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氣候變遷
【減量】荷蘭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日本共同設立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研究中心
2017/03/20
由於全球受到氣候暖化抨擊,影響未來氣候變遷的《巴黎協議》獲得重要支持,但礙於未能充分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風險,仍有需要更多的協助。荷蘭、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日本於2017年2月6日共同設立「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該中心成立後,為有助於全球各國與企業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自然災害和經濟破壞等問題。從全球各國蒐集近期所執行政策與目標計劃,利用此資訊以最快速度制定因應氣候變遷良好措施,以協助提企業相關領域的投資、社會基礎建設和農場因應策略。【延伸閱讀】遺傳多樣性對於適應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全球氣候適應研究中心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荷蘭環境評估署(PBL)共同設立,另包含世界氣象組織(WMO)、歐洲投資銀行(EIB)、全球環境基金(GEF)、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UNESCO-IHE)、UNEP-DTU(丹麥工科大學)合作夥伴、NAP Global Network、摩洛哥、荷蘭鹿特丹市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英國因應氣候變遷諮詢Acclimatise、慕尼黑氣候保險計劃(Munich Climate Insurance Initiative)、標準普爾全球(Standard & Poor's)、荷蘭發展組織(SNV)、荷蘭水相關合作夥伴、世界資源研究所(WRI)、Delta Alliance、Partnership on Sustainable Low Carbon Transport(SLoCaT)、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瓦格寧根大學等組織共同協助參與。
【減量】全球暖化 COP22呼籲保育森林與水資源
2017/03/09
第22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2)於2016年11月7日在摩洛哥舉行,此會議延續COP21的使命,聚焦於如何以實際行動落實「巴黎氣候變遷協定」(簡稱巴黎協定),近200個國家承諾減少自身碳排放量,以阻止全球暖化並創造碳中和的世界。 已於2016年11月正式生效的「巴黎協定」是對世界各國都具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性協議,將於2020年開始檢核各國的減量排碳目標,而COP22可說是具體落實「巴黎協定」的一次務實性會議。在大會上,全球各國和企業紛紛提出具體行動計畫,宣示轉型乾淨能源。各國聚焦於如何履行減碳承諾,加強世界各國對氣候變遷的因應,共同為氣候正義而努力。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一員無法出席正式大會,但仍積極參與COP22的環保署參事簡慧貞博士表示,COP22關注於如何維繫全球氣候行動熱度,重申巴黎協定內涵並盡快完備所需機制之規劃。未來政府將結合能源、製造、運輸及農業等相關部會,階段性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 COP22特別突顯森林保育議題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性 APP/提供   在面對COP22,企業也是重要的角色,「永續發展」更成為台灣企業重要議題。特別是台灣地狹人稠,能夠儲碳涵水的森林在永續議題上更加值得重視。以全球十大紙業集團之一的APP亞洲漿紙(Asia Pulp&Paper/APP)為例,為具體表達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支持,除將「永續發展目標」融入經營策略外,更在國際提出多項具體措施呼籲企業和民間組織共同投入。 APP永續經營董事總經理,同時也是「高碳儲量方案組織」督導組聯合主席的Aida Greenbury即在高碳儲量工作會議上表示: 「保護全球雨林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一套新的作法─評鑑森林價值才是達成『巴黎協定』的關鍵」。呼籲以高碳儲量方案透過測量碳儲量和生物多樣性來定義森林,讓其所產生的價值得以被計算,使投資者更了解對於實現氣候變遷目標的貢獻。 APP承諾落實「抑止森林消失」的目標,2013年便已率先在供應鏈中全面履行零天然林作業。APP亦於2015年3月參與第二屆國際「波昂挑戰」會議,與全球企業及環保領袖共同制訂「全球森林復育計劃」,聯手復育森林。早於COP21舉辦之前,就於2015年9月與全球知名企業一齊簽署「CDP-前進巴黎」倡議,率先取得全球性氣候協議,共同承諾對抗氣候變遷。 APP深耕台灣,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 APP/提供 不僅呼應全球議題,APP也深耕在地永續發展,連續幾年支持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的全台國中小學「氣候變遷繪畫比賽」,同時偕手珍古德協會合作「綠拇指計畫」,在校園推廣「你用紙、我種樹」的觀念,期盼在大眾心中埋下環保種子及喚醒生態保育意識。
