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面對即將來臨的蛋白質危機,究竟是藻類還是昆蟲能救贖?

2019/10/15 @國際

摘要

隨著人口增加,人類對於蛋白質的需求量屢屢升高,再加上用於家畜飼料的穀物供應有限,全球面臨蛋白質缺乏之危機,而日本食品業者為因應缺乏蛋白質危機,現已陸續研發並推出相關新產品。

示意圖

面對即將來臨的蛋白質危機,究竟是藻類還是昆蟲能救贖?

藻類蛋白之研發

  大豆為植物性蛋白質代替肉類製品的典型代表,其相關食品目前正快速發展中。螺旋藻之蛋白質含量高於大豆,日本Tavelmout公司以螺旋藻作為研發商品之主原料,社長佐佐木俊先生論述:相較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比四成,螺旋藻則有七成,對於蛋白質生產效率相對提高。
  此外,Tavelmout公司也研發全球首創新鮮「生」螺旋藻商品,毋需透過加熱處理,少了粉末狀的苦味和氣味,為螺旋藻在日本打開前所未有的知名度,預計自2019年起將在日本的便利商店陸續上架。後續目標,預計將螺旋藻加工為「小麥粉」狀,透過蛋白質粉末化後,期盼能應用在麵包、麵類、模擬肉等製品。此外,由於螺旋藻之食品加工技術已成功去除綠色色素,未來有望用於一般食材之添加。
  為了擴大量產,Chitose Laboratory 公司已向三菱商事公司籌措約17億日幣資金,於2019年夏天在汶萊設置新廠,預期年生產量可提升20倍至1,000公噸,新廠也預計導入新的培養模式,將所需營養素注入含水的塑膠管中培養,免除大池塘等大型設備。
  Chitose Laboratory 公司董事中原劍先生說明:螺旋藻只需營養素、光、水,進行光合作用後即可成為永續性食材,操作簡易且任何地方均可培養。此外,也提出以蛋白質生產系統作為JAXA食品生產系統的發展主題,利於未來在外太空的長期使用;家庭用的真空包蛋白質生產系統目前也正在研發中,預計3年內完成試用品之研發。

食用昆蟲之趨勢

  聯合國糧食組織(FAO)於2013年曾以食用昆蟲作為解決糧食安全之解,引起高度關注,然而「食用昆蟲」作為新的動物性蛋白質的趨勢漸漸發酵,日本TAKEO昆蟲食品公司於 2014年起販賣食用昆蟲至今,發覺:會來買食用昆蟲過去大多是用來玩遊戲作為懲罰之用途,現在拿來當食材的客人反而增加。【延伸閱讀】生態工程瓦片促進沿海地區生物多樣性
  由於昆蟲食材易於加工使用,蟋蟀經食品加工製成粉末狀,食用兩週發現可改善腸道益菌群,相關研究論文已發表於2018年的Nature期刊,顯示食用昆蟲之關鍵為具備「機能性功能」。
  日本 Ellie 公司與京都大學共同研究出蠶的機能性食用昆蟲,運用食品分析法研究的機能性功能,發現蠶除了具備降血糖作用、整腸效果等機能性成分。 Ellie 公司董事之一的梶栗隆弘先生表示:食用昆蟲具有低糖、高蛋白特性,也期盼能將蠶機能性當成一種新銷售商品。另一方面,運用KIRIN等大公司資源,大幅推展此類型商品研發,期盼今年能將蠶商品化。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