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開發農業數據技術平台支援作物管理策略
2022/07/25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全球正面臨糧食不安全的危機,農民、農藝學家、研究人員和農業專家為了尋找解決方法,各領域專家正積極研究、收集大量的數據和專業知識,並須互相共享數據和知識,以應對偌大的挑戰。以色列農學資訊公司Agmatix推出一項突破性的數據技術平台,推動將研究知識及實驗數據化為實際運用的農學創新循環,新技術建立一種新的數據語言,可以讀取和解析整個農業產業數千項常用的數據點,並提供統一、標準化的解決方法,以協助有效管理農藝研究試驗,並於一站式平台將數據資訊轉化為實際行動,此系統可為農民和農業專家提供促進作物產量和品質所需的重要訊息,以做出更佳的作物管理策略。        Agmatix的新技術藉由機器學習及人工智慧將田間試驗和農學實驗數位化,以及對整個產業的數據進行標準化,進一步建立一個全球數據庫,在土壤、地形、灌溉、天氣和作物管理方面提供綜合建議。Agmatix推出的SaaS技術平台授權給世界各地的農業技術專業人士,由五個關鍵模組組成如下:        1. 田間試驗管理平台:該系統對田間試驗進行數位化管理,包括從始到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        2. 試驗和研究數據擷取:系統自動擷取田間試驗和實驗的遺留數據並進行標準化。        3. 數據洞察與預測模型:一種自我分析工具,使用田間試驗和實驗數據的高階機器學習模型。        4. 決策支援系統:對於農學專家,Agmatix Digital Crop Advisor 工具能夠將數據洞悉轉化為實際的決策支援系統。        5. Axiom Open:一個協作和開放的入口,使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業研究人員和專業人士能夠共享和查詢農學數據,以應對高層級的挑戰。        Agmatix 的技術平台現已完成5萬多次田間試驗及1700萬次農藝測量,並成功分析70 多種不同的作物類型。全球頂尖的研究機構、大學、非政府組織和農業公司以Agmatix 技術建立全球最大、最高品質的標準化數據之數據庫,用以開發機器模型,以預測環境對植物營養的影響,進而實行短中長期計畫。Agmatix技術實踐大數據在農學領域的應用,協助縮短時間軸、減少浪費並提高農業專業人士和農民的盈利能力,而Agmatix 平台能夠開發統計和科學上更強大的農業模型,將有助於改善農業實踐、作物產量、營養品質並促進永續農業。【延伸閱讀】- ABS和ABARES合作開發新的澳洲農業數據整合資料庫
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
2022/07/22
日本農林水產省為解決產地長年所面臨問題,以中長期視野下,推出相關研究開發與因應全球暖化等綜合型研究戰略。        隨著技術日新月異發展,本戰略除依循日本農林水產省每年所制定《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內容,今年度特以「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與資源循環」、「智慧農業應用以實際解決各種問題」等三大主軸,揭示未來研究開發方向,並綜整作為強化產官學與農業生產現場研發環境之應用方向。        其《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內容概要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農業研究與近期社會、經濟與政策面動態趨勢 重點揭示日本當前所面臨的現況,以及國外趨勢的分析與整理。如當前社會受到疫情影響情況及其因應方式、供應鏈風險、提供健康與友善環境的糧食系統、淨零碳排、數位化等。 第二部分-重點研究戰略 重點主要因應當前政策措施與國際情勢,今年度特以「糧食安全永續發展」、「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與資源循環」、「智慧農業應用實際以解決各種問題」等重點研發議題,提出相關願景、目標、實現具體方向與執行路徑。【延伸閱讀】- 日本智慧農業實現農業的未來 第三部分-研發環境之整備 為有效推廣研究開發與相關成果,其內容主要揭示強化「完善的研究制度」、「戰略型的智慧財產權管理與國際標準化」、「人才培育」、「開放式創新」等具體研究方向與研發環境之整備。
