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10/29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運用電腦模型,同時加入樣區內的土壤性質、土地利用類型、土地經營管理與氣候型態做為模擬參數,進行地表逕流及氮含量的預測,進而推論出短時間內強降雨等極端氣候類型,恐是影響土地經營管理措施效率受影響的主要原因。
2019/10/29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之思路與實踐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 段兆麟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一、緒論──都市農業的意義與重要性   都市農業(Urban Agriculture)是農業發展的一種特殊型態,是以區位作為分類變項的農業型態。都市農業是指位處都市地區的農業,包括城市地區與城郊地區的農業。由於區位的特殊性,都市農業的經營目的、經營的型態與內容、市場與顧客、服務方式及社會責任等,都有別於一般位處鄉村地區的農業。   都市農業是都市化的產物,一個地區都市化後,工商業興起,人口密集,建築物櫛比鱗次,汙染劇增,工作緊張,人際關係淡薄,生活品質隨之下降,此時亟需綠地及休閒空間,以平衡市民心理與生理的壓力。農業擁有最多的綠地,農村田園景色優美,水及空氣清新自然,人情味濃厚,所以是提供休閒遊憩、平衡身心壓力最佳的場地。因此,都市裡的農場存在意義其實相當於公園綠地,左擁綠野美景,右賞鳥語花香,但又多一分鄉土文化體驗以及人情關懷,是市民最具有人性化的休閒空間。   台灣研究都市農業起源甚早。大約在1990年代後期,林梓聯、江榮吉、蕭清仁、林英彥、蔡宏進等專家學者,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在兩岸輪流舉辦都市農業研討會,發表論文,探討都市農業的議題,此為台灣研究都市農業的濫觴。當時林梓聯(1996)提出都市農業具有下列功能: 都市內的農業生產基地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蔬果、花卉,使都市具有自足的農業功能。 都市農業的活動,如市民農園、休閒農場、教育農園、花卉公園、銀髮族公園等,建立有「農」的都市。 都市農業的生產及生態環境發揮綠洲的作用,具有「都市之肺」的功能。 都市農業的體驗活動,吸引市民參與,忙裡偷閒,鬆弛減壓,有益養生,使市民體認富裕與幸福的真諦。   由於都市農業與市民生活具有互補互助的效能,因此都市農業係調和農業與人、都市及自然的關係。吾人應從食物系統、休閒生活、教育體驗、景觀美學、環境生態、文化保存、永續發展等觀點,正視農業在都市的深層意義。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等六個直轄市建制之後,具有實施都市農業的條件,並顯現其重要性。   本文首先以文獻探討法,回顧「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近五年的主要議題;其次就推行都市農業地區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兩個主題予以闡述與建議。 二、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議題與特性 (一)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主要議題   都市發展融合農業功能是世界的趨勢,各國皆重視都市農業的建設。本文綜整「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2015年迄今,各年度各期的主要議題如下: 2015年(第29、30期) 建立城市地區的食物系統(City Region Food Systems; CRFS),包括重視城市對鄉村的依賴性及食物安全;政府制定具有經濟性、社會性、環境性的永續食物系統;培育多功能的都市農業型態;營造可食地景、市民農園;縮短食物里程等。 強化鄉村與城市的聯結。包括:推廣社區支持農業(C.S.A.)制度;合理配置城鄉空間的角色與功能;保護城郊農地;搶救城郊里山(城鄉社區合作、食物生產、食農教育、地景保護、文化保存、環境教育等)。 2016年(第31期) 城市空間總括式規劃與利用。包括重視社區各方參與者(Stakeholder)的力量;秉持社區行動主義;強化CRFS的社區參與與規劃;重視都市農業因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建立地方永續發展的食物制度;妥善處理城郊自然災害。 2017年(第32、33期) 認知城市食物─廢棄物─能源的關係與私人部門。包含:建立循環農業系統;鼓勵社區參與;引入商業模式;推廣太陽能;注意氣候變遷的影響。 城市生態學(Urban Agroecology)。