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二)---水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2/26
摘要: 水資源的永續利用是這個世紀的重要課題,因此保護水資源不被汙染破壞是目前制定政策單位的重要責任。然而工業污染與家庭汙染等點源汙染都有辦法集中處理,唯獨農業對水的污染最難監管,因此OECD國家開發風險指標評估農地的水汙染風險,並將易發生農業污染的高風險地區劃定為脆弱地區。再針對脆弱地區制定「狀態指標」監測這些脆弱地區的水質是否遭農業汙染。 OECD對農業與水質相關的領域中,主要關注於下列幾個關鍵議題: 1.硝酸鹽對地表水與地下水、近海的污染; 2.地表水的磷含量; 3.殺蟲劑污染; 4.土壤沈積物與礦物鹽的害處。 5.水中農業污染物過量,對人類健康的疑慮 6.污染物濃度過高而導致生態環境問題,包括水體優養化之類的生態疑慮。 農業不是唯一會污染水生環境的產業,但是在多數OECD國家,農業確實是禍首之一(以氮為例,歐洲國家約20~50%氮汙染來自農業)。 農業所造成的水污染議題如下表所示 污染物 水污染議題 造成汙染的幾項農業活動 營養物質(主要是硝酸鹽與磷) 優養化與危害水質(藍嬰症候群、胃癌) 農業生產(肥料與糞肥含有過量的硝酸鹽與磷,排放到水中) 有毒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屬、殺蟲劑) 危害水生生物與破壞飲用水質(污染水資源) 廢水污泥污染農田(重金屬)、施用植物保護產品(殺蟲劑、殺菌劑等農藥) 土壤沈積物 危害水生生物(水的濁度過高)與水運交通(淤積) 沒有妥善保護土壤(風蝕、水蝕、耕犁侵蝕、缺乏植披等) 有機物質 危害水生生物(水質缺氧) 糞肥(畜禽養殖場) 酸性物質 危害水生生物(水質酸化) 畜牧業(氮揮發) 生物污染物 破壞飲用水水質(病菌與病毒) 牲畜排泄物排到水中 礦物鹽 破壞飲用水質、不利灌溉、危害水生生物(水質鹽化) 土地使用不當(砍伐多年生植被)和不當灌溉方式。表土受侵蝕進入水體。   Source: OECD Secretariat OECD_1999_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for agriculture_Methods 7 Results (1) 為了評估農業對水質的影響,OECD開發兩種評估方法:「風險指標」和「狀態指標」。這兩指標都強調硝酸鹽和磷的偵測。 1)「風險指標」用來“評估農業活動對水資源的潛在危害”(評估農業區可能對水資源造成的污染)。 2)「狀態指標」則是針對易發生農業污染的地區(文中稱為脆弱地區或高風險地區),“監測脆弱區目前水資源含有的污染物是否超標”的衡量標準。 風險指標具有預警功能(Harker, 1998)。愈來愈多國家設計風險指標,以評估農業可能對水質造成的影響,因為「監測」水質狀態耗時費力,加上難以區分哪些是、哪些不是農業造成的。此外,藉由水污染風險指標,可以找出危險地區,推測可能原因。 以氮汙染風險為例,目前通用的「潛在硝態氮濃度」 作為風險指標評估方法是監測土壤的「氮含量」除以「可流經地表稀釋氮的水量(年平均雨量-蒸發量)」,可以估算農田排出的水所含硝態氮濃度,以此指標雖然只能作為參考,但仍有幾個優點: 使用硝酸鹽風險指標的好處  只要算出超量氮,就可以輕易得出「潛在硝酸鹽濃度」  可以間接測量到額外的指標  方便各國比較  時間序列相當容易計算,可以預測趨勢變化  數據每年更新  只要資料許可,無論地理區大小(全國、區域、生態系、集水區)皆可計算。  提供一個早期預警可能出現的問題  估計潛在的農業影響(剔除工業與家庭來源的污染)  可以嘗試評估農業汙染的經濟成本  可以畫出汙染風險地圖標定高風險地區(脆弱區)方便管理,並且可在脆弱區設立水質採樣點,並搭配以狀態指標做評估標準。  補足狀態指標無法表達的功能,如下兩例。  因為「監測」水質狀態耗時費力,加上難以區分哪些是、哪些不是農業造成的。此外,藉由水污染風險指標,可以找出危險地區,推測可能原因。  因為驅動力(農業活動)和水質狀態往往不是線性關係,風險指標較能表現出其中之關聯性。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水質指標 報告檔案: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二)---水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
2013/02/26
評析結果   中研院昨日發布《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指出,臺灣長期面臨稻米過剩、雜糧不足問題,造成糧食低自給率,未來若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短缺,臺灣僅百分之三十三的糧食自給率將是一大隱憂,建議活化休耕地,甚至開放國有與臺糖的農地給年輕人回鄉耕種,並召集退休老農組成顧問團,傳承耕種經驗。 《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由中研院院士廖一久與周昌弘擔任召集人,他們認為,當前農業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優良農田快速流失,生產環境受污染;臺灣糧食自給率低,危及糧食安全;長期稻田休耕政策影響生產環境;老農津貼淪為選舉政治籌碼;農業產業與科技研發實力未受政府重視;農業科技人才養成不符產業需求;不合宜的農政法規抑制高科技、高收益產業的形成;兩岸農業交流缺乏全盤配套策略;TPP及FTA簽署貿易自由化,嚴重影響農業生計。 下列為中研院院士顧問團隊之建議: 在人力資源方面:培植「知識型農業」,吸收具有實務經驗之農業研究及農企業退休人才,或40歲以下對農業有興趣之青年,提供台糖或國營閒置土地,給予優惠地租,鼓勵年輕世代加入農業行列。 在擴大就業機會方面:建議行政院應設立一整合機制,提升台灣農業與食品為「 預防型健康產業」,並採取優惠措施,創造健康及鼓勵競爭的商業環境(含法規)和貿易政策。 在調整結構政策方面:以「小地主大企業」策略,讓現有農民與農企業契作生產,促進農業發展與解決農業產銷問題。 在發展政策與法令規章方面:包含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朝野立委應盡速達成共識,終止〈老農福利暫行條例〉;促成「農業基本法」立法,使農業預算能在國家預算中占一定比率;政府應維持國產畜產品不用瘦肉精之規定,同時將進口有瘦肉精的產品標示告知等。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加強開拓國際及大陸市場 ,以「台肥公司」及「台糖公司」結合民間企業,研擬農業技術援外結合民間企業參與,進行國際農業投資發展兩岸及國際農企產業。 另外,成立「行政法人國家農業試驗研究院」(國農院)、「財團法人國家農業科技研究院」(農科院),兩院雙軌並行以因應國際化之挑戰。並恢復「科技人才任用條例」,吸引高科技優秀人才。 資料相關連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2/21/n3805262.htm http://tw.sports.yahoo.com/news/%E4%B8%AD%E7%A0%94%E9%99%A2%E6%8F%90%E5%BB%BA%E8%AD%B0%E6%9B%B8-%E9%BB%9E%E8%BE%B2%E6%A5%AD%E4%B9%9D%E5%A4%A7%E5%95%8F%E9%A1%8C-120000794.html   報告檔案: 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
