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ISSF發布的新5年期鮪魚計劃
2018/04/19
為了維持全球鮪魚產量與永續性,世界自然基金會與鮪魚業及科學家合作,於2009年成立了國際水產永續性基金會(International Seafood Sustainability Foundation,ISSF)。該組織最近發布了提高全球鮪魚業永續性的新一期(2018-2022年)的5年戰略計劃,通過科學發展、利益影響和驗證制度等三大核心,提供漁業改進方案(Fisheries Improvement Project,FIP)以改善全球鮪魚產業的永續性,使其符合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認證標準。【延伸閱讀】英國於2018 NFU Conference發表未來農業願景 科學發展方面 支持以科學方法改善全球鮪魚種群健康狀況。 減緩混獲(bycatch)的狀況,將重點放在集魚設施(Fish Aggregation Device,FAD)管理上,以及針對MSC標準進行評分。 為消除非法捕魚,提高捕撈行動的透明度,呼應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Regional Fisheries Management Organisation,RFMO)的宣導。 通過有效的管理促進鮪魚資源的養護和管理,消除過度捕撈和開放式捕魚設施。 利益影響方面 向RFMO成員推動RFMO的各項策略及積極措施,提供成員行動之有效性。 支持各國政府推動鮪魚生態永續性之政策 與政策影響、環境相關的非政府組織結合提出共同關注之主題 積極推動鮪魚產業市場認識ISSF,提高產業界對鮪魚永續性的重視。 促進漁船相關公司通過MSC認證,推動水資源永續發展。 吸引其他尚未參與之人員與廠商加入ISSF 驗證制度方面 確保參與公司遵守所有ISSF保護措施,強調從產品到加工設施到漁業到船隻的可追溯性,公開宣傳結果以促進透明度,並支持和加強ISSF信譽和影響力。 推動漁船註冊並追蹤船隻的履約情形,促進漁民提高捕撈透明度 ISFF漁業部副總裁Bill Fox表示,根據ISSF提出的科學數據將能有效用於提倡鮪魚漁業的改良作業。
在海中游泳的機器魚SoFi
2018/04/11
自主水下載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是一種無人水下載具,外型多半類似小型潛艇或魚雷,根據不同需求搭配探測器,可幫助人類進行長期性、例行性的水下檢查或深海探勘。無人水下載具研發需要結合多種領域,包含材料創新、感測器、巡航及定位技術等,隨著機器人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無人水下載具逐漸朝向外觀自然且自動化方向進行。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CSAIL)打造了一隻18英寸長單眼機器魚-SoFi,外殼由軟矽膠、柔性塑料和3D列印的元件組裝而成,而尾部則搭配液壓系統與精密感測器,使其能如同真實魚類般左右擺動。   傳統的無人水下載具通常體積較大,且馬達運轉所產生之噪音常影響海中生物,而SoFi構造則更為輕巧,包覆電子零件的頭部含有少量嬰兒油,幫助抵抗水壓,且感測器配置與柔軟的外殼使其在水中移動時可減少對珊瑚礁的撞擊;此外馬達噪音則盡量降低到不影響周圍生物,通訊系統使用30,000-36,000 Hz的超音波發送,以減少環境干擾,「魚翅」及浮力裝置的調整也可使得水中移動更為順暢。【延伸閱讀】邁向商業生產的花椰菜採收機器人   SoFi的開發展示了絕佳的防水、動力、材料的技術成就,不但能靈活地泳動、轉彎與潛水,還能搭配防水的Super Nintendo控制器使用,是第一隻能在三維空間中長時間自由活動的機器魚。在最近的斐濟彩虹礁的潛水測試中,SoFi的游泳深度超過50英尺,時間長達40分鐘。未來,該團隊打算讓SoFi更加智慧化,使工作人員在沒有潛水員的情況下也能做出決策,最終希望將該技術提供給其他生物學家,幫助收集海洋生物和氣候變化的相關數據。   相關研究發表於〈Science Robotics〉。
區塊鏈如何加強鮪魚供應鏈的追蹤性以打擊非法捕魚
2018/03/21
