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世界首見藍玫瑰新上市
2013/03/06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利用基改技術開發的藍玫瑰, 定名為"喝采"(Applause),自2009 年11 月起在日本首都圈、京阪神、愛知縣內銷售。炙手可熱的藍玫瑰,身價一朵2000-3000 日圓,為其他玫瑰售價的十倍。藍玫瑰的研發在二十年前就已開始,來自三色堇的藍色基因,使玫瑰可合成飛燕草素(delphinidin) 而呈現藍紫色。此品種在2004 年培育成功,在確認雜交無不良影響後,2008 年取得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的許可,並開始商業栽培,成為日本基改作物上市的首例。基因轉殖將有助未來新花色品種的開發,並激起民眾購買花卉的需求。
歐盟執委會基改作物共存建議書
2013/03/06
摘要 隨著基改作物利用率逐年增加,為避免基改作物之汙染問題,各國皆紛紛擬定共存措施(co-existence measures),以防基改作物意外混入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本文針對基改共存所應注意一般原則,如防止基改作物無意間混入傳統作物與有機作物、基改作物種植的經濟考量與環境風險評估的科學考量等進行概述,以供各界學者參考。     譯者:陳郁文 資料出處:歐盟執委會 關鍵字:基改共存 報告檔案: COMMISSION RECOMMENDATION of 13 July 2010 on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existence measures to avoid the unintended presence of GMOs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crops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o-existence measures to avoid the unintended presence of GMOs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crops (Recommendation) 0223-歐盟執委會建議書(審稿)
基因改造菸草生產抗狂犬病抗體,嘉惠開發中國家患者
2013/03/05
摘要 未來菸草可能不會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壞處,透過改變植物的基因可提供致死性狂犬病病毒的治療方法,且價格相對低廉。在最新的The FASEB Journal期刊中,科學家從轉基因菸草植物中生產單株抗體,可中和狂犬病病毒。新抗體可防止病毒接觸到被咬部位的神經末端,且防止病毒移動到腦部。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員Leonard Both表示:「狂犬病每年在開發中國家造成數以千計的人死亡並影響國際間往來的旅客」。「一旦遭受狂犬病感染卻未治療,其致死性幾乎達100%。以基因轉殖植物生產廉價抗體,對於開發中國家的低收入家庭而言,開啟適度預防狂犬病的可能性」。 進一步,研究團隊將抗體進行擬人化(humanized)以便人體可接受該抗體,之後再利用基因轉殖菸草植物當做廉價生產平台,該抗體可從植物葉片中純化出來並且根據其蛋白質和醣類組成確認其特性;抗體同時呈現對廣泛狂犬病病毒有中和活性,而此精準抗體在病毒外殼的接受位置是被確認使用部分嵌合狂犬病毒。 The FASEB Journal總編輯Gerald Weissmann醫師表示,「雖然抗體可及時治療狂犬病。但特別對開發中國家人們而言,更真實的是其製造成本將會導致治療的短缺,為了要安全的成長,基因改造菸草生產擬人化抗體應該降低成本讓治療更可行,拯救更多生命」。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基改菸草 狂犬病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3-02/foas-gmt020113.php
嶄新的動物保健巨人-Zoetis
2013/03/05
摘要 Zoetis為全球製藥業龍頭Pfizer將其動物保健事業獨立分割出來之公司,已於今(2013)年1月31日初次公開發行 (IPO),以每股26元發行8610萬股,融資規模達到22億元,成為繼臉書 (Facebook)以來最大規模的IPO案。該公司上市時,其市值為130億美元,截至2月25日止,市值已高達160億美元,顯示投資人相當看好動物保健市場之發展。 2012年Zoetis的營收規模為43億美元,上市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獨立動物保健公司,同時也是第一家完全以動物保健產品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公司。Pfizer早於1952年起,經營動物保健產品之販售,歷經十個重大公司併購案後,成為全球最大的動物保健公司。由於Pfizer希望能聚焦在人用處方藥物的經營,於是決議將其動物保健業務分拆,Zoetis於焉成立。 Zoetis為全球動物保健藥和疫苗行業最大的公司之一,其直接競爭對手包括Merial (Sanofi-Aventis)、Intervet/SPAH (Merck)、Elanco(Eli Lilly)等大型製藥公司旗下的動物保健部門。估計目前Zoetis約占全球動物保健市場的19%,較強的競爭力也是輝瑞選擇將其分拆上市,而不是售予其他製藥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展望未來,受惠於全球對於肉、乳、蛋類之蛋白質需求,其中又以巴西、印度、及中國等新興國家為主,將促使Zoetis營收持續增長。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動物用藥(Animal drugs) 殘留(Residue) 動物疫苗(Animal vaccine)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Pfizer’s Zoetis Surges in Trading After $2.24 Billion IPO, Bloomberg, 2013/2/3.
