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越南現代水產養殖技術之發展
2017/02/20
越南的水產養殖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養殖國家之一,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最新預測顯示,該國家每人平均水產品消費量約為35.4公斤,且其總消費量在2015-2020年間每年仍會以5.37%持續增長,從2015年的71萬噸成長到2020年的94萬噸。   在隨著淡水養殖技術的提升,越南的水產種苗生產模式已從舊有的集約式養殖轉變為以節能與提升生產力為主,將農業灌溉系統與水產種苗生產過程進行整合,並藉由此種模式之優化而進一步拓展其商業潛力。此外越南亦推廣魚籠與網箱進行魚苗養殖之養殖模式,以提高其單位養殖用水的水產品生產量。【延伸閱讀】越南蝦的出口值預計2025年達到100億美元   也由於越南擁有長且豐富的海岸線,是非常適合水產養殖的地方之一,透過基礎設施之開發、民眾對水產品消費量之增加、消費者收入與消費意願之提高,促使越南在水產養殖產業與水產品的出口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並為亞太水產養殖產業帶來莫大的收益。
屋頂種電 養殖場就是發電廠
2017/02/16
台南學甲區筏仔頭正在興建一座佔地三公頃的室內水產養殖場,屋頂要「種電」,安裝太陽能光電板,室內水產養殖場有如一座太陽能發電廠,投資金額超過四億元,預計三月底竣工,裝置的發電量高達3000KWA(千瓦)。電業法修法後,有助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綠能)產業;天王能源科技在學甲區筏仔頭投資興建室內水產養殖場。這座室內水產養殖場將在室內養魚兼發電,公司將打造全亞洲最大一座水產養殖綠能示範場,完工後再來測試沒問題,將會和台電並聯。
超雄性台灣鯛 能繁衍出97%雄性魚苗 生長期短 降低養殖成本
2017/02/16
台灣鯛養殖時會交配產生幼魚,魚量變多將影響大魚成長,增養殖成本,令業者困擾。為此,農委會水試所開發出「超雄性台灣鯛」,與雌魚交配能獲得近100%的雄性魚苗,且新種成長還比一般台灣鯛快30%,能縮短養殖期,有效降低成本。
離岸風電+箱網養殖 創雙贏
2017/02/13
目前全球現行各離岸風電場域中,台灣海峽得天獨厚最為溫暖,魚類養成周期短,若風機基座與銅合金箱網共構來養殖漁業,可望創造龐大商機。此外,基座與箱網共構所需之銅合金網、鋼構體、結構設計與養殖人才,台灣均能自給,增進了我國工業、漁業產值與船舶設計及自動化養殖技術與人才發展。
即時水下攝影機 水產養殖新利器
2017/02/13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與國立中山大學團隊共同研發「高解析度即時水下攝影機」,讓養殖戶在混濁的漁塭裡,就能即時掌握魚蝦的生長狀況。漁民再也不需土法煉鋼,定期將魚蝦打撈起來觀察其生長狀況。透過高解析度的即時水下攝影技術,可以了解魚蝦的進食狀況,進而調整餵食量及餵食頻率,避免殘餌造成浪費並使水質變差;也可檢查池底狀況,避免糞便顆粒及過多的有機物質腐爛,造成病原體濃度增加,使魚蝦生病;亦可觀察魚蝦的體型及行為,觀察其體型可作為打撈時間的參考,觀察其行為則可以成為水質的指標,並了解魚蝦是否受到病原體感染,幫助養殖戶提早發現,避免整池感染造成巨大損失。
蠅蛆能拯救世界嗎?養殖漁飼料研究效益多
2017/02/09
蠅蛆家蠅的幼蟲蠅蛆一向給人骯髒感,這次日本愛媛大學利用牠作為養殖魚飼料之研究。過程中發現利用家畜的排泄物增加幼蟲量,除了可減少魚粉的消費量,幼蟲還可分解排泄物作為替代肥料使用。魚粉價格持續上漲,短期時間內大量增加蠅蛆,可取代魚粉富含動物性蛋白質,蠅蛆功能之多或許可以解決糧食短缺與環境問題。【延伸閱讀】以藻油取代魚油於蝦養殖業上的應用
8年磨一刀 養殖率翻升逾20倍
2017/02/09
隨著這幾年氣候劇變,環境被破壞,水資源枯竭,讓養殖漁業也開始面臨考驗。研究環境工程的學者劉新校,多年前開始研究一種新型態的養殖方法,透過控制水質,增加養殖效率,1噸水從2公斤的魚產量,增加到40、50公斤,足足增加20倍。隨時監控池水酸鹼值、含氧量,就是要了解水中藻類生長與汙染程度,教授以砂濾塔的「水處理技術」,每天過濾水中的汙染,並結合魚草共生的「生態循環-養殖概念」保持水質與水中含氧量,要用最少的水,養出最多的魚。
英國石油BP在美國投資生物燃料工廠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
2017/02/06
由於全球航空需求增加導致廢氣排放量多,各國紛紛致力於生物燃料研究,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目前主要課題之一。英國石油公司BP利用都市廢棄物所製成生物燃料,長達十年來每年提供美國航空5000萬加侖燃油作為航空生物燃料。【延伸閱讀】巴西開發使細胞壁更容易分解的草   預計2017年在美國投資設立生物燃料工廠以降低航空公司燃料成本。而日本方面則是研發藻類之一的眼蟲藻作為生物燃料原料,預計20年內可達到產業化。
美國也開始重視全球未來潛力產業—水產養殖
2017/02/06
全球養殖漁業正蓬勃發展,特別以亞洲發展特別顯著,全球水產消費量約有50%為養殖,其中有88%來自亞洲生產。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所指出2014年全球養殖魚類以及海草與海藻植物約有1億噸以上,同年養殖業投資額排名大多為亞洲國家,其他分別為挪威、智利、埃及及巴西,美國在此排名則是落後於16個國家。   其發展較緩慢可能來自幾個原因,其一是美國漁業對於於創新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發,更著重於如何維持捕撈漁業的永續發展,雖然美國的水產養殖產量占整體漁業產量不到1%,但水產養殖產品的消費比例卻占整體漁業的一半以上,因此其現今大多仍依賴進口的方式以達到自足。其二是美國消費者對水產養殖是否造成環境損害存有負面的刻板印象,推廣上稍有阻礙。【延伸閱讀】日本NTT與NEC合作智慧水產養殖系統   最後則是缺乏政府機關的補助與投資,在美國其遠洋漁業隸屬美國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陸地農業則隸屬美國農業部(USDA),因此水產養殖業之定位上既不屬於遠洋漁業亦不屬於陸地農業,較難直接取得政府機關補助與投資。為此NOAA則開始致力於向聯邦政府提出「美國國內發展養殖的必要性」,期望能維持水產品永續提供,發揮養殖重要性功能,同時專家也指出未來如能透過相關技術的開發以及增加水產養殖業的投資,將可改善民眾對於養殖業的認識與促進產業的成長。
