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歐盟擴大對藻類產業的支持
2023/08/09
藻類是最豐富、最多樣化、富含各種化學成分且資源投入低的原料之一。過去十年來,藻類生物基相關新創公司已成為歐盟綠色投資的目標,迄今為止,歐盟委員會已支持至少300個與藻類相關的計畫。歐盟對藍色技術的支持始於2012年的歐盟藍色成長戰略(EU Blue Growth Strategy),旨在擴大歐洲沿岸和海洋產業的經濟發展。歐盟藍色成長戰略投資的計畫之一即探索了利用大型藻類和微藻類在食品、健康、化妝品、生物燃料和綠色化學等新領域的應用。《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亦意識到藻類生物技術是一個新興且未經嘗試的領域,需要不同類型的支持。商業化的障礙不僅限於規模化種植和加工方法,還包含釐清在藻類產品行銷和生物質原料品質標準上仍然模糊的法規。   歐洲藻類利益關係者論壇(EU4Algae 論壇)成立於2022年2月,是一個支持藻類生物技術和藻類培育領域的歐盟組織,為參與藻類產業或受藻類產業影響的人提供了交流分享商業情報的空間。它也是歐盟發布藻類相關資助的集中資訊中心。由於藻類的應用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研究領域,因此EU4Algae 論壇還維護SeaStrains資料庫,裡面包含了由成員更新的各種功能性海藻菌株列表。EU4Algae的成立迅速催生了歐洲第一份致力於發展歐洲藻類產業的政策聲明—2022年歐盟藻類倡議(2022 EU Algae Initiative),該倡議是歐盟地區第一個發展大規模藻類產業的目標計畫,將研究藻類培育和加工方法,並協助將整個價值鏈的新技術推向市場。歐盟藻類倡議在其政策聲明中表示,其有四個目標:改善治理框架和立法、改善商業環境、縮小知識和創新差距、提高歐盟藻類產品的社會意識和市場接受度,並透過開發和完善永續耕作方法來增加歐洲耕作原料的數量。   在商業化資金方面,藻類倡議將透過現有的 InvestEU 藍色經濟基金/BlueInvest 來支持藻類領域的中小企業和計畫。藻類倡議已經為歐盟執委會海事暨漁業總署(DG MARE) 2023年工作計畫下的兩個計畫提供了資金,旨在建立再生歐盟藻類產業。InvestEU 藍色經濟基金亦正在與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合作制定藻類成分的標準,包含定義其中可接受的污染物容許量。使生產者和加工者更加確定作物和產品的品質目標。   在歐洲,以藻類為原料的高價值化學品創新往往領先於藻類養殖技術的進步,而藻類養殖的發展程度仍遠低於亞洲。歐洲生物企業仍然主要依賴收穫野生藻類種群,但野生藻類的採集既不永續且無法大量供應特定物種來滿足商業需求。因此,藻類計畫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透過培養加工系統以及監測探針等創新設備來提高藻類培養的生產力,以減少生物量損失和勞動力成本。該計畫亦在尋找控制有毒藻華的方法,減輕當河流和海洋受到化肥污染影響時形成的密集野生微藻群的有害影響。   此外,首屆歐盟藻類意識高峰會(EU Algae Awareness Summit)將於2023年10月5日至7日在法國巴黎舉行,以促進和提高歐盟成員國政府和公眾對藻類養殖在國家和地區經濟、人類以及海洋再生相關益處的認知。【延伸閱讀】- 藻類產業的發展與趨勢
中國智慧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2023/06/09
中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進農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數字化改造,培育新產業、開闢新業態、探索新模式,充分釋放數字要素對農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經省政府同意,現就智慧農業發展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著力發展「六新產業」、建設「四新設施」總體部署,開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大體係數字化改造,大力發展農業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的協調應用,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加快智慧農業建設,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總體目標:「十四五」期間,智慧農業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建設「數字吉林」提供有力支撐。完成省市縣鄉村五級數字農業農村雲平台(簡稱「吉農雲」)搭建,「吉農碼」全面註冊應用,「數字村」應用全省覆蓋,基本建成黑土地保護「一張圖」、高標準農田「一張網」、耕地後備資源「一張圖」,初步實現種業資源管理數字化、農業機械智能化等八個場景應用。加快實施「十百千」工程,實現涉農數據互聯互通,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加快融合,智慧農業主體架構基本形成。   2022年底,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畜牧管理部門「吉農雲」應用率達到100%;認定10個「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制定「智慧農業示範縣」認定標準;「數字村」試點應用覆蓋涉農縣(市、區),結合全省「千村示範」工程,全面開展「數字村」建設。2025年底,省市縣鄉村五級數字農業農村雲平台搭建完成;建成一批「智慧農業示範基地」和「智慧農業示範縣」;「數字村」應用全省覆蓋。【延伸閱讀】- 日本智慧農業最前線-利用科技改變農業經濟
中國科技創新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3/05/26
科技創新築根基,有效破解生產經營瓶頸   十年來,我國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擁有量、使用量位居世界前列,農業生產進入了機械化為主導的新階段。大批量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的普及應用,提高了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及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與老齡化問題。 科技創新提動力,切實增加農業產出效益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提高單產是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的根本出路﹔提高單產的關鍵,則在於良種和良法。十年來,我國深入推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圍繞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成功培育出一批高產、優質新品種。通過建立基於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生物育種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良種全覆蓋,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95%以上,有效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促進了糧食豐產豐收。 