區塊鏈技術是比特幣中的重要概念,能用來記錄所有的交易過程,其本質上為群體共享的數據庫,而群體中的人皆可察看與更新,但歷史紀錄則無法被更改。此技術使用於供應鏈中能提高其透明度,為促進全球漁業發展,區塊鏈技術將被用於改善鮪魚產業的可追溯性,以阻止太平洋周邊的非法捕魚活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美國以太坊創始公司ConsenSys、斐濟技術初創企業TraSeable和鮪魚捕撈和加工公司Sea Quest合作,將於太平洋區域展開區塊鏈的試驗項目,預計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鮪魚從捕撈到餐桌上的歷程,其目的是為了幫助禁止在鮪魚產業中非法捕魚和侵犯人權行為。【延伸閱讀】智慧手機與區塊鏈技術應用為打擊食品詐欺的新方法   相關追蹤在鮪魚被捕穫後立即開始,一旦捕到魚就在漁船放上可重複使用的RFID標籤(無線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漁船、碼頭和加工廠的相關裝置能將各段作業訊息上傳。一旦魚獲受到加工處理,RFID標籤就換成較便宜的QR Code附到產品包裝上。QR Code中包含相關的區塊鏈記錄及原始的RFID標籤資料,減少整體過程中的標籤成本,使得捕魚產業中的中小型經營者也可參與其中。消費者只要運用智慧型裝置掃描產品上的代碼就能得知產品供應鏈上的所有資訊,雖然此次為首次將區塊鏈技術運用在太平洋地區的捕撈漁業,但Provenence公司和國際桿線協會(International Pole and Line Foundation;IPNLF)已有魚獲從印尼送到英國的成功案例,且Provenance還致力於使用區塊鏈追蹤棉花、時裝、咖啡和有機農產品等其他品項。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開始改變既有的產品業務,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採購決定的基礎資訊;且搭配供應鏈的高度透明性,將能有效消除非法捕撈活動與強化現有業者的管理方式。
新加坡使用天鵝機器人監測水質
2018/02/26
新加坡已經開始在幾個主要的水庫放置天鵝型機器人,除了用來監測水質外,因其外型與真正的天鵝相似,也不會破壞到環境景觀。此機器人稱為「智慧水質評估網路機器人」(The Smart Water Assessment Network robots),內部包含多個感測器,能定時收集水質數據,經由Wi-Fi傳送數據到雲端,減少人力消耗與資料收集時間。【延伸閱讀】Aryballe開發的生物感測器—人造鼻,可幫助產品品管並輔助新產品開發   此機器人由新加坡國家水務局(Singapore's national water agency;Public Utilities Board)、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研究所(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 (NU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和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TMSI)於2015年聯合設計,採樣、導航和用電等相關測試已於2016年完成;現在將其放到濱海、榜鵝、實龍崗、班丹和克蘭芝水庫等五個地方。這些機器人可以測量葉綠素a、溶氧量、濁度和綠藻量等參數,進行水體監測、自動採樣和污染物追踪,並可整合資訊作為水質預警和幫助決策進行。此外機器天鵝的本體堅固,遇到橡皮艇或小船時也無須擔心損壞。且下端具有螺旋槳與取水系統,監控範圍可遍布大範圍水域;除了平時自主移動外,必要時也可以遠程操控移動方向以修理或更新零件。
海洋暖化危機—食物網弱化
2018/02/12
全球氣候變遷正在以許多方式影響海洋生態,包含海水溫度上升、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洋流改變等,已經逐漸改變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習性,進而擴散到整個食物網的結構。   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大學(University of Adelaide)使用了mesocosm進行生態系統模擬,每個系統存有1,800公升的水,內部的礁石、海藻、魚類及其他生物盡量模仿真實生態系統配置,配合機器調整內部潮汐與日夜狀態,進行為期五個月的微型氣候變動與觀察,探討內部生態系與食物網的變化情形。   一般健康的食物網中具有種類豐富的生物,具有穩定數量的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且能量可以在其中不斷循環。但透過環境模擬,研究小組發現,由於氣候變化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使得位於生產者層級的藍綠藻大量繁殖,雖然食物網底層的生產者大量增加,但能量卻更難傳送到高級消費者;進而導致高級消費者死亡形成的碎削減少,分解者食物來源減少,不斷循環後食物網穩定性降低。此外,部分藻類具有毒性,快速繁殖也會造成局部區域的水生動物缺氧或死亡。【延伸閱讀】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能確保市郊農民在極端氣候中穩定獲益   因此作者Hadayet Ullah推論,氣候變遷所引起的海洋暖化和酸化會將複雜的海洋食物網導向簡單、生產力較低的草食生態系統,不利於肉食動物生存。另外,簡化的生態系統經過環境劇烈變動後復原力較弱,應注意其連鎖效應是否將威脅到全球漁業。   相關研究發表於PLOS Biology
