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氣候變遷
【減量】如何使溫室氣體變為糧食問題的解決方案
2022/03/15
甲烷與二氧化碳相同為溫室氣體的一種,但其在大氣中吸收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 25倍,佔20%全球暖化的原因。除此之外,甲烷還會造成對流層臭氧 ( tropospheric ozone ) 濃度的增加,造成嚴重空氣汙染。對此有科學家應用甲烷營養菌 ( methanotrophs ) 以加壓甲烷、氧氣、氮磷等營養成分在生物反應器中製造含蛋白量高的生物質,希望可應用於漁業飼料領域。   甲烷營養菌來源的魚粉 ( fishmeal ) 有幾個潛在的優勢,一是其能有效地減少甲烷的排放量,減緩溫室效應;二是其能減少一些雜魚或植物來源的飼料,對環境的永續及保存更加友善;三是其可大量穩定生產,光是美國當地的甲烷產量就已足夠供應全世界的魚粉需求,有利於穩定糧食安全。此項技術尚未商業化的主因在於其經濟效益尚未明瞭,好在透過史丹佛大學的團隊研究發現,部分甲烷來源如垃圾掩掩埋場、石油與天然氣設施等其生產成本,比魚粉十年市場價格平均來得低,具有經濟效益,且現有製程上面仍有許多優化的空間,若設廠搭配如密西西比州或德州等電價較低的地區,整體的經濟效益將更加顯著,具有潛力商業化。【延伸閱讀】全球水產飼料產業面臨的五個主要挑戰
聯合國最新報告畫重點:都市基礎建設能救氣候變遷
2022/03/10
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二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2)所進行之AR6第二冊報告(下稱AR6第二冊),主題聚焦於「影響、調適與脆弱度」(Impacts, Adaption and Vulnerability),於2022年2月28日正式發布。本文摘譯整理報告資訊重點,以提供讀者進一步了解報告數據含意,進而思考永續策略制定方向。   第二冊報告專注於區域性及跨部門的數據,強化整合環境、社會以及經濟層次,在全球暖化議題外,同時提供關於級聯(cascading)、複合以及跨界的相關風險數據,並提升在地多元知識以及社會正義的重要性。另外也強調都市的角色,雖然會因為都市人口增加提升脆弱度,但都市也可以就聚落、關鍵基礎建設等做出氣候適應/氣候緩和的相關行動。【延伸閱讀】荷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共同設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生態多樣性:證實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   氣候變遷已經對全球深海、陸地、淡水系統產生影響,包含在地生態流失、疾病,以及大量的動、植物死亡,均與氣候變遷有著高度或非常高度的關係(high confidence – very high confidence)。極端氣候亦影響顯著,特別是對於氣候敏感性(climate sensitivity)高的物種,而特有種受影響的程度又比其他的原生物種更高。當氣溫自1.5度提升至3度時,相較於前工業社會,物種滅絕的數字預計將提升10倍。   未來面對氣溫逐步升高,即便是0.1度的變化,都將造成全球性的危機,特別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biodiversity hotspots,編按:生物多樣性熱點意指,某一區域的物種具有顯著多樣性,但同時棲地又面臨干擾的威脅)。而生物多樣性的流失,將會威脅到糧食安全以及人類的生活。當全球氣溫升高達到1.2度時,由於大量森林死亡、珊瑚白化、熱浪以及多數依附海冰生存的物種,將處於高度的威脅中。   若能針對30 – 50%的陸地/淡水/海洋生態進行有效保育,不僅能保護生物多樣性,更能建立氣候韌性,同時確保這些生態依舊能夠支撐人類的生活所需,於是乎永續是不可或缺的必要之舉。 人與氣候變遷:都市的關鍵角色   在2015至2020間,全球都市人口成長超過3.97億,而其中超過90%的成長來自於低度開發國家,而這樣未經都市計劃,且未有相應措施配合的人口快速成長,特別是在中低收入國家,在在使得都市脆弱性持續提升。全球更有高達4成的人口在氣候變遷議題上屬於極度脆弱。   而氣候變遷造成的熱浪,都市熱島效應的加乘,異常降雨及風暴,再加上快速的都市化,且未有氣候敏感性的相關計畫,造成都市人口以及關鍵基礎建設的邊緣化。另外,新冠疫情使得經濟及社會差異更加明顯,也使得已被邊緣化的人們,在健康、生活水平上更顯差距。於2010至2020的十年之間,非洲、南亞及中南美洲死於洪水、乾旱以及暴風雨的人數,提升了15倍。這樣的威脅並不只是生理上的,報告也指出,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文化、生活品質的損失,可能會引發心理疾病。   然而,都市的基礎建設仍可能作為改變關鍵。以自然為本(nature-based),並揉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建設,像是降低高風險地區的開發,並解決現存的社會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ies);或是像在海堤、濕地強化保護措施等等。而綠建築、都市水循環管理等,也都能夠強化經濟性以及環境可行性。於此,政府機關的相應政策、金融機構的相關策略,也跟都市基礎建設發展息息相關。 提升氣候韌性成關鍵政策   AR6提供與政策決策者的建議(SPM,the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上,「提升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成為焦點。 (從氣候危機發展氣候韌性的三大元素包含:氣候、生態系以及人類社會。)   由於AR6第二冊在氣候、生態系以及人類社會找出許多密切交集,而這些交集也成為了改善氣候變遷的關鍵所在。而在SPM中,也針對目前的影響/風險危機、適應策略與情形,以及氣候韌性發展給出結論與做法。   其中提升氣候韌性,係為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並且發展強化永續作為的適應策略過程。其重點著眼於每一個社會決策,以及針對這些決策的行為所累積的結果。而這些累積,有賴於政府、私人企業以及公民社會共同完成。 AR6第二冊:影響、調適與脆弱度   參考引述超過84,000份科學性研究報告,AR6第二冊分為3大部分,分別為:受氣候變遷影響之各類生態系統之風險、適應性及永續性(Risk, ada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for systems impacted by climate change)、地域性檢視(Regions)及目標降低並整合提供永續發展路徑的跨域建議(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way: integrating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內含18個章節及5份附錄。   AR6第二冊原定於2021年9月發布,因疫情而有所推遲。發布前已數度歷經政府、學者間的多次交換討論及意見,並在2022年2月14日至25日間舉行的第55屆IPCC大會暨第12次第二工作小組會議上,由IPCC主導,再次與各國政府代表及參與報告撰寫的學者進行逐條討論,並進行科學化評估後,確保數據作為提供政府決策的精確性,才正式接受認可AR6第二冊內容。   IPCC主席Dr. Hoesung Lee 也在大會開幕式致詞時,除了特別感謝來自67個國家、270位科學家一同參與這次的AR6第二冊之外,也提及AR6作為IPCC成立以來最繁複的評估循環,自2017年確認大綱啟動以來,遭逢疫情肆虐全球,但仍如期完成報告評估。   參與AR6的作者Dr. Helen Adams提到,這份報告明確指出事態嚴重,然而實際上能夠決定這一切的,不是氣候變遷,而是我們自己。 關於IPCC AR6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1988年成立,迄今擁有195個會員國。於1992年發布氣候變遷第一次評估報告,而後陸續於1995、2001、2007、2013/14發布評估報告,於2021/22年啟動第六次評估循環,為每5 – 7 年進行一次評估循環。每一循環並非由IPCC進行,而是由全球科學家自願性組成,從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等面向切入,揭露關鍵資訊,期待提供政府、企業組織等作為決策參考來源,以及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協商上的重要依據。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由第一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1)於2021年8月9日所發布的第一冊,主題為「物理科學依據」(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在本文介紹之第二冊後,預計將陸續發布第三冊「氣候變遷減緩」(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以及統合上述三份報告的第四冊綜整報告(Synthesis Report)。   於第六次評估循環中,預計總共提供8份報告,分別為3份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Climate Change and Land、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 Changing Climate;1份指南:溫室氣體含量指南相關更新;以及上敘4冊報告。有別於前五次的評估報告,AR6將特別專注於強調區域性氣候影響之於生態系、生物多樣性議題,以及跨產業的影響。而以上報告,預計將成為UNEA-5的討論主題資料;也會是2022年11月於埃及的COP27(第27屆聯合國氣候大會)的重要參考資料。