美科學家將甜菜轉換為生物可分解包材
2013/03/05
摘要 根據2013年1月發表在Agricultural Research magazine上一份研究報告,美國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ARS)科學家使用雙螺旋擠壓機(twin screw extruder)結合甜菜泥(sugar beet pulp)與聚乳酸(polylactic acid, PLA),製成塑膠。伴隨著水和甘油的輔助,其熱塑性組成上保留了機械特性,而與聚苯乙烯(polystyrene)和聚丙烯(polypropylene)相似,此兩種聚合物皆用於食品包裝。此項材料可隨後藉由擠壓或噴出成型等加工方式以生產為平整的甜菜泥產品。 研究者表示,此新熱塑性材料對目前常用的石化塑材有成本競爭力。研究團隊中的植物生理學家Arland Hotchkiss則認為,此項技術大有可為且提供食品包裝產業一項綠色材料。 研究團隊聲稱,此材料具有的機械特性與低密度聚乙烯(polyethylene)相似,其用於不透明的塑膠容器、袋子和膜蓋;新材料也可與PLA或其他生物可分解聚合物混合以加強防水性,並做為一種輕承重材料而其中超過98%為甜菜泥。未來可進一步開發的甜菜泥塑材包括有優酪乳杯、鬆軟的白乾酪盆或其他薄、不透明塑膠容器,將可嘉惠甜菜種植者和加工業者。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甜菜 聚乳酸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www.foodnavigator-usa.com/Science/Researchers-turn-sugar-beet-into-biodegradable-packaging?utm_source=copyright&utm_medium=OnSite&utm_campaign=copyright
人工肉品研發-實踐人道管理糧食安全之平衡
2013/03/05
評析結果 製造肉品與奶製品所需的土地、水源、植物與廢水處理,比其他食物需要用到的資源都還多,因此早有科學家呼籲人類「少吃肉」,以保護環境。但在2050年前,全球對肉品的需求預料增加六成,若不想辦法因應,傳統畜牧業勢必得更擴大使用自然資源,才能達到人類對肉品的需求。這種以動物細胞培育新鮮肉品的最新技術或可有效解決全球糧食不足的問題。它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培養皿培育,再也不必屠殺牧場養殖的牲口。 荷蘭研究團隊先將幹細胞分裂30倍,讓每條細胞組織帶有四到五個幹細胞,之後再將這些幹細胞放在含有重要營養素與牛胚胎血清的液體中,供給讓這些細胞成長所需 支持人工培育肉品的意見認為,動物畜牧環境往往不理想,人工培育肉品將可降低對動物的依賴,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此外,對蛋白質的需求也因世界人口成長而日增,在滿足這些需求同時,人工培育肉品也可調配得比牧場肉品更健康。「未來食物」一書作者、英國生物學家福特指出,「植物素肉」(quorn)等肉類替代品廣受認同的現象顯示,「人工肉品是時候了」。為仿造漢堡肉的口感,研究團隊另以不同種類的幹細胞,製造出帶脂肪的肌肉組織,最後混合兩種肌肉組織絞碎,做成口感幾可亂真的漢堡肉。該團隊已在實驗室培育出長3公分、寬1.5公分、厚0.1公分的牛肉薄片,顏色約桃紅色至黃色。若以這種肉製作漢堡,一個漢堡需要三千片肉和數百片脂肪組織。的「食物」,之後就能培養出類似牛肉的肌肉組織。 現有技術可製造出類似加工肉品的人工肉品,至於牛排或雞胸肉之類的肉品,目前還有一段不短的距離。例如,培育肉排不僅涉及肌肉細胞,血管、脂肪和結締組織也必須一併培育。倘若肌肉細胞培育過多,肌肉內部細胞將無法吸收培養基養分,繼而死亡,因此相關研發技術需要進一步確認。不過,這類的人工肉品的成本可不低,也是未來需要突破的地方。 資料相關連結: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ug/13/today-int4.htm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feb/21/today-int3.htm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Xfile&nums=6951
國際再生能源發展現況-風力發電之可能性
2013/03/05
