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8/26
如何將一己的概念說服群眾、化為無窮機會在科研職場上,擁有精良的簡報製作能力及口頭報告能力,儼然成為每位科研人員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李宜映執行長,針對科研人員常見的簡報呈現問題及製作進行說明,結合範例輔助瞭解製作簡報之目標、要素、提升簡報質感技巧,以及報告時所需具備的態度及呈現能力,來強化科研人員的綜合邏輯、視覺化及表現力,讓科研成果更具吸引力。
2019/08/26
「科技與創新」正在徹底改變農業未來,而台灣農業未來趨勢會是什麼怎樣面貌呢?思考如何導入科技策略及能量,協助農民智慧化耕種、提升產能,甚至藉由科技創新產銷模式,打造超越傳統農業的產值,協助台灣未來農業轉型是亟需思考的議題。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李宜映執行長透過全球農業重要百大問題以及日本新興研究趨勢進行延伸探討,除了瞭解全球農業相關議題現況,再進一步引導思考台灣的農業問題為何,需要作出怎樣的改變,激發情境想像和科技創新思維,以因應現在的農業趨勢,做出真正有貢獻及成效之研究。盼能藉此喚起對於台灣農業現況及未來農業科技趨勢的省思及想法。
2019/08/26
因應我國農業面臨氣候變遷加劇影響區域農業生產、從農人口高齡化導致勞動力缺口,以及經濟貿易自由化等衝擊與挑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爰積極推動「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並規劃配套之農業科技策略以協力並加速落實預期目標。   本影片透過四個面向,即如何來的、如何鏈結、如何做的與如何應用詳細介紹新農業科技政策轉譯成創新農業方案的原因與方法。藉由參酌全球與農業相關之環境、社會及經濟發展現況趨勢以及盤點重要農業既有科研基礎,讓既有之農業科技基礎,適時調整科技資源配置,以達科技創新,生態永續與價值共享的目的,並冀望透過連結生產,生活與生態,讓農業擁有可預測性,滿足國內需求。另外,透過收集產、學、研等各界專家之建議,進行各項科技政策與措施之效度與強度評估,將科技政策導向新農業創新推動方案。使科研人員及相關人士更明瞭政策制定的原因與走向,並對於科技文案的撰寫也有更明確的方向。
2019/08/23
THE FARM座落於非觀光區的千葉縣鄉下,但如今一年有20萬人海內外旅客特地來體驗田園自然生活,營業部長毛利公紀表示將會發想更多戶外活動和開發住宿環境。
2019/08/22
荷蘭出現共享農場,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200個家庭決定改變飲食及農作方式,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從離家不遠的農場直接獲取蔬果、肉類等糧食。   法新社報導,荷蘭南部的博克斯特爾(Boxtel)合作社由當地數以百計消費者組成,共同決定種植的數十種蔬果,並雇用農民照料供應肉類及雞蛋的15頭乳牛、20隻豬及500隻雞。   大家農場(Herenboerderij)合作社共同負責人柯亭(Douwe Korting)說:「成員主要目標是採行較能永續的方式,吃到天然產品,並讓產地靠近居住地。人們真的開始看見不同飲食方式的改變是至關重要的。」   支付2000歐元(約新台幣6萬9602元)的入社費,即可用一人每週10歐元(約新台幣348元)的價錢,自共享農場取得當地各類當季食材。只要從城裡騎腳踏車10分鐘,就可抵達這片占地20公頃的農場。   大家農場負責人驕傲地表示,這些新鮮食物現在占500人三餐的6成。創辦人范德維爾(Geert van derVeer)表示,農場的指導原則是「就算使用新科技,所有事物也要環繞著自然的需求與資源」。   根據荷蘭中央統計局(CBS),集約式農業成功讓荷蘭成為僅次美國的全球第2大農業出口國,共享農場在這個國家是個破天荒的想法。但這個1/4國土低於北海(North Sea)海平面的國家,對全球暖化特別沒有抵抗力,科學家更認為農業是造成暖化的要角。   聯合國(UN)近來發布報告警告,為遏止全球暖化,得儘快改變世界各國目前用土地生產糧食的方式,否則糧食安全與健康將會陷入風險之中。   