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畜牧領域
2013/02/18
摘要 探究現況畜牧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費時耗工的畜禽養殖模式、季節變化影響畜禽生產率、以食品營養為依歸,提供品質風味佳的畜產品、研發抗逆境與高產量品系為主的生產系統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3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畜牧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將結合資通訊、自動化生產及生物技術,改善生產效率與飼養環境;並育成具特定性能(如抗逆境或是豐產)之畜禽品種,在良好的飼養管理下,有效率地生產優質之動物性蛋白質與相關產品。在生活方面畜產品除具高營養價值外,並具有多種機能特性,提供消費者保健之需求及生醫領域之應用。生態方面對於畜產廢棄物藉由妥適的回收及再利用;另運用減碳的保鮮包裝及運送技術,使台灣畜產品更具生態環保及環境永續之外部效益。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畜牧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發布日期: 2013/02/18 資料出處: 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
2013/02/18
摘要 探究現況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保育重點在生態系統概念缺乏、未能精確評估作物受天氣災害發生的可能損失、溫室效應及極端氣候對生態系影響、森林在碳循環功能之估算及管理有待整合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3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研發森林資源與特有產物,妥善永續利用並產業化及其對農業環境之貢獻,創造森林綠色商機之綜合價值。生活方面將推動環境教育與結合網路資訊的休閒林業,使國民體驗大自然的同時也能寓教於樂,森林遊憩經營可兼顧國人健康生活及森林生態之維護。生態方面建立多元即時及統整的監測體系,維護生物多樣性,落實涵養水源、淨化環境與水土保持,健全森林碳管理,發展因應氣候變遷的林業技術,達成充分發揮生態功能之林業永續經營。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林業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發布日期: 2013/02/18 資料出處: 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農業環境領域
2013/02/18
摘要 探究現況農業環境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農業環境的資源過度開發與利用、對重金屬及化學污染的廢耕農地整治、灌溉用水管理粗放、地區間發展的同時對於都市排放汙染造成環境損害、劃定土石流潛勢溪流區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6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農業環境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將開發對環境友善之設施、資源與技術等各方應用,使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更具效率;並能供應安全符合永續生產認證之農林漁牧產品。生活方面將針對整合性之監測預警體系,普及應用到災害管理層面,使國民居住在免於災害發生和汙染風險的安全環境。生態方面讓農業生物多樣性被了解被重視,在農業環境與生態系統提供適當保育、復育與管理,促進農業永續經營。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農環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發布日期: 2013/02/18 資料出處: 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農業科技前瞻策略規劃成果-防檢疫領域
2013/02/18