包括:認知三種都市農業概念與行動方案的差別性:UA、UA+(永續發展的都市農業)、oUA(有機運作的都市農業)。 2018年(第34、35期) 對CRFS影響及衝擊的衡量。衡量過程包括設計指標、蒐集量化資料、週密的及時間序列的衡量方式;衡量要有邏輯架構及成效管理;衡量氣候變遷及極端氣候對CRFS的衝擊;衡量地方食物系統要涵蓋六個主題:居民、食物環境、消費、食物鏈、農產食品部門、政府行動。 CRFS青年農民的教育與就業機會。提供青年企業經營的培訓,發展潛力;指導作業的技能;組織合作社。 (二)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特性   綜觀五年來世界對都市農業研討的議題,可知都市農業的特性如下: 都市農業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為主要的內涵,但依都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而異其重點。   在開發中國家,生產性是基礎的,城市化過程中一定保護農業的適度生存發展;在提高農業的生產性功能的同時,注意發揮其生態性、生活性的功能。在已開發國家中,都市農業的生態性與生活性則高於生產性。都市農業的三種特性構成都市農業內涵的三個部分,因此都市農業的組成可用以下公式表達。此公式指明都市農業兼具生產性、生態性、生活性的功能: 都市農業=生鮮安全農產品+公益性園林綠地環境+農業休閒體驗 食物供應是都市農業的基本功能。CRFS特別重視在地性、生鮮、安全、便利,縮短食物里程的特性。 特重CRFS的永續發展,即推動都市農業的進階版UA+。保護農地,重視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培訓青年農民,提倡農業生態理念、搶救城郊里山、重視規劃機制等。 農業食物的生產方式多元化。城區食物雖然主要來自郊區生產,但社區支持農業、市民農園、認養農園(Owner’s Farm)、屋頂菜園等普遍存在。 生產活動減少環境負擔,推廣循環農業模式。農業產銷應採可回收方式,減少廢棄物,節能減碳,利用綠色能源(如太陽能)。 注意氣候異常對城郊農業生產的衝擊,防止天然災害。 重視城郊地區農村的生活品質與文化保存。推行食農教育、環境教育、農業景觀(可食景觀)、傳統文化保存、生態教育體驗等。 重視社區參與。地方相關單位及人員參加CRFS的規劃與推行,社區支持農業制度、社區與農民合作、提倡社區行動主義,社區引導政策、關注移入居民的需求等。 三、都市農業地景營造 (一)都市農業景觀管理   地景的本質是「美」,所以美學原理指導地景營造。 景觀的重要性 依據體驗的觀點,城市郊區要引導遊客融入情境,參與活動,而獲得愉悅的感覺。城郊與遊客互動,就是要感動遊客的感官(眼、耳、鼻、口舌、皮膚),而產生美好的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遊客五種感官中,最先啟動的是眼睛,影響大腦遊憩決策最重要的也是視覺,所以城郊莫不致力於美化環境,營造清新自然、柔美順適的場地,以吸引遊客來場留場,因此鄉村取悅遊客,地景營造建立第一功。 景觀與景觀管理的意義 所謂景觀(landscape)是指以人為觀察的主體,對於自然或人為的環境景物認知及感受,所形成的意象之綜合體(王鑫、許玲玉,2005)。 都市農業景觀管理(landscape management),就是城郊對自然或人為環境景物所進行規劃設計、調整及維護的活動,以產生美的意象,而提高遊客的滿意程度。 (二) 農業美學的原理 一般美學原理:都市農業景觀管理(landscape management),就是對自然或人為環境景物所進行規劃設計、調整及維護的活動,以產生美的意象,而提高遊客的滿意程度。 統一原則:景觀具有功能多樣性和結構複雜性。景觀多樣化的統一,就是在變化中有統一,統一中有變化,是統一性原則在景觀規劃設計和改變中應用的一個核心概念(劉黎明,2009)。郊區的環境景物,依其性質可分為相互同質與相互異質的現象。同質太多,顯得單調而呆板;異質太多,則顯得混雜淩亂。所以郊區的環境景物要協調統一。 均衡原則:均衡創造寧靜,防止混亂和不穩定,具有一種無形的控制力,給人以安定而舒適的感受。人們通過視覺均衡感可以獲得心理平衡(劉黎明,2009)。郊區環境景觀規劃及體驗設計要顧及均衡調和,使遊客心生穩定平和。 韻律原則:韻律可以產生強烈的方向感和運動感,引導人們的視線與行走方向,使人們不僅產生連續感,而且期待著連續感所帶來的驚喜(劉黎明,2009)。郊區景物佈置應讓遊客有方向感與運動感。 比例原則:比例是指存在於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用於協調尺寸關係的手段,強調的是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相互關係。比例原則可產生和諧、協調的視覺形象(劉黎明,2009)。郊區景物對於整體與局部,或局部與局部的尺度關係,應考慮美感。 自然景觀的美學特徵 合適的空間尺度:郊區的空間或建物設施,其大小、長短、高低、遠近應適宜,譬如農場中不宜有高聳的建物、超過比例的設施面積,遠近不協調的區位佈置等。 