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抗稻熱病基因的發現,水稻品種改良邁入新里程碑
2013/03/1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在愛知縣進行研究,發現新型抗稻熱病基因(pi21),並利用基因體資訊培育出新品種「中部125 號」,兼具口感佳且抗稻熱病的優良特性。過去研究使用旱稻作為交配親本,雖然可抗稻熱病,但會降低水稻的口感。研究人員發現抗稻熱病基因附近有影響口感的基因,在育種時篩選僅含抗病基因而不含影響口感的基因的子代。此項研究不僅應用基因體資訊而發現重要基因,並闡明水稻抗病機制,有助於穩定生產,此外利用基因定位資訊可去除不必要基因而留下重要性狀,對品種改良將有很大貢獻。
世界首見藍玫瑰新上市
2013/03/13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三得利公司(Suntory Holdings Limited.)利用基改技術開發的藍玫瑰, 定名為"喝采"(Applause),自2009 年11 月起在日本首都圈、京阪神、愛知縣內銷售。炙手可熱的藍玫瑰,身價一朵2000-3000 日圓,為其他玫瑰售價的十倍。藍玫瑰的研發在二十年前就已開始,來自三色堇的藍色基因,使玫瑰可合成飛燕草素(delphinidin) 而呈現藍紫色。此品種在2004 年培育成功,在確認雜交無不良影響後,2008 年取得農林水產省和環境省的許可,並開始商業栽培,成為日本基改作物上市的首例。基因轉殖將有助未來新花色品種的開發,並激起民眾購買花卉的需求。
西班牙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態度與接受度
2013/03/13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西班牙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態度與接受度。以方法論來說,假設消費者的知識、態度與購買意願三者間的因果關係,來進行消費者行為三個方程式模型參數值之推估。由此推估模型可得知,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看法與購買意願是如何產生的。教育程度高的消費者,比較在乎食品標示,而不在乎價錢;一般有機食品消費者,較瞭解基改技術(但不一定支持)。不過,教育程度低的消費者、不在乎食品安全的消費者、沒有資源回收習慣的消費者、喜歡光顧速食店的消費者,對基改食品比較有好感,購買意願自然比較高。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Angulo A. M. and J. M. Gil. 2007. Spanish Consumers’ Attitudes and Acceptability towards GM Food Products. Agr Econ. 8(1):50-63 相關連結: http://ageconsearch.umn.edu/bitstream/42142/2/Paper4-Gil%20(B).pdf 關鍵字: GM foods Spain consumers’ attitudes econometric model 報告檔案: 0821-西班牙消費者對基改食品的態度與接受度
基因改造作物發展現況
2013/03/13
摘要 2009年由PAS羅馬教皇科學院(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贊助下舉行「基因改造作物發展現況」主題研究週。會議內容包括:調查新品種基因改造作物的應用情況、基因改造技術對農業的改善,以及對窮人和弱勢群體帶來的利益。未來五十年,因人口膨脹以及氣候變遷將導致更嚴重的糧食問題。現行的農業生產模式勢必無法解決這個問題,科學界應致力於農業生產力的研究與發展,並讓這樣的進步與利益能受惠於較貧困的未開發國家。 基因改造作物除了能克服環境因素增加產量、添加成分改善營養問題之外,還能減少農藥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需讓大眾更了解基因改造作物,可透過各種會議、公眾辯論等,增強大眾理解科學的作用、專利權、各國政府部門的合作關係、國際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作用,達成適當和符合成本效益的合理監管。 會議中也探討了信仰、科學與道德的議題。基督徒的著眼是維護神聖的起源,上帝賦予人類,讓人類成為上帝的管家,為追求生活和幸福,以科學干預自然世界不應該被看作是違背自然法則,應該被看作是一個物理或植物/動物性的發展。 會後建議: 1) 增強監管機制。 2) 以科學和風險控管為基礎原則,合理化的評估和批准新的作物品種。 3) 重新規劃預防原則的應用農業。 4) 重新評估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 5) 持續以基因改造作物提升營養價值與產量。 6) 利用公共政策協助小農戶。 7) 以改善貧窮的人生活為目的,持續性的推廣、宣傳以及實踐。 8) 呼籲各國政府、國際援助機構和慈善機構等相關組織,擴大這方面的投入,正視基因改良作物的安全性,以及糧食問題的急迫性與重要性。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黃旭平整理) 關鍵字:基因改造作物 糧食問題     發布日期: 2013/03/13 資料出處: PAS Study Week, Vatican City, 15-19 May 2009 Transgenic Plants for Food Security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2013新措施
2013/03/13