【增匯】從醣出發 為淨零排放解方
2022/07/21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今(19)日出席「農業的醣經濟」科技論壇,提出「斯土為本、從醣出發」,為2050淨零排放解方之一。何壽川表示,面對戰備糧食安全和氣候變遷的挑戰,農業是根本,也是台灣最富饒的資產,重新定義和建構新農業,讓其副產品能全循環利用,新農業的發展或將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神山。        何壽川表示,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當植物凋落在土壤裡就轉成有機質,裡頭的腐植質可固存碳,聯合國COP21更倡議,每年將土壤中的有機固碳量增加千分之四,可中和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全球已有40%的綠地逐漸沙漠化,如何使沙漠變綠洲,何壽川建議,應從提升土壤有機質、造林創造碳匯到農食剩正確回收運用等三方面來施行,就能確保糧食安全和減緩氣候變遷。        台灣的農地、森林與竹林的碳匯條件優厚,何壽川表示,80萬公頃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220萬公頃林相復育,再加上18萬公頃的竹林活化,預估一年有6,300萬噸CO2碳匯潛力,相當於台灣2050淨零排放規劃中的碳匯目標數值。透過良好的土壤碳匯管理技術,可促進土壤的經營邁向永續,強化農林竹業面對氣候變遷的抵抗力,並創造碳權、增加農業產值。        農食剩的正確處理能降低廢棄物、減少經濟損失,還能在淨零減碳上有所貢獻。何壽川說,台灣每年農業、食品加工業、家戶剩食、民生污泥等農食剩約3,000萬噸,若能把農食剩轉為沼氣,不僅降低廢棄物量,還能創造綠電、減少碳排。以20MW沼氣發電規模設計基礎下,推估3,000萬噸農食剩每年可發電量達55億度電,佔全台總發電2,801億度電的2%,同時又可減少碳排近1,400萬噸CO2。        何壽川認為,在尋求碳中和永續與經濟共榮的契機下,農業將不再是過去的窮產業,且會引導新一代人回到農業裡去做較複雜的全循環工作。新農業應不僅是為了淨零減碳,而是它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產業鏈,且需要和外部科技做結合,才能完成農業科技循環經濟的路徑,創造發展利基。【延伸閱讀】- 剩食導致氣候變遷
日本農山漁村發展措施-永續發展目標
2022/07/15
為全球共同攜手解決農業面臨各項問題與創建永續社會,2015年聯合國共同訂定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poment Goals, SDGs)。SDGs包含17項的核心目標,其中涵蓋169項具體細項目標。        若將17 項核心目標加以「階層化 (Stratification)」,如下圖1所示可以很清楚瞭解在社會與經濟階層必須憑藉自然資本1和環境為基礎建構而成。換言之,須藉由自然資本和環境階層所創造產生的各種面向與事物,循序漸進形成社會層面結構發展。也因此在這基礎下,自然資本和環境的永續性發展極其重要。        農業和食品業的經濟效益(利潤泉源),大部分依賴自然資本和環境的發展,基於此,要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仍必須維持和改善自然資本和環境階層開始。然而,農業和食品業,面對環境維持與改善並非單在成本考量,對於產業所締造業績和整體發展也為不可或缺關鍵因素。簡而言之,未來農業和食品業,在社會發展與經濟成長外,同時應以環境及自然資本的管理和成長作為首要目標。 日本農山漁村發展與SDGs可發揮價值        日本的農林漁村擁有豐富的在地資源,例如:再生能源、生質能和原生作物等。皆有利於實現永續發展目標。藉由在地資源之應用,將有利於永續發展目標實現,其農山漁村發展可發揮價值整理如下: (一) 提升農山漁村之社會價值的認知度        農業和食品業藉由投入SDGs中積極宣傳優勢,能加以增進都市的消費族群更加認識農山漁村所發揮價值所在。除此,亦可透過購買活動給予支持回饋,並有利於提升地方與企業之形象。 (二)創造新的商機        藉由投入SDGs中所做的努力與貢獻,可鏈結跨域產業以及地方性的合作,與至今尚未合作的供應商建立新的伙伴關係,創造出新的商業機會。 (三) 回應商業夥伴要求        近年來,企業已將環境面措施納入經營理念中,並以各種方式宣傳對於SDGs其貢獻和致力於往「ESG投資」2等方向作大幅調整轉換。