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主題專區
要進行溫室氣體減量,首先需瞭解排放情形,包含排放源、排放係數,透過精準掌握農產業碳排資訊,針對熱點投入資源進行滅量工作,建立低碳的耕作與養殖模式,推動農機電動化與設施設設能效提升,建構低碳農業。
全部主題
國際間以生質能為主的負炭技術發展趨勢
2023/05/10
為實現溫室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和吸收達平衡碳中和的狀態,對於長期依賴化石資源來說勢必掀起一場全球能源大變革。雖為如此,從目前企業現況來看,減緩CO2排放技術面上仍尚未成熟。為了補強這一點,減緩GHG排放的負碳技術則佔了關鍵角色。 加上,為降低目前大氣中累積的CO2濃度,長期性負碳技術更是不可或缺。   有關負碳技術包括沿海藍碳、岩石風化、空氣捕捉、植樹造林和土壤碳儲存等方式。不同技術面上有不同層面需思考的問題點,因此相對必須把環境特性或預算成本納入綜合考量。   其中,應用農田、森林和海洋生質能的負碳技術與其他技術相比,對環境的影響和成本更低,再從有效利用農業資源的角度來看也為重要技術發展項目。 對此,由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開發中心(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針對由農地、森林、海洋生質能的負碳技術進行相關調查與整理,其包括國際間趨勢動向和未來推動研究開發議題,以及負碳技術的社會面與經濟面等應用。 以下綜整本次研究調查概要 : 歐美國家相當重視負碳技術重要性,目前有諸多負碳技術的相關計畫項目正在進展中。不僅作為CO2碳匯減緩技術,同時強調因應氣候變遷面向。 日本未來預計執行研發議題項目有: 全球暖化進展過程中CO2的吸收與排放 以「共效益」(co-benefit)的觀點進行研究 碳循環環的綜的綜合評價 提升植物的環境適應力 提升植物的產量 生物質能的再生循環應用與評價 生物機能的應用搭配工程項目應用技術以以緩和和適應兩面向作為綜合評估。 關於落實於社會應用面,由於每個地方具備特性不同,例如環境生態系或在地產業等所衍生問題等,因此在社會面與經濟面等面向須以綜合性評估。 藉產官學的鏈結更加具體執行農地、森林與海洋等領域相關研究項目。未來納入長期視野,並更大幅度推廣相關活動,以實現碳中和 【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之綠色成長戰略(農業領域)
小袋鼠糞便可能是減少乳牛甲烷排放的關鍵
2023/05/08
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貢獻者,使大氣升溫的能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 30 倍,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有一半以上來自農業,由牛羊等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先前已有研究提出了利用海藻、熱帶植物和魚油等牛飼料添加劑,可以防止牛胃中的細菌在消化食物時產生甲烷。另外亦有化學細菌抑製劑和疫苗的相關研究,不過,由於細菌抗藥性、疫苗作用對象無法適用全球不同類型的牛種,及對乳牛其他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產乳量減少等問題,還需要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來減少甲烷排放。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一種在袋鼠腸道中發現的細菌,因為先前已有研究顯示袋鼠微生物不會產生甲烷,而是產生乙酸,而近一步的研究中則發現,這種細菌只存在於小袋鼠身上。由於無法分離出可能產生乙酸的特定細菌,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從袋鼠寶寶的糞便中培養出來的混合培養物,並設計了一種人造瘤胃,用於模擬牛的消化,將培養物加入模擬牛胃中後,發現產酸細菌能夠在幾個月內以與產甲烷微生物相似的生長速度取代牛胃中原本的產甲烷微生物。在那段時間裡,模擬瘤胃亦沒有產生甲烷。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在乳牛身上進行測試,以確認實際應用的可能性。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生物催化與農業生物技術》(Biocatalysis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期刊。【延伸閱讀】- 荷蘭WUR研究顯示以蘆筍藻作為乳牛生成甲烷的抑製劑並非毫無風險
農業因應氣候變遷!日本農研機構建構 AI 人工氣象室
2023/05/05