摘要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2013新措施 美國政府在治療食源性疾病的醫療支出,每年高達 1 千 5 百億美元。食源性疾病每年導致 4 千 8 百萬美國人(每 6 個美國人中就有 1 人)生病,造成 12 萬 8 千人住院、 3 千人死亡。因此美國在2011年通過《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在今年2013,《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將有兩項新法規開始施行:《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範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和《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 這兩個措施有別於過去被動式的檢驗『產品』是否安全,而是直襲生產地做監管,以科學為基礎,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管理認證 。 《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範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法規擬議的條文主要著重在預防性管制,要求食品企業的加工、包裝或儲存食物的人和設施,都要有一個書面的預防性管制計劃。例如,食品加工企業需要制定和報備,包括害蟲控制、衛生間標準和工作人員著裝標準等在內的一整套衛生措施。以下為預防性管制計劃之內容包含: 1) 評估食物『有可能發生的危害』,如病原體(致病微生物)和過敏原。 2) 對前項所述之『危害』制定『風險控制程序』,盡可能地減少或避免這些『危害』發生之風險。 3) 對前項所述之『風險控制程序』制定『監控程序』,並釐清如何監控這些『風險控制程序』。 4) 保持日常的監測記錄。 5) 制定『危機處理程序』,詳述當問題出現時,必需採取什麼樣的正確行動。 《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法規草案擬議的條文主在預防性管制,用以減少微生物造成的公共健康問題。擬議的規則將涵蓋所有水果和蔬菜之生產、商業行為、簡單加工或運送等預防性管制程序。例如,農場應確保農作物不受髒水或動物糞便污染,一些農場為此還要設置防止野生動物的隔離欄。其主要內容包括降低下列農事操作污染食物之風險: 1) 灌溉及其他農業用水; 2) 農場工人衛生; 3) 糞便及其他的土壤;(田區附近的廁所、化糞池) 4) 入侵種植田區的動物;(老鼠、蟑螂等害蟲) 5) 影響衛生條件的建築物、設備和工具。(集貨場、倉庫) 然而此法案亦遇到下列瓶頸: 1) 法案制定後政府監管的成本須花費14億美元,不少共和黨議員就認為,不必大費周章,小改即可 2) 將大幅增加農場、加工企業成本而造成國內業者反彈。 3) 部分項目太過理想化、科學化或與文化和習慣不同,因此不易被接受而難以執行。 雖然不少人提出質疑的聲音,但大多數民眾是看好《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的,認為政府投入預算到食品安全,從而減少醫療支出應該是一個很划算的投資。況且沒有人會願意吃會讓人生病的食物。 以下為過去美國所發生之食品衛生安全事件: 1) 2009 年爆發花生醬污染。 2) 2010 年雞蛋遭沙門氏菌污染、牛肉遭到大腸桿菌污染、生菜被懷疑受大腸桿菌污染等事件,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重視。 3) 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擴大授權。食品藥物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規劃整個食品供應鏈建立全面性、以科學方法為基礎之預防性控管機制,並授權 FDA 在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能更迅速地反應與控制危害。 4) 2011年科羅拉多州“毒香瓜”導致全美33人死亡後,要求加快制定新法規的呼聲進一步高漲。 5) 2012年汙染事件仍然頻傳,美國政府透過改革食品安全法規,確保食物安全供應以保護公眾健康。 6) 2013實施《食品企業良好加工規與危害分析以及風險預防措施》和《未經加工水果蔬菜的安全種植、採摘、包裝和儲存標準》,這是美國2011年頒佈食品安全現代化法(FSMA)後的第一批基礎性配套法規,隨後還將陸續有系列法規出爐。如《第三方審核食品安全認證》與《進口審核措施》相關的法案。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陳銘漢整理) 關鍵字:食品安全     發布日期: 2013/03/13 資料出處: 光明日報 (2013)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12日 09:46 作者:記者 餘曉葵 美國:“大修”食品安全法規 http://big5.qstheory.cn/gj/gjgc/201301/t20130112_205166.htm 防檢局 廖鴻仁 (2011)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主要規範內容與對我農產品輸美之可能影響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444812 美國食品安全新法規即將出臺深圳品質新聞網訊 1月4日 http://www.szs12365.com/NewsOpen.asp?ID=49801&Type=129&Type2=129 