【增匯】森林碳匯 淨零目標的關鍵
2022/02/25
國發會即將在三月發布台灣的淨零路徑,在淨零目標下,除了致力於減排的各種方案外,不容忽視的是「森林碳匯」。   淨零目標可謂是人類共同的「集體型計畫」,以經濟的術語,就是典型的「計畫型經濟」,為了世紀末不增溫二度或甚至不超過一點五度,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人類必須捨棄以化石燃料為主的發展模式,朝向低碳並中和的道路。   淨零排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歸零」的最後通牒,但是,淨零不是、也不能消除所有碳排放。淨零只是要確保所有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會造成地球增溫的氣體,在無法完全避免以及封鎖的情況下,可以被有效移除一定的數量。淨零目標是以碳排放與碳移除達到中和的程度為依歸,意味著世上仍有碳排,仍允許抵銷,而不是完全處在「零碳排」的境界。   以森林碳匯而言,論者常以碳匯是否「新增」為考量,殊不知,新增造林固有助於有效移除碳排,但既有的碳匯除固碳此一視野外,亦有其歷史、文化、政治、生態的多重意義,也因此,在考量碳排放與碳移除之森林碳匯角色時,不能拘泥於能否新增固碳一隅,還應依照「碳主權」思維,兼及環境效益,藉以調和碳匯及其外溢之氣候時代價值。   企業自主選擇抵銷以及購買碳額度權益,在國家碳意識的框架下,必須有一定的限制,亦即,必有一部分的抵銷或碳額度交易應有助於國家自然碳移除的永續建制,藉以確保國家的永續物質條件以及世代所需的物質環境。南美的蘇利南、亞洲的不丹與中美洲的巴拿馬,都是以其固有之森林碳匯以及後續的再生能源而提前達成淨零目標。可見,就國家而言,淨零中的森林碳匯,其意義與價值都包括既有森林碳匯(權)之歷史累積以及未來碳匯(權)之衍生意義,都是國家的重要碳資產,應納入淨零之策略考量。   企業若僅在意碳排放的「費」與「稅」,而不思考其企業營運與發展跟社會、國家的關係,是落伍的企業自私思想。在碳主權的法律設計上,應該納入企業的碳責任,根據共同但有差別及永續發展原則,以排放者付費的精神,將新增取得之「費」或「稅」用於改善碳排,增益碳匯,更應該用以維繫社會公正轉型,確保國家之永續不墜。以燃煤電廠為例,即使徵收的碳費或碳稅,而認定「碳排放與碳移除達到平衡」,但其他緊隨碳排而來的硫化物、汞和致命空氣汙染物,都仍是危害因子,不可在制度上偏廢。   森林碳匯的科學量測及驗證與工業部門的碳排查驗不對等,反映在抵銷或碳匯(權)與碳排放額度兌換的制度設計上,就要有差別性作法。換句話來說,碳匯與碳額度之抵換或兌換並不是一比一的關係,才可反映其多重意義。這樣的合理且必要的差別換算,有愈來愈多的人已意識到並願意支持,這是碳主權所需的民意基礎以及正當性,值得執政者重視。【延伸閱讀】生物多樣性高的森林更能長期穩定固碳
【減量】生活淨零 法國規範食衣住行
2022/02/24
全球目前有超過一百卅個國家宣示或規畫二○五○年達到淨零排放,歐盟、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南韓更直接入法,各國通往淨零道路各有特色,如法國將減碳貫徹在個人生活,推廣低碳租屋、低碳飲食,日本強調「零碳運輸」,從地下鐵、巴士到港灣、航空都要減碳。   英國是全球第一個明確將二○五○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的國家,預計二○二五年排除燃煤發電,擴大天然氣及風力發電,擬以氫氣作為家戶供熱、車輛及工業主要燃料。   英國更積極推廣家庭及企業安裝「智慧電表」,鼓勵民眾了解自身用電狀況及習慣,進而規畫更具個人彈性的用電方法,例如在用電離峰時間為電動汽車充電,家戶或企業若設有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可在用電高峰期間饋電到電網。官方估計,到了二○五○年,裝設智慧電表的小型企業每年約可減少四千五百萬公噸的碳排。   法國去年通過「氣候與韌性法案」,重要精神之一,是將減碳工作落實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幾乎全包,例如十五萬人以上的城市,二○二五年將可禁止中高汙染車輛通行;根據房屋排碳及耗能程度分為七級,二○二五年起將陸續禁止出租等級較差的房屋,促使房東翻新建築、降低碳排。   另外,法國將要求餐飲業的餐點必須有五成以上來自「永續食材」,二○二三年起學校或公部門餐廳必須提供素食,希望振興本土農業發展。   日本在交通方面提出「零碳運輸」,規畫二○三○年廣設十五萬座公共充電站、二○三五年禁賣燃油車、壓低車用蓄電池價格,還要建置碳中和港、開發永續航空燃料等。   以東京為例,地下鐵近年改裝LED燈及效率較高的空調,降低用電;巴士則開始採用氫燃料電池,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或懸浮微粒,到了二○三○年所有新購小客車及機車都是非燃油車,比國家目標提早五年。【延伸閱讀】因應全球極端氣候 驅動創新農業技術到來
種子「渴」望生存-新塗層幫助種子在乾旱環境中存活
2022/01/24
當你把蠶繭、柳橙果皮廢物、有益菌及一點兒創新結合在一起時,會得到什麼呢?一組研究團隊希望這可能會是乾旱地區,作物生長問題的解決辦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塗層,來幫助種子在半乾旱的條件下可以存活及發芽。他們的研究已經發表在《Nature Food》期刊。新型種子塗層由兩層材料組合而成,並直接用於撥種之前。外層為柳橙果皮廢物加工製成的果膠,目的在鎖住水分,防止種子在乾旱或缺水期間失去水分而乾枯。其靈感來自奇亞籽和羅勒籽的表層,它會創造一個濕潤的環境讓種子生存,直到適合發芽的環境條件出現。而內層直接塗佈於種子,它含有一種細菌,利用來自蠶繭的材料將其保持在原位。當接觸到水和土壤時,根棲細菌會將氮固定到土壤中,來提供種子發芽所需的一些營養物質,同時減少了對肥料的需求。   麻省理工學院土木暨環境工程學教授、致力這項新技術的科學家Benedetto Marelli在新聞稿中說明:「這是種子塗層真正的附加價值。因為這些微生物可以自我複製,並固定氮氣至土壤供植物使用,因此減少額外添加氮肥的同時還能肥沃土壤。」世界上大約15%的土地在半乾旱(即草原)地區。在那裡,水是農業的限制因子,影響超過10億人的糧食安全註1。在這些乾燥的土地上,大多數作物在生命的早期、發芽和幼苗階段就死亡了。   Marelli告訴我們:「前一段時間,氣候變遷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但現在我們日復一日清楚地看到這些影響。因此,我們確實需要找到新的解決方案,使農糧體系更具彈性。」以種子塗層種植的普通豆類-四季豆生長狀況良好,且正在進行田間試驗。如果豆類試驗作物能大規模地提高收成,下一步就是將此塗層嘗試在不同作物上,接著與產業合作,讓每人都可負擔得起這項技術。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國際乾旱地區農業研究中心(ICARDA)遺傳資源組榮譽組長Ahmed Amri告訴我們:「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尤其是常見的乾旱地區,證明種子塗層在乾旱時期對植物的影響是有利的,且不僅只在發芽期間,在植物生命早期或後期皆是如此。」   種子塗層的使用將增加種子本身的花費,但可以節省肥料費用並提高產量,而抵消這些成本。塗層中使用的所有材料皆為生物可降解物質,並可由廢棄物製成,因此科學家希望這也能降低生產成本。挪威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Ola Westengen對我們說:「像這樣的創新如果要實際幫助在前線的農民,就必須撥款給當地並進行調整適應。」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Augustine Zvinavashe在博士研究時開發了種子塗層,他說到:「種子塗層可以在當地完成,這是當初設計這個塗層時考慮到的事情之一,第一層你可以用浸泡的方式,接著第二層你可以用噴的。製作過程非常簡單,都是農民可以自己做的。然而,在中心位置塗上種子塗層的成本可能會更低,因為此處可以供應根棲細菌無菌的環境。」Westengen說:「總結來說,農民需要透過不太正式的種子供應系統才能得到新種子,像是在社交網路上交換,當地市場購買,或是從自己的收成中保留下來。   舉例來說,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多數易旱國家,不到20%的作物種子來自正規的種子供應系統,此系統可讓農民購買經過認證及註冊品種的種子。」Marelli說:「我們最大的夢想是創造出一種技術,能實際影響這個世界。我們希望這些材料及技術可以促進作物種子在貧脊土地上發芽,並使作物更能適應氣候變化。」Westengen說:「使我們作物更具耐旱性的創新是相當關鍵的,而且氣候變遷已經不可避免的狀況下,這項創新將變得更為重要。」【延伸閱讀】UN氣候報告:暖化導致旱災飢餓 威脅人類健康 註1:「糧食安全」是指能夠穩定地讓所有人取得足夠食物的狀態。