科技創新增質效,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十年來,我國加快集成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的綠色高效 技術模式,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等節肥技術,以及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藥等節藥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肥料 、飼料、農藥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高。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均達40%以上,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6%、秸稈綜合利用 率達87.6%,實現由“治”到“用”轉變,農用為主、多元利用格局基本形成;農膜回收率達80%,實現了農業節本增效,科技創新驅動農業高效健康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科技創新強供給,引領產品質量提檔升級   這十年,為適應城鄉居民對農產品消費不斷增長和日益豐富的需求,我國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科技力量布局,大大充實和強化了果蔬、畜禽、水產等優質農產品生產和精深加工方面的科技力量與科技成果供給,實現了我國農產品供應充足、品種豐富、價格穩定。通過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和檢測體系,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監管和風險評估監測,規範農業生產過程,實現了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全程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確保優質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延伸閱讀】- 中國「農科這十年」創新合作促發展 構建開放新格局
韓國慶尚北道宣布開設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
2023/05/23
韓國 28 家細胞農業產業利益關係者於2023年2月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MOU)以推動該國的人造肉類產業,其目標是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由慶尚北道主導備忘錄的簽署,其他簽署方包含市政府(浦項市、慶山市、龜尾市、義城郡)、大學(浦項工科大學、嶺南大學)、研究和技術機構(韓國食品研究所、慶北科技園、浦項科技園區)和企業單位,如人造肉新創公司 TissenBioFarm、健康食品製造商 Ildong Foodis 和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商 Neo-Cremar等。慶尚北道近期宣布了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的落成,這座佔地 2,309 平方公尺的建築耗時6年建成,總計投資 90億韓元(約700萬美元),旨在開發生物材料並支持細胞培養肉產業。另外亦宣布了細胞農業產業振興戰略,計劃與疫苗、藥物、化妝品和綠色生物產業相結合。義城郡亦正在建立義城生物谷綜合產業園區,以整合細胞農業產業。   慶北細胞農業產業支援中心的四層大樓中設有實驗室、分析室和品質控制室,其中二樓將容納五家公司和嶺南大學細胞培養研究中心,而三樓則設有研究和分析室,到 2024 年預計將進駐安裝55種企業設備,預算為30億韓元。開幕式的出席人員包含了政府官員、大學代表、研究機構和私營企業等單位。其中一間韓國新創公司 TiessenBio Farm並公開展示了一塊重達10公斤的培養肉原型,其成分包含了動物細胞、生物墨水、食用色素、棕櫚油和食品粘著劑,該公司聲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肉。   慶尚北道知事李喆雨在開幕發布會上表示,在即將建設新機場的義城開設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有望在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將繼續支持並投資有前途的潛力新興產業。【延伸閱讀】- 美國農業部為國家細胞農業研究所提供1000萬美元的資金
日本 2050 年實現碳中和之情境分析
2023/05/19
研究概要   由於日本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多數是來自於能源生產的二氧化碳。因此,要達到碳中和目標,即須針對能源的供給、轉換、應用,進行深度探討。下圖即是根據情境設定後,使用回朔分析後得出,2050年能源生產的碳排放,一次性能源供應、最終能源消費、電力結構的相關變化。   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簡稱產總研)針對此運用自行研發能源模擬系統的數學模型,建構出實現2050碳中和目標之情境分析。研究發現,為實現2050碳中和的淨零排放目標,導入再生能源和負碳技術勢必不可或 缺。此研究成果已同步於2022年9月19日發表在《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的期刊上。 研究背景   2020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 205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實現碳中和」之目標。而在日本境內的溫室氣體之中,有85%是來自能源製造生產過程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為了有效減少碳排放,就必須重新檢討「能源脫碳化」的改善途徑。然而,由於目前大幅減碳的新型技術都處於未成熟的階段,未來能否導入應用並且實現普及化的目標,仍然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   而為了因應上述的不確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不同階段的條件,設定多種應對方案。因此,依照自身的碳排量變化,找出相關的變動因子所建構出的能源脫碳化數學模型,將會是整體過程中關鍵因素。 研究過程與研究內容   日本產總研開發出模擬日本能源系統的數學模型系統:「產總研MARKAL」,模型主要源自國際能源機構(IEA)所提供的能源模型軟體:MARKAL為基礎,並以分析日本能源為目的,所建置而成的系統。   系統只需輸入相關的能源條件設定,即可限制碳排放下,推演計算出一次性能源供給、最終能源消費、電力結構的最佳方案,並進行回溯分析。另外,系統也能透過調整條件設定,來模擬出各種不同的方案。   過去産總研MARKAL,以評估減少CO2排放所需的能源技術而開發出來的系統。而這項系統作為分析實現碳中和的可行性時,卻無法模擬出任何方案。其主要是因為依靠傳統的碳減排技術並不足以實現碳中和。   另一方面,在經濟產業省的綠色創新戰略會議中,同樣提出了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最重要莫過於是負碳技術。(詳細內容請參照2021年12月24日舉行的第5次綠色創新戰略會議工作小組資料6) 預期效益   本次研究重點,主要是以評估再生能源與負碳技術將會如何影響碳排放量,透過評估結果,分析若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推斷出可能的情境分析。未來則是會在持續進步的低碳技術與負碳技術的發展上,加入能源價格、經濟成長率、人口等社會經濟因素之後,提出新一輪的碳中和情境分析研究。 【延伸閱讀】- 國際間以生質能為主的負炭技術發展趨勢