在農業和食品業方面,此舉不僅會影響融資,也有可能因未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期望和要求而失去商機,供應鏈本身也將產生結構性變化,也可能因而不能進入市場。 因應SDGs 相關措施渠道 (一) 以環境為主的農山漁村X SDGs商業模式提示全集        為了提供開始進行這項新因應對策之參考,這本手冊集結改善農林漁村環境面和經濟面的相關因應措施、五種商業模式與可提升其可行性的各種提示(Hint)。此外,彙整實現SDGs之技巧和竅門。期望能透過手冊應用,進一步發揮日本農山漁村之價值。 (二) 農林水產 / 環境/技術 / SDGs手冊        農林水產 / 環境/技術 / SDGs手冊,主要從「環境」和「技術」兩個面向角度介紹在農山漁村發展SDGs各項因應措施。 ※註1:自然資本 (Natural Capital)是將自然環境視為支撐人們生活和企業經營基礎為重要資本之一的概念。由如森林、土壤、水、空氣和生物資源所自然形成的資本。 ※註2:ESG投資: ESG其意義為,重視並選擇已考慮到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和企業治理(Governance)的企業進行投資。 和社會責任投資 (SRI) 是一個類似的概念,但SRI 是基於道德價值理念,ESG 投資則是基於可以預期長期回報的經濟價值理念,對於考慮到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企業而言,可以帶來可持續的成長和中長期利潤。 【延伸閱讀】-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發展計畫
透過新穎技術將溫室氣體甲烷轉化為可利用的作物營養產品
2022/07/13
印度生物技術公司String Bio透過新穎的技術將溫室氣體甲烷轉化為可利用的作物營養產品。而該公司所開發的兩種作物營養產品正運用在傳統及有機農業系統上。而試驗結果顯示,這兩種甲烷衍生的作物營養產品能使作物的產量提高40%。這些生物激素被稱為 Impakt 和 CleanRise。Impakt 是氨基酸的混合物,既有單體形式的,也有短鏈形式的,稱為肽。根據 String Bio 的說法,這些肽會觸發植物的免疫反應,稱為植物系統性抗性(SAR),使它們能夠抵禦真菌、病毒、細菌和線蟲等病原體。 馬鈴薯和番茄產量增加40%        在 String Bio 的試驗中,Impakt將馬鈴薯和番茄的產量提高了40%。然而,當Impakt 應用於花卉作物時,菊花的開花量增加了 30%且萬壽菊的花冠增加了 50%。CleanRise 是一種微生物生物刺激素,每毫升含有多達 10 億個微生物。當CleanRise應用於作物時,將刺激植物內的重要生理過程並增加關鍵生長激素的產生。 String Bio 聲稱,與傳統的作物生產產品不同,生物刺激素還會影響植物內的關鍵基因,將關鍵基因們“開啟”或“關閉”,可讓植物發揮更多的產量潛力。 減少氮肥施用需求        根據String Bio聲稱,這些生物刺激素提高了作物獲取土壤中養分的能力,如 “養分利用效率”(NUE)的部分,進而減少作物對外部氮肥的需求。該公司表示,CleanRise將菠菜和香菜等綠葉蔬菜的產量提高了 30%、玉米提高了 18%及大豆提高了 30%,而CleanRise 在大米和甘蔗中的相關試驗正在進行中。 String Bio 計劃把印度作為最初推出甲烷衍生的生物刺激素產品的重心,而後在拓展至東南亞和拉丁美洲。【延伸閱讀】- 如何使溫室氣體變為糧食問題的解決方案
以色列公司開發選擇性噴灑除草劑的AI施藥系統
2022/06/24
除草劑不僅對環境有害,對農民來說也是一筆額外的開支,而農民通常用藥時會噴灑整個田地,以便清除田間所有的雜草,若能精準判斷雜草所在區域施用藥劑,就能有效減少藥劑的用量。以色列農業科技公司 Greeneye Technology 開發名為Greeneye的選擇性除草劑噴灑系統,該系統由一系列向下傾斜的鏡頭模組組成,這些鏡頭沿著第三方藥劑噴桿的長度安裝,噴霧器可以由拖拉機牽引,也可以安裝在專用的噴霧車中。當噴霧器以高達每小時25 公里的速度穿過田地時,Greeneye 電腦視覺系統能夠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區分農作物和鏡頭下方的雜草。當發現雜草時,會啟動該植物上方的噴嘴以噴灑除草劑,沒有發現雜草的地方則不會施用除草劑,估計可減少藥劑用量最高達90%。         Greeneye 系統還能夠對作物進行計數以清點需要補種的區域及預估產量,亦可辨識特定的雜草種類,及辨別作物中的病害或缺陷。它還可以生成數位化地圖,顯示每個區塊的問題區域,供農民掌握施藥及栽種情形。此外,該系統可以改裝到任何品牌和尺寸的商用噴藥機上,農民無需投資購買新機器。該系統於2021年 10 月在以色列商業化推出,並計劃於2022年初在美國中西部進行部分推廣,預計2023年將在北美推行上市。【延伸閱讀】- 開發水田用小型除草機器人「鴨子機器人」