找出能夠適應「更熱地球」的根將有助於緩解糧食供應的壓力
2022/01/07
由超級電腦驅動的根系3D成像,幫助育種者開發能適應氣候變遷的植物給農民。多數人看到植物的第一眼,會被其枝條上生長的果實、花朵及其他可見的構造所吸引。然而位於土壤下方的部分-根分支上的根毛能夠吸收土壤裡的水分和養分,卻引起了美國Georgia大學植物學副教授,同時也是資訊學家的Alexander Bucksch的興趣。根系的健康和生長對我們的未來有深遠的影響。儘管氣候不斷變化,我們仍能種植足夠的糧食來養活自己,並利用植物固定大氣中的碳到土壤中,這對我們和其他物種的生存至關重要。   Bucksch認為一切來自於根的品質。他提出疑問:「當世界有狀況發生時,人類可以移動來躲避,但植物能做什麼反應?」事實上,植物透過改變他們的基因組來存活下去,他們在進化!直到最近,農民和植物育種者還沒有很好的方法來收集有關植物根系的資訊,或者決定拿來種植深根系作物的最理想的種子。本月發表在《Plant Physiology》上的一篇論文中,Bucksch及其同事介紹DIRT/3D(根特徵影像數位化),這是一個以圖像建構的3D根系表型分析平台,可以測量以鏟子組學技術挖掘在田間生長的成熟玉米根冠,其18種的結構特徵。在他們的實驗中,該系統確實地計算了12個截然不同的玉米基因型所表現的性狀,包括輪生葉序的間距及節根的數量、彎曲角度和直徑,結果系統與手動測量的一致性達到84%。   該研究得到了美國能源高等研究計劃署(ARPA-E)的ROOTS項目和國家科學基金會(NSF)CAREER獎的支持。植物科學榮譽教授,同時也是論文的合著者Jonathan Lynch,其研究著重在了解植物對於乾旱和低土壤肥沃度的適應。他說到:「這項技術將讓大家變得更加方便分析和理解,根實際在田間環境中的作用,也因此將更容易育種出滿足人類需求的未來作物。」DIRT/3D安裝了自動相機,替每個根從各個角度分別拍攝2,000張影像。它使用由10台Raspberry Pi微型電腦組成的模組,同步10個相機所拍得的影像後將資料傳輸到CyVerse數據庫(在美國給學術研究人員使用的國家網絡基礎設施)進行3D重建。該系統生成的每個3D點雲註,代表著每個支根的節點和葉序,即根系的數位分身註。這些數據可以被研究、儲存和做資料比對。(註:「點雲」是三維空間中的一組數據點,一顆點雲相對應一個x,y,z坐標;「數位分身」是藉由真實物體的即時數據所做出的3D模型,讓3D模型的視覺表現與真實物體保持一致。)收集這些數據只需花上幾分鐘,和使用MRI或X光機速度一樣快。但裝置的成本並不需要花費昂貴的50萬美元,只需幾千美元就可建造,因此這項技術可以擴展到對數千個樣本進行高通量測量,而這就是農民發展新作物所需要的。   3D掃描器也使基礎科學理論成真,並解決了在植物生物學中,因為有限的樣本數而導致的預選偏差問題。Bucksch解釋:「生物學家主要在研究最常見的一種根結構-我們稱之為顯性根表徵。卻忽略了其他種根的表徵,它們可能有其功能性和所扮演的角色,但我們只是稱它們為噪音。該系統將研究3D結果中的這些噪音,看看其他種根可能具有什麼功能。」「每個人使用DIRT/3D對根進行成像後,便很快地能夠將他們的數據上傳到名為PlantIT的服務程式,該程式可以執行論文中所描述的分析,並提供對於早期節點根長和根系偏心率之廣泛特徵的相關資料。這些數據讓研究人員和育種者可以比較來自相同或相異種子的植物根系。」透過後台的大數據處理能力使這樣的架構想像能夠實現,而這些都是由Texas高級計算中心(TACC)從CyVerse數據庫接收大量資料所做的數據計算。   儘管對根冠拍照只需花五分鐘,但做出點雲和量化特徵的數據卻需耗時好幾個小時,並且需要很多台電腦處理器來同步進行。Bucksch經由XSEDE的補助,在TACC使用NSF(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贊助的Stampede 2超級電腦,讓他的研究可以繼續進行,並為公共的DIRT/2D和DIRT/3D服務提供支援。DIRT/3D是先前2D版本的進階軟體,使用手機鏡頭就可以獲得有關根的訊息。自2016年推出以來,DIRT/2D已經被證明是該領域的有力工具。全世界有數百名植物學家,包括頂尖農業公司的研究人員都在使用它。這個計畫是ARPA-E(美國能源高等研究計畫署) ROOTS項目的一部分,並致力於開發新技術,以增加土壤和植物根系間儲存的碳含量。ARPA-E ROOTS項目David Babson博士說:「DIRT/3D平台讓研究人員能夠識別作物中新的根系特徵,並育種出具更深更廣根系的植物。這類技術的開發將有助於促進氣候變遷趨緩及環境恢復,也為農民提供降低成本同時提高作物生產力的工具。我們很高興看到團隊在PSU(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UGA(美國喬治亞大學)的進步改變了原先的發展。」DIRT/3D讓使用者發現了一些表現根性狀的基因。   Bucksch引用了近期一份關於「高粱對Striga的抗性」研究,作為他希望用戶使用DIRT/3D的成果範例。Striga是一種寄生性的雜草,在非洲經常破壞大範圍的高粱收成。加州大學Davis分校資深的博士後研究員Dorota Kawa發現:某些品種的高粱具有能抵抗Striga的根系。她使用DIRT/2D取得這些高粱根的性狀,並找出表現這些性狀所對應的基因,這些基因能調控根內化學物質的釋放,進而觸發植物中Striga的萌發。相較於DIRT/2D,使用DIRT/3D不僅提高品質,還多了只有透過3D掃描才能捕捉到的特徵。農民在未來幾年會面臨越來越多挑戰,包括更多的乾旱、更高的溫度、低土壤肥沃度及需要以產生較少溫室氣體的方式來種植糧食。能夠適應「未來條件」的根將有助於緩解糧食供應的壓力。Bucksch說:「DIRT/3D的潛力正幫助我們生活在一個更熱的星球上並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雖然我們都知道未來將面對這些棘手的問題,卻沒有人願意多談。而地球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刻不再生產出足夠的食物供應給人類,因此我希望科學界,可以開發更適應乾旱及碳封存註的植物來避免這個時間點到來。」(註:「碳封存」為捕集產生的二氧化碳並封存於地質構造中,進而減少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因此減緩二氧化碳造成的全球暖化。)【延伸閱讀】加速植物育種新技術
【減量】有機農業救地球 封碳200億噸
2021/12/03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本月十二日在蘇格蘭結束。會後受肯定者,為確認各國在減排溫室氣體方面之承諾,以及減少燃煤使用及甲烷排放之決定;美中不足的是,討論仍然集中在石化工業方面;針對農業排放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則鮮少受到重視。   去年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網路主席沙吉士教授等人發表,農業排放溫室氣體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廿七%;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Edition 2021)中的報告,則提及農業排放之溫室氣體已占全球總排放量之卅七%,已達必須高度重視的程度。   工業革命時期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二七八ppm,二○二○年時已上升至四一七ppm。根據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山上天文台,今年測得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高達四二一點二一ppm,因此造成近年迭創高溫、乾旱、森林大火、水澇、颶風、冰川融解、季節變化,以及生物物種滅絕等災難之世界紀錄。如今的氣溫已較工業革命時期增加攝氏一度,其後果便已令全球小麥、水稻、玉米及大豆的產量,依序分別減少六、三點二、七點四及三點一%。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農業及生物工程系理查教授,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行動」所發表的二○二一年版「全球氣候行動」中報告,每年植物從空氣吸收的二氧化碳數量,是工業所排放量的十倍之多;在該年度報告中,芬蘭前總統哈羅黎也報導歐盟地區的森林,吸收了其他各排放溫室氣體領域所共同排放的二氧化碳之十%,由此均可見,植物在調節氣候變遷方面的地位。   