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印度農民將人工智慧用於農業,大幅改善收益及農產品質
2024/03/22
在印度約有1.25億小農,這些農民經常面臨高風險、低回報的農業環境,如不可預測的季風、頻繁的乾旱、害蟲問題以及產量下降等重重挑戰。由於無法進入銀行,只能向當地高利貸尋求融資,支付高昂的利率。收成後,在供應鏈如物流、倉儲和銷售產品部分,會造成額外40%的多餘浪費,而貿易商和加工商制定的嚴格品質要求更是難以滿足,農民也容易在面對價格下跌或需求下降等市場供應與價格中的波動遭受損失。這使得農民容易因低收入,而無法在下一個生產週期中妥善運用資金周轉。   目前市場上新技術如精準農業、數位市場和無人機對小農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他們買不起相應的設備,且缺乏技術導入的機會。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世界經濟論壇印度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心、印度聯邦農業部和特倫甘納邦(Telangana)共同合作人工智慧推動農業創新倡議(AI4AI),並在印度泰蘭加納地區的Khammam地區啟動「Saagu Baagu」計畫。【延伸閱讀】- 精準農業結合人工智慧可降低農業化學足跡   透過產業界和新創企業的參與,及州政府的資料管理工具,歷時18個月和三季作物週期,利用機器人諮詢服務、土壤測試技術、人工智慧的品質測試及數位平台連接買家和賣家,使Khammam地區的辣椒種植業每英畝產量提高了 21%、農藥與肥料使用量分別下降 9%及5%,而品質的改善亦使農產品單價上漲 8%,顯著提升了農民的淨收入,使其大幅增加至每英畝800美元,為平均收入的兩倍。   這個計畫的顯著成果不僅為農民帶來了好處,還實現了永續發展和政府施政績效指標,當地州政府以此基礎於2023年10月擴大合作範圍,讓更多農民可因此受惠,藉此減輕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和保護農民生計。由此可見,政府、產業界、慈善家和農民之間的合作可以建立國家數位農業計畫的實施框架,加速創新,並與永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以促進全球的糧食安全及永續性。
擴大日本國內大豆用途的食品科技企業支援應用: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8)
2024/03/01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8:擴大日本國內大豆用途的食品科技企業支援應用 研發議題之相關內容如下: 1.背景、現狀、課題   在全球人口增長與環境議題挑戰下,加上因新冠疫情蔓延,人們逐漸對健康意識抬頭。近年來歐美諸國對於大豆肉的植物性蛋白質食品(Plant Base Food)需求逐年增加,包括日本製的味增、醬油等大豆發酵食品的出口也穩健成長當中。【延伸閱讀】-應用微藻製造植物性乳製品-純素起士   日本農林水產省分別提出農產品暨食品出口額至2025年達2兆日圓,以及2030年達5兆日圓等目標後,當前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紛紛致力於達成此項目標,截至2021年實際已達到1兆4,148億日圓外銷成績。同時,經由SIP第三期計畫「建構豐富且永續的食物價值鏈」中研發創新成果之一-開發多收的大豆,大幅支援民間企業開創海外市場,為日本奠定強勢的發酵食品技術基礎。接下來將持續邁向2030年出口目標5兆日圓邁進,並為綜合創新戰略與綠色糧食戰略作出貢獻。 2.措施內容   為支援應用日本「強勢」發酵技術生產新型大豆加工食品(例如大豆乳酪和乳酸菌飲料)的食品企業,日本農研機構(NARO)已在全國各地所收集到的乳酸菌(約3000株),建立發酵特性和代謝物資料庫。   再者,利用已取得基因組資訊(約1,000株),開發人工智慧分析方法,以識別具有有用加工特性的乳酸菌。 藉此,有效地探索適合大豆加工食品發酵的乳酸菌等,以利於加速SIP3「建構豐富且永續的食物價值鏈」計畫之實現。最後,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方法探索乳酸菌和米麴菌,建構大豆加工食品的新製造技術。 3.研究開發目標   ①、2024年度前完成日本農研機構所保有的乳酸菌(約3000株)的代謝物資料庫與解析資訊資料庫,並開始對外公開提供使用。   ②、鏈結食品相關企業合作,開發兩種以上新型大豆加工食品製造技術。 4.出口戰略目標   關於乳酸菌的資訊公開與提供外部使用方面,持續由農研機構提供本項服務,以開放/閉鎖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原則下,並考慮為使用戶(企業)提供獎勵措施。對於新型大豆加工食品經濟模式,以開發海外市場為優先目標,增進新事業化與商品化。
農業基礎設施的自動數據轉換和統整技術與數位化平台: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7)
2024/02/27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7:農業基礎設施的自動數據轉換和統整技術與數位化平台 農業基礎設施數位化,包括農地、農業水利設施等各種測量或設計數據在內雖持續進展當中,然而隨著不同國家、地方、鄉鎮等主導單位,每每負責的調查、計畫、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業務或設施的不同,資訊的儲存格式不盡相同。加上,分散在不同領域與不同業務的農業基礎設施,例如①設施的統整、重組與合併、②流域治水的防洪設施、③農機的自動行駛、廣域ICT水管理等智慧農業措施項目,透過人工取得數據收集與事前處理等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勞力時間。         