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玻利維亞蝗蟲成災 發動煙燻驅蟲大戰
2017/03/20
南美玻利維亞首度出現蝗災,讓農民頭痛不已。據了解,這次玻國首度出現蝗蟲肆虐應與日前當地發生缺水,以及氣候變遷有關。由於大批蝗蟲已造成榖物損失,當地政府除了展開煙燻驅蟲外,也已向鄰國阿根廷求助,希望引進滅蟲技術,避免災情繼續擴大。據《BBC》報導,今年1月玻利維亞開始傳出蝗蟲釀災,並已造成素有農倉之稱的聖克魯斯省,超過1,000公頃農作物損失。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也指出,這是當地首度第一次出現蝗蟲造成大災情,鄰國阿根廷則自1920年代開始便飽受蝗蟲吃掉農作物的困擾。玻國政府目前已成立1支團隊負責處理這次蝗災並向阿根廷政府求援,據政府與當地農民指出,未來將在1.7萬公頃的範圍展開燻蒸滅蟲大戰,避免蝗蟲擴散以及危害農作物供應。據《Business-News》報導,針對這次災情,玻利維亞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投入70萬美元展開煙燻滅蟲計畫。目前蝗蟲距離玻利維亞首都僅28公里遠,而且範圍擴散相當迅速。玻國農業部長奧多涅斯表示,「我們會在受影響地區畫出1個500公尺的圓圈,並與當地官員合作從內部開始煙燻。」玻國政府也表示,煙燻活動將會擴大執行,避免蝗蟲抵達負責供應當地8成食物的主要榖物生產地區。當地農民指出,目前當務之急是找到蝗蟲產卵以及幼蛹的地點,以便可以控制災情繼續擴大。玻利維亞一向在榖物產量上自給自足,目前受蝗災影響的區域僅佔聖克魯斯省10萬公頃的榖物面積一小部分。據了解,這次蝗災是繼當地爆發嚴重乾旱後出現,乾旱也造成各省須輪流供水,往往爆發用水衝突。
瑞士林學評大學研發玫瑰內部建構電線和電容器
2017/03/16
瑞典林學評大學近期發布最新創新科技,在玫瑰花內部建構稱為超級電容器用於存儲能量的特殊結構,可以充電放電上百次。該研究小組曾於2015年11月發表過將玫瑰花吸收導電聚合物溶液,以線的形式導電水凝膠在玫瑰花莖中,兩端具有電極,中間具有柵極,形成完整全功能的晶體管。   而最新研究成果則是由該小組的助理教授Roger Gabrielsson開發了一種專門應用於該研究的材料,該材料在玫瑰內聚合無需任何外部觸發,在玫瑰內流動的固有流體有助於產生傳導線,不僅在花莖中,甚至還可以貫穿到整個植物中,進入葉和花瓣。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延伸閱讀】荷蘭瓦格寧罕大學發現「植物的眼睛」對光線的感測協調性,能促進植物快速成長
香港中文大學者發現植物自噬體有助提高農作物品質
2017/03/06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姜里文教授研究團隊在經過16年蛋白質傳輸機制與細胞器生物形成機制方面之研究終有突破性發展,該研究成果更發表於最新ㄧ期之美國科學院期刊研究論文上,其研究團隊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植物細胞生物學領域之先驅。   研究指出植物中ATG9蛋白具有負責調控自噬體從內質網形成之獨特之功能,且ATG9蛋白廣泛存在於高等真核植物,如水稻、玉米以及大豆等重要作物,因此藉由此一植物自噬體分子機制之證實,將可為解決環境迫害或病原感染等提升農作物品質相關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以提高未來農業生產力。【延伸閱讀】植物激素於太空農業的未來應用
都市廢水回收再利用應用於農業作物生產
2017/03/02
聯合國農業相關機構於2017年1月19日對於農業土地缺水和水資源日益稀缺之議題召開一國際性論壇討論會,本次論壇是由糧農組織統籌,並與聯合國大學、聯合國教育、科學與文化組織(UNESCO)及萊布尼茲研究協會等共同協辦,會議中主要針對廢水回收之管理、如何應用於農作物生產以及後續民眾健康風險管理等方面進行討論。   由於廢水含有細菌、病原體、化學污染與抗生素殘留等問題,若直接使用恐有威脅農民、食物鏈生產者與消費者之健康疑慮,根據會議結論在糧食及農業組織所發布之新聞稿亦指出廢水經過有效處理與管理是可直接用於灌溉或間接回收於補充地下水,將有助於農作物生產之應用,為達此目地其廢水的回收與處理及使用範圍將會是必須注意的。【延伸閱讀】神奇黏土成為改善藻華之關鍵   國際糧食組織土地暨水資源資深官員Marlos De Souza亦指出雖然目前仍缺少較詳細之數據,目前國際上已有一小部份處理過後的廢水被應用於農業生產活動,其大部分來自都市廢水,經由這些小農戶之使用案例,目前有越來越多國家如:如埃及、約旦、墨西哥、西班牙、美國等國家,亦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並考慮擴大規模使用。
極具破壞性新型小麥病害侵襲歐洲農作物
2017/03/02
去年新型小麥病害大幅侵襲了義大利西西島的麥類作物,該真菌菌株的胞子可能已傳播歐洲影響了全世界最大的小麥產區。從2月2日發布警報中,研究人員證實了TTTTF的存在,TTTTF是一種莖銹病,以其破壞小麥葉和莖的特徵棕色斑點而命名。研究人員指出最令人擔憂是全球鏽病研究中心(GRRC)測試顯示該病源可感染數十種實驗室培育的小麥品種,包括高耐抗病品種。該研究中心正研究其他經濟作物是否也會被感染。   另外,該研究中心表示引發的另一類麥類病害的黃銹病,一種在歐洲與北非,另一種在東非和中亞。黃銹真菌的潛在影響尚不清楚,但這些病原體似乎與之前在北美和阿富汗造成流行病的毒性菌株密切相關。【延伸閱讀】有關黃麴毒素之最新研究   位於羅馬的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 在2月3日發佈了關於以上三種病害的類似警告。英國諾維奇市約翰納斯研究中心植物病理學家James Brown表示,嚴重的小麥病害能夠影響歐洲的食物價格,導致通貨膨脹,甚至妨害地區的經濟穩定。
氣候變遷茶樹難長 印度大吉嶺茶恐缺貨
2017/02/23