日本NTT與NEC合作智慧水產養殖系統
2017/02/06
日本NTT DOKOMO電信公司與NEC合作,運用智慧型手機的圖像識別技術能正確掌握養殖漁池與水槽魚苗的數量,以及精準計算出飼料量與銷售策略。預計未來三年後可導入100間公司。   由於養殖成本其中有七成為飼料費用,且魚粉價格居高不下且有上升之趨勢,但成本又無法轉嫁至末端消費者,倘若可正確使用系統掌握魚苗數量,可避免飼料浪費。此次藉由日本農林水產省「提升農林水產ICT效率」計畫補助與NTT DOKOMO投入”利潤豐益水產業”,以提升養殖業者之生產效率。【延伸閱讀】歐盟將投入數百萬歐元之經費以提升鱸魚和鯛魚養殖市場
中國農業部就《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答問
2017/01/06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漁業現代化——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發布答記者問近日,中國農業部發布《中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中國農業部副部長於康震就《規劃》出台的背景、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記者:請問到“十二五”末中國漁業發展的大體狀況如何?於康震:中國是水產品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國,漁業是中國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中國水產品產量連續26年世界第一,佔全球水產品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為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四分之一的優質動物蛋白。漁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建設海洋強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等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二五”期間,中國漁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漁業成為國家戰略產業,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召開中國現代漁業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把現代漁業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使之走在農業現代化前列,努力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漁業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初步建立,強漁惠漁政策力度加大,漁業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漁業科技支撐不斷增強,依法治漁能力顯著提升,漁業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到“十二五”末,水產品總產量達到6700萬噸,中國漁業產值達到11329億元,養殖捕撈比例達到74:26,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595元,水產品人均佔有量49公斤,水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203億美元,貿易順差113.5億美元,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8%。但也要看到,當前漁業發展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雖然水產品供給總量充足,但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非常突出,實現漁業綠色發展、漁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漁業基礎設施薄弱,漁業安全生產隱患仍然存在,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增多,電毒炸魚、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屢禁不止,涉外漁業風險加大等等,也是漁業發展的掣肘。記者:請問“十三五”漁業發展有什麼新的指導思想?於康震:《規劃》是指導“十三五”中國漁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十三五”漁業發展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以健康養殖、適度捕撈、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大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升漁業生產標準化、綠色化、產業化、組織化和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漁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漁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規劃》強調,要以漁業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妥善處理好生產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統籌推進漁業各項改革;深入實施漁業“走出去”戰略,提高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類規則”的能力;將漁業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維護漁民權益與增進漁民福祉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漁民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完善漁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公平正義。