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12/23
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禽舍的溼度控制稍嫌不足的現況,進行Chkminvent的開發,僅自網頁下載相關excel或是下載APP,並輸入相關環境參數,即可進行計算最適切禽舍所需具備之要件。
2019/12/23
亞馬遜(Amazon)收購美國知名的有機連鎖超市—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正式踏入實體零售業務,此舉也凸顯出「有機」市場的需求。在美國,農產品欲使用有機的名義販售到市面上,得從生產環境開始進行接相關檢驗,種植時未使用化學肥料、不使用基因改造之原料、動物無施打抗生素或生長激素等。   人們普遍認為,有機農產品比一般的慣行農產品具有更多的營養價值,甚至可以幫助抵抗癌症,對於經常性採買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其願付價格高於一般農產品的兩倍以上,但是有機農產品真的更健康嗎?而值得這樣的訂價嗎?   有機農產品的出發點在於,人們逐漸對於動物飼料添加抗生素、農藥使用造成環境危害等隱憂日益增加,促使一些消費者想找尋「有機」方式種植、養殖的農產品,美國國會於1990年通過了《聯邦有機食品生產法》(The Federal Organic Food Production Act, OFPA)用來制定國家有機標準,一些商場開始進行有機事業的品牌經營與併購,例如:喜互惠(Safeway)的有機品牌Organics、沃爾瑪(Walmart)的有機品牌Wild Oats Markets、可口可樂(Coca Cola)併購Odwalla、達能(Danone)的有機品牌Stonyfield Organic。目前美國超級市場的銷售,有四分之三為有機食品。   關於有機農產品的營養成分與機能性功能(例如:抗氧化能力、維生素含量)高於一般農產品的認知,也有人認為食用有機農產品可以避免接觸某些會致癌的化學毒物質,但目前沒有科學研究顯示有機農產品更具營養價值,有機、非有機的加工食品所添加的糖、鈉或是其他成分的含量可能是差不多的。   然而越來越多像是Kroger、Amazon fresh的連鎖超級市場主打販售有機農產品,以滿足市場消費需求,有機食品越來越受到消費端的歡迎,健康與否的議題?就先放一邊吧。
2019/12/20
為促進農業產業化,重要須研發創新技術,落實於社會化之應用,方可有利於新事業發展,以下列舉日本近期的農業創新成果案例。
2019/12/19
植物除了在面對壓力會釋放出VOC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動態反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針對植物發出聲音進行實驗探究,以煙草與番茄做為實驗對象,證實植物確實會發出聲音進行環境資訊的交流。
2019/12/18
荷蘭發明家Boyan Slat創建了The Ocean Cleanup,並於研發出可在河道中攔截漂浮塑膠垃圾的系統Interceptor™,並透過感應器將垃圾分配至六個垃圾桶中,後續再由人工進行塑膠垃圾的分類與回收。
2019/12/17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可將香蕉園副產物轉化為具有回收價值、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包裝材料,目前研究團隊正找尋合適的合作夥伴,研究如何將新包材擴大生產規模與降低生產價格。
2019/12/16
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院之聯合團隊,集結前人文獻研究,對於都市綠地研究與人體健康醫學進行關聯性探討,並推論出環境綠化程度與早死發生率相關之研究結果。
2019/12/16
如果你對一塊土地什麼都不做,大自然的力量將讓這片土地化為一座森林,使這片土地趨近於平衡,造就一個富有彈性且持續性的生態系統。位於英國西南方的森林,有一位森林花園園丁,馬丁,在一個看似野生的森林環境中,將果樹、堅果樹、灌木、草藥、藤本植物以及多年生蔬菜結合在一起。混林農業模仿自然生態系統,並以可持續的方式利用可用空間。馬丁是森林花園的開拓者之一,自1994年的一片平坦土地開始,目前已轉變為林地,並提供對森林花園有興趣的人群相關的教育資源。
2019/12/13
全球暖化的衝擊使得農業基礎生產掀起莫大變化,開發可達到農業永續經營之效益,以及確保高品質糧食穩定供給的抗逆境新果樹品種將是目前所須因應之挑戰。
2019/12/12
黃豆是亞洲飲食中的一種主要食材,數百年來一直被用來製作豆腐、味噌湯和豆漿。但現在,這種受歡迎的豆類也可製成保鮮膜的替代品,或許有助於解決地球的塑膠危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食品學教授威廉.陳(William Chen)發明了可生物分解的食品包裝。製成這種包裝的原料纖維素,是從黃豆產品製造商產生的廢棄物提煉而成。   陳教授解釋說,將黃豆壓碎榨出的汁液可用來製作豆腐和豆漿,剩下的豆渣通常會倒掉。陳教授把這些糊狀的殘渣拿來發酵,由微生物吞噬養分,留下了纖維素(一種纖維)。   以纖維素製成的塑膠包裝材料已在市面上使用多年,但陳教授說,既有的產品大多是由木材或玉米製成,而且這些作物是專為此目的而種植。相形之下,他開發出的包裝材料是由廢棄物製成,不會與供食用的作物爭奪土地,並且更具永續性。   陳教授的技術有助於立即解決兩個問題:減少塑膠產量和垃圾掩埋場中食物垃圾的數量。 他說:「在新加坡,我們每年產生的廚餘能填滿1.5萬個奧林匹克規格的游泳池。」他並表示,由於豆類產品在新加坡非常受歡迎,因此每天至少會產生30噸黃豆殘渣。   新加坡豆類飲料製造商 F&N已和陳教授的實驗室合作,並從其工廠直接供應豆渣。陳教授說,該公司正在執行一項可行性研究,以評估這種食品包裝能否在商業上與傳統塑膠包裝競爭。   生物塑膠的生產成本通常比石化塑膠貴,但陳教授說,以大豆製成的包裝幾乎不需任何成本,因為原料不用錢。他並表示,商業規模的生產將涉及額外的費用,例如存儲和品管,但「我們還沒有計算出這些費用」。   黃豆並不是教授製成生物塑膠的唯一天然產品。他還研發了一種方法,可將榴槤富含纖維素的果殼轉化為保鮮膜。 他說,儘管這種水果有受爭議的氣味,但新加坡人每年仍消耗1,200萬個榴槤,因此有大量的廢棄果殼供應。
2019/12/11
美國田納西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工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微生物發酵副產物,開發為具有農業用途的肥料,並進行其營養成分有效性的研究,證實改良土壤性質與農業多元發展的永續經營策略能夠併行。
2019/12/10
NEC與丸井農業合作社(鹿兒島縣出水市)共同發表可勘查雞舍生長狀況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技術。從這套AI系統可掌握雞舍的雞隻死亡情況,大幅降低人為肉眼確認時間,提升作業效率。已實際與合作社農場開始進行系統示範實驗,預計於2020年度開始產業實際應用化。   此項系統,運用NEC的影像辨識技術與機械演算技術,裝置在攝影機的機台在雞舍內來回行走,拍攝雞舍的情況。透過所蒐集約36萬張影像進行AI影像演算,並分析所拍攝的影像,以檢測出雞隻死亡。【延伸閱讀】3D體感技術應用於動物即時監控與體重測量   過去農場作業員須要在約有八千個雞籠,所飼養的八萬隻雞隻的雞舍裡,每隻每隻確認。因此,透過AI技術的示範實驗,發現精準度高達九成以上,所須花費時間也僅有過去的五分之一。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