大吉嶺茶出產於印度西孟加拉邦,那裡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環境適合茶樹生長,但是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乾旱讓茶樹乾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山泥傾瀉,土壤流失使得枝幹變得脆弱,想要種出好的大吉嶺茶,就快比登天還難!   雨水除了能灌溉茶樹,更是天然的除蟲劑,茶農說下雨少,惹來更多的害蟲,影響茶樹的健康,而且有些老茶樹明明該砍掉種新的,但現在種樹成本變高,大家根本沒有動力照料好一大片茶園。在全球享有100多年盛譽的大吉嶺茶,擄獲許多人的心,但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卻讓這紅茶中的香檳,有天可能不復存在。
氣候變遷 威脅美農作物
2017/02/23
美國為全球最大糧食生產國之一,其最常見的重要農作物以小麥、黃豆與玉米為主,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之問題而遭受嚴重災損,在德國波茨坦氣侯影響研究中心(PIK)與芝加哥共同發布之研究指出,隨著氣溫升高,若全球未能有效減碳,美國小麥之收成可能在本世紀末時銳減二成,而黃豆與玉米之產量更可能因此而分別暴減四成與五成。研究中亦指出,在氣溫高於攝氏30度(華氏86度)的情形,將影響玉米與黃豆之收成使其減少產量5%,導致收成大減,未來氣候變遷將不只是影響美國,更可能推升全球糧價,使較窮困的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如何藉由物聯網技術之應用以解決糧食損失之問題
2017/02/20
依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所提供的的數據顯示,當糧食或作物從農場採收後往往在原料貯藏、加工製程與運輸期間等過程伴隨著糧食或作物之損耗,導致每年約有1萬億美元的損失,即使在技術先進之歐洲各國亦平均有10%以上的損失,而此種情形若是在非洲及亞洲發展中之國家其情形則更為嚴重。這是由於傳統的農作物儲藏保存方式過程不易,大多的農作物是儲存在金屬製的筒倉中,其環境很容易受到水份、溫度與蟲害等影響,尤其是蟲害的問題最為嚴重,最常見的為使用像磷化氫之熏蒸劑進行處理,此方式雖是有效但卻可能因環境溫度太低、使用劑量不足或時間太短而造成昆蟲突變或產生抗藥性,使得原有方式無效。【延伸閱讀】區塊鏈技術加持,麵粉資訊全都露   因此美國一間Centaur Analytics公司則利用物聯網技術開發出一套農產品即時監控保存系統與特殊的無線感測器,可即時掌握筒倉內的農作物儲存情況與進行溫度的監控,當有異常的”熱點”出現即表示其將有蟲害或腐敗的現象發生,農民可盡早處理以達到預防之作用,同時藉由此技術之應用,農民可直接使用平板收集氣候資訊來決定採收日期,亦或是在儲藏其間筒倉是否受潮等,達到減少農場到銷售過程中造成的損失,並大幅提升採收後的產量。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人口糧食危機
2017/02/20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今年度報告時表示,在開發中國家生產糧食的農民們,在氣候變遷中最容易直接受到影響,且氣候的改變可能作物與牲畜產量造成衝擊,導致糧食危機,使農作物價格震盪,進而使貧窮家庭陷入飢餓狀況的風險更高。目前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了總數的 21%,若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阻止氣候變遷導致的貧窮發生,必須盡快協助農民改變耕作型態。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可能導致額外的 4,200 萬人在 2050 年面臨飢餓情況,且這個數字還不包含那些因極端氣候受到疾病或其他問題摧殘的人們,根據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週指出,受到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所導致的災害的影響人數,在最近 20 年為上一個 20 年的 2 倍多。   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所導致的現象,雖然聖嬰現象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對全球各地的氣候都會造成影響,每當聖嬰現象發生,便會改變全球的天氣型態,加劇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今年的聖嬰現象更是進而導致乾旱發生,造成東非與南非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們,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影響人數多達逾 6,000 萬人。   此外,氣候變遷也會對食物的營養含量造成影響,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如小麥這類糧食作物的營養含量便會越低,因此,FAO 社會與經濟發展部的 Kostas Stamoulis 表示,「不只是糧食作物產量減少,就連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降低」。
美國開發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解決糧食短缺困境
2017/02/13