記者:《規劃》提出了“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請您描述一下“十三五”期末中國漁業現代化總體願景?於康震:《規劃》緊扣“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的目標要求,提出到2020年,中國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台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捕撈強度得到有效控制,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漁業信息化、裝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增強,漁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沿海地區、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率先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漁業轉型升級目標基本實現,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流通業、增殖漁業、休閒漁業協調發展和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現代漁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劃》按漁業經濟、漁民收入、產品供給、資源養護和科技支撐分類細化了19項量化指標。這些指標,既有約束性的,也有預期性的。不管是哪一類指標,我們都希望到2020年要全面完成。記者:我們注意到,《規劃》提出中國水產品總產量目標為6600萬噸,比“十二五”末減少100萬噸,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比“十二五”末減少300多萬噸,請問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實現減量的目標?於康震:《規劃》提出的中國水產品總產量6600萬噸指標是一項預期性的指標,主要是體現減量增收的政策意圖。總的來講,中國水產捕撈產量將大幅度下降,減少量應在300萬噸以上。“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部將大力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壓減近海捕撈強度,有效疏導近海過剩產能,同時積極推進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實現捕撈產量負增長。與減少海淡水捕撈相反,水產品總產量構成中的養殖產量是穩中有升,體現了結構優化。一方面,通過控制近海養殖規模,拓展外海養殖空間,合理確定湖泊、水庫養殖規模,穩定池塘養殖,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保持水產養殖總體穩定,並通過優化水產品供給結構,保障水產品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挖掘潛力,推動稻田、鹽鹼地和冷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升漁業後發地區生產和供應水平。關於中國國內海洋捕撈產量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問題,中國農業部進行了專題研究,擬通過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理管理制度和健全完善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實現這一減量目標。記者:《規劃》提出要聚焦中國六大重點任務、六大能力及十大重點工程,這三者之間如何銜接?如何保障六大任務的完成?於康震:《規劃》提出了轉型升級水產養殖業、調減控制捕撈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六項重點任務,還提出了提升水產品供給、創新驅動、風險保障、依法治漁、信息服務、共享富漁六大能力,以及現代漁業種業、水產養殖轉型升級、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漁政漁港基礎設施、漁業裝備現代化與安全保障、遠洋漁業綜合保障、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智慧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十大重點工程。六大任務是完成規劃目標的前提,六大能力和十大工程是完成任務的保障。要統籌好六大能力、十大工程與六大任務之間的關係,通過提升能力、加強工程建設,保障目標和任務的完成。轉型升級中國水產養殖業,就是要完善養殖水域灘塗規劃,轉變養殖發展方式,壓減低效、高污染產能,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大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提升水產養殖精準化、機械化生產水平。