降低石斑魚生產感染風險,用模場管控每個環節
2018/01/25
石斑魚屬於高經濟魚種,但因石斑魚容易感染致命性疾病,也讓相關業者頭痛不已,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主任葉信利帶領研究團隊從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技術建立,期望能夠解決疾病問題,近兩年團隊還引入智慧化管理、開發新魚種完全養殖技術,試圖為不穩定的石斑魚市場開拓出一條新路。 透過模場建置,期望達到三防目標   民國98年行政院核定「石斑魚產值倍增計畫」,從制度、研發、行銷等面向都有一定程度的規劃,當時臺灣石斑魚產業蓬勃發展,但疾病問題也隨著產業發展逐漸嚴重。水試所在民國99年投入石斑魚模場的技術建立,為了解決疾病問題,水試所提出要朝向整場輸出的方向發展,便著手進行研究。   民國103年開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輔導各單位在面對全球市場劇烈變遷時,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創新,因應市場變化。因此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團隊便負責執行「石斑魚養殖模廠技術之建立」計畫,更進一步朝強化建構生物安全設施、健康種魚篩選、乾淨餌料生產、白身苗生產以及中間育成標準化作業流程等技術,來推動石斑魚模場產業化,達到整場輸出目的。   葉信利表示,當時提出計畫規模是現今模場兩倍大,後來因經費問題僅建設一半,但是仍保有當時規劃的育苗、中間育成、養成等設施。希望透過模場改善石斑魚的生產品質、降低氣候變遷的影響以及水平感染的機會,達到防寒、防熱、防疫三個目標。 杜絕石斑魚垂直感染,從種魚篩選做起   研究團隊這幾年監測模場溫度,發現室內外溫度差異可達攝氏4~6度,寒流來襲時,室內溫度可維持在攝氏16~18度,105年霸王寒流來襲,模場石斑魚完全沒受到任何影響。面對室內場可能會帶來的高溫影響,團隊成員笑著說,模場建置時,防熱其實是相當關注的焦點,因此室內場中有架設多組抽風扇協助夏季的溫度調節。   但環境溫度控制對團隊來說並不是最大的困難點,由於石斑魚會經由垂直及水平感染病毒,每個生產環節操作都顯得很重要。葉信利表示,垂直感染的關鍵是來自於種魚帶原,以龍膽石斑來說,民國89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就開始為場內的龍膽石斑植入晶片、檢測是否有帶原等,只要發現有帶原病毒就會捨棄該尾石斑魚,透過16年養殖管理以及從育苗系統檢測子代是否帶原等方式,來篩選健康種魚。 水質、餌料、人員進出都是水平感染途徑   垂直感染需要長期對種魚監控,防止種魚帶原病毒。但水平感染途徑相當多元,只要「接觸」就有機會影響石斑魚,因此研究團隊針對石斑魚開發乾淨餌料生產系統,篩選不帶原的橈腳類、輪蟲進行養殖,並使用益生菌及光合菌進行生物培養,目前一批次餌料生物可供應50萬至100萬尾石斑魚苗食用。   與石斑魚息息相關的另一部分就是水質問題,過去水質可透過臭氧、UV、電解水、化學藥劑等方式進行處理,研究團隊發現,近年機械成本降低,電解水是具有經濟效益且穩定的處理方式。目前場內電解水設備1小時可處理100噸用水,而全場僅需1200噸的用水量,葉信利指出,實際檢測電解水後,發現裡面不會有其他生物及病原,水質也有符合標準。   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水平感染途徑就是人員進出,病原可能會隨著人員進出而入模場中,因此人員進入模場前會先經過獨立空間消毒,以降低甚至是摒除不必要的風險。葉信利說,透過多項環境控制,石斑魚育苗率可以達到7~10%,是平均育苗率(1~3%)的3倍。 開發新型魚種,提升產業競爭力   葉信利指出,過去石斑魚相當興盛的年代,也有許多業者以生產為目的進行模場建設,但是經濟效益不如想像中好。若以一條龍生產模式進行估算,會發現到魚苗及中間育成階段具有市場競爭力,但是於養成階段則容易受到市場售價影響。   近年臺灣石斑魚價格起伏不定,研發新魚種養殖技術已是當務之急,目前研究團隊建立新興石斑魚種褐石斑完全養殖技術,葉信利表示,褐石斑在日本是屬於高價石斑但產量少,經過團隊測試後發現褐石斑可以在攝氏5~32度間活存,屬於可以面對氣候變遷的魚種,但因生長速度緩慢需要透過育種克服,目前已利用雜交技術希望培養出耐低溫、長得快的石斑魚種,期望能站穩繁殖腳步來開拓新市場。 