由美國舊金山開發的「Farm from a Box」,此智慧型農業專用組合貨櫃內含了3KW(千瓦)太陽光板、灌溉系統、LED照明、WiFi、遠端監控、育苗溫室、農具等工具。涵蓋大約2英畝(大約0.8公頃)的農地,一年約可以種植150人分的糧食。「Farm from a Box」特色是透過太陽能發電,即使無法連結送電線的離網區域,仍可確保作物栽培的電力。此外導入精密農業技術,隨時可以遠程操控土地與土壤的狀態,充分利用水份與能源,達到農業生產力之提升,並解決未來糧食短缺之困境。【延伸閱讀】加州大學發明便於預測及防範藻華之可攜裝置
【中國】農業部:培養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
2017/01/24
創新機制提升質量造就培養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解讀《“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近日,中國農業部印發《“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明確“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具體措施。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負責人,就《規劃》進行進一步解讀。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出台的背景是什麼?答:中國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在當前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出大力培育中國新型職業農民,主要有三方面考慮:第一點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就業,迫切需要破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婦女化、兼業化困境,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吸引年輕人務農創業;第二點是中國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推進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首先要確保地有人種、田有人耕,必須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第三點是中國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抓緊填平補齊農民素質這塊短板,讓廣大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問:“十二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主要成效有哪些?答:2012年以來,按照黨中國國務院的部署要求,中國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啟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各地加大組織實施力度,創新機制、建立制度、健全體系,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一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格局與氛圍已經形成。連續5年中國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國8個整省、30個整市、800整縣示範推進,覆蓋1800多個農業縣。二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初步形成,正在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導力量。到“十二五”期末,全國新型職業農民規模達到1272萬人,比2010年增長55%,大批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活躍在農業生產經營一線,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骨幹力量,成為新產業新業態的踐行者,成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引路人。三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基本確立。確立了教育培訓、規範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專業服務型“三類協同”,初級、中級、高級“三級貫通”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框架。四是“一主多元”的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初步形成。形成了黨委政府主導,中國農業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面臨的挑戰是什麼?答: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滯後,農業新老矛盾交織,生產成本上升,部分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業比較效益下降,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大,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留農務農的內生動力總體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發展面臨基礎不牢、人員不穩等問題,農民要成為體面的職業任重道遠。