景觀結構的適量有序化:城郊產區或設施佈置要有規律性,但為避免呆板,又不宜過度中規中矩,所以景物配置要在規律中有變化,在變化中又顯規律性,像市民農園的景觀,在規律的田區中,每區承租人種植不一樣的蔬菜,而顯現豐富的變化性。 多樣性和變化性:郊區可以從農林漁牧產品、季節農時、農村生活文化、設施建築等方面表現多樣性及變化性。 清潔性:郊區環境保持清新、潔淨、安全、健康,這是景觀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農場要有專人維護環境,隨時清除廢棄物,消除污染源,不要製造視覺污染(如雜亂的電線、指示牌),以留給遊客純淨的印象。 安靜性:郊區除了天籟之聲(蟲鳴鳥叫、風聲、流水聲)及遊客歡笑聲之外,應避免不相干的噪音出現,所以農場不應有機械噪音、廣播噪音、遊客吆喝嘶吼聲,以保持場區景觀的清靜閒適。 生動性:郊區應運用動植物資源或自然資源,以營造景觀的靈動性,譬如種植柳樹搖曳生姿、蜜源植物誘蝶、果實樹木誘鳥、禽畜動物奔跑跳躍、魚遊動,甚至設置跌水設施促進水的流動,皆可增加環境景觀的生動性。 自然性和連續性:郊區的自然景物應是百分百的天然物,具有本土性與草根性,所以農場植栽儘量栽培於土地,而非從他處移來的盆栽。動物遊走在牧野的開放空間而非關在圈欄,魚在池塘而非水族箱,以保持景觀的自然性。場區實施大面積團塊狀栽植(如花卉、香草),數大就是美,可產生震撼性的景觀效果。 人文景觀的美學特徵 符合美學元素:郊區人為景物要符合美學的四大要素:形狀(form)、線條(line)、色彩(color)、質感(texture),所以農場內主要的設施,如餐廳、住宿、解說與會議室、畜舍、溫網室、倉庫、洗手間等,甚至解說牌、指示標誌等,從規劃設計到維護管理,都要把握美學的元素。 自然協調原則:郊區人為景物是在自然環境中起造,所以應與周遭的自然環境特徵一致,因此木造設施優於鋼筋水泥建物。設施座落位置不破壞綠地的完整性,設施建置不影響生態環境。總之,人為景物對自然景觀的價值不應減損,最好還有加分的效果。 均衡協調的原則:郊區人為景物之間應考慮局部與整體,及局部與局部的關係,譬如洗手間宜附在其他建物之內,或外觀予以美化,以免外表突兀。具有特色的設施建築置於入口不遠處,以營造入口意象。 文化性:郊區人文景觀應反映地方的文化特性,使與其他體驗活動共同型塑一致的意象,譬如客家莊農場有三合院、煙樓的景觀、原住民園區有傳統的石板屋;反之,搭建歐式建築,則顯不倫不類。人的生活與生計活動亦是人文景觀的一部分,都可凸顯地方文化的特色。 簡單素雅性:郊區所有人為活動都構成景觀的內容,因此外貌上要給遊客潔淨、流暢、純雅的印象。農場偶見電線或管路配置淩亂、垃圾未清、清潔用具棄置、房舍外牆剝落、設施損壞、解說牌模糊不清、曝曬私人衣物等,都須加以改進。 (三) 美學原理在細部景觀營造的應用   所謂細部景觀管理,係在主體景觀之外,具有輔助性、襯托性、零散性景觀效果的景物形象。列舉如下: 植栽管理 草坪管理 水塘管理 空地管理 建築物管理 廁所管理 排水溝渠管理 車道及步道管理 停車場管理 解說牌管理 休息座椅管理 環保設施管理 (四) 台灣六都地景營造的範例 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海芋地景​ 新北市淡水區忠寮市民農園 桃園市蘆竹區坑子溪休閒農業區茶園地景 台中市東勢區東勢林場 台南市大內區走馬瀨休閒農場 高雄市美濃區毛豆產業地景 (五)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的建議 植物地景盡量採取「可食地景」方式。 採用本土植物樹種。 基於生物多樣性概念,以叢聚方式營造地景。 考慮生態的效果,營造動植物共生的地景。 地景樹種儘可能選擇有防治空氣汙染、噪音汙染的樹種。 四、都市農業教育體驗 (一)教育體驗的意義與理念 意義   教育部頒布「201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學習領域分為七個學習領域,其中一項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該領域的一項教學實施即為「運用學校、社區或校外自然環境,提供學生各種可供學習的資源。配合自然科學學習的需要創設教材園、運用社區內的環境資源、參觀博物館、農場或做野外考察、利用圖書館、教育資料館,以及提供諮詢的專家等,以幫助學生做有效率的學習」,可見農場是政府規定實施自然教育的場地之一。都市中小學生前往郊區或農場實施自然生態教育,是教育界的需要,亦是農業界的貢獻,這便是「教育體驗」類型的休閒農場。   另從環境教育及食農教育層面認知城郊農場的功能。「環境教育法」第1條及19條指出:為了促進國民瞭解個人及社會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增進全民環境認知、環境倫理與責任,教師、學生均應參加四小時以上環境教育。其次,為推廣食農教育應強化飲食與農業之連結,增進國民健康,促進全民參與及支持農業發展,強化城鄉交流,維護飲食安全及農業文化傳承,宜鼓勵民眾前往農場學習農產品生產過程。