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食安論壇】養殖漁業生產場所之環境與食安
2015/07/15
評析   郭金泉 (台灣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教授) 近年來台灣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發食品安全事件,從去年開始塑化劑、瘦肉精、毒澱粉,到延燒至今年的餿水地溝油風波,食安事件連環爆,問題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食品本來就是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現在居然連每天生活必須的食用油,國家認證的GMP標章產品都出問題,搞得人心惶惶讓民眾大嘆有還有甚麼可以吃。水產品不惶多讓,去年水產品除了爆發日本輻射區海產非法進入國內市場販售外,今年5月又查獲台灣打算外銷日本的養殖鰻魚含孔雀綠禁藥,被發現後業者還將之製成蒲燒鰻、白燒鰻打算轉售國內市場。 回顧台灣水產品食安事件,犖犖其大者有: 1.1986年綠牡蠣事件。「廢五金」處理的廢棄物(銅離子)造成台灣南部海域養殖牡蠣的大規模污染。2.2002年外銷中國白蝦藥物殘留、2003年台灣鯛銷歐盟氯黴素殘留、2004年台灣鰻魚輸日恩諾沙星殘留事件。3.2005年孔雀綠石斑魚事件。已經經過政府部門嚴格檢驗認證合格的石斑魚被檢測出含有"還原性孔雀石綠"殘留。負責認證的台灣養殖魚產運銷合作社在檢驗養殖場一至兩池養殖池之後,就先發給認證標章;但養殖業者魚目混珠,將未經查驗的石斑魚貼上認證標章,再和合格的魚貨一同出貨。4.2006年孔雀石綠風暴。香港媒體報導,來自台灣的石斑魚檢出孔雀石綠。5.2007年鱒魚養殖場使用禁藥。台北縣農業局抽檢養殖場飼養的鱒魚發現「Nitrofuran硝基呋喃」(Nitrofuran)、「氯黴素」等禁藥殘留。6.2008年養殖場以病死雞、實驗用白老鼠餵食土虱。7.2011年有漁民在明知淡水河水產有害(含砷)仍然捕撈,運往中央市場批售,由不知情的盤商購入,分售到全台各地的傳統市場。8.2013年調查局高雄站查獲屏東石斑魚養殖業者,涉嫌將工業用化學藥劑製作動物用偽藥,賣給高屏地區不知情的石斑魚養殖業者,謊稱藥物具有消炎和殺菌效果,獲取暴利上千萬元。9.2014年中國大閘蟹輸台源頭把關不嚴,中國認證大閘蟹經台灣食藥署驗出氯黴素、證實含動物用藥。 水產養殖池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後,養殖環境容易惡化,更由於放養密度過高、投餵飼料過量,及生物排泄物等有機物累積在池底,都會導致水質、底質惡化,病原菌叢生。因此養殖生物一旦遭受緊迫,例如颱風、連續乾旱等大規模氣候突變;或季節交替之際,容易罹病。雖然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動各項水產用藥技術的精進:包括修訂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及推動魚用疫苗研發上市;企圖建立國內重要水產動物病原資料庫並定期追蹤,致力有無特定病原感染之對象動物供試驗;瞭解對象動物在感染該種病原時的病理反應,並且建立該種病原在對象動物的攻毒模式;篩選抗原產量高又安全的病原體,設定疫苗生產的相關條件,如劑量及用法用量等,進入疫苗量產階段。希冀藉由疫苗的施打,能夠達到預防勝於治療,養殖業產值倍增的目的。但是往往緩不濟急、風評不佳。為了消滅病原(細菌、黴菌、寄生蟲及病毒等),業者多會便宜使用抗生素及其他化學藥物治療以求速效、立竿見影。 水產養殖用的抗生素通常添加在飼料中,或是由飼料生產者或養殖戶噴灑在顆粒飼料表面。然而一般台灣養殖業者對藥品知識所悉不多,認識不清。不法業者乃趁機在推銷飼料時,或遊說或誘騙、推銷加買某某配方,添加混合使用,可以預防疾病,魚、蝦會養得更漂亮有賣相,於是養殖業者在不明究理的狀況下:1、未遵守停藥期;2、未正確依照規範使用水產用藥;3、誤用禁藥或使用未核准的藥物;4、誤用不合格的加藥飼料;往往過量使用抗生素及化學藥物,發生藥物殘留現象。 其實藥物殘留會增加養殖生產的用藥量,藥效也變差,既增加成本又提高魚病防治的難度,同時對人類的公共衛生也造成威脅。經年累月藥物殘留不但破壞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相、引起生態失衡與環境污染;而且危及養殖生物與終端消費者人體健康,例如出現抗藥性、過敏、中毒和致癌、畸形、突變等病變。