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十大創新的藻類供電設計
2016/03/25
藻類不只是一堆海草:它還是能提供能源的一種自然資源。藻類提供能源的方式很廣泛,從一個燈泡到整個城市。新技術正在探索藻類對所有燃料的各種用途,科學家們都很懷疑藻類是否可以在整個城市內運作,以及藻類是否能對飛機提供夜間照明燈的能源裝置。結論是藻類可以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藻類有很多不同的物質是我們可以攝取的,從餐盤內的食物,到能讓生物在黑暗中發光的技術。藻類再生速度很快,是地球上豐富資源的植物之一,也是地球氧氣主要來源之一。1.用藻類來供電的恐龍小夜燈加州這家Yonder Biology公司,可控制自然生物的發光來創造Dino Pet;以藻類作為吸取太陽能填滿夜燈的燃料。這是個介紹大自然奇觀給孩子的好方法,教導孩子們-在塑膠殼內的甲藻是如何在白天吸收陽光,夜晚發光。為了維持藻類蓬勃生長,每隔幾個月會將特殊食物加入水中,經由勤奮的照顧,讓Dino小夜燈能無止盡的發光。2.用藻類來供電的LED燈泡海藻的發光被利用在產品開發上,這可能對許多人更有用。設計師Gyula Bodonyi創造了Algaebulb海藻燈泡;以海藻作為LED燈泡的燃料,並透過散發氧氣而成長。藻類在二氧化碳下生長旺盛,因此該燈泡有助於降低溫室氣體,聚碳酸酯的外殼在風口吸收空氣,進而清潔附近的空氣。雖然水滴狀的燈泡相當小,但其潛在影響極大:如果每個人在北美自家都安裝幾盞LED燈泡,這樣有很多的能量可以被儲存。3.用藻類來提供音樂的果凍如果你的甜點突然開始播放音樂,你感覺如何?由法國學生Marianne Cauvard和Raphaël Pluvinage所提出的「吵鬧的果凍」計畫,這可能改變了我們對果凍的觀點:果凍讓紅藻變成各種幾何形狀,然後將其放置在感應板上。每當碰到果凍時,它就會震動並發出不同的聲音,這取決於每次觸碰的力道及不定的運動。4.藻類窗簾一個在法國的工作室Loop.pH,創造一個活的紡織裝置,稱為藻類窗簾The Algae Curtain-a,做為未來能源計畫的一部分,由大型的透明管編織而成的窗簾吊掛在窗戶旁。簾內的藻類藉由幫浦的幫助,在白天吸收陽光,作為光合作用的生物燃料。因為微小藻類成長的速度很快,它可用來創造一個令人驚訝產量的製油方式,如水果般的膠囊,內有藻類,吊掛在窗簾旁。這可以帶給我們未來電池雛型的一個暗示。5. 「Algaerium」生活和紡織用品是建築師也是紡織設計師的Marin Sawa,創造了以藻類來生產綠色能源的一系列生活及紡織用品。利用藻類的光合作用,Sawa設計的The Algaerium 會對周圍環境作出反應,看到這麼驚人的光與色的展示,大多數人不會聯想到這個不起眼的植物。Sawa希望探討藻類的潛力,作為對城市環境有益的設計,尤其是當我們必須邁向新的未來。環保意識的抬頭,也為我們生活的城市帶來光和電的創新。6.以藻類供電的有機太陽能光電板藻類及苔蘚有沒有可能作為可再生能源?來自劍橋大學的研究員和設計師團隊,正在研究生物光電(BPV)的發展,以苔蘚和藻類作為燃料的設備。當這些微小的苔蘚和藻類,快速成長行光合作用時,他們創造的能量是相當驚人的;能量可以被提取作為光電電池板的能源,這也可以為許多東西提供電力。因為藻類再生的速度很快,對這種以矽為主的太陽能電板技術可能是個好的替代方案,這是能源方面很重要的發展,也是很值錢的發明。想像一下,你床頭櫃上的燈內是用藻類來供電,及供給手機的電源,或在廚房牆上的青苔板,用藻類就可以提供火爐的熱源。大規模以藻類供電的太陽能板,可以驅動整座城市,或為偏遠村莊提供電源。7.活藻類作為可移動展區城市的空氣污染一天比一天更嚴重,全世界的人都遭受空污之苦。設計師Ádám Miklósi創造一個有清新空氣的亭子,並將他命名為Chlorella。Chlorella亭子有操控小球藻的能力,可以將二氧化碳轉換成新鮮的氧氣被釋出。走過Chlorella亭子可以讓人們產生“氧療”的片刻,在那裡他們可以脫離繁忙的世界,有休息的時間。