支持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鼓勵私營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持續開展對話與交流,推動農業投資便利化,並致力於提高開放條件下小農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提升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作用。  G20各方高度評價中國作為G20主席國對農業的重視,對此次會議給予積極響應。G20農業部長會議期間同時舉辦了G20農業企業家論壇、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在農業領域首次實現了企業家、科學家和政​​府“三位一體”,從不同層面探討全球農業與糧食安全合作,實現了國際意義上的官產學協同。從中國西安開始, G20農業部長會議將實現機制化,這是G20向長效治理機制轉變的一個重要突破,未來G20將在促進世界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各方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是一次團結、創新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  來自二十國集團20個成員、6個嘉賓國和6個國際組織等32個代表團共260餘人出席會議。陝西省委書記婁勤儉、德國農業部部長克里斯蒂安?施密特等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為9月份G20杭州峰會的勝利召開奠定了良好基礎,《G20農業部長會議公報》將提交峰會審議。
【中國】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公報
2016/09/20
1.今天,我們,二十國集團(G20)的農業部長們,彙聚在西安,共同探討G20成員如何促進全球糧食安全、營養以及可持續農業增長和農村發展,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以全面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消除饑餓和極端貧困。2.儘管各國付出巨大努力,世界上仍有7.95億人忍受長期饑餓,仍有20億人遭受營養不良,我們對此深表關切。因此,我們G20成員,通過參與聯合國系統,堅定履行在可持續發展目標下做出的承諾。我們重申,農業和農村發展對於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和貧困問題至關重要,可以為實現包容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做出巨大貢獻。此外,通過“G20糧食安全和營養框架”以及《G20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糧食系統行動計畫》,我們致力於推動機制、政策和科技創新,以便以可持續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3.我們還認識到,全球糧食安全影響因素日趨複雜多變,應當採取綜合、協調治理措施,構建多層次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我們鼓勵在此方面加強協調,支持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糧安委)及國際和區域組織,構建更緊密有效的夥伴關係,促進全體利益相關者在全球、區域和國家各層面採取行動,同時顧及各國國情、需要及預期。我們認為,G20成員應相互協調,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明確全球關切,協調努力,創新手段,突出重點,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和世界糧食計畫署等組織開展合作,為提高全球、區域、國家和地方糧食安全和營養水準做出新貢獻。我們鼓勵制定和優化國家農業和糧食安全戰略與規劃,強化全球糧食安全努力和政策協調,提高糧農部門的有效性和效率,包括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4.考慮到農業對保障糧食安全,乃至維護全球穩定所發揮的核心作用,以及糧價劇烈波動對糧食安全造成的重大影響,我們承諾繼續解決價格波動問題。特別是,我們承諾在專設論壇上落實2011年G20《關於糧食價格波動與農業的行動計畫》的具體倡議。這些論壇包括農業市場訊息系統(AMIS)、快速反應論壇(RRF)、用於開展國際市場和產量監測的全球農業監測計畫(GEOGLAM),以及農業風險管理平臺(PARM)等風險管理工具,還有小麥計畫。我們承認全球農業和糧食安全計畫(GAFSP)等其他倡議做出的貢獻。5.我們承諾繼續與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並支援其相關活動,包括2016年“國際豆類年”相關活動。該倡議於2015年11月由聯合國宣佈並由糧農組織啟動,旨在增強人們對膳食多樣性和土壤保護的意識。我們致力於推動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並支援于2015年建立的“G20測量及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技術平臺”。6.我們強調,確保糧食安全和營養需要全球努力,且重點關注發展中國家。正是在這些國家,應當構建多層次糧食安全治理體系。我們強調2015年通過的“阿迪斯阿貝巴行動議程”、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及三方合作對於將可持續農業確定為優先重點並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提供更多適當和可預見的資源及相關技術的重要性。我們讚賞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的農業領域南南合作所發揮的有益和補充性作用。7.我們認識到放眼長遠的重要性和以可持續的方式推動全球農業發展的必要性。