從內部條件來看: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有效性亟待提高,高水平師資缺乏,實訓及創業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礎條件薄弱,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機制不活,培育精準程度總體不高,與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是什麼?答:這個《規劃》是中國新型職業農民概念提出以來,中國製定的第一個專門規劃,對於推動“十三五”期間的新型職業農民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指導思想上,中國以提高農民、扶持農民、富裕農民為方向,以吸引年輕人務農、培養職業農民為重點,建立專門政策機制,完善培育制度,強化培育體系,提升培育能力,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加快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力基礎和保障。從基本原則上,中國堅持政府主導,加強統籌協調,制定扶持政策,加大經費投入,改善培育條件,營造良好氛圍。堅持市場機制,調動農民參與培育的積極性,調動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堅持立足產業。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堅持精準培育。著眼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分產業、分類型、分層級、分模塊實施教育培訓,強化規範管理、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務,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從發展目標上,《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的發展目標,並從文化素質、行業分佈、信息化手段、培育體系和培育制度等方面提出了7項約束性指標和三項預期性指標。問:《“十三五”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什麼?答:《規劃》以解決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規範性和有效性問題為出發點,著力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和培育工作的基礎保障能力,確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五大任務。一是選準對象、分類施策,提高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針對性,主要從遴選培育對象、科學設置培訓內容、分層分類開展培訓等方面,重點解決培育誰、培訓什麼的問題。二是創新機制、多措並舉,增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有效性,主要是從創新培育機制、探索培育模式、運用信息化手段等方面,解決誰來培育、怎麼培育的問題。三是規範認定、科學管理,加強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規範性,主要從規範認定管理、規范培育管理、規範信息管理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管理規範化、制度化、信息化的問題。四是跟踪服務、定向扶持,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能力,主要從加強跟踪指導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勵交流合作等方面,解決新型職業農民後續發展的問題。五是鞏固基礎,改善條件,提升中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能力,主要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培育基礎條件、優化教學培訓資源等方面,解決培育工作基礎支撐條件能力的問題。
農業可在遏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2016/10/28
圖:坦尚尼亞的農民利用乾草來提高覆蓋並防止水土流失。2016年10月17日,羅馬 - 糧農組織在今天發佈的一份最新報告中指出,消除饑餓和貧困的努力必須與農業和糧食系統快速轉型相結合以對應全球氣候變暖。根據《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世界約有五分之一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包括林業、漁業和畜牧生產。農業必須為抗擊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同時努力克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毫無疑問,氣候變化威脅糧食安全,”糧農組織總幹事若澤•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在介紹該報告時說。“氣候變化使人類再次面臨其最初作為狩獵採集者時所遭遇的不確定性。我們再也不能保證耕種就能收穫。”這種不確定性也意味著糧食價格波動。“每個人都在為此付出代價,不僅僅是那些遭受乾旱的人,” 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說。