概要   為因應氣候變遷對於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日本農研機構與民間企業、公家試驗研究機關、大學與法人單位共同鏈結合作,以作物生產為目的研發各項新技術。 而本次研究為以最精密方式複製作物栽培環境與可模擬人工氣象「栽培環境模擬裝置」,內建可連續取得大小與顏色等作物性狀的「自動測量裝置」,建構了AI人工氣象室,並與網路資訊情報等研究基礎相結合應用。本研究基礎可以精準在任 何栽培環境推估作物的採收時期、產量、品質,取得最佳栽培方法與育種相關研 究資訊。   AI人工氣象室與超級電腦「紫峰」相互鏈結,不僅可利用作物環境反應數據進行深層學習(AI 解析),包括農研 機構數位整合 DB 等作物基因資訊與情報等各種農業數據皆可分析。另外,考量 網路資安等安全性,導入安全性高的網絡存取環境,民間企業、大學、公家試驗 研究機關、JA、產地等外部機關皆可安心透過遠距操作。 研究內容與意義   AI 人工氣象室具有以下兩大強項 1. 應用 AI 人工氣象室可取得精密作物環境反應數據   AI 人工氣象室中最重要的栽培環境模擬裝置,可依照不同季節複製相同的 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濕度,加上自動測量裝置設置灌溉與液肥循環功能, 以及兩台以上作物攝影機,透過上述組合,AI 人工氣象室無須面臨開關問題,皆可在一定時間間隔解析取得影像與感測資訊,並可連續性計算測量出作物性狀。藉由 AI 人工氣象室之應用,儘管在不同季節皆可因應不同栽培環境解析出所反映出的作物性質。 2. 可鏈結遠端操作進行 AI 解析與共同應用   AI 人工氣象室連結網路並與超級電腦「紫峰」連動,不僅農研機構包括民間 企業等單位皆可透過遠距操作快速解析作物環境。而 AI 人工氣象室所取得 作物環境反應數據透過高速網路遠距操作, 即時轉送至 AI 解析平台,讓獲 取的作物環境反應數據可透過深層學習(AI 解析)出作物性狀外,亦可讓農研機構數位整合DB的病蟲害、氣象、遺傳資源與基因資訊等各種農業數據複 合式的解析。並讓外部機關單位可遠距操作解析。另一方面在考量網路資安 安全導入安全性高網路存取環境。  預期效益與未來展望   為研發可因應氣候變遷與緩和之作物,藉由本研發系統應用與民間企業相互鏈結,可快速且有效研發各種因應各種環境適應品種與栽培技術,並加速新型作物育種研發。加上,可技術性控制作物的二氧化碳與甲烷等溫室氣體排放,有助於氣候變遷緩和因應技術之研發應用。包括農研機構數位整合DB等多項與大量農業數據連動與分析,期待未來效應用與解決在生產、流通、消費等層面。【延伸閱讀】- 以模擬工具來預測病蟲害傳播
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召開 推進淨零碳排合作商機
2023/05/04
農委會今天與澳洲農業部在台灣召開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加強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等面向的交流;3日將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推進合作商機。   農委會發布新聞指出,第18屆台澳農業合作會議今天在台灣召開,本次主題為「氣候變遷、永續及為未來貿易做好準備」,雙方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韌性」、「農業淨零及永續策略」及「以農業促進台澳合作」等面向,探索農業淨零政策、科技合作及投資新契機。   農委會轉述澳洲農業部在會中表示,近年來澳洲農業深受極端氣候影響,正積極推動整合農業與氣候變遷的國家方案,期盼與台灣針對農業淨零與確保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相關國際活動議題發展等進行交流。   農委會並說,在本屆農業合作會議之後,雙方將接續於3日在雲林召開台澳農業商業論壇,邀請台灣與澳洲農漁畜相關公協會業者分享如何實踐農業淨零碳排的案例與策略,促進雙方在農業減碳技術的投資商機。   農委會補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台澳雙方是彼此在經濟復甦及維護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援夥伴,兩國農業部門自2004年召開「台澳農業合作會議」,旨在強化雙邊農業關係,增進彼此農業及貿易政策理解,並開展創新技竟術發展、食品安全及糧食安全等面向的合作商機。   另外,近年來台灣與澳洲在植物品種權檢定技術調和方面有顯著進展,透過雙方簡化申請程序,節省兩國業者及檢定機構的時間、成本及資源。【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淨零碳排所採取措施
以生物工程植物作為空氣淨化的居家幫手
2023/04/24