氣候變遷茶樹難長 印度大吉嶺茶恐缺貨
2017/02/23
大吉嶺茶出產於印度西孟加拉邦,那裡終年被雲霧所籠罩、雨水充沛,環境適合茶樹生長,但是近年來氣候變遷,嚴重乾旱讓茶樹乾渴,突如其來的大雨導致山泥傾瀉,土壤流失使得枝幹變得脆弱,想要種出好的大吉嶺茶,就快比登天還難!   雨水除了能灌溉茶樹,更是天然的除蟲劑,茶農說下雨少,惹來更多的害蟲,影響茶樹的健康,而且有些老茶樹明明該砍掉種新的,但現在種樹成本變高,大家根本沒有動力照料好一大片茶園。在全球享有100多年盛譽的大吉嶺茶,擄獲許多人的心,但不可逆的氣候變遷,卻讓這紅茶中的香檳,有天可能不復存在。
氣候變遷 威脅美農作物
2017/02/23
美國為全球最大糧食生產國之一,其最常見的重要農作物以小麥、黃豆與玉米為主,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之問題而遭受嚴重災損,在德國波茨坦氣侯影響研究中心(PIK)與芝加哥共同發布之研究指出,隨著氣溫升高,若全球未能有效減碳,美國小麥之收成可能在本世紀末時銳減二成,而黃豆與玉米之產量更可能因此而分別暴減四成與五成。研究中亦指出,在氣溫高於攝氏30度(華氏86度)的情形,將影響玉米與黃豆之收成使其減少產量5%,導致收成大減,未來氣候變遷將不只是影響美國,更可能推升全球糧價,使較窮困的國家面臨糧食安全問題。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人口糧食危機
2017/02/20
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今年度報告時表示,在開發中國家生產糧食的農民們,在氣候變遷中最容易直接受到影響,且氣候的改變可能作物與牲畜產量造成衝擊,導致糧食危機,使農作物價格震盪,進而使貧窮家庭陷入飢餓狀況的風險更高。目前全球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了總數的 21%,若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阻止氣候變遷導致的貧窮發生,必須盡快協助農民改變耕作型態。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估,氣候變遷的影響將可能導致額外的 4,200 萬人在 2050 年面臨飢餓情況,且這個數字還不包含那些因極端氣候受到疾病或其他問題摧殘的人們,根據聯合國減災辦公室(U.N.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上週指出,受到短期天氣或長期氣候所導致的災害的影響人數,在最近 20 年為上一個 20 年的 2 倍多。   聖嬰現象是指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所導致的現象,雖然聖嬰現象主要發生在赤道太平洋附近,但對全球各地的氣候都會造成影響,每當聖嬰現象發生,便會改變全球的天氣型態,加劇了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而今年的聖嬰現象更是進而導致乾旱發生,造成東非與南非地區三分之二的人們,面臨糧食短缺的危機,影響人數多達逾 6,000 萬人。   此外,氣候變遷也會對食物的營養含量造成影響,若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越高,如小麥這類糧食作物的營養含量便會越低,因此,FAO 社會與經濟發展部的 Kostas Stamoulis 表示,「不只是糧食作物產量減少,就連食物的營養價值也會降低」。
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海洋中的氧氣逐漸減少
2016/08/29
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示,氣候變化會減少海洋中的含氧量,而這種變化在2030到2040年之間,會使海洋中的含氧量明顯減少。科學家表示氣候暖化可能會減少海洋中的氧氣,使魚、蟹、魷魚、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呼吸困難,但難以判斷當氧氣減少是否對海洋有明顯的影響。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馬修•朗(Matthew Long)表示:「氣候暖化其中一個副作用是海洋中含氧量減少後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海面上的風和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洋中含氧量,而氣候變化會產生脫氧作用。」研究小組發現因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已經可以在南印度洋、東熱帶太平洋及大西洋流域被檢測到,未來在2030到2040年間,會因氣候變化進行大規模的脫氧檢測。不過在非洲、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之沿海東部地區,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並不明顯。