等到養殖生物一上市,市場上販售業者為了吸引顧客的購買慾,多使用保鮮劑、保色劑、漂白劑、防腐劑使架上的漁產看起來新鮮、漂麗、也可保值。 2005年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優良水產養殖場認證(Good Aquaculture Practice,簡稱GAP認證),藉以提昇養殖水產品品質,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促進產業永續發展。2014年起台灣也修訂一套新的食品衛生管理法,要求水產食品業者本身應做好自主管理,不得使用來路不明或違法之原物料,建立賣場與物流管理(GSP/GDP)以及生產工廠之作業管理(GMP/HACCP),更強調原料栽種的生產管理(GAP),原物料來源建立追溯追蹤系統,確實掌握食品來源及流向,構成一個完備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根據 HACCP 管制系統,從飼養到最終產品的全過程產生的記錄包括:飼料管理記錄、防疫用藥記錄、漁政或獸醫部門的健康證明、養殖監管證明、疫病檢測報告、運輸車輛消毒證明等,可幫助養魚業健全「標識追溯系統」和「產品回收制度」。但因為沒有徹底落實執行,所以被媒體譏為「四不一沒有」:成效不彰、方向不對、執法不嚴、罰則不重,黑心商人才沒在怕。至今食安問題仍舊存在。舉今年4月剛發生的含孔雀綠禁藥毒鰻魚事件為例,台灣養殖鰻魚九成出口日本,依照我國現行的「外銷養殖鰻魚生產管理證明核發要點」,活鰻及加工鰻在外銷前,需經過出池前養殖戶自主檢驗,出口或販運商第2次檢驗,加工業者第3次檢驗合格後,才能外銷,把關相對較其他水產品嚴謹。但此次出事的加工廠,在未取得檢驗報告就先加工,在得知驗出禁藥,亦未依照規定通報,只退貨,而該廠負責人竟然是由政府官員擔任常務董事與理事的台灣區鰻魚發展基金會的董事長!孔雀綠產自雲林縣海氏生化科技公司;負責人竟是雲林縣消防局祕書蕭晏松!在在顯示政府把關不嚴謹、立刻查扣銷毀、與僅移動管制無須銷毀、兩套標準並行,現行法令顯有漏洞。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應該一如「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無法充分保障,那麼其它權利都是空中樓閣。台灣要想重新營造一個食安的環境,鑒於歷史共業你我都是共犯。論者以為唯有廠商、消費者、媒體「3管齊下」善盡其職,或可竟其功。 一、讓黑心廠商倒閉。台灣食品管理法要求業者要善盡「良善管理人」責任,其「自主管理」的內容包括強制實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強制食品業者登錄制度、追溯與追蹤系統、要求專長與專業證照、產品標示與來源揭露、進口產品具結放行與移動管制、刊登廣告需善盡查證責任、以及公布檢驗結果,應同時揭露檢驗相關資訊等。政府該做的是建立周全的食安制度和檢驗能力,規定訂清楚,抓到就嚴懲重罰。揪出魚目混珠、廣告不實的商品。譬如賣場使用「油魚」(圓鱈)冒充鱈魚,導致消費者腸胃發生不適,肛門排出油份。超市以較廉價的淡水養殖鯰魚冒稱魴魚販售。黑心廠商為了暴利而不惜危害消費者健康,當然必須付出慘痛代價,甚至迫其關廠、倒閉,才有遏止作用。 二、推動「生態標章」制度。消費者必須明智,不一味追求「便宜」,一分錢一分貨,消費者不要購買來路不明或沒有標示的食品,不要光看光鮮亮麗的外表,只注重其衛生及產銷履歷(過程),是否浪費食材;而且應從健康、安全,及關心吃的種類是否會瀕危、捕撈時是否符合永續及環保等的角度選取食材,讓己枯竭的資源有苛延殘喘的機會。大力支持守法廠商,讓良幣驅逐劣幣。抵制黑心廠商使之滅頂、倒閉關廠絕不姑息。 三、媒體充分發揮第四權監督力量。媒體要追蹤廠商的永續海鮮採購政策:排除瀕危物種(如黑鮪、大目鮪、歐洲與日本鰻等)、以破壞性漁法、非法漁業或剝削漁工、強迫勞動的漁船。督促其建立可追溯性:了解海鮮來源、捕撈地、漁船、漁法。要求資訊透明度:公開食材來源、在菜單或網站上標明魚種、來源或採購政策等。目前我們所購買的水產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合乎永續理念,符合責任漁業指標的,但輿論壓力出現後情況應會逐漸改觀。 台灣一連串的食安問題不但引起社會恐慌,人民對於國家的信任完全破產,亦嚴重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之觀感。