糧農組織警告說,如採取“維持常態”的做法,相對無氣候變化的未來而言,遭受饑餓威脅的人口可能再增數百萬。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和東南亞貧困地區的人口,尤其是依靠農業為生的人口。如果今天不採取行動,許多國家未來的糧食安全將會惡化。由於利益相關者的數量眾多,糧食生產和加工系統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差異,改變農作方式和糧食系統將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然而,報告強調,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只會隨著時間而惡化,因此必須立即採取切實行動。“適應行動產生的效益遠大于不作為所付出的代價,”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強調。•將承諾付諸行動“2016年要做的就是化承諾為行動,”格拉濟阿諾•達席爾瓦敦促道並強調指出,國際社會去年對“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即將生效的《巴黎氣候變化協議》表示了贊同。農業將成為11月7日在摩洛哥開幕的締約方會議第二十二屆會議的重點議程。糧農組織的報告強調,糧食和農業系統轉型的成敗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夠儘快採取措施,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擁有約5億小農戶,他們在極為不同的農業生態和社會經濟條件下生產糧食和其他農產品。解決方案必須適應具體的條件;沒有一刀切的辦法。糧農組織的報告闡述了其他經濟可行的方法,幫助小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使農村人口(通常受氣候變化負面影響最大)的抗災能力得到加強。報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比如使用氮高效和耐高溫的作物品種、免耕法及土壤肥力綜合管理等,將提高生產率和農民收入。報告估計,僅僅依靠廣泛採用氮高效方法就可以使面臨食物不足風險的人口數量減少一億以上。它還確定了降低農業排放強度的若干途徑。例如,水稻種植中用節水型方法替代水淹可以使甲烷排放減少45%,而通過採用更高效的做法,畜牧業的減排幅度可達41%。糧農組織的路線圖還確定了促進農業可持續集約化的政策和融資機遇。•前進的道路一些穀類作物產量已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氣候變化可能會導致一些糧食營養成分的喪失,如主要穀物中鋅、鐵和蛋白質含量的下降,並引發新的健康問題  - 包括人類腹瀉和一系列跨界動物疾病。根據科學證據,2030年後世界各地都將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對糧食生產形成的負面壓力。在此之前,溫度升高的不利影響將更多地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使其糧食自給自足的前景更為暗淡。幫助小農適應氣候變化風險對於全球減貧和糧食安全至關重要。根據報告,應該對消除他們可能面臨的障礙給予密切關注,並為個人、集體和聯合的行動營造有利環境。糧農組織敦促決策者確定並消除這類障礙。它們包括:不利於可持續農業的做法、不協調的激勵機制,以及缺少進入市場和獲得信貸的機會,推廣服務和社會保護計畫不足,占農業勞動力占43%婦女常常處於不利的地位等等。報告強調,有必要增加氣候融資,為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提供資金。針對氣候變化適應和減緩行動的國際公共融資不斷增長,儘管幅度較小,但可發揮催化劑的作用,促進規模更大的公共和私營投資。更多的氣候融資需要流向可持續農業、漁業和林業,為大規模轉型和氣候智慧型糧食生產系統發展提供資金。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必須同時進行。若不採取行動,農業將繼續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但報告說,可以通過採用氣候智慧做法及增加土壤和森林的碳封存能力來減少排放,同時加強糧食生產以滿足世界不斷增長的人口。糧食系統可以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以及推廣環境足跡少的更健康飲食來做出更多貢獻。
【國際】糧食和農業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關鍵
2016/10/28
糧食和農業很重要從消除貧困和饑餓到應對氣候變化以及維持自然資源,糧食和農業是《2030年 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目標 1 :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目標 2 :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農業目標 3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 目標 4 :確保所有人享有包容的優質教育,促進終生學習 目標 5 :實現性別平等,為所有婦女、女童賦權 目標 6 :確保人人享有水和衛生設施 目標 7 :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 目標 8 :促進包容、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實現就業,確保人人有體面工作 目標 9 :建設有風險抵禦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 目標 10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目標 11 :建設包容、安全、有風險抵禦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 目標 12 :確保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模式 目標 13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目標 14 :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及海洋資源 目標 15 :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現象、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目標 16 :促進公正、和平與包容社會 目標 17 :重振可持續發展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可持續糧食和農業的共同願景糧農組織已就實現農林漁業可持續性形成共同願景和整體途徑。這個統一的視角適用於所有農業領域,且考慮了社會、經濟和環境因素,能夠確保實地行動的有效性,且以目前最先進的科學知識為支撐,在社區和國家層面進行調整以確保本地關聯性和實用性。五項關鍵原則如下: 1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保護、維護和加強自然生態系統3保護和改善農村生計和社會福 4加強人類、社區和生態系統的抵禦力 5促進自然和人類系統的良好治理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施 “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糧農組織的戰略框架均旨在解決貧困和饑餓的根本原因,以建立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五項戰略目標説明如下:1消除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2提高農業、林業和漁業的生產率和可持續性3減少農村貧困4推動建立包容、高效的農業和糧食系統5提高生計對災害的抵禦能力
2016年糧食及農業狀況-氣候變化、農業和糧食安全
2016/10/25
除非立即採取行動來提高農業的可持續性、生產率和抵禦能力,氣候變化影響將嚴重危害糧食安全問題本就十分嚴重的那些國家和區域的糧食生產。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已成為全球力求儘早穩定氣候變化的新起點。《協定》認可糧食安全在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行動中的重要性,正如許多國家在其規劃的適應和減緩貢獻中,把農業部門作為突出重點。為有助於把計畫付諸實踐,本報告確定了相關策略、融資機會以及資料和資訊需求,同時還列出能夠克服實施障礙的變革政策和制度。本篇章節如下:第一章 饑餓、貧困與氣候變化:當前及未來挑戰第二章 氣候、農業和糧食安全:深入研究三者之間關係第三章 小農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第四章 減緩和適應並舉的技術潛力第五章 前進方向:調整政策,建設制度能力第六章 為未來工作融資
CGIAR幫助各國為農業未來制定關鍵報告
2016/10/24
我們需解決氣候對農業造成的影響,如因農業生產所造成的溫室氣體。在2015巴黎氣候協議中,提出了糧食保障的議題,在此會議上大多數的國家表示將積極對農業採取行動。在全球氣候協議下,設定新方向希望幫助各國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自2011年以來,聯合國技術機構(United Nations technical body, 又名 SBSTA) 已和許多政黨和提案的觀察員商議有關農業的議題,並將此類議題不斷在許多研討會中進行爭論。為了向各國提供制定決策的必要知識基礎,國際非政府組織CGIAR Research Program on Climate Chang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CCAFS)和各合作單位已經編譯了一份新的報告(10 options for agriculture at Marrakech climate talks)。
2016-2025 經合組織 國際糧農組織農業展望
2016/10/24
《2016‑2025農業展望》由經合組織和國際糧農組織合作完成,結合了兩個組織的大宗商品、政策和國別專長,合作成員國亦有貢獻,以對各國、區域和全球農產品市場的中期前景進行評估。《展望》對四十一個國家和十二個地理區域的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需求、貿易和價格進行了估計。今年《展望》的特別專題章節主要關注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的前景與挑戰。2015年主要作物、畜產品和魚類產品的價格都下降了,表明在所有子行業中,高價的時代很有可能結束了。肉價從2014年的歷史新高下滑,奶產品價格從2013和2014年便開始下滑,現在仍在下降,而農作物價格則從2012年的最高值進一步下降。低價背後的主要原因有供給持續幾年的強勁增長,整體經濟放緩所導致的需求增長疲軟,較低的石油價格,以及已經非常充足的庫存還在進一步增加。在《展望》涵蓋的十年內,糧食需求增長預計將逐步放緩。全球人口增長是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但人口增長正在放緩,而新興經濟體的收入增長預計也將較為疲軟。