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科普影視
2023/12/29
從小就不想務農的黃柏凱,和一般的孩子一樣,總覺得自己長大要做點時尚有趣的事業,在他的想象中,絕不是這樣成天與泥巴為伍的務農生活,但大三那年,到加拿大打工換宿體驗了國外農場生活,他發現原來務農也可以有輕鬆的方式,於是回到臺灣後就跟爸媽說他想接下家裡的農場事業,從桃園到南澳,以科技的方式經營他的農場,一起來看看這位種大豆的科技青農黃柏凱的故事。
為孩子們開的課 名為「食農教育」
2023/12/08
在學校老師及在地青農的支持下,東光國小開始了專屬的「食農教育」課程。起初學校裡的這些小小農夫們怕髒、怕蟲子,但到後來不僅改變了心態,喜歡下田,甚至到畢業後還會回到學校看看,自己曾經耕耘的菜園有什麼不一樣的風景……。
全球最大蔬菜種原庫就在臺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50週年
2023/12/01
全球蔬菜種子的諾亞方舟 位於臺灣臺南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有著全世界最大的種原庫,自1970年代開始蒐集,歷經50年,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庫,有來自155國家、65,000份的蔬菜種原。
農產加工_文旦新滋味
2023/11/24
今年來到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花蓮文旦盛產在中秋前夕,面對大量產出、銷售期短的甜蜜負擔,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人員在瑞穗、鶴岡文旦產業上,做了什麼樣的努力!
智慧溫室如何協助哈薩克農民全年種植蔬菜
2023/11/17
影片中展示了Almaty 地區的一個智慧溫室,該溫室可以自動控制溫度、濕度、照明、施肥和灌溉,大大的減少勞動成本。
智能防害 守護全台穀倉的米蟲博士
2023/11/10
全臺灣我走了將近一半以上的穀倉,想要教穀倉人員最重要的一個觀念,米蟲都是自己養的。......有人會稱我米蟲博士,我非常喜歡這個稱號,讓米蟲越來越少,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耗了34年時間,都在研究米蟲的姚美吉,從昆蟲所畢業後,經高考分發到農試所任職,傳承了林欉助理研究員對積穀害蟲的研究,積極與農糧署配合,提供防蟲策略。從穀倉清源、配合細目防蟲網阻隔蟲源侵入,以及貯藏期間運用LED誘蟲器。透過防治規劃,減少害蟲危害,降低農藥使用量,提高米糧的保存率,讓全民在糧食安全上更有保障。   另外,姚美吉博士與農試所及各試驗改良場所同仁一起努力開發建立病蟲害諮詢小幫手,將病蟲害資料、防治經驗,透過手機掃描即能分享給糧政單位、全國穀倉管理員及農業從業人員,讓更多政府單位、第一線人員以及一般大眾都能更了解「米蟲」及各種病蟲害專業資訊,宛如專家親臨指導。
數位科技幫助哈薩克農民在農業風險區維持經濟收入
2023/10/27
在農場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管理時,哈薩克的農民利用數位科技,包括衛星監測、濕度感測器的氣象站、農機設備的監測追蹤,以提高農場生產的效率。
廣幅抗稻熱病的新品種 ✨臺大高雄1號✨
2023/10/20
臺大高雄1號 水稻新品種是來自國際稻米研究中心引進的稻熱病判別品系,作為抗病基因Pi9的貢獻親,並以良質米品種高雄145號作為輪迴親。 除具有抗稻熱病特性外,尚具有不易倒伏、秧苗期耐寒性 ,並承襲高雄145號米粒外觀佳的特性。
Biobeds 生物床
2023/10/06
農藥是用來保護農作物免受害蟲侵害的化學分子,但再清洗這些施藥設備時也可能會汙染水及土壤。生物床(Biobeds) 提供了一種過濾系統,可以吸附水體中的汙染物,同時降解這些農藥,讓作物生產更為永續。
素食界的天菜「天貝」你吃過嗎?