尤其我國向來以擁有高規格食品安全標準及美食王國而自豪,如今接二連三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不但嚴重損害台灣美食王國形象,更致命打擊台灣外銷食品貿易。其次,鑒於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吃食水產養殖品已是大勢所趨。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AA)制定了BAP標準,提倡水產養殖場地自願認證,強調水產養殖業者負環境和社會責任、重視動物福利、注意食品安全和提供原料可追溯性。這是台灣水產養殖食安應該努力的目標。   資料出處: 民報 關鍵字: 養殖漁業  食品安全
雙層式水迴圈養魚系統,讓工廠化養殖邁進一大步
2015/07/07
養魚還能像建樓房一樣,蓋上個兩三層魚塘? — 答案是肯定的。 最近幾年,工廠化養殖模式開始推廣,雙(多)層式迴圈水養殖也慢慢地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廈門新穎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穎佳)帶來了迴圈水養殖的高新技術——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   據瞭解,該系統的相關技術是由新穎佳的德國籍技術總監華納高斯(Werner Gaus),他在歐洲迴圈水領域已經有超過30年的經驗。在德國時設計的單層迴圈水養魚系統基礎上改進和重新設計的,雙層迴圈水魚類養殖系統可高效利用養殖空間,整套系統包括40個養殖槽,上層20個主養龍膽石斑,下層20個主養寶石斑(也稱寶石鱸)。該系統兩層水槽中的水分開迴圈,因此用戶可自主選擇兩個海水或淡水養殖品種。另外,系統不設氧氣包等加氧設施,水中溶氧幾乎全部來自迴圈水帶入的空氣中的氧氣。該系統的迴圈水日補充量小於5%,真正實現迴圈水養殖,海水運輸車每天僅需去海邊拉回10噸左右的海水。2013年11月至今的養殖資料顯示,養殖密度為130kg/m3的條件下,十公分左右的龍膽石斑一年內可長到35-40公分,重3-4斤,成長率遠超網箱和土塘養殖。 多層立體循環也可應用在海參養殖上,該系統分為6層,每層又包括上、中、下3個海參盒,也就是最高的海參住在該系統的18樓,養殖效益可達普通沙塘的5倍。該系統全年養殖溫度約為15℃,30-50g的海參苗養到120g大概需要3個月,一年養4批,按照目前行情,每年淨利潤在100萬左右。 Werner Gaus表示,不可否認德國的迴圈水養魚技術比較領先。現在我中國設計完成的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技術來源於德國。當初將德國的一層水迴圈養魚技術帶到中國來,加強升級變成今天的兩層式系統,以立體式的概念,儘量往上發展,節能立體,除省空間之外,又達到綠色環保,健康養殖的目的。基本上就是用最小的空間、最少的水量做現代的迴圈水養殖。目前我們已引進最先進的德國工藝,全中國製造。把雙層式水迴圈養魚系統引入中國,主要是因為在水產養殖領域,中國在全世界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陸地養殖方面,中國占了65%,產出方面占67%,中國水產養殖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另外,中國近些年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引進這一技術也是希望能扭轉中國是環境污染大國的形象,為提高中國的食品安全盡一份力。   資料出處: 中國水產門戶網 關鍵字: 雙層式迴圈水養魚系統  反沖洗
斑馬魚的新角色:較大型的基因功能研究
2015/06/09
摘要 由美國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NHGRI)的科學家們所研究的一個較新的方法,是針對斑馬魚中的特定DNA序列,能顯著加速基因功能的探索和人類疾病基因的鑑定。   資料出處: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關鍵字: 斑馬魚  人類疾病基因
2015世界海洋日年度主題: 健康的海洋,健康的地球
2015/06/08