土產鰻魚被日本列為「瀕危物種」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6%B2%92%E6%9C%89%E9%B0%BB%E9%AD%9A%E7%9A%84%E6%99%82%E4%BB%A3-%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4%BA%BA%E9%A1%9E%E6%BF%AB%E6%8D%95-%E6%97%A5%E6%9C%AC%E9%B0%BB%E9%AD%9A%E5%83%B9%E6%A0%BC%E9%A3%86-153714134.html http://tw.news.yahoo.com/%E4%BB%A5%E5%BE%8C%E9%B0%BB%E9%AD%9A%E5%90%83%E4%B8%8D%E5%88%B0%E4%BA%86-%E6%97%A5%E7%A7%91%E5%AD%B8%E5%AE%B6%E7%A8%B1%E9%B0%BB%E9%AD%9A%E9%9D%A2%E8%87%A8%E6%BB%85%E7%A8%AE%E5%8D%B1%E6%A9%9F-123747202.html http://tw.news.yahoo.com/%E6%97%A5%E8%AB%87%E6%BC%81%E6%AC%8A%E7%82%BA%E9%B0%BB%E9%AD%9A-%E9%99%B3%E4%BF%9D%E5%9F%BA-%E6%98%AF%E8%AB%87%E5%BE%A9%E8%82%B2%E5%90%88%E4%BD%9C-070705406.html   摘要 鰻魚在日本是國民美食,尤其是鰻魚飯也有許多台灣人喜愛。不過未來可能面臨吃不到鰻魚的窘境。東京水產市場的鰻魚1月交易價格為一公斤4200日圓,比去年多約1.7倍。而多家知名餐廳紛紛調漲鰻魚價格,顯示鰻魚在市場上已漸出現物以稀為貴的景象。日本農水省向日本媒體表示,2006年鰻魚豐收時,每公斤平均交易價約27萬圓,但前年已出現87萬圓的驚人價格,近日更可能飆破萬圓。日本科學家稱,由於諸多因素可能導致「鰻魚正瀕臨滅絕的危機 !」 鰻魚苗減少的原因相當多,可能是濫捕和生態環境遭破壞、海洋環境發生變化等因素所造成;東京大學大氣海洋研究所表示,日本鰻苗迴游時節延遲疑與海洋變暖有關,從太平洋游入日本沿岸的日本鰻苗「白仔鰻」,洄游的高峰期已經從以往的初冬,大幅延遲到隔年初夏。海洋研究所呼籲應儘快制訂捕魚限制並保護河川環境。 雖然部分人士提議不使用天然鰻魚魚苗的「完全養殖法」,但是日本水產綜合研究中心則指出,這種養殖法仍面臨養殖成本高和存活率低等各種問題有待解決。日本生態學者強調,目前天然鰻苗停止捕撈10年以上,才能恢復往日生態,因此需立即下令禁止捕撈。農水省則強調將加強人工鰻魚養殖,以使市場回歸正常。日本環境省今天表示,日本政府決定,將日本本地產鰻魚,列為「瀕臨滅絕物種」中,危險性第二高的物種。另日本宮崎縣政府決定,每年10至12月禁捕長超過25公分的鰻魚,以保護產卵期的成年鰻魚。這是首次有日本地方政府禁捕成年鰻魚。禁令將在下月開始實施,違者將最高刑罰是一年以下徒刑,或罰款50萬日元。養殖鰻魚需要捕捉天然鰻魚苗培育。成年鰻魚在10月至12月順流而下入海產卵,禁捕可以增加鰻魚苗數量。 另外日本這次會和我方談漁權問題,主要是因為日本鰻魚缺貨,日方需要我們的漁民海上捕撈,提供日方需求。不過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鰻魚的問題是「鰻魚苗」資源匱乏,所以好幾個國家要合作鰻魚復育,日方因此希望我們能在雙方漁業談判中納入討論。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漁業
諾貝爾醫學獎-萬能細胞勝出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8%90%AC%E8%83%BD%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5%8B%9D%E5%87%BA-191300732.html http://tw.news.yahoo.com/%E8%AB%BE%E8%B2%9D%E7%88%BE%E9%86%AB%E5%AD%B8%E7%8D%8E-%E5%B9%B9%E7%B4%B0%E8%83%9E%E7%A0%94%E7%A9%B6%E7%86%B1%E9%96%80-070504509.html   摘要 全球矚目的二○一二年諾貝爾六大獎項得主八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出爐的是「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日本的山中伸彌與英國的古爾登(John Gurdon)兩位,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卓有貢獻的科學家同獲殊榮。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學院的諾貝爾委員會表示,兩位得主在幹細胞研究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發現成體細胞經重新編程,可成為誘導式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態的細胞,革新了人類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因而獲得殊榮。日本科學家上週才使用了山中的方法,成功將老鼠的皮膚細胞變為可以製造出小老鼠的卵細胞。 報導指出,諾貝爾獎評審認為,此兩位科學家研究成熟細胞可以重整為未成熟的細胞,並發育成人體中的組織。此項研究能徹底改變人類對於細胞與生物體發展的了解程度。幹細胞是人體的萬用細胞,腦部、心臟、骨頭、肌肉及皮膚等組織與細胞的根源,胚胎幹細胞來自剛成長的胚胎,幾乎能在身體內製造任何一種細胞。它們正式名稱為多功能性幹細胞,又稱「萬能細胞」。所謂的「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簡稱iPS細胞,本質上與胚胎幹細胞雷同,且有能力變成任何細胞。科學家希望控制幹細胞的轉化特性,以治療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的各種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症的腦細胞、糖尿病的胰臟細胞,或是脊椎神經損傷的神經細胞。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生物技術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對氣候變遷的適應策略