【綠趨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應從農業碳交易市場做起
2023/05/17
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有70項碳定價措施,包括36項碳稅與34項碳排放交易系統(Emission Trading Systems. ETSs)。這些措施涵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   當政府部門在尋求設計新的系統來減少排放時,他們應該注意農業部門的潛力。然而,到目前為止,農業部門在氣候變遷議題中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其作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者上。事實上,以美國為例,該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占所有工業部門排放量的11%。另一方面,隨著公共和私部門對碳封存及透過碳權(Carbon Credit)交易負碳排的需求不斷增加,農業作為可驗證碳權來源的潛在作用而受到嚴格審查。農業部門對商品交易或商品認證並不陌生,有機會隨時採用碳交易制度。若成為碳匯,不僅可以減輕自身的排放量,還可以為其他行業進行碳封存。   在美國,已經存在碳交易市場的新興市場。然而,美國的碳排放交易制度目前尚為統一,不同州政府有各自的ETS,像是最大的農業州-加州擁有一個ETS,東北部11個州組成的聯盟也是如此;麻州和華盛頓州也各有各自的ETS。目前,這些計劃主要規範能源、工業和交通部門的排放。由於農業部門尚未受到監管,因此可以藉由減少或捕獲碳排放來產生碳抵換(Carbon Offsets)額度,儘管目前這些仍相當有限。受監管的事業多會利用排放配額來滿足其排放上限,並且偶爾以抵換額度來增加配額。例如,加州碳排放限額與交易系統(California’s cap-and-trade program, CCTP)只允許透過捕獲牲畜和水稻生產中的甲烷產生農業抵換,約640萬噸CO2e,佔加州迄今為止碳抵換總量的4.5%。   農業用地有可能通過免耕、減耕、覆蓋作物與作物輪作等保護措施,在土壤與植物中捕捉與儲存碳。此外,養分管理與改善燃燒等農場作法也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保護措施將碳視為是另一種經濟作物,因為碳可以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然而,上述這些措施產生的大多數碳權沒有資格進行抵換,因此它們最適合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這是一個私人買賣碳權的市場。   首先,來自農業和林業的碳權存在永久性的問題。那些捕捉並儲存在植物與土壤中的碳可能會因為火災、侵蝕與耕作方式改變而再次釋放至大氣中。另一個問題是外加性,亦即這些活動所產生的減量應該是額外發生的。然而,早在碳封存被討論前,許多農民就已經採取這些保護措施。由於永久性與外加性問題產生的不確定性,可能會使有意願購買碳權者對農業碳權的品質感到不安。   與其他農產品交易市場不同,現在的農業碳交易市場因缺乏標準化、透明度而受到阻礙。目前的碳項目為農民提供許多選擇。大部分的項目是將碳權授予生產者,而有些項目則是給農民固定費用。參與者可以決定要參與哪個項目並根據不同的碳封存估計值支付費用。儘管所有碳模型在文獻中都有記錄,但目前公共領域沒有足夠的資訊來評估碳封存的變數。碳項目的多樣性與不確定使農業生產者難以做出最佳選擇。   總而言之,在供給面上,農業碳權的問題是碳項目種類繁多,具有不同的協議、量化、MRV與品質標準。同時,在需求端的主要問題是購買者對農業碳權的信任存在永久性、外加性、洩漏、避免重複計算等問題。這些問題在於農業碳交易市場仍缺乏統一的市場定義、協議、量化方法與MRV標準。   美國總統拜登於去(2022)年12月底簽署的《2023年綜合撥款法》是建立自願性農業與林業碳交易市場的最新成果。該法案允許美國農業部創立「溫室氣體技術支援提供者與第三方驗證計畫(Greenhouse Gas Technical Assistance Provider and Third-Party Verifier Program, GHG TAP & TPV Program)」,旨在減少資訊不對稱,並為美國農民、牧場主與私人林地所有者提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碳封存工作的技術指導,減少它們進入自願性碳市場的障礙,並確保參與者能夠公平的分享收入,這將有機會為農業碳交易市場做出改變。【延伸閱讀】- 【綠趨勢】2050淨零碳排 聚焦四主軸
中國「農科這十年」創新合作促發展 構建開放新格局
2023/05/12
國際一流合作創新體系日趨完善   國際合作戰略研究不斷強化。研究構建「兩個一流」建設指標評價體系,制訂《中國農業科學院關於貫徹落實「兩個一流」指標體系的指導意見》;發佈《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四五」國際合作發展規劃》,有效推進了全院「兩個一流」建設。   「國際農業科學計畫」建立以我為主新機制。聚焦全球農業科技前沿熱點和我國農業重大戰略需求,利用創新工程,率先發起「國際農業科學計畫」(以下簡稱「計畫」),與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開展高水準協同攻關研究。   高水準國際合作研究成效顯著。獲批中國-歐盟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8項。主辦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第二屆國際農業基因組學大會、第一屆國際生物防治大會、中國農業展望大會等享有較高國際聲譽的大型專業學術會議及活動30餘場。國際化人才培養全面提升。成功取得因公臨時出國分類管理許可權,持續完善和優化科研出訪管理機制,高效服務農業科技對外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科技合作紐帶日益緊密   「一帶一路」農業科技合作亮點紛呈。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近30個科研機構(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主持援建和共建的中國-羅馬尼亞農業合作聯合實驗室、中國-哈薩克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中國-烏拉圭大豆研究與創新聯合實驗室被科技部列為國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沼科所成為農業農村部和外交部聯合授牌的首批「中非現代農業技術交流示範與培訓聯合中心」之一,中阿沼氣中心專案連續三次成功入選聯合國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   農業科技「走出去」成果豐碩。啟動創新工程國際合作協同創新專案,助力我國優良動植物種質資源、優勢技術和拳頭產品走出國門。創新埃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專供疫苗創制模式,與埃及研究機構、行業協會、養殖企業和埃及政府部門建立海外版「產學研用」聯盟。