而採取有機耕種方式種植作物,更可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根據羅德爾研究所連續四十年的田間耕作系統的比較試驗,已證實有機農業可以減少使用百分之四十五的能源消耗,而且比慣行農業少排放百分之四十的溫室氣體。若全球農田均採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則可封住一百到二百億噸的碳;並且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增加,如此不但直接地作用在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而且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中的生物種類及數量,以及增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相對而言,慣行農業則呈現恰好相反的作用,所以目前全球的耕地已經有約百分之卅以上,遭到慣行農業的破壞。   況且全球碳匯的數量,以海洋、土壤、森林為最重要場域,依序所含碳的數量(億噸),為三兆四千五百、一兆七千四百、六千七百二十,而空氣中所含二氧化碳的數量為七千二百。所以要愛護地球,在可及的範圍內,應當顧及土壤的健康,不可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及重農械耕耘等措施,而應以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挽救之。   為減少農業在溫室氣體方面的責任,肩負農業行政、教育及產銷之相關人員,均應從根本著眼解決問題,而非創造些新奇炫耀的名稱,便以為就可根除農業所擔負減緩溫室氣體的問題。政府若擬落實有機農業,就應該輔導並補助農漁牧業者合格資優的動植物之營養原料,及病蟲害防治材料及方法,此乃方為正途,並且持之以恆,必可減緩溫室氣體、增加產量及營養價值、確保食品安全之效! 【延伸閱讀】-【減量】英國刮「再生農業」風-打造高儲碳農田,王室支持
牡蠣如何阻止洪水?
2021/11/02
為什麼世界需要更多的牡蠣礁?看似不起眼的牡蠣,實際上可能是抵禦海平面上升的有效功臣。牡蠣從1600年代到1800年代於紐約蓬勃發展,牡蠣礁沿著海岸線覆蓋了超過220,000英畝的土地。然而牡蠣被過度捕撈,幾乎不復存在,專家估計在過去的200年裡,我們已經失去了世界上85%的牡蠣礁。   雖然牡蠣看起來不起眼,但牡蠣對世界各地的海灣和水道至關重要。被稱為spat的小牡蠣會附著在老牡蠣甚至是死掉的牡蠣上生長,這些牡蠣世代相傳的繁殖,形成了牡蠣礁。在某些地方,堅固的礁石可以抑制海浪來襲的力量,幫助保衛海洋。此外,牡蠣是過濾系統,它們透過吸入大量的水來進食,吃掉藻類、氮和其他汙染物並排出乾淨的水。一隻牡蠣每天可以過濾多達50加侖的水,隨著海水清澈度提高,海草開始生長,魚類回歸,其他海洋生物將牡蠣礁的裂縫作為他們的家園。   隨著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海水侵蝕海岸線,將導致整個海岸退後,危害家園並破壞土地穩定。因此近年來世界各組織都在努力恢復牡蠣礁,紐約的一個組織將回收的貝殼放在籠子裡,供牡蠣卵生長;孟加拉國和美國各團體在海上放置大型混凝土屏障供牡蠣卵生長。因為牡蠣不僅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它們還可以達到防波堤的作用,在海浪沖上岸之前使海浪偏轉,從而保護我們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動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
2021/10/19
由於大規模然災害、地球暖化、生產者銳減,造成農業生產力下降、地方活力衰退等問題逐漸惡化當中,加上當前正襲擊而來的新冠性病毒正威脅著糧食穩定供應,迫使消費模式的改變。日本政府為確保糧食安全,因應接踵而來環境變異與挑戰,加速推動「綠色糧食戰略」,以長期視野規劃攸關人民健康飲食生活、永續生產與促進消費市場、擴大ESG消費市場等目標策略,並參照國外有關環境與健康戰略目標與趨勢脈動,結合創新科技能量,共同實現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發展。【延伸閱讀】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關於本戰略相關概要與具體措施請參照下圖1與圖2說明:                                                                           圖1-「綠色糧食戰略」概要說明                                                                             圖2-「綠色糧食戰略」具體措施說明
【減量】英國刮「再生農業」風-打造高儲碳農田,王室支持
2021/09/16
衛報報導,英國正加速轉向「再生農業」,這將有助於緩解氣候危機。英國指標性農業活動「Groundswell」創辦人切里(John Cherry)表示,「愈來愈多農民在實踐『再生農業』,且對成果感到滿意...傳統農法產量或許較高,但投入的總成本也更高,因此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利潤。」 英國食品和農業碳足跡巨大 專家建議政府補助再生農業   英國全國農民聯盟負責人巴特斯(Minette Batters)喊出2040年英國農業實現氣候中和的積極目標。國家糧食戰略組織(National Food Strategy)負責人迪布比(Henry Dimbleby)建議政府撥出高達7億英鎊給農民,創造自然高儲碳的農業地景。   英國的食品和農業碳足跡巨大,佔總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如果把英國進口的所有食物產生的排放量考慮在內,這個數字會上升到30%左右。該國農業排放量約佔總排放量的10%,但近年來已經做出了許多減排承諾。   英國已經有超過1700名有機農民獲得了土壤協會認證,覆蓋近50萬公頃的農田。除了殺蟲劑用的更少之外,這些有機農場還有更多野生動物棲息,土壤中儲存更多碳,減少了碳排放。【延伸閱讀】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再生農業掀潮流 英國王儲、知名速食企業都跟進   近年來,英國農民對再生農業技術的興趣顯著增長。六年前Groundswell創始時,只有幾百人參加,今年來到超過3500人,其中包括環境部長尤斯蒂斯(George Eustice)。他告訴參加者,脫歐是英國在再生農業方面引領世界的機會。根據環境部剛宣布的新補貼計畫,農民將獲得每公頃高達70英鎊的再生技術補貼,包括與牲畜一起種植農作物,以促進土壤健康的混合農業系統。   最近幾週,即使是最傳統的農業媒體也對管理土地和生產糧食的新方法讚不絕口,承認許多農民正在嘗試一些新想法。   今年稍早,英國麥當勞宣布啟動一個再生農業計畫,將讓其在英國的牛肉供應商變得更永續。查爾斯王子5月也在衛報投書呼籲「快速轉型再生農業」。   除了Groundswell外,各種再生農業組織的成員數量也在飆升。土地工人聯盟(Landworkers Alliance)成立於2014年,成員包括全英國1500多名農民和土地工人,推廣更多再生農業方法。自然友善農業網(Nature Friendly Farming Network)和牧場飼養家畜協會(Pasture-fed Livestock Association)兩者有1500多名農民成員。 再生農業改善土壤狀態 引上一代農民關注   阿伯丁郡的第一代再生農民、34歲的尤薩(Nikki Yoxall)說,封城也讓農民有更多機會接觸再生農業線上活動和內容,「雖然實踐者仍是少數,但意識和興趣都有所提升。」   尤薩為農民和地主經營放牧服務,幫助他們管理和維護土地和土壤。他說再生農業對於新進入者來說,也是一種更容易上手的農業類型,因為它不依賴高投入成本和機械。「如果英國能有更多的再生農業,那就會需要更多的農民。」   補貼的結束和化肥等投入品成本上升,促使農民重新思考他們的工作方式。42歲的赫里福德郡再生牛、羊和水果農場主人湯瑪士(Rich Thomas)說:「如果事情無法一直照舊,可以選擇離開這個產業或嘗試不同的方法。每年少用一點化肥,就能逐漸以不同的方式耕種。這就是嘗試再生農業,更妥善地利用我們的土壤。」   這些想法也吸引了上一代農民,他們希望讓自己的農場成為正面的遺產。「我常接到55歲以上農民的電話,他們發現自己農場土地已經劣化,想加以補償並改善它的狀態。」赫里福德郡的農民和再生農業顧問泰勒戴維斯(Ben Taylor-Davies)說。   再生農業也愈來愈獲得大眾的支持。科茨沃爾德的再生農場主艾倫(James Allen)說:「人們對它的興趣不僅僅是農業,還有來自再生農業的羊毛和皮革。」   艾倫表示,消費者的興趣最終將比政府政策有更大的驅動力,「有機食品最初只是一個利基市場,但現在每個超市都有自己的有機品牌。再生農業的浪潮正在成長中。」
打贏永續之戰!台灣能成為下個荷蘭嗎?