2013/02/26
摘要: 農田、牧場和森林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0%,這些地區都逐漸暴露在日益增加的氣候變化威脅中。氣候變遷導致空氣溫度和降雨的異常改變,造成旱災和洪水的頻率及強度增加,使土地、土壤和水資源質和量的改變,對社會經濟也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收成及產量下降、全球市場價格波動、貿易體制的地理分佈改變、越來越多人面臨飢餓和糧食不安全的風險。而世界農糧組織針對氣候變遷進行一系列規劃性調適策略,包括農業生態多樣性、土壤和土地管理、水資源管理、漁業畜牧森林、農村生計、農業及糧食安全的相互作用、作物產量預測、法律規範及政策、建設能力及技術移轉、知識管理等,多面向、漸進之因應對策,改變農業制度、調適能力,促成特定的適應性。   作  者: 黃旭平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關鍵字: 氣候變遷 世界農糧組織FAO 報告檔案: Adap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ies 全球趨勢-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對氣候變遷的適應策略
美日TPP談判最新進展
2013/02/26
摘要 TPP的成員原先只有四個小經濟體:汶萊、智利、紐西蘭和新加坡。但過去幾年,包括美國、澳洲、馬來西亞、秘魯和越南等國,也積極地加入談判。目前的TPP成員包括美、加、墨、澳、星、馬、越等十一國,致力於相互減免彼此的關稅,促進貿易往來。但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成員國必須同意關稅減免的目標不排除任何產業與產品。美國與TPP其他八個成員國的貿易量雖然佔不到5%,但TPP可能成為其前進APEC自由貿易區域的轉接站,這將使全球經濟中心,從大西洋位移到太平洋。 近日(2013/2)日本總理安倍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後,雙方在用詞審慎的聲明中重申,如果日本加入美國和其他10國行列,展開TPP談判,「所有商品都會納入協商」。 同時,聲明為TPP談判的可能結果預留空間,因體認到兩國都有貿易敏感事項,例如日本對於特定農產品和美國對於特定製造業產品,兩國政府確認,不要求某一方取消所有關稅,日本還是可以禁止稻米進口,美國則能繼續對日本車徵稅。 但這項聲明「令人擔憂」,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Ford Motors Co)和聯合汽車公會(UAW)一直向歐巴馬政府施壓,要求日本透過改革開放更多汽車進口之前,不要讓日本加入談判。雖日本已沒有對進口車徵關稅,但福特和聯合汽車公會認為,日本仍透過規定和其他非關稅障礙阻撓外國車進口。日本的農民深恐美國稻米會因此大舉入侵,因此紛表反對。 TPP議題是日美峰會的重頭戲,美國重返亞太的經貿戰略中,包括鼓勵日本加入這個亞太自由貿易區。但比起美國,TPP的小成員們更歡迎日本的加入,因為日本是美國之外的第二大市場。只是,這些國家擔心TPP全面開放的「黃金標準」,將受到挑戰。如果日本參與,可能會對其稻米市場採取保護措施,這樣一來,可能連帶助長美國大力補貼其製糖業。不管如何,美日TPP談判協商進展仍須要進一步持續觀察。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TPP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cwef.cw.com.tw/2012/article/article12.aspx http://tw.news.yahoo.com/%E7%BE%8E%E6%97%A5%E8%AB%87tpp-%E4%B8%8D%E6%8E%92%E9%99%A4%E4%BB%BB%E4%BD%95%E7%94%A2%E6%A5%AD-012011537.html http://udn.com/NEWS/WORLD/WORS1/7716489.shtml
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簽署預備戰
2013/02/26
摘要 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的預備會議廿一日落幕,2013年三月下旬或四月上旬在南韓第一回合談判;對區域自由貿易腳步略顯遲緩的日本而言,總算有個開端。中、日、韓3國人口超過15億,3國均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且互為重要貿易投資夥伴。中日韓FTA建立,旨在促進三國之間經濟一體化、消除貿易壁壘、允許貨品與服務在國家間自由流動。 依目前實際情勢觀之,大陸為中日韓FTA之主導者,推動態度亦較為積極。大陸之所以積極促成三方FTA,可能並非純粹基於經濟考量,更有來自於政治和戰略考量之佈局。特別是美國藉由推動TPP作為整體「重返亞洲」策略的經貿手段後,對於大陸在東亞地區之主導地位自然有所影響,大陸可能期待透過中日韓FTA之簽署,作為降低美國經貿影響的策略之一。 從關稅結構觀察,以中日韓在2004年所公布的共同研究資料顯示,其各自之平均關稅,大陸為11.3%(其中工業產品平均關稅為11.3%,農產品關稅稅率18%),韓國平均關稅為12.4%(工業產品平均關稅7.1%,農產品52.1%),以及日本平均關稅為3.1%(工業產品平均2.5%,農業產品18.4%)。故若僅以工業產品之關稅自由化作為觀察對象,則大陸的平均關稅最高,未來在中日韓FTA中需要推動關稅自由化的壓力也最大。 未來,無論中日韓FTA是否順利進行,抑或仍有許多變數存在,台灣對其發展仍須緊密觀察,畢竟中日韓都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2011年合計(含香港)佔我國貿易總值的45.8%,因此這個FTA之形成,必然對台灣產生相當程度之影響。 