在聚四氟乙烯的膜內部,被營造出一個安靜的環境,可以蓋過噪音和其他干擾的聲音,讓遊客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好好放鬆身心。在亭子的中央有一個噴水池,可以為藻類產生氧氣。噴水池周圍有幾張椅子圍成的一個半圓,在出去面對外面的世界以前,遊客在這裡可以坐下來好好放鬆。8.以藻類作為飛機燃料的動力藻類被提到時,大家不會立刻想到是飛機的燃料,但歐洲航空EADS,和空中巴士,發明了以藻類作為飛機燃料的動力。雙引擎Diamond DA 42所使用的燃料,有一部分100%是由藻類所提供的生物燃料,因而具有較高能量,而且飛機只用1.5公升的燃料比傳統飛機所使用的燃料還少。這架空中巴士還沒有在市面上銷售,但EADS希望這個綠色計畫可以在未來的航空業上扮演重要的角色。9.以藻類為整座大廈供電這個由Splitterwerk建築師所設計出的困難建物,比在德國漢堡以藻類供電的建築更環保。它整個外牆覆蓋著百葉窗,百葉窗內充滿了微藻。微藻可以創造熱能,也可以供給建物能量,是乾淨的能量來源,為可再生的能源,藉由藻類百葉窗提供能量給房子,這不僅鼓勵植物在室內的發展,也為建築內部降低了空調及吊扇的使用率。10.以藻類供電的生態城市在瑞典的生態城,正在進行一項計畫,這項計畫多虧了Claudia Pasquero和Marco Poletto 兩位在倫敦EcoLogicStudio的合夥創始人。他們研究是否可將藻類運用在大都市,不論是從旅遊到研究或生產等方面,讓周圍的一切都和藻類有關。1.在瑞典,海岸閒置的港口將被改造成溫室,用來培養藻類作為燃料;2.在湖泊和河流附近建造一個塔叫作“migro towers”,這種塔a.能促進藻類的成長,而這些藻類被專門應用在食品和燃料等方面,b.能提供水鳥安全的築巢區,c.也能在自行車道或跨國滑雪道的附近作為遊客的休息站;3.將某些廢棄的穀倉改建成藻類的養殖場,如此一來,可同時兼作健康水療中心和過濾水的花園。
史丹佛的科學家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來收集電力
2016/03/21
內容史丹佛的科學家,剛剛發現能源最大的來源是-直接從植物中收集電力!他們已經成功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時收集能量,藉由截取細胞層中的電子流。我們知道可以運用藻類產生生物燃料讓汽車在路上跑,但想像一下,我們的電網是否能在自然的狀態下放在池塘中運行。不需要太好的設備,你只需要一池的水,一些綠色植物和高科技的金電極。最重要的是,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是質子和氧氣!當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植物細胞中的葉綠素會將水分子分解產生氧氣、質子和電子。分解後,太陽的光能激發出高能態的質子和電子來傳遞,在進入細胞快速傳遞時,釋放出能量,提供給蛋白質進行糖類的合成。而在史丹佛的實驗中,研究員們能夠在電子進入其快速傳遞前截取下來。他們利用將微小的黃金電極植入藻類細胞的細胞膜內側,去蒐集這些具有高能量的電子。目前研究人員僅成功應用在細胞階層,而每個細胞皆能提供微量的能量。為了充一個AA電池的電,你需要一兆個細胞進行一小時的光合作用。研究此論文主要作者WonHyoung Ryu提到,這只是從植物提取能量的長期實驗中的第一步而已。這些科學家是最先從植物細胞中獲取這些電子,並期許透過更多的實驗來讓結果更好。
智慧型循環-利用藻類提供能量
2016/03/16