引入智慧化管理,未來模場將應用高經濟魚種   石斑魚模場正在試驗自動化、智慧化管理,透過置入水中的監測儀器可隨時了解養殖池水的狀況進而降低風險,另外也利用水中攝影機觀察石斑魚攝食狀況,減少不必要的餌料消耗。葉信利表示,引入智慧化管理會提高成本,但是能節省人力、穩定水質,產生的效益很可觀,但智慧化與傳統管理的平衡點還需要再經過測試與計算。   石斑魚模場也在近年的石斑魚價格不穩定狀況中,逐漸轉向海水魚模場的形式,葉信利說,除了石斑魚外,像是笛鯛、東星斑等都是高經濟魚種,模場可因應不同的海水魚種進行修正。目前研究團隊打算從智慧化管理過程中蒐集大數據,計算運用智慧化管理進入模場後能達到的實際效益,期望一兩年後能夠有結果,之後就會著手建立相關資料及生產模式,納入更多高經濟海水魚種來加以運用。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站穩基礎科學研究,全功能智慧水族套缸讓養觀賞魚一次上手
2018/01/19
1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有馴養金魚作為觀賞用途,隨著科技進步,觀賞水族的範疇已經不僅限在過去認知的金魚,也拓及到蝦類、貝類,甚至是頭足類。 但近年來大家逐漸重視觀賞水族生物的原生棲地保育問題、能否適應水族缸內的生活環境,以及這些生物有沒有經濟價值,各個專家學者開始投入提升觀賞魚產業技術的研究,期望能夠建構觀賞物種的繁養殖技術、開發相關水族飼料,甚至是打造新型觀賞水族設備,強化物種品系等。 開拓觀賞魚市場,提升產業競爭力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透過「推動農業科技產業全球運籌計畫」,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建立國際品牌並開拓新商機,因此漁業署藉由該計畫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等學校合作,期望能夠進一步提升觀賞魚的產業技術,甚至去開發具有市場潛力物種的繁養殖技術。 另外為因應目前大多數人都有智慧型手機的狀況,該計畫團隊結合物聯網與雲端技術,打造免換水智慧魚缸,除了讓消費者能夠隨時用手機掌握自家寵物狀況外,也透過自動化設備調整魚缸水質,降低觀賞水族新手飼養門檻。 一機搞定自家小魚的生活環境 要在家中或是辦公桌上養一缸魚,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又好像很困難,依照生物特性的差異,有些觀賞魚或是觀賞蝦對於水質環境、溫度較為敏感,一不注意可能就會全數死亡。 由朱元南、張麗君與陸振岡等專家學者開發的智慧水族套缸,顛覆以往飼養觀賞生物需要準備水族缸、過濾器、燈,甚至冬天還需要準備加溫設備等狀況,他們將這些必要的器材合為一,打造目前最小的可控溫免換水自動化智慧水族套缸。 為了要能夠讓消費者可以應用於辦公室、住家等區域,該團隊發現市場現有的中小型套缸未結合冷水機、投餌機等功能、而且過濾功能差異大,再加上燈具常有過熱問題,因此團隊從上述問題點下手,進行套缸設備器材開發。 開發過程中,團隊試圖將養殖觀賞生物這件事變得更輕鬆與簡單,於是他們創造出懶人式海水與淡水套缸,這樣的小型套缸可全年養殖珊瑚、觀賞蝦與水草,免除過去需要勞心勞力照顧生物的過程。 除解決現有的問題外,團隊還著手進行套缸的節能材料開發、導入水質監控系統、建構水體自淨與水中微生物處理技術,並結合時下最熱門的物聯網系統,期望能夠達到節能、智慧化管理,讓消費者可以用手機就能監控水族缸狀況,觀察生物的活動情況。 水中生物長得好,基礎研究不能少 有些人養觀賞水族是為了調劑身心,但有更多觀賞水族玩家希望這些生物能展現出亮眼的顏色或是體態,因此飼料研發與繁養殖技術的增進顯得更為重要,像是沈士新、黃之暘、劉俊宏、黃沂訓、葉信平、吳宗孟、劉擎華、施彤煒、鄭安倉等多位專家,就針對多種觀賞生物進行研究。 這些團隊引進與開發具市場需求觀賞水族的相關技術,針對觀賞水族的繁養殖、體色、性別調控、飼料、量產進行研究,如:海馬是近年大家所喜好的養殖生物,但海馬的價格與體色是呈現正向關係,因此團隊就針對海馬體色調控技術進行試驗研究,期望能增加海馬價格。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團隊注意到海水觀賞魚有超過90%以上都是依賴野生捕撈,長期的商業行為嚴重影響特定族群,也造成生態環境的損耗,甚至有可能會有族群大量減少的情況發生,因此團隊也著力在海水觀賞魚的繁養殖研究,像是今年就有嘗試進行棕紅小丑魚的種魚配對,期望能夠減少野外撈捕的問題。 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觀賞水族能有更多樣貌 面對消費市場轉向小型、精緻等方向發展,提升繁養殖技術取代野生捕撈已經成為趨勢,目前大和米蝦和長額米蝦這兩種工作蝦的量產技術已在黃沂訓團隊的努力下開發成功,但觀賞水族總以多變的花紋與體色取勝,因此黃沂訓、黃章文團隊嘗試將大和米蝦進行突變誘導,試圖將沒有顏色的工作蝦變成具有繽紛色彩的觀賞蝦,如此將能提高十倍甚至百倍的價值,然而突變試驗最快要在第三代才能顯現出體色差異,因此須等到能生產穩定顏色的品系後,才會進行量產。 【相關資訊】 想更進一步了解此專案研發成果細節,請逕洽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陳小姐,電話:03-5185092,信箱:1032201@mail.atri.org.tw
