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畜試所『好配、好生、好養「三好」養豬-母豬AI生育技術』
2023/02/10
啪!啪! 畫面上愛的小手輕輕拍一下母豬🐷,這是在提醒母豬休息時別壓到仔豬囉!進而增加仔豬存活率及照護👐 更厲害的是! 畜試所成功開發的「母豬AI生育技術」人工智慧化系統,可以透過偵測母豬外陰部腫脹情形來辨識母豬是否已發情,掌握最佳配種時間,準確率可達92%。也應用在聲紋及影像技術辨識,判斷母豬是否即將生產。 從配種、分娩、豬仔照護都能靠這個系統,節省不少人力成本以及缺工問題,提升豬場生產效益及國內養豬業之國際競爭力。
航運業轉向使用可再生能源以保護海洋
2023/02/08
當船舶運行時會燃燒化石燃料,並且會釋放二氧化碳 (CO2),而海洋吸收了大約 30% 的二氧化碳。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海洋酸化計劃的教育和外聯協調員Liz Perotti表示,來自運輸貨物、駕駛汽車和其他日常活動等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快。當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時,會改變水的化學成分,為海洋酸化的過程;許多海洋生物的基本組成部分,例如碳酸鈣等礦物質會變得越來越少,因此螃蟹、蛤蜊和一些浮游動物必須消耗更多的能量來創造和維持它們的貝殼和骨骼;海洋酸化還會使某些魚類更難在環境中導航、尋找食物和避開捕食者,這些海洋生物都是我們食物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的數據,航運每年排放約 9.4 億噸二氧化碳,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3%,甚至超過飛機。航運是一種節能的貨物運輸方式,但航運業需要變得更可持續性。 為了減少航運對環境的影響,一些公司正在轉向可再生能源。         總部位於哥斯大黎加的Sailcargo正在建造‟ Ceiba",這是一艘風力驅動的船,最終將運載 250 噸貨物。Sailcargo 的媒體經理 Jeremy Starn 說,雖然與可運輸超過 15 萬噸的最大貨櫃船相比,Ceiba是滄海一粟,但人們開始更加重視利用風能作為船舶的能源。由於 Ceiba 預計將於 2023 年準備就緒,Sailcargo 最近購買了另一艘帆船‟ Vega",以便更快地開始運輸貨物。除了降低排放外,風力驅動的船舶還通過減少噪音污染來幫助海洋。Starn 說,與傳統的貨櫃船不同,在 Vega 上航行很安靜,還可看到海豚在身邊游泳;與大自然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真是一種令人謙卑的體驗。         法國公司Airseas創造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捕獲風能:一個巨大的風箏在海洋上空飛行。這項名為‟ Seawing"的技術包括一個自動化系統,可以控制機翼的運行、追蹤氣象並提供最佳路線,並可以安裝在現有船舶上。Airseas公司首先關注油輪、貨櫃船和其他大型船舶。總法律顧問兼秘書 Stephanie Lesage 表示,這些大型船舶占航運溫室氣體排放量 85%, 使用 Seawing可將船舶的排放和燃料消耗平均降低 20%。Lesage並表示,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目前沒有解決方案。風力發電具有無限、豐富且免費等優勢,我們必須尊重大自然,可再生能源是唯一的出路。         Alfawall Oceanbird 是一家總部位於瑞典的企業,致力於將風力推進技術從海洋概念轉化為商業,可以通過使用風帆或其他捕風裝置來降低船舶的燃料消耗。Oceanbird 的機翼裝置設計為直立,它們的功能更像飛機機翼,而不是傳統的帆,當船隻通過橋下或遇到惡劣天氣時,機翼會折疊以節省空間。AlfaWall Oceanbird 董事總經理 Niclas Dahl 說,使用 Oceanbird可以調整航線以適應目標,如果願意改變航向讓風向正確,將從翼帆中獲得更多的動力或力量。         Alfawall Oceanbird計劃在 2026 年推出一艘全風力推進的船舶,同時也努力在現有船舶上安裝 Oceanbird 機翼。Dahl 表示,如果要改變世界,我們需要改變今天已經航行的 90,000 艘船隻。【延伸閱讀】- 追求永續經營的恢復性海洋養殖
澳洲新創公司的專利“HERO”技術,可為世界提供動力
2023/02/07
位於澳洲雪梨的新創公司Star Scientific Ltd,已開發出一項專利“HERO”技術,可用催化劑將氫氣和氧氣轉化為過熱蒸汽,可順利驅動發電站渦輪機。董事長 Andrew Horvath表示,此模型係利用氫氣產生的熱量,並具有即插即用、可快速部署,更加智慧化等優點。         Star Scientific於25 年前,由Stephen Horvath創立,他是一名核工程師,想通過使用含有稱為 μ 子的不穩定亞原子粒子的重氫將核聚變商業化。過程中意外發現了一種無需燃燒即可將氫氣轉化為熱量的方法,這是一項突破性專利,名為“氫能釋放優化器”或“HERO”。         首席技術官Steve Heaton展示了實驗模型,首先將氫氣與氧氣輸送進裝有神祕催化劑的玻璃鋼瓶中,催化劑會在短短幾分鐘內將氫氣加熱到攝氏 700 度,瓶中氣體會迅速變成橘色、而不需經過燃燒就可以將氫氣轉化為熱,團隊也已申請專利,稱之為「氫能釋放優化器(Hydrogen Energy Release Optimiser,HERO)」。         如果這項技術能夠擴大規模,可以促使燃煤發電營運商改造既有的發電機,用綠氫來當作原本使用的「過熱蒸汽」,而無需建造全新的工廠。 Heaton 認為,現有的蒸汽輪機有很多機會,以日本為例,70% 的渦輪機其實還有 40 年的使用壽命,而且它們已經連接到電網,為什麼要把它們扔掉?Star Scientific 已在 2021年1月,與菲律賓政府簽署協議,研究一起改造當地的燃煤電廠。         現在 Star Scientific 也正等待澳洲政府核准與 Mars Food Australia 的合作,才可以實際在工廠進行測試,此項目預計將在 2023 年完成。Mars Food Australia 總經理 Bill Heague 表示,熱能對食品製造業來說相當重要,這項技術可以在不燃燒、零排放情況下產生無限熱能。Heaton 則指出這項技術沒有成本或任何安全問題,最大的挑戰在於氫氣供應。【延伸閱讀】- 日本久保田農機將推出全球第一台氫氣燃料曳引機
