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2/03/23
植物品種權是植物的智慧財產權,透過育種者進行品種保護申請來保護品種之權利,促進育種者持續育成新品種的意願。   為保障育種者的權利,基於「植物品種及種苗法」,行政院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是農委會指派為植物品種檢定之統籌機構,統籌辦理植物品種檢定之技術業務,並執行部分植物品種性狀檢定。
創新研發「貝萊斯芽孢桿菌KHH13」 微生物肥料正火紅
2022/03/09
農試所選取高產的「香水」與香氣強的「豐香」進行雜交授粉,歷經十多年試種觀察和品系選拔,育成的草莓新品種-台農1號,台農1號具有醇厚香氣、口感軟Q且有耐儲運特性。   此外,農業試驗所在草莓生產上也針對危害特性,建立完整的草莓健康栽培體系,運用組織培養去病毒技術,經由草莓病毒核酸檢測套組檢測確認沒有病毒後,當作原原種再交給種苗業者生產。   結合健康種苗健檢技術與田間管理以及非農藥防治技術,不需化學藥劑也能生產安全草莓,讓農民掌握適當時機調整防治方法,建立健康草莓栽培的好基礎。
新鮮美食上餐桌 冷鏈物流大躍進
2022/03/02
從產地到餐桌,維持食材新鮮,冷鏈物流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蔬果,對於富含蛋白質和水份的肉類、海鮮來說,更是需要全程低溫保鮮不斷鏈。   為了提升農產品品質,延長保鮮降低耗損,農委會補助農民團體建置產地冷鏈設施,除了硬體設備建置,為提升農漁畜產業從業人員領鏈概念,農委會也辦理冷鏈人才培育實體及線上課程並提供專家學者的專業諮詢,透過政府補助全程冷鏈的導入,可減少運輸損耗,從採後處理到運輸至消費者手中都能維持最佳品質。
農民如何應對當前的挑戰 以確保我們餐桌上的食物
2022/02/23
在1950年美國的農業勞動力人口超過12%,如今僅剩下約1.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然而隨著農民年齡日漸增長,這個數字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小。   當一般人提到農場時,可能停留在舊有的既定印象,不一定會將現今環境所面臨到的食物、水、氣候和未來至關重要的部分聯想在一起。然而,現代農民正面臨土地流失、極端氣候和人口結構變化等問題,使得農民不得不思考如何調整過去傳統作法,改為重視健康的土壤、乾淨的水和空氣。透過這種轉變讓農民在當今複雜且相互關聯的糧食系統中,能夠更輕鬆地應對所面臨的挑戰。
山藥新品種「#桃園5號金豐」
2022/02/18
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歷時10年育成的山藥新品種「#桃園5號金豐」誕生囉!「桃園5號-金豐」為台灣第一個原生山藥雜交育成新品種,其外型平直整齊、塊莖直徑較大及可食部位利用率高並具備以下特點: 1.食用口感極佳,由山藥熟食之感官品評試驗得知,無論色澤、香氣、風味、口感及整體接受度,新品種均高於對照品種花蓮3號,尤以口感部分更具突出表現,由此可知其極適合熟食入菜,有效提升食材利用價值。 2.塊莖富含粘質素,粘度單位達87.2,比對照品種花蓮3號粘度單位72.8高19.8%。 3.塊莖產量高,由試驗調查結果得知,其每公頃平均產量均高於其他品種,且比對照品種花蓮3號高17.1%。 4.薯形平直整齊且塊莖直徑較大,方便消費者食材料理,並減少山藥皮等廢棄物之量,提升可食部位利用率。 5.營養成分高,適合製作山藥養生料理及高端加工產品。   金豐山藥突破過去台灣山藥仰賴野生馴化栽培的瓶頸,擁有「高品質」與「高產量」的優異條件,經品評測試黏度口感居冠,無論色澤、香氣、風味與口感均廣受好評。此外,金豐山藥屬於高等級山藥,預期售價將高於進口日本山藥,期望未來能有效擴展山藥新產區,提供北部休耕地轉作的新選擇。 ⇒想看更多有關「桃園5號-金豐山藥」點這邊:https://pse.is/3p85xy