提升白鮭廢棄物利用價值的新加工系統
2018/01/10
現今約有30%的白鮭(white fish)直接被人們食用,其餘則多被製成動物飼料利用與販賣。近海漁船因航途較短,新鮮白鮭及其廢棄副產物可直接賣入生鮮或加工市場市場,獲利較豐;遠洋拖網漁船因考量運輸成本,則須將廢棄物排放於海中或是返航後以較低價格出售於飼料商。而近年來對於海洋廢棄物排放規範越加嚴謹,運載低價值之廢棄物會增加航運成本與空間,因此急需積極開發可增加白鮭廢棄副產物附加價值之技術,以增加遠洋漁船之經濟收益。   挪威的公司PG Flow Solutions推出了可用於長約70-100公尺之大型遠洋拖網漁船的青貯系統(PG silage system),將新鮮魚原料收集於槽中,打碎後分離魚骨並添加甲酸進行分解,之後分離魚油到儲存罐中,剩餘的材料透過發酵後蒸發去除水分,濃縮成具有高品質之魚貨蛋白的初步加工產物並貯存於船上,待漁船回港後再販賣到飼料商手中。   此系統的優勢在於,以魚獲為例,2,700噸的魚獲會產生1,000噸的魚肉,而剩下的1700噸則為密度1kg/L的廢棄物,體積有1700立方公尺,這些廢棄物貯存於船上會壓迫到原有的漁獲空間。而此技術可濃縮產物到530立方公尺,並分出310立方公尺的魚油;經濟價值則從每公斤2 NOK(挪威法定貨幣,克朗)提升至12-15NOK,且較不佔用船上的漁獲空間,同時該系統設備購置費用也比船上的魚粉加工廠便宜。【延伸閱讀】酵母與植物萃取物作為鮭魚功能性飼料之潛力   該公司亦會協助購買此系統的漁船進行船體設計,以確保青貯系統的設備能正常運作,若以1,000噸漁船一年出港5次計算,估計2年內就可完成還款(不含折舊、利息及稅收減免),除了加工成本較低外,該系統還可透過熱循環維持發酵條件,避免多餘的能源消耗,未來將可幫助提升各大型漁船的額外收入並確保處理方式符合歐盟水產品廢棄物管理規範。
導入新興技術之漁業科技可能發展
2017/11/24
隨著捕撈、航運、保存技術的進步,漁業供應鏈已逐漸變得龐大,相關公司和銷售店家的產品越來越受人為環境和供應鏈影響,但隨著供應鏈的壯大,過度捕撈和漁工人權侵害的問題也愈加嚴重。根據十月份發布的Greenpeace Sea of Distress report報導,自20世紀末以來全球漁獲量持續下降,顯示海洋生態系統正遭受破壞,全球三分之一的漁業資源已經枯竭,且美國國務院已在50多個國家的漁船或漁加工設施上發現了遭受非法勞動和販賣的人員。   除了上述因素,漁產品的可追溯性資料也日益重要,以美國為例,北美超過三分之一的海產被貼錯標籤,且高達三分之一的野生捕撈海產屬於非法進口產品,而這些問題促使了數據分析、影像、監控等全球性的前瞻技術有了共同合作發展機會,並協助傳統漁產業進行轉型。   美國一個非營利組織Fish 2.0其積極推動投資人和漁業相關企業之連結,致力於發展漁業永續經營,並藉由舉辦論壇與獎勵比賽中探討漁業之新技術,每個新興企業所投入之研發涵蓋了漁業市場中不同部分,例如: Seatech:建立可提供公司、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有關自然資源的數據資料庫,確保其漁產品具有正確之來源標記,以告知消費者漁產品的合法性,同時鞏固合法漁企業的市場。 ColomboSky:創設海水養殖監測技術,利用衛星圖像進行水質監測,可以提前預防大量藻類或水母所產生的威脅,減少海水養殖的損失。 ThisFish:研發追蹤軟體協助世界各地之漁業企業,記錄其供應鏈數據,以提高透明化程度和業務效率。 SmartCatch:運用區塊鏈概念到漁業生產運銷過程中,積極鼓勵漁民可透過支付少量金額之方式(micropayments),來交換所需要之補獲資料,以減少誤捕其他海洋生物的機會。【延伸閱讀】日本農林水產省與經濟產業省跨部會合作科技技術創新   目前已有許多大型漁業業者投入漁業科技發展及來源可追溯性之新興科技開發當中,證明這已變成世界性的重要議題,其不僅只是為了消費者之漁產品安全、改善工人勞動環境與瞭解生態系統環境健康狀況而已,更是積極將傳統漁產業導向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之目標。
由海藻製成之可食用新式包裝材料
2017/11/22