因此,為提升行政機關與民間企業技術者的業務達到節省勞力與效率化,以及相關使用者之間可數據共享、傳遞、應用的自動數據轉化的整合技術是不可或缺。【延伸閱讀】-農業智慧化之後的挑戰-數據分析 研發議題之相關內容如下: 1.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為提升行政機關與民間企業技術者在農業基礎設施的業務轉換過程,所花費勞力與提升效率,推動下列3項課題:         ①、農業基礎設施的自動數據轉換和統整技術開發 分散在不同領域與不同業務的包括調查、計畫、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各種項目在內的轉換和統整的自動化技術。         ②、農業基礎設施數位化平台之開發(農業基礎設施DP) 開發可提供相關使用者之間可數據共享、傳遞、應用的自動數據轉化的數位化平台。         ③、原有數據共享系統與數位化平台等鏈結技術之開發 將農業基礎設施DP與原有數據共享系統和數位化平台等相互鏈結與應用技術。 2.預計在2025年前達到的目標:         ①、國營農業農村應用的相關調查、計畫、設計、施工、維護管理等達到業務節省勞力與提升效率化。         ②、加速智慧化農業項目的導入,例如ICT水資源管理(SIP第一期成果)與農機自動化行駛技術。         ③、SIP第二期「智慧農業設施管理體系」的數位對映(Digital twin)連結,以創造Society 5.0的未來城市為目標之進一步研討。 3.社會應用目標:        ①、選定國營農業計畫實施地區,並以該地為示範區域進行相關實地驗證,其結果作為農業基礎設施業務數位化立案用途,同時橫向展開推廣。        ②、針對行政機關、土地改良區、民間企業、研究機關等農業基礎設施相關團體為實施對象,提供農業基礎設施數位化實地研修,以及人才培育實務養成。 4.研究執行期間(預定):2023年度~2025年度(3年間) 5.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149,800千日圓
共同實現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技術: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6)
2024/02/20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6:共同實現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技術 研發議題之相關內容如下: 一、背景、現狀、課題        近年來,由於烏俄戰爭國際情勢的變化,造成肥料價格攀升,農業生產收益急速受到波動,化學肥料的節約使用對策為日本農業當務之急。對此,日本政府自2022年9月成立「糧食穩定供應,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本部」,針對肥料價格攀升之採取措施,已指定肥料為特定重要物資,並積極採取穩定化肥供應措施。除此,日本農林水產省以本年度(2024年度)的土壤感測數據為基礎,開發農機作業系統使用的「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系統」,期盼解此大幅節約化學肥料的使用。 二、措施內容: 開發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系統,並加以驗證,以減少一般田間化肥施用。 研究以感測數據為基礎下的施肥計畫之相關技術,預計2023年底前完成減少肥料費用的數位驅動的土壤管理系統。 應用農林水產省智慧農業推廣加速計畫,加速全國推廣智慧農機,推廣節肥措施。 三、研究目標:        應用SIP1和SIP2計畫之研究成果於智慧農業機械研究,預計在2023年度完成自動行駛、自動測量與自動控制的「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系統」。 四、社會應用目標:        由日本國內多家農機製造商和ICT供應商共同開發,預計2024年度開始商業化和技術轉移。 五、出口戰略目標        「數位驅動型土壤管理系統」的智慧農機已達全國普及化,實現大多農民全面數位化農業應用,並達成綠色糧食戰略揭示2050年減少三成以上化學肥料使用之目標。關於社會應用方面,本系統作為綠色糧食戰略重要議題之一,需與智慧農業政策措施執行方向相吻合,藉此在綠色栽培支援體系、肥料高漲、農事服務等措施上發揮最大支援成效。【延伸閱讀】- 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動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
先端高產值環控技術的智慧園藝設施之開發: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5)
2024/02/16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5:先端高產值環控技術的智慧園藝設施之開發   日本農林水產省在政府大型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公私研發投資擴展計畫PRISM 計畫支持下,已開發園藝設施可預測與計算出環境與生產資訊等生長狀態與產量等工具,持續為日本國內園藝設施帶來高產值進展。然而,隨著經濟高度發展下,亞洲地區對於日本產的農產品需求性逐漸增長,但受限於植物檢疫上的規範,仍須以當地的生鮮蔬菜生產為主。【延伸閱讀】- 西班牙使用人工智慧檢測園藝作物中的病蟲害   未來,日本智慧農業為能在亞洲地區佔有一席之地,除了將上述工具轉化為適合其他亞洲各國當地條件,同時也將該系統所獲取的數據資訊加以解析,藉以擴張版圖外,關鍵部屬成為日系企業平台經濟發展的利器。持續致力於研發亞洲高溫多濕的環控系統,同時對高品質的日本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益能力加以驗證。