研究人員未來可望開發培育對抗極端氣候的耐旱作物
2023/02/06
來自澳洲國立大學(ANU) 和詹姆斯庫克大學 (JCU) 的研究團隊已經確定了一種“精緻”的自然機制,可以幫助植物限制水分流失,而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影響最小,這過程對光合作用、植物生長和作物產量至關重要。這項研究由澳洲國立大學的 Chin Wong 博士領導,未來可望幫助植物育種者和農業科學家開發培育出更節水的作物。         根據澳洲國立大學的 Diego Marquez 博士表示,研究結果將對農業產生重大影響,可能可培育更有“彈性”的作物能對抗包括乾旱等極端氣候。植物通過葉子上的毛孔不斷地流失水分,這些相同的毛孔允許二氧化碳進入葉子,對它們的生存至關重要,每增加一單位的二氧化碳,植物通常會損失數百單位的水,這就是植物需要大量水才能生長和生存的原因;所展示的機制在環境乾燥時被激活,例如在炎熱的夏日,讓植物減少水分流失,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幾乎沒有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保水機制可以被操縱,進而可能成為培育更節水作物的關鍵。 Wong博士在 14 年前首次提到這種保水機制,但由於多年的實驗和結果的證實,現在才能正式確認它的存在,從科學和農業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夢想的發現”,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希望能找到一種方法來生產高效利用水的高產作物;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增加二氧化碳吸收和減少水分流失;這種機制可以減少水分流失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幾乎沒有影響,為植物育種者和農業科學家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研究提高用水效率和培育耐旱作物的方法。         儘管已經確認有一個系統正在努力限制從葉子中流失的水量,但研究人員仍然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Marquez博士說,“我們現在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植物內部允許這種控制的結構,我們認為係位於細胞膜中的水通道蛋白負責”;一旦這一點得到證實,研究團隊將繼續探索這些系統如何成為農業產業的資產。【延伸閱讀】- 不受重視的非洲穀物因其高度價值而被看好為「明日糧食之星」!
【循環】環署淨零綠生活指引 研議納入蔬食、生鮮裸賣措施
2023/02/02
「低碳飲食」措施未規劃蔬食推廣 民間團體籲納入綠生活指引         國發會2022年12月28日公布「2050淨零12項關鍵戰略」,先前雖已針對各項戰略舉辦溝通會議,但民間多認為討論不足,環保署2023年1月17日再召開座談會,針對「淨零綠生活」及「資源循環零廢棄」兩項戰略邀請民間團體及政府部門展開討論。         其中「淨零綠生活」目標是針對各面向訂出「綠生活指引」,引導民眾行為改變。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管考處)科長李奇樺指出,在六大推動面向中,飲食的改變最能立即見效,可大幅降低住商部門排放,並促進產業供給端改變。         1月17日會中,許多民間團體關注環保署「低碳飲食」相關措施。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研究員陳庭毓表示,環保署目前的規劃著重在減少浪費、降低運送里程、減用一次性餐具、有機低碳栽培等,卻忽略「植物性飲食」的推廣。他表示,生產蔬食的排碳量遠低於肉類已是明確事實,環保署卻「沒有從最關鍵角度思考」,呼籲後續納入綠生活指引。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代表則指出,環保署在去年(2022年)溝通會議上,曾提及將針對較易達到減碳效果的「熱點」進行盤查,但至今仍未公開相關期程。建議可從公家機關、校園、軍隊的膳食著手碳盤查,「馬上可以知道這些地方的飲食有沒有符合低碳要求」,後續也能快速制定出階段減碳目標。         低碳飲食相關措施也包括減少一次性餐具,綠色和平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認為,目前循環杯、循環餐盒的主責單位僅有環保署,「但這是一套新興商業模式」,應該有經濟部協助拓展產業規模。荒野保護協會代表也認為,氣候緊急狀態下,繼續維持過往的「鼓勵」已經不夠,政府即便用不了「棍子」,也應帶頭建立經濟規模。   農產業者標示碳足跡意願低 農委會:擬透過獎勵增加誘因         針對民團提出的疑惑,李奇樺回應,環保署目前正在訂定綠生活指引,未來不排除將「植物性飲食」納入。而針對「熱點」盤查,管考處則並未回應是否會先從飲食開始、也未提及時程規劃,僅表示還在盤點較有減碳效益的行為,未來會「逐年針對重點優先做碳盤查」。         農委會代表則表示,未來會針對乳製品、農糧產品、肉製品,鼓勵業界揭露碳足跡,希望藉此促進國人對於食物消費的碳排認識,目前也正建立各項農產品的「產品類別規則」(PCR)供業者後續計算碳排放量。         不過乳製品目前只有兩筆有碳足跡標籤,參與廠商非常稀少,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質疑,「農委會要怎麼推動乳製品的碳足跡標籤,有沒有訂KPI(關鍵績效指標)?想要在多久之內推動多少公司?」         農委會代表則坦言,目前不只乳製品,其他農產品擁有碳足跡標籤的數量也很少,原因是市場誘因小、驗證成本高,「民眾如果沒有特別的認同或偏好,業者其實不會特別想做這方面(碳足跡)驗證。」農委會也表示,未來會訂定相關制度,包括補貼、獎勵業者認證,向民眾推廣碳足跡標籤。至於KPI則要等相關補貼、獎勵制度完備後才能確認。   環團籲一次性用品減量更積極 環保署將推生鮮裸賣         針對「資源循環零廢棄」戰略,環保署資源循環辦公室簡任技正陳俊融表示,廢棄物再利用目前有「再製成材料」及「轉廢為能」兩項主要措施。後者包括將無法做成再生粒料的可燃廢棄物破碎後做成固體再生燃料(SRF),以及透過厭氧消化使有機廢棄物產生沼氣,兩者都能用來發電。