摘要 全球煤炭價格將持續上漲,到了2017年將追過石油,成為世界上最貴的能源,隨著煤礦價格的飆高,風力發電在世界各國也將越來越有競爭力。 以歐洲丹麥為例,其所使用的總可再生能源,絕大部份用於生產電力和集中供熱。2011年,再生能源共生產出174 千兆焦耳(PJ)電力,其中113 PJ使用於電力和集中供熱。另外風能占35 PJ,生質能源佔77 PJ。 據了解,丹麥約28%的總電力是由風力渦輪機所生產,能源協議預期在2020年時,風能所占比例將增加至50%。能源協議規定,新設海上風電場、陸上風力發電廠及新設備等所生產之電力,將增加1500兆瓦。丹麥政府補貼投資者投資小規模的熱電聯產電廠,及規定大型發電廠轉換成生質能源發電。電力市場開放後,政府利用上網電價補貼大型發電廠轉換成生質能源發電之費用。 澳大利亞的風力發電每兆瓦小時的成本為80澳幣,遠低於新的燃煤發電廠(每兆瓦小時148澳幣)和天然氣發電廠(每兆瓦小時116澳幣)。這個價格已將澳大利亞政府去年推行的碳排放稅計算進去;就算排除碳排放稅,風力發電還是比新的燃煤發電和天然氣發電便宜14%。2011年起,澳大利亞風力發電成本已經降低10%,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成本更銳減29%。相反地,火力發電的成本則大幅攀升。在澳大利亞這個全世界第2大煤礦出口國,風力發電卻比火力發電便宜這個事實,顯示乾淨能源正在改變遊戲規則,並將給發電系統的經濟調度帶來新前景。 中國與印度,將會在未來5年內消耗大量的煤礦。單只中國1國的需求量就會超過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加起來。因此中國大陸計劃於2013年正式加入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希望透過加強能源利用技術領域的國家間合作,促進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場建立,消除貿易壁壘,降低能源利用成本,促進國內能源結構調整的步伐。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節能減排、調整能源結構及加快新能源開發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與措施卓有成效,目前中國大陸的風能發展居世界首位,裝機容量超過6300萬,太陽能設備製造能力和技術也居世界前列。 反觀當台灣99%能源仰賴進口,核能充滿安全疑慮,發展再生能源,無疑是未來方向。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E化 農業政策與科技管理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8821 http://www.nownews.com/2013/02/19/91-2903939.htm
舌尖上的安全-食品檢測最新發展
2013/03/05
摘要 繼愛爾蘭食品安全局調查出漢堡含有馬肉成份後,整個歐陸包括德、法、瑞典、奧地利等歐洲12國也都淪陷。為了追查馬肉是在哪個環節被混入牛肉當中,檢調意外發現歐盟內複雜且難以追溯的肉品供應鏈。為了挽回消費者的信任,歐盟各國均已積極介入調查並進行肉品檢測。 愛爾蘭食品檢驗單位發現牛肉產品內含馬肉成份;十天後英國又檢驗出含有馬用止痛藥「保泰松」(phenylbutazone)成份的馬肉在去年被銷入法國食品鏈中。儘管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兩起事件有直接關連,但歐洲市場的肉品供應鏈就此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的食品衛生安全近來也亮起紅燈,根據最近一項調查發現,美國有許多超市或是餐廳販售的魚類,有標示錯誤、魚目混珠的情形,特別是有高達84%的餐廳,把便宜的「油魚」當成高價的白鮪魚販售,但其實「油魚」吃多了會造成腹瀉,在許多國家都被要求要加上警語,或是甚至禁止販售,現在業者為了牟取暴利,罔顧消費者權益,也引起美國社會震驚。 儘管食品安全危害事件層出不窮,如何研發普及消費者之食品檢測工具,將為食品領域的重要研發課題。現有常規檢測技術大多依賴大型儀器,效率低、成本高、時效差,檢測要好幾天的時間,束縛了食品安全的監管。目前中國大陸天津科技大學研發出來的家用食品測試紙,只要把需要檢測的食品打成液體後,滴到檢測試紙上,短短幾分鐘就能準確判別食品中的有害物質是否超標。這項食品檢測試紙的研發被認為相當有商機潛力。這款試紙的問世突破了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的技術瓶頸,降低檢測成本,使食品監管從「事後處理」變為「現場反應」,提高食品安全水準,也奠定技術基礎。 