牽頭開展草地貪夜蛾等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生物的監測,集成完善水稻、玉米、小麥、棉花、蔬菜與果樹有害生物及外來入侵生物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提出草地貪夜蛾分區治理的策略,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物有害生物的預警、監測和綠色防控技術合作機制。   科企協同對外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成立「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發揮海外農業研究智庫作用。建成首個國家級海外農業資訊服務平臺體系,資源建設總量逾1.2億條。完善各類資訊發佈傳播平臺,連續舉辦五屆海外農業研究大會。牽頭組建全國農業科技「走出去」聯盟,集聚國內農業科技合作優勢單位及資源,開展「科企融合」路徑與模式研究,系統組織海外農業資訊調查、海外專項調研、境外聯合培訓班,提供戰略規劃指導和能力建設培訓。 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農業科技外交成績斐然。積極參與落實國家領導人外交倡議和對外承諾,高品質承辦聯合國糧食系統峰會中國國家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會,起草的《中國糧食系統可持續發展路徑報告》被列為峰會成果之一;承辦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主題論壇,在G20機制下廣泛宣傳我國節糧減損和農業綠色發展的經驗做法,獲得國際社會認同。牽頭落實G20、APEC、中歐農科工作組機制下的農業合作行動等。   牽頭國際農業科技對話能力顯著增強。緊扣全球農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議題,成功主辦了6屆「全球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有效提升中國農科院在全球農業科技合作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第五屆G20農業首席科學家會議」、「海外農業研究大會」等16場高級別合作機制和對話會議,並達成多項共識和成果。   參與全球農業科技合作治理水準大幅提升。統籌協調推動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國際農業磋商組織(CGIAR)、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等國際組織的深入合作。建設「FAO-中國農科院區域創新中心」等合作平臺,依託哈爾濱獸醫所、沼科所、蘭州獸醫所等單位,成功認證9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參考中心(實驗室),為國際疫病防控和南南合作技術拓展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延伸閱讀】-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召開 推進淨零碳排合作商機
2023/05/04
農委會今天與澳洲農業部在台灣召開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加強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等面向的交流;3日將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推進合作商機。   農委會發布新聞指出,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今天在台灣召開,本次主題為「氣候變遷、永續及為未來貿易做好準備」,雙方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農業淨零及永續策略」及「以農業促進台澳合作」等面向,探索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   農委會轉述澳洲農業部在會中表示,近年來澳洲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影響,正積極推動整合農業與氣候變遷的國家方案,期盼與台灣針對農業淨零與確保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相關國際活動議題發展等進行交流。   農委會並說,在本屆農業合作會議之後,雙方將接續於3日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邀請台灣與澳洲農漁畜相關公協會業者分享如何實踐農業淨零碳排的案例與策略,促進雙方在農業減碳技術的投資商機。   農委會補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澳雙方是彼此在經濟復甦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援夥伴,兩國農業部門自2004年召開「台澳農業合作會議」,旨在強化雙邊農業關係,增進彼此農業及貿易政策理解,並開展創新技竟術發展、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等面向的合作商機。   另外,近年來台灣與澳洲在植物品種權檢定技術調和方面有顯著進展,透過雙方簡化申請程序,節省兩國業者及檢定機構的時間、成本及資源。【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中國農村部-培植休閒農業新業態
2023/04/14
中國農業農村部決定開展2022年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申報和監測工作,從資源優勢、設施條件、產業發展、組織保障四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不少地區在積極申報的同時,通過出臺基礎政策、設置專案、開啟暢遊活動等方式發展休閒農業,為農民增收、城鄉資源流動,提供新動力。   各地應結合資源稟賦、地理區位、文化習俗做好休閒農業發展規劃,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打破傳統景點簡單串聯的現狀,細分與周邊區域的資源差異性,構建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集聚區和標杆示範基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還應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產品體系,開展錯位經營,在休閒農業「精品」內涵上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質化開發。   休閒農業是鄉村產業融合的典型模式,擁有科技農業示範園、田園綜合體、休閒度假區等多種類型,也衍生出觀光、體驗、親子農業等多種形式。要實現休閒農業縱深發展,應充分挖掘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在農業種養環節,應推進科技在休閒農企中的落地應用,通過引入綠色、智慧、生態農業等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農產品加工環節,可聯合科研院所、骨幹企業進行深加工和特色研發,充分利用“後備箱”消費等新潮流,開發有品位、有顏值的伴手禮,增加盈利空間。在農產品銷售和服務環節,應著力培育休閒農業品牌,加強與短視頻、直播平臺合作,把產品口碑優勢提升為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除打造精品、延長產業鏈外,休閒農業還成為豐富旅遊業態的新載體。各地應鼓勵經營主體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鄉土風情,將農事活動與休閒旅遊度假相結合,讓遊客參與到農耕生產中,實地感受勞作之樂。如在三峽原鄉休閒農業景區,遊客可體驗紮染、紡織、打豆花等民俗項目。同時,也要明確發展主題,避免一哄而上,注重開發複合型旅遊產品,打造集生產體驗區、生態觀光區、人文創意區、生活保障區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目的地,切實把風景變成產業。【延伸閱讀】- 半數鄉村恐消滅 日本政府推動地方創生