2023/09/28
素食界的天菜「天貝」你吃過嗎?天貝是一種大豆發酵食物,有著淡淡堅果及菇類香氣,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是植物性飲食很棒的選擇喔!甚至還被稱為「田裡的牛排」。   農試所運用國產大豆,開發不需去皮的發酵技術,生產出的全豆天貝,保留種皮營養,比起傳統天貝,增加了60%膳食纖維呢!這天貝可做成素漢堡排、打拋料理、天貝排,好吃程度不輸葷食喔!   另外,還有素食者可飲用的補品,像是大豆植物雞精及滴菇精,萃取天然菇類及大豆營養,濃縮成一瓶滿滿精華,想了解更多一定要打開影片唷~
討喜的紅色種皮!「落花生新品種-臺南19號」
2023/09/22
臺南場推出新品種落花生 臺南19號 ,冷凍涼食或是蒸熱溫食都好吃! 臺南場選育出的臺南19號,更是栽培友善環境的品種。耐高溫、高濕的生長環境,不易徒長,抗倒伏,適合機械採收。 而且他的種皮是相當討喜的「紅色」唷!就算經過高溫壓蒸煮加工後,仍能保留傳統花生風味。經蒸煮試製後的風味、口感均優於現行品種,且受到消費者青睞,新品種推出後有望成為蒸煮落花生主要加工原料。
A robotic raspberry teaches machines how to pick fruit 機器覆盆子教機器如何採摘水果
2023/09/15
現在有許多農作物已經可以由機器進行採收,但有些如覆盆子的柔軟水果,若用機器採收可能會將果實壓傷。為了要讓機器可以摘下柔軟的覆盆子,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帶有感測器的假覆盆子;這種假的覆盆子可以測量手工再採摘時對果實施加的壓力及壓力變化,再將這些數據讓機器學習,進而模擬出手工採摘的動作。
日頭赤炎炎!「果樹枝幹防曬技術」可有效降溫、保護枝幹
2023/09/08
日頭赤炎炎,幫你的果樹擦防曬了嗎?!台東場成功開發了成本低、安全性高且方便操作的果樹枝幹防曬技術! 重點是調配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準備這3樣,輕質碳酸鈣、白膠和水均勻混合後,噴施於枝幹表面,就能有效保護枝幹,降溫幅度可達5℃至12.5℃。這樣就能免於造成裂開、剝落,進而讓蟲蟲入侵喔! 本技術的「調配比例」看影片有說明,歡迎農友們多加利用。
【農產冷鏈升級 產地到餐桌 新鮮沒距離】
2023/09/01
大家好,我是芒果🥭小姐,仲夏是我出國旅行的季節✈️ 長長的旅途中,想知道我凍齡保鮮的秘訣嗎? 😄 首先靜置預冷、整裝分級,再來46度蒸熱浴,高溫消毒滅除果實蠅 有檢疫官幫我全身檢查,盛裝打扮後繼續出發🚛 接著搭冷氣專車到2~4度的冷鏈廠房 表皮到果肉低溫凍齡🥰,減緩過度成熟,鎖住新鮮!! 旅途上還遇到了蘿蔓菜妹妹、高麗菜妹妹和南瓜叔叔 保持5度C恆溫,最後搭上冷氣貨櫃車,準備出發到日韓或新加坡囉! 我們芒果的出口量從102年6,266公噸到110年7,125公噸,金額從15,322千美元成長到25,041千美元,量和質持續成長唷!! 農產冷鏈升級,從產地到餐桌,新鮮沒有距離!!
TartanPest : Robotic Solution to Help Seek and Remove Spotted Lanternfly Eggs : Farm-ng Competition 可用於清除害蟲卵塊的機器人
2023/08/25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機器人研究所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種自動化機器人名為TartanPest,可用來控制斑衣蠟蟬的傳播。TartanPest是該團隊參加農機公司Farm-ng的 2023 年農場機器人挑戰賽的參賽作品,它結合了全電動的拖拉機、機械手臂和電腦視覺技術在田野和森林中行走,利用700 張斑衣蠟蟬卵塊照片以及深度學習模型,機器人能識別卵塊並將它們從表面刮掉清除。每個卵塊中約包含 30-50 個卵,通常會出現在樹木、岩石、戶外家具和生鏽的金屬表面上,在每年秋天產下並於春天孵化,孕育出新一代的害蟲。
「蔣蔣果園」打綠光 有效杜絕荔枝細蛾作亂
2023/08/18
「蔣蔣果園」位在高雄大樹溪埔地區,園內種100多顆荔枝,園主蔣世明、蔣昆霖父子不希望親友吃到有施用農藥的荔枝,向來採取無毒農法種植,品質雖獲肯定,卻不敵近年荔枝細蛾的危害,最慘的一次損失3、4千斤,占總產量約四分之一。   「蔣蔣果園」二代蔣昆霖本身學化工,不忍見荔枝細蛾肆虐,讓雙親心血白流,不斷想法設法找防杜荔枝細蛾方法,後來得知鳳山試驗所研發出綠光燈照防治法,綠光夜間照射後,細蛾可停滯不動,減少交配產卵機會,有效防治。於是說服父親撥一塊果園嘗試,一試成功,今年獲高市農業局補助智慧控制防治系統,生產讓消費者更安心的玉荷包。   據研究,一隻細蛾在半個月的二代繁殖,可產下近萬顆蟲卵,荔枝產期時侵襲各果園,讓農家氣急敗壞。蔣昆霖說,被細蛾侵害的荔枝長不大,果粒畸型且易掉果,他引入燈照防治法後,使用更堅固的錏管當支架,牽電線電燈,一分地約花6萬元,整園花了十來萬,兩年就回本。不僅防治荔枝細蛾,也省去烈日下施藥的人力等成本。   「蔣蔣果園」為種植無毒且品質優良的荔枝,在管理上利用水解鮭魚蛋白為基底製做氨基酸肥料搭配有機肥打好基礎,再搭配修剪培育強健枝條,且不使用植物荷爾蒙促進著果和刺激果實肥大,種出來的玉荷包口感Q彈,風味更具層次。
新品種馬鈴薯「種苗6號」 產量及環境耐性更好!
2023/08/11
誰能抵抗洋芋片的誘惑!馬鈴薯怎麼料理都好吃,變身成零食、沙拉、薯條等,都深受消費者歡迎。   現在有個更好種、產量更高、加工表現更好的馬鈴薯新品種,由種苗場研發的種苗6號,與目前臺灣主流馬鈴薯「克尼伯」一樣,可鮮食、加工兩用,不過種苗6號在產量表現及環境耐性都優於克尼伯!
Are Robot Bees The Future? 機器蜜蜂會是未來嗎?
2023/08/04
蜜蜂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75%主要作物依賴動物授粉。但幾十年來,蜜蜂持續面臨各種困境,包含棲地喪失、殺蟲劑、氣候變遷等,然而機器蜜蜂會是未來的解方嗎?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