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這個措施是不符合永續的。」SRF來自廢塑膠、廢橡膠,燃燒碳排量和煤炭一樣很高,目前依照《再生能源條例》,若燃燒發電效率達25%以上,業者可以獲得一度電3.85元的躉購費率,等於變相鼓勵持續生產塑膠製品。         陳俊融則回應,目前焚化爐的能源效率多不到20%,製作SRF替代工業鍋爐燒煤,是希望垃圾被更妥善利用,不要再直接進入焚化爐。能源局未來也可能依照不同種類SRF料源(如一般廢棄物、農業廢棄物),訂定不同發電躉購費率。         此外,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和包裝多無法回收再利用,只能選擇焚化或做成SRF。張凱婷指出,歐盟去年11月發布立法提案,2030及2035年分別要較2018年減少5%及10%一次性包裝,且市場上的飲料、食物包裝須要有5~10%是可重複使用的。         相較而言,環保署對於一次性用品的減量目標還不夠積極,2025、2030年目標分別希望較2023年減少7500萬、2億個一次性產品,但光台北市去年底開始禁用一次性塑膠杯,就已宣布一年預計可減7600個塑膠杯。         陳俊融則表示,除了今年7月要開始施行網購包裝減量政策外,環保署今年也將與大型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討論生鮮裸賣的可行措施。【延伸閱讀】- 一場不只餐桌上的變革-食品科技重要性與未來趨勢
【減量】微生物蛋白可幫助全球森林砍伐率減半
2023/02/01
全球糧食生產包含作物生產、畜牧和魚類養殖、加工和供應鏈以及土地使用,約佔溫室氣體(GHG)排放總量的37%,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動物來源及飼料的生產;為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各種替代蛋白,例如以大豆或豌豆等豆類來源的植物蛋白,或是來自培養一小部分動物細胞樣本的動物細胞培養肉;與傳統的動物肉相比,兩者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用水量都會明顯減少。另外還有另一種替代蛋白也應該引起消費者的注意,那就是由發酵而衍生的微生物蛋白。         微生物蛋白是指由微生物來源,如真菌、細菌或藻類,將蛋白質以糖為原料在生物反應器中培養的有機體。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食品科學系助理教授 Lutz Grossmann 認為,一旦目標生物生長成功,所謂的生物量就會被收穫,然後可以將這種生物質轉化為不同種類的食物,或者可以提取蛋白質並作為食品成分。使用微生物蛋白的優勢為可在受控條件下,不與農田競爭的地區可種植,培養這些微生物通常不需要殺蟲劑,而且蛋白質含量很高。         生產微生物蛋白比動物肉或植物蛋白更具有優勢,因為具有不需依賴氣候或季節的特性,若土地短缺、乾旱或洪水亦不會限制其生產。         微生物蛋白的第一次全面生產和商業化為 1970 年代動物飼料產品Pruteen。但最初由於發酵技術的不發達、生產微生物蛋白的成本高以及與更便宜替代品的競爭阻礙了微生物蛋白產品的發展,但近年來正在緩慢地恢復。         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如果到 2050 年將 20% 的動物肉,用微生物蛋白替代,每年的森林砍伐可能會減少一半,將抵消全球牧場面積的增加,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波茨坦氣候研究所的科學家 Florian Humpenöder認為,動物肉的生產需要大面積的放牧或在農田上種植飼料,導致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二氧化碳排放,全球近 80%的農業用地用於飼養牲畜。         與動物肉相比,生產微生物蛋白的土地使用量和溫室氣體排放量要低得多,但其能源消耗幾乎與牛肉生產相當;微生物蛋白生產的整個過程,包括發電、微生物培養、生物反應器攪拌和冷卻,以及生物質和蛋白質的最終下游加工都需要能源。Humpenöder 認為,如果要增加微生物蛋白的產量,就必須對發電進行大規模脫碳,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否則使用微生物蛋白雖減少與土地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可能會增加與能源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故如果能將培養過程的設計考慮到可持續性,生產微生物蛋白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國際食品資訊理事會(IFIC)2021 年的一項調查發現,65% 的美國人在前一年消費了植物肉;但仍有許多人不願意嘗試植物肉,可能是認為味道不如動物肉以及無益於健康。2022 年應用經濟觀點和政策(AEPP)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盲品實驗,發現與70% 牛肉30% 蘑菇的混合漢堡,或用替代蛋白製成的漢堡相比之下,100% 的牛肉漢堡仍然是最優的選擇。         Grossmann表示,儘管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嘗試替代蛋白並將納入飲食中,但仍缺乏產品多樣性,且消費者在嘗試新產品仍存在障礙。微生物蛋白富含蛋白質,含有人類必需胺基酸;是更健康的選擇,例如纖維素、使用更少的飽和脂肪和鹽,並可添加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未來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上市,風味也會更好;替代蛋白如能提供消費者在外觀、質地、氣味和風味方面與動物肉相同的體驗,一旦產品更成熟,消費者就會願意頻繁地接觸和嘗試,可望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主食。【延伸閱讀】- 蛋白質行業如何創新以滿足需求
透過分析豬叫聲以便幫助豬農做出更好的管理方式
2023/01/31