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徐遵慈副研究員、吳佳勳助研究員 (2011) 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對我國產品輸美之可能影響與因應建議 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18924 寧波檢驗檢疫局 (2013) 美國第三方食品安全認證正式實施 http://www.sepu.net/86611-2.shtml pma (2013)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fresh produce exporters prepare for US FSMA http://www.freshplaza.com/news_detail.asp?id=105337 P. Scott Shearer Jan. 14, 2013 FDA Issues Proposed Rules for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http://nationalhogfarmer.com/business/fda-issues-proposed-rules-food-safety-modernization-act
全球氣候變遷下的農業發展方向
2013/03/13
摘要 今日,全球農業必須生產更多的糧食來養活不斷增加的人口。但科學界的評估顯示,氣候變遷對農業產量和糧食安全已是個日益嚴重的威脅。最近在非洲南端、俄羅斯、巴基斯坦以及澳洲的乾旱或水災,皆影響全球的糧食產量與價格。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預測此種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會增加,若再加上軟弱的管理、利益衝突或市場通路不順暢,將導致饑餓和飢荒。同時,土地開墾、肥料過度使用,以及其他會增加溫室氣體施放的農業行為,都會加劇氣候的變化。 儘管遭受極端氣候影響,各國政府仍針對不同地區提出農業替代做法,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並保持或提高糧食產量。在尼日,5百萬公頃的農林地每年可吸收超過125萬戶家庭的總碳排放量,並產生超過50萬噸的糧食。在丹麥,農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減少了28%,同時也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儘管對於農業適應與減緩氣候變遷的完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和支持,但多數國家在財務與政策上的措施卻遲遲未能落實,包括聯合國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FCCC)。在哥本哈根的第15屆FCCC會議上,各締約國闡述了農業主題但並未達成任何共識。到2011年底南非德班的第17屆FCCC會議中,締約國對FCCC附屬機構(Subsidiary Bod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ice, SBSTA) 在農業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工作規劃上,才提高了政治上的支持,並同意要在2015年談判出具體的減緩制度,並使之能在2020年生效(Durban Platform, 德班宣言)。 達成共識的7個優先行動: 1) 完善全球和各國對糧食安全及永續農業的政策,包括農業適應與減緩氣候變化。 2) 增加全球對永續農業及糧食系統的投資。 3) 持續提高糧食生產,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其他環境影響。 4) 制定幫助弱勢族群的目標方案與政策。 5) 重塑食品通路與消費以確保基本營養需求得到滿足,並促進健康及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6) 減少供應鏈上的糧食損失和浪費。 7) 建立人類與生態的綜合訊息系統。 圖1. 科學界對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的限制、門檻及動態的概念架構示意圖 (修改Beddington et al., 2011) 從氣候變遷、全球糧食生產與全球糧食需求這三個面向之間的相互關係,可匯集出一個糧食安全區塊。   (文/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丁川翊整理) 關鍵字:氣候變遷 糧食安全     發布日期: 2013/03/13 資料出處: What Next for Agriculture After Durban? http://www.sage.wisc.edu/pubs/articles/F-L/Jahn/BeddingtonScience2012.pdf
2011年商業生技作物與基改作物的全球現況
2013/03/12
摘要 隨著世界人口增加、全球氣候變遷,糧食危機成為各國亟需面臨的問題之一。 首要解決之道便是糧食的增產。隨著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且有鑒於傳統育種 之時程較長,基改作物興起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之一。本文件揭露各國基改作物 種植情形,並從不同面向進行剖析:1.基改作物所帶來的益處2.基改作物發展 的機會3.未來上市之基改作物4.全球糧食安全危機與全球經濟危機的共通點及 未來之基改作物發展趨勢等做初步的探討。   作  者: 陳郁文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Clive James. (2011).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11. ISAAA Brief No.43. ISAAA: Ithaca, NY. 相關連結:   關鍵字:   報告檔案: 2011年商業生技作物與基改作物的全球現況
