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19/09/19
日本農研機構研究團隊以稻作生產的農業經營方式作為生態評估標的,並以物種豐度、相對豐度作為物種多樣性衡量指標,發現有機農業與低投入農業的施行,使得多樣性指標生物(例如:瀕臨絕種生物、消滅害蟲的天敵及水鳥等)數量明顯增加。
2019/09/18
應用最新農業自動化技術與資通訊技術,產官學界攜手共同合作打造全球最TOP的智慧農業與永續智慧農業城市。期盼確實解決日本農業人口老化與人力不足等問題,為全球糧食不足帶來改善。
2019/09/17
Progeny Drone公司研發可供農業從事人員將作物空照圖換算為植物生長健康指標的APP,該程式軟體簡易操作,換算成健康指標僅需10分鐘,無須等候多日且測量植物生長及健康狀況比人為判斷更加準確。
2019/09/16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研究團隊以蘋果應該以人工採收或是機械採收,做為釐清蘋果酒釀造品質的影響條件之一。研究證實採收作法對於釀酒品質並無顯著影響,但機械採收可有效節省農業勞力成本,對於產業具有經濟效益。
2019/09/16
熱島效應是指都市地區因使用大量的石化燃料、高聳的建物林立、綠化面積不足,氣溫較週遭鄰近地區為高,影響了都市地區的平均溫度,並提高都市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日本科學未來館研究人員為進行熱島效應相關研究,運用MSSG模型(Multi-scale Simulator for the Geoenvironment model, MSSG model)進行東京市中心、東京灣地區、橫濱港未來21、丸之內等地區的環境模擬。   (1)東京市中心溫度、濕度變化預測,檢視環境對人類健康可能會造成的風險;(2)東京灣地區的風流向東京都,進而對城市熱環境的影響;(3)橫濱港未來21區週遭的建築物、樹木以及其他因素等對於熱傳導之影響,進而設計出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4)以丸之內公園的大樓模擬綠色空間對於溫度分布的影響,證實綠地對於城市環境的降溫效果。
2019/09/13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發表數據顯示,每年有6億的人口因食用不乾淨的食物後感到身體不適,而食物中毒已是全球面臨共同問題。為此,新創事業正以開發創新技術,以協助農業部門找到食物中毒因應方法。
2019/09/12
美國博伊斯湯普森研究所與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團隊以植物體調控菌根菌生長的機制作為研究契機,發現植物體會產生CLE胜肽,並找出影響叢枝菌根菌共生的2項關鍵基因;經研究解開植物與真菌共生關係,將有助於未來減少肥料的施用與降低環境污染。
2019/09/11
日本東京大學與印度團隊共同合作,一改過往水稻育種傳統選育法需耗費近10年的時間,水稻育種導入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資訊科技,並結合影像辨識系統,有助於加速抗旱、抗逆境水稻品系的篩選,並彌補日本長期缺乏的農業勞動力。
2019/09/10
英國艾希特大學研究團隊針對全球氣候變遷進行香蕉生產及進出口貿易之數值進行探討,發現氣候變遷的衝擊,香蕉主要供應商、出口商國家受到的影響甚多,若能在農業設施的部分可預先加強農業灌溉設備,並整合相關香蕉貿易的知識經驗,共同抵禦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2019/09/09
位於美國紐約的Square Roots公司發展以種植葉菜類作物為主的垂直農業,內部設施為AI環控設施,除了操作全程自動化,室內種植亦不受氣候影響可穩定提供新鮮蔬菜,因農場位於都會區,也可節省運輸成本與碳足跡。
2019/09/09
種子造粒技術(seed pelleting technology),是將形體不規則的種子,或屬於形體輕、小的種子,因不易於單粒機械化播種,在不影響種子發芽的情況下採用一些對環境友善的材料一層層的包裹種子,進而改變種子原本的形狀,成為符合機械化播種規格之技術,在國外已行之有年,作為商業種子之生產。   造粒的過程中,可加入拮抗微生物作為抗病所用,抑或是慣行農法所施用的農藥、有益微生物等等,使得種子外加防蟲治病的機能;若在種子外觀上添加色素,也可使種子具備辨識、防呆之效用,便於育苗場進行播種操作時可清楚辨識品種。
2019/09/06
土壤為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利用施肥翻土改善土壤性質,能夠提升農地的生產力,甚至可以穩定農業經營。而這次所採訪對象為宮城大學專攻土壤肥料學的食品產業學群暨糧食資源開發學類的木村和彥教授。   植物會在土壤裡紮根,吸收氮、磷、鉀,也就是在植物生長中所需要的「植物三元素」,但過程中也會吸收不必要的元素,例如對生物有害的金屬。木村教授研究了眾多土壤中對植物影響的元素,期盼能找到最佳的土質管理模式。本稿將針對木村教授所研究的土壤分析、以及土壤管理所面臨挑戰與未來前景進一步探討。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