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10/03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團隊運用DNA分析技術,輔以粒線體資料庫進行海洋魚類物種的辨識,兩種工具的使用更加速了分析速度。截至今年1月,已收錄了29,316條魚類DNA序列,將有助於釐清海洋的生物多樣性及食物鏈結構,或許可發現海洋環境中不為人知的秘密。
2019/10/02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款土壤水分感測器,除了可大幅降低器械之固定成本,也可有效節省灌溉用水與減少氮肥之濫用,達到精準農業之目的,是極富市場競爭力的商品。
2019/10/01
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種苗需求市場,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種苗市場調查,中國每年需要約莫1250萬噸的種苗。龐大的市場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也進行相關的種苗研究與技術研發,以集約、智慧化管控、農藝機械自動化等作為發展目標。
2019/09/30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研析具備GPS、探測儀、聲學相機、聲學相機等捕魚船隊或船隻之技術爬升的內涵,同時也提出漁業技術爬升帶來的影響—經營管理與漁業資源永續性,人們體認到漁業捕撈技術的提升,恐對於永續漁業發展產生重大的不確定性。
2019/09/30
都市居住人口,將從現今的40億人成長至2050年的63億,都市居民對於健康、充裕、環保食物的需求量越來越高。都市糧食系統為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而氣候變遷會對都市糧食系統造成影響,例如:熱浪頻繁造成食物變質、浪費以及疾病傳播;氣候變遷也可能影響都市糧食的供給,暴雨、颶風破壞了交通設施造成糧食中斷供給或短缺。   在都市氣候政策中,食物系統的需求為主要核心,建議可進行減少食物浪費、鼓勵發展都市農業/近郊農業、促進學校與社區可持續膳食(sustainable diets)、糧食供給多元化等作法,達成都市糧食系統的永續性。
2019/09/27
「都市農業」在國際上已成為趨勢,目前多國正在著手進行中。隨著城市人口密集度逐年升高,出現糧食供給、綠地減少等問題,因此「都市農業」計畫由之而生,臺灣對於相關議題也已推展且深耕多年,而近日108/9/24舉辦「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城市科技桃花源」,欲透過各界專家與社會大眾一同討論,實踐「家家有花處處有景,全民農業幸福生活」的願景,邁向都市農業新格局。
2019/09/26
印度科學及工業研究委員會微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自土壤中分離出屬類芽孢感菌屬的細菌化合物,於抗藥性實驗、作用機制、動物實驗上‧證實經該化合物可有效殺死對克痢黴素產生抗性的細菌並達到制菌及抑菌效果,屬於較安全的用藥。
2019/09/25
因應消費者重視健康飲食,草本茶躍升為全球健康市場中獲利第三名的飲料,其特性為不含糖,適合大眾品飲。德國為草本茶大宗生產國,而草本茶主要市場主要為歐美地區國家,而部分亞洲國家與非洲國家對於草本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2019/09/24
加拿大與美國跨國研究團隊發現,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影響海洋生態的分布,使得特殊食性需求魚類的食物來源受到影響,可望重新思考海洋營養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係,並將其應用在魚場預測及永續利用等層面。
2019/09/23
荷蘭瓦格寧根大學研究團隊運用分子證據推論出野豬在120萬年前向外拓殖的過程,野豬祖先可能與原當地優勢類豬物種競爭後,因雜交後獲得當地優勢的性狀,並藉此發生適應性演化。若能釐清迷你豬與野豬的全基因組數據,可應用於家豬品系選拔及育種方面的基礎研究。
2019/09/23
魚菜共生系統係結合漁業養殖與農業水耕栽培,將魚的排泄物作為植物生長所需要的養分,經過資源循環而不汙染河川,是一種低耗能並對環境友善的生產方式。美國Nelson & Pade公司的員工每天早上進到農場的第一件事情是在隔離帶進行鞋底消毒、手部清潔,以確保害蟲、碎屑不帶入農場內,以確保農產品生產無虞。   影片介紹魚菜共生的農民典型的一日生活事務,包含播種、移植、水質維護與過濾、水質檢測、餵魚、採收農作物、包裝與運輸,農作物生產過程中不使用殺蟲劑、除草劑、化學肥料,以維持魚菜共生農場的農產品安全且無毒的生產機制。
2019/09/20
由日本東北大學與新瀉食品農業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牛胃液發電系統,運用牛胃液分解農作物採收後的農業廢棄物(植物根莖葉),進而產生甲烷並用於發電,可大幅降低農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費用,也可節省屠宰場處理牛隻胃液之成本。未來若能成功建構並確立研發方法,則可期盼落實產業在地化。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