調減控制捕撈業,就是要優化捕撈空間佈局,調減近海和內陸捕撈,嚴格控制捕撈強度,執行海洋漁船“雙控”制度,嚴厲打擊“絕戶網”和涉漁“三無”船舶,積極推進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和內陸捕撈漁民“退捕上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要推進水產加工業轉型升級,加快水產品品牌建設,發展新型營銷業態,積極發展休閒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養護水生生物資源,就是要強化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建立和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完善並嚴格執行休禁漁制度,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加強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發展增殖漁業,加強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以漁淨水。規範有序發展遠洋漁業,就是要優化產業佈局,控制遠洋漁船總體規模,加強遠洋漁業綜合基地建設,提升國際競爭力。提高漁業安全發展水平,就是要抓好漁業安全生產、水產品質量安全和水產養殖生物安全。記者:落實《規劃》的各項目標任務,“十三五”有哪些保障措施?於康震:為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規劃》提出了四方面保障措施。一是中國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圍繞關鍵環節和短板,盤活存量、爭取增量,加大投入,加快構建有利於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二是中國創新金融投入方式。加強信貸支持,健全穩定的漁業風險保障機制,鼓勵政府投資和社會資本合作投入現代漁業建設,促進多元化、多渠道漁業投融資格局的形成。三是中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科技和管理人才培養,加強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型漁業經營主體,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四是中國強化法制保障。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漁業法》及配套法規規章的製修訂,積極參與國際漁業條約、協定和標準規則的製修訂,同時,加強普法宣傳。五是中國加強規劃組織實施。各地要按照國家規劃的總體要求,制定本地區漁業發展規劃,並將漁業發展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成立規劃實施的領導機構,逐級落實責任制,建立協調機制。
2016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
2016/10/25
《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作為糧農組織漁業及水產養殖部的旗艦出版物,介紹全球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狀況,包括趨勢和統計資料。出版物突出全球範圍內各項熱點議題,並預測各種未來情景,為讀者提供有關漁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最新全球性觀點和看法。
氣候變化的影響導致海洋中的氧氣逐漸減少
2016/08/29
根據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示,氣候變化會減少海洋中的含氧量,而這種變化在2030到2040年之間,會使海洋中的含氧量明顯減少。科學家表示氣候暖化可能會減少海洋中的氧氣,使魚、蟹、魷魚、海星和其他海洋生物呼吸困難,但難以判斷當氧氣減少是否對海洋有明顯的影響。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馬修•朗(Matthew Long)表示:「氣候暖化其中一個副作用是海洋中含氧量減少後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威脅,海面上的風和溫度的變化會影響海洋中含氧量,而氣候變化會產生脫氧作用。」研究小組發現因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已經可以在南印度洋、東熱帶太平洋及大西洋流域被檢測到,未來在2030到2040年間,會因氣候變化進行大規模的脫氧檢測。不過在非洲、澳大利亞和東南亞之沿海東部地區,對氣候變化造成的脫氧作用並不明顯。
電裝(Denso)公司-利用廢棄學校建設藻類大規模培養設施
2016/08/01
日本電裝公司在熊本縣天草市建設藻類的培養設施,並於最近(2016年7月27日),舉辦啟動儀式。若藻類製成的生物柴油燃料(BDF; Bio Diesel Fuel)要達到化石柴油的標準還需要一些時間。日本電裝公司以2030為前景目標,將運用大型培養設施,開發低成本技術。預計在2018年後每年能製造2萬升的生物燃料。藻類的種類多達5萬多種,其中日本電裝公司挑選微細綠藻(Pseudochoricystis ellipsoidea),這種綠色單細胞植物來製造生物柴油燃料。其優點是能直接製油且生長速度快,及相較其他植物與細菌來說,更能在嚴峻的酸性培養液環境中生長,而室外培養雜菌也難以混入培養液。圖:日本電裝(Denso)公司利用廢棄學校建設藻類大規模培養設施
應用藻類的基因突變成功增加生物塑膠原料的產量