我們注意到,促進可持續農業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農業還與包容性農村發展、減貧和環保關聯,因而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承諾支援農業領域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方案和計畫的落實,同時適當關注涉農目標與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聯繫。此外,我們鼓勵非成員的積極參與,並邀請駐羅馬聯合國糧食和農業機構及其他國際組織提供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援。8.我們支援國際社會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經驗交流、知識分享和技術應用,推廣有利於促進土地、森林和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最佳農業實踐。我們歡迎推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適當模式,包括繼承和發揚良好農業實踐,如聯合國糧農組織開展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工作。我們將支持世界衛生組織“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全球行動計畫”的落實。9.我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農業領域的重要挑戰。此外,我們重申,將大力支持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黎協定》,包括落實“國家自主貢獻”。10.我們強調,創新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和生產力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為推動農業生產力可持續增長,滿足未來對充足、安全和營養豐富的食品的需求,我們要積極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和組織形式。我們將通過科學、循證的政策和計畫以及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技術、社會組織、體制機制和農業商業模式的創新。我們決心探索創新方案,調整農業發展路徑、技術體系、政策環境和資源配置,挖掘有利於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新機遇,激發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的活力,提升食品價值鏈的品質、效率和包容性。我們邀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繼續制定由G20發起的分析框架,通過創新和可持續的方式提高農業生產力,包括小規模生產者的生產力。11.科技和社會創新在推動農業可持續增長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我們重視農業科技研發的基礎性重要性,以便造福所有人。我們承諾創造有利環境,發揮政府、私營部門、民間社會、科研機構、農業生產者等利益相關各方的作用,統籌推進在農業創新方面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我們將加強科研人員與農民有效對接,加快研發成果推廣。我們鼓勵各國之間的農業科研計畫與項目對接,開展協同創新和聯合研究,促進農業知識交流和共用。我們歡迎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的有關決定,重申對建立全球研究合作平臺(GRCP)的積極支援,決定建立一個以三駕馬車牽頭的工作組制定相關提案,包括全球研究合作平臺有關原則的一份提案,以及建立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網站,並成立以中方牽頭的農業技術共用工作組以分析研究現有知識和資訊共用機制優勢及不足的一份提案。我們支援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和倡議所開展的研發創新工作。我們認識到開放資料和統計資料網路的重要性並鼓勵G20成員參與。我們支援利用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GLAST)、全球農業研究發展大會(GCARD)、熱帶農業平臺等相關機制,加強農業創新交流,分享相關政策經驗和成功實踐。12.我們要在健全農業生產系統過程中推動機制體制創新,充分發揮各類食物生產者的積極作用,提高可持續農業集約化水準和組織化程度,提升家庭農場和小農,特別是婦女和青年,融入食品價值鏈的能力。應當健全包括職業培訓在內的公共和私營部門服務體系,加快培育高效農業服務組織和企業,形成包含可持續價值鏈在內,覆蓋產前、產中、產後等環節的綜合服務網路。應當使人們,特別是家庭農民、小農和婦女,更好地獲取普惠金融服務、貸款和信用,包括創新金融產品、完善農業保險機制和風險管理工具、發展農村普惠金融體系等,以促進可持續農業生產。在此方面,我們認可在全球普惠金融夥伴關係(GPFI)下所開展的工作,特別是在中小企業融資和基於匯款的農村普惠金融方面。13.我們注意到城鎮化快速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因此決心要振興農村經濟、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利用工業化與城鎮化推動農業增長、完善和維護農村基礎設施、加強城鄉生產要素的平等交換與均衡分配。我們還對2016年柏林農業部長峰會(全球糧食和農業論壇)建議的城市的糧食安全問題給予適當關注。我們對當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表示歡迎,鼓勵分享發展休閒農業、農產品電子商務、定制農業、都市農業解決方案(如高科技、垂直和室內農業)等帶動就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創新業態的經驗。14.我們認識到資訊通信技術的重要性,支援數位經濟背景下資訊通信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資訊與通信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資訊通信技術能夠惠及農民,包括小農和家庭農民,及時提供市場、可持續且高效的農業做法和新技術資訊。