許多人都聽說過在家中種植植物有助於淨化空氣,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生物技術新創公司 Neoplants 開發了一種基因工程的黃金葛(pothos)名為Neo P1,可做為居家空氣淨化的幫手。   黃金葛這種植物擅長去除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C),而Neo P1專門設計用於捕獲大量四種毒性最強的 VOC,即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添加到植物DNA中的基因會使它產生特定的酶,將這些化合物轉化為植物可以使用的無害物質。其中,甲醛被轉化為果糖,而苯、甲苯和二甲苯則被轉化為氨基酸。市售的空氣淨化器在捕捉懸浮顆粒物質(例如火災產生的煙霧)方面雖已做得很好,但利用其捕捉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則更具挑戰性。   Neo P1套組包含了含有生物炭的特殊土壤,其中生物炭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生長環境,有益微生物每月一次以稱為 Power Drops 的補充劑形式添加到土壤中。這些微生物可從植物中獲得維持生命的養分,同時提高其空氣淨化性能,當空氣通過花盆中的槽流經土壤時,它們也會自己捕獲一些 VOC。除了添加 Power Drops 外,澆水是唯一需要的維護,在冬天每月只需要澆一次,夏天則每兩週一次。Neoplants 公司表示,Neo P1在淨化空氣的效率相當於多達 30 株普通室內植物,且植物同時也能作為家中漂亮的觀賞生物,具有許多一般空氣清淨機無法提供的用途,更不用說植物不需電力且不會發出噪音,還可以24小時全年無休的工作。【延伸閱讀】- 以植物修復機制淨化含農藥殘留之水質
【減量】7-ELEVEN攜手農糧署、屏科大 首創「低碳植米飯糰」
2023/04/20
統一超(2912)整合產、官、學各方資源將ESG議題融入日常營運,適逢4月22日「世界地球日」,7-ELEVEN攜手環保署、農糧署、地方政府、供應商以「擴大低碳餐飲」、「促進循環經濟」兩大面向著手,與農糧署、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合作將本土生產的「低碳植米」商業化,推出超商首顆「低碳植米飯糰」,自4月19日起上架販售,預計可帶動相關類別業績成長至少10%以上。   7-ELEVEN4月19日起推出全台超商首顆「低碳植米飯糰」,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王裕民教授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所研發「低碳植米」商業化應用。「低碳植米」利用創新農業生技培育,藉由系統化大數據庫分析、以益生菌加有機質肥料於水稻灌溉,強化水稻根系,活化農田生態系的永續環境農法,顛覆以往傳統灌溉栽培方式,種植過程較一般水稻可省下30%的用水量,以守護地球資源方式生產民生食糧,並擴大用於7-ELEVEN飯糰商品中。   「低碳植米」米種為產銷履歷認證的台南11號,將運用在人氣商品「石安牧場溏心蛋飯糰」、與農糧署合作首屆台灣天糰爭霸戰競賽中的冠軍飯糰「海瑞摃丸韓式炒飯飯糰」兩款商品,消費者到7-ELEVEN購買商品就可替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7-ELEVEN積極以綠「食」力支持本土農漁蔬果,與農糧署攜手合作穩定採購在地農產品、優先選用具環保減碳標章的原物料,更是在地米使用量最高的超商業者,去年使用量高達約18,000公噸。今年並擴大與農糧署合作推動食農教育,於4月起共舉辦1,500場「吃出綠食力」永續親子同樂會,預期透過為期兩個月活動能讓家長和孩童從玩中學,理解在地產季、認識當季水果,進一步認識購買在地食材、選用具有產銷履歷認證農產品。   迎接世界地球日,7-ELEVEN放大「綠色優惠」推廣低碳飲食,自4月19日起超過百項低碳商品享有折扣或是OPEN POINT點數優惠,包含天素地蔬系列商品、現蒸地瓜、光合沙拉、水果、植物奶飲品等,全台77間門市複合經營的「天素地蔬複合店」也同步於4月19日至5月2日展開指定商品任選2件85折活動。此外7-ELEVEN更首度攜手OATLY植物奶於OPEN POINT APP舉辦「OATLY x CITY系列」集點送活動,合作開發「地球隨行杯」、「文青小提袋」、「亞麻輕便袋」等可重複使用的實用小物,友善環境也能保有時髦風格。【延伸閱讀】- 丹麥要推「食品氣候標籤」 一眼看出綠色低碳飲食
奈米感測器將能應用於檢測區分植物激素激勃素(gibberellin)