摘要 探究現況防檢疫領域的發展瓶頸,包括重要動植物有害生物數位化資料零散、有害生物之抗藥性品系出現頻率漸增、農用資材未充份經安全認證、外銷檢疫處理因各國標準不一而耗費資源、多數動物疫苗需仰賴進口等。經農業科技前瞻四年運作,結集產官學研人士專業智慧提出18項科技前瞻議題,並對防檢疫領域型塑2025年共同願景,生產方面將建立完善健康種苗檢驗之生產制度與疫苗整合性產銷體系,強調自有品牌供應國際市場。生活方面則是開發食品安全為主之相關資材及檢測系統,使消費者對現行品牌更具信心。生態方面將闡明氣候變遷對農作物衝擊之機制,開發兼顧農產安全與環境生態保護之整合技術。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防檢疫領域策略規劃成果簡介 發布日期: 2013/02/18 資料出處: 農委員會科技計畫  100農科-1.1.10-科-a1
澳洲昆士蘭州的牧場管理
2013/02/18
簡介 昆士蘭州總面積1,727,000平方公里,其中超過80%都用作為放牧地,範圍從潮濕的熱帶地區延伸到乾燥的西部牧場。最廣的放牧是在自然牧場上。雖然是屬於重要牧場區,但它們所佔的面積不到昆士蘭總放牧面積的10%。牧場的投入需求最少,幾乎不使用肥料或灌溉,除草劑也僅是用來處理外來雜草入侵,而農藥是用來控制害蟲如蝗蟲。 目前昆士蘭放牧土地的牧場管理上正面臨到許多困難,包括高度多變的氣候條件、變動的商品價格和牧場規模過小,牧場規模可能小到無法以放牧業為經濟來源。這些壓力會導致過度的飼養密度,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造成放牧地的土地退化。而放牧者面臨的挑戰是他們的牧場管理作法需配合現況條件,同時又要能產出足夠的收入。 氣候 降雨減少的雨量變動是昆士蘭州氣候的主要特徵,從海岸到陸地雨量越來越明顯減少,之間的差異從潮濕熱帶海岸地區的平均總年雨量2000-4000公釐到西南部乾燥地區150-250公釐。 昆士蘭的北部,大部分降雨是落在夏季,而在南迴歸線以南的區域則是冬季為主要雨季。但平均降雨量可能會容易讓人誤解,因為該數值可能意指正常的和預測的雨量。圖一即是昆士蘭中部Jericho地區從1989年至2010年的總降雨量。可以清楚看到低於平均降雨量的月份要比高於平均降雨量的還要多。因此,取其中的中間值比較適合,因為它已經剔除了極端的數值。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檔案下載: 澳洲昆士蘭州的牧場管理 發布日期: 2013/02/07 資料出處: 2011年6月 Managing grazing lands in Queensland
美國農業發展策略計畫 2010-2015
2013/02/18
摘要 美國有超過半數的人依賴農業而生存,USDA的所扮演的角色勢必與經濟議題息息相關。今日農村功能已不僅僅是提供食物和蔬果,同時也和新興發展的商業機會例如:再生能源、寬頻技術以及休閒有關。與日俱增的挑剔消費者,驅使農村中的人們快速學習適應新的技術,建立多樣化且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商業環境。 為了協助農村迎接現今的挑戰,USDA針對以下四個目標而努力: 建立富足農村,使人民可自己自足,生活無虞。 確保國家林地與私人耕地受到保育和復育,並且增加其對氣候變遷的抵抗能力,同時加強維護水資源。 著力於食品安全議題並且推廣農產品以及生物技術的產出。 保護美國兒童生活於安全、營養充足且均衡的飲食環境中。 這四個策略目標明確表達該部門的優先考量。四個策略目標下包含14個主題,他們描述了USDA主要計畫政策,並且涵蓋了USDA管理的計畫與業務範疇。USDA的策略目標反映出本部門對於提供優異服務以及尖端技術的承諾,藉由部門中一致性的管理優勢。 健全的管理是達成這些目標固有的優勢。為了達成目標,本部門將策略細分成以下幾個管理計畫劃領域:人力資本、外援成果、績效管考、資訊技術、綠色行動、國土安全以及能源儲備。除此之外,建立更為細緻的任務範疇以及行政機構計畫,藉以支撐策略計畫報告。 報告書依照以下架構評估14個主題: 績效測量(Performance measures) 將會追蹤達到每個主題和整體目標的執行過程。同時測量往年表現和長期表現(未來2015年)。 策略和方法(Strategies and means):被用來描述須採取何種行動已達到策略目標。 外在風險因素(External risk factors):凸顯出USDA在訂定每個策略目標的過程時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14個主題分別為: Enhance Rural Prosperity Create Thriving Communities Support a Sustainable and Competitive Agricultural System Restore and Conserve the Nation’s Forests, Farms, Ranches, and Grasslands Lead Efforts to Mitigate and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Protect and Enhance America’s Water Resources Reduce Risk from Catastrophic Wildfire and Restore Fire to its Appropriate Place on the Landscape Ensure U.