互聯網加現代農業,包括互聯網和移動應用、通信工具、與基礎設施和運輸網路更好的互聯互通以及數位資訊銀行,能夠促進全球農產品的增值、流通與銷售,從而提高全球糧食系統的融合度與效率。我們鼓勵分享資訊通信技術創新專案和政策方法相關資訊和經驗,邀請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和經合組織,基於對現有資訊通信技術應用和平臺的評估,制定有關加強農業資訊通信技術交流與合作的最佳可能機制的具體方案,在我們下次會議之前提交給G20農業副手們,讓他們對方案進行研究和採取行動。15.我們認識到,家庭農場和小規模農場經營著全球大多數的農地,生產出全球大部分糧食,維繫著全球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們強調,小農在應對全球化、日趨複雜的食品價值鏈、自然資源壓力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方面面臨嚴峻挑戰。我們支持做出努力,可持續地提高小農生產力,改善環境以促進小農集體行動和組織化及與市場的融合,擴大小農在性別平等基礎上對於創新成果、適當的投入品、資金、技術和服務的獲取,同時增強小農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提高小規模農場的競爭力、生產力及收入不僅能夠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突出貢獻,還能推動大多數貧困人口所居住的農村地區實現脫貧與增長。提升農民特別是小農和農村工人的技能,對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強調培訓計畫重點應放在促進可持續生產的創新性農業生產實踐和技術、商業技能,以及基礎教育和應對高集中度下游市場的最佳做法。我們支持開展技能發展與培訓計畫,幫助農民應對全球化的食品價值鏈和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當下及未來挑戰,尤其要針對婦女和年輕人,包括幫助吸引青年留在農業行業。16.我們認為,良好的農業政策、投資和貿易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形成和維持食品價值鏈、創造就業、增加收入、保障糧食安全以及消除饑餓和貧困的重要引擎。我們強調需要擴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政府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農業投資,同樣需要擴大來自私營部門的投資,從而滿足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的需求,並解決農業增長乏力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我們支持通過實施糧安委通過的《國家糧食安全範圍內土地、漁業及森林權屬負責任治理自願準則》和《農業和糧食系統負責任投資原則》來改善全球農業投資環境,推動和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投資,實現投資方與東道國“雙贏”。我們歡迎G20農業企業家論壇的召開,讚賞和鼓勵私營部門及其他利益相關者持續參與投資對話與交流,拓寬農業投融資管道,推動農業投資便利化。我們高度關注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研究和農業推廣的投資,積極推動改善水資源管理和土地治理,提高農民技能和知識水準,並承諾在此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我們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WTO第十屆部長級會議做出的有關農業的決定。同時,我們一致認為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在農業領域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17.我們認為G20成員應當定期召開農業部長會議,保持政策協調,制定並落實相關行動方案,以應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讚賞發展工作組在糧食安全和營養領域的工作,並請農業副手會議與發展工作組和貿易投資工作組協同工作。
【國際】創新的污水處理技術
2016/09/02
全球超過80%的污水沒有被妥善處理。iMETland將在西班牙、丹麥、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國家實驗一項新的淨化污水之技術以解決社區污水處理之需求,同時能對環境保護有所承諾。技術iMETland的計劃旨在透過創新的污水處理技術以發揮社區的經濟潛力,創建一個結合水、能源、信息、通信技術、土地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此技術透過四種不同地理位置之國家進行測試,如地中海(西班牙)、北歐洲(丹麥)、南美(阿根廷)和北美洲(墨西哥),而此技術特色如下:•生物過濾器:透過有電活性的細菌與導電性質之材料相結合,淨化率比傳統技術高出10倍•污水處理:將污水轉化為乾淨的水,並用於灌溉•透過ICT遠端遙控:將污水處理轉化成電流作為輸出信號,並遠端控制其技術•美化景觀:iMETland運用此技術與周圍環境做結合IMETland運用創新技術的概念巧妙的結合水、能源、ICT和土地等資源並與環境做結合,此計劃在處理社區污水時,運用有效成本、高效節能及對環境友好的方式,為污水處理之創新技術增加價值。
【日本】2015年十大農業技術研究 總目錄
2016/09/01
【日本2015年十大農業技術研究】01 開發適用於中山間地域農業機械-從耕耘到管理作業一手包辦02 研發讓水梨品種結出花粉之日本梨系統-無需人工授粉且所有品種皆可應用授粉的專用品種之研發03 開發漂亮恢復易於使用的治療急救絆創型人工皮膚04 無須授粉可生長碩大果實且高糖度蕃茄變種及其基因-符合消費者及栽種者均期待的蕃茄品種05 可省略茄子授粉作業的新型基因-有利於茄科蔬菜的節省勞力與穩定生產栽培06 闡明「人類最古老農業」大麥栽種之起源-麥類的有效栽培07 闡明米粒巨大化的基因-超高產量之稻米品種之育成08 草莓自動包裝機之研發-保護軟弱果實不損傷的自動裝置機09 挽救大豆脫粒之基因-開發可有效因應機械採收之品種10 應用市售機器自製的放牧用自動飲水供給系統-善用電圍欄系統,節省家畜管理勞力
【日本】東芝公司集結13個各產學研領域等單位,研發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技術
2016/08/01