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一、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以研發亞洲高溫多濕的環控系統,同時對高品質的日本農產品的生產與收益能力加以驗證為前提,推動下列3項課題: 關於高溫多濕環境下的環控系統研發方面,針對設施與能源資訊等可視化部分加以驗證。 關於高溫多濕生產模式環控智慧技術研發方面,以建構產量增產四倍的環控為基準的栽培計畫,並加以驗證。 關於高溫多濕與符合成本效益之下的環控園藝設施之現場試驗方面,以最佳收益方式,實現增加雙倍的收益為目標。 二、預計在2025年前達到的目標:   與當地生產業務的日本新創公司合作,應用SIP研發成果,改善當地的生產與產量預測工具。超越園藝設施先進國的荷蘭至今尚未實現在亞洲建立特有的濕熱環境的高效環境控制系統。此外,針對越南當地超市迅速流通的農產品潮流,加速導入本研發系統,並加以實證。 三、社會應用目標:   與越南當地有業務往來的日系企業和當地大學合作,研究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中,如何建構有效的環境控制方法,並藉此提升收益,進而擴大日系企業於當地蔬菜產量。此外,收集當地數據,於日本國內加以分析,建立符合當地設施的系統,促進日本企業的平台業務發展。 四、研究執行期間(預定):2023年度~2025年度(3年間) 五、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149,700千日圓
利用商品條碼標準化與源標籤技術,加速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 BRIDGE 創新研發計畫專題(4)
2024/02/15
BRIDGE 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 society5.0 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 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 4:利用商品條碼標準化與源標籤技術,加速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   日本政府規定自 2024 年度起實施卡車司機加班時數限制,由於農產品有 98%需由卡車配送,此項規定將全面影響農產品配送問題。如何提高配送效率與制度合理化,以及面臨流通業者外的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已刻不容緩。   對此,戰略性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的智慧食物價值鏈(ukabis)和 SIP 第二期「智慧物流服務」的零售物流與商業模式之應用雙管齊下,再加上既有的 GS1 國際標準系統的個別識別碼之系統開發與自動化檢品技術,將有助於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延伸閱讀】-日本農研機構制定農業機械數據Open API標準化與統一整合管理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一、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藉由戰略性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的智慧食物價值鏈平台(ukabis)和 SIP 第二期「智慧物流服務」的零售物流與商業模式下,以提升農產品與食品的流通效率與制度合理化為前提,推動下列 3 項課題: ①、開發個別識別碼系統 藉由獨自個別識別碼與智慧食物價值鏈(ukabis)接軌,建構以國際標準 GS1 代碼,再將食品的個別識別碼轉換為二維條碼,連結源標籤,讓商品相關資訊透過 ukabis 平台與其他業者相互交流資訊 ②、開發省力的物流技術 開發可相互鏈結 ukabis 平台與零售物流和商業模式之間,並讓擁有個別識別碼的物流資材和卡車訊息等相連結的自動化檢品技術與物流資材回收技術。 ③、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 藉由上述①個別識別碼系統開發與②省力的物流技術,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 二、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的目標:   關於①個別識別碼系統開發方面,制定標準碼系統,從原有個別的編碼,依據國際標準碼 GS1 建構自動轉換個別識別碼系統。   關於②省力的物流技術方面,開發個別識別碼的物流資材和卡車訊息等相連結的系統,藉由自動化檢品技術減少一半以上勞力,提升 10%以上的物流資材回收率。   關於③建構提升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模式方面,利用①與②的開發,加以驗證實際成效。 三、社會應用目標:   計畫結束後,將上述研發系統公開,持續推動有效且合理的農產品與食品流通方式。 四、研究執行期間(預定):2023 年度~2025 年度(3年間) 五、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182,550千日圓
世界首次證明植物源物質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分子機制
2024/02/06