農業改革看臺灣 - 智慧農業微氣候監測系統
2022/02/09
近年來宜蘭地區陰雨天氣時間變長,菜苗和蔬菜因為日照不足,導致菜苗徒長情形嚴重,栽培生長時間變成原來的3倍,讓宜蘭地區之學校營養午餐供應可能出現問題。為協助農民解決氣候變遷下宜蘭地區連續霪雨、日照嚴重不足對作物的影響,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著手研發適合宜蘭地區使用之「作物補光系統」,希望可以讓蔬菜的育苗與生長更順利。   目前已初步完成補光的硬體設備建置與軟體控制系統,例如透過手機即可遠端控制燈的開關、設定時間排程,以及運用光積值系統會在日照不足的時候自動補光,也可讓使用者自行調整光的顏色,希望藉由補光系統可改善宜蘭長時間連續下雨日照嚴重不足,對作物生長不良造成的影響。目前試驗尚在進行中,預計111年會先於試驗合作農民處試用,待成效穩定後再推薦農民利用。 備註: 光積值:光照量累積值
農業改革看臺灣 - 綠竹桿循環再利用技術
2022/01/28
每年的5~10月是北部綠竹筍的產季,您知道生產完綠竹筍的竹子都怎麼處理嗎?根據統計臺灣北部地區包含新竹以北,北年的綠竹產量有2萬1千公噸,筍農為了能增加產量,在每年的冬天會把一些廢棄的老竹砍掉,砍掉的老竹到處擺放或放火燒,造成管理不易以及空氣汙染等問題。   為此,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特別研發出履帶式綠竹粉碎機,可以把綠竹桿粉碎成4種不同粗細,綠竹桿經過粉碎後,透過過篩、殺菌、乾燥、上膠及壓製等一系列過程,經過加工後可以做成有機質肥料、花卉栽種介質。此外還能做成取代蛇木板的綠竹板,經測試結果使用綠竹板栽培的生長狀態與蛇木板是一致的,拿來種植各種花卉植物,效果都不比蛇木板遜色。   除了平面式綠竹板外也提供袋式綠竹板供消費者選用,使用年限約可達五年時間。綠竹板具有品質穩定特性,可提供消費者更多選擇,又可達到循環農業再利用目的。
有機大豆再進化,花蓮農改場建立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
2022/01/19
花蓮有機大豆栽培近年來持續成長,為了因應人力短缺、氣候變遷等瓶頸,配合導入智慧化系統,推出全國首創的「有機大豆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將田間氣象及土壤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分析、搭配栽培生育期並結合專家知識建構出大豆智慧模型。   應用大數據分析、建立病蟲害及施肥等栽培建議,農友只要在家用手機或是平板就能看到田間狀況,若田間出現強降雨、土壤過度乾旱等需留意的情況,系統會自動向綁定的LINE帳號發送警示訊息,提醒農友留意。透過智慧省工生產技術平台,邁向精準生產,未來該平台模式也規劃廣泛運用至其他作物,以提升臺灣農業競爭力。
盆花節水省工新利器 「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報你知
2022/01/12
什麼!不用「灑」水就能澆花?   由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研發推出的底部灌溉栽培端盤,專為國內小品盆栽(9cm盆徑)量身訂做,在盆栽端盤底部串接管線,並供給盆栽水份,穩定控制出水量,讓盆栽底部土壤能直接吸收水份,同時避免花朵葉片潮濕。除此之外,使用底部灌溉栽培端盤相較於人工澆水,可節省68%澆水工時並可節省75%灌溉水量。   底部灌溉栽培系統一個端盤有24格,分為6區灌溉單元管理,還能依照栽培空間彈性配置,可避免病害大規模傳染。藉由集水槽高度控制定量給水,減少溢流,與自動滴管系統相較可減省75%人力安裝,適合國內盆花少量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可廣泛使用於開花類盆栽、觀葉植物以及多肉植物的栽培生產,具有操作簡便、節省成本優點又能栽培出高品質盆花。