產業競爭力、投資環境健全,以及取得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對於增加出口、吸引外人投資而言,比洽簽FTA更為直接有效。因此,台灣與其擔憂中日韓FTA之影響,不如持續推動包括在市場開放與法規制度等層面之自由化改革,才是不二法門。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農政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711868.shtml#ixzz2LoNHFkmZ Power By udn.com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3&docid=102209330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3022000168.html
超越GDP的新幸福思維-物種多樣性之重要性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5%9C%8B%E9%9A%9B%E7%92%B0%E5%A2%83%E8%A9%95%E8%AB%96-%E7%89%A9%E7%A8%AE%E5%A4%9A%E6%A8%A3%E6%80%A7%E8%A3%9C%E5%84%9F-%E7%A4%BE%E6%9C%83%E5%B8%82%E5%A0%B4%E5%8C%96%E6%A6%82%E5%BF%B5%E7%9A%84%E6%A5%B5%E8%87%B4-162202897.html http://tw.news.yahoo.com/%E7%B6%93%E6%BF%9F%E5%8F%AF%E4%BB%A5%E4%B8%8D-%E6%A8%A3-%E8%B6%85%E8%B6%8Agdp-%E5%B9%B8%E7%A6%8F%E6   摘要 巴西里約熱內盧於2012年舉行第三次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如何提出可替代GDP的社會福祉衡量系統,以促成全球調整經濟成長範型,揚棄現行無視環境品質與自然資源耗用代價的褐色經濟(brown economy),邁向可兼顧消滅貧窮及環境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亦被視為大會的重要課題。 同年第3屆諾貝爾獎得主全球永續論壇共同發表的〈斯德哥爾摩備忘錄〉、地球高峰會的秘書處公佈的《我們希求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的協商文稿,再至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高階小組(High-level Panel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發表的〈韌性的人類與地球:值得選擇的未來〉 (Resilient People, Resilient Planet: A Future Worth Choosing)中,均明白指出,鑑於GDP作為衡量「社會進步」指標之侷限性,應儘速發展一可將自然資本、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經濟與扶貧政策的社會影響納入考量的新福祉指標衡量系統。 生物學者威爾遜博士(Edward O. Wilson)1988年組合了一個新詞:「生態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 =biodiversity),在這個概念中,物種的歧異度要更重於物種的數量(豐富程度),讓基因庫能夠盡可能的實現多樣化。但是這個物種多樣性的價值當前卻遭受無情的打擊,在「物種多樣性補償」(biodiversity offsets)這一個即將大行其道的新興市場經濟觀念下,物種多樣性脫去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光環,出現在販賣區的價格表內成為可以討價還價的項目。簡單地說,「物種多樣性補償」的觀念主要是指在因為A地區的原生生態環境在「不得不」的情況下被人類破壞,而使得A地區的物種多樣性遭受損傷,為補償A地區的物種,允許人類在其他B、C等其他地區重新構築類似A地區生態環境的行為。 舉例沿海濕地亦為一重要生物棲地。研究中針對濕地及紅樹林群落進行分析,其生態服務的總貨幣資料價值,每年每公頃最高達到21萬美元,最主要的價值分別在於水質處理、提供物種遷移廊道以及極端氣候調節上。其中光是在水質淨化上,價值即高達每年每公頃12萬美元以上,顯見沿海溼地作為地球之腎的重要性。現在公認,美國於1972年由環保部與陸軍工程部所著手解決濕地問題,為生態補償的始祖。其所依據的操作性概念,到今天都奉為環境開發的準繩: 1.迴避:首先對開發地點進行環境評估,是否一定要在此地開發?還是盡可能的避免開發? 2.減輕:如果開發是必須的,那麼應當儘量把規模縮小; 3.補償:如果以上都無法滿足,那麼就是最後一步,把此區域的生境,移植到其他的區域。即便如此,美國環保部含蓄的承認,美國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和外來物種等等原因而每年平均失去6萬公頃的濕地。 TEEB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研究計畫(全名為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會中提出一份簡要報告強調TEEB的研究,並不是要為生態系統訂出一個價格,而是要真實反映其長期被忽略的價值。 因此各類TEEB的研究成果,不必然是生態系統值多少錢,亦可是物理性的單位。例如溼地的防洪效果,可減少多少人的壽命損失之類的。現今生物多樣性的國際論述已轉向「是為了追求人類自身的健康與福祉」,糧農署官員出席說明了生態保育對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以及推廣永續性農業作為減緩壓力的對策等。世銀官員則提出對開發者融資方面的審查原則,已納入生物多樣性衝擊評估、加強補助水源保護的保育計畫等。 貧窮國家為了脫貧,毀壞其生態棲地作為畜牧用地或工業用地,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流失的關鍵因素。而面對此狀況,「生態系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學」研究進一步分析生態服務的價值對貧窮國家的重要性。