2021/09/09
2021年,除了新冠病毒肆虐,更有不少國家因極端氣候受創嚴重。台灣面臨50年來最嚴重乾旱;7月中旬,西歐等國暴雨,上百人喪命及失蹤;中國河南鄭州等地暴雨,死傷損失慘重。各國迎戰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遠見》觀察到荷蘭這個永續經營的佼佼者。大數據分析公開資訊,公民倡議各式創新,跨域學習推動永續人才活絡,荷蘭已正式成為「循環經濟」與「綠色經濟」大國。台灣若能跟上荷蘭模式,打造綠色經濟飛輪,台灣也能成為下一個荷蘭!   今年夏天,被專家估計為千年一遇的洪災,突然從西歐、中國鄭州等各地湧進。   台灣也沒能倖免:6月初,台北降下時雨量百毫米豪雨,東區一度成汪洋。8月初,更有九個縣市因豪雨被迫停班停課;政府耗資10億打造、在南橫公路上的明霸克露橋,竟也被沖毀。   若把全球這一波災損換算成新台幣,總計已破8400億元,死亡人數也超過600人,幾乎等同於一場戰爭。 全球極端氣候頻傳 升級戰略已成各國共識   而根據聯合國IPCC小組8月公布的氣候變遷報告,天災確實是地球暖化造成的,人類正在面對自己造成的苦果,各國因應極端氣候的戰略,也急需升級。   「只是一場雨,為何就能造成這樣的災情?」當各國民眾還在慌亂找解答,同樣遭受這次西歐洪災侵襲的荷蘭人,當地人疏散的速度硬是比鄰國快,至今零死亡,整體災損連德國的1/10都不到。   原因為何?除了全球熟知的「還地於河」等創新治水建設,從荷蘭氣象所(KNMI)在7月底洪災結束時的貼文中,或可以窺出線索。   這個負責提供全國氣象資訊的官方單位,竟然特別感謝一個民間社群WOW-NL!原來,因為靠著這300人在7月中每天早上9點量測雨量,讓氣象所對極端降雨有更全面的理解。 自己的雨量自己量,不靠政府   更讓人驚奇的是,豪雨來襲時,荷蘭民眾並不像他國民眾被動等待,自己的雨量自己量,還和政府合作找答案。   像是洪災主要侵襲的林堡省(Limburg),當地政府早在五年前,就建置即時監控水位的網站與App,曾創造最高同時在線觀看人數3萬的紀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荷蘭民眾對水情的熱衷。因此,在7月洪災來襲時,也得以成功預警。   「荷蘭人有句老話,永遠要保持腳乾,」荷蘭循環熱點基金會執行長佛利·范·伊克(Freek van Eijk)說,因為荷蘭人住在長期有水患風險的三角洲地帶,淹水腳濕常發生。而幾個世紀以來,所有人已發現,非得靠創新與合作,才能擺脫危機。在這樣思惟內化下,荷蘭人長期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當作實驗室打造解方。   許多人都熟知,荷蘭人善於治水,起因於百年來因應水患的歷史淵源。此外,荷蘭也首創循環經濟,希望能用回收減少地球耗損,降低氣候變遷衝擊。然而,你可能不知道,他們已經把這些長年累積的「內功」,養出用數據驅動的「綠色經濟飛輪」,不只已找到防災先機,也找到新商機。   這個綠色經濟成長飛輪,可用英國學者拉沃思(Kate Raworth)提出的「甜甜圈經濟學」來詮釋。拉沃思認為,各國應該停止一味追求GDP成長,改為平衡追求民眾、政府、企業與環境的共好。   要做這麼多妥協,經濟成長怎麼跑得動?然而,荷蘭仰賴一個科技元素:數據,驅動出全新的綠色經濟成長飛輪,其中,民眾、政府,企業都是緊密合作的角色。而事實證明,提前因應氣候變遷,不是犧牲,是加值。   根據OECD組織6月出爐的經濟調查指出,荷蘭正轉成數位與永續雙向帶動的新經濟模式,主要是民間企業大力投資雲端、物聯網,已有初步成果。而荷蘭政府今年剛啟動的國家成長基金,也是雙管齊下做投資。   首先,光從荷蘭治水進入數位化,還能從看當下到預測未來,就知道多強大。這其中,來自荷蘭的全球水災防治權威青蛙科技(Nelen & Schuurmans),就是箇中翹楚。   他們將AI機器學習運用在水災模擬上,可以達到每個小時做預測,只花7分鐘,就可以完整分析接下來3小時將發生的淹水狀況。在荷蘭,這套軟體已運用在當地六成的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模擬上。   去年,荷蘭水域伙伴關係(NWP)更宣告,未來要迎向「數位水」的新時代,每個水企業都得有數據思惟。而7月西歐洪災衝擊,荷蘭也已攜手企業、學界與政府,上從衛星資料,下從土地使用資訊都蒐羅,啟用電腦圖層疊合找答案中。 質疑政府規劃,不如民間帶領創新   荷蘭的永續作為,為何會有這樣的新布局?首先,是來自民眾的帶動。   青蛙科技亞太分公司總監許永佳指出,荷蘭民眾參與公共建設已經很久,但對於政府的事前規劃,民眾常提出質疑,而他們參與的排水設施設計,更常因淹水的防範問題被砲轟,一般人又看不懂專業資訊。後來,公司就決定在2010年起,逐步導入新的數學演算法與視覺化呈現。   許永佳操作像是Google Map加上流水路徑的軟體解釋說,不管民眾多麼天馬行空的提問,只要有完整數據,連哪一段路面會淹、何時會退,都即時清楚呈現;必須要做到這樣,才能贏得信賴。如今更證明,在應對全球眾多「千年一遇」的災害時,AI模擬有完整預見衝擊的能耐。   也因為這個機緣,讓公司順利轉型。以前只賺顧問費,近年改賺軟體錢,荷蘭總公司目前營收,是顧問和技術服務各占一半,還曾賣水災預測資訊到澳洲。 對政府信賴感,荷蘭在OECD各國排第二   其次,公私協力也很重要。   在荷蘭環境評估署任職的台灣人陳幸萱指出,因為當地公部門的對話方式,是建立在科學精神上,「政府做一件新的施政,會去搜集資料評估,民眾看了如果覺得不準確,也歡迎他們去提供自己的評估數據出來。」   就像前述荷蘭官方樂於採納社群監測的量測數據一樣,這讓「公」與「私」變成資訊交流伙伴,彼此能力一起提升。   另外,許多關鍵資訊其實掌握在政府手上,能否開放更關鍵。荷蘭在台辦事處代表譚敬南(Guido Tielman)指出,荷蘭政府除敏感個資不開放外,在氣候、公共設施等資訊的開放程度,全球極少國家能超越。這個政策早約2000年就已啟動,外國人也歡迎到當地網站共享資料,唯一障礙是用荷文呈現。   而政府作風愈開放,民眾信賴度更高。根據調查,荷蘭人對政府的信心在OECD各國中排第二,僅次於挪威。 回收循環經濟,製造業也切入數據創新   事實上,荷蘭永續產業中內藏數據創新的,不只治水,強調再生回收,減少浪費的「循環經濟」也已切入。在荷蘭循環熱點(Holland Circular Hotspot)任職的黛安娜.迪.格拉(Diana de Graaf)分析,當地製造業陸續切入循環經濟後,也已持續分析數據,讓競爭力升級。   例如,今年荷蘭火熱推動的3D列印,走出了新模式。在阿姆斯特丹最近啟用的全球第一座3D鋼橋,上面建構許多智慧感測器,可以搜集溫度、空氣品質、行人行走狀況等數據。   原來,這些數據再融合原來規劃橋梁的數據後,就能養出在氣候變遷下,蓋出耐用橋梁的資訊模型。這已遠超出原本「以軟體設計減少施工浪費」的思惟。   歐盟疫情下的綠色振興大餅已投注7500億歐元;同時,美國拜登政府也規劃砸更多重金,在各國因應氣候變遷永續方案上。但極少國家如荷蘭,逐步把應變氣候的學問,升級為資訊創新,並可望因新利基而受惠更多。 兼顧經濟與環境保護 培養跨領域人才是新優勢   另外,荷蘭正積極投入的一個新優勢:培養新型跨領域人才。   主要是因為當資料更多,如何解讀成了目前最大挑戰。譚敬南指出,像是最近荷蘭正在評估水力發電的新方式:希望再生能源價格低的時候,它們暫停運作,等價格變高才運作,最精省成本。不過就必須同時導入氣候、新能源價格與水力發電資訊。這麼多的資訊勢必得用機器學習來加速拆解,也同時需要懂多元專業的人才,來建構新模型。   「今天的危機已經敲下警鐘。人類即將面對臨界點,洪水、旱災、海平面上升都會帶來沉重打擊,一直照過去的方式去因應,只會失敗!」荷蘭循環經濟管理總監伊克說。除了治水,荷蘭持續在再生回收上因應氣候衝擊。他們,早已準備好了。   當荷蘭人覺得經濟成長,夠好就好,因為不用面對民眾死亡與嚴重災損,確實帶給全球不同省思。對台灣人來說,依然亮麗的GDP成長,「夠好」了嗎?真的需要在缺水、淹水、缺電,與漂亮數字之間做抉擇?   事實上,台灣也有頂尖的科技創新能量,環保意識更是逐漸提升,跟上荷蘭模式,打造綠色經濟飛輪,潛力可期。【延伸閱讀】看荷蘭「還地於河」,與水共存的永續