范德維爾表示:「如果想讓雙腳保持乾燥的話,我們的生產系統與飲食方式需要有根本上的改變。」   荷蘭農業部長史考登(Carola Schouten)6月揭曉1.35億歐元的新補助計畫,要幫農場主往「循環」農業轉型。這份計畫目的是「不再盡可能低價生產,而是在生產時把原物料的損失減到最少,以及管理土壤、水與自然」。   隨著第2座共享農場要在荷蘭中部開張,范德維爾強調,擁抱更簡單的農產方式,不代表要避開新科技。他說:「農業發展道路過去幾年逐漸變窄,現在撞上牆了。我們在運用今日的科技之際,必須回到1950年代的農耕方法,因為當時我們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柯亭也說:「肯定的是,農業必須得改變。」
2019/08/22
香蕉(banana, Musa spp.)是全球最盛行的水果之一,在2050年人口即將突破100億大關之際,香蕉市場需求必然逐年上升。然而,香蕉栽培作業上,除面臨到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等環境衝擊外,也面臨到植物病蟲害的影響,常見的香蕉病害包含萎凋病與葉斑病等。這些病蟲害在近期同樣受氣候變遷、國際貿易頻率增加等因素影響下,增加其病原傳播的機會及規模。如何於第一時間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由少數受感染個體擴散至整片香蕉園,將是香蕉病蟲害防治的一大挑戰。總部位於南美洲哥倫比亞(Colombia)的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opical Agriculture,簡稱CIAT)便開發出基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影像辨識技術,並整合至用於行動應用程式(mobile application,簡稱app),以方便進行遠端操作及管理。   運用最新的人工智慧技術,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以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改善系統影像辨識能力。研究團隊首先自2萬筆圖像中訓練系統分辨不同的香蕉疾病並利用病害特徵建立遠端資料庫,再透過行動應用程式拍攝並紀錄植株、花序、果實等疑似染病處並回傳至遠端伺服器,待遠端伺服器紀錄拍攝地點與分析影像資訊後,行動應用程式便會在行動裝置端顯示患病植株可能感染的疾病,並提供相關防疫資訊。   現有的作物病害偵測模型(crop disease detection model)僅能透過葉片病徵進行判斷並僅限處理背景單純之影像,研究團隊所開發的行動應用程式可提供功能更強大的影像辨識技術,除了可鑑別出所有植株可能的病害特徵,該行動應用程式亦具備低解析度圖像辨識、降低背景雜訊等影像優化處理技術,使疾病診斷結果更精確。   研究團隊將這套應用程式命名為Tumaini (英譯:hope,即希望),在研究團隊的推廣及輔導下,蕉農已可透過簡單的手機程式操作,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的香蕉病害資訊。此外,Tumaini所蒐集回傳的病蟲害影像、拍攝地等資訊,可進一步提供做為病蟲害防治監測的依據。   開發團隊所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該項目將人工智慧用於病蟲害影像辨識的技術,可提供高達90%的辨識成功率,有效地診斷出受感染的5種主要病害與1種主要害蟲。研究團隊並表示,雖然Tumaini仍屬測試階段,但該行動應用程式在將來具有彙整無人機影像、衛星影像的潛力,可幫助弱勢地區更容易獲取最新的作物病蟲害資訊。【延伸閱讀】農業自動化機械國際產業概況與應用   行動應用程式Tumaini由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印度IIAT (Imayam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等單位共同開發,研究經費由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onsultative Group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簡稱CGIAR)所管理的根莖類作物與香蕉(Roots, Tubers and Bananas,簡稱RTB)計畫提供。詳細的應用程式演算法與深度學習模型已發表在<Plant Methods>。