格外品甘藷的後半生-循環農業飼料化應用
2022/01/05
國內甘藷年產量近25萬公噸,以24%的格外品來估算,每年甘藷格外品量近6萬公噸,造成業界對甘藷格外品去化的極大壓力。畜試所利用甘藷取代玉米粉,經由青貯調製技術轉變為泌乳牛可食用的飼料原料,作為甘藷格外品的循環利用。   利用飼料化技術將甘藷格外品製成乳牛可食用的飼料原料,試驗之後一樣能維持牛隻的健康與產能,不僅可減輕環境壓力,還能降低生產成本!透過生產循環農業飼料,不僅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也可減輕環境負擔,達到產業與農業永續循環的目標。
與時俱進的品種改良 讓作物生長更能順應環境
2021/12/29
因應極端氣候是一場長期抗戰,穩定糧食的供應生產是首要目標。環境不斷給挑戰,農業專家們也隨著這些變化因應接招,開發抗逆品種改良,提升作物品質,為我們守護糧食的安全。   天氣變熱我們就依據作物的特性研發耐熱的品種,暴雨造成淹水,專家們就研發出更能抗淹水的品種,不只是讓這些作物能正常開花結果,重點還要能更好吃,讓農民願意種消費者願意買這才達到我們品種改良的目標,到底我們的農業專家們是怎麼做的,快點開影片來了解!
大自然的堡壘-仙人掌如何保持水份並防禦捕食者
2021/12/24
仙人掌原產於美洲,以其刺和多汁的莖而聞名亦是許多沙漠動物的水源。從古巴、墨西哥再到巴西和秘魯,甜瓜仙人掌生長在季節性乾燥的熱帶森林中的石灰岩土壤上,經常暴露在烈日下。然而為了在沙漠中生存,仙人掌不能僅僅限制水份流失,同時必須儲存水份並做好充分利用,以備不時之需。仙人掌表面覆蓋著一種稱為角質層的蠟質物質,可以限制水份流失。同時,關閉進行光合作用氣體交換的小孔,直到晚上才打開(夜間溫度較低可減少仙人掌所流失的水份)。   在北美的索諾蘭沙漠,高聳的仙人掌可以長到20米高,壽命長達200年。木本組織就像樹幹一樣賦予了仙人掌的高度,但仙人掌儲存的水比大多數樹木少得多,大部份的根只有幾英吋深,在土壤表面下方橫向展開數米,並將植物固定到位。它們會產生短暫的雨根,迅速吸收可用的水,然後將水吸入植物體內,並儲存在含有黏液的細胞中,黏液是在水分子上的膠狀物質,如果植物的組織受到損壞,就會阻止水份蒸發,隨著雨後土壤變乾,這些細小的雨根也開始乾枯枯萎。   仙人掌的刺是生存關鍵之一,其為高度修飾的葉子,普通葉子的表面積大,在烈日下會蒸發大量的水份,不適合沙漠生長。而仙人掌的刺表面積小限制了水份流失,可為仙人掌遮蔭並反射太陽光線,在白天炎熱時降低植物的溫度。當晚上氣溫驟降時,可當絕緣層防止仙人掌過度冷卻,這些功能甚至比防禦捕食者更為重要。這些特徵能使仙人掌能夠從最乾燥的沙漠氣候到熱帶雨林環境中生存下來,並且茁壯成長。
懂喝咖啡也要懂學問! 帶你前進雲林古坑咖啡園
2021/11/18
在臺灣除了台北、桃園、新竹比較沒有生產咖啡以外,其他縣市幾乎都有產咖啡,大致可分為3個產區,一起來了解各產區咖啡特色 一、中低海拔地區:咖啡酸度高,入口後風味濃郁 二、高山中高海拔產區:酸度中等柔順,果香味濃,口感柔順居中,整體平衡感順 三、中央山脈以東太平洋產區:烘焙酸度中等溫和,甜感佳、口感濃厚脂感細膩   雲林古坑是臺灣知名的咖啡產地,海拔超過1200公尺,日夜溫差10幾度,種出來的咖啡屬於中高海拔的風味。從生豆到一杯咖啡的過程,背後可蘊藏著不少學問,不單單只是時間掌握與水溫控制的沖泡過程,從種植條件、選種到園區管理,甚至還要經過調整後製或是品種改良,每個環節緊密相扣,最後才能萃取出你手中那一小杯品質穩定、香醇回甘的咖啡。讓我們一起前進雲林古坑咖啡園,更深入了解咖啡旅程吧!