日本積極拓展茶葉出口,增進以健康需求為導向
2023/03/31
近年來,日本茶葉受到單價低迷與高齡化的影響,茶葉產量逐漸減少。日本政府將茶葉列入出口重要品項之一,設定2025年出口額目標提升至312億日圓(參考:2019年出口額為146億日圓)。關於茶葉出口針對不同出口國對於農藥殘留有不同標準,加上各種認證取得的種種繁瑣要求,然而為了產業生存,加速以全球市場為目標的趨勢似乎已無可避免。   日本國內茶葉廠商為了積極加入擴展茶葉出口市場行列,紛紛推出不同產品開發。例如:綠茶廠商不再將茶葉僅僅作為飲品,開發以健康飲食需求為導向相關綠茶食品與抹茶粉末材料。除此,為因應歐洲與台灣市場的茶包式的飲茶喜好,位於東京創業75年茶葉老字號五十嵐園則研發日本茶加上香草茶的『七彩華茶』,設計七種不同品項的茶包,並以繽紛色彩包裝吸引年輕女性消費者。另外,為因應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抬頭,以及國外市場對於有機栽培的茶葉強烈需求,位於茶葉知名產地-靜岡縣的本目淺吉商店則除了販售原先的綠茶產品外,增加了四款國產有機紅茶品項,以四季的不同季節調性,提供不同的口感與深度的茶風味。   由於日本食品熱潮好評,加上日幣快速貶值的緣故,日本茶葉出口逐漸進入佳境,根據財務省的貿易統計,2021年綠茶出口量為6千178t,出口額為204億1千824萬日圓,比起前一年的17.1%,增加到26.1%超過往年的最高數值。其中又以北美為出口回升,成為交易最大宗國家。【延伸閱讀】- 日本茶葉與茶文化之振興基本方針
2022 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2023/03/24
〔主題一〕 成功研發可以產生較少甲烷新菌種 - 有助於減少牛打嗝所產生的甲烷排放量 -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暨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以下稱「農研機構」)成功從乳牛四個胃裡可以產生較少甲烷的第一個胃「瘤胃」分離出新菌種,可促進飼料中發酵轉換為提供乳牛營養濃度較高的泛酸維生素B5(Pantothenicacid)。未來將利用本菌作為乳酸菌使用,有助於減緩牛的甲烷排放和改善飼料使用。 〔主題二〕 植物性塑膠循環再利用轉化成肥料 - 利用回收再製過程所產生的尿素轉化成肥料 -   由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共同研究出利用氨水處理植物性塑膠,有效分解植物性原料和尿素的循環再利用系統。除有效讓塑膠循環再利用,同時也能讓產生的肥料副產品成分,提供作為植物資源循環系統之應用。 〔主題三〕快速判別豬瘟與非洲豬瘟PCR檢測法!-大幅提升防疫措施之效率-   農研機構與Takara株式會社(TakaraBioInc.)共同研發只需要一次測試即可快速檢驗與判別出豬瘟病毒與非洲病毒的PCR檢測法。這項檢驗法將在日本全國地方家畜衛生所實施,除可快速診斷與防疫措施,同時有助於監視非洲豬溫入侵,減緩豬瘟對日本國內所造成的威脅。 〔主題四〕AI土壤病蟲害APP之開發-根據診斷結果列出因應策略方法-   農研機構與日本系統計畫研究所(ISP;ResearchInstituteofSystemsPlanning,Inc.)等地方機關與企業組成土壤病蟲害AI診斷研究團隊。該團隊根據土壤分析與栽培條件等為研發基礎,開發出可以診斷出田間易於發生土壤病蟲害原因,以及可根據診斷結果列出因應策略方法之「HeSo+」APP。這項研究開發可因應田間狀況使用土壤消毒劑,大幅削減消毒劑的使用量,同時提升農民產值以及降低環境之負荷。 〔主題五〕成功研發甘藷新品種Michishizukupotatoes-抗基腐病、高產量,且可做為燒酒和澱粉原料的甘藷新品種-   農研機構成功培育出抗基腐病、高產量,且可做為燒酒和澱粉原料的甘藷新品種「Michishizukupotatoes」(舊系統名:九州200號)。這項新品種與原先專為燒酒使用的原料品種「黃金千貫」所呈現出來的酒質(香氣與風味)相似。雖然目前提供栽種地方仍有限,接下來則預計往南九州的甘藷農地積極推廣,增進栽種面積。 〔主題六〕以振動方式防治番茄病害蟲-抑製粉蝨,促進番茄授粉,達到穩定生產之目標-   由電氣通信大學等組成農業震動技術產官學聯盟,研發一種以振動方式防治番茄株粉蝨病蟲害技術。除了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之外,亦可有效促進番茄授粉。藉此,削減番茄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也有助於番茄穩定生產。 〔主題七〕使用AI大幅減少水稻飛蝨成因調查時間-目視約1小時的作業時間能有效縮短3-4分鐘-   由農研機構所開發可大幅減少水稻飛蝨成因調查時間技術。此項技術高度應用AI人工智慧將過去需要透過目視1小時以上才能判別病蟲害,到現在縮短至只需要3-4分鐘即可快速辨識,能精準預測病蟲害發生並有效防除。 〔主題八〕防治夜蛾的超音波技術-新型設備能有效降低90%農藥噴灑次數-   由農研機構、Mems-Core公司、京都府農林水產技術中心開發防治夜蛾的超音波技術。這項新技術應用夜蛾類(斜紋夜盜蛾、甜菜斜紋夜蛾等)迴避蝙蝠天敵的習性,模擬出蝙蝠超音波,能有效防治夜蛾類害蟲入侵,藉此大幅降低農藥使用。 〔主題九〕抑制蘋果黑星病發生新技術-使用落葉收集機有效降低九成落葉-   由農研機構、OREC公司、行政法人青森縣產業技術中心所研發出造成蘋果黑星病主因的落葉收集器。這項設備運作效能為人工作業的30倍左右,另外針對融雪後粘在地上的落葉可達到80%~90%的去除率。目前這項設備已於2022年3月上市。 〔主題十〕45度陡坡遙控割草機-強、快、小!即使在丘陵地帶也能安全工作-   由日本IHI農業科技公司、農研機構、福島縣農業試驗中心共同研發一台可遠距遙控式的割草機。這項設備可應對45度陡坡,為日本首款在割草部搭載錘刀式的小型機種,即使雜草根莖超過1m也可輕鬆割除。無論平地或斜坡皆比目前的機型縮短一半以上的作業時間,這項設備已於2022年6月上市。 【延伸閱讀】- 2021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台灣農業老化、小農化 中研院農業政策建議書提8大解方
2023/03/23
中央研究院今日發布「農業政策建議書2.0」,針對台灣農業面臨的問題深入探討,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中研院指出,本書在2013年發布的《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基礎上,重新思考了農地利用、農食產業、農業科技、生態環保、教育、醫療照護、金融與人力等議題,盼能打破既有的思維框架,尋覓開拓性的改革方向,以奠定下一世代農村發展的永續基礎。   中研院指出,台灣曾以農立國,但隨著時代變遷,農業面臨勞動力老化、小農化發展缺乏規模、全球貿易競爭和氣候變遷等挑戰。此一政策建議書指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困境,在重新思考根本性的政策問題後,提出8大政策擘劃方向: 訂定《農業基本法》,釐清「農業」、「農村」、「農民」的法定地位 和屬性,以勾勒未來發展方向與目標。 貫徹《國土計畫法》精神,公正控管優質農地與防止農地破碎化。 制度改革宜超越單一農政單位,整體考 量勞動人力的活化,建置實體農民學院。 推動以社區為本的網絡連結發展模式,培養未來農村發展人才。 