2019/08/21
隨著智慧農業技術的日益高速發展下,藉由無人機、大數據、農業生產管理系統等自動化先進技術之應用,所帶來之效益將有效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與提升農作業生產效率。
2019/08/20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研究團隊根據模型推算全球17種土地覆蓋類型的太陽能轉換效率,農耕地的覆蓋類型為主的太陽能發電具有最佳的光電轉換效率,僅需在部分農地上部署一定比例的太陽能板,便可望填補全球發電缺口。
2019/08/19
義大利特倫託大學研究團隊根據普利昂蛋白構型為基礎,做實驗結果修正新的蛋白模型架構,結合粒子物理學以及理論物理學,搭配新式計算模型,推論蛋白結構變異的過程與普利昂蛋白的複製機轉,並模擬普利昂變性蛋白可能感染的機制。
2019/08/19
蔬果、花卉自田間採收後仍持續著呼吸作用,產生呼吸熱並加速老化,進而使得農產品品質產生劣變,所以在採收後為了減低農產品的耗損,會在採收田間、包裝廠、運輸貯藏、販售甚至是消費者購賣後,均須要進行保鮮處理。   最基本保鮮方法為冷鏈系統,並利用包裝來維持新鮮,荷蘭PerfoTec提供可快速量測蔬果、花卉呼吸速率之的測量儀器Fast Respiration Meter 4.0,測量氧氣消耗以及二氧化碳和乙烯的產生數據,並依照農產品的呼吸速率提供適切透氣率的包材,以包裝的滲透性來維持農產品的新鮮度,暫緩農產品的腐敗並有效延長農產品的賞味期,將損耗降至最低。
2019/08/16
田邊經常會看到的一糰粉紅色,那就是福壽螺卵,慣行農法要除掉福壽螺不難,用農藥就是了,但有機田區去除福壽螺就很麻煩,最有效的是人工抓掉,有機農戶有時也會使用苦茶粕,但效果有限。為了幫稻農解決惱人的福壽螺問題,中興大學、屏科大、苗栗區改良場組成的智慧農業稻作產業執行團隊,耗費3年研發「福壽螺清除機具」,有乾、濕、外掛機具等3型機具,14日在屏東縣發表雛形機,最快明年有機會量產上市。   屏科大生物機電工程系助理教授陳韋誠說明這3款專門對付福壽螺的機器,使用者可依照福壽螺所在位置,以不同的機器除掉它,再也不必噴農藥。「福壽螺吸塵器」,用於乾燥的環境下,例如,福壽螺附著於田邊水泥隔板上時使用,人力材可揹負小型福壽螺收集機具,重量很輕,動力為汽油引擎,宛如一台田間吸塵器,可在田區周圍或溝渠邊進行福壽螺收集。   可收集到的福壽螺數量,端視收集容器大小而定,現在的想法是後揹式設計,就像農民噴藥時揹著桶子一樣。陳韋誠說,搭配不同管徑增強吸取能力,可吸取溝渠、石頭縫隙內的福壽螺。   還有1款是濕式的福螺收集機,幫浦浸入水中,可以把水裡的東西吸上來,但還要設置過濾器,才不會把其他不必要的東西吸上來,以過濾器分離水跟雜物,雜物收下,水則濾開排出。陳韋誠說,這款濕式的福壽螺收集機可以放置於田邊溝渠使用。   第3款福壽螺收集機,它是利用插秧機後掛機具進行田間福壽螺收集,未來可望量產幫助農民更有效的田間管理。用到插秧機是因為水稻幼株是福壽螺的最愛,牠們會啃食水稻幼株的嫩葉,尤其是插秧後15天,利用福壽螺收集器後掛在水稻插秧機上再走一遍,對水稻不會有傷害,又能利用機器除去福壽螺。   福壽螺是強勢外來物種,本來被引進的目的是食用,但因肉質不受歡迎而被棄置,臺灣稻田裡四處可見福壽螺,牠的適應能力強,雖是雜食性動物但卻喜好以水生植物為主食,不只造成嚴重農損,更帶來生態危機。慣行農法的農民是利用「耐克螺」、「聚乙醛」等藥劑防治,但會影響生態及環境,苗改場認為,改以機械化收集福壽螺相較於傳統化學農藥方式,可減少環境汙染同時避免藥物殘留。這3款福壽螺清除機未來將技轉、量產,協助農民解決福壽螺帶來的困擾。 濕式福壽螺吸塵器   打開福壽螺吸塵器的收集盒倒出滿滿的福壽螺   福壽螺收集機行走於水田將福壽螺及田裡稻梗雜質等物一網打盡
2019/08/15
德國萊布尼茲植物遺傳與作物研究所揭示了記錄蒐集長達70多年的小麥農藝性狀,蒐集來自世界各地有關春麥、冬麥的在地小麥種子,並記錄蒐集作物的農園藝性狀,供後續培育新種及遺傳研究方面的應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