維持畜舍通風系統良好運作有助於防止豬隻產生熱緊迫反應
2021/09/08
氣候變遷為人類生活帶來巨變,其中因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氣溫上升更是許多科學家迫切關切的議題,各地高溫熱浪消息頻傳,農業糧食生產可謂是一線受災戶,而這種情形在畜牧產業也不例外。熱緊迫(heat stress)是動物應對不利生存的高溫環境所產生的反應,在養豬產業中受影響的豬隻會有著採食量下降、腸道功能受損、免疫反應減弱及繁殖性能不佳等情況,嚴重影響生產效益。   Lallemand Animal Nutrition的飼料添加劑產品經理表示,全球氣溫持續不斷攀升,意味著在未來豬隻容易因天氣炎熱產生熱緊迫現象,將畜舍通風系統定期進行保養,如清除灰塵堆積或是將設備運動部件塗抹潤滑油等簡單的維護動作,即可對提供豬隻乾淨涼爽的空氣流通產生巨大影響。除維持畜舍內的通風外,生產者也應密切注意豬隻是否出現諸如喘氣、體重減輕及嗜睡等熱緊迫跡象,並依照其身體狀況調整管理方法。   而由於熱緊迫所導致的豬隻進食行為變化,餵飼方面建議可以改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提供飼料,有助於防止豬隻因暴飲暴食引發脹氣及猝死,並應於一天中較涼爽的時段提供膳食,促使豬隻吃完飼料槽內的食物,減少飼料的浪費並改善槽內衛生狀況,特別是在餵飼液體飼料的情況下。至於那些受影響的母豬,則建議在其飼料中添加經過認證的益生菌補充劑,直接透過豬的攝食行為來改善熱緊迫症狀以維持採食量,若能更進一步結合以上餵飼模式的調整及確保畜舍通風正常運作等方式,將能為豬隻提供更完整的保護效用。 【延伸閱讀】未來牛舍的設計將為乳牛和氣候變遷保留更多的緩衝空間
【減量】全球氣溫再上升2°C-我們將與5種食物永別!
2021/08/19
人類在面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變中,農業與糧食生產可謂是受災第一線,隨著氣溫逐年上升,海洋酸化與不尋常的極端氣候,已經對於人類飲食結構造成莫大的影響。   與人類飲食息息相關的動植物生態,目前正遭受溫度的上升所帶來的影響,遠比預想的還要大。 全球人類,正值地表氣溫最高年代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曾在2021年1月14日發表分析,表示2020年的地表氣溫與2016年同時並列歷史最高溫,更直指過去10年是歷史上氣溫最高的期間。   2020年,全球全年平均溫度,比1951~1980年的平均溫度上升超過1.02℃,而全球的溫度不斷在上升,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絕對的關係。   即使全球都有共識應該要試圖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根據NASA的分析顯示,即使2020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工業、農產業等紛紛受到衝擊而降低生產量,空運與航運班次也大幅降低,照理來說在全球大停工的狀態下,二氧化碳的總濃度應該可以獲得有效的控制,但觀測結果卻顯示濃度仍持續增加,因此科學家大膽預測2021年的平均溫度也將持續攀升不減。   來自NASA的Aqua衛星上的大氣紅外測深儀(AIRS)儀器,表面溫度記錄證實了NASA過去7年的GISTEMP資料庫結果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影片來源:NASA youtube官方頻道) 持續攀升的溫度,將使5種食物滅跡   若是說到二氧化碳與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最直接的相關性就是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食品的碳足跡指的是食物生命週期總共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包含從原料開始、生產製程、運輸等。而以下這5種產品就是碳足跡相當高的食品種類: 1.小麥   小麥作為人類的重要主食來源,因氣候變遷在種植上面臨更多挑戰,包含逐年上升的氣溫、不斷減少的雨量以及不斷變種的植物病蟲害等,根據國際非營利組織國際玉米和小麥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2019年的研究顯示,持續不斷的氣候變化與乾旱,將影響全球60%的小麥產地產量,未來將可能引發糧食不足與飢荒。 2.楓糖漿   楓糖漿是北美具代表性的農產物,近乎可以直接與加拿大劃上等號,而楓糖樹的生產,包括糖含量以及糖漿的流量,與溫度、降雨量之間有著絕對的相關性。根據2019年9月15日的相關研究直接指出,不斷上升的溫度直到2100年,整個楓糖的採收季節將會提前1個月,糖含量濃度將會下降0.7°Brix,以現階段來說,加拿大的楓糖產業已經面臨了產量下降的困境。 3.海鮮   由於全球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海水的酸度正在不斷地增加,目前海水的酸度值相較於工業化之前,已高出25%,除此之外加上不斷上升的溫度,海洋生物也正面對生理結構的變異,目前有相關研究在2010年4月指出,長期暴露於酸化海水的海洋生物,已經出現了與生理相關的直接與間接影響,如骨骼變異、代謝變化等,研究同時也指出這樣的變異將會成為海洋生物的世代遺傳基因,且隨著溫度不斷再升高,海洋生物有可能因為適應不良,或是原本棲息的海域受到破壞而死亡,進而導致漁獲枯竭的現象。 【延伸閱讀】海洋暖化危機—食物網弱化 4.巧克力   雖然說,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是耐旱的作物,由於其植物特性,對於節節高升的溫度還算是能夠承受,但是可可樹卻熬不過隨之而來的缺水現象。以目前的狀態下來說,到2050年,西非的平均溫度可能會提升2°C以上,在降雨量有限的的狀態下,可可樹為了維持生命,會將自身體內必要的水分排出,簡而言之,沒有穩定的水源,可可的產量將會隨之下降,未來巧克力的價格也就會隨之上漲。 5.葡萄酒   最直接影響葡萄生產量的因素,包含氣候、土壤以及葡萄的品種等,所有的因素綜合起來會構成一個完整的栽培體系,溫度與水量影響了葡萄的成熟程度、葡萄樹的產量與品質,葡萄產量與品質變化進而就有可能會波動到價格,根據2010年的研究顯示,到2100年溫度上升超過2°C,全球將會有56%的葡萄種植地遭到破壞。   這不是想像,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在2021年3月中旬,法國部分地區的溫度飆升到26°C高溫,突如其來的高溫現象,導致法國葡萄園中的葡萄開始提早開花,到4月初的時候,溫度突然驟降至-7°C,低溫隨之而來的是霜凍現象,法國80%的葡萄園都受到嚴重的衝擊,也因為這樣氣候的突變,今年法國葡萄的收穫量也許會創下歷史新低,法國農業聯盟(FNSEA)認為本次春季霜凍現象,不只對於葡萄樹栽培,也會在樹木栽培上造成威脅,而這兩者的影響將會帶來近30億歐元(新台幣1009億3545萬)的損失。 不只是糧食危機,更是全人類的生存挑戰   僅僅的升溫2°C,聽起來對於人體體溫的感受可能差別並不大,但背後隨之發生的是更大的問題及挑戰,環境的變化正在影響著全球的糧食生態體系。   而牽動這些事情發生的原因,與人類的生活習慣習習相關,碳排放量從大到整個供應鏈,小到汽機車的使用,都會對環境造成影響跟危害,全人類一同實行碳排放量減低的計畫,才有可能為地球目前所面臨的環境危機盡一份心力。