最近一篇關於豬叫聲的科學出版物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來自歐洲各地的 16位著名科學家分析了不同商業農場環境中7,000多個豬叫聲。通常研究不斷進行時,結果往往不會得到科學界以外的關注。然而,當結果與社會或行業相關或有趣時,這種情況就會改變。Elodie Briefer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就是一個例子,他們透過豬的叫聲以自動識別豬隻情緒狀態的可能性。任何常花時間在養豬部門中的人,很快就能識別出不同的叫聲以及發生的環境狀況。當小豬被母豬壓死時發出的尖叫聲會讓任何豬農跑去救小豬。仔豬在很多情況下都會尖叫,但躺下時發出的具體聲音是非常具有辨識度的。         辨別豬隻叫聲顯然有助於農場管理,因為它提供有關動物經歷的訊息。正如研究報告中所告知的內容,豬隻叫聲也包含他們情緒狀態的訊息,因此也包括豬隻的福利。雖然有些聲音不相同,但其他聲音仍以微妙的方式變化。過去20年前所進行的研究結果已經表明,仔豬於去勢期間的尖叫聲與其他仔豬的尖叫聲不同,如:被約束時。儘管疼痛或不痛時,仔豬看起來隨時隨地都會叫,但透過聲音分析表明,在沒有局部麻醉的情況下去勢時,尖叫聲有所不同並且更加強烈(大約 99分貝)。         透過新方法來分析聲音參數可以查看更多細節並自動識別豬隻。這篇研究報告著重於對聲音進行不同的分類方法,以及如何根據豬隻情緒來解釋這些聲音。新穎之處在於他們研究各式各樣不同年齡組與不同背景狀況下豬隻的各種聲音,這是在農場進行可靠的檢測中重要的一步。其中一種方法(使用演算法的神經網絡)在識別豬隻叫聲方面表現出高準確性。因此,這種方法似乎很適合開發一種自動識別系統,可用於農場以指示動物福利。         如果在農場實施自動檢測系統,它可以提供每個欄位豬隻詳細即時訊息,並警告擠壓或騷動等危急情況。某些聲音形式的分析已經存在,以深入了解動物福利,例如:簡單的監測屠宰場的分貝水平,或是更複雜的透過檢測豬隻咳嗽以更好的管理呼吸道疾病。透過Briefer博士和她同事的研究,這些工具有望擴展到更多的變化,包括負面但也正向的經驗。【延伸閱讀】- 提前掌握母豬健康狀況 AI養豬系統應用商機8億
【減量】採用現有的緩解策略可以實現2030年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的目標
2023/01/30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上所發表的研究中,肯亞國際畜牧研究所馬津吉拉中心(Mazingira Center)與世界各地頂級研究機構的數十位專家一起審查數百項 減少反芻動物產品和腸道甲烷排放的相關研究。該研究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的Alexander N. Hristov所發起。他們發現,家畜生產可以協助實現2030年的1.5°C目標,前提是充分採用已確定的有效產品為基礎並且使用最佳的緩解策略。然而,由於對畜產品的需求預計將會增加,科學家們警告若要於2050年都保持1.5℃目標,需要採取額外的策略,目前的策略只能滿足短期目標,但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以制定滿足長期目標的策略。         腸道發酵是反芻動物的消化過程,微生物在消化道或瘤胃中分解和發酵食物。而此過程產生甲烷作為副產品之一,並透過打嗝排出。世界上超過30億的反芻動物會排出甲烷,佔全球人為甲烷排放量的30%。家畜產生的動物性蛋白中,反芻動物提供大約一半。在佔世界84%人口的中、低收入國家,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通常低於建議標準。這些國家的反芻動物在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並提供許多其他好處,例如:勞力和可作為燃料和肥料的糞尿。相比之下,在高收入國家中,動物性蛋白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建議量。由於反芻動物的多種用途及其在永續性發展目標的貢獻,作者們主要專注於研究在不降低動物生產力的情況下減少其腸道內甲烷的產生。         他們確定三種策略,分別為:增加採食量、降低草成熟度,以及增加精料的餵飼。此三種策略不僅可以將每單位肉類或牛奶的甲烷排放量平均減少12%,且可同時提高動物生產力。另外,他們還確定了五種補充劑,不僅可以平均減少17%的產品排放,還可以平均減少21%的甲烷排放量,並同時保持動物生產力。這五種補充劑包括:甲烷抑製劑、油脂、油籽或硝酸鹽以及餵飼含鞣質的草料。         作者還研究了策略的實施如何有助於減少全球、歐洲和非洲家畜的甲烷排放量。結果發現,在歐洲,全面採用最有效的策略可以實現2050年的目標。相比之下,在非洲即使可以實現大幅減少排放量,所確定的策略仍不足以完全實現2030年或2050年的目標。其原因為非洲人口和每人對動物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因此導致家畜生產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然而這項預期增長仍低於歐洲每人對動物產品的需求。         此研究顯示部分策略可以減少反芻動物腸道內的甲烷排放,這有助於實現到2030年全球的1.5°C目標。但由於不太可能在2030年之前完全採用最有效的策略,並且透過已確定的策略到2050年可能仍然無法實現目標,因此還需要提出其他減少甲烷排放的方法。【延伸閱讀】- 添加紅海藻(Asparagopsis)添加劑可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量
推廣食農教育 農委會公布研提機制廣邀提案
2023/01/19
繼食農教育法在民國111年5月4日公布施行,農委會今天公布112年食農教育推廣及創新整合計畫徵案簡章及相關作業原則等研提機制,歡迎各界於5月15日前提出計畫向其申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發布新聞稿指出,為攜手各界推動食農教育,落實食農教育法,今天公布「112年食農教育推廣計畫徵案簡章」、「112年食農教育創新整合計畫徵案簡章」及「農村產業跨域計畫及農村區域亮點計畫研提及審核作業原則」,促進全民共同參與。         農委會表示,相關補助規範及申請期限等資訊,可至農委會食農教育資訊整合平台查詢,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推行食農教育補助作業原則」第6點,於5月15日前檢具計畫向農委會申請。         農委會說明,食農教育推廣計畫自106年開始推動,截至111年已完成教材教案407套,辦理體驗活動688場次,課程及體驗活動計6萬2234人次參與。【延伸閱讀】- 食農教育法三讀 政府學校等機關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