分析結果顯示,在傳統經濟統計中,農林漁牧等初級產業,約僅佔貧窮國家總GDP的6%到17%,但實際上,若將生態服務納入考量時,則生態系的真正價值高達貧窮國家貧困階級GDP的46%至89%不等。因此生態保育,絕非是貧窮國家的脫貧的阻力,而是助力。 依據此項研究成果,於2010年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0)上,通過了「2020年前,各締約國應將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納入全國與地方政策規劃之中,且須與國家會計系統加以整合」此政策目標。UNEP主辦的「青年綠色就業」(Green Jobs for youth),UNEP與ILO(國際勞工組織)代表強調,只有綠色經濟創造出來的就業機會,能夠涵納新增的青年就業人口。 對照台灣,雖然在行政院永續化下,擬定「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與跨部會的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但在各大會議甚少見到衛生或金融主管官員出席討論或深度發言。台灣需要更多溼地生態價值的研究環境教育的角色,不只是放在環境意識的提昇,而須檢視面對未來經濟體轉型時可以發揮的積極功能,整個國家的政策更應把生物多樣性當一件重要的事情看待。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森林&農業環境
監測外來入侵種-保障歐洲本土生物多樣性
2013/02/26
發布日期: 2013/02/26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5%A4%96%E4%BE%86%E7%89%A9%E7%A8%AE%E5%85%A5%E4%BE%B5%E5%A8%81%E8%84%85-%E6%AD%90%E6%B4%B2%E7%A9%8D%E6%A5%B5%E5%9B%A0%E6%87%89-105200141.html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407436   摘要 21日由歐洲環境部公佈的《外來物種入侵對歐洲的衝擊》報告,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從全球各地引進至歐洲的動植物,為歐洲的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大於預期的威脅,每年至少造成160億美元的損失。 歐洲環保署(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EEA)表示,在許多地區生態系統因為汙染、氣候變遷和系統逐漸碎裂而被削弱。外來物種入侵對自然界帶來與日俱增的壓力,這種情況極度難以扭轉。從來自非洲的長尾鸚鵡、來自亞馬遜的鳳眼蘭、熱帶「殺手海藻」、日本虎杖等,共有超過1萬種「外來」物種在歐洲立足,其中已知至少1,500種有害,報告中警告,入侵外來物種的「競爭、掠食,以及在原生物種和外來物種之間傳遞疾病,對原生物種的生存造成重大威脅。」而這股正在擴張的壓力,將使得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難以恢復原貌。」,估計每年歐洲至少造成120億歐元(160億3千萬美元)損失。歐洲環境部表示入侵外來物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IAS)已被認定是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的因素之一,並且「在許多區域,生態系統因汙染、氣候變遷和棲地畸零化,生物多樣性更顯脆弱。」 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定義,「外來種」(alien species)指被引入到一個地區或區域的物種,而這些地方原本沒有這樣的物種。「入侵外來種」(invasive alien species; IAS)則指對環境、經濟和(或)人類健康已造成(或可能造成)傷害的外來種。尤其當地氣候改變反而適合外來物種的生長,最終外來物種得以佔地為王,成了「入侵外來物種」。 歐洲環境部提出警告,隨著全球貨物運輸和人類遷徙的頻率和範圍持續增加,「入侵歐洲的外來物種的數量和所帶來的衝擊力,未來將可能大幅上升。」氣候變遷也使得入侵外來物種,有更多機會增殖和擴散,「在這種景況下,入侵外來物種可能會啟動一連串複雜且不可預測的後果。」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帶來的風險,比先前認定的還要大。根據歐洲環境部的建議,EEA敦促最好解決的方法是「結合預防性措施、早期偵測、一旦發現入侵跡象即予以快速回應」。把重點進一步放在防止引進有害物種,並建立較好的預警系統,以區分有害或有益的物種,在歐盟的政策框架下研擬具體方案。 註: 1.日本虎杖的地下根莖系統會嚴重損壞公共建設,如樓房建築、河堤邊坡築體、人工渠道、鐵道、一般道路以及建築工地。」「當洪防系統的完整性遭受破壞,可能導致洪災頻率增加。」 2.亞洲虎蚊,源自東南亞。虎蚊在白晝的攻擊性很強,能傳遞20多種病原體,包括黃熱病和登革熱。20多年來,由於西北歐和巴爾幹半島冬季已日漸溫和、夏天也變得暖和,正是亞洲虎蚊喜歡的氣候,而在逐漸乾燥的南歐則會數量減少。根據利物浦大學的研究團隊預測2030年到2050年的氣候趨勢,未來亞洲虎蚊對歐洲北部威脅可能增加,對南歐則會減少。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森林 E化
中國面臨糧食安全危機
2013/02/24
長期以來,中共政府將中國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定為政策「紅線」,認為糧食自給率低於此可能出現糧食安全問題。近日中共「兩會」討論時中國糧食安全又成焦點,中國糧食供應已經跌破95%自給率安全線,自給率水平不足90%,另外中國16%耕地已遭重金屬污染,中國糧食安全令人擔憂。  以糧食生產而言,去年儘管中共政府稱糧食產量連續9年增產,但與此同時,小麥、玉米、稻穀和大米等穀物進口量卻大幅上升,淨進口1296.7萬噸,增長3.1倍。而且大豆的進口逐年遞增,2012年,中國進口大豆5838.5萬噸,同比增10.9%,再創新高。中國表示,2012年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進口量突破了7000萬噸,如果按照糧食生產總量1.2萬億斤計算,中國的糧食自給率水平已經不足90%,越來越多地需要依靠國際市場,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糧食越來越依靠外部進口的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自產的糧食由於農藥和耕地受重金屬污染等原因,安全也令人擔憂。