硝化現象即硝化細菌將氨轉化為 硝 酸,是全球氮循環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導致含有氨成分的氮肥被沖走農田,造成經濟損失和環境影響。硝化副反應會釋放溫室氣體一氧化二氮(N2O),造成環境問題。迄今為止,硝化抑制劑已作為化學合成材料廣泛開發使用,但現有劑對殘留性的擔憂和抑制機制不明等課題也很多。        本研究是利用在硝化細菌的羥胺氧化還原酶(HAO),並闡明了植物來源的胡桃醌抑制氮循環的機制。透過阻礙從負責硝化反應的HAO向細胞色素的電子傳遞來阻止硝化反應。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從分子層次揭示硝化抑制劑機制案例。        研究發現胡桃醌會透過剝奪 HAO 酶的電子來抑制硝化作用,硝化細菌無法利用氨單加氧酶(AMO)將氨轉化為羥胺。        這項研究成果在202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應用和環境微生物學》上,透過研究成果可以開發安全且高性能的新硝化抑制劑。期待透過新型硝化抑制劑有效利用氮肥和防止流失,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為永續農業和環境保護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減少碳排!全球第一研發出減氮肥且高產量的新型小麥品種
「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 農友可提出痛點需求
2024/01/18
高雄市農業局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3年已補助70個智慧農業案場、41種作物、超過630公頃。今年持續推動,包含智慧感控系統、智慧環控系統、智慧生產及智慧服務4類,最高補助二分之一、上限50萬元,2月1日起至3月31日可向所屬農民團體提出申請,提出痛點需求。   高雄市農業局長張清榮表示,高雄首開地方政府之先,開發高雄農來訊提供農民免費智慧服務,並推出智慧農業補助計畫,農來訊line的使用者也超過5900人,今年也會持續優化系統,提供農民更好的使用體驗,並持續經由意見收集,調整補助方案,希望能協助農民數位轉型。農友可於2月16日前提出痛點需求(https://forms.gle/J7JbhUFUzRmYywwS8),農業局後續將辦理需求媒合會,協助農友盤點需求及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旗山區思原生態農場以「魚菜共生、循環經濟」的概念經營場域,場主羅條原說,土壤溫濕度及電導度就是維持蔬菜良好生長環境的必要條件,在導入設施後,可從遠端監控田間土壤狀況適時給予灌溉,且可透過土壤電導度值的回饋來做為施肥參考依據,可精準掌握田間施作時機。   在智慧服務方面,美濃區農會採收前都會派遣專員至契作戶田區抽樣做農藥殘留檢測,以往尚未導入系統時農民都需要透過電話聯繫農會方能得知採檢結果,農會需全天候機並查詢告知農民檢測結果,費時費人力,如今農民可以掃描位於契作田區指示牌上的QR code即可得知藥檢結果,可節省人力更增加事務處理效率。此外。透過掃碼也可以登記施肥、用藥等栽培管理紀錄,針對產銷履歷紀錄作業,大有幫助。   農業局表示,今年智慧生產的補助內容,特別增加個人穿戴式、機械手臂省力輔具等農產業相關智慧農機設備,希望協助農民進行產業升級,省力省工。為了鼓勵淨零排放,計畫有關農機均為電動,降低排放,經由智慧服務協助農友作業管理、產銷數據或AI分析、ESG相關資訊,導入服務、淨零減碳等數位解決方案。【延伸閱讀】- 高雄農來訊成果豐碩智慧農業夯 導入AI掌握木瓜成熟度
AI農業的社會應用: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BRIDGE創新研發計畫專題(2)
2024/01/02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   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2:AI農業的社會應用   日本農業面臨高 齡化與從農者的減少, 造成嚴峻勞動力不足問題, 為了彌補人力的短缺, AI 技術落實於社會應用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加速AI 農業技術開發與應用,必須建構有利於新創事業的AI農業研發環境。對此,除數據的蒐集建構可應用於AI研發的資料集,並允許在特定條件下公開數據資訊同時將生產預測與病蟲害發生預警等研發資料模式,同等上述在特定條件下允以公開。此外,針對日本國內地方行政單位或新創事業等企業,因應地方性與品種所研發出低成本且快速的高精準農業 AI 模組 ,加以驗證。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數據蒐集、 AI 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 數據蒐集、資料集之建構。 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應用資料集所開發的 AI 模組在特定條件下公開。 提供民間企業應用公開的資料集與 AI 模組 ,並應用這項措施的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加以驗證其手法。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之目標 數據蒐集、AI模組開發之協力系統之整備 完成 。 建構全國資料集,並加以公開。 研發8種以上應用資料集的 AI 模組,並加以公開。 應用 AI 模組於地方與品種之個別數據進行細微調整,其調整後精準度達 90%以上並加以驗證其手法 。 3. 社會應用目標:提供農民享有 多項 AI 服務最佳農事計畫建議 、自動建立農事計畫 、提升出貨、加工、存貨與物流效率等持續增進資料集建構與研發應用並將AI模組開發加以公開。 4. 執行期間2023年至2025 年 5. 研究經費2023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 124,550千日圓。 【延伸閱讀】- 拓展農業機械OpenAPI數據聯動
擴大農產品外銷,打造植物檢疫的新創事業: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 BRIDGE 創新研發計畫專題(1)
2023/12/29