原來臺灣有這麼多酪梨品種
2021/11/09
這兩年健康意識抬頭,酪梨也跟著受到注目,但大家一直都以為酪梨是進口水果,其實我們臺灣也種了很多!種植酪梨的土壤以砂質壤土為佳,PH值大約在5.5到7左右最適合酪梨的生長,而臺灣中南部的氣候和土壤都很適合種植酪梨。   臺灣常見的酪梨品種可分為早生、中生和晚生,產季從六月開始一直到隔年的二月都有不同的品種產出,若以種植面積與產量來看則以黑美人品種居冠。此外,由農試所研發出的台農一號紅甘跟台農二號綠金口感也各有不同,臺灣的酪梨口感QQ的略有蛋黃味,美味度一點都不輸進口貨!   究竟臺灣有哪些酪梨品種?快跟著神農的腳步,來到嘉義竹崎 ,看看酪梨怎麼種出來的以及模範農民沈世政不藏私分享小撇步!
《農業改革看臺灣》 LINE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
2021/10/28
天啊! 我種的小黃瓜葉子上怎麼會有白色的食痕? 我該怎麼辦呢?   別擔心!民眾若有農作物病蟲害問題,只需加入「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的LINE@,即可透過線上提供照片和資訊的方式,將由客服人員做初步詢問與確認,像是作物種類、栽培面積以及是否為有機栽種等,確認後再請病蟲害專家協助判斷問題並由輪值專家回覆民眾。   由於病蟲害的問題牽涉廣泛,除了病蟲害的專家外,還包含栽培土壤及作物營養專家,希望透過此種方式能提供即時服務外,也能藉由專家諮詢提供民眾適當的處理方式,期望達到盡量減少用藥量之目的,同時對農民、消費者以及地球盡一份心力。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LINE@,請搜尋LINE ID:@034768216.ai
解釋地球神秘的紅光
2021/10/19
在2009年有一顆衛星環繞著地球,有計畫性的掃描和揀選從地表反射的波長。研究人員原本在尋找二氧化碳的光譜特徵,但他們意外發現了一種來源不明的波長。研究人員發現地表被不同亮度的紅色光芒所覆蓋,因為這個波長無法穿過太陽的外大氣層,所以不可能是太陽光的反射。尤其發光的地點大都集中在有很多植物的地方,像是亞馬遜盆地、北方的常綠林、 美國中西部的農田,全都在發光。究竟這是怎麼一回事?   植物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並產生氧氣,在這過程中陽光會接觸到植物細胞內葉綠體的構造,當葉綠素分子吸收光後,部分的電子會被激發。這些電子經過一系列反應,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過程中將二氧化碳和水轉換成葡萄糖,這是一種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單醣,但植物通常會吸收超過它所能消耗的陽光。舉例來說,冬天長青樹上結冰的葉子無法像平常一樣進行光合作用,但他們還是會照到陽光,若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多餘的光會破壞光合作用系統。因此,第二種植物使用光的方法就是將其轉換為熱能,然後從葉子散熱。第三種植物與光的作用則是用不同波長,將它反射回去,產生所謂的葉綠素螢光。   在光合作用中,葉綠素內的電子會經過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但當部分電子還原到它們的基態時,它們會將光能釋放出來。整體來說,大約百分之一被吸收的光會被排出,成為光譜上紅色端的波長。當全世界的植物在行光合作用時,都會發出紅色光芒,這就是地球產生神秘紅光的原因。這個意外發現讓我們能即時看到地球在呼吸,並監測全世界生態系統的健康。 因為植物遇到逆境時會變色或落葉,過去研究人員利用綠色程度作為植物健康的指標,但這個方法並不可靠。透過葉綠素螢光能夠直接地測量光合作用的狀況、推估排出的氧氣量以及有多少碳被吸收。目前科學家已使用葉綠素螢光來監測有害浮游植物的增生、追蹤亞馬遜和大平原的乾旱所造成的影響。
呆萌可愛的翻車魨洄游生態大公開
