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11/25
楊秋忠院士提及:「人要吃,就要農業;有農業,就要肥料。」   土壤肥沃程度是端看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有機肥料可使得土壤中的有機質增加。台灣每年生產的巨量農業廢棄物是可以轉製成有機肥料,但拿來做成有機肥料的數量不多,而傳統推肥需要放置兩、三個月的時間,若能做到快速堆肥則可免除場地不足與時間甚久的困擾。楊院士的研究團隊使用酵素作為快速處理堆肥技術的關鍵,從三個月的堆肥時間,速成後僅需要三個小時,憑藉的就是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學以及物理的跨領域鏈結,方有創新技術產生。   想知道楊院士是如何做到神奇、快速生產有機質肥料嗎?快來看看下方的影片吧。
2019/11/25
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研發出可快速檢測雞蛋芬普尼殘留的新型非標記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技術,可檢測出0.1ppm芬普尼殘留的實驗樣品,為將來的芬普尼殘留檢測提供更快速、便利的檢測方式。
2019/11/22
英國艾希特大學與溫徹斯特大學研究團隊回顧近期有關動物行為與動物福祉方面的研究文獻,以品質行為評估法將評量動物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模式,並根據互動下所呈現的肢體語言分成若干行為表現項目後加以記錄並分析評估其在動物福祉提升之效果。
2019/11/21
美國能源局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團隊針對人工智慧在植物選育與生質能源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應用,詳細解構近期研究關於作物基因體研究方面,如何運用人工智慧建立植物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關聯。
2019/11/20
中國科學院與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中國渤海地區之漁場因近來的過度捕撈面臨生態系結構遭受破壞,當地大型魚類的生物量從原本的80%降至50%,進而產生遠洋捕撈、擴大捕撈範疇之船長效應,建議應進行永續管理措施,達到永續漁業之目的。
2019/11/19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與奧勒岡州立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以菌種檢測中常見的保守基因等序列做為分子標記,發現常用於病害防治的有機化合物——1,3-二氯丙烯的使用並未對絕大部分的土壤微生物產生長期方面的影響。
2019/11/18
您是否曾看過蜂群成群地團結在樹枝上被風吹動著,那搖搖晃晃的樣態,想著:萬一樹枝斷了,蜂群就會立即散開。   蜜蜂們每年都會成群結隊地找尋新地點築巢,但在新居落成前,經常性地在樹上會有個臨時蜂群。哈佛大學研究團隊針對臨時蜂群進行實驗:在實驗室中製造了一個搖晃裝置,觀察蜂群集群時對於晃動的反應。當左右搖晃時,蜜蜂們為了減輕因晃動而產生的壓力,就散開了,散成較平坦的形狀進而減緩晃動的程度與減輕壓力。蜜蜂們的反應呈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隻蜜蜂團結時看不到蜂群的整體形狀,是如何知道該怎麼應對搖晃中的危機呢?   為了找出正確答案,研究團隊追蹤蜂群以外的蜜蜂,當蜂群震動時,蜜蜂們向上移動,研究人員針對蜜蜂的行為建置了模擬圖,發現所有的蜜蜂的遵守「向上」的規則,朝向壓力更大的區域移動,變平,增加臨時蜂群的穩定性,因此降低了每隻蜜蜂所承受的壓力,這就是集群智慧(swarm intelligence)。   這樣無私的行為並不是很長見到,只有在蜜蜂與螞蟻的昆蟲社會中才有這樣的「利他主義」生存法則。
2019/11/18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團隊為有效解決有害藻華所帶來的生態危害與漁業衝擊,研發出運用智慧型手機做為平台的新一代藻類偵測裝置,其裝置之檢測準確率高達90%,方便漁民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所處水域之藻類數值監控。
2019/11/15
義大利都靈大學以即食沙拉作為研究主體,進行相關文獻進行回顧研究,並提出即食沙拉可能引發之食安隱慮,除了人為作業與經營管理方式造成的衛生問題外,氣候變遷也是疾病之所以可以快速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產者及消費者雙方應立即重視即食沙拉的衛生安全問題。
2019/11/14
為因應人口老化、缺工以及全球氣候變遷對臺灣農業結構的影響,由科技部主辦、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協辦之「無人機於智慧農業應用研討會」於11月11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旨在討論無人機的農業應用現況和未來趨勢,期望帶動臺灣農業朝高效化、精準化和精緻化持續前進。
2019/11/14
日本艾姆科技研發出可減緩水果腐敗之AISSHU保鮮膜,不同於一般市售保鮮膜,AISSHU保鮮膜在薄膜表面上添加Cyclodextrin,可有效吸附乙烯與氧氣,未來將投入更多研究,冀望將AISSHU保鮮膜的優勢持續強化,獲得保鮮市場的絕對優勢地位。
2019/11/13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團隊針對西瓜的遺傳特徵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次世代定序的方式重新定序7個西瓜、共414個個體全基因體資訊,也發現過往育種者將西瓜與野生種反覆雜交後,獲得可抗線蟲、耐旱、抗病害的品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