熱帶森林如何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2016/05/20
內文 熱帶森林在調節氣候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地球逐漸暖化,熱帶森林該如何適應未來的100年呢?由美國能源部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The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的科學家所進行的新計畫,目的是讓熱帶森林和氣候在未來目標能更明確。 這個生態實驗計畫,能幫助科學家在探索時,能更精準地判斷氣溫的上升、溫室氣體增加的量及其他自然或人為變化所造成的影響。這十年的計劃需花費1億美元,此費用由能源部科學辦公室支付,能源部在三月初批准並支持此計劃。在柏克萊實驗室地球科學部的生態學家和主要研究員-傑夫·錢伯斯(Jeff Chambers)說:「比起其他生態系,熱帶森林有更多的碳和水,因此熱帶森林對平衡地球的能量與氣候變化是重要的,但仍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知的,而我們的計劃就是大幅減少這種不確定性並提高未來預測氣候的準確度。」未來十年研究員將共同合作,在世界各地進行熱帶森林實驗,此研究將首創一種獨一無二的熱帶森林生態系,而研究的第一階段將橫跨未來的三年,科學家將研究有關熱帶森林生態系的相關問題。 第一階段的首要研究,將探討熱帶森林該如何面對供水量減少的問題。在六月到九月的旱季,巴西馬瑙斯的研究,將調查森林碳循環的變化造成供水量減少的問題。在波多黎各進行研究的第一階段,科學家探討肥沃土壤會如何使荒廢農地影響森林的再生。這些再生森林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存儲,其吸收速度被認為是依靠土壤肥力。研究是測量在不同土壤類型中的磷和氮,也包含一些儀器,如激光雷達用來測量森林結構和光學傳感器,來研究森林的樹冠層。在巴拿馬科學家會收集物種的數據集,並依據該物種特性使其在溫暖或乾燥氣候能茁壯成長,研究將闡述森林如何適應氣候暖化。最後科學家將彙整三階段的研究,並進行更廣泛的實地調查。錢伯斯(Chambers)說:「若應用在地球的話,在未來能大幅提升我們對熱帶森林與氣候暖化的理解。」
COP21氣候會議上沒有提到畜牧業對地球的影響
2016/04/25
摘要 珍古德(Dame Jane Goodall)是英國科學家也是聯合國大使,在世界各地演講時,總是帶著黑白毛絨的牛娃娃,用牛娃娃向世界解釋甲烷氣體(CH4)和全球變暖的關係。在2015年聯合國氣候會議後,珍古德和動物福利國際基金總裁兼執行長唐斯 (Azzedine Downes) ,討論動物與全球暖化之議題。珍古德和唐斯,對全球未正視因肉食增加而造成的氣候影響感到驚訝,但也抱持著希望。唐斯說:「雖然人類破壞了地球,我們也有保護地球的義務,如果我們積極一點,我相信就能保護我們的地球及地球上的生物」。 COP21是由196個締約國共同參與第21次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UNFCCC)會議,此會議為期兩週並於11月30日開始。會議主要是限制六種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制定其法律,而其中一種溫室氣體就是甲烷。但在巴黎COP21會議上,畜牧業和甲烷這個影響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只被提到一次。甲烷是在動物消化過程中及糞便儲存時所產生的氣體。從聯合國農糧組織的報告中,得知全球畜牧業甲烷排放量,每年有7.1億噸的二氧化碳量,佔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5%。畜牧業甲烷排放量歐盟佔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2.8%和美國占10%。 歐洲議會代表德國議員萊恩(Jo Leinen),長期致力於環境和動物的福利。他譴責畜牧業會危害動物、人類健康和地球。 歐盟每年生產83億隻動物作為食物,而美國則是生產超過100億隻動物作為食物。萊恩估計在全球每年有760億隻動物飼養後宰殺製成食品。肉類對溫室氣體的排放比全球交通運輸還多。萊恩警告的說:「全球人口現在70億,未來將成長至100億,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吃肉,那我們也不用討論氣候變遷的影響了」。畜牧業造成地球另一個危害是水資源。每樣食物都有「水的足跡」,也就是生產糧食需要不同加崙的水。每磅牛排至少需要1800加崙的水來生產。生產肉類所用的水和影響全球變暖的甲烷,只是畜牧業損害環境的開始,地球受土地劣化、水污染和空氣污染的影響還在後頭。國際人道協會想提高政治家、科學家、醫生和消費者的重視。該組織努力讓畜牧業在氣候協議中佔有一席之地。萊恩作為歐洲議會代表團主席的身份與中國談判。關注中國對待動物兇殘的方式,生產不健康的動物,並表示「從現在開始,動物福利的問題將會列入歐洲與中國議會間的議程中。」 在COP21會議上,畜牧業和動物福利專家所要傳達的訊息相當清楚「少吃肉,少暖化」此舉有利於環境、人類和動物等三方。在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中,農場裡的動物沒有被提及,但是倡議人士承諾畜牧業將留在巴黎氣候協議會後討論。
提升農作方式是否有益於改善氣候變遷?