2021/10/12
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利經五年針對翻車魨進行觀測研究,紀錄範圍從臺灣東部外海到中南太平洋,直線距離長達6952公里,創下最高資料量的蒐集紀錄,科學家藉此透過資料分析,揭開呆萌可愛的翻車魨洄游生態。   研究人員運用衛星遙感紀錄技術,提供漁業管理組織所欠缺的生態訊息,進行解析魚群移動特徵與習性,並創下翻車魨跨越赤道的首次記錄,翻車魨標識放流的研究調查工作,不僅能加強漁業管理並善用這些寶貴資訊,讓瀕臨危物種的翻車魨能夠永續利用,一同保護海洋生態資源。
如果多出 1兆棵樹會怎樣?
2021/08/24
薛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樹齡約2500年,封存了約1,400公噸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如今人類平均每分鐘的碳排量早已高過1,400公噸。對抗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減少石化燃料排放量,降低多餘二氧化碳,以恢復大氣中溫室氣體平衡。樹木是否能幫助我們打贏這場硬仗?   首先,它們如何做到碳封存呢?和所有植物一樣,樹木透過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來消耗大氣中的碳,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將水和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及含有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接著在呼吸作用過程中,將碳水化合物換成能料消耗掉,同時再將碳排放回大氣中。   然而,以樹木來說,有很大部分的碳不會被釋放,而是貯存在新形成的木質組織中。樹木活著時,扮演碳的儲存庫的角色,在生長過程中持續降低大氣中的碳。當樹木死亡腐爛後,其中部份的碳又被釋回大氣中。土壤中也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可長達數千年,但最終那些碳也會重回大氣。所以,如果要以樹木對抗氣候變遷這類長期問題,除了要能活得越久,以便封存越多碳,同時還必須能快速繁殖。   森林是複雜的生物網路,沒有一個物種能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都能茂盛生長。原生種向來是最永續的樹種,在當地環境早已佔據一角的物種。初步研究顯示,一個原就具有樹木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比較不需要去競爭環境資源,也較能對抗氣候變遷,這代表要降低碳排量不是種樹就好,我們必須重建已耗竭的生態系統,有些區域樹木被砍伐殆盡、土地被開發當作他用,現在正可做生態復育。   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利用衛星影像分析世界目前的樹木覆蓋率,再與氣候及土壤資料整合,扣掉人類所需的地區面積,研判除了現有森林外,地球還能承載相當十億公頃的造林,差不多等於一兆兩千億棵樹。根據科學家修正預估,修復後的生態系統可吸收一千至兩千億公噸的碳排量,但由於生態系統錯綜複雜,由人類出手復育也難說是好是壞,在某些區域或許袖手旁觀才是正確的做法。   此外,有些學者擔心如此大規模的森林復育可能會有想不到的後果,比如環境中的生化物質產出速度加快,反而加速氣候變遷。而且就算成功復育了這些區域,也需要未來的世代保護它們,免於再次因經濟因素而耗竭。重建生態系統的複雜性,顯示出保護現存的森林有多重要,希望藉由重建一些被耗竭的區域,能給我們對抗氣候變遷所需的資料和信念。如果這次做對了,或許這些新生的樹木會有時間成長為身兼碳儲存庫的巨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