BRIDGE 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 society5.0 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 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 1:以擴大外銷為方向,打造植物檢疫的新創企業   農林水產省為了實現 2025 年 2 兆日圓、2030 年 5 兆日圓的出口目標,於 2020年 11 月召開「因應擴大農產品與食品出口的出口國規範策略部會會議」,並於會後彙整「擴大農產品與食品對外出口戰略」。此外,於 2022 年修改植物防疫法,讓民間機構可自行檢驗登錄作業,取代過往只有政府單位處理相關出口檢查。其中較特別是蔬菜種子和種苗是日本的出口重點項目,位居全球市場第十位,產值約 160 億日圓。然而,由於民間業者在出口檢驗作業技術不夠成熟,加上可能現有傳統檢測技術下無法測出的病毒造成傳染疑慮,因此亟需開發能夠提高檢測靈敏度的新型技術。本計畫建立研發更為便利、精確、低成本的檢測技術,進而成立導入現場應用相關新創公司。 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為依據民間登錄檢察機關,研發出口檢查業務之檢驗技術,以及為落實於社畫應用,引領出口檢驗市場的檢驗開發企業,計畫主要會有下述兩大課題: A. 應用公私部門研究開發投資擴大方案計畫(PRISM)和戰略性創新計畫(SIP)第一期「次世代農林水產業新創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之應用應用   SIP 第一期(2014-2019 年)所研發新技術,除檢測傳統細菌病害以外,包括過去傳統 PCR 不易檢測出的線狀真菌、病毒亦可透過此項技術檢測。另外,根據 2022 年執行的 PRISC 計畫「因應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植物病蟲害檢疫支援系統」中「蚜蟲和微小害蟲的 AI 診斷技術」之基礎研發項目,為可因應出口檢查作業的產品。【延伸閱讀】- 馬鈴薯病害的線上檢測工具應用 B. 積極孵育引領出口檢驗市場的新創事業   日本政府為因應未來農林水產品和食品擴大出口,除了上述目標之外,具體而言,以滿足相關產品出口廠商的需求為出發點開發相關技術,並因應植物防疫法的多樣性,打造在原產地即可執行檢測機制。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的目標: A. 針對上述課題 A,將傳統 PCR 法難以檢測出病原體的狀況,所研發出的「高敏度和高效率檢測技術」制定標準操作程序,並將「蚜蟲和微小害蟲的 AI 診斷技術」產品化。 B. 針對上述課題 B,將上述研發出的產品逐步導入到市場銷售,制定標準操作流程,提供技術支援,輔導成立能夠執行出口檢查作業的新創企業。 3. 目標:2025 年成立獨立機構,滿足日本國內出口檢測業務的相關技術需求。 4. 研究執行期間:2023 年 至 2025 年,研究經費 80,845,000 日圓。
我們做到了 打造全國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 解決產銷問題 拓展內外銷通路 提升農民收益
2023/12/15
面對國內消費型態改變和極端氣候對農業的挑戰,農業部積極打造全力推動冷鏈物流體系,依不同功能、地區及產業需求,策略性建置各項冷鏈軟硬體設備,企圖做到升級農產品質及減少耗損,發揮調節供貨功能、穩定農產價格保障農友收益,並且接軌國際,提升外銷實力,讓全世界都能享用臺灣優良品質的農漁畜產品。
日本2023年度農業基本方針
2023/12/01
本方針依循《強化糧食安全政策綱要》(穩定糧食供應和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本部2022年12月27日決議)所訂定大目標,有關因應農業政策中重要議題之技術,以及未來前瞻性農業發展新技術,提供全國各縣市機關,作為農業技術策略在規劃、立案、實施上之參考依據。 農業政策之重要議題的技術基本方向 一、 提升糧食自給率   為提升糧食自給率,應以市場導向(market in),擴大多樣性選擇且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生產機制。對此,為建置因應結構性變化的生產與供應體制,同時促進農業技術創新發展。 二、 強化日本農業體質、促進產業成長   為因應出口國的農產品外銷條件,日本不斷提升國內市場農畜產品之品質、加工、物流技術,並依據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以及生產者與需求者間連結等相關評價,協助「強勢」產地的品種與技術導入,並持續推展通路與削減加工成本等措施。故此,推動農事現場發展中「農業生產工程管理」(GAP)則是重要關鍵。藉由擴大國內農畜產品消費以及出口,以及價值鏈的建立,可即時實際掌握各地的氣候條件和作物組合,全面展開日本國內產地戰略措施。 三、推動環境資源循環   日本為了促進創新科技能量,共同實現提升農業產值與環境永續發展,於2021年5月制定了「綠色糧食戰略」,預定2050年實現長期目標:農業的淨零碳排、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降至50%、化學肥料的使用量降低至30%、有機農業種植面積過大至25%(100萬公頃)。為達成上述目標,重點將會著於採購、生產、加工、物流、消費等階段的各項措施,並持續推動與碳中和有關的環境友善創新方案。   此外,促進GAP「農業生產工程管理」模式,此模式不僅能夠維持農業生產活動,還可以藉由相關標準來增進環境永續、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和生物質等應用。在取得農業生產與環境永續間的平衡,同時橫向發展應對全球暖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問題。為此,持續強化行政機關、增設有關的指導中心、加強生產者組織等之間鏈結合作。 四、提升食品安全   為提升食品安全性,防範於未然,以科學依據方式,從生產到消費採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對此,掌握現場狀況和實驗結果,制定提高食品安全的相關指南與規範手冊。 詳細報告-日本農林水產省 2023 年度農業基本方針(P1-46)(中) 【延伸閱讀】- 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
