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見回饋

探索應對非洲秋季蠕蟲暴發的最佳策略

2018/06/05 @國際

示意圖

探索應對非洲秋季蠕蟲暴發的最佳策略

  草地夜蛾(Fall armyworm)(學名:Spodoptera frugiperda)為來自美洲地區的外來種,嗜食禾本科作物,因而造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嚴重的農業損失,尤其是玉米與高梁等榖類作物;根據估計,玉米每年損失高達25億至62億美元。2016 年時非洲首次報導這種源自美洲的外來有害生物,從聖多美普林西比和奈及利亞開始,短短兩年內就傳播到38個非洲國家。

  草地夜蛾的生命週期為1到3個月不等,在幼蟲時期所造成的作物損害最為嚴重。由於草地夜蛾在非洲屬於外來種,並無天敵進行數量抑制,且雌蟲產卵量大,每批產卵可達50-200顆,且在其死亡前可產下多達10批卵,而孵化之蟲體可躲藏於植株葉片中,故使用殺蟲劑控制效果有限。

  利用耕作技術或其他生物性防治方法能夠幫助控制害蟲數量,例如使用忌避植物進行間作,可減少害蟲靠近與危害作物的機會;或是可於玉米田間種植納皮爾草以吸引雌蟲產卵,由於草的營養價值較低,使得幼蟲孵化後存活狀態不佳,能夠間接減少田間的害蟲數量。國際昆蟲生理和生態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of Insect Physiology and Ecology)目前正積極推廣用玉米與耐旱之greenleaf desmodium雜交,並且於周邊種植Brachiaria的方法,使用此法可使平均每株植物的幼蟲數量減少82.7%,損害植物數量減少86.7%,還可降低食用豆類與玉米田中40%的發生率。【延伸閱讀】餵食菌絲體萃取物可減少蜜蜂體內的病毒量

  此外,國際昆蟲生理和生態中心經由實驗還發現當地的Cotesia icipe能夠寄生幼蟲,透過具規劃性的釋放,或許可有效進行生物防治。而美國及巴西也利用綠殭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與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作為生物農藥以進行防治。目前非洲各國政府正努力控制夜蛾族群數量,以往在美洲所使用的控制手段仍需要依據非洲氣候環境進行調整與適應,才能遏止愛蟲對糧食作物的影響。

資料來源

關鍵字

文章摘譯

資料讀取中

推薦文章

資料讀取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