現今市場上充斥許多的一次性商品與包裝材料,由於其中所含的塑膠材質不易分解而容易造成海洋環境汙染,因此生產可分解的環保材質以取代塑膠製品刻不容緩。其中英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與OpenIDEO合作,舉辦比賽以鼓勵替代塑膠的創新產品設計。   因印尼存在全球第二大的海洋塑膠問題,再加上印尼是由海島組成的國家,海洋資源豐富,一公頃海洋一年可生產40噸海藻(乾重),在培養過程中可吸收20.7噸的二氧化碳,減緩溫室效應。而海藻容易取得且含有豐富的多醣,故印尼公司Evoware開發出一種新的海藻包裝產品,該材料經過乾燥擠壓,製造過程不須添加其他化學產品,外層光滑內部粗糙,能夠保存至少兩年,可應用於茶、泡麵、穀片等乾燥食品的包裝,隨著倒入的溫熱液體而溶解,或是用於包裝肥皂、衛生紙等,之後可以生物降解的方式回歸土地。【延伸閱讀】研究團隊處理全球廢棄物時發展出循環經濟的連結   然而此種新興材料目前的生產價格比傳統塑膠製品昂貴,離真正取代一次性塑膠商品仍有一段距離,目前仍在進行改良與測試,以期可用於半液體及液體食材,並降低製造成本以達到普及化使用。雖然創新的綠色設計提供塑膠製品的替代方案,但少數企業家無法順利推動使用轉型,需要倚靠大企業、投資者與政府承諾以推行環保材料與塑膠減量(Reduction)、重複使用(Reuse)與回收(Recycle)的塑膠循環經濟合作,以達成環境友善的終極目標。
機器人技術促使未來無人養殖漁場之目標更加可能
2017/11/08
目前挪威海上無人養殖漁場僅分配有幾艘工作船,並由船上的幾名工作人員負責養殖漁場之每日例行檢查工作,包括養殖環境監測、設備檢查、飼料配給、魚虱量管制等,因此挪威海洋科技研究中心(SINTEF Ocean)的研究團隊,與挪威科技大學(NTNU)、Maritime Robotics、Argus Remote Systems、Lerow等企業共同合作,成立了ARTIFEX計畫開發項目,期望藉由此計畫之成果能利用機器人取代當前部分人力工作,並讓海上無人養殖漁場可往更開放式之水域推進,並經由提升其機器人操作技術使其得以面對更加嚴峻之氣象與海況,讓海上工作人員能更加地安全進行作業,同時可進行24小時監控、全自動運作或遠程操作等項目,而這也是研究人員想組織機器人負責海上養殖漁場運作的原因。【延伸閱讀】機器人能加速農業數據收集   而Maritime Robotics公司之營運長亦表示,目前經由此合作計畫已研發出許多新科技,從無人船、無人機到可潛入水下檢查、維修的水下無人載具(ROV)等,但在開發過程中真正困難的是如何整合這些單一元件設備,使這些成果能夠相輔相成,進而發揮具體成效與達到計畫目標,舉例來說:無人機可監督整個漁場餵養過程,遙控潛水器在進行水下檢查作業時、可直接進行漁網修補作業以避免漁網破洞變大,讓魚群有機會逃脫,而這些原本需要數人方可同時完成的任務工作,在未來皆可由一人獨力完成。   這項ARTIFEX計畫將從2016年執行至2018年結束,並投入研究經費1億4千萬臺幣,其研究方向包括:載具設計(vehicle design)、自動駕駛系統(autonomous systems)、航空與水下作業(airborne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s)等,並預計明(2018)年初,在弗爾島 (Frøya)的SINTEF ACE實驗室進行實地測試,科學家計畫用架設有基地台之無人船將遙控潛水器和無人機送至海上養殖漁場,並在到達定點後正式執行任務。
越南藉由挪威之協助積極推廣水產養殖技職人才專業培訓
2017/08/16
為提升越南水產養殖人才專業技能,越南商工總會(Vietnam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VCCI)與挪威企業總會(Confederation of Norwegian Enterprise, NHO)共同合作,展開為期2年的重點職訓計劃,依據越南當地新聞報導,該計畫主要目的為促進企業與職業培訓學校間之聯結與合作,以達到提升水產養殖人員之專業能力與現場操作熟練度,進而滿足企業人力需求,同時該計劃現階段也將以飼養巨鲶屬魚類的湄公河三角洲同塔省( Đồng Tháp),以及飼養石斑魚、鱸魚與龍蝦的中部海岸慶和省(KhánhHòa)為主要示範執行區域。   而越南自1992年開始,在經由大型龍蝦箱網養殖場之建立以及數十年的努力之下,迄今已經擴展到35,000個龍蝦養殖場,同時以中國和臺灣為主要銷售之目標市場,共創造了1億美元(EUR 89.7 million)之產值,同時越南商工總會行政管理局局長VõTânThành指出漁業是越南主要經濟產業之一,其水產養殖和漁業產量已超過670萬噸,去年(2016年)出口額已達到70億美元(EUR 6.3 billion),雖然該產業創造了直接或間接雇用之就業人口約有900萬人,但其中六成人員在對於現場操作之能力與熟練度仍有不足。   