2016/03/03
摘要 您知道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一半以上為非二氧化碳,其排放量深受農作方式影響。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未來二十年內排放量恐將大幅上升,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因此農業單位預計到2030年能改善溫室氣體的排放,將運用低成本技術達其目標。
酪農們一起對抗牛隻打嗝和放屁來保護環境
2015/09/01
內容 牛打嗝放出的氣體導致全球暖化,法國農民為了要保護氣候,給他們的牛群吃草,這將減少動物打嗝和放屁的排放量。 吃草的牛和其他反芻動物(如綿羊和山羊),由於其緩慢的消化作用便會產生甲烷(CH4)。當他們打嗝和放屁,甲烷便釋放出去。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具破壞性的溫室氣體。事實上,在造成全球暖化上,甲烷的效率為約二氧化碳的20倍。聯合國表明,牛對環境的影響比轎車和卡車的排放量相加起來更多。 牛之所以會打嗝是因為腸道發酵(enteric fermentation),導致甲烷氣體積聚,接著以排放的方式釋出以調節腸胃中的壓力。在法國,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佔該國的溫室氣體的5%左右。為了幫助牛減少打嗝和放屁,一間法國公司Valorex設計出了一套新的飲食計劃。該營養計劃是要讓omega-3和omega-6脂肪酸在牛隻的飲食中達到平衡的作用。科學的研究發現,動物飼料中這兩種脂肪酸不平衡的組合,會造成牛隻排放更多的甲烷。Valorex發言人Jean-Luc Besset表示,以苜蓿,亞麻子和草類的混合取代過去玉米和大豆為主的飼料配方,一頭牛原本每天釋放約600至800升的甲烷,但吃改良式配方的飼料後,排放量減少了20%,證實了改變兩種脂肪酸在牛的飲食中的含量,可以達到減少甲烷排放的目的。 這個由法國政府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贊助的計畫,要求農民按照該配方飼養他們的牛群,並記錄牛群的甲烷排放量。另外,經由檢測牛奶,也可以測量碳排放量。Besset解釋說:「分析牛奶如果有很多的脂肪酸,我們能夠據以估計產生的甲烷的量。牛奶生產,飽和脂肪酸的生產,和甲烷生產之間,存在著一個科學的解釋。 參加計畫的農民表示,更換了飼料後除了對環境有好處之外,牛奶也變得好喝,他的70頭奶牛變得更少生病,也比較有耐力,因為ω-3可以幫助牛隻對抗疾病,即使有小問題也更容易恢復。這意味著我們給牠們更少的抗生素……牠們的生育能力也顯著提高。 到目前為止,經由計畫的實施,已經防止8,365噸的碳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是酪農們感到極其驕傲的事,過去農民被看作是一個主要的污染者。能夠作出貢獻,而且可以說,我們正在努力做一些對的事情,感覺很好。 未來的30年,預計全球牛奶和牛肉產量預計將倍數增長,牛打嗝所產生的甲烷對氣候仍會繼續排放進入大氣層中,而這些農民們沒有逃避自己的責任---放任他們的牛群繼續釋放甲烷。   資料出處: Deutsche Welle 關鍵字: 甲烷排放量  打嗝
日本研發趨勢-農業環境與防災
2015/01/06
摘要 簡介日本禽畜農業廢棄物利用、作物減量施肥、生物農藥及生物肥料、有機農業栽培方法等之研發重點,以及針對氣候變遷與污染防災之研發概述。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 NARO獨立行政法人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機構 關鍵字: 農業環境  農業廢棄物利用  有機栽培  生物農藥  報告檔案: 日本研發趨勢-農業環境與防災
由世界氣候變遷概況看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發展
2013/03/31
摘要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生變化,漁業資源日益珍貴,因此漁業永續發展便成為未來漁業發展新方向之一。2012年世界漁業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指出,2010年全球漁產量1億4千9百萬噸(含捕撈漁業8千9百萬噸、養殖業6千萬噸)。人類食用水產品達1億3千萬噸,每人年均食用魚類19公斤達歷史新高,並提供43億人15%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由上述現況來看,2030年全球漁業食品需求將達1億5千4百萬噸,其缺口有賴養殖漁業填補。因此,養殖漁業的發展便成為各國之首要推動項目。 2009年全球魚產品總供應量達1.45億公噸,FAO特別讚揚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水產養殖發展政策,特別是政府有效介入進行產業輔導,在提供產業相對優勢和經濟動機方面表現出色,以致能夠增加優質水產蛋白質的供應量。 關鍵字: 養殖漁業 永續利用 全球氣候變遷     資料出處: 1. 陳君如、蔡天享。2012。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2012年會議紀要。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6號 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49 2. 江福松、呂麗蓉。2012。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研究重點與其未來產業發展。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3號 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22 3.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t center of regional fisheries talks. 201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http://www.fao.org/fishery/nems/40277/en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