日本2023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
2023/11/11
為了提升農業生產力同時維持環境生態的永續平衡、因應全球暖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促進農作物海外出口,日本農林水產省以中長期的觀點,每年提出最新創新研究開發技術,以及解決生產現場所面臨問題之綜合型研究開發戰略。   本戰略除了依循日本農林水產省每年所制定《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內容,今年特以「加速實現綠色糧食戰略之研究開發」、「因應勞動力人口減少,加速智慧農業發展」、「永續健康飲食」、「生物經濟發展之研究開發」等四大主軸為重點研發方向。除了作為未來研究開發環境之前瞻方向外,並強化產官學合作據點與新事業開發支援,以及與其他產業相互鏈結之應用方向。   其《日本2023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內容概要主要分成四大部分: 一. 加速實現綠色糧食戰略之研究開發 淨零碳排之研究開發 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之研究開發 降低化學肥料使用量之研究開發 強化農業生產力之研究開發 加強對先端技術的認識 二. 加速智慧農業發展,以因應勞動力人口減少問題 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推動智慧林業發展 推動智慧水產業發展 三. 落實永續健康飲食 四. 生物經濟發展之研究開發 精密基因編輯技術之開發 應用生物機能,創造高機能的生物素材 新型動物疫苗之研究開發 擴大改良木質素之應用 詳細報告:如附件 【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食物浪費X脱碳!打造食物零廢棄區與日本現況
2023/11/03
上一篇介紹食物浪費與氣候變遷之間的影響與關聯性,本篇將聚焦在如何持續推動減少食物浪費和食品回收,打造食物零廢棄區,以及日本當前的具體政策與執行現況。 食物零廢棄區是什麼?   「食物零廢棄」指的是透過結合「減少食物浪費」、「加強食品回收系統」兩大目標,去除食物焚化及掩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具體來說,藉由餐廳剩食(日本環境省推動mottECO計畫)、食品募捐活動、捐贈防災食品、重新修正食品業者的使用習慣等方式,減少食物的浪費。除了減少浪費採取措施外,致力於將過程中產生的食品廢棄物加以回收利用。透過政府部門、食品相關業者、家庭、再生利用業者、生產者、食物捐贈組織等共同推動3R原則,創造出一個不再有焚化及掩埋的食物零廢棄區。 食品零廢棄,應優先考慮減少使用、並掌握現況   為實現食物零廢棄區,須徹底落實食品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根據日本《食品循環資源再生利用促進法》所頒布的基本方針當中,實施的優先順位分別為:「減少使用→再利用→回收→減量」。食品零廢棄區的概念,是以食品廢棄物的減少(Reduce)作為起始點,再透過焚化、掩埋之外的處理方式實現目標。 日本為了減少浪費(Reduce)做了許多努力,以下就介紹相關作法: 推廣mottECO(モッテコ)   mottECO是由日本環境省為了減少餐廳端的浪費,增進消費者將沒有吃完的食物打包回家,所推出的行動計畫。2021年度提出以「縣」為主導單位的「地方公共團體及事業體等減少食物浪費、推動食品回收模式」的示範計畫中,鼓勵外食店家或連鎖餐飲企業,共同來參與導入mottECO。未來,預計也會以地方政府與民間業者為核心,進一步向外拓展。   另一方面,根據日本環境省於2022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有帶回剩食經驗的消費者當中,「幾乎不將剩食帶回(每6次只有1次)」的選項佔了48.1%。由上述調查推測,社會上尚未形成「帶走剩食減少食物浪費」的風氣與共識,努力空間仍然很大。 掌握以市區町村單位的食物浪費數量   日本政府2019年通過的《減少食物浪費促進法》,將市區町村等小型地方自治體設定為減少家庭類型食物浪費的推動者。該法令實行兩年後,依據2021年12月所提出成果報告指出,目前僅有一成左右的單位已著手計畫或制定減少食物浪費。雖然預計未來會逐漸增加,但以現況來看並不樂觀。   為了達成目標,第一步必須了解當前的食品浪費數量。從日本環境省自2016年起著手編寫「因應家庭食物浪費情況之垃圾開袋調查報告」和透過「市區町村食物浪費現場調查系統」,支援各地方單位進行開袋調查(實際打開收集的垃圾袋,將可燃垃圾中的食品浪費進行分類調查),對食物浪費所產生數量進一步了解。報告同時還公開了調查記錄表和解說調查步驟的影片,期望提升地方單位的調查能力。另外,日本政府同時也針對調查系統的部分給予調查費用補助。   目前,在國家層級上,日本已充分掌握並瞭解食物浪費的產生數量,然而在實際推廣上,為了讓每個消費者將食品浪費視為自身的問題,並一同努力來投入行動,從小範圍的市區町村的基層單位開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總結:意識脱碳的重要性,並致力於減少食物浪费   本系列「食物浪費X脱碳! 」專題趨勢研究,整理了「食物浪費」與「脱碳/碳中和」趨勢。在過去,對於減少食物浪費的思考,大多建立在「充分利用還可食用的食物」的想法上。然而,以脫碳的觀點思考,則是將「減少使用」放在優先位置。此外,為了減少食物浪費,關鍵在於須強化調查工作跟提供相關資訊,讓消費者和企業能夠直觀感受,進而逐漸形成一股社會風氣。   《區域脫碳路線圖》在抑制食品廢棄物的發生與處理,提出諸多對環境影響評估方式。