此外,挪威企業總會國際部主任Tore Myhre也表示,水產養殖產業不管是對於挪威或越南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且隨著水產養殖技術越來越進步,其對於人力資源需求與技術人員之要求也日益增加,未來應持續培訓水產養殖人員之技能開發以及職業訓練等相關技職能力,以提升水產養殖業者之生產力與獲利能力。【延伸閱讀】蝴蝶蘭產業人力供需分析   由於越南國內水產養殖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其需要吸引更多具有積極性與操作技術嫻熟之專業年輕人員,讓家長和學生更加瞭解現代養殖之現況,並改變舊有對水產養殖是屬於低階層勞力工作之刻板印象,藉由各種專業輔導措施解決上述所有問題,推廣至今參與該培訓計畫之學生約有97%在畢業後即獲得了就業機會,同時人員能力與素質亦獲得受雇業者之讚賞,未來雙方將持續擴大其在水產養殖產業發展上之合作機會。
歐盟將投入數百萬歐元之經費以提升鱸魚和鯛魚養殖市場
2017/07/24
鱸魚和鯛魚養殖一直是地中海海域之重要水產養殖產業,其對農村和沿海地區經濟以及創造就業提供了莫大的貢獻,從產量來看,鱸魚和鯛魚是歐盟第三及第四大之養殖魚類,其總體產值約為10億歐元(11億美元),超過鮭魚的7.8億歐元(8.716億美元)、鱒魚5.50億歐元(6.146億美元)和貽貝養殖業4.9億歐元(5.477億美元),使得近年來,對於地中海海域之水產養殖產之發展與改善日益備受關注。   有鑑於此,歐盟委員會(EC)提出了一項“PerformFISH”的五年計畫,以確保未來地中海海域之水產養殖產業能夠永續發展,同時將投入七百萬歐元(780萬美元)之經費在希臘的佛洛斯城市,使地中海海域之鱸魚與鯛魚水產養殖產業能夠繼續成長並更具有競爭力。【延伸閱讀】越南現代水產養殖技術之發展   同時在經由希臘塞薩利大學之大力協助下,該“PerformFISH”計畫聯盟共召集了來自10個不同國家並具有地中海水產養殖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的28個合作夥伴,並獲得業界的支持與認可,而希臘、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克羅埃西亞等國的水產養殖生產協會之會員也都將直接參與計畫之執行,期望未來能有效地將這些研究部門之專業知識與技術移轉至各生產協會之會員(這些協會會員之鱸魚與鯛魚養殖產量佔全歐盟的92.8%),以促進現階段地中海海域之水產養殖產業往下一步發展。
【減量】微藻將在減緩氣候暖化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2017/07/05
根據康乃爾大學發表之期刊《地球未來》中研究報告指出海洋微藻對於全球氣候暖化降緩、生物能源、糧食安全等方面均占有非常重要之角色。   在氣候降緩方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第21屆締約國大會(COP21),通過最新的國際氣候協議,明確指出未來將以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小於1.5度為目標,雖然此一目標在短期內較難實現,但為達成此目標,各國研究人員仍積極研擬不同之解決方案,而在眾多配套措施中,研究人員認為可利用微藻養殖以作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解決方案之一,並減緩大氣溫室氣體濃度。   在生物能源利用方面,根據最新一期的《21世紀地球工程、海洋微藻和氣候穩定》報告中指出,科學家利用新鮮生長的大量微藻,並去除大部分水分後提取其中之油脂以作為生物燃料之原料,且海洋微藻所產出的生物燃料,不僅可提供航空物流業所需之液態燃料外,同時還可減少化石燃料使用,此外微藻之生長速度快於陸生植物,在不到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即可產生同等數量的生物能源作物。   在糧食安全方面,海洋微藻不需要額外透過農耕地與淡水養殖,因此在墨西哥、北非、中東和澳大利亞等乾旱,亞熱帶地區均適合作為養殖微藻之大量生產地,且在生產完生物燃料後其剩餘的脫脂生物質也由於富含蛋白質與營養豐富的副產物,更可作為家畜飼養之動物飼料以及用於鮭魚和蝦等水產養殖飼料,即使未來世界人口增長,也可從糧食生產土地中將數百萬英畝的雜糧種植土地更換作為糧食耕地使用。【延伸閱讀】今日的農作物品種選育,需因應未來不確定的氣候提前做準備   因此,微藻不管在全球氣候變遷所面臨糧食安全議題,以及生物能源方面均具有相當重要影響力,期望未來十年能藉由持續在微藻養殖或應用技術之資源投入與重要研究開發,除了能達到氣候穩定之目標外,同時解決能源與糧食安全等諸多挑戰。
吃比目魚不再仰賴進口! 台灣突破技術繁殖成功
2017/06/23