內容德國建造出全世界第一座藻類供能公寓(BIQ , DAS ALGENHAUS)。BIQ已為未來整體能源的概念做好準備,該建築利用將藻類轉換為生質能、太陽能、地熱、收集廢熱等方式,使建築物能自我供應所需能源。如在發電過程中產生的熱,會被回收再利用,作為暖氣或熱水加熱的用途。這座公寓外牆(1)是培養藻類的透明水槽,底部有不同的管線可運輸藻類生長所需的養分及二氧化碳CO2,幫助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這些藻類會產生高達80%的甲烷(沼氣),作為燃料電池(2)所需的燃料。燃料電池在發電過程所產生的CO2可循環作為藻類成長的元素。同時,產生的熱量也可經由電站(3)存儲,讓未來能量可在需要時被提取出供建築本身使用。BIQ除了展示了建築外牆的功能性,也提供了一項新概念。讓建築外牆除了遮蔽和堅固的本身條件外,更能產生多種用途。圖:位於德國漢堡,全球第一座由藻類供電的建築公寓,由奧雅納國際設計公司與德國SSC戰略科學顧問和奧地利Splitterwerk建築師共同合作建造。
Stanford的科學家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來收集電力
2016/03/15
史丹佛的科學家,剛剛發現能源最大的來源是-直接從植物中收集電力!他們已經成功利用藻類行光合作用時收集能量,藉由截取細胞層中的電子流。我們知道可以運用藻類產生生物燃料讓汽車在路上跑,但想像一下,我們的電網是否能在自然的狀態下放在池塘中運行。不需要太好的設備,你只需要一池的水,一些綠色植物和高科技的金電極。最重要的是,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是質子和氧氣!   當植物行光合作用時,植物細胞中的葉綠素會將水分子分解產生氧氣、質子和電子。分解後,太陽的光能激發出高能態的質子和電子來傳遞,在進入細胞快速傳遞時,釋放出能量,提供給蛋白質進行糖類的合成。 而在史丹佛的實驗中,研究員們能夠在電子進入其快速傳遞前截取下來。他們利用將微小的黃金電極植入藻類細胞的細胞膜內側,去蒐集這些具有高能量的電子。 目前研究人員僅成功應用在細胞階層,而每個細胞皆能提供微量的能量。為了充一個AA電池的電,你需要一兆個細胞進行一小時的光合作用。研究此論文主要作者WonHyoung Ryu提到,這只是從植物提取能量的長期實驗中的第一步而已。這些科學家是最先從植物細胞中獲取這些電子,並期許透過更多的實驗來讓結果更好。
藻類生質燃料:此技術還尚未成熟
2016/03/03
摘要過去十年來,人們對藻類技術具有高度期待、並持續進行研究與投資,但其仍處於研發階段,且根據文獻指出重要關鍵在於,藻類要演變成具有經濟效益生質燃料的生產方式,過於繁瑣。因此到2015年底為止,要使藻類轉化成生質燃料設施,並規模化及商業化仍有進步的空間。
運用藻類生產生質燃料並減少二氧化碳
2016/03/03
摘要因能源生產造成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為此近年來,研究員一直努力尋找可再生能源的替代方案,例如運用藻類生產。在報告中指出,利用藻類產生生質燃料,可消除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利用藻類發電促進循環性農業
2016/03/03
內容發展低成本和永續性的戶外藻類生產模式,符合以下條件:•增加藻類生產的效率•降低能源需求和所需養分的成本•改善栽培的方式背景藻類目前仍屬小眾市場在生物經濟方面,藻類是永續性發展來源。目前經濟性藻類的生產,主要還是針對高單價的小眾市場。提高微藻的量產技術透過技術的提升達到經濟規模效益。方法提升各種藻類養殖系統針對不同藻類養殖系統的功能、生產效率與其相關費用,以改善養殖藻類的方式,方法如下:•改變藻類密度•改變藻類養殖的培養系統•篩選適合在戶外大量生長的藻類菌種•提升與符合感測器的設計
Aquapod深海養殖籠
2015/12/07