日本京都的零塑膠自然生物降解肥料 X  智慧農業技術
2023/01/18
水稻施肥最常見利用一種外層由薄塑膠殼包覆且可日漸溶解的肥料資材。然而這類塑膠殼一旦流入河川中容易造成環境問題。近年來,零塑膠的環保意識抬頭,如何解決農業耕作因塑膠資材所造成的海洋汙染則當務之急。         日本京都鄰近北部之處,由14位農民自行組成的京北水稻協會,研發一種硫磺製的自然生物降解肥料。該協會利用鄰近的20公畝田為試驗農田,實驗這項硫磺特製的自然生物降解肥料的可行性外,還導入最新可偵測土壤的肥沃性且可自主掌握最佳肥料使用量給予施肥的自動化設備,其成效相較往年減少了15%的施肥量,且作物不失原先產量與口感。         除此,該協會還應用智慧型水資源管理系統,只需智慧型手機操作水門與水位測量,讓農民大幅減少了來回巡田的次數與時間。而今年特別委託廠商特製可提升硫磺覆蓋肥料的有機成分,並在減半化學肥料等條件下,期盼藉此生產出京北風的特殊栽培米。         在面臨農業高齡化,人手不足的挑戰下,這項新技術與新型態耕作方法,預計能更加因應友善環境、經濟成本面向的期待,同時也滿足消費者對於農作物安全安心的新需求。【延伸閱讀】- 利用農業廢棄物製造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最新全球暖化策略報告書
2023/01/13
日本農林水產省於2022年度公開最新全球暖化策略報告書,此報告書,由日本全國行政機關(都道府縣)協力下,彙整了以水稻為主,其果樹、蔬菜、花卉、家畜等主要受到影響領域,以及各地農業生產現場受到氣候暖化影響下所造成的高溫損害和相關因應措施。其內容除作為2021年修訂「農林水產省氣候變遷因應計畫」擬定措施一環外,同時提供各地推廣指導員和相關行政關係者作為研提相關計畫之參考。其最新全球暖化策略報告書重點摘要如下:         在全國各地,水稻抽穗期後容易因高溫產生白色未成熟的穀粒,為抑制其狀況發生,須徹底進行灌排水管理、適當時間移植與採收、導入耐高溫品種。(耐高溫品種種植面積:16萬1千ha;種植比例:12.4%) 果實肥大期容易因高溫讓葡萄、蘋果產生著色不良與延遲,以及造成溫州橘產生日燒和浮皮等現象。為因應著色不良和延遲對策,導入著色優良品種或無須在意著色的黃綠系品種。在日燒方面則採取樹冠上部和表層摘果,另用植物成長調節劑防止浮皮現象發生。         番茄容易在採收期因高溫造成著花、著果不良、不良果的發生。草莓則容易在花芽分化期因高溫容易造成分化延遲。因此,善用遮光資材、導入細水霧冷氣和循環扇等設備,以因應著花、著果不良、不良果的發生。此外,為促進花芽穩定分化,則導入新品種與頂端冷卻處理。         菊花容易在開花期因高溫導致花期提早、延遲或變形。因此為了穩定開花期,善用遮蔭和電照控制日光,並利用熱泵降溫,導入耐高溫新品種。         乳牛容易因高溫影響乳量和乳成分,因此在牛舍導入送風、換氣和細水霧空調設備。 2022年最新全球暖化策略報告書-詳盡內容URL 【延伸閱讀】- 日本2022創新農業戰略研究報告
資誠:企業加速數位轉型 建立新競爭優勢
2023/01/12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擔任2023年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的創始夥伴,今年主題為「駕馭逆風 刷新未來」,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長盧志浩於會中發表專題演講,探討臺灣中小企業面臨的數位轉型痛點,以及企業如何將挑戰轉化為商機,建立新的競爭優勢。         盧志浩表示,受國際局勢變化、疫後消費型態改變與供應鏈震盪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企業面臨的挑戰遠比過去更加複雜且瞬息萬變,企業領袖必須重新思考自身企業運作模式、定位企業全新價值,並加速數位化,保持企業敏捷性及快速調整能力,才能迎接各種挑戰。         缺資源、缺人才,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痛點,為協助中小企業找到合適的數位轉型方向與工具,資誠2022年持續進行《台灣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報告》,針對批發與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金屬製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農業等6種產業,分析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目的、數位工具使用現況、轉型過程挑戰以及所需資源等。同時呼應全球2050淨零排放宣示的趨勢,納入淨零碳排議題。         根據此調查,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投入數位化發展,僅有8.8%的中小企業在過去兩年沒有投入數位化費用,相較去年減少18%;而整體投入數位化費用的金額集中在「50萬以下」,佔比超過六成(63.3%)。         然而,81%的台灣中小企業在轉型時至少遭遇一項以上的挑戰,主要挑戰包括經費不足(35.6%),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33.7%),以及缺乏對市場和客戶資料的深入分析(18.9%)。值得注意的是,「缺乏數位技能和人才」也是2021年的最大挑戰,可見,人才議題持續成為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過程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盧志浩分析,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陸續投入數位轉型,主要受到同業成功經驗分享、各種典範案例啟發、政府計畫吸引與消費者習慣改變等推波助瀾。然而,隨著中小企業對於數位轉型的投入程度擴散,所面對的新挑戰也與過去不同,數位轉型所需要的資源投入遠比中小企業預期的要高,所需花費諸如人才、數位工具或相關管理營運皆需要固定的成本投入。         