2023/04/19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海平面上升,使得農業土壤受鹽水污染進而提高土壤鹽度,來自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MART)的DiSTAP跨學科研究小組,以及與淡馬錫生命科學實驗室合作的研究人員,研發出第一款能夠檢測植物激素-激勃素(Gibberellin acid, GA)的奈米感測器,不同於傳統方式,這種新型奈米感測器是非破壞性的,並成功地在活體植物中進行測試,將其應用於農田中的早期植物壓力監測,為對高科技精準農業和作物管理感興趣的農民提供優化產量的工具。   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在本研究是利用冠相分子辨識(CoPhMoRe)技術,並為單壁奈米碳管開發出新型紅外線奈米碳管感測器,並和拉曼光譜進行硬體整合,大幅簡化儀器硬體需求,因此能夠即時檢測不同植物品種的根部中GA動力學,包括擬南芥、生菜和羅勒等,同時瞭解側根形成在過程中的GA積累。   同時這種近紅外線奈米碳管感測器,能夠檢測並區分兩種植物激素GA3和GA4,這兩種物質是由植物產生的二萜類植物激素,在調節植物生長發育不同過程起到重要作用,但若土壤鹽化將會抑制GA合成並促進GA代謝,導致植物中GA含量的降低,從實驗結果可知作物遭受環境鹽度緊迫壓力下,在6小時左右即可監測到GA含量下降。   這項研究成果被發表在《Nano Letters》期刊上,未來亦能提供對更多不同作物的GA含量變化監測,其對於植物生物技術和農業領域將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延伸閱讀】- 讓植物說話-科學家發明感測器即時監測植物體內變化
研究顯示,回饋循環是氣候變遷中被忽視的動力來源
2023/04/17
回饋循環係指一個系統中變數的變化與其他變數的相互作用結果會造成初始狀態的增強 (正回饋)或抑制(負回饋),即使最初的變化相當微小,透過回饋循環的作用,也可能對整個系統產生巨大的影響。   傳統的氣候模型以大數據來預測全球暖化趨勢及後續發展,但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表示,目前可能遺漏了地球這個複雜系統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回饋循環(Feedback loops)。研究人員確認了27個會加速暖化的氣候回饋循環,每個循環都展現了氣溫上升如何加劇全球暖化對地球產生的的負面效應,一份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七年和創紀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北極圈的暖化速率是全球的四倍,而歐洲暖化速率是地球其他地區的兩倍,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糟,因為氣候回饋循環的影響並沒有納入其中,這意味著我們可能低估了地球被破壞的程度。   氣候回饋循環包括了生物性回饋如森林枯死、土壤碳流失和野火,以及物理性回饋如積雪減少、南極降雨量增加和北極海冰融化縮小等變化。以海冰融化循環為例,其原理是由於冰面反射陽光熱量而海洋則吸收陽光熱量而產生的,因此,隨著全球暖化造成的冰層失去使海洋表面積增加,地球反射的陽光熱量會減少而吸收的熱量增加,導致溫度上升使更多海冰融化並加速這個循環。對此,研究人員呼籲改變全球氣候政策,以更全面及針對性的方式擴大研究,與此同時,政策制定者必須實施計畫,加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來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延伸閱讀】- 【增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現二氧化碳去除(CDR)方法為重要的負碳排放技術
中國農村部-培植休閒農業新業態
2023/04/14
中國農業農村部決定開展2022年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申報和監測工作,從資源優勢、設施條件、產業發展、組織保障四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不少地區在積極申報的同時,通過出臺基礎政策、設置專案、開啟暢遊活動等方式發展休閒農業,為農民增收、城鄉資源流動,提供新動力。   各地應結合資源稟賦、地理區位、文化習俗做好休閒農業發展規劃,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加強基礎設施配套,打破傳統景點簡單串聯的現狀,細分與周邊區域的資源差異性,構建獨具特色的休閒農業集聚區和標杆示範基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成功經驗。還應打造差異化、特色化產品體系,開展錯位經營,在休閒農業「精品」內涵上下功夫,避免千篇一律和同質化開發。   休閒農業是鄉村產業融合的典型模式,擁有科技農業示範園、田園綜合體、休閒度假區等多種類型,也衍生出觀光、體驗、親子農業等多種形式。要實現休閒農業縱深發展,應充分挖掘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在農業種養環節,應推進科技在休閒農企中的落地應用,通過引入綠色、智慧、生態農業等模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農產品加工環節,可聯合科研院所、骨幹企業進行深加工和特色研發,充分利用“後備箱”消費等新潮流,開發有品位、有顏值的伴手禮,增加盈利空間。