在中國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而專家普遍認為,食用在受污染耕地上生長出來的糧食將會導致人體出現健康問題。為了片面追求糧食產量,在糧食生產過程中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糧食增產速度遠遠不如化肥和農藥的增長速度,農業成為了最大的污染來源。  因此如何同時兼顧糧食生產與農產品安全,將是中國本年度重要的農業發展課題與挑戰。 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3/3/13/n3821895.htm 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3bcacf04-aebe-4b2b-b0f2-5717fe47645e#ixzz2O4j0BvMC
成功化學合成馬鈴薯的重大蟲害─胞囊線蟲的孵化促進物質
2013/02/24
摘要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1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胞囊線蟲寄生於馬鈴薯的根部,危害馬鈴薯生長,使其收穫劇減,不僅在北海道,對世界各地馬鈴薯的生產帶來重大威脅。北海道大學領先世界首次成功化學合成馬鈴薯的重大蟲害---胞囊線蟲(cyst nematode)的孵化促進物質Solanoeclepin A,並與獨立行政法人農研機構北海道農業研究中心共同證明此化學合成品會強力促進胞囊線蟲的孵化。期待將其用於在尚未種植馬鈴薯的旱田中,促使胞囊線蟲孵化,利用其幼生無法從馬鈴薯以外的植物]取得營養的特性,使其缺少食物而餓死,以發展對環境友善的胞囊線蟲驅除法。未來將更進一步開發比合成Solanoeclepin A成本更低、可大量供應的化學替代品。 關鍵字:胞囊線蟲 Solanoeclepin A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 http://www.s.affrc.go.jp/docs/10topics.htm
日本農業科技研發課題 2012-2015
2013/02/22
摘要 日本農研機構(NARO, 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 )為了達成日本政府所交付的第三期中期目標,設立大型主題任務的方向並致力研究。為了增進研究效率,更在各大型主題任務下設有中型主題任務,各研究課題的概要將包括穩定糧食供給、處理全球共通的問題、創造新需求、活用地區資源,可供研究人員策略規劃之參考。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日本農研機構(NARO, 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Organization ) 相關連結: http://www.naro.affrc.go.jp/project/challenge/index.html 關鍵字: 農業 溫室效應 園藝 農產品 食品 報告檔案: 日本農業科技研發課題 2012-2015
農業科技103年度優先議題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2013/02/2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為使該農業科技前瞻資訊進一步落實科技政策規劃,完善我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農委會特於本(101)年度委託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簡稱本學會)執行「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之建立」計畫。日前已完成台灣農業重要問題與需求之問卷調查,將以本次優先議題問卷議題調查進一步聚焦並規劃研發策略,做為決策單位研提優先議題與相關科技規劃之重要參考。 本問卷之設計係參考日前農業重要需求調查結果與農業科技前瞻議題,盤點近三年政府資源投入情形,將議題分為新興型、成長型與成熟型之三種議題類型。本次問卷的目的,即是要對新興型(24題)與成長型議題(6題)進行評比,評比準則包括(1)此議題對產業發展之重要性、(2)政府投入資源發展此議題之優先(急迫)性與(3)藉由科技手段解決此議題之可行性,再次聚焦後選擇出優先議題,以作為政府優先進行科技資源分配之參考依據。 本次調查分析結果可由此下載: 農業科技103年度優先議題問卷分析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2013新措施
2013/02/22
摘要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2013新措施 美國政府在治療食源性疾病的醫療支出,每年高達 1 千 5 百億美元。食源性疾病每年導致 4 千 8 百萬美國人(每 6 個美國人中就有 1 人)生病,造成 12 萬 8 千人住院、 3 千人死亡。因此美國在2011年通過《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在今年2013,《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將有兩項新法規開始施行:《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範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和《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 這兩個措施有別於過去被動式的檢驗『產品』是否安全,而是直襲生產地做監管,以科學為基礎,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管理認證 。 《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範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法規擬議的條文主要著重在預防性管制,要求食品企業的加工、包裝或儲存食物的人和設施,都要有一個書面的預防性管制計劃。例如,食品加工企業需要制定和報備,包括害蟲控制、衛生間標準和工作人員著裝標準等在內的一整套衛生措施。以下為預防性管制計劃之內容包含: 1. 