盧志浩表示,當企業投入各種數位工具後,即開始產生各種數位化資料,因而面臨數據應用與分析能力的挑戰,尤其企業多數最終希望轉型能帶來實際業績與成效,如何具備專業分析與規劃能力,把市場和客戶資料應用在其企業營運規劃或銷售,亦為一大挑戰。         本次調查依據數位工具的使用數與數位化帶來的營收成長,將中小企業分為「啟動、探索、專注、領先」四種類型。 一、數位啟動者(佔43%):工具少,成效低,採用了少量的數位基礎工具來維持日常的基本營運,因為數位化獲得的營收成長幅度皆不高。 二、數位探索者(佔40%):工具多,成效低,抱持開放態度,已經開始嘗試使用多種的數位工具,但因為數位化獲得的效益也不高,正處於探索與尋找根因階段。 三、數位領先者(佔10%):工具多,成效高:已取得初步的成功,將要持續深化數位創新,把成功經驗複製在更多地方。 四、數位專注者(佔7%):工具少,成效高:已經找到指定的數位工具,並對齊企業經營上所需,為企業帶來穩定的效益。         打造數位成功方程式的五大關鍵盧志浩表示,透過上述的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整體樣貌可知,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仍然處於啟動者和探索者的階段,需要更多的時間摸索數位轉型的成功之道。而打造數位成功方程式,有五大關鍵要素,分別為: 一、數位策略架構:成功的數位轉型需要清楚的策略架構,並且有清楚的轉型目標,以及清楚的衡量成功,才能讓企業團隊朝一個方向前進。 二、數位程序:企業必須重新調整各種營運決策方式,運用數位所帶來的資料於商業場景中,才能建立新的數位方法。數據和技術是取得獨家洞察的關鍵,透過獨家的洞悉企業可以擬定不同的對應方式,造成競爭的差異。 三、投入資源:數位轉型該由誰發起,也會對成功有不同的影響。由高階主管發起的優點是失敗容忍度高、資源掌握度高,但缺點是數位技術掌握度低、策略斷層無法落實。由員工發起的優點是想法多元、技術掌握度高,缺點是與公司發展策略不一致、風險意識不高等。 四、數位夥伴關係:成功的企業整合了四大生態系統,也可以選擇一個作為開始;包括客戶解決方案生態系統、數位化營運生態系統、技術生態系統、人才生態系統。 五、創新價值:透過數位轉型能夠創造新的價值認同,讓團隊能夠持續的發揚光大,數位轉型最終成為由下到上的共識與共同努力的方向。         盧志浩強調,面對市場需求減緩、全球淨零碳排浪潮、消費型態改變與勞動力不足的挑戰,數位轉型已經是勢在必行。對於許多中小企業而言,數位轉型意味著企業轉型,從組織架構、人才、流程、技術架構等都將有重大變動。相較資源豐富的大型企業已經啟動轉型增加競爭優勢,中小企業更需要加緊腳步,面對缺乏資金、規劃能力、數位技能等挑戰,以數位轉型因應經營模式以及市場變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邁向永續經營。【延伸閱讀】- 拜耳將與微軟成為數位農業合作夥伴
農業脫碳!AI、自動化的先端技術X日本綠色糧食戰略發展
2023/01/07
受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全球暖化的巴黎協定等國際趨勢的驅動下,主要大國的農業政策紛紛起了重大的變化。例如:歐盟於2020年訂定從農場到餐桌策略(Farm to Fork)之糧食暨農業戰略,目標至2030年為止農藥使用量與每人食品廢棄物減半,美國拜登政府則是全力投入脫炭措施。另外,全球共同面對烏俄戰爭所帶來穀物與肥料等穩定調度問題產生。         而日本方面,包括環境保全等議題在內,日本農業一直以來雖說以多面向發展為自處,在脫碳與有機農業相關議題上鮮少有明顯的投入與進展。然而,根據2020年度調查日本農業所產生溫室排放氣佔全國排出量4%,除此,平均每人因化學肥料所產生氮排放高達國際平均值的2倍之上,以及有機農業之耕作面積比例僅0.5%。為了改善上述情況,日本政府自2021年揭示綠色糧食戰略,並於隔年2022年正式施行,高度應用AI、自動化機器人等先端技術,實現2050削減農藥與化學肥料、提升有機農業耕作面積之目標。以下介紹執行相關技術與成果案例: 智慧農業X有機農業生態系發展         農藥與化學肥料減半目標,雖有利於有機農業生態系發展,但在不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容易助長雜草叢生,造成農家沉重勞動力負擔,其有數據顯示平均除草的作業時間高達五倍之多。為解決除草繁瑣過程,由前日產汽車的工程師設計,委託東京農工大學組裝,開發「合鴨除草機器人」。這台自動化設備取名發想來自有機耕作的合鴨農法,其獨特設計可抑制雜草繁殖,可由太陽能儲備電力,手機APP設定操作,其效能平均除草時間的1/3,且因田地而異可降至2成以下。截至2022年為止全國農家共配有210台,自今年度(2023年)起則由井關農機負責銷售。若來到日本知名的稻米盛產地-新瀉縣長岡市的綠色有機農場也可看見這台自動化設備在田間運作身影。 AI X 農業數位化整合平台         隨著深度學習的AI影像判斷技術急速成長,可從作物的葉片的影像即可快速診斷作物病蟲害,能以最快速度抑制防止病情蔓延,降低發病的可能性,達到避免農藥使用的可能性。         對此,由日本農業暨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農研機構)和法政大學共同研發番茄、小黃瓜、茄子等共計12種品項的影像病蟲害診斷系統,目前透過官方的農業數位化整合平台(WAGRI),提供民間所使用。這項系統可高度因應白粉病和青枯病等主要病蟲害,依照作物蒐集幾千到五萬張的影響透過AI學習判讀,其大部分準確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其他應用AI技術上最具代表尚有水稻飛蝨類害蟲預測和溫州橘糖度預測等。【延伸閱讀】- 日本農山漁村發展措施-永續發展目標
弘光科大淨零碳排環境永續 攜手長者成果交流
2023/01/05