因應碳匯、基因編輯及其它新興議題與科技的發展,盡速推動法規調整,給予適當法規定義並訂定規範,以利技術之開發應用及智財權之保護,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科研環境。 建立農業專家系統,以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針對氣候變遷、疫情與戰爭等重要議題,協助規畫並滾動式調整農業科技研究策略,及法規修訂。 加強搜集各種農業相關資料,強化並串聯各農業科技大數據資料庫,並作為推動農業政策規畫、科技研究及推動自然資源妥善利用與保育等各項措施之重要參考資料。 結合《食農教育法》,加強基礎農業科學科普教育,深化國民對農業的重視及基本知識,減少食物與資源浪費,以利推動碳淨零農業。   中研院表示,本建議書研議小組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包含人文社會科學及農業生物科技,歷時數年籌畫、討論、拜訪地方專家及在地農業從業者後,採取由下而上的觀點,從台灣農村現有的生活面向出發,回顧歷來政策的影響,討論農村面臨的具體問題,並從生產和生態的角度,在本建議書中加入科研觀點,以期更全面地擘畫農村發展的願景。 ●《農業政策建議書2.0》全文連結:https://www.sinica.edu.tw/advice_18 【延伸閱讀】- 歐盟2020年後的CAP目標說明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2023/03/17
中國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決策部署,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特制定如下方案。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高效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品質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綜合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類型和生態環境,分區施策、試點先行,探索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應用。   堅持創新驅動、集成推進。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以綠色創新鏈集聚綠色要素鏈、支撐綠色產業鏈。   堅持政企協同、合力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扶持、規範社會化服務,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重點任務 (一)集成推廣農業綠色技術   1.加快應用農業資源節約集約技術。   2.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3.提高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水準。   4.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5.治理“白色污染”。   6.推廣農業減排固碳技術。 (二)加快培育農業綠色主體   7.建設生態農場。   8.發展綠色社會化服務組織。   9.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0.做大龍頭企業。 (三)探索構建農業綠色政策支持體系   11.落實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鼓   12.推廣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   13.創新農業綠色信貸服務。   14.支持農業生產“三品一標”。   15.支持綠色全產業鏈建設。 (四)積極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   16.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17.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   18.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監管約束機制。 【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增匯】Patch與EcoEngineers合作確保二氧化碳去除技術的完整性
2023/03/13
氣候行動平台Patch正與清潔能源諮詢和審計公司EcoEngineers合作,以確保新的碳去除技術是有效和值得信賴的。最近,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遭受到很多批評,人們對市場的透明度、不同碳去除方法的有效性等提出了擔憂。        這項新的合作將結合Patch數位碳市場與EcoEngineers科學項目評估的盡職調查,希望讓碳捕集領域變得更加完整。EcoEngineers目前正在創建新的測量、報告與驗證機制(Measurement,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方法,以幫助引入新技術的公司計算其技術所能實現的溫室氣體實際減排量。以目前的技術,海藻養殖屬於勞力密集型和基礎設施密集型的產業。        早期的例子包括Seaweed Generation,它開發了將除碳海藻(馬尾藻)沉入海洋深處的技術,海藻被認為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有力工具。它可以比雨林更快地吸收碳,並且在不需要淡水或額外養分的情況下在海洋中生長。Seaweed Generation開發出兩款自動化機器人AlgaRay、AlgaVator等,能夠提高海藻養殖的效率與自動化程度,以降低海藻的養殖成本,發掘其作爲低碳生物質的潛力。        另一家Andes公司則是將微生物與農作物種子一起播種至土壤中,當種子發芽開始生長時,這些微生物就會在根部建立起來,與它們一起生長。因此,在生產糧食的同時也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成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隨著降雨,這些礦物質會深入土壤以進行永久存儲,藉此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對此,Andes發展一項「Andes碳計劃」,讓有興趣加入的農民可以免費加入登記土地面積以賺取額外的收益,根據Andes在北達科他州、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辛州的農場進行的試驗結果顯示,該系統每季每英畝的土地平均可以封存1-3公噸的二氧化碳。Andes公司則會將此計畫產生的碳權賣給企業客戶轉取利潤。此外,礦物質可以穩定土壤有機質、改善排水、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含量以及降低植物病害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當農作物在收割後留在田裡分解(或焚燒)時,它們會釋放出之前捕獲的大部分二氧化碳。        Brilliant Planet是一家新創公司,將微藻在沿海沙漠的戶外池中種植微藻以封存二氧化碳,是另一個展示新型碳移除(novel carbon dioxide removal, novel CDR)技術的典範。這些CDR方法的新穎性和非常規性需要非常不同的方法,以確保它們符合最高的科學標準。【延伸閱讀】- 【增匯】以生態管理取代除草劑,雜草也可幫農民固碳賺錢!