農業各領域國際前瞻議題資訊
2013/03/12
摘要 由於網際網路資訊技術急速發展,人才、事物、資金等資訊快速流動,使各國間打破界限走向「全球化知識密集新世紀」。農業要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下扮演重要角色,並同時發揮提供糧食外的多樣機能,將是各國政府優先思考的政策課題。農業科技的發展需有長期規劃與共識,以便因應大環境趨勢的變動。雖然目前各界對國內農業亟需轉型皆有共識,但如何轉型,卻尚無明確的策略目標與方向。為提升農業科技資源之效益,並提供能與國際接軌之科技發展方向,本學會藉由農業科技前瞻之方式,作為產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的導引工具之一。前瞻規劃的優點之ㄧ,是意見領袖們能透過參與以形成共識,作為共同努力的目標。或許能透過科技前瞻的規劃,對農業、農民、農村願景提出更具體的科技發展方向。 本學會參考全球農業主要大國如中國大陸、日本、英國、德國與韓國等之近年前瞻議題,將其分類為13個領域後(分別為農糧、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科技管理、防疫檢疫、農業環境、坡地防災及生態復育、E化、森林及生物多樣性、食品、漁業、牧業、國際合作與生物技術產業化等領域),藉以分析國際農業的發展趨勢與需求,同時反思國內農業現況和重要問題,作為優先科技發展議題之參考基礎。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英國、德國、中國、與日本之科技前瞻報告書 台灣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計畫成果 相關連結:   關鍵字: 農業前瞻 農糧 農業政策 農民輔導科技管理 防疫檢疫 農業環境 坡地防災及生態復育 E化 森林及生物多樣性 食品 漁業 牧業 國際合作 生物技術產業化 報告檔案: 國際合作-各國前瞻議題 坡地防災-各國前瞻議題 森林與生物多樣-各國前瞻議題 漁業-各國前瞻議題 生物技術-各國前瞻議題 畜牧-各國前瞻議題 農業政策與農民輔導-各國前瞻議題 農業環境-各國前瞻議題 農業科技管理-各國前瞻議題 農糧-各國前瞻議題 防檢疫-各國前瞻議題 食品-各國前瞻議題
家豬基因體定序已初步完成
2013/03/12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由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美國伊利諾州大學和英國劍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跨國研究,已完成家豬基因體98% 的定序工作。定序品種為農牧業者十分熟悉的杜洛克(Duroc),該品種肉質優良,在日本亦廣泛用於配種。隨著科學儀器和技術的日新月異,核酸解碼速率大幅加速,也使基因體定序的競爭日益加劇。基因體定序完成後,基因和肉質、瘦肉率、抗病性等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釐清。未來可望利用DNA 資訊推動優質性狀家豬品種改良,以及醫療用實驗動物的開發。
農、畜、水產品的產地與生產履歷判別技術
2013/03/11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針對層出不窮的農產品產地標示不實問題,首都大學東京(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的伊永隆史教授透過原子同位素檢測,開發出可以鑑別產地與生產履歷的方法。目前DNA 檢測方法,雖能判別品種,對於產地辨識上卻無能為力,因此同位素檢測將是產地辨識技術的新方向。由於作物在不同生長環境(水源、氣候)下,碳、氧元素的同位素組成不同,乾燥地帶碳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比例較高,而氧元素在低緯度區域的穩定同位素比例較 高,因此即可判斷農產品的產地;此外,從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也可以分辨是否使用化學肥料,故可望助於提升有機農產品認證的公信力。
優質肉牛美味的原因可望闡明
2013/03/11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傳說中極美味的霜降牛肉種牛「安福」,由於配種所得的子代肉質美味、價值高,對於推動日本牛品牌化有著重要貢獻,被稱為「飛驒牛之父」,目前繼承此血統的種雄牛,全日本僅存150 頭。日本岐阜縣畜產研究所和近畿大學利用13 年前死去後冷凍保存的牛體,從精囊中取出細胞進行複製,成功培育出「安福」的複製牛,並命名為「望安福」。以往體細胞複製技術通常只用在活體動物上,能從未經特殊處理下冷凍保存的殘體中,取出僅存的活細胞成功複製,意義十分重大,也讓已絕種的動物重新復育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高產抗病低成本之製粉/飼料用水稻開發成功