內容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離岸水產業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克里夫•古蒂(Cliff Goudey)建造了能夠依靠自身能量自動運轉的養殖籠。他採用了總部設在緬因州的海洋農場技術公司製造的Aquapod養殖籠。專利Aquapod™是一種獨特的密封系統,用於海水養殖,適用於粗糙的開放的海洋環境和物種的多樣性。它由三角形面板鑲嵌而成,表面塗有一層乙烯基,採用鍍鋅鋼材將直徑從8公尺至28公尺大小不等的球體組合而成。藉由Cliff Goudey發明的這項技術,漁民可以輕鬆定位養殖籠,而不必使用漁船牽引。 由於市場對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專家警告稱,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正迅速耗盡海產品,同時令世界野生魚種資源大大減少。根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FAO)的統計數據,全球70%的魚種或被充分利用(即按照目前這一速度,我們幾乎無法保證魚群自身數量的恢復),或被過度捕撈或陷入耗竭。 這種高度自動化的養殖籠或許將迎接一個全新的漁業養殖模式。有一天,它們會模仿自然系統,隨著某些指定的海流自由流動。高度機械化的養魚場將遠離高度汙染的海岸地區,可以更大規模、更健康地進行海產品養殖。在海岸地區,養殖魚類會遭受水質不佳的侵襲,同時又因排泄物污染海水。而且,未來深海養殖籠甚至可以利用太陽能、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自身供給能量。   資料出處: SpaceCollective 關鍵字: Aquapod深海養殖籠
Boyan Slat與他的海洋淨化計畫
2015/10/26
摘要 由年僅20歲的Boyan Slat發起的海洋淨化計畫,將於2016年從日韓間對馬群島開始執行,透過飄浮在海平面的The Ocean Cleanup設施,阻斷與打撈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比既有方法快上7900倍,而成本僅需以往的3%。 作為史上最長的漂浮設施,The Ocean Cleanup長度超過2000公尺,在2年的期間內會在水面不斷攔截漂浮垃圾,直到抵達對馬群島岸邊。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3萬立方公尺的海洋垃圾被攔截、沖刷到對馬群島岸邊,當地也已經開始考量將這些垃圾轉化為能源的新提案。 Boyan提及,「海洋汙染已是今日最大環保議題之一,透過這項設施,不僅能夠清潔地區海域與海岸,更為淨化太平洋。同時,我們也將持續觀察設施的堪用度及有效性。」 這項計畫將會持續進行5年,除了淨化海洋之外,相關團隊將會持續測試這項設施的可行性。預計5年計畫後,將於夏威夷與加州中間架設長達100公里的The Ocean Cleanup設施,並放置長達10年,初步估計可成功攔截太平洋垃圾帶(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將近一半的垃圾。根據環境學家推測,海洋中存在的漂浮垃圾,足以填滿600台波音747飛機。 Boyan更指出,目前的海洋漂流垃圾多屬大體積的漂浮物,隨著陽光的照射,長時間下來,這些漂浮物將會被分解成更小的碎屑,變得更加難以清除。清除海洋垃圾的行動,刻不容緩。這樣的設施也將同步於應用於河川,避免更多垃圾進入海洋。   資料出處: TECHTIMES 關鍵字: 海洋淨化  漂浮設備
陸上養殖
2015/10/13
摘要 由於全球海水漁業生產量已達到極限,為增加全球水產物需求。未來必須擴大養殖業發展,但礙於適宜養殖地的制約等因素,海水養殖已達到飽和。必須尋找可不需設限的設施地,比海水或內陸養殖可提高全球「陸上養殖」高產值。 「陸上養殖」為陸上人工型養殖方式,分別有「開放式」「閉鎖循環式」兩種方式。此特刊針對陸上養殖進行現況及未來發展之分析: ・何謂陸上養殖 ・陸上養殖的可能性與意見交換的實施 ・業界首創人工乳陸上養殖的優劣勢(與海面養殖比較) ・閉鎖循環式陸上養殖邁向事業化的課題與未來方向 ・國內(日本)陸上養殖之現況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產省水產廳 關鍵字: 漁業養殖  報告檔案: 陸上養殖について
燈塔水母返老還童的世界記錄!