弘光科大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2邁向淨零碳排社區實踐永續環境」成果交流研討會,專家分享實踐永續發展的經驗,社區長者也參加,了解地球面臨暖化問題及永續發展重要性。         弘光科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智科院院長黃文鑑表示,他與團隊推動低碳、生態、節能、綠電的宜居環境,在學校附近的沙鹿興安社區、清水好生活愛護關懷協會、梧棲下寮社區執行環境永續計畫。邀請社區長者參加成果交流,以居民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改善計畫,讓淨零碳排的計畫實踐更透徹。         黃文鑑說,也邀請台灣海口腔文化協會理事長蔡佳君,分享年輕人如何運用創意及專業改善梧棲區下寮社區環境;暨南大學特聘教授陳谷汎跟居民分享低碳循環型茭白筍產業的推動跟願景;彰化師大生物系教授姜鈴主講「負碳」漁業的友善養殖永續發展。         蔡佳君與團隊在下寮社區修繕改造老屋,利用建材廢棄物,發揮到最大的功能與效益,設置風力太陽能發電路燈,讓年輕人運用專業造福長輩生活。         姜鈴播放大自然遭受到風災、森林大火、乾旱的影片,告訴民眾地球也在呼吸,呼籲要做碳中和,更要做到「負碳」。她指出,維持海洋的豐富資源,最好是養貝殼、藻類,用食物鏈方式進行生態養殖,不但節水、不用飼料,在貝類外殼生長過程,吸收二氧化碳作為養分,可達到「負碳」。         陳谷汎則說,導入低耗能LED燈,幫助南投農民栽種茭白筍,不僅節能,還可減少光害,也促進在地農業發展朝向更友善、更智慧的方式生產農作物,同時創造更多青年返鄉工作。【延伸閱讀】-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現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為重要的負碳排放技術
【減量】荷蘭透過循環糞便處理系統減少牛舍的氮排放量
2023/01/04
根據歐盟統計局資料顯示,歐盟農業部門的氨排放量約375.1萬噸,佔所有氨排放總量的94%,其中酪農業佔農業部門的47%。另外,歐盟農業部門氧化亞氮與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相當於4.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其中,酪農業佔2.2億噸(約47%)。根據歐盟於2021年生效的《歐洲氣候法》,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較1990年減少55%,這也意味著農業部門也需要採取相關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荷蘭乳製品合作社-菲仕蘭康柏尼(FrieslandCampina)與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及農業科技公司Lely就關於減少乳牛場氮排放的示範計劃展開合作,該計劃將在荷蘭所有省分的牛舍安裝約96個Lely Sphere系統,以減少乳牛場的氨排放量。Lely Sphere系統是一個循環糞便處理系統,透過改良牛舍地板、糞便機器人Discovery Collector、空氣抽取裝置N-Capture、肥料筒倉等四個裝置進行運作,可分離牛隻的糞便和尿液,並將氨轉化為有價值的肥料。         首先,改良過後的牛舍地板能夠將糞便與尿液分離,尿液會穿過地板,而糞便會留在地板上,地板中還有負壓系統能防止氨氣進入牛舍。接著,內建傳感器的糞便機器人會定期運作,像吸塵器一樣把牛舍地板上的糞便清除,同時從後方加壓噴水清潔地板,讓牛舍內更加乾淨。當機器人被填滿時會自動到糞坑中傾倒,並繼續清理牛舍;因此,乳牛的蹄能夠保持乾淨與乾燥,發病率也降低50%,這不僅改善乳牛的健康,也是減少氨的第一步,因為避免牛的糞便與尿液混和,可以減少氨氣的產生。由於糞便機器人會將所清理的糞便傾倒的糞坑中,故糞坑內的氨氣會連同牛舍空氣中的氨氣、硫化氫和甲烷透過空氣抽取裝置過濾、捕捉氨,並將其轉化為另一種氮化合物-胺,它可以做為化學肥料的替代品。過濾後的空氣透過空氣抽取裝置流出,讓牛舍保持自然通風,乳牛居住的空間與農民的工作環境變得更安全、更健康。         透過糞尿分離裝置可以讓農場擁有不同成分的肥料,包含尿液(儲存在地板下方,含有大量的鉀)、糞便(儲存在糞便機器人傾倒的糞坑中,含有有機氮與磷酸鹽)與礦物氮肥(以硫酸銨或硝酸銨的形式儲存在肥料筒倉中),農民可以根據作物的需求,在土地上進行精準施肥,減少對化學肥料的使用量。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透過Lely Sphere系統可以將牛舍的氨排放量減少70%。實際測試結果顯示,每頭乳牛每年可以捕獲10至20公斤的氮,這套系統也在2021年獲得荷蘭官方的任可,並列入荷蘭氨和畜牧業法規(RAV)清單中。         該示範計劃旨在讓農民能夠使用Lely Sphere系統,菲仕蘭康柏尼合作社會提供資金協助,荷蘭合作銀行則會提供優惠利率,而Lely公司則會給有意願安裝系統的農民折扣。他們相信這些措施能帶動國家與地區當局採取行動,並提供必要的資源協助酪農業的永續發展。比起讓酪農減少飼養量,並給予補償的政策,政府不如投資在創新研究與技術上,刺激畜牧業的永續發展。【延伸閱讀】- 英國於農業活動改善空氣品質的策略—減少氨排放
【綠趨勢】 RWE和SolarDuck合作開發海上浮動太陽能電板
2023/01/03
德國萊茵能源公司(RWE)與荷蘭/挪威公司SolarDuck將合作海上浮動太陽能計畫,由SolarDuck開發的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打開太陽能技術一扇新的大門,並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土地缺乏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利用風力渦輪機之間的空間,將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結合海上風電場,可更有效地利用海洋空間進行發電。         將太陽能發電場帶到海上需要承受強風、大浪和腐蝕性環境等惡劣條件的技術,SolarDuck已獲得必維國際檢驗集團(Bureau Veritas)頒發的全球首項海上浮動太陽能認證;獨特的三角形平台,可漂浮在水面幾公尺以上並像地毯一樣隨著海浪浮動,保持關鍵電子零件乾燥、清潔和穩定,並確保半潛式結構的完整性,且可用最少的維護來安全操作。         為了加速該技術的發展,RWE將在 2023年投資SolarDuck在比利時奧斯坦德近海,名為Merganser的海上試驗計畫,預計容量為 0.5千瓩(MW)。Merganser計畫將提供重要的第一手經驗,希望在2023年起將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加速商業化。         RWE再生能源的離岸風力發電首席執行官Sven Utermöhlen表示,RWE一直在尋找創新的方法提高海上可再生能源的生產,希望與合作夥伴SolarDuck一起進一步探索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對平均風速較低但太陽輻照度高的國家帶來機會,並透過SolarDuck計畫獲得高度創新的海上浮動太陽能技術的經驗,為加速能源轉型做出貢獻,對海洋生態產生積極影響及協助整合能源系統。         SolarDuck的首席執行官 Koen Burgers 表示,SolarDuck將太陽能帶入了下一個領域——海洋,在惡劣的北海條件下,SolarDuck 的技術將可使在世界上幾乎任何地方部署該技術,並透過與強大的合作夥伴RWE合作,共同努力實現使世界電氣化的願景。雙方的長期合作目標是讓SolarDuck的技術用於RWE規劃於荷蘭風電場Hollandse Kust West(HKW)的離岸風場計畫。【延伸閱讀】- 透過太陽能與風能等低成本技術來阻止全球暖化