天津科大相關科系對此進行創新研究,開發7項具有智慧財產權的「可視化快速檢測核心技術」,研發出針對60多種化學危害因子可視化的快速檢測產品,檢測效率平均提高200%,而檢測成本僅為常規儀器方法的20%。該項產品已獲13項國家發明專利,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進入實用階段。但目前正繼續研究如何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使產品上市後一般消費者都能夠負擔得起。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食品 防疫檢疫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tw.news.yahoo.com/%E9%A6%AC%E8%82%89%E9%A2%A8%E6%B3%A2%E6%8C%81%E7%BA%8C-%E6%AD%90%E7%9B%9F%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7%8F%BE%E6%BC%8F%E6%B4%9E-100900411.html http://tw.news.yahoo.com/%E7%BE%8E%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4%BA%AE%E7%B4%85%E7%87%88-%E9%AD%9A%E7%9B%AE%E6%B7%B7%E7%8F%A0%E7%8B%80%E6%B3%81%E5%A4%9A-035547277.html http://tw.news.yahoo.com/%E9%99%B8%E7%A0%94%E7%99%BC%E9%A3%9F%E5%93%81%E8%A9%A6%E7%B4%99-%E5%8F%AF%E6%B8%AC60%E7%A8%AE%E6%AF%92-213000267.html
全球糧食安全議題
2013/03/05
摘要 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去年底發布研究報告,預計到2030年,全球人口將從目前的70億增加到83億,特別在發展中國家,會有更多人晉升為中產階級,保守估計其人口會增加1倍到20億以上。屆時全球超過六成人口居住市區,貧窮人口首次不再是全球「主流」,中產成為最重要的社經階層。 雖然世界發展會令貧困率下降,民眾教育程度提高,加上科技普及及醫療進步,令普通人的個人權益得到擴展,但報告警告說,人口增長及中產增加會令全球能源需求增加五成,全球一半人口可能面對乾淨水源短缺問題;同時,增加食物及食水消耗令部分國家進口更多食物,推高國際食品價格,令低收入國家捱貴食物。糧食及水源短缺將以中東及非洲為重災區,印度亦受衝擊,嚴重可能拖垮全球經濟。至於已發展國家則面對經濟放緩和人口老化,導致生活水平下降。 英國古典經濟學派著名學者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對人類發展前途抱持悲觀看法。他在《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中認為,世界人口正急速增加,而糧食生產卻趕不上增幅,難免造成糧食供不應求,令人類長期陷於飢荒和戰爭等災難,即所謂馬爾薩斯陷阱(Malthusian Trap)。儘管幾十年來科學技術大幅提高糧食產量,但全球人口也快速增加,對全球糧食及農產品的需求大增,不少專家對將來的供應能否追上需求的增長存疑。其次,接踵而來的經濟危機及農夫負擔不起現代務農科技等都深化糧食供應不足問題。特別近年全球氣候變化極大,各地出現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添加不小壓力。聯合國氣候科學家指出,由於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水災(Flooding)和旱災(Drought)發生的周期不斷縮短,將導致更大的糧食危機。同時,隨著人口的急速上升,城市化(Urbanization)導致農地減少亦限制糧食產量的增長。(基礎級) 總言之,全球人口增加會引發以下眾多難題: 1.發展國供應「長緊」:確保糧食供應,對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意義更重大。發展中國家普遍人口眾多,農業發展水平低下,糧食生產不高,糧食供應總處於緊張狀態,而且價格昂貴,因此與普遍奉行市場經濟的已發展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更需確保政府在糧食安全中扮演關鍵角色。 