2015/09/04
摘要 燈塔水母為珊瑚與海葵同類,同屬刺胞動物門。身上雖有無數有毒的觸鬚,甚至會捕食海上小生物的肉食性動物,但卻不會帶給人類直接強烈的危害。分佈在世界各暖洋地帶,各地區也有不同的屬性。 地球上約有140萬種多細胞動物,但擁有這種長生不老的特殊能力應該只有燈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與老底嘉水母(Laodicea undulata )。目前驗證老底嘉水母(Laodicea undulata )只有在成熟前可返老還童,因此還是以燈塔水母最為出色。 燈塔水母長生不老的特性,在1996年義大利萊切大學研究學者首次發現,然而久保田先生深感於其中「人類的夢想、似乎深藏著長生不老的秘訣」,從此埋頭投入此研究。 至2011年春天為止,這兩年期間,成功將 1個體可返老還童10次。樹立了「燈塔水母返老還童」的世界記錄,以及「燈塔水母大師」等地位 ・「燈塔水母返老還童之過程」 (1)發育成熟(雌雄異體的成熟水母)進行有性生殖,從受精卵生長成實囊幼蟲,會攀附在岩石像植物一樣的走根,年輕的「水螅型態」(polyp)大多向上延生,增加無性生殖。 (2)普通有性生殖發育成熟後即會死亡,但燈塔水母不會,退化成肉丸子狀(右端黃色塊狀),其「根部」會在延生,反覆回到「水螅型態」的狀態,此周而復始現象僅可維持2-3日。 (3)爾後,「水螅型態」形成水母芽,以年輕的水母形態分離,游出海中,再恢復成人的生活模式,個體終不會自然死亡,呈現長生不老狀態。   資料出處: 京都大學 關鍵字: 燈塔水母  水螅型態
利用微氣泡(microbubble)活用水源之未來型農業
2015/09/03
摘要 透過特殊的氣泡產生器,在水中可以產生10~40微米的微氣泡。可融於水,且可快速提升氧氣濃度,上升速度1公尺最慢需要5小時的時間,發泡量也是自然發泡的120倍。在水中產生大量的微氣泡之活性水可應用在農業用水,目前已證明可促進產量及早期育成,目前已在漁業的運用上有相當大的成效。 ・微氣泡之功效 ①安全農業:無須依賴化學肥料與農藥與食物安全 ②安心蔬菜:改善生態環境(水、土壤、微生物) ③產量UP:提升產值與高品質(水、土壤、微生物)確保永續生產   資料出處: Earth link 關鍵字: 微氣泡  農業
美國能源部投入1800萬美元進行藻類生物燃料計畫
2015/08/27
美國能源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將投注1,800萬美元於六個不同的大型藻類專案上,因物料成本其實與許多息息相關的因素,不論是市場供需,製程與技術的成熟度,競爭品的價格走勢,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等等。美國能源部此項的挹注,期望藉由此六個大型藻類專案的投入,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藻類各項研究,除能讓藻類燃料整體的成本能有顯著的下降,希望達成在2030年之前能將藻類燃料的成本與汽油之間的價差縮減到3塊美金之內,另,也能藉由研發增加藻類附加價值。 這六個大型專案中,杜克大學的海洋藻類產業聯盟 (The Marine Algae Industrialization Consortium, MAGIC)將會獲得520萬美金的專案計畫經費。共同執行單位包括夏威夷大學及康乃爾大學與一家藻類公司Cellana,投入在開發高附加價值的藻類副產品,如人類或禽畜的營養添加食品等。 另外兩個專案的執行者為全球藻類創新股份有限公司(Global Algae Innovations, Inc.)和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兩者皆是執行固碳方面的研究,前者是投入在利用藻類將發電廠(或石化工廠)排出的廢氣中,將二氧化碳吸取分離出;後者則是聚焦在開發一套系統用於在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上。以上兩個專案都將獲得DOE約100萬美元的計畫經費。 加州聖地牙哥分校與Lawrence Livermore 國家實驗室將進行有關利用藻類預防疾病及污染的專案計畫,雖然計畫規模較小但仍同樣具備重要性,兩專案共計約176萬美元預算。最後一個最大的專案為900萬美元的「能源用藻類及副產品生產計畫」(Producing Algae and Co-Products for Energy, PACE),將由科羅拉多礦業學校,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及印度最大的企業Reliance Industries所執行。   資料出處: CleanTechnica 關鍵字: 生質能源  藻類
魚類往更深處去躲避酷熱
2015/08/17