【減量】植物來源的永續航空燃油可減少碳排放達68%
2022/06/21
航空業促進經濟、貿易及旅遊業等發展,創造許多工作機會,但其所產生的碳排放約佔全體的2.5%,是個高碳排放的產業,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近年各國都在致力於推動減碳協議與相關計畫,以期減少碳排放以追求永續發展,許多航空公司也積極導入各項節能措施,包含精進燃油政策、優化飛行計畫用油等,如長榮航空揭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 ( University of Georgia ) 的團隊研究利用一種非食用性的油料植物-十字花科蕓薹屬作物 Brassica carinata 製成永續航空燃油 (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數據顯示可減少碳排放高達68%,對於航空業淨零排放的目標極度有幫助。計畫主要執行區域位於美國東南方的喬治亞州,擁有美國最繁忙的機場,也是世界上國內航運總里程與客運機隊規模第二大的達美航空總部所在地,喬治亞州的氣候對於種植Brassica carinata較為適合,此作物可種植於糧食作物的休耕期,可避免競爭糧食作物的生產,亦能提供覆蓋作物的優點,像是增進土壤肥力、提高生物多樣性等。         永續航空燃油的研究也符合近年美國設定在2030年前降低航空業碳排放達20%,及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能源政策,對此美國政府也提供相當多的激勵措施,使永續航空燃油的生產成本可降低至每公升0.12元,甚至比傳統航空燃油的生產成本每公升0.50元還來得低。研究團隊相信永續航空燃油可促進當地農業及相關製油產業鏈發展,帶動鄉村經濟,重點是能為減緩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延伸閱讀】- 英國石油BP在美國投資生物燃料工廠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
拜耳將與微軟成為數位農業合作夥伴
2022/06/15
拜耳(Bayer)將與微軟(Microsoft)成為數位農業合作夥伴,兩家公司將共同建立一套新穎的雲端數位工具解決方案,將拜耳的數位農業平台將與微軟的公用雲端服務平台Microsoft Azure 相結合,並應用於農業和相關行業上,成為新一代數位解決方案的基礎。        農業產業和農企業不僅僅從廣泛的數位工具資訊中受益良多,同時也將強化資料洞察力。如今,超過1.8億英畝的農田已正在使用拜耳的Climate FieldView™20平台,農民可透過平板電腦連接至農用車上來追蹤種子發芽率和產量情形及觀察農田。        然而,拜耳表示,仍需要做很多努力才能優化整個食品、飼料、燃料和纖維鏈,且在使用自然資源上的同時也將確保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氣候變遷。拜耳與微軟合作的解決方案將可供農業和相關企業用於他們自己的產品中。拜耳並想將其數位農業核心能力遷移到新的基礎設施,並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此次合作建立在拜耳和微軟之間的長期合作關係以及對數據隱私、網絡安全和客戶信任的共同承諾之上。        拜耳數位農業解決方案負責人 Jeremy Williams表示,拜耳在農業領域開啟了數位創新的先河,而微軟正在為全球雲端解決方案設定標準,雙方的合作將以創新的方式為地球提供所需的食物、飼料、纖維和燃料。此次的合作,預期讓該公司的作物科學部門將能於2030年達成100%數位化的目標,並強化其向客戶提供數位化解決方案之能力。【延伸閱讀】-  Microsoft-Techno Brain通過雲端數位平台促進非洲農業
利用植物性纖維素製作環保亮片
2022/06/14