摘要 海洋是我們地球的心臟。就像心臟為身體的各個部位提供血液一樣,海洋將全球的人們聯繫在一起,無論我們生活在世界上的那個角落。 海洋能調節氣候、生成氧氣,為數百萬人提供食物,同時也是眾多野生生物的棲息地以及人類重要藥品的來源。 除此之外,海洋的作用還有很多,為了確保我們和子孫後代的健康與安全,我們必須負起責任,像海洋照顧我們一樣保護海洋!   資料出處: United Nations 關鍵字: 健康海洋
藻類從廢水中解決兩個問題
2015/05/14
摘要 利用廢水作為藻類養殖的營養源已經成為目前藻類生質能源研究的主流,學界裡不斷有相關的研究。 美國萊斯(Rice)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了他們新的研究成果。他們利用都市廢水培養藻類,可以很容易培養出高含油量的藻類生物質,同時去除廢水中90%以上的硝酸鹽以及超過50%的磷。   資料出處: Rice University News & Media 關鍵字: 藻類養殖  生質能源
藻類作為一種大有可為的新型動物用飼料
2015/03/26
摘要 藻類在未來將可以被發現在飼料槽裡? 藻類被作為動物用飼料是大有可為的,因為它們可持續生產含大量的蛋白質且產出比雞蛋及牛奶更多的Omega-3。 還有證據顯示,它們可以幫助年輕的牛隻成長得更好,這是目前正深入進行研究的課題。Wageningen大學的Nevedi、Natuur與Milieu將已分析完成和開發藻類機會圖附隨著明確列出海藻作為動物飼料的潛力報告進行發表。   資料出處: Wageningen UR 關鍵字: 藻類  動物用飼料
利用抗生素毒性對抗鱒魚冷水病
2015/03/06
摘要 虹鱒魚是一件藝術品,但是當這種淡水魚罹患了冷水病(Coldwater Disease),它色彩絢麗的體色將會被侵蝕成斑駁潰瘍。 感染這種細菌可殺死30%以上的孵化魚苗,造成數百萬美元的損失。現在,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式,使用虹鱒魚自身腸道內的某些益生菌可以對抗這種冷水病。   資料出處: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關鍵字: 虹鱒魚  冷水病
進攻農林水產業之技術革新緊急發展計畫
2015/01/05
摘要 日本農業政策-實現進攻農林水產業①以消費者需求為立足點,擴大輸出新視野,創造強而有力的農畜產品之新品種新技術。②建立大規模經營生產體系以降低成本和人力節省③善用民間產業及ICT、自動化裝置等先進技術,打破以往的生產體系開創農業新局面。 為此,進攻農林水產業之技術革新緊急發展計畫為確立革新技術體系,因應消費者需求,廣結民間、大學、財團法人等ALLJAPAN菁英,除了進行實證研究,應用民間活力,支援跨領域研究成果應用於農林水產業,如醫學、理工科等應用於民間之實用創新技術。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 相關連結: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 關鍵字: 日本農業發展政策  全球趨勢  農業競爭力  報告檔案: 進攻農林水產業之技術革新緊急發展計畫
日本研發趨勢-漁業(摘要版)
2015/01/05
摘要 日本近期漁業研發趨勢,於養殖環境方面,以因應自然資源枯竭朝人工養殖邁進,以及對各種環境評估及水產資源調查,並且羅列各式水產育種生產技術研發方向、魚病研發防治技術方向、來自水產生物的新素材開發等等。   資料出處: 日本農林水產技術會議 NARO獨立行政法人 農業.食品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機構 關鍵字: 漁業  育種方向  養殖生產  病害防治  報告檔案: 日本研發趨勢-漁業(摘要版)
日本水產復甦
2014/10/19