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ontribute to Enhanced Global Food Security Enhance America’s Ability to Develop and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s Derived from New Technologies Suppor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Food-Insecure Nations Increase Access to Nutritious Food Promote Healthy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 Protect Public Health by Ensuring Food is Safe Protect Agricultural Health by Minimizing Major Diseases and Pests to Ensure Access to Safe, Plentiful, and Nutritious Food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Strategic Plan for FY 2010-2015 - USDA 相關連結: http://www.ocfo.usda.gov/usdasp/sp2010/sp2010.pdf 關鍵字: Agriculture Performance measures Climate Change Food Security Technologies 報告檔案: 美國農業發展策略計畫 2010-2015
農業科技103年度優先議題問卷調查
2013/02/1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為使該農業科技前瞻資訊進一步落實科技政策規劃,完善我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農委會特於本(101)年度委託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簡稱本學會)執行「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之建立」計畫。日前已完成台灣農業重要問題與需求之問卷調查,將以本次優先議題問卷議題調查進一步聚焦並規劃研發策略,做為決策單位研提優先議題與相關科技規劃之重要參考。 本問卷之設計係參考日前農業重要需求調查結果與農業科技前瞻議題,盤點近三年政府資源投入情形,將議題分為新興型、成長型與成熟型之三種議題類型。本次問卷的目的,即是要對新興型(24題)與成長型議題(6題)進行評比,評比準則包括(1)此議題對產業發展之重要性、(2)政府投入資源發展此議題之優先(急迫)性與(3)藉由科技手段解決此議題之可行性,再次聚焦後選擇出優先議題,以作為政府優先進行科技資源分配之參考依據。 本次問卷可由此下載: 農業科技103年度優先議題問卷
全球農業重要百大問題
2013/02/14
摘要 半世紀來全球糧食生產雖已有豐碩的成長,而全球當前最重大的挑戰,是如何供養在21世紀中後期約90多億的人口。尤其受到氣候變遷、能源安全、區域飲食習慣的轉變等影響,在不調漲糧食價格的情況下,若要滿足此一需求量,全球預估還需要增加70%以上的糧食供應量。因此,農業目標不再單純只是加強其生產力,而是需要在地域生產、農村發展、環保、社會正義及糧食消費之關係間作最適當的資源分配。此外,農業的另一項挑戰將來自於如何研擬國內與國際政策以永續的使用土地,以及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雖然證據導向(Evidence-oriented)的政策制定方式已逐漸受重視,但科學界、農民及政府決策者間仍缺乏溝通,使得這些挑戰更形艱鉅。 在本文中,運用全面檢視法(horizon-scanning approach)將整理全世界頂尖的專家及各主要的農業機構代表之意見,鑑定100個全球農業首要問題,以加強研究與政策之間的對話。本文主要目的是在為政府決策與立法者提供確實的科學證據,以指導他們能在未來農業研究方向及政策性支援上做出明智的擘劃。倘若這些問題可獲解決,我們將可預見它對全球農業實作的重大貢獻,同時加強農業政策,實務及研究三者間相輔相成的綜效。   作  者: 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宜映 鄒篪生 資深顧問 資料出處: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Volume 8, Number 4, 2010 , pp. 219-236(18) 相關連結: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earthscan/ijas/2010/00000008/00000004/art00001 關鍵字: Farming food security global agriculture horizon scanning policy research questions 報告檔案: 全球農業重要百大問題