2013/03/08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開發出新品種稻米「瑞穗之力」(Mizuho Chikara),不只產量高,且不易倒伏、對稻熱病的抵抗力強。以往用米粉製造麵包時,麵團發酵的體積往往不夠理想,但瑞穗之力比其他米品種更容易做出膨鬆有彈性的麵包。「瑞穗之力」也擁有台灣和韓國稻米品種的特性,產量比日本一般主食用米多兩成,使得此品種在未來可望應用於飼料生產或生質酒精的開發,備受各界矚目。
家豬基因體定序已初步完成
2013/03/08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由日本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美國伊利諾州大學和英國劍橋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的跨國研究,已完成家豬基因體98% 的定序工作。定序品種為農牧業者十分熟悉的杜洛克(Duroc),該品種肉質優良,在日本亦廣泛用於配種。隨著科學儀器和技術的日新月異,核酸解碼速率大幅加速,也使基因體定序的競爭日益加劇。基因體定序完成後,基因和肉質、瘦肉率、抗病性等的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釐清。未來可望利用DNA 資訊推動優質性狀家豬品種改良,以及醫療用實驗動物的開發。
日本農業與食品之未來
2013/03/08
摘要 近年來的糧食與農業環境已大幅改變。糧食生產條件因氣候變動或水資源枯竭而造成變化、大量使用糧食為原料的生化燃料之興起、新興國家人口的增加及對食材需求的變化,以上種種要因使得糧食生產環境必須重新被評估。此外,在日本國內,糧食自給率的低減、農業工作者後繼者缺乏、棄耕地增加等等農業生產潛力退化的狀況也浮上檯面。為解決此問題,施政時需要考慮糧食安全保障措施,並以國際觀點考量糧食的供給與需求狀況,以消費者而非業界生產者的角度出發。 以此情況描繪日本在2030年時應有的糧食及農業之遠景如下:首先要確保穩定的糧食供給、制定能滿足健康飲食的指數及分析模型,並充份瞭解當今趨勢對未來造成的影響;次者則以提升糧食的質與量出發,思索提高農業生產潛力的改革方法,並做出實施這些改革後所產生的未來預想。   作  者: 李宜映 研究員 資料出處: 出處: 三菱綜合研究所所報(2011.3.11出刊) 相關連結:  http://www.mri.co.jp/NEWS/magazine/journal/55/2036714_1697.html 關鍵字: 農業 食與農 食品 報告檔案: 日本食料及農業的未來視野
農業組織OECD與FAO 2010-2019年農業展望
2013/03/07
摘要 農業展望報告(Agricultural Outlook),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兩組織中的各種專家,再加上各政府機構的合作,利用Aglink-Cosimo模型,對未來長期全球大宗商品的市場,進行分析。該報告並不是對未來趨勢進行預測,而是考慮到未來十年的總體經濟環境,提出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並且提出目前全球的農業政策及貿易環境的未來展望。   作  者: 吳亞恬 副研究員 資料出處: OEC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相關連結: http://www.oecd-ilibrary.org/agriculture-and-food/oecd-fao-agricultural-outlook-2010_agr_outlook-2010-en;jsessionid=5edocbj6rn928.delta 關鍵字: OECD FAO 農業展望 報告檔案: 農業組織OECD與FAO 2010-2019年農業展望
微生物的休眠基因調控,可作為新藥開發的革新技術
2013/03/07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食品綜合研究所和AstellasPharma Inc. 的共同研究中,發現放線菌休眠狀態的基因,可經調控加以「喚醒」,並用於開發新型抗生素。土壤中的放線菌雖可產生抗生素,但其合成抗生素的基因多數處於休眠狀態,若把放線菌接種到含有鏈黴素的培養基上培養,約20% 的菌株的抗生素基因會解除休眠,開始合成前所未見的新型抗生素。該研究單位人員希望不透過基因改造而用較簡單的方式,來找出可應用在醫藥、農業領域的新抗生素。在現今新型抗生素開發日趨艱難的環境下,此技術將可帶來劃時代的貢獻。
一劑雙效的豬用疫苗
2013/03/07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動物衛生研究所與動物疫苗微生物化學研究所,共同開發出世界首創可以同時預防豬丹毒症與黴漿菌肺炎的新型疫苗;這兩種對日本養豬業影響甚大的傳染病,過去必須分別注射疫苗,如今新型的二合一口服疫苗,不但能降低疫苗生產成本,也省去不少業者在注射作業上的辛勞。然而此新型疫苗運用了基因重組技術,產品尚須先進行實驗室及田間試驗,並經食品安全委員會審查通過,故距離正式實用化仍需一段時間。
高產抗病低成本之製粉/飼料用水稻開發成功
2013/03/06
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為促進農業科技的產業化發展,2009年宣佈「日本十大農業研究成果」。由29個農業相關報章、雜誌社進行投票,從被受社會關注的農業研發課題中,選出以下最具代表性的重點成果: 日本農研機構九州沖繩農業研究中心開發出新品種稻米「瑞穗之力」(Mizuho Chikara),不只產量高,且不易倒伏、對稻熱病的抵抗力強。以往用米粉製造麵包時,麵團發酵的體積往往不夠理想,但瑞穗之力比其他米品種更容易做出膨鬆有彈性的麵包。「瑞穗之力」也擁有台灣和韓國稻米品種的特性,產量比日本一般主食用米多兩成,使得此品種在未來可望應用於飼料生產或生質酒精的開發,備受各界矚目。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