高雄智慧城市奪國際大獎 農業數位創新獲肯定
2022/12/29
高雄市推動智慧城市,農業局以農來訊服務廣大農民的「農業免問天!一手掌握農情資訊」,在「2022數位政府服務創新獎」競逐中,擊敗南韓、新加坡等國家,獲亞太區首獎。         農業局今天新聞稿表示,全球頂尖資訊科技研究及顧問機構Gartner公佈「2022數位政府服務創新獎」,包括高雄市政府、台北市政府,以及南韓、新加坡共同入圍最後決選,高雄市脫穎而出,成為今年亞太地區最佳的政府服務創新應用。顯示高市府投入智慧農業,為辛苦農友分憂解勞,成果獲專家及民眾雙重肯定。         農業局農務管理科表示,經由高雄市首創、免費入門的農來訊,讓「農業免問天!一手掌握農情資訊」,透過產銷數據視覺化,經由補助計畫及推廣媒合,協助農友建置IoT監控田間微氣候、智慧農機及作業智慧管理系統等客製化的智慧服務,讓農民透過人手1支智慧型手機取得服務。         另外,農業局也提供「好農無限+」的即時人力媒合平台及高雄首選電商平台,從產到銷全方位協助農民智慧升級,有效提升耕地利用,積極解決生產規模小、農業人力不足困境,打造從田間生產環境監控、作物產期管理、農業人力募集到電商銷售平台的一條龍服務。         農業局長張清榮說明,智慧農業是高雄智慧城市重要一環,除首創「高雄農來訊」服務,更從智慧生產、智慧環控、智慧服務及創新應用4大面向,補助及輔導農民解決投入生產痛點。過去2年推動40個案場、耕地面積超過500公頃,包含芭樂、玉荷包、水耕蔬菜及檸檬等25種不同作物,讓農民智慧化,也吸引青年返鄉。         隨AI、環控等應用逐漸成形,未來也將積極面對極端氣候、2040農業淨零排放挑戰,結合淨零、ESG等當前重要課題,創造永續進而獲利。         依農業局提供資料,總部位於美國的Gartner(Gartner Inc.)成立於1979年,研究範圍涵蓋全部資訊科技產業,為資訊科技專業智庫機構,提供的資料庫是許多企業決策時重要資訊。每年舉辦的金融、政府等領域服務創新獎,將全球分亞太、北美、歐洲三大區域,由同領域專業人士投票選出各區域首獎,並提供一個成果分享平台,促進智慧服務及應用蓬勃發展。【延伸閱讀】- 產業追蹤/科技助攻 農業發展再進化
產業追蹤/科技助攻 農業發展再進化
2022/12/27
氣候變遷影響糧食安全,台灣農業除面對氣候問題,少子高齡化也直接衝擊農村生產力。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台灣農村人口逐年老化,台灣農業就業人口65歲以上占比逐年增加,近二年老農占比近20%,而整體農業就業人口較30年前少了一半。極端氣候頻率增加,農作物遭颱風、雨害、旱災或高溫等逆境傷害也增多,對於農業總產量及農業損失影響甚鉅。農業因天災致損金額,每隔幾年就創新高。        為解決農業困境,透過各界攜手,應用台灣堅實科技力,為農業找解方,如智慧感測守護農地微環境,將老農經驗化為專家智慧,引進農務智動化,讓農畜廢棄變身能源,涵養農村,還綠大地。        智慧農業可為經驗缺乏者建立田間數據資料庫,提供農事標準流程與智動生產協作,如智慧生產的數位服務,讓勞動力缺少者,提供如協作載具、省力輔具等設備作智動生產協作,同時也能達到減碳淨零化,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廢棄物循環利用,掌握農業碳權,滋養沃土、永續不息。結合ICT與機器人技術實現省工與提高產值,提供消費者信心,讓工作者免於辛勤工作和危險工作,提高生產收穫,實現自動化與無人化,實現所有人都容易從事的農業。        結合科技和農業,關鍵的因素是「數據」。過去農業的數據都在長輩身上,他們用嫻熟經驗判斷何時插秧、收割,若想幫助年輕人從農,就要將長輩的智慧化作AI來掌握氣候、土壤、施肥等關鍵數據。有了數據之後,就要再進一步發展商業模式。尋找好的商業模式會讓農民獲利及增加市場競爭力,提高導入新科技。        例如丹麥養豬產業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丹麥只有500萬人,卻有2,200萬頭豬,產值媲美台灣的台積電,主要是運用感測與科技進行養殖,從飼料多寡與成長速度進行分析比對、用智慧切肉控制屠宰部位、將豬的排泄物從沼氣再轉化為天然氣,沼渣又種牧草等,形成永續循環。        技術和成本是導入智慧農工面臨的二個問題,降低成本,讓技術有高性價比,讓農民願意接觸新的科技,才能真正將智慧科技導入農業生產裡,如畜舍掃地機器人是很好的例子,大家不願意做的豬舍清潔,利用機器人來做,引進很多國外技術,在台灣環境再做改善,就可以快速把技術移轉給農民來使用。        除降低成本外,另一方面是提高產值,農業是最有可能從淨零碳排中獲益的產業,在未來的碳交易中成為提供者、碳交易的獲利者,可以讓農業產值最大化。        工研院與有「檸檬王」之稱的永大食品合作,將檸檬皮廢渣萃取轉化成純露、精油與高價值果膠等材料,而檸檬酸屬於有機酸可以改善土質,檸檬皮亦可讓乳牛食用,泌乳味道更有風味;不僅如此,過去畜牧業及工業排出的甲烷,約占溫室氣體的十分之一,升溫效果是二氧化碳的30倍,但乳牛吃了檸檬皮後減少近20%。        科技結合農業要把所有單點串成面,甚至串成生態系,才能加強農業韌性,也能改變年輕人對農業的看法,讓他們對農業有更多的想像,農業是有韌性的產業、對環境友善、在碳交易上也有收益,不是只有種田,更能發展青銀共創的智慧AI。        台灣農業規模雖然不大,但如果把智慧農工做好,就能讓技術出海,前進東南亞等國家,為台灣創造商機。自然是生生不息的循環,科技則可幫助生生不息持續下去。工業相對較難負碳,但農業卻有機會做到負碳,只要能循環就能減碳,更有機會做到固碳,把農業提升到另外一個境界。【延伸閱讀】- 日本智慧農業最前線-利用科技改變農業經濟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