例如,內容中揭示一項重要觀點,目前雖然是以「零焚化・零掩埋」為目標,為了讓各項措施與脫碳實際鏈結,仍必須以整體循環系統的生命週期的觀點加以評估,其過程中是否會有違背脱碳,甚至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可能。   另一方面,食物浪費的議題不只影響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其中水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等也仍是需要納入考慮的因素。此外,政府機關、食品相關企業、家庭、回收再利用企業、生產者、食品捐贈組織等應以「食品廢棄零區域」的概念基礎下共同努力,並依據個別不同環境,選擇最適合友善環境作法。期待在未來,在各個角落,都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食品廢棄零區域」。【延伸閱讀】- 食物浪費X脱碳!全球面臨食物浪費對氣候變遷之影響與美日分析
美國農業部發布2023-2026年科研戰略
2023/10/04
為了發揮最大的影響,科學研究必須具有前瞻性並預測未來的需求。而對於支持著全球糧食及生活所需的農業和林業生產來說,加速科技的進步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為了推動跨領域的創新、韌性強化和商業上可行的技術與措施,美國農業部於2023年5月發表了該部的2023-2026年科研戰略(USDA Science and Research Strategy, 2023-2026),提出面對未來挑戰的創新和前瞻性目標,並說明需要優先推動的工作。其中提到的五個優先研究領域包含「加速創新技術與實踐」、「推動氣候智慧型解決方案」、「加強營養安全與健康」、「培育有韌性的生態系統」和「將研究轉化為實際行動」,每一個領域下都設定了不同的細部戰略目標和實施方向,概要如下: 1. 加速創新技術與實踐   針對農業部員工和計畫審查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瞭解如何評估來自各科學學科(如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資料科學等)的前瞻性構想,並透過科技支持決策支援系統,應用智慧協作(如人工智慧輔助支援系統)實現自動化或消除重複性工作,提升作業效率。另外,亦制定創新的農業和林業管理方法,促進農業的永續生產。 2. 推動氣候智慧型解決方案   持續推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固碳和發展低碳能源的研究和技術開發,並提高農業和林業系統的氣候變遷減緩、適應潛力,以及支援農業和林業生物產品與清潔能源的永續市場。開發涵蓋生物、地理空間、物理、經濟和社會科學等跨領域的工具和技術,並推動與公眾共同開發的研究,以應對長期和急性氣候壓力因素帶來的風險,提高氣候韌性,並使大眾認識到產生氣候相關新收入流的潛力。 3. 加強營養安全與健康   支持與糧食和營養保障(food and nutrition security)、膳食指導、客製化食品選擇、食品安全(food safety)、營養以及農業有關的措施,同時繼續推動創新解決方案。確保食品系統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4. 培育有韌性的生態系統   透過推動以科學為基礎的解決方案,在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提高環境品質、資源基礎和生態系統服務,維持農業的經濟活力,以及提高農民、農場與森林管理者、勞工和整個社會的生活品質。強化先進育種、土壤與動植物健康相關的微生物組研究,及推動永續農業系統(如作物-牲畜、作物-水產綜合養殖、多年生作物和農林系統等)、動植物病蟲害防治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相關作法等,確保農業的生產力、永續性和韌性。 5. 將研究轉化為實際行動   加強科學進步和農業科學政策問題的交流,提高大眾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公平發展各種綜合技術領域(如電腦、工程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人才培育,以提高先進技術的利用率,以及強化科學數據資料的編集和適當使用,促進以風險和科學依據為基礎的決策和政策制定,加強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現有的合作並建立新的國內外研究合作夥伴關係。 【延伸閱讀】- 拜登政府承諾撥款3億美元用於測量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
中國貴港市港北區加快發展智慧農業 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2023/09/15
近年來,貴港市港北區把發展智慧農業作為數字鄉村建設重要抓手,大力推動數位技術向農業產業的滲透拓展,積極探索智慧農田、智慧豬場等數位化應用場景,加快傳統農業數位化轉型,打造一批高端農業產業,全面助推鄉村振興。   打造智慧豬場,降本增效。作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港北區率先在貴牧生豬養殖示範區建設智慧豬場,引入自動機械刮糞系統、自動機械料線輸送系統、無級光照調節系統、自動機械通風降溫和溫控系統等先進設施設備,安裝各類環境收集感應器、AI盤點估重系統、飼料精 准飼喂系統等四大智慧管理模組,將物聯網、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智慧裝備等現代資訊技術與養豬業深度融合與應用,對生豬養殖環節進行閉環管理與監控,實現生豬飼養全程可追溯管理,推動生豬養殖從原來的傳統養殖模式轉變為高產、高效、低耗、優質、生態和安全的智慧畜牧模式,形成集規模化、標準化、資訊化、自動化、智慧化於一體的現代化科技養豬場。