打造綠色沙漠:Agri Hub 讓杜拜成為永續農業旅遊勝地
2023/03/09
野心宏偉的開發計畫,重新塑造「杜拜」的城市定位        致力於打造零碳永續城市的URB阿拉伯建築師事務所宣布將啟動 Agri Hub 開發計畫,將杜拜打造成世界最大的農業生態旅遊中心,以永續及創新為核心,推廣一種全新的旅遊體驗,目標是為當地社區創造一萬個工作機會,同時促進當地的綠色經濟與文化發展。        什麼是「農業旅遊」呢?所謂農業旅遊是通過將旅遊業和農業結合,為農村社區、遊客、農民提供各種經濟、教育和社會效益。例如,透過將遊客直接帶入農場來為當地農民獲得額外收入,同時為遊客們提供教育機會,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使他們能夠了解農產品的生產來源及過程。        URB團隊將於 Agri Hub 計畫中將設置自然和遺產保護中心、生態旅遊中心、健康中心、一座農業技術研究所,以及最重要的——用於教育及商業目的的公共農場,支持整個計畫的發展完整性。其中自然和遺產保護中心將保護當地的自然保護區和考古遺址;生態旅遊中心會提供遊客該地區古蹟的遺產之旅,同時提供騎駱駝、騎馬和沙漠漫步等環保探險活動;農業技術研究所則支持農民並為當地居民提供投資機會。 打造一座室內的自然世界        在URB釋出的計劃藍圖中可見,幾何結構的銀白色屋頂貫穿整體設計,如蟒蛇般蜿蜒於農田與棕梠樹林間,屋頂下的建築則是廣闊的室內溫室,供遊客進出和步行。室內溫室以自然元素為主軸打造,大量的植栽、室內花園佈滿其中,讓遊客隨時置身於大自然的沐浴當中。        為了實踐以永續為核心的零碳生活圈,Agri Hub將完全由100%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計畫區內的農場將使用太陽能供給日常用電,透過新鮮空氣的蒸發冷卻來調節氣候;建築層面上,將配備嵌入式感測器來檢測運動、溫度、噪音、濕度、火災、煙霧等……包括建築物內的居住人數、一天中的時間以及外部天氣和光照條件,室內照明和溫度就可以根據各種變化自動調節,幫助提高運營效率和安全性。        Agri Hub計畫是一個很大的夢,旁人看來或許會認為太過理想化而不切實際,但也因為如此,更有挑戰的價值。期待Agri Hub計畫實現之後,能打破眾人對旅遊形式的既定想像,也為零碳城市的實踐立下新標竿。【延伸閱讀】- 「都市農業」邁向綠色城市 可望熱島變綠島
推廣食農教育 農委會公布研提機制廣邀提案
2023/01/19
繼食農教育法在民國111年5月4日公布施行,農委會今天公布112年食農教育推廣及創新整合計畫徵案簡章及相關作業原則等研提機制,歡迎各界於5月15日前提出計畫向其申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為攜手各界推動食農教育,落實食農教育法,今天公布「112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簡章」、「112年食農教育創新整合計畫徵案簡章」及「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研提及審核作業原則」,促進全民共同參與。         農委會表示,相關補助規範及申請期限等資訊,可至農委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查詢,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食農教育補助作業原則」第6點,於5月15日前檢具計畫向農委會申請。         農委會說明,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自106年開始推動,截至111年已完成教材教案407套,辦理體驗活動688場次,課程及體驗活動計6萬2234人次參與。【延伸閱讀】- 食農教育法三讀 政府學校等機關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
資誠:企業加速數位轉型 建立新競爭優勢
2023/01/12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擔任2023年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的創始夥伴,今年主題為「駕馭逆風 刷新未來」,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探討臺灣中小企業面臨的數位轉型痛點,以及企業如何將挑戰轉化為商機,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盧志浩表示,受國際局勢變化、疫後消費型態改變與供應鏈震盪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企業面臨的挑戰遠比過去更加複雜且瞬息萬變,企業領袖必須重新思考自身企業運作模式、定位企業全新價值,並加速數位化,保持企業敏捷性及快速調整能力,才能迎接各種挑戰。         缺資源、缺人才,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痛點,為協助中小企業找到合適的數位轉型方向與工具,資誠2022年持續進行《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針對批發與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農業等6種產業,分析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目的、數位工具使用現況、轉型過程挑戰以及所需資源等。同時呼應全球2050淨零排放宣示的趨勢,納入淨零碳排議題。         根據此調查,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投入數位化發展,僅有8.8%的中小企業在過去兩年沒有投入數位化費用,相較去年減少18%;而整體投入數位化費用的金額集中在「50萬以下」,佔比超過六成(63.3%)。         然而,81%的台灣中小企業在轉型時至少遭遇一項以上的挑戰,主要挑戰包括經費不足(35.6%),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33.7%),以及缺乏對市場和客戶資料的深入分析(18.9%)。