所以城郊農場是實施環境教育和食農教育最佳的場域。 理念   教育理論對於學習者獲取「知識」的途徑,有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兩種論述。提倡理性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於學習者內在的心理結構,教育的功能在於開展學習者的心理結構,培育知性的種子。提倡經驗主義者認為知識來自於環境,教育的功能在於訓練學習者的感官以獲取環境中的資料。此二論述雖然歷經若干學者試圖調和,但學習者透過感官從環境中汲取資料,是知識形成的重要途徑。美國教育學者杜威(Dewey)主張「由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認為經驗是活動的產物,「行以求知」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現代學校的自然教育已不能以學校教育、課本知識為滿足,必須走出校門,尋求讓學生參與、操作、體驗的學習機會。郊區或農場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農場場主是實務經驗培養出來的教師,因此農場是實施戶外自然教育最佳的場所。農場應將其自然生態資源整理而設計成有系統有條理的教育體驗活動,對學生及社會大眾提供自然知識的學習機會,如設計學習單,規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及應完成的學習作業。 (二)都市農業教育體驗的類型 農林漁牧主題體驗型   農林漁牧主題體驗型以農林漁牧體驗與環境生態及農業創新科技學習為目的。農作、森林、養殖、畜牧體驗,從動植物的栽培管理與飼養管理過程,農林漁牧操作體驗、生態環境認識,創新科技展示,及以農業六產化提升價值的展示與解說,都是學習的內涵。循環農業的生產模式符合環境意識,已有若干休閒農場設置魚菜共生的體驗活動。   建議增加永續農業思路下農林漁牧經營模式的教育體驗活動;增加農業生產對廢棄物、廢棄水減量及節約能源方面,創新生產系統的教育解說。 安全農業主題體驗型   都市農業生產特性是生鮮與安全。都市農業生產教育體驗,應推廣農業生產的自然農法、產銷履歷制度、友善環境耕作、有機農業等知識與操作方法。介紹農產品安全的驗證制度,以及設計市民可以親身體驗的農事活動,以增進市民對安全農業的認知,並達到推廣安全農業,促進市民健康的目的。安全農業體驗特別適合對國中小學生實施,將安全農業的概念從幼年奠立。   建議增加城市屋頂菜園、市民農園的體驗與指導。 食農教育主題體驗型   食農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業教育體驗、飲食教育體驗為目的,瞭解食材從產地到餐桌,餐桌到腸胃的過程。從食材生產、加工運銷過程、食品安全,及飲食相關知能、健康飲食、飲食文化、在地食物消費、低碳飲食、永續餐飲材料、綠色餐廳、永續農業推廣、氣候變遷調適策略等,皆可構成食農教育體驗的內容。   建議特別加強CSA、食物與環境關係的解說教育與體驗。 環境教育主題體驗型   環境教育主題係「環境教育法」的要旨在城郊農場的實踐,設計體驗活動,以供市民參與與學習。環境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一體化為目的。經營內容包含生態教育、環境教育、食農教育。園區內以生態工法及友善環境耕作方法,促進場內的生物多樣性。整合在地特色自然環境資源,例如地形地貌、生產地景、動植物棲地,提供豐富的導覽解說,提升民眾對大自然的認識,進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建議可加強氣候變遷及城郊里山環境生態的體驗內容。 文化教育主題體驗型   文化教育主題體驗型結合農村生活文化、農業產業文化體驗學習為目的。舉凡農村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等六大農村生活層面,及一切農林漁牧的作物或牲畜制度、品種、栽培或飼養管理技術,設施設備器具、生產資材、加工技術、運輸儲藏方式、灌溉設施、二十四節氣支配農耕制度等皆可構成農業文化教育體驗的內容。   建議可加強新住民(新移民)文化的體驗內容。 五、結論   都市農業是以城鄉區位作為分類變項的一種農業發展類型。一個地區都市化之後,其地區內的農業特性將隨之改變。改變後將提高農業的都市性,使農業資源為都市服務。台灣過去較少都市農業的特性。但隨著「六都」的成立,都市出現較大的郊區,都市農業乃逐漸成形,而其必要性與重要性逐漸升高。   都市農業是世界都市發展的潮流。本文依據各國發展都市農業的先進經驗,以地景營造與教育體驗二大範疇為探討的對象,研提改進的建議,期盼藉此助推台灣都市農業發展達致國際水平。   