2.淡水短缺 用量飆升: 1. 世界絕大部分的水是鹹的,至於剩下的淡水有三分二長期處於冰凍狀態;因此,我們沒有多少淡水可用;2. 上世紀,人類用水速度比人口增長速度快1倍以上。據估計,到2050年,已發展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用水量將分別增加18%和50%。都市地區及工業發展的用水需求量將上升3倍。如何提供清潔用水、滿足用水需求,將是未來一個重要難題。 3.貧富懸殊 分配不均:國際貧富懸殊問題一直無法解決,因為貧窮國家的人口不斷上升,每人獲分配到的資源越來越少;而富裕國家的人用金錢換得大量資源,但其人口卻不斷下降,導致全球「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人口分配不均問題。人口增長提速將加大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引發更多更複雜的政經問題。 4.人口老化 醫療擔重:雖然全球人口持續增加,但許多已發展國家,人口老化問題卻日益嚴重。香港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人口推算數字,到2041年,香港65歲以上長者比例將由現時13%上升至30%,增長逾1倍,全港長者數目將從目前約91.9萬人急升至254.1萬人。長者的醫療、退休及安養問題必須及早規劃。 5.盡取資源 破壞生態:為滿足增加人口的生活需要,更多生態資源和環境會被破壞,如樹木會被砍伐、更多河流會被污染。這一來會導致氣候變化,造成氣溫上升、水災和旱災等問題,也可能轉而加劇糧水短缺問題,甚至引發更多更複雜的政經問題。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食品 農業政策與科技管理     發布日期: 2013/03/05 資料出處: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2/05/ED1302050028.htm
水稻直接播種技術改善,大幅提升成苗率
2013/03/05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10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對於高齡化且勞動力流失的農村,導入不育苗插秧而直接播種的稻作模式,可充份發揮省工、輕勞、低成本的優點;但以往水稻直接播種,常面臨成苗率低落、不穩定的問題,以致日本稻田採用直播法的比率尚不及1%。九州沖繩農研中心針對問題點加以研究後,發現稻苗成長所需的關鍵性元素:「鉬(Molybdenum)」,使用鉬化合物處理後的種子,不僅成苗率能大幅提升,相對於原本水稻直接播種常採用的過氧化鈣(CaO2)處理法,資材量只需要百分之一,成本則降為十分之一。由於若鉬化合物處理技術的相關數據尚在收集中,未來待安全性與化學品登錄能獲得認可後,可望有效減輕農家的負擔與辛勞。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4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1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農業科技決策支援資訊平台需求調查-分析報告
2013/02/28
農委會特於本(101)年度委託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簡稱本學會)執行「農業科技決策支援體系之建立」計畫,除聯結既有之前瞻資訊外,101年度將協助農委會建置一個農業科技決策支援資訊平台,透過各種網站與資料庫結合,設計為具有資訊提供與互動回饋功能之介面,以利農委會科技審議會之領域評議會成員、推動小組成員以及規劃委員(智庫),獲得領域議題形成所需之背景資訊及意見交流,加速科技議題之聚焦。 在平台建置之前,本學會參考國內外農業科技相關網站的功能規劃,整理出符合本計畫平台應有的功能項目。為能更貼近利益關係人需求,因此根據資訊蒐集面進行需求調查, 本次調查針對平台利益關係人,發出50份以上問卷,共收41份問題。 本次問卷結果可由此下載: 農業科技決策支援資訊平台需求調查報告
2007-2011日本農業技術
2013/02/27