【減量】台灣愈來愈熱 學者示警:基礎建設應付現階段氣候變遷已吃力
2021/08/12
「台灣版氣候變遷報告」昨揭示台灣未來夏季恐拉長、冬天將消失。學者示警,台灣將因氣候變遷受全方面衝擊,農損加劇、用電增高卻又面臨減碳大計,恐承受巨大壓力。專家疾呼減碳勢在必行,卻也憂心台灣光是應付現階段乾旱、水災都很吃力,基礎建設都不到位,如何因應未來氣候變遷下的更大挑戰。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成員、中研院環變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說,台灣百年來增溫速度比全球平均高,研判是因位處季風環流較弱地區,冬天日數少,夏天又增溫。暖化影響不像極端降雨或乾旱這麼快速激烈,卻是長期性改變,將造成農業、生態、公共衛生、疾病、能源調度等全方面的社會衝擊。   許晃雄舉例,前兩年台灣暖冬農損皆達數億元,但未來又暖又乾,農損只會更嚴重。台大森林系教授邱祈榮也說,過去霸王寒流或夏季高溫造成的巨大農損,未來恐將是常態,農業部門應積極提出策略,做好風險監控及管理。   逢甲大學國貿學系教授楊明憲說,農業面對氣候變遷首當其衝,短時間內雖無法減緩,但政府可以做好調適,包括研發抗逆境品種、改善栽培管理、推動農業保險及灌區輪作,在天災衝擊下,所有產銷環節都需要重新檢視,更重要是透過政策引導農民並改善觀念,不斷發放天災救助或補助,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氣象專家彭啟明則說,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報告這次從全球視野細分為卅五個區域,對各國氣候政策有很大助益,其中台灣已面臨高溫、暴雨及乾旱等極端現象,另颱風位置可能北漂,二一○○年海平面最多上升一公尺,對台灣都是難題,「減碳工作真的不做不行」,但台灣基礎建設卻連應付現階段的氣候變遷都很吃力。   許晃雄還說,今年五月台灣兩度大停電,但氣溫炎熱急需用電,部分電廠因排歲修無法救援,「過去難以想像五月高溫可達卅多度,未來卻會成為常態」;當夏天愈來愈長,民眾用電量大增,另一方面卻必須減少碳排,太陽能發電也不一定可彌補用電需求,「台灣將面臨很大的壓力」。   氣候變遷還包括野火頻生的問題。邱祈榮說,相關研究發現每提高攝氏一度,重大野火發生可能性就提高百分之廿,隨著乾旱加劇,森林火災議題也將逐漸浮現。【延伸閱讀】世界之永續發展(1/4)–農業在減少排放溫室氣體處於中心地位
【減量】以色列對抗氣候變遷 2050要減排85%
2021/07/29
為減緩全球暖化,以色列政府25日批准應變氣候變遷計畫,目標205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較2015年的排放量減少85%、2030年減排27%。總理納夫塔利·貝內特表示,此舉將協助以色列逐步轉向清潔、有效率和有競爭力的經濟模式。 目標減排85%   根據《路透社》報導,以色列外交部指出,2050年國家目標包括運輸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96%、電力部門減少85%,以及城市廢棄物部門減少92%。   《耶路撒冷郵報》補充,為實現2030年減排比例達27%,設定了多項目標,包括減少固體廢棄物溫室氣體排放量47%以上,且減少城市垃圾掩埋量71%;限制新車的溫室氣體排放,2026年起預計購買的每輛新巴士都是環保的;減少發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30%;減少工業溫室氣體排放量30%等。 轉向低碳經濟   根據《BBC》報導,納夫塔利·貝內特表示,這些決定將協助以色列逐步轉向低碳、清潔、有效率和有競爭力的經濟模式,並讓以國站在對抗氣候變遷的前線。   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世界已升溫約攝氏1.2度。除非世界各國政府大幅削減排放量,否則氣溫將會持續上升。以國參與簽署的巴黎氣候協議,目標是將全球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時期不高於攝氏2度,並盡可能將升溫控制在1.5度以下。【延伸閱讀】巴黎協定5週年!聯合國籲各國 進入「氣候緊急狀態」
看荷蘭「還地於河」,與水共存的永續
2021/07/15
環境永續的議題在台灣越來越受矚目,商品或服務是否對環境永續有正面影響,往往決定年輕消費族群對品牌的支持度。在年輕族群意識到環境永續價值的重要。2021年台灣面臨百年乾旱,嚴重衝擊台灣的民生,台灣的產業要怎樣發展?青年朋友要怎樣準備自己的職涯,參與這場環境永續議題的社會變革?   日前一場論壇上,國立清華大學學務處、智邦文教基金會社會企業「元沛農坊」邀請行政院唐鳳政委、荷蘭永續議題的線上媒體「荷事生非」代表張芸翠,透過荷蘭的永續實踐案例的對談,給了不少方向。 荷蘭風車誕生 與水共存的永續   從荷蘭的發展歷程,地理、人口等都與台灣的永續發展議題相似。張芸翠問:你對荷蘭的印象是什麼?充滿童話風情的風車?滿街的腳踏車?大家對荷蘭的印象或許是美麗、如童話世界。   但荷蘭的國土治理,有著重大的挑戰,有一半的國土面積都覆蓋於水下。多數人對荷蘭風車的印象常和鬱金香放在一起,但實際上風車作為荷蘭的特色,來自於一個向天爭地的過程。   荷蘭有著特別的合作型淤田模式,利用濁水灌淤田地,進而改良土壤成為沃土,同時把水往外排,讓荷蘭產生可以耕作的土地生產糧食。與水共存的永續價值,讓荷蘭人思考在這種劣勢要怎樣取得與環境災害之間的平衡。   2013年,荷蘭面臨了新挑戰。全球氣候變遷與荷蘭人口增長同時來襲,國土容易淹水,缺乏宜居土地的荷蘭,需要一個重新思考土地利用的方法。在此背景下,不能避免淹水,那就和水共存的想法,促成漂浮屋的出現。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上,隨處可見可以忍受淹水的水上房屋。   既然水需要更多的空間涵容,洪水應該往哪裡去?2015年,荷蘭想出了鹿特丹水廣場的想法,就設計一個沒有洪水的時候是遊憩的設施,洪水來了就讓它淹水的環境。而減少因為都市建築造成的洪水問題,同時增加與自然共存的環境,荷蘭也發展出「還地於河」,例如荷蘭奈梅亨的都市再造,就將過度的人造設施拆除,還原適合河流環境的自然景觀。 逆境中找解方 循環經濟創新案例   荷蘭在缺乏天然資源的條件下,要讓國家續存,養成了荷蘭人經典的三大特色 : 重商、民族認同高、以及重視合作。 在天然資源缺乏的狀況下,重商成為荷蘭最重要的國家策略。 「將可用的資源,透過合適的商業模式轉換價值」促成了荷蘭實踐循環經濟,並產出許多有趣的社會企業案例。   舉例來說:一位荷蘭廚師專門收集醜食物烹調,並告訴社會大眾,食物雖醜,但美味依舊。儘管歐盟對食品控管嚴格,但醜食物在荷蘭找到另外的生命,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在減少製造的永續實踐方面,在快時尚領域,荷蘭也出現「借衣圖書館」,以租代買的方式,讓每一件衣服多了新的利用。   只要一證在手,全館的衣服都可以借走。這個案例展現一個新的服務價值 : 「你需要的是穿一件衣服,而非買一件衣服」,當我們解決了衣著的需求,而非促進消費者多買一件衣服,資源的利用就會得到更大的效益,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製造。 