參考文獻 王鑫、許玲玉,1992,人與景觀,2005年5月28日取自http://eeweb.gcc.ntu.edu.tw/topic/land/book2.htm 江榮吉,1996,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發展,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李阿嬌、傅仰人,2018,都市農業:U-Farming都市農業,科學發展,552期,pp.16-21,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林英彥,1996,城市化過程中保護農業政策以及發展二、三級產業與農業的關係,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林梓聯,1996,都市農業的條件、功能、形式及結構,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段兆麟,1997,都市農業在台灣的發展─高雄市個案,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段兆麟,2001,體驗式經濟在農業的實踐,都市農業的理論與實踐,第三屆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農學會,廣東,深圳。 段兆麟,2010,都市農業的原理與實踐-臺灣高雄市案例,中歐社會論壇都市農業分會研討會暨武漢海峽兩岸都市農業論壇,武漢:武漢市人民政府。 段兆麟,2011,未來五都農業發展的定位-休閒農業的角色與功能,農業世界,第329期,pp.38~44,農業世界雜誌社。 段兆麟,2014,台灣都市農業發展的思路、現狀與趨勢,第四屆中國縣域現代農業發展研討會,北京:中國農業大學。 段兆麟,2019,休閒農業-體驗的觀點(四版一刷),臺北: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黎明,2009,景觀美學原理,取自:http://www.epa.com.tw/landscape/la-a7016.htm 蔡宏進,1996,都市化過程及相關的土地與人口遷移政策,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蕭清仁,1996,都市近郊設施園藝直銷對農民所得與都市農業發展之探討,兩岸城市化與都市農業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與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 Mougeot, Luc J. A.,2000,都市農業:概念和定義,都市農業雜誌(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1)。 The RUAF Foundation, 2015, City Region Food Systems.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29,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5, Rural-Urban Linkages,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0,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6, Inclusive Use of Urban Space,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1,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7, Urban Food-Waste-Energy Nexus and The Private Sector,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2,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7, Urban Agroecology,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3,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8, Measuring Impact,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4,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The RUAF Foundation, 2018, Youth in Food: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Urban Agriculture Magazine, 35, The RUAF Foundation: Netherland.