大多數的亮片是由塑膠製成。然而,為了讓亮片散發出多色閃光,通常會在亮片表面上添加一層不具生物降解性的塗層或鋁層,以賦予亮片閃光特性。且使用後的亮片通常將隨著河流或海洋回到生態系統中,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雖然天然亮片,如雲母和二氧化鈦等礦物質亦可被拿來做為亮片使用,以減緩對生態系統之影響,但這兩種礦物皆存在一些問題,像是使用童工開採雲母或者是二氧化鈦具有潛在的毒性和致癌作用等(已被歐盟禁用)。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表示,他們已經開始運用植物性纖維,如棉花、芒果皮或香蕉等農業廢棄物的纖維素來製作環保亮片,該亮片不僅具生物降解性,且其閃光程度與傳統塑料亮片相當,可解決亮片對生態系統之衝擊,如土壤汙染、水汙染、食物鏈汙染及人體健康影響等。        該研究團隊沒有在環保亮片上添加任何塑膠塗層或鋁層,而是利用纖維素奈米晶體的結構來改變光波,煥發出鮮艷的顏色,如同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的結構色,例如彩虹色的孔雀羽毛或金屬藍色的大理石漿果。該研究團隊自組纖維素奈米晶體的結構使其生成纖維素薄膜,並後續將它們研磨成用於製造閃光效果顏料大小的顆粒,這種顆粒可生物降解且不含塑膠。該研究團隊說明,纖維素本身是一種透明材料,只要按照既定的排列方式來組織及架構,即能提供色彩,因此研究團隊才不需要在纖維素中添加任何東西來創造閃閃發光的顏色。       在歐洲,化妝品行業每年使用約5500噸微塑膠,這種可生物降解的環保亮片將可改變化妝品行業。將來,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優化環保亮片之製造過程,使該種環保亮片商業化。【延伸閱讀】- 利用廢棄啤酒花製造纖維素奈米纖維
芬蘭科學家於生物反應器裡培養出人造咖啡
2022/06/13
全球每年可以消耗6000億杯咖啡,讓咖啡已經變成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咖啡所串連之咖啡市場規模逾425億美元,約全球1.25億人仰賴著咖啡產業維生。然而,氣候變遷卻正在改變全球的咖啡市場。為了滿足這龐大的需求量,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替代品,使咖啡永續發展。        芬蘭科技研究中心(VTT)的研究團隊運用細胞農業原理於生物反應器裡培養出人造咖啡,且該人造咖啡不僅所需勞動力和資源遠低於園中生長的傳統咖啡所需、無須噴灑殺蟲劑或肥料,及無運輸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產生等,與傳統咖啡相比,人造咖啡其咖啡因含量亦較低,故人造咖啡苦味較少且具有較淡的果香氣。目前,研究團隊正在尋求獲得主管機關的批准,預計最少需要四年才能獲得批准,與普通咖啡豆一起在貨架上販售,讓消費者有機會可以品嘗實驗室培育出來的人造咖啡。【延伸閱讀】- 智能監測咖啡豆的熟成及品質
NASA Harvest 探索新的土壤水分監測方法
2022/06/08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糧食安全及農業計畫NASA Harvest 表示,監測土壤溼度的方法很多,地面採樣能提供最準確的結果,然而,高異質及多變性的地面條件讓該方法變得難以操作。因此,利用地球觀測 (EO) 衛星的遠距測量方法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能大幅地減少與地面作業相關的勞動力和資源限制。        合成孔徑雷達 (SAR) 是一種高解析度成像雷達,能夠透視雲層,增加了地面觀測的數量。SAR 衛星的工作原理是向地球表面發送雷達脈衝,並記錄從地球表面反射的訊號量。NASA Harvest藉此建立模型來測量土壤中的含水量,因SAR訊號對土壤介電常數具高度敏感性,雖然,許多研究表示SAR在測量裸土濕度方面很有用,但是在農田上的數據解讀卻不太理想,因為作物會阻止雷達完全到達地面並影響它反射回傳感器的方式。        NASA Harvest 的 Mehdi Hosseini 博士和專案主任 Inbal Becker-Reshef 最近共同撰寫論文-探索新的作物覆蓋區之土壤水分監測方法。團隊探討了一種稱為極化分解(polarimetric decomposition)的SAR 技術。該技術應用來自歐洲太空總署 Sentinel-1 衛星任務的開放數據資料,以產生的雙極化數據參數建立出土壤水分估計模型,並使用了三種機器學習模型進行比較:多層感知器神經網絡 (MLP NN)、廣義回歸類神經網絡 (GRNN) 和支援向量機 (SVM)。以及,以加拿大曼尼托巴省 9 個地面站收集的 150 多個土壤水分樣本作為地面實況數據來訓練模型,最後加入同時間的 Sentinel-1 數據。據研究人員表示, GRNN 具有最準確的測量結果,且SVM 和 MLP NN 模型需要對許多參數進行微調,而 GRNN 只須對一個參數進行調整。因此,簡單且高準確度的GRNN成為未來理想的土壤水分監測方法。        NASA Harvest表示,土壤水分監測準確度可能因地面條件而異。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的土壤質地和作物生長階段進行進一步研究,未來可利用被動式微波土壤水分監測平台代替地面數據收集,以增加可用的景觀類型和農業生產資訊。【延伸閱讀】- 運用數位相機和AI監控土壤濕度並進行智能灌溉