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也是2021年的最大挑戰,可見,人才議題持續成為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過程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盧志浩分析,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陸續投入數位轉型,主要受到同業成功經驗分享、各種典範案例啟發、政府計畫吸引與消費者習慣改變等推波助瀾。然而,隨著中小企業對於數位轉型的投入程度擴散,所面對的新挑戰也與過去不同,數位轉型所需要的資源投入遠比中小企業預期的要高,所需花費諸如人才、數位工具或相關管理營運皆需要固定的成本投入。         盧志浩表示,當企業投入各種數位工具後,即開始產生各種數位化資料,因而面臨數據應用與分析能力的挑戰,尤其企業多數最終希望轉型能帶來實際業績與成效,如何具備專業分析與規劃能力,把市場和客戶資料應用在其企業營運規劃或銷售,亦為一大挑戰。         本次調查依據數位工具的使用數與數位化帶來的營收成長,將中小企業分為「啟動、探索、專注、領先」四種類型。 一、數位啟動者(佔43%):工具少,成效低,採用了少量的數位基礎工具來維持日常的基本營運,因為數位化獲得的營收成長幅度皆不高。 二、數位探索者(佔40%):工具多,成效低,抱持開放態度,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多種的數位工具,但因為數位化獲得的效益也不高,正處於探索與尋找根因階段。 三、數位領先者(佔10%):工具多,成效高:已取得初步的成功,將要持續深化數位創新,把成功經驗複製在更多地方。 四、數位專注者(佔7%):工具少,成效高:已經找到指定的數位工具,並對齊企業經營上所需,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效益。         打造數位成功方程式的五大關鍵盧志浩表示,透過上述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整體樣貌可知,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仍然處於啟動者和探索者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摸索數位轉型的成功之道。而打造數位成功方程式,有五大關鍵要素,分別為: 一、數位策略架構:成功的數位轉型需要清楚的策略架構,並且有清楚的轉型目標,以及清楚的衡量成功,才能讓企業團隊朝一個方向前進。 二、數位程序:企業必須重新調整各種營運決策方式,運用數位所帶來的資料於商業場景中,才能建立新的數位方法。數據和技術是取得獨家洞察的關鍵,透過獨家的洞悉企業可以擬定不同的對應方式,造成競爭的差異。 三、投入資源:數位轉型該由誰發起,也會對成功有不同的影響。由高階主管發起的優點是失敗容忍度高、資源掌握度高,但缺點是數位技術掌握度低、策略斷層無法落實。由員工發起的優點是想法多元、技術掌握度高,缺點是與公司發展策略不一致、風險意識不高等。 四、數位夥伴關係:成功的企業整合了四大生態系統,也可以選擇一個作為開始;包括客戶解決方案生態系統、數位化營運生態系統、技術生態系統、人才生態系統。 五、創新價值:透過數位轉型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認同,讓團隊能夠持續的發揚光大,數位轉型最終成為由下到上的共識與共同努力的方向。         盧志浩強調,面對市場需求減緩、全球淨零碳排浪潮、消費型態改變與勞動力不足的挑戰,數位轉型已經是勢在必行。對於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數位轉型意味著企業轉型,從組織架構、人才、流程、技術架構等都將有重大變動。相較資源豐富的大型企業已經啟動轉型增加競爭優勢,中小企業更需要加緊腳步,面對缺乏資金、規劃能力、數位技能等挑戰,以數位轉型因應經營模式以及市場變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邁向永續經營。【延伸閱讀】- 拜耳將與微軟成為數位農業合作夥伴
弘光科大淨零碳排環境永續 攜手長者成果交流
2023/01/05
弘光科大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2邁向淨零碳排社區實踐永續環境」成果交流研討會,專家分享實踐永續發展的經驗,社區長者也參加,了解地球面臨暖化問題及永續發展重要性。         弘光科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智科院院長黃文鑑表示,他與團隊推動低碳、生態、節能、綠電的宜居環境,在學校附近的沙鹿興安社區、清水好生活愛護關懷協會、梧棲下寮社區執行環境永續計畫。邀請社區長者參加成果交流,以居民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改善計畫,讓淨零碳排的計畫實踐更透徹。         黃文鑑說,也邀請台灣海口腔文化協會理事長蔡佳君,分享年輕人如何運用創意及專業改善梧棲區下寮社區環境;暨南大學特聘教授陳谷汎跟居民分享低碳循環型茭白筍產業的推動跟願景;彰化師大生物系教授姜鈴主講「負碳」漁業的友善養殖永續發展。         蔡佳君與團隊在下寮社區修繕改造老屋,利用建材廢棄物,發揮到最大的功能與效益,設置風力太陽能發電路燈,讓年輕人運用專業造福長輩生活。         姜鈴播放大自然遭受到風災、森林大火、乾旱的影片,告訴民眾地球也在呼吸,呼籲要做碳中和,更要做到「負碳」。她指出,維持海洋的豐富資源,最好是養貝殼、藻類,用食物鏈方式進行生態養殖,不但節水、不用飼料,在貝類外殼生長過程,吸收二氧化碳作為養分,可達到「負碳」。         陳谷汎則說,導入低耗能LED燈,幫助南投農民栽種茭白筍,不僅節能,還可減少光害,也促進在地農業發展朝向更友善、更智慧的方式生產農作物,同時創造更多青年返鄉工作。【延伸閱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現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為重要的負碳排放技術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