2016/07/26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明治大學日前(105年7月20日)發表,透過改變藍藻的氫氣合成酶,使生物塑膠原料—琥珀酸和乳酸成功增加產量。預計未來可透過「光合作用」的方式,解決環境與能源問題。此研究發現琥珀酸和乳酸的產量分別達到100mg/L、300mg/L時,能大幅增加藻類的「光合作用有機酸之生產」。但另一方面,目前工業生產的生物琥珀酸的產量為50g/L以上,因此未來在提高有機酸轉換效率的同時,仍需提高產物的純度、培養藍藻的效率、降低能耗、和高效回收及提煉純產物方法等多元化研究之開發。如圖1。此研究由明治大學與理化學研究所、神戶大學、葡萄牙波爾圖大學等之研究組共同來研究,作為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在戰略性創造研究計劃推動之參考。研究成果預計近期在美國的科學雜誌《Algal Research》上刊登。圖1: 基因突變後將使hoxH突變株的琥珀酸產量達100mg/L以上,乳酸產量達300mg/L。同時生產出的有機酸比例也呈現大幅變化。資料來源:明治大學。
永續發展藻類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2016/05/17
內文藻類能製成塗料,過去這些產品通常是由植物或礦物油所提煉而成的。在資源不斷減少的情況下,生產過程並非二氧化碳零排放,因此藻類功能正是最佳選擇。藻類的優點是能儲存二氧化碳,在良好狀態下,藻類甚至能在一天內重量加倍。藻類能產生能源;還能產生有價值的醣類和脂肪酸。代爾夫宰爾(Delfzijl)附近有個實驗池,由經濟事務部資助,希望未來能提供有關藻類的各種疑惑。關於海藻培養,以下列為主要發展目標:•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塗料用途所產生的脂肪酸•提取有價值的醣類•透過生物質而產生能量塗料與生物質能與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合作的夥伴-Essent en AkzoNobel擁有發電廠,而發電廠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可以培養藻類來吸收二氧化碳。此外,藻類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產生某些脂肪酸,其適用於塗料和帶漆的產品。此方式比從植物和礦物油中提煉的方式更環保。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無需任何添加劑,甚至可在一天內翻倍增加自身重量等優勢,這點使主要生產生物質能源的Essent能源公司,足以充分利用。藻類的品種在農業技術和食品科學團體(AFSG)的計畫負責人Hans Mooibroek。荷蘭瓦格寧根大學要在世界各地八十到一百種的藻類挑選最適合的藻類來運用。「從池塘到海洋,每個區域都有特定藻類的物種。」研究員將物種的範圍縮小到三種。選擇藻類時是根據其生長速度,且選擇能產生正確種類的脂肪酸。計畫負責人Hans Mooibroek說:「關於塗料產品的使用,我們正在研究如何有效地隔離脂肪酸。」海水裡的藻類科學家和某些公司皆對藻類養殖深感興趣。甚至有一些新方案著重於在海水中尋找生長良好藻類、礦物質或泥漿微量元素。此方法可為肥料過剩找到新方向,研究員期望找到能提取藻醣有價值的新方法 ,使得剩餘的材料能作為生物質能。提取的醣類也能用於塗料或其他產品上。如果藻類塗料的做法是成功的,那將來藻類的使用率會提高。
安裝綠色LED燈在漁網上,可減少誤捕海龜
2016/04/27
摘要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生物學家發現,LED燈漁網能大幅度降低海龜不必要死亡。秘魯達爾文基金會的研究員Jeffrey Mangel博士和埃克塞特大學生態保護中心的Brendan Godley教授是研究團隊中的一員,他們發現漁夫在捕魚網上安裝綠色LED燈,可以使綠海龜的死亡率減少64%。該團隊在秘魯北部的塞丘拉灣實施了這項創新性的研究,這是首次在捕魚業測試照明技術。一個LED燈1.40歐元(2美元),而研究發現挽救一隻海龜的成本為24歐元(34美元)。秘魯的刺網捕魚隊是該國最大的小型捕魚船隊,保守估計每年漁網覆蓋面達10萬公里,成千上萬海龜會因誤捕而死亡。研究員使用114對漁網,每個約長500米。在每一對網中,一張漁網每隔10米在浮線上安裝一個LED燈,另一張漁網不安裝LED燈。發現安裝LED燈的漁網捕獲62隻綠海龜,而不安裝LED燈的漁網捕獲125隻綠海龜。捕捉目標犁頭鰩不會受LED燈影響。研究員現在正與秘魯較大的漁場合作,並用不同顏色的燈光測試,看是否仍能實現此效果,因而應用於瀕危的物種。Dr Mangel說:「很令人興奮,因為可以在小型漁場實現這項困難的工作,這些燈也可降低漁網誤捕海龜。東太平洋的海龜種群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我們希望藉由減少誤捕來管理並幫助這些生態恢復。」Brendan Godley教授指出:「在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瀕危海龜因誤捕而死亡,希望這項研究能提供一個解決方案。而這項創新的方法可以幫助捕魚業永續發展。國際非政府組織和漁業能做出廣泛使用的漁網照明來減少海龜誤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的漁業管理員艾琳(Eileen Sobeck)說:「誤捕是個複雜的全球問題,會威脅到漁業、經濟和海洋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和恢復力。資助像這樣的研究,有助於NOAA努力減少誤捕,也讓我們能更保護好自然資源。」
過度捕撈鯊魚會損害珊瑚礁
2016/04/26
摘要來自澳洲和加拿大的科學家,發現過度捕撈鯊魚,一旦鯊魚量減少,維繫珊瑚礁健康的魚群也驟減,並危害珊瑚礁健康,使珊瑚礁更難以抵抗全球暖化。澳洲海洋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之ㄧ米坎(Mark Meekan)表示:「鯊魚的捕撈多半是拿來製作魚翅,從中發現了鯊魚數量減少的地方同時也改變了珊瑚礁食物鏈結構。」他說:「我們發現一旦鯊魚數量減少,中級掠食者(如鯛魚)就開始增加,因此草食性魚類,如鸚鵡魚就會減少,珊瑚必須依靠草食性魚類將這些藻類清除後,才可重新生長。」鯊魚扮演著珊瑚礁保護者的角色,保護鯊魚可說是使珊瑚礁健康的最佳辦法之一。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