利用影像辨識系統監測乳牛健康程度
2022/06/07
巴西農業研究公司Embrapa和Juiz de Fora 聯邦大學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名為Happy Cow ID的專案。此專案是利用影像處理和機器深度學習等使乳牛監測系統更加精確及快速,並取代昂貴、有限和低效的耳標和晶片。該系統不僅僅能辨別個別動物外,還能預測動物的健康狀況,了解畜群的行為和健康狀況,亦有助於酪農管理牧場。另外,與傳統辨識系統(如耳標與晶片)相比,影像識別系統不僅具有儲存、分析及追溯資料的功能,還能藉由攝影鏡頭快速準確地識別每頭乳牛,避免對動物造成任何壓力或傷害。         Happy Cow ID專案主要原理是對動物進行臉部辨識分析及健康狀況分類。進一步來說,當動物影像數據收集越多,深度學習效果就越好,就能更精確地對動物進行健康分類。因此,構建龐大的影像資料集、定義參數或特徵則變得非常重要,而這些參數,包括品種、類別、姿勢和個體健康狀況等資訊將有助於系統正確捕獲和提交數據影像。目前研究團隊正在開發其他特性,該團隊的理論是根據品種或姿勢對動物的健康狀況進行分類可能更加容易。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團隊亦觀察到系統在檢視同一個體時的準確性有所提高。        研究團隊預計在臉部辨識、動物分類和個體化的深度學習方面取得最佳結果後,將會建立應用程式來支援牧場管理,期許未來能將所有功能整合在一起並能實際應用。【延伸閱讀】- 利用AI影像辨識勘查雞隻生長狀況
美國農業部為國家細胞農業研究所提供1000萬美元的資金
2022/05/31
美國農業部部長於10月6日宣布作為永續農業研究計畫(總經費計1.46億美元)一部分的投資,將在五年內授予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1000萬美元的資金來建立國家細胞農業研究所,這將由其國家食物與農業機構(NIFA)的農業和食品研究倡議(Agriculture and Food Research Initiative,AFRI)之永續農業系統計劃主導執行,而這是美國農業科學領域最大的競爭型補助計劃。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David Kaplan將領導此計劃,另外還會有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VPISU)、維吉尼亞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UVA)、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UC Davis)、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和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UM Boston)等研究人員陸續加入其中,新設立的研究所將在細胞農業領域主導相關研究,發掘並培育下一代的專業人士,這將有助於增加氣候友善類型蛋白質的菜單選擇並提高糧食系統的適應能力。人造肉生產正在成為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協助解決全球對肉類日益增長的需求,優質食品協會(Good Food Institute)表示,這項對培養肉品的投資將支持必要的關鍵研究,以快速擴大蛋白質生產規模及選擇,將有助於建立一個強大、有彈性的氣候智慧型糧食及農業生產系統。【延伸閱讀】- 美國農業部撥款共計224,000美元的資金給愛荷華州的「農場到學校」計畫
重新規劃農地分布位置能有效減少環境負面影響
2022/05/27