2019/10/28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研究團隊開發出可有效合成出白果內酯與可做為新藥與綠色殺蟲劑開發的關鍵技術,計畫在未來利用新方法製作出其他與白果內酯結構類似的化合物,並研究結構類似物的各種性質。
2019/10/28
海鮮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全球海鮮產品供應鏈可分為水產養殖與漁業捕撈。西元2050年人口預計將成長至90億人,其人口增長、人口老齡化將帶來食物與資源的需求上揚趨勢,對於漁業也帶來重大的環境負擔。目前漁業現況,許多漁業養殖地已進行漁業管理的改善措施、限制捕撈的規範,以利於漁業生態的永續性。   我們該如何面對人類對於海鮮攝取量的需求?水產養殖可有效管控對於自然環境和水土資源具有高度的依賴性,並提供貝類、甲殼類、魚類、海藻等多樣化漁業產品,英國Cefas(環境、漁業和水產養殖科學中心)中心致力於推廣新的漁業生產方式,改善各國水產養殖方法,以降低使用海洋空間之需求,減緩海洋環境所承受的壓力,達到環境保護之永續環境訴求。
2019/10/25
日本農研機構(NARO)發現,為番茄施用名為黑麥草內酯(loliolide)的天然物質,可有效抑制西方花薊馬和二斑葉蟎所造成的病蟲害。黑麥草內酯本身並沒有除蟲效果,而是透過施用來提高番茄本身就有的的抗蟲性。由於不太會出現抗藥性,期盼黑麥草內酯能成為新型蟲害防護劑的成分。   作為提升植物防禦反應的資材,目前已登錄為水稻的稻熱病專用的農藥並廣為販售與使用,卻無針對蟲害所用。   另外,西方花薊馬和二斑葉蟎,對農作物來說是非常知名的害蟲。目前主要防治方法都是使用殺蟲劑,但是持續使用單一殺蟲劑,效果不但會遞減,害蟲也會產生抗藥性,一直是防治上很重要的課題。   為此,研究機構希望能開發出一款,不直接殺除害蟲,也能有防蟲效果的新型藥劑。就在調查相關植物及微生物等天然成分的時候,發現菸草具有很強的害蟲防治效果,並且確認了有效成分是一種類胡蘿蔔素:黑麥草內酯(loliolide)。【延伸閱讀】玉米澱粉華麗變身抗蟲害利器   研究,將番茄葉浸泡在黑麥草內酯的溶液中,並投放了雌性二斑葉蟎。對比只有溶劑的狀況之下,原本8成的存活率會下降到5成,產卵數只剩下一半,而西方花薊馬跟斜紋夜盜蛾也都是一樣的效果。   該機構分析,黑麥草內酯本身並沒有殺蟲成分,主要是提高並增強植物本體的防禦反應,讓害蟲的生存率下降。由於研究概念並不是從除蟲為出發點,所以害蟲本身也不會產生抗藥性。   此外,同機構的生物機能利用研究部門的瀨尾茂美主席研究員針對此研究表示期待,她認為:「不會產生抗藥性這點,同時也關係到新藥物的開發。」
2019/10/24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與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開發中國家在廣泛使用抗生素下,抗生素抗藥性的發生率與2000年相比已呈現3倍成長,抗生素濫用的問題恐將令牲畜暴露在具抗藥性菌株的高風險環境,恐將影響到現有的動物健康體系。
2019/10/23
哥倫比亞國家穀物及豆類聯盟與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委請農民蒐集氣象數據,並整合氣象站資訊、土壤肥力資訊等數據資訊,透過機器學習之分析與彙集專家建議,共同解決哥倫比亞玉米產區所面臨的氣候挑戰。
2019/10/22
日本北海道Seicomart超市引進保鮮技術,於蔬菜倉儲室內安裝Platina觸媒並於空調機械運轉下進行蔬菜保鮮、分解乙烯氣體,可有效降低蔬菜腐壞速率,同時可以減少食物折損。
2019/10/21
丹麥阿爾路斯先進研究所與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結合空拍圖與個體紀錄,針對露脊鯨進行3D立體影像後估算其體長、體積、體重等與生物生活史相關的特徵進行基本測量,讓人們更加了解鯨豚的生活史,也將無人機的應用視野更加擴張。
2019/10/21
因應全球人口數增長,以往農業的耕作方式以集約化為主——使用農藥與速效型肥料、動物飼養管理集中化以利於大幅提高畜產品產量等等,確保可供給足夠全球人口之糧食。除了慣行農業,另有一種農耕方式從尚未集約化的農業時代沿用至今,它就是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著重於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講求農業可持續性發展,近年來全球氣候異變遷,也有人提及或許採用有機農業作為克服氣候詭辯的方法,但目前仍進行討論中。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農藥、畜產飼料添加劑,講究順應自然的生產方法,其農產品產量不穩定,但仍有消費者願意以高於市場價格購買此類有機農產品。   有機農法常用豆科作物輪作的方式進行,因固氮作用使得土壤更加肥沃;此外,許多人認為有機耕作可維持生物多樣性,生產出對大自然友善的農產品。
2019/10/18
在日本內閣府計畫支持下,智慧農業為日本農業振興之路帶來新契機,其中農業資訊共享平台(WAGRI)為整體計畫基礎建設,於2019年4月正式開始運作。
2019/10/17
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咖啡外皮與豆膜等咖啡加工後所剩的食品加工副產物,發現咖啡廢棄物萃取液所含的兩種酚類化合物可緩解發炎反應,亦可改變葡萄糖的吸收模式,或許可成為預防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最佳飲食策略。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