與此同時,消費者漸漸不願意將增加的收入用於消費更為基本的食物,在人口較多的新興經濟體中尤為如此。尤其是由於需要粗糧和蛋白質食物,對肉、魚和乳製品的需求增長將相對強勁,催生對飼料的更多需求。將農產品用於生物燃料生產的需求預計將停滯不前,因為能源價格較低,且數國生物燃料政策都更為保守。發展中國家消費的增加預計將在接下來十年中將全球營養不良人口比例從11%降低至8%,營養不良人口總數則由7.88億降至不到6.5億。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營養不良情況仍然非常嚴重,在接下來十年中,該區域的營養不良人口將占到全球此類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天則是四分之一以上。很多國家都將面臨營養不良(卡路里過低),肥胖和微量營養素不足(膳食不平衡問題普遍)的複雜負擔。在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中,糖、油和脂肪的攝入增長均將快於主食和蛋白質的攝入增長,主要是由於人們攝入了更多經過加工的食品。預計增長的食物需求將通過生產力的增長實現,而播種面積和畜群數量則變化不大。預計產量增長將占到作物產量增量的80%。大幅增加農業面積還有部分空間,主要是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部分區域。非洲的大部分新播種面積都將用於生產穀物,而拉丁美洲增加的面積則主要用來種植大豆。產量增長在主要生產國預計將放緩,因為推進技術前沿逐漸變得更為艱難。但在很多發展中國家中,產量差距仍然很大,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尤為如此,彌補這些差距可以極大地增加全球供給。由於市場整體增長預計放緩,農產品貿易增速預計將為上一個十年增速的一半左右。然而,大部分大宗商品仍將保持其在世界市場上交易的比例。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相對較少,這意味著貿易對全球糧食安全將更為重要。但是,主食貿易受到一些國家的糧食自給政策,以及更多進行附加值產品貿易的結構性變化的限制。對於大部分農產品而言,全球出口僅僅集中於少數主要的供給國。對於《展望》覆蓋的所有產品而言,主要的五個出口國將占到總出口的至少70%,兩或三個國家便控制了某些大宗商品的供給。進口則不那麼集中,儘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稱“中國”)是某些大宗商品的重要市場,尤其是大豆,也包括乳製品和除玉米外的粗糧。預計缺乏資源的地區,如北非和中東,對糧食進口的依賴還將加劇。由於供需增長總體大致相當,農產品實際價格預計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還是會有一些價格的相對變化,這反映的是需求結構的調整,以及供給條件的差異,如拉丁美洲相對于亞洲,增加產量相對容易。總體而言,相對於作物價格,家畜的價格將會上升;相對於主食價格,粗糧和油籽的價格將會上升。由於現在所有大宗商品類別的價格均較低,這些結構性趨勢可能會更為明顯。《展望》也取決於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包括石油價格、產量和經濟增長的變化。如果這些因素的歷史變遷繼續,那麼在接下來十年中,至少出現一次價格巨大震盪的可能性很高。這種廣泛的年際價格變化可能掩蓋長期的趨勢。氣候變化可能會使不確定性加劇,若極端天氣事件更為頻繁則尤為如此。此外,還有一些政策上的不確定性。其中之一與中國最近宣佈改變其糧食政策相關,內容包括確定國內價格和管理倉儲。本《展望》認為這些變化會使中國實現國內保持玉米高自給率的目標,也不會嚴重擾亂國際市場。然而,去庫存的時機和規模是預測依據的主要不確定性之一。進一步的風險與俄羅斯進口禁令相關,預計這一禁令將於2017年底到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SSA)有9.5億多人,約占全球人口的13%。儘管這一區域正在進行經濟轉型,農業仍是為數百萬人提供生計的重要行業。農業結構和發展階段的區域差別反映了整個大陸農業生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差異。營養不良是一個長期的挑戰,且區域內實現糧食安全仍進展不一。該區域的農業發展由人口的迅速增長,城市化和農村多元化,從農業向非農職業的相關結構改革,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對非洲大陸的耕地日益濃厚的興趣(國內和全球都是如此)所塑造。預計農業總產量將每年增長2.6%。過去產量的增長總體而言是由於種植面積擴大,與此相比,未來的產量增長將越來越多地來自於生產率的提高。需要包容性的增長以提高小規模且缺少資源農民的生產率,同時創造更廣泛的農業發展機會。假設該區域人口繼續迅速增長,加上收入增加,現有政策和市場結構保持不變,很多國家糧食作物的產量增速預計將低於需求的增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食品類大宗商品的淨進口預計將在下一個十年中增加,儘管能提高生產力的投資將緩和這一趨勢。很多國家是競爭性生產國,定期出口水果和飲料作物,以增加外匯儲備。這樣的產品可以為農民提供傳統糧食作物以外的其他機會。也可能成為這個大陸的年輕人的重要就業來源。糧食出口國數量有限,淨進口國則較多,開放的區域貿易對於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儘管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前景總體良好,若區域內政策更為穩定,進行戰略公共和私營投資,尤其是對基礎設施進行投資,進行適當調整過的研究和推廣,還將得到更大的改善。這樣的投資能改善市場准入,減少收穫後的損失,使人們能更多地獲得所需的投入。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