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 得先定義需求   倡議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需要明確定義人的需求到底是什麼,並給予相應的解決方案。眾人周知的,飛利浦倡議燈泡以租代買的模式,背後的重要推手來自於荷蘭著名建築師:托馬斯‧勞(Thomas Rau)。   托馬斯勞認為:「當消費者購買的不再是商品而是『服務』時,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供應者必須提供更為耐久的產品,從此,維護和回收的成本,從消費者方移轉回供應者方;而消費者的身分,則從『擁有者』的轉變成『使用者』。」   這樣的價值思考,讓建築需要的照明變成是一種商業模式:「我需要的是照明,那麼我就跟你買燈泡的流明數就好,我需要多亮,你就按流明數賣我就好。燈泡壞了,你最知道怎樣拆解回收,費用涵蓋在流明數給我就好。」   上述三個案例都可觀察到荷蘭如何因為重商,進而讓每一件有「社會創新價值」的事情產生相應的發展模式,除了增加就業,也創造經濟價值。同時對荷蘭的社會創新有一定的認同,並透過異業合作的方式打造具有高度識別的創新循環經濟模式。   張芸翠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詞彙 : 「荷蘭病(Hollandse ziekte)」。政委唐鳳對此也有所呼應,提到他在台積電的演講當中,台積電的同仁也現場提問 :「台灣只剩下半導體作為護國神山的時候,台灣的經濟會不會生荷蘭病 ? 」   講座當中提到荷蘭病的故事,是來自於1960年代荷蘭在北海發現天然氣油田。因為挖到了天然資源,大量出口天然氣帶來貿易順差,累積大量外匯,導致荷蘭盾(Dutch guilder)實質匯率大幅升值,讓國內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加速去工業化的現象。過度重視天然氣的單一產業導致其他部門發展遲緩的借鏡,也變成台灣現在產業可能的挑戰。 永續創業有機會嗎?唐鳳:政府負責增幅   如何找尋新的產業出路?近來出現在台灣社會的永續議題,也成為年輕世代嘗試切入的創業題材。不少人也問起: 「我想以永續的題材創業,政府會幫忙嗎?」、「在台灣用永續的題目創業好像不太行,如果是組織NPO來從事會不會比較好?」   致力推動永續及社會創新,唐鳳表示:政府對於永續議題與社會創新類型的創業是很支持的。   他同時也解釋:政府最重要的功能是「增幅」。他舉例來說:荷蘭解決快時尚的問題,在台灣其實也有人在做,以他身上的衣著為例,就是使用回收的牛仔褲布料,透過設計師的巧思縫紉成獨一無二的新衣服。   每個他出現的場合,都有這件衣服的時刻,除了引起大家好奇,也連帶地支持這個很好的想法。 有別單純補助,或者獎金給予,而是讓社會看見好點子,進而透過認同而支持並帶動具有永續價值的消費行為。   除此之外,唐鳳也提到,在社會創新以及永續發展的創業,政府有設立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對於想要驗證想法是否可行,需要集結更多相同價值的夥伴一起努力,都可以在這邊進駐,並歡迎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可以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週他也會有固定辦公的時間在社會創新實驗中心,也很歡迎想要共同激發創新想法的朋友直接預約他的時間。   「而到底是營利組織好?還是非營利組織好?」 張芸翠也分享荷蘭經驗。她說道:「在荷蘭的環境從事任何型態的組織,無論是公司或是非營利組織都是很被鼓勵的選項,端看想要創業的人喜歡哪一種型態,並沒有哪一種組織比較被鼓勵,反而要回到創業者本身的經營傾向來決定。」【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 專家:科技創新為發展永續農業關鍵
【減量】UN氣候報告:暖化導致旱災飢餓 威脅人類健康
2021/07/01
聯合國今天公布一份草擬報告指出,日益暖化的地球對人類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飢餓、乾旱與疾病將在數十年內讓數以千萬計人飽受折磨。   過去一年多的疫情徹底翻轉世界後,「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Climate Change, IPCC)即將公布的報告提供了更慘澹的預測:未來數十年恐出現營養不良、水資源匱乏和瘟疫。   報告說,目前諸如推廣植物性飲食等政策抉擇,可限制這些健康惡果,但短期內許多事仍無法避免。   報告指出,今天出生的嬰兒在30歲前可能會遭遇多種氣候相關的健康威脅,取決於人類如何妥善處理碳排放及氣溫上升。   這份預計明年公布的報告草稿長達4000頁,堪稱是至今針對氣候變遷影響地球及物種最完整的報告。   報告預估,2050年前曝露在飢餓風險中的人口,較今日多出達8000萬人。   報告預估,水循環受干擾會讓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靠雨水生長的主食作物收成下降。印度多達4成的產米區恐不利耕作。     報告說,氣溫上升不只影響農作物收成,也讓營養價值下滑,例如稻米、小麥、大麥及馬鈴薯的蛋白質含量預料將減少6%至14%,這使得面臨缺乏蛋白質風險的人口較現今增加近1億5000萬人。   氣候變遷造成農作物收成減少,生質燃料作物及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需求增加之際,2050年食物價格預料會上漲達1/3,使得瀕臨長期飢餓的低收入戶增加1.83億人。   亞洲及非洲各地,本世紀中之前營養不足和發育遲緩的兒童會增加1000萬人,產生一個社經發展較佳、卻終身苦於健康問題的新世代。   報告指出,和大部分氣候變遷衝擊相同,人類健康受到的影響各地不一,有飢餓風險的人口將有8成住在非洲及東南亞。   報告說,針對淡水供給、農業及海平面上升的研究顯示,2050年前,在非洲、東南亞及拉丁美洲會有約3000萬至1.4億人流離失所。【延伸閱讀】100年後農業與因應氣候變遷作物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2021/06/28
為因應地球環境劇變,維持糧食穩定生產,全球紛紛已將永續農業生產與糧食供應系統納入重要執行項目。對此,歐盟推了「新農場到餐桌」戰略,目標設定30年內將減半化學農藥以及擴大25%有機農業耕作面積。各歐盟國家也須加入此項戰略目標的計畫管理與執行。除歐盟國以外,美國拜登政府宣示達成農業溫室零排放。對於氣候變遷等議題,國際間已擬定相關因應戰略。   而日本方面,針對國際積極因應此項議題之時,農林水產省已於2020年創立「綠色糧食戰略本部」,並在今年三月進行先導計畫期中彙整,內容明定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目標》四大戰略目標:一、農藥減半使用;二、降低化學農藥與肥料3成使用量;三、擴大有機農業面積25%耕作面積(100萬公頃);四、園藝設施化石燃料零使用。   其該報告彙整前,決策團隊特別召集各相關生產者、企業團體加入討論交流,藉此蒐集各不同領域建議,以供5月擬定出長期戰略之參考。透過跨領域交流下,除有利於在擬定戰略能更加全面性,也能促進整體系統更加具體組織化。除了2050年須達成的長期目標外,包括短期目標、檢核計畫執行流程圖與時間軸一同加入擬定。  【延伸閱讀】糧食和農業的未來—趨勢與挑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