摘要 自從東日本大震災及核電所事故以來,進行農業重建修復是目前最重要、最優先的課題。自古以來,農業為國家立國之根基。農村除了扮演供應糧食的角色外,同時也具有許多綜合層面的機能。然而,目前日本農業正面臨著從事農業人口的減少及老化等問題,使得農業產生永續經營的危機。在這樣的情形下,日本提出了農業經營者戶所得補償制度、以六次產業化重建具活力的農山漁村之等政策發展要點,以達到所追求之「品質」與「安全安心」之生產體制及永續性農業。本文將總括日本之農業政策施行之七大要點,包括施政背景、施政重點、相關財政措施、立法措施、稅制措施、金融措施以及政策評估,進而參考審視以加強我國農業政策研擬之能力,並提高我國農業政策施行之可行性。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 相關連結: http://www.maff.go.jp/j/wpaper/w_maff/h23/zenbun.html 關鍵字:   報告檔案: 2011日本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
農友產銷資訊雲端化- e卡搞定
2013/02/27
摘要 農委會29日舉行年終記者會,除了回顧過去一年的農業政策外,陳保基於會中也提出今年的施政要點,主要包括推動農業經貿自由化、建構雲端服務、活化休耕地、推動黃金廊道以及培育新一代的青年農業經營者。農委會主委陳保基29日於年終記者會上發佈,將於下半年推動農友IC卡,初期先將農機用油和肥料等補貼措施與記錄納入,未來「農友智慧卡」會儲存農民耕作、使用肥料、政府補助等資訊,並匯整在雲端,以利了解農業產銷資訊、提供多樣性服務。 「過去農業的政策多是偏向福利補助,因而稀釋了農業發展的可能。」陳保基表示,面對經貿高度自由化、氣候變遷加劇的時代,台灣農業政策必須從產業輔導來取代過去的農保、老農年金等福利政策,並擴大價值鏈的農業型態。 主委陳保基提出多項新政策,其中一項則是要推動「農友智慧卡」,要結合作物種植登記以及購買肥料資料,來管理全國的農業生產資訊。主要原因在於不管是農民搶種,還是氣候太好大豐收,國內每年都要上演農產品生產過剩、產銷失衡的狀況,為了設法改善長久以來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農委會決定建置「農友智慧卡」,要結合作物種植登記與肥料購買資料,進一步掌握所有生產資訊。 未來這張農友IC卡將能非常清楚地記錄農民生產的樣態、生產資財、各項補貼和救助等資訊,透過這張IC卡,讓農業的產銷資訊予以整合,未來農民在種植作物上會更加制度化,政府也可利用科技雲端服務,提昇施政效率。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李宜映整理) 關鍵字:農政 E化 發布日期: 2013/02/27 資料出處: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8821 http://www.nownews.com/2013/02/19/91-2903939.htm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對氣候變遷的適應策略
2013/02/26
摘要 農田、牧場和森林佔地球陸地表面積的60%,這些地區都逐漸暴露在日益增加的氣候變化威脅中。氣候變遷導致空氣溫度和降雨的異常改變,造成旱災和洪水的頻率及強度增加,使土地、土壤和水資源質和量的改變,對社會經濟也帶來巨大的影響,如收成及產量下降、全球市場價格波動、貿易體制的地理分佈改變、越來越多人面臨飢餓和糧食不安全的風險。而世界農糧組織針對氣候變遷進行一系列規劃性調適策略,包括農業生態多樣性、土壤和土地管理、水資源管理、漁業畜牧森林、農村生計、農業及糧食安全的相互作用、作物產量預測、法律規範及政策、建設能力及技術移轉、知識管理等,多面向、漸進之因應對策,改變農業制度、調適能力,促成特定的適應性。
關稅貿易模擬情境分析
2013/02/26
評析結果 我國目前已(擬)洽簽FTA或農業合作的(可能)國家名單包括1.台巴(巴拿馬)自由貿易協定 2.臺瓜(瓜地馬拉)自由貿易協定3.台尼(尼加拉瓜)自由貿易協定 4.台薩(薩爾瓦多)暨宏(宏都拉斯)自由貿易協定 5.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在簽署進行中的包括新加坡與紐西蘭,未來擬簽定的國家為東南亞泰國、越南和菲律賓。 迄今東亞地區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RTA)已達53個;僅落後於歐洲地區(62個),是全球目前經濟整合最快速的區域,台灣農業在貿易自由化衝擊下避免被邊緣化,需診視國內具有發展利基的技術,期透過技術整合輸出概念,占領國際競爭地位。假設台灣農業資材(生物性農藥、動物疫苗、飼料添加劑)為具潛力的發展項目(尤對東南亞地區),將進行(1)針對我國與擬洽簽FTA或農業合作的備選國家;菲律賓、泰國與越南三國,透過貿易指標的建構,分析我國出口產品在該等國家的貿易競爭力。