評估食物『有可能發生的危害』,如病原體(致病微生物)和過敏原。 2. 對前項所述之『危害』制定『風險控制程序』,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這些『危害』發生之風險。 3. 對前項所述之『風險控制程序』制定『監控程序』,並釐清如何監控這些『風險控制程序』。 4. 保持日常的監測記錄。 5. 制定『危機處理程序』,詳述當問題出現時,必需採取什麼樣的正確行動。 《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法規草案擬議的條文主在預防性管制,用以減少微生物造成的公共健康問題。擬議的規則將涵蓋所有水果和蔬菜之生產、商業行為、簡單加工或運送等預防性管制程序。例如,農場應確保農作物不受髒水或動物糞便污染,一些農場為此還要設置防止野生動物的隔離欄。其主要內容包括降低下列農事操作污染食物之風險: 1. 灌溉及其他農業用水; 2. 農場工人衛生; 3. 糞便及其他的土壤;(田區附近的廁所、化糞池) 4. 入侵種植田區的動物;(老鼠、蟑螂等害蟲) 5. 影響衛生條件的建築物、設備和工具。(集貨場、倉庫) 然而此法案亦遇到下列瓶頸: 1. 法案制定後政府監管的成本須花費14億美元,不少共和黨議員就認為,不必大費周章,小改即可 2. 將大幅增加農場、加工企業成本而造成國內業者反彈。 3. 部分項目太過理想化、科學化或與文化和習慣不同,因此不易被接受而難以執行。 雖然不少人提出質疑的聲音,但大多數民眾是看好《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的,認為政府投入預算到食品安全,從而減少醫療支出應該是一個很划算的投資。況且沒有人會願意吃會讓人生病的食物。 以下為過去美國所發生之食品衛生安全事件: 1. 2009 年爆發花生醬污染。 2. 2010 年雞蛋遭沙門氏菌污染、牛肉遭到大腸桿菌污染、生菜被懷疑受大腸桿菌污染等事件,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重視。 3. 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擴大授權。食品藥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規劃整個食品供應鏈建立全面性、以科學方法為基礎之預防性控管機制,並授權 FDA 在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能更迅速地反應與控制危害。 4. 2011年科羅拉多州“毒香瓜”導致全美33人死亡後,要求加快制定新法規的呼聲進一步高漲。 5. 2012年汙染事件仍然頻傳,美國政府透過改革食品安全法規,確保食物安全供應以保護公眾健康。 6. 2013實施《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和《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這是美國2011年頒佈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SMA)後的第一批基礎性配套法規,隨後還將陸續有系列法規出爐。如《第三方審核食品安全認證》與《進口審核措施》相關的法案。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銘漢彙整) 關鍵字:食品安全     資料出處: 光明日報 (2013)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12日 09:46 作者:記者 餘曉葵 美國:“大修”食品安全法規 http://big5.qstheory.cn/gj/gjgc/201301/t20130112_205166.htm 防檢局 廖鴻仁 (2011)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主要規範內容與對我農產品輸美之可能影響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44812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徐遵慈副研究員、吳佳勳助研究員 (2011)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對我國產品輸美之可能影響與因應建議 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18924 美國食品安全新法規即將出臺深圳品質新聞網訊 1月4日 http://www.szs12365.com/NewsOpen.asp?ID=49801&Type=129&Type2=129 寧波檢驗檢疫局 (2013) 美國第三方食品安全認證正式實施 http://www.sepu.net/86611-2.shtml pma (2013)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fresh produce exporters prepare for US FSMA http://www.freshplaza.com/news_detail.asp?id=105337 P. Scott Shearer Jan. 14, 2013 FDA Issues Proposed Rules for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http://nationalhogfarmer.com/business/fda-issues-proposed-rules-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
因應貿易自由化之農業
2013/02/21