該示範區生豬存欄1.2萬頭,年出欄生豬2.4萬頭,帶動7個脫貧村增收100萬元以上,帶動脫貧戶、監測對象戶每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先後被評為自治區五星級生態養殖示範場、數字廣西建設標杆引領重點示範專案。   打造智慧農田,種田省力。港北區投入1000萬元在慶豐鎮石卓村實施稻蝦智慧農田示範區建設項目,在稻蝦田塊裡建設氣象站、蟲情測報燈、植保機、水質感測器等設備,利用大資料、3S技術、互聯網等技術對稻田開展智慧化管理,打造成全程機械化、生產遠端監控、稻米品質可追溯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成廣西首個「智慧農田」+「稻蝦種養」示範基地。   推廣設施農業,產業增收。港北區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示範基地+農戶」的模式,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技術示範和成果轉化,發展高投入、高產出和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基地,既能保證農作物生產所需的水分和養料,又可達到節水、節肥、省工、省力的目的,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延伸閱讀】- 讓日本高知縣數位化轉型帶你看地方創生與農業
拜登政府承諾撥款3億美元用於測量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
2023/09/06
農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因此,有效測量農業的排放量對於制定相應的減排措施至關重要。以美國來說,美國農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該國總排放量的10%,主要來自乳牛等畜牧養殖、農業土壤與水稻生產。   美國已承諾在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05年水平減少50至52%,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美國政府表示,減少農場排放量對於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應對氣候變遷的目標至關重要。   對此,美國政府於去(2022)年1月成立溫室氣體監測與測量機構工作小組,協調、強化溫室氣體排放與清除的量測工作。美國農業部部長更是於今(2023)年7月12日宣布,拜登政府將斥資3億美元,希望能夠更好地量化農業與林業部門和報告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美國農業部表示,將利用這筆資金擴大其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並建立一個致力於研究土壤碳封存的國家研究網絡,這是減少農場排放的關鍵工具。   該項目的資金來自拜登總統於去(2022)年簽屬的4300億美元《減少通貨膨脹法案》,其中200億美元用於推動實踐氣候智慧型農業與林業。《減少通貨膨脹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對氣候與潔淨能源解決方案最大的單一型投資,它要求美國農業部量化與追蹤碳封存與溫室氣體排放,並收集數據資料,以評估氣候智慧型的緩解措施在減少排放的有效性。   為了執行這些任務,美國農業部確定了七個關鍵重點領域,這些領域反映了聯邦戰略概述的框架: 建立與推行具有多年生生物量成分的土壤碳監測與研究網路 建立與推行溫室氣體研究網路 擴展數據管理、基礎設施與容量 改善評估溫室氣體結果的模型與工具 改善NRCS保護實踐標準與實施數據,以反映溫室氣體的減排機會 提高國家保護活動數據的覆蓋範圍 加強美國農業部的溫室氣體清單和評估計劃 【延伸閱讀】- 【減量】什麼是氣候智慧型農業
無人機、人工智慧夯 新北、宜蘭攜手宜大創技職聯盟
2023/08/31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宜蘭縣政府教育處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主要針對無人機、人工智慧、物聯網、綠能科技等領域成立「新宜技職聯盟」,盼能接軌技職師生與業界最新知識技能,讓新北及宜蘭各校人才可從國小、國中、高中職到大學一貫培育。   「新宜技職聯盟」是由國立宜蘭大學工學院院長李欣運、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德豐發起,與新北23所公私立技術型高中及宜蘭縣4所職探中心及5所技術型高中合作,將智慧科技與先進工程技術導入各校。   李欣運說,新北的學生到宜大學習,不僅提升跨領域解決問題能力,還能接軌業界最新專業知識技能;吳德豐則說,宜大將新北市技高合作課程、模擬面試、營隊和專題指導等,藉由參訪、教學觀摩、講座及課程,加深兩邊交流。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指出,宜大是傳統技職學校起家,除無人機領域外,也在人工智慧、物聯網、綠能科技等新興領域擁有產學資源。宜蘭縣教育處副處長謝麗蓉提及,「新宜技職聯盟」除可鏈結技高及大學外,也向下扎根至國中,對國中生的適性發展、技高生的專業培育,都有很大的幫助。   淡水商工校長于賢華說,學校園藝科每年都有學生至宜大就讀,且學校資源豐富,藉由這次合作,未來將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宜大參加實驗探究課程,也會邀請宜大教授至學校指導,引進最新產業及高端教育資源;泰山高中校長孔令文表示,泰山擁有AI科技人才培育中心,希望與宜大智慧科技及先進工程等資源合作,與宜蘭縣技高合作培育具有人工智慧、智慧農業及大數據管理的人才。【延伸閱讀】- 校園內建置智慧溫室基地 清大教授為光華高工培育智慧人才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