農業生產對於環境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影響,造成環境汙染、大量耗水等問題,目前農業生產用水使用約70%的淡水總量,尤其在水源缺乏的區域,容易造成民生飲用水不足的情況發生。此外,許多農業用地並不適合用於農業生產,導致生產效率低,且也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如減少生物多樣性等。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The 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 PIK)的研究團隊建構一數學推算模型指出若可以改變現有農地分布配置(Relocation),最大化提高生產效率及最小化農業對於環境之影響。在全國範圍內,將可以減少碳足跡達71%、且減少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達87%,即使在國界的範圍限定下,也可以減少碳足跡達59%、減少農業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達77%。推算模型目的在於找出最適的農業生產區位,考量因素包含環境、氣候、作物種類等,在維持原有作物生產量的狀況下,達成減少環境負面影響的目標。        研究團隊的領導人Beyer表示此項計畫確實存在著實際執行上的困難性,包含人文因素、經濟發展、政策等考量。但此篇研究仍可帶給在環境永續議題上一個思考的方向。【延伸閱讀】-英國刮「再生農業」風   打造高儲碳農田
德國未來的碳中和規劃
2022/05/24
德國為減碳轉型的領跑者,早在2016年已發布「2050氣候行動計畫」,報告重點在希望德國可於2050年時達成碳中和目標,並發表一系列指導綱要,其涵蓋範圍包括能源部門、建築、運輸、工業及農業等。本篇報導以回溯分析法探討德國如何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之目標,可分為三大項策略:1.避免(Avoid) 2.減少(Reduce) 3.移除(Remove),預計分別影響碳排放達645Mt、50Mt與60Mt。 1.  避免(Avoid)     (1) 降低能源需求並改善能源利用效率           如可增加建築材料隔熱係數等措施以降低供暖能源利用達50%,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2) 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           重點領域如運輸、供熱等進行電氣化,並以風力、太陽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作為供電來源。 2. 減少(Reduce)     (1) 難減(碳排)產業-冶鐵工業、運輸業等           透過創新技術利用,如綠氫能源、生質燃料、合成天然氣等,降低產業碳排放量。     (2) 難減(碳排)產業-農業           以有機肥取代碳足跡較高之化肥,並搭配精準農業減低肥料需求、避免使用碳酸鈉含量高之灌溉水。 3. 移除(Remove)     (1) 天然碳捕捉生態系統(天然碳匯)           透過海草復育、泥炭地保留等方式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     (2) 高科技碳捕捉系統(人工碳匯)           利用沉澱法或直接利用技術,進行碳捕捉、利用與儲存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 【延伸閱讀】-【減量】生活淨零 法國規範食衣住行
【循環】利用細菌升級再利用二氧化碳廢棄物
2022/05/23
丙酮 ( acetone ) 和異丙醇 ( isopropanol ) 是常見的工業用化學原料之一,每年市值可達百億美元。丙酮常用於指甲油去光水,或作為有機溶劑用於油漆、塑膠、纖維等行業,而異丙醇則常用於消毒劑或防腐劑,被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作為有效殺新冠病毒(SARS-CoV-2)病毒配方之一。然而此兩種化學物質皆為石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會不斷地造成二氧化碳的累積,加速氣候危機的發生。