摘要 日本水產復活三大支柱 日本周邊水域在國際間具有相當高的生產性,同時擁有非常豐富的魚種 ,在這恩賜環境之下,日本的漁業和養殖業的生產量還曾經得到世界第一殊榮。全球食用水產物的消費量、人口數,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逐漸不斷增加,預計今後市場需求量將不斷擴大。為重現「日本水産復活」將針對各項方針作以下說明: 擁有深廣排他性的經濟水域,高潛能的豐富日本海域 日本周邊海域含太平洋西部海域,其生產性高,為世界主要水產捕獲地之一,含有豐富的植物性浮游生物營養源:如「硝酸鹽」及「磷酸鹽」等。再加上,寒流的親潮與暖流的黑潮相互衝擊下,可堪稱是魚貝類的寶庫。 ※2 排他的經濟水域:日本沿岸200海里(約370km)內的水域,日本捕獲漁業、水產資源等天然資源時,不受其他國家影響能自由進行捕獲的海域範圍。 資料:美國國務省「LIMITS IN THE SEAS」、海上保安廳HP、美國中央情報局「The World Factbook」、FAO「Fishstat(Capture production)」、農林水産省「漁業・養殖業生産統計」 50年間成長2倍,國際間水產食品的需求日增 隨著中國的經濟逐年發展,全球食用水產物的消費量不斷增加,平均每人一年所需的水產物供給量在50年間增加了2倍,依據聯合國預測,2040年世界人口將達90億,屆時水產物需求量將是持續增長。   資料出處: 農林水產省 關鍵字: 日本水產  國際趨勢  漁業  養殖業
挪威水產公司建立鮪魚永續養殖方法
2014/07/25
摘要 鮪魚經濟價值高,由於過度捕撈對族群數量造成威脅,其中大西洋藍鰭鮪已被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動物,歐盟資助項目TRANSDOTT預定於2014年9月建立大西洋藍鰭鮪商業養殖方法,以減少瀕危壓力。 鮪魚魚苗餵養需要大量的活餌料生物,科學家於去年春天培育微小的甲殼類動物以養殖成千上萬的鮪魚魚苗,效果良好,不同於西班牙和日本捕撈幼魚養殖方法。研究指出以培養橈足類做為活餌料餵養效果最佳,預計可集約化生產鮪魚魚苗。   資料出處: http://www.thefishsite.com/fishnews/23575/norway-moving-closer-to-intensive-atlantic-bluefin-tuna-farming http://www.youris.com/Bioeconomy/Fisheries/The-Road-To-Sustainable-Tuna-Aquaculture.kl 關鍵字: 漁業 鮪魚
畜勢待發 誰漁爭鋒-農業科技研發成果發表會
2013/08/29
摘要 漁業及畜牧業一直位居我國農業經濟產值前茅,惟我國漁業及畜牧業多為小農經營,又多仰賴國外進口飼料進行漁禽飼養,以致總生產成本遠高於國外,有鑑於此,為提升產業競爭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暨所屬機關針對產業需求長期投入研發資源,不論從漁業之種苗培育、餌料及飼養管理、運輸技術,或畜牧業之飼料品種及添加劑開發、繁養殖管理、畜禽智慧型生產監控系統建立、食品加工等技術,皆有顯著研發成果。 其中石斑魚模廠、觀賞魚及周邊產品、飼料添加物、動物疫苗、檢測檢驗技術等產業領域更被農委會選為10大亮眼產業之一,針對核心技術進行全球智財布局策略,本次成果發表會特選定石斑魚模廠及周邊技術產業應用、觀賞魚及周邊產品、畜禽飼料開發應用及智慧型生產監控系統共4大主題面項,進行全方位技術介紹,並藉此廣宣農委會最具產業商品化潛力之綜合性技術方案,以期經由授權之效,達到輔導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競爭力之政策目標。 活動時間:102年9月27日(星期五)下午01:00~05:00 活動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一館2樓 第二會議室 線上報名:請點選報名系統。 聯絡窗口:農業科技產業策進辦公室,呂孟慈,02-23418787#23     關鍵字: 石斑魚   漁業   畜牧業  資料來源: http://www.inventaipei.com.tw/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2013/06/19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1.訪談緣由:屆於104年度各領域研提優先推動議題方向,依國科會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結論,如何發展以"產業為導向之全球布局科技研發"為首要之務,因此本學會首次透過各領域長官質性訪談方式,了解各領域104年(短期)可研提之重點方向,供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計畫研提規劃時之參考! 2.訪談目的:建議104年度漁業領域可研提之重點研究方向 3.訪談時間:5/21下午3點 4.訪談人物:漁業署陳君如副署長 5.