評析結果 單以天然資源之少,知我國必要依賴於農產品進口才能養活全民是冷酷的現實。但是,由國土永續經營的立場,如何維持農地的充分利用以改進糧食自給率、及改進農業經營型態以提升農民得自農地的利益、都必要與農產品國際貿易開放的策略,密切配合才能求得我國農業的生存與發展。站在以上原則,建議我國可採取的農業經營原則及策略如下: 一、基本方針 1. 確保現有農地規模並維持以水稻栽培為主的永續農業生態系。 2. 涵養水源,有效管理國土,減少土石流之害,減少農業用水量。 3. 在五年內將農家得自農業經營收入提升到其總收入之五成以上。 4. 在十年內將農民所得提升到非農民所得之八成以上。 5. 維持國民健康膳食之農業生產及農產品貿易互配方案之周全規劃與執行。 二、提升農民的農業收入的具體方案 1. 將部分休耕田轉換為特用作物如藥用植物之生產及分子農場之用,並建立特用作物與分子農場之生產、加工及販銷直接連接之農企業機制。 2. 建立農畜生產與加工業兼營,又與餐飲業結合為一的「服務城市型農村」。 3. 豬屠宰場、魚與肉品加工業下腳之生技產品(如胰島素、肝素、蛋白質分解酵素、肝抽提物、血蛋白質水解物等),並將一切廢棄生質轉換為甲烷利用。 4. 如有剩餘休耕田,可用於高產量飼料用稻米的生產。 三、提出上列生技項目的理由 以農業產值的提升為目的之「農業生技國家型科技計畫」及其後續方案,雖然有不少成果,但是得以產業化者皆以小型公司為技術接受體的單一型計畫,不但對國家經濟效益不大,既未解除農地休耕問題,亦未增加農民收益的農業經營基本問題,有調整策略的必要。 農委會有「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但是缺乏以農業立地及人力資源為基礎的包括生產、加工、運銷與服務為一體的「合作農村」經營與管理方針與策略,而未將食品消費鏈的運作加入於農村經營的一部份,無法提升農民所得。 四、農業振興與農村永續經營的想法與建議 本人二年前實地考察宜蘭縣政府認為成功的合作農村,發現其雖然有配合生產、加工、銷售的雛型,卻無正確的環境與資源利用與技術整合觀念,又對於可資應用農業生技的認知不足,因而發揮整合能量非常有限,只以獲得政府獎勵金額為成果指標。因而本人建議選一個農村為對象,依據其兼顧自然與群社農業立地條件,研究規劃符合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植物生產與畜牧混營的「永續性」合作農場,先以電腦模擬方式檢視其資源利用合理性、技術連結可行性、以及與其服務對象城市的接受配合性,一再修正與再模擬,同時評估經濟效益,最後以最成熟計畫獲得地方的同意與認可後,向農委會提出實場驗證計畫,如獲成功,可為擴大推廣的藍本。(蘇仲卿,2013/2/7)   評析專家: 蘇仲卿榮譽教授 職稱: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教授 報告檔案: 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因應策略-以日本為例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與韓國農業因應策略總整理 TAMMY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E化領域
2013/02/20
摘要 探究現況農業E化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以拍賣場盤商或零售商為主的產銷體系、資訊散居各處取得繁複、氣候變遷影響氣象資訊掌握度、以提升量產為主之食品生產技術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1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E化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將以資訊與農業科技跨領域整合,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開創新型態經營模式,提高產品品質。生活方面應用資訊科技提升農民及民眾生活內涵,提供更便利的農產品資訊,確保產地到餐桌透明化。生態方面將應用資訊監測提供土地、水、空氣等農業環境變數,提升農業的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E化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E化最終版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生技領域
2013/02/20
摘要 探究現況生技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以傳統育種方式選拔優良品種畜禽、國內外消費者對GMO作物仍存有疑慮、動植物病害仍大多依賴化學藥物、國內現有品種無法充分受到保護、植物生產為機能性食品之原料來源具土地依賴性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8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生技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應普及生物技術提升農畜育種效率和生長發育調控,並有助於農畜產物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在生活方面探索生物體及其延伸產品之基因圖譜,推動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及細胞工程技術,精密調控細胞代謝路徑,增進農產品對人體的安全性、附加價值與機能性間接使消費者對GMO之認識與接受度普及。生態方面則是開發生物性農用資材,取代農、畜、水產業對化學藥劑的依賴,兼顧農產品的安全與環境生態的保護。 資料來源: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生技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生技最終版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防檢疫領域
2013/02/20
摘要 探究現況防檢疫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重要動植物有害生物數位化資料零散、有害生物之抗藥性品系出現頻率漸增、農用資材未充份經安全認證、外銷檢疫處理因各國標準不一而耗費資源、多數動物疫苗需仰賴進口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8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防檢疫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將建立完善健康種苗檢驗之生產制度與疫苗整合性產銷體系,強調自有品牌供應國際市場。生活方面則是開發食品安全為主之相關資材及檢測系統,使消費者對現行品牌更具信心。生態方面將闡明氣候變遷對農作物衝擊之機制,開發兼顧農產安全與環境生態保護之整合技術。 資料來源: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防檢疫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防檢疫最終版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