(2)在關稅降幅為0時進行情境模擬。 研究結果顯示,在現行關稅制度下,若以貿易金額(進出口總值)排序,依次為飼料添加劑,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其中動物疫苗與生物肥料的進口值遠大於出口值,呈現貿易逆差;生物農藥及飼料添加劑則是出口大於進口,呈現貿易順差。觀察我國與樣本三國貿易互動,顯示泰國為我國動物疫苗的主要出口國家,共佔出口值的28%。而越南則為我國主要之生物肥料出口國,共佔39%。生物農藥方面,僅有越南為主要出口目的地國,飼料添加劑亦只有越南為主要出口國之一。本研究運用貿易指標初步分析結果,顯示樣本三國與我國出口關係密切,為重要的貿易夥伴。而飼料添加劑為我國最具比較利益的出口品。我國飼料添加劑出口至樣本國家的競爭力依序為越南與泰國。 為提供我國與樣本國家洽簽FTA或農業合作對我國動物疫苗、生物農藥、生物肥料與飼料添加劑等科技產業影響的量化證據,採用由世界銀行(World Bank)、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國統計司(UNSD)、與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等機構,共同開發的世界貿易整合解決方案 (World Integrated Trade Solution, WITS)發展的SMART模型,進行在調降至零關稅的情境模擬。結果顯示若我國與樣本國家洽簽FTA,透過雙邊的關稅互惠;仍有助於我國農業科技產品的貿易發展。動物疫苗貿易利得來自於對菲律賓的出口、生物農藥則是來自對越南的出口增加,飼料添加劑則以對泰國的淨出口增加為最多。就上述農業資材而言,我國飼料添加劑品項在樣本三國皆獲得最高的貿易利得。 評析專家: 國家實驗研究院 李翎竹博士/業推主任   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李俊杉博士   報告檔案: 農業科技產業國際化策略研析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一)---土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2013/02/26
評析結果 根據目前數據,有些國家每年因土壤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超過每年農產值的5%。改善土質是維持農業生產力的不二法門。為了土壤的永續利用,不論公私部門都投入相當的人力與金錢,保護土質避免土壤退化。同時也開發出許多政策來因應。而為了評估這些政策是否有效,勢必需要一個客觀且可科學測量的指標作為參考。因此OECD國家通常以調查農田土質時,以調查表中的(1)水蝕風險;(2)風蝕風險,(3)有機質含量(4)鹽分(5)酸鹼度等評估項目做為指標,用以監控土質並檢視土保政策成效。而其中水蝕、風蝕這些不可逆的土壤退化作用最受到OECD國家注重,而像是有機質含量、酸鹼度等項目,雖然會立即影響產量,但都可以透過添加土壤改良劑來改善。但農田土壤可以「容忍」一定程度的侵蝕,土壤侵蝕初期對產量影響不大,在許多國家是被忽視的。然而,土壤生成很慢,光是一公分的表土,平均就要耗費100-400年 ,只要每年侵蝕一公噸以上的土壤,不到50-100年,就會造成無法補救的傷害 。至於其他土地退化過程,如土壤板結,鹽鹼化,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在特定地區的OECD國家會關注。(各國情況詳閱全文) 過去耕作方式大多以產量為依歸,因而忽略了保護自然環境與土壤。現在農業政策制定者,必須平衡土質的三個面向:維持土壤肥力、保護環境品質、保護動植物與人類健康。 因此許多新興的耕作方式與土地利用方法應運而生。目前被推薦的水土保護耕作方法如下:減少密集農業、作物殘株利用、種植綠肥、減少土壤裸露時間、邊際地(marginal land)休耕等措施。這些保育性耕作政策通常需要政府提供輔導與補助才容易達到成效。為維護土壤的永續利用,保育性耕作政策制定時可以採納OECD的評估方式來做長期的監測指標,作為評估政策成效之依據。 作  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org/tad/sustainable-agriculture/40680869.pdf 關鍵字: 農業環境 水土保持 永續農業 土質指標 報告檔案: (農環) 評析OECD之農業用環境風險指標(一)---土質監測指標與各國趨勢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