資料整理人: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6.訪談綱要: (1) 針對漁業領域進行現況分析及該領域研發瓶頸 (2) 104年度漁業領域之研究方向 7.訪談結果: (1). 現況待突破瓶頸: A. 非單一產品之研發,而是以系統性角度,發展海水魚淡水魚與觀賞魚養殖系統 B. 強化遠洋漁業資源評估方法與E化跨領域應用(如電子觀察員) (2). 未來漁業領域可研發方向: A. 開發替代魚粉的蛋白質飼料 (降低飼料費50%)。 B. 開發高效率的閉鎖循環養殖生產與監測系統(包括水質控制技術) C. 建立觀賞魚產銷資材生產價值鏈與專家知識系統 D. 發展電子化遠洋漁業資源評估與追蹤定位系統 E. 生產端的品質檢測系統(建構水產品防疫體系,確保水產品安全) 8. 當天訪談照片:     作者: 陳建翰副研究員(紀錄) 李宜映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報告檔案: 104年漁業領域優先議題方向-長官訪談重點方向 參考各國漁業相關議題
石斑魚產業參訪行錄
2013/05/07
評析結果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於本年5月3日受邀參訪位於台南七股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石斑魚模場與基因轉殖水產生物田間隔離試驗設施,行程中透過長官們介紹與討論,整理石斑魚現況問題與可能未來發展方向。 首先,就此行中探討石斑魚產業現況所探討的問題以SWOT進行簡易研析:   優勢(Strengths) 養殖飼料技術 活魚搬運船技術 掌握種魚與先進白身苗孵育技術 目前具經濟養殖的石斑魚品種約7~8種,我國能量產其中6種 我國疫苗技術目前領先競爭對手 劣勢(Weaknesses) 漁民銷售遇瓶頸,需政府協助整合 養殖環境與成本不敵大陸及東南亞國家 機會(Opportunities) 國際貿易協定促使市場平行與垂直整合 捕撈漁業資源萎縮,養殖漁業前景看好 威脅(Threats) 受到龍虎班(珍珠龍膽)鯨吞中高價位市場,我國石斑魚市場受到衝擊 部分國家設立檢疫類貿易障礙,保護國內市場 因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市場有縮減現象 石斑魚產業未來發展課題 台灣工具機與腳踏車都有A-Team垂直整合產業的成功案例,我國漁業若能整合產業與技術必能提高國際競爭力。台灣漁業技術先進,應做全面專利佈局與產業整合,將飼料、資材、疫苗、模廠、育苗、模廠、加工、銷售等相關產業技術整合成為共同研發、協同行銷之A-Team產業。 石斑魚市場集中在宴會料理,建議推出多元化的料理方式拓展市場,以下為此行討論的初步方向。 甲、 速食即時加工食品:料理包、微波食品、炸魚條等。 乙、 平價餐廳料理:生魚片、石斑魚套餐、排餐等。 丙、 初級加工魚排廠:供國內餐廳與國際市場。 丁、 推廣家庭料理食譜與藥膳。 我國未來的主力魚種可能是龍膽石斑,其肉質鮮美,市場價格高。我國掌握獨家之催卵孵育技術與種魚,可區隔市場減少國際競爭壓力。其體型大取肉率高,有加工魚排的潛力。 目前石斑魚若可再強化育種,能對未來石斑魚產業市場有深遠影響力。 我國未來可發展無病毒白身苗之技術與產業生產模式,以提高育成率降低生產成本,並能因應檢疫類之貿易障礙。 發展無病毒餌料技術並產業化生產供應養殖業者。 透過石斑魚模場可望降低災損、病害與冬天低溫障礙,提高品質,產值與競爭力。 目前漁業並無品種權之制度,台灣或可開此先河作為國際典範。並保護我國優良品種。 台灣漁業技術先進,未來可透過辦理國際會議增加能見度與影響力。 政府設立無病毒魚苗場帶動整體產業提升。開發病毒檢驗技術與服務,輔導業者投藥與養殖技術。 過去台灣鰻魚養殖興衰在於成本因數產業外移,政府應該重視專利佈局避免產業外移。    基因轉殖魚隔離試驗場內部 石斑魚農自製酵母菌與光合菌 安全生物評估館 石斑魚養殖模場 訪視養殖漁民並於魚場旁工寮聆聽農戶簡報 安全生物評估館內部參訪情況 作者: 陳銘漢 副研究員 關鍵字:   報告檔案: 石斑魚產業參訪行錄
國際永續水產養殖科技發展方向
2013/04/30