由東芝集結等13個各產學研領域等單位,參與日本環境省的「環境友好型CCS計劃」。CCS(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意旨回收並儲存火力發電廠排出之二氧化碳,期望透過此技術改善地球暖化問題。由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赤井誠擔任該計畫總負責人。希望此計劃能運用東芝公司在發電站的技術與經驗,在2020年前將CCS技術實用。參與的13個各產學研領域單位:東芝、瑞穗資訊總研、千代田化工建設、日揮、三菱材料、大程建設、DIA CONSULTANTS、QJ SCIENCE、日本NUS、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日本電力中央研究所、東京大學、九州大學等。圖:東芝的二氧化碳分離回收機設備
應用植物的基因表達特性檢測有害的重金屬
2016/07/26
日本九州大學農學研究所的丸山明子教授日前(105年3月8日)發表一項新技術,利用植物檢測出環境中有害重金屬,如:硒(Se)和鉻(Cr)。雖然硒(Se)和鉻(Cr)是人所需之微量營養素,但環境中卻存在過量的重金屬。目前沒有對此設定環境標準值,其分析也需精密儀器與檢測技術。本次的研究發表,能透過簡易且低成本的檢驗方式,檢驗出環境中之有害重金屬。本研究成果已於105年3月7日刊登於『Soil Science & Plant Nutrition』國際學術線上雜誌。上圖:利用含有硒酸根離子的培養基,重組基因時GFP的累積狀況。下圖:GFP螢光定量圖。資料來源:九州大學。
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50週年會議中,將探討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下,農業將面臨之挑戰
2016/07/26
WHAT在墨西哥為期三天會議中,約500名人員參與其會議,參與的對象分別為科學家、政府官員、農民和國際農業發展社區等單位之成員,共同為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成立50週年慶祝。當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將影響農業未來之發展。WHEN2016/9/27-29WHERE墨西哥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皇家大道酒店PROGRAM議程如網址KEY SPEAKERSCatherine Bertini-世界糧食計劃的負責人也是美國雪城大學的教授Mark Lynas-是作家也是環保人士Kanayo Nwanze-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的總裁BACKGROUND STORIES在非洲南部建造永續發展的農業:透過農業保護策略自2004年以來,非洲政府在其南部透過農業保護策略幫助農民,能提高農產量、保護環境並增加農民利潤。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 50周年時,開發有營養價值的玉米和小麥過去50年裡,為幫助改善貧困社區的營養,已執行過各種研究,如提高玉米和小麥中蛋白質之品質與微量營養素之水平。在非洲發展耐旱的玉米:藉由長期的投入,如科技與投資在氣候變遷成為熱門話題前,聯合國安理會發展計劃,提供資金給墨西哥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尋找更好的方法培育出能適應氣候變遷的玉米。50年的關卡,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的科學家努力爭取性別平等在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初期時,科學家們努力滿足婦女農民在農業方面的需求,這些都是為了增強全球糧食安全的初步。
緬甸的氣候智能型農業戰略目標是提高作物對氣候的適應性並將其永續發展
2016/07/26
作物需提高面對氣候變遷的適應性並將其永續發展,而若要在緬甸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根據德國在1994年至2013年所調查之各國氣候風險指數,其中洪都拉斯風險指數最高,緬甸風險指數其次。緬甸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而全國約有61%近5300萬人口依賴農業為生。緬甸經歷過許多極端氣候現象,如乾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災害。在2008年時受到4級Nargis颶風襲擊,且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中得知,Nargis颶風嚴重影響緬甸的農業部使其損失將近80,000噸,也損壞存放近251,000噸之農作物,及34,000公頃的農田。緬甸的村莊運用氣候智慧型農業戰略,使其適應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永續農業,並將重點放在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遷和減緩氣候變遷等問題。由於這些村莊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氣候智慧型戰略在此村莊的運作將受到考驗,村莊也將與政府單位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
韓國農業未來科技技術開發-01-使農業環境永續發展
2016/06/29
在不影響生態系統的條件下,為確保食品健康並促進其供給,此目標為優化環境永續系統,能透過科學方法實現,如管控健康土壤、生物多樣性、農村社區和文化等。本次策略議題將提出以下4個主要項目1.土壤與肥料管理技術的開發2.發展農業技術以減緩氣候變化3.低投入的生態開發,強化有機農業的發展4.開發農村環境和資源的應用技術
韓國農業未來科技技術開發-02-將農業生物資源實用化
2016/06/29
摘要目標是將益蟲、微生物等農業生物打造成為高附加價值產業。將其應用在生產耕作和醫療的專用作物(如從蠶繭上抽絲後製成人工耳膜、利用蜂毒製作化妝品等)並進行研究。此計畫是在增加農民收入,並將農業成為韓國經濟的發展重心。此目標是由3個子專案組成(1) 蠶繭與蜜蜂應用技術之開發(2) 益蟲轉為有用資源之開發 (3) 有益於實際耕作的微生物之應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