摘要 一項由澳洲James Cook大學的Leanne Currey博士所進行的研究發現,魚類為了抵禦暖化的氣候,撤退到了更深的水域。 研究人員標記了60條Red Throat Emperor Fish,在這些魚身上裝設了電子信號設備,能夠發出信號,提供魚隻編號、深度以及位置等資訊,並在澳洲東側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南部的赫倫島邊釋放了這些魚。 通過長達一年的監測,研究人員們紀錄了溫度、氣壓、降雨、風力以及月球引力…等等可能對這些魚的定位產生影響的因素。但是,由數據顯示,僅僅只有溫度這一個因素與這些魚的信號出現存在相關性。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魚在珊瑚礁斜坡水溫較高的時間出現的機率很低,而在水溫低的天裡出現的比例很大。同時,也發現水溫變高的時候,這些魚會往更深的大洋活動的頻率增加。 這項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提供了直接證據。   資料出處: James Cook University 關鍵字: 氣候變遷  海洋生態
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強化胚胎造血和成人骨髓移植
2015/08/11
摘要 用成年斑馬魚人工培育出一個新穎、有競爭力可作為骨髓移植的系統。造血幹細胞和原始細胞 ( Ha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 ,HSPC ) 移植(通過骨髓或週邊血液原始細胞的輸入進行)在臨床上被用來治療血液和免疫系統的某些癌症和疾病,但目前我們對於HSPC如何轉移到移植對象上仍然所知甚少。 Leonard Zon及研究團隊通過成年斑馬魚建立了一個具競爭力的骨髓移植系統,在其中轉移情況通過對腎臟(成年造血點)的活體螢光成相進行測定。藉由利用這一系統模型來篩選轉移增強的活性,發現環氧二十碳三烯酸 ( 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 (其中包括11,12-EET和14,15-EET)是能夠通過一個由轉錄因子Runx1介導的表達程序的激活來增強移轉和HSPC分化的藥物。 研究團隊的研究建立一個新的方法來探索HSPC植入的分子機制,並發現了一個以前沒有的路徑,可進化保留調控造血的多個生合成和再生過程的路徑。說明了EETs可能具有促進骨髓移植的臨床潛力。   資料出處: Nature 關鍵字: 成年斑馬魚  骨髓移植
利用櫻鮭成功繁育虹鱒
2015/08/06
摘要 日本是鮪魚全球最大的消費國,但由於自然資源正面臨枯竭,國際間嚴格管制捕撈。為因應於此,進行自然資源保護相關研發技術,如培養稚魚至可自行覓食為止才施行流放計畫等。 東京海洋大學海洋科學部的吉崎悟朗教授,主要研究如何將大型魚中難以飼養的親魚,借近親緣種的小型魚「借腹養殖」之技術。 吉崎悟朗教授今後的目標,預計將此技術應用在鮪魚等大型魚。結合此技術,同時也可應用於保護瀕危的魚類。 ・目標與背景  目前鮪魚增加產量面臨最大挑戰 ・內容與特徵  利用櫻鮭產下虹鱒的精子並順利受精 ・展望  拯救瀕危物種   資料出處: 東京海洋大学海洋科学部海洋生物資源学科 關鍵字: 海洋資源  借腹養殖  報告檔案: 利用櫻鮭成功繁育虹鱒
藻類生理與發育調控研究
2015/07/30
摘要 以海洋矽藻三角褐藻為研究物件,發現在高碳條件下不僅其生長速度加快,油脂含量也顯著升高。通過生理生化測定以及基因表達分析,發現氧化型磷酸戊糖途徑(OPPP)的活性顯著上升,表明三角褐藻在高碳條件下可以利用該途徑產生的NADPH,並通過脂肪酸碳鏈的延長來配置細胞產生的還原力。研究結果解釋了藻類在高速生長和油脂快速累積過程中NADPH的來源及分配。 海藻可以利用無機碳源(如HCO3-、CO2等)進行光合自養和利用有機碳源進行兼養和異養的特點,從甘油、葡萄糖、甘氨酸等有機物中篩選了可供三角褐藻生長利用的有機碳源,利用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研究了有機碳源在細胞中的代謝過程及其路徑。 研究結果顯示,在碳源存在的條件下光照可以顯著提高三角褐藻的生長速度,且其生長速度與光強呈正相關。通過代謝組分析,發現光呼吸過程參與了三角褐藻的有機物代謝過程。   資料出處: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關鍵字: 三角褐藻  油脂累積
一個生產糧食及能源的新技術提案--通過光合作用生產糧食和能源的裸藻
2015/07/21
摘要 一種在5億年前出現的原始活體物質可能拯救地球人類,且這個希望愈來愈大了。它是一種裸藻,只有0.05cm,生活在池塘和稻田的淡水中。就像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以及將養分貯存在體內一樣,以及像一些生物一樣改藉由變細胞的形狀來進行移動。是一種具備了植物及動物特徵的微藻。 為什麼這種生物可以成為糧食? 答案就在它卓越的營養成分中。這種裸藻含有59種營養成分,其中包括18種氨基酸和所有的必需氨基酸,14種維生素和9種礦物質。 藉由該種裸藻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的日子即將到來!   資料出處: 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JETRO) 關鍵字: 光合作用  裸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