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 及LanzaTech公司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特殊細菌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透過基因編輯與篩選優化,已成功利用細菌將二氧化碳轉化成丙酮及異丙醇,此實驗結果不但可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還能減少石化資源的消耗,且團隊相信其具有商業化量產潛力,預估未來若可廣泛使用,將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60%。此項技術的成功勢必也會激勵其他資源投入相關研發,並在更多產業中應用,共同打造循環生物經濟。【延伸閱讀】- 法國生物性廢棄物在隔熱材料領域中找到第二生命
落實科技公共化  農委會:可與農民學院合作推廣光合菌
2022/05/20
淡水區農會配合農委會綠色照顧計劃,在淡水老街的農會大樓頂樓「打造空中菜園」,成立綠色照顧站,並且號召許多長者一起加入種植,經過數個月的照顧,長者與農會成員們參與採收活動,透過照顧種植採收讓長者有更富豐的都市農村生活。        淡水農會總幹事高忠表示,成立淡水區農會綠色照顧示範站,計畫推動三大核心理念為「綠飲食」、「綠療育」、「綠照顧」,透過送餐、共食、手作、跳舞等療育活動,照顧農村長輩的健康,讓農村長輩都能吃得飽、吃得好,活得健康快樂。        在綠療育方面,在農會屋頂利用高架方式種植蔬菜,由高總幹事帶領綠照學員及推廣部同仁一起動手從播種、施肥、澆水,從小小的菜苗及種子經過一個月的時間,長成為綠意盎然的新鮮蔬菜。        日前還邀請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台北分場吳婉苓博士特別前來指導,協助綠照學員一起動手種植享受田園的樂趣,一起採收大家努力的成果,並帶回與家人共同享用自己栽培的蔬菜,也從中獲得舒壓與栽種樂趣。【延伸閱讀】-自己的菜自己種! 輕鬆當個「城市農夫」 打造可食地景、自家小農場
丹麥要推「食品氣候標籤」 一眼看出綠色低碳飲食
2022/05/19
近年來環保意識興起,消費者在購物時也開始會關心商品是否對環境友善、標明低碳足跡等相關資訊,甚至進一步影響消費選擇。根據2021年於《Nature Food》上發表的一篇研究統計,2015年全球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中有34%來自糧食系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9年的《氣候變遷和土地特別報告》中也指出約有21至37%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糧食系統。種種數據皆顯示,我們賴以為生的糧食竟佔地球溫室氣體4分之1的排放量!        在2022年4月16日,丹麥食品、農業與漁業部長Rasmus Prehn表示,丹麥政府因應氣候變遷,將投資900萬丹麥克朗(約120萬歐元)開發「食品氣候標籤系統」,成為全球第一個由政府統一管理食品氣候標籤的國家,同時成立專案小組,預計2022年底前會做進一步推動。        丹麥政府認為,關於環保標準必須由國家統一制定、管理,才能避免市場上出現各種標準不一的環境標籤混淆視聽,反而造成消費者的困惑。根據丹麥消費者委員會表示,有75%的丹麥人不瞭解商品的氣候足跡,但丹麥飲食文化組織統計,約有60%的丹麥人希望可以購買到綠色商品、吃到對環境更友好的食物,然而在購物時,常常不知道哪些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選擇,提供相關產品的品牌也不容易對消費者進行完整溝通。若未來能廣泛應用食品氣候標籤,或許可以改善市場端和消費者間的溝通落差問題。        這其實並非丹麥政府第一次將環境永續議題納入政策。早在2021年初,丹麥政府首次將「碳排放」納入國民飲食指南,其中,建議丹麥人多吃植物性食物(如豆類和蔬菜)、少吃肉類,根據氣候委員會估計,6至64歲的丹麥人平均可以減少31至54%的氣候足跡。如今,若再加上氣候標籤的應用,有望達成丹麥政府在2030年前減少70%氣候足跡、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目前丹麥的消費者和零售商對於食品氣候標籤的使用保有正面態度,認為消費者可以根據統一制定的氣候標籤去選擇食物,零售商也覺得有了氣候標籤可以讓商品更被消費者信任。但如丹麥零售雜貨商聯合會表示,標籤一定要有「可信度」,才能長久且廣泛地被有效使用。【延伸閱讀】- 標籤統一化與數位化能強化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