摘要 水產養殖業是世界上增長最快速的食品生產行業,目前也供應全球近一半食用魚類數量。在各種需求驅使下,FAO預期水產養殖業的版圖將繼續擴大,又特別是在亞洲和非洲的水產養殖業。永續水產養殖科技,主要是提升水產養殖生產力,並須在不消耗更多水和土地資源前提下,持續增加產量,以滿足國內和區域對魚類大幅增長的需求。 小本經營者擁有土地規模小,因此養殖水池也通常都較小。由於缺乏資金,因此小型經營者極度仰賴養殖場的可用資源,來彌補他們不具生產力的養殖池,以賺取微薄的盈收。國際組織必須要確認有助於農民保有營利性質的資產的方式,進行合宜技術的開發,增強管理模式,確保基本投入資源(優質種苗、肥料和飼料,及可負擔的費用)的可取用性,以及增強與市場的連結,是當前首要之務。 一般而言,養殖者都希望能即時取得健康且富生產力的魚苗。而選殖魚類的繁殖技術,近來也已獲得持續的改善,每一代的繁殖至少都有5-10%的增長,因此在相同養殖條件下,養殖者的收成都比以往更好。因此,如果在不需要更多的土地、水和飼料的情況下要使養殖業成長,若能透過主要魚種的基因改良計畫,就能有效分配種苗。但目前能取用基因改良種苗的機會有限。 實際上,因為養殖業者無法負擔優質肥料和飼料的資金,使得優質種苗短缺的情況加劇。此外,由於魚獲量減少、競爭需求和價格急速攀升的緣故,魚粉和魚油等主要的養殖飼料原料的取得也越來越不易。因此,如果水產養殖海鮮要成為環境上可持續維持食物和營養安全的方式之一,那麼生產者就必須更加依賴以植物為主的飼料養分,如此既不必妥協養殖產品的養分品質,也不用和直接消耗物質的窮人抗爭。 為了減少貧困和飢餓,同時減少對生態服務的影響,因此世界魚類中心(WorldFish Center)以合作達成下列項目為目標:  在焦點國家實施基因改良計畫,持續開發具繁殖力的魚類種系和水生無脊椎動物,以滿足貧困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需求 減少疾病傳染的風險 實施有效且具成本效益的計畫,繁殖和傳播優質魚種,並且讓貧窮的生產者可方便取用 改善與養殖業者有關的資金貸款制度 改善具有收益和對環境無害的肥料和飼料,並採用較佳的肥料和飼料管理制度 使用永續水產養殖產品科技,並開發安全和養殖業者可負擔的生產價值鏈,以滿足貧困消費者的營養需要。 為了發揮影響和達成預期成效,下列主要議題將需要進一步解決:  如何在焦點國家建立最完善的基因改良計畫,以便能持續改善生產、提高生產力、獲利能力和營養價值,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焦點國家的貧窮生產者如何最易取用基因改良種苗,並且從中獲利? 如何確保焦點國家能取得較佳的飼料和肥料,以及發展相關的管理制度? 如何提高養殖水產商品數量及可用性,以滿足窮困消費者的營養需求? 如何確保焦點國家的中小企業可獲得持續發展的業務和必要相關服務? 如何提升水產養殖生產力和產量,且不會擴大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 如何確保相關知識轉移和網絡系統在採用世界魚類中心技術的焦點國家之外,亦能作為一個廣泛影響的基礎? 世界魚類中心從過去的經驗來看,先尋找這些區域可能發展的資源,進而讓相關技術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最終確保能提升養殖漁業的產量。並致力利用能提高糧食和營養安全的技術,來發展營養食品,以滿足貧困和社會邊緣化的消費者的需求。 發布日期: 2013/04/30 資料來源: www.worldfishcenter.org/our-research/research-focal-areas/sustainable-aquaculture-technologies
建立水產養殖完善價值鏈之思維
2013/04/29
摘要 今日,小規模生產業者已經發現使用新技術不足以增加他們的漁獲產量,除非同時提升他們產品的價值鏈。而這個價值鏈涉及到一個商品進入市場期間內所需要的全部活動,包括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以及交付給消費者的各階段過程。 價值鏈的發展過程可能關係到下列幾項思維層面: 改善產品生產、加工和貿易過程的效率,如透過增加從其他同級的投入來增加輸出,增加取用性或改善投入的品質,或者是簡化物流。這可能也包含了企業環境的改善。 提高更精細產品生產或銷售的每單位價格。 減少價值鏈的負面影響,如廢棄物、對自然資源的壓力或對人民的剝削。 改變或增加鏈結上下游的功能,促進鏈結內垂直整合。 增進鏈結內參與者間的協調,可能是促進水平向度(同一節點鏈中,如漁業協會)或是垂直向度間(其他鏈結節點的參與者)的協調。 研究顯示更完善和多元化的價值鏈,更佳的制度、政策和企業環境、健全的市場資訊,將為價值鏈內的群眾帶來更公平的參與機會,最終能增加魚類產量和消耗,尤其是對於貧窮的消費者。