台灣黃金十年四大策略與102中綱之對照表
2013/02/12
由於黃金十年為重要施政主軸,為更了解農委會102年度中程綱要計畫與相關政策和黃金十年之連結性,因此進行政策盤點之整理,藉以評估黃金十年實施重點對應之政策內涵是否充分,以做為未來決策之參考。 對照表由此下載: 台灣黃金十年四大策略與102中綱之對照表
中國技術前瞻趨勢對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啟示
2013/02/08
在知識經濟體下,知識即代表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各國為能優先獲取先機與科技創新,在政策規劃上皆進行不同類型與產業之科技前瞻。鄰近台灣的中國大陸,近年來在基礎建設上突飛猛進,在人力、物力豐富的基礎下亦投入大量科技資源,進行不同產業之技術預測大型活動,欲圖能與國際科技接軌。本文則透過中國大陸執行技術前瞻的背景,探究中國大陸農業科技的目前發展趨勢,並提供台灣農業科技發展一些新啟示。 簡報詳細內容請點此下載   中文篇名:中國技術前瞻趨勢對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啟示 文件作者: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宜映 地區國別:中國
農業科技前瞻兩回合德菲調查結果
2013/02/08
摘要 在WTO自由化與知識經濟衝擊下,農業在產業經營模式、科技發展思維和決策運行機制上皆須面臨轉型。雖然目前各界對國內農業亟需轉型皆有共識,但如何推動轉型,對於規劃上仍須有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方向。科技前瞻已為全世界40多個國家作為預測科技未來的政策規劃工具,主要以專家意見調查來預測及勾勒未來的情景及需求,並從問卷填寫及回饋過程形成共識,確立未來共同追求之目標。我國農業正值轉型發展關鍵時期,運用科技前瞻方法可規劃農業發展目標與方向,引導具農業經濟效益之關鍵策略與技術開發,並形塑更具體的農業、農民及農村發展願景。 檔案下載: 農業科技前瞻兩回合德菲調查結果
科技前瞻簡介與各國執行經驗分析
2013/02/08
摘要 在知識經濟衝擊下,農業在產業經營模式、科技發展思維和決策運行機制上皆須面臨轉型。雖然目前各界對國內農業亟需轉型皆有共識,但如何推動轉型,對於規劃上仍須有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方向。科技前瞻已為全世界40多個國家作為預測科技未來的政策規劃工具,本文透過次級文獻研析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大陸等農業科技前瞻的運作機制與相關經驗,做為我國農業科技前瞻執行之參考基礎。透過各國前瞻運作資訊研析顯示,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研究方法可適用於所有科技前瞻的情境需求;也沒有一種科技前瞻方法組合是最適的。研究方法必須配合目標設定研究方法的選擇會受到資源影響,例如預算、專家來源、政策支持度、時間、科技與實體的基礎建設等。另外,擁有執行經驗的人力資源是必備的,就算不是前瞻的專家,他們可接受密集的訓練課程以建構內部的能力與知識,以達成成功的前瞻目標。 檔案下載: 科技前瞻簡介與各國執行經驗分析
科技前瞻簡介與各國執行經驗分析
2013/02/08
摘要 在知識經濟衝擊下,農業在產業經營模式、科技發展思維和決策運行機制上皆須面臨轉型。雖然目前各界對國內農業亟需轉型皆有共識,但如何推動轉型,對於規劃上仍須有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方向。科技前瞻已為全世界40多個國家作為預測科技未來的政策規劃工具,本文透過次級文獻研析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大陸等農業科技前瞻的運作機制與相關經驗,做為我國農業科技前瞻執行之參考基礎。透過各國前瞻運作資訊研析顯示,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研究方法可適用於所有科技前瞻的情境需求;也沒有一種科技前瞻方法組合是最適的。研究方法必須配合目標設定研究方法的選擇會受到資源影響,例如預算、專家來源、政策支持度、時間、科技與實體的基礎建設等。另外,擁有執行經驗的人力資源是必備的,就算不是前瞻的專家,他們可接受密集的訓練課程以建構內部的能力與知識,以達成成功的前瞻目標。 檔案下載: 科技前瞻簡介與各國執行經驗分析