台灣育成冷水性魚類技術有重大突破!農委會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今年3月創台灣繁殖紀錄,首批養成的20尾比目魚種魚自然產卵,成功孵化出萬尾比目魚仔稚魚;中心主任何源興表示,今年可望再養育第二批500尾比目魚,今年確立量產技術,未來台灣人不必再仰賴進口比目魚,荷包省一點。農委會主委林聰賢今天到台東視察農委會相關業務,在水試所長陳君如、立法委員劉櫂豪陪同下,特別赴水試所知本水產生物種原庫,分享這項高經濟冷水魚種研究成果。他表示,比目魚長成比石斑快、具市場競爭力,如今育成技術逐步成熟,未來農會委也會配合國發會於台東地區的經濟規畫技術轉移。比目魚學名「牙鮃」(Paralichthys olivaceus),或稱扁魚、皇帝魚、半邊魚等。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3年前自韓國進口比目魚苗,於知本生物種原庫展開一系列育成研究。何源興表示,比目魚目前僅在韓、日等低氣溫國家有環境育成,台灣屬溫帶國家還沒有育成比目魚成功紀錄;這次抽取57米深海水來養殖,利用其低溫特性,並持續管控降溫至10多度,搭配飼料營養、水質管理等條件,先進行養殖試驗,兩年來20尾原本僅5公分、重不到3公克的魚苗,長成母魚3公斤、公魚1.5公斤的種魚。今年3月研究員提升水溫嘗試提供比目魚適合的繁殖期環境,這些體態熟成的種魚不負眾望,於3月23日首次自然產卵,創台灣比目魚繁殖首筆紀錄!這些卵受精率達7成、孵化為數萬尾比目魚寶寶,儘管部分在變態為仔稚魚期間疑似細菌感染死亡,但對後續繁殖研究技術助益頗大。目前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陸續進口魚苗持續養殖,另第二批500尾種魚也持續育成中,狀況穩定,今年可望確立量產技術,預計3年後種苗量提供產業需求。何源興指出,台灣每年進口冷水魚種包括鮭魚、鱈魚、比目魚、鮑魚等價格每年平均100億元,其中比目魚佔約10億元,若能成功研發出量產技術,技術轉移,逐步取代進口市場,大幅提升經濟產業、幫助漁民發展另一項經濟新產能,消費者省了荷包,本土也能吃得更安心。
英國威爾斯計劃預計2020年水產養殖業產量翻倍
2017/05/18
英國“威爾斯海鮮發展策略”(Wales Seafood Strategy)。由“海.員”組織與海產業合作開發,透過創新發展和現有國內外市場的機會,確定了成長願景。該戰略的目標是到2020年海產品生產增加百分之三十,水產養殖產量倍數增加。此外,還規範如何提高漁民的安全。   英國環境和農村事務部部長,內閣官員Lesley Griffiths還強調了進入威爾斯的歐洲單一市場(包括海鮮),以及威爾斯如何根據英國退出歐盟的方式尋求發展新市場之重要性。【延伸閱讀】聯合國森林論壇關注2030年全球森林戰略計畫執行進展情況
泰國聯盟致力於鮪魚的永續性發展
2017/03/27
鮪魚為人類最易取得蛋白質來源,目前全球有近十億人仰賴水產品作為營養的取得,以及影響著勞動就業人口。泰國水產集團(Thai Union Group)作為水產業領導者之一,有責任保護鮪魚資源。為達到該目標,該公司日前宣布了發展永續性鮪魚戰略計劃,其內容摘要如下: 作為新鮪魚戰略的一部分,泰國水產集團承諾採購100%從海洋管理委員會(MSC)認證的鮪魚,或改善國內漁業生產模式,以符合MSC認證之推動(MSC為國際公認水產永續性認證標章)。 該公司計劃至2020年底前最低完成75%原料來源為永續性資源。 為實現該目標,投資9000萬美元,實施於供應鮪魚永續性來源之措施,其中包含在全球建立11個新的漁業改進計劃(FIP)。 該公司已將可追溯性列為鮪魚行業永續性發展和安全合法勞動的關鍵。【延伸閱讀】2017年德國G20農業部長宣言概要 該戰略目標提高水產品的可追溯性,以確保供應鏈之透明度,解決水產業最緊迫的問題。
越南蝦的出口值預計2025年達到100億美元
2017/02/23
阮春福總理於2月6日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金甌省所召開之會議(全國蝦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未來將由農業農村發展部(MARD)進行國內蝦養殖產業發展規劃,期望能從原先2030年達到蝦出口產值100億美元之目標縮短至2025年完成。   會議上,由政府總理、副總理、農業農村發展部代表以及50間來自全國28個省市之蝦養殖/加工業者代表共同出席,以討論並提出未來有利於越南蝦種養殖發展之措施與政策。【延伸閱讀】泰國聯盟致力於鮪魚的永續性發展   在越南其主要的養殖蝦種為草蝦與白蝦兩種,且於2016年出口至90個國外市場,其出口產值獲利從2010年之21億美元增加為31.5億美元,未來將藉由此次會議之結論繼續至力於蝦養殖產業之發展,期望憑藉著其氣候環境與優勢條件及配以政府政策與配套措施,達成2025年越南蝦之出口產值達到100億美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