此外,同時也能增加生產者、加工者和貿易者的收入。 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透過相關研究計畫,積極精進價值鏈的完善,特別在牲畜和漁業上。這個計畫強調許多動物源食品價值鏈的開發,包括發展烏干達和埃及的漁業。CGIAR也利用研究計畫中的價值鏈方法,來處理海洋農業系統、氣候變化和營養問題,將有助於解決在市場鏈日趨整合的情況下,如何讓小本經營者更具競爭力,並且亦能協助提升魚類產量的價值鏈順應衝擊和外部壓力。 發布日期: 2013/04/29 資料來源: www.worldfishcenter.org/our-research/research-focal-areas/improved-value-chains
漁業-鰻魚養殖研發
2013/04/02
評析結果 鰻魚曾是我國養殖漁業產值最高的魚種,且是亞洲水產養殖的重要魚種之一,但由於商業化之人工繁殖技術尚未建立,因此養殖所需的鰻苗目前皆有賴天然捕獲,這也造成了鰻魚養殖產業的重要瓶頸。近年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及自然資源損耗之影響,每年捕獲的鰻苗數量急遽減少,造成養殖戶無苗可放,導致鰻魚產業面臨萎縮之壓力,漁民和相關產業的收益減少新台幣百億元以上。目前鰻魚主要的養殖國家為日本、中國、韓國及台灣,每年鰻苗的需求大約100公噸左右(台灣約15-20公噸),而除了氣候變遷的因素之外,中國大陸鰻魚養殖規模也不斷擴大,導致本省鰻苗的捕撈資源日益下降,此問題可預見將來會更加嚴重。為了有效管理與復育鰻魚資源,針對鰻魚人工繁殖技術及鰻苗培育技術宜有關鍵性的研發與突破,以維護鰻魚產業的永續發展。 作者: 丁川翊  副研究員彙整 關鍵字: 鰻魚  人工繁殖  Eel  Artificial propagation 報告檔案: 漁業領域產業需求研發議題─鰻魚養殖
由世界氣候變遷概況看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發展
2013/03/31
摘要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海洋環境產生變化,漁業資源日益珍貴,因此漁業永續發展便成為未來漁業發展新方向之一。2012年世界漁業概況(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SOFIA)指出,2010年全球漁產量1億4千9百萬噸(含捕撈漁業8千9百萬噸、養殖業6千萬噸)。人類食用水產品達1億3千萬噸,每人年均食用魚類19公斤達歷史新高,並提供43億人15%動物性蛋白質來源。由上述現況來看,2030年全球漁業食品需求將達1億5千4百萬噸,其缺口有賴養殖漁業填補。因此,養殖漁業的發展便成為各國之首要推動項目。 2009年全球魚產品總供應量達1.45億公噸,FAO特別讚揚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水產養殖發展政策,特別是政府有效介入進行產業輔導,在提供產業相對優勢和經濟動機方面表現出色,以致能夠增加優質水產蛋白質的供應量。 關鍵字: 養殖漁業 永續利用 全球氣候變遷     資料出處: 1. 陳君如、蔡天享。2012。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委員會2012年會議紀要。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6號 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49 2. 江福松、呂麗蓉。2012。美國國家養殖政策、研究重點與其未來產業發展。台灣水產雙月刊。第7卷第2期第673號 http://www.twfish.org.tw/webs/list.aspx?main=0&mag=222 3.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t center of regional fisheries talks. 201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 http://www.fao.org/fishery/nems/40277/en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