科技前瞻運作機制指導手冊
2013/02/08
摘要 由2001年起,國內決策單位為了能強化內部資源管理,並有效提升國內技術創新研發能量,在台灣各部會都有前瞻的相關規劃,其中包括科技顧問組、國科會、經濟部與農委會,皆有進行科技與產業前瞻規劃機制的研究。由於科技前瞻計畫之推動對我國農業而言尚屬新興方法,因此期望秉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精神,參考標竿國家經驗,綜合考量我國的特性,設計符合台灣國情的前瞻運作機制,農委會97年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全程四年「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計畫,從中獲得更多進行前瞻的隱性知識與執行經驗。由於整個前瞻機制的運作,即是一個資訊體系的建立,最大的困難在於『人』的召集與動員,包括幕僚間的作業與支援配合、專家與會及跨領域的協調、整體流程的控管與效率等挑戰,執行過程中,由需求、農業課題、情景描述等步驟導引關鍵技術之產出,並透過德菲調查收斂專家意見,最終再利用策略地圖聚焦各領域發展目標與技術議題,此過程需隨時根據政策的變動即時調整方向。在操作過程中,本研究團隊獲得許多執行經驗,也希望藉由訓練課程方式與產官學研界人士分享、研習。 檔案下載: 科技前瞻運作機制指導手冊
台灣農業科技前瞻活動執行經驗與內涵
2013/02/08
摘要 台灣在執行農業科技前瞻活動時,除了參考國外的經驗方法外,針對台灣國情建立一套系統化的作業流程,其中包含許多內隱性的資訊蒐整、流程設計、策略規劃工具,活用在規劃階段、招募階段、產生階段、和回饋階段過程中,其思維的方式及部分議題已成為100年農業科技中綱計畫規劃之參考,另為農委會科技決策機制建構初步資訊體系,也希冀讓農業界人士熟悉前瞻的功能及操作的方式。 檔案下載: 台灣農業科技前瞻活動執行經驗與內涵
台灣因應土石流災害之創新研發
2013/02/08
摘要 國立中興大學首創全球第一個可調整流量、高精準土石流觀測試驗站,進行一次實地土石流模擬將耗費約20多萬的實驗成本,透過現場堰塞壩潰決試驗,取得潰決影像及潰決前後的河川流量、水位、地下水變化、濃度、地表震動訊號及大地電場等即時資訊,不僅有助於堰塞壩潰壩學理的發展,還希望能在災害沒有發生時,掌握現場可能變化的即時資訊,提升減災能力,但前提是必須了解各堰塞壩的結構。 這全球首創可調流量、高精準土石流觀測試驗站,「可調」指的是從水的流量、入水口、壩體、立體影像都可以因應不同實驗做不同調整,將可獲得土石流運動力學、堰塞湖破壞機制、坡地災害、監測儀器、減災工法、防災管理等相關研究資料。國科會自然處處長陳于高也表示,這次實地實驗,由於阿爾卑斯山與日本也曾發生土石流,因此吸引奧地利和日本學者來台觀摩這次實驗,雖然奧地利土石流頻率沒有台灣高,但來台可快速收集到更多資料,奧地利也與台灣商談後續的合作研究。 農委會水保局除了持續執行土石流防災減災工作外,為了強化防災效能,創新開發土石流防災APP,內容可看到全國土石流觀測站的即時觀測資訊、各鄉鎮土石流警戒資訊、全國即時降雨資訊、衛星雲圖及各鄉鎮避難處所之分布等資訊,並在Facebook社群網站建置土石流防災資訊網,作為全民即時提供防災資訊的交流平台,使用過的網友們紛紛表示很實用,對於防災工作很有幫助。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土石流 防災 發布日期: 2012/11/17 新聞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E4%BA%BA%E9%80%A0%E5%9C%9F%E7%9F%B3%E6%B5%81%E5%AF%A6%E9%A9%97%E9%A6%96%E5%BA%A6%E5%85%AC%E9%96%8B-%E5%90%B8%E5%BC%95%E5%9C%8B%E9%9A%9B%E5%AD%B8%E8%80%85-112044767.html(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E6%B0%B4%E4%BF%9D%E5%B1%80%E5%89%B5%E6%96%B0%E7%A0%94%E7%99%BC%E5%9C%9F%E7%9F%B3%E6%B5%81%E9%98%B2%E7%81%BDapp-%E7%B6%B2%E5%8F%8B-%E5%BE%88%E5%AF%A6%E7%94%A8-%E8%AE%9A-102414486.html(奇摩新聞)
由世界漁業概況看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發展
2013/02/08
摘要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生變化,漁業資源日益珍貴,因此漁業永續發展便成為未來漁業發展新方向之一。2012年世界漁業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指出,2010年全球漁產量1億4千9百萬噸(含捕撈漁業8千9百萬噸、養殖業6千萬噸)。人類食用水產品達1億3千萬噸,每人年均食用魚類19公斤達歷史新高,並提供43億人15%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由上述現況來看,2030年全球漁業食品需求將達1億5千4百萬噸,其缺口有賴養殖漁業填補。因此,養殖漁業的發展便成為各國之首要推動項目。 表1. 世界漁產品利用及供應概況(資料來源:FAO(SOFIA), 2012) 以美國來看,相較於漁業捕撈部門,養殖漁業在過去並未受重視。但近年來海洋資源持續枯竭,在幾經考量下,美國開始重視與發展養殖漁業。不過相較於過去亞洲地區發展養殖漁業,是以提高漁民所得、創造就業和增加外匯為目標,美國發展養殖漁業則是以「經濟與環境」並重為出發點。 目前美國國家漁業養殖政策,主要是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政策(National Ocean Policy)來加以制定。為了滿足漁產品需求日益增加及維護海洋生態體系,美國國家養殖政策列出六個優先項目如下: 依據現有最佳科學數據訂定即時性的管理決策。 持續精進永續的養殖科學。 確保相關養殖決策能夠保護野生品種以及健康海岸和海洋生態系統。 開發能與當地其他用途相容的養殖產業。 與國內和國際夥伴進行合作事宜。 建構一個協助美國業者參與國際貿易的平台。 另一方面,美國針對以上政策,提出養殖漁業相關發展策略,例如以科學研發作為養殖發展的基礎、透過養殖經營提供民眾所需的漁產品,使其達到永續發展目的等策略方針。 相較於美國,臺灣天然資源有限且地狹人稠,養殖產業發展受限較多,因此臺灣的養殖發展策略,可望著重於拓展養殖產業的發展空間,促使有限資源能做更有效率的利用。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關鍵字:養殖漁業 永續利用 氣候變遷 發布日期: 2013/01/24 資料出處: 1. 陳君如、蔡天享。2012。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2012年會議紀要。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6號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49 2. 江福松、呂麗蓉。2012。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研究重點與其未來產業發展。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3號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22 3.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t center of regional fisheries talks. 201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http://www.fao.org/fishery/nems/40277/en
飲食文化改變對磷資源耗損的影響
2013/02/08
摘要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生變化,漁業資源日益珍貴,因此漁業永續發展便成為未來漁業發展新方向之一。2012年世界漁業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指出,2010年全球漁產量1億4千9百萬噸(含捕撈漁業8千9百萬噸、養殖業6千萬噸)。人類食用水產品達1億3千萬噸,每人年均食用魚類19公斤達歷史新高,並提供43億人15%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由上述現況來看,2030年全球漁業食品需求將達1億5千4百萬噸,其缺口有賴養殖漁業填補。因此,養殖漁業的發展便成為各國之首要推動項目。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亭安整理) 關鍵字:飲食習慣 永續發展 磷足跡 發布日期: 2013/01/24 資料出處: Dietary shifts driving up phosphorus use http://www.mcgill.ca/newsroom/channels/news/dietary-shifts-driving-phosphorus-use-219827 The role of deit in phosphorus demand http://iopscience.iop.org/1748-9326/7/4/044043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