在農產品銷售和服務環節,應著力培育休閒農業品牌,加強與短視頻、直播平臺合作,把產品口碑優勢提升為品牌優勢,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除打造精品、延長產業鏈外,休閒農業還成為豐富旅遊業態的新載體。各地應鼓勵經營主體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鄉土風情,將農事活動與休閒旅遊度假相結合,讓遊客參與到農耕生產中,實地感受勞作之樂。如在三峽原鄉休閒農業景區,遊客可體驗紮染、紡織、打豆花等民俗項目。同時,也要明確發展主題,避免一哄而上,注重開發複合型旅遊產品,打造集生產體驗區、生態觀光區、人文創意區、生活保障區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目的地,切實把風景變成產業。【延伸閱讀】- 半數鄉村恐消滅 日本政府推動地方創生
【增匯】微生物,氣候變遷的潛在解方
2023/04/12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和化石燃料的持續燃燒使溫室氣體的濃度劇烈上升,這種增長正在導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氣候危機,包含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野火及土地沙漠化等,造成糧食生產及生存環境的巨大衝擊。   抑制二氧化碳排放被視為抑制氣候變遷的首選方式,取決於新技術的開發和運用、替代燃料的使用以及文化習慣改變等,但這些方法的成效過於緩慢,無法避免氣候災難,因此一些學者建議用碳捕捉的方式來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地球上的植物不僅能製造氧氣,還能固定大氣的二氧化碳於植物本體及土壤中,但仍需要一些幫助。微生物對於全球大氣的影響長期以來不為人知,近幾年廣泛的研究發現,微生物的影響範圍甚廣,在海洋、陸地、空氣中皆可發揮作用,有望為氣候變遷提供潛在的解方。   研究發現將專用的微生物與種子一起種入土壤中,微生物隨著種子發芽開始共同生長,可協助植株將二氧化碳封存於土壤中,同時將其轉化為礦物質,如碳酸鈣和碳酸鎂,這些礦物質可透過促進通氣、透水性和增加土壤養分的利用性來幫助植株生長,而降雨可將礦物質轉移到地底,因此不會過度累積於表土中。微生物也能固定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更高價值的生物性產品,例如生質燃料。甚至還有一些試驗階段的研究,能建立微生物碳捕捉電池,將碳捕捉與生質燃料和能源生產結合。   美國加州一間農業公司安第斯(Andes Ag)已經在北達科他州、明尼蘇達州和威斯康辛州的農場進行了試驗,利用將碳捕獲微生物放入農田的土壤中來協助土壤固碳,發現微生物每季能以每英畝(0.4公頃)1到3噸的平均速度封存二氧化碳。安第斯公司利用這種技術向企業客戶出售碳權(carbon credits),並將部分收入用於支付給參與的農民每英畝最高15美元的費用。。雖然微生物可能為我們提供解決當前氣候危機的方案,但專家仍建議謹慎行事,需要加強對微生物如何影響氣候變化的研究及關注基於微生物的緩解措施,整合生物探勘及基因和代謝工程相關的潛在用途,以達到更理想的結果。【延伸閱讀】- 【增匯】最新研究發現土壤孔隙結構與大小是影響土壤碳儲存的主要關鍵
大葉大學運用AI 攜手企業開發水果採摘機器人 國際發光
2023/04/11
彰化縣大葉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黃登淵、資訊管理系教授陳郁文與校友、宏新科自動控制公司課長許景貿產學合作,開發水果採摘機器人,透過智慧農業解決農村高齡化、勞工不足問題,研發成果參加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拿下銀牌獎。   電機系教授黃登淵說,大葉大學是一所產學導向的綜合大學,此次與彰化在地產業宏新科自動控制公司董事長黃錦泰、課長許景貿合作下,透過國科會產學計畫,共同在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牌肯定,水果採摘機器人採用目前最熱門的AI視覺深度學習技術,可以辨別水果成熟度與採收時機,並且設計有智慧控制系統,能夠遠程監診,即時排除問題。   資管系教授陳郁文說,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今年共有法國、波蘭等21個國家、509件作品參加,能得獎實屬不易,許景貿在大葉就讀時即積極學習大數據、類神經網路等領域,畢業後進入宏新科擔任研發部門主管,將所學落實於產業,此次產學合作研發的水果採摘機器人,結合了視覺深度學習與智慧控制,讓水果採收自動化,邁向農業智慧化。   許景貿說,有感於農村面臨勞動力不足以及人口高齡化等問題,公司希望開發自動化、智慧化的農業採摘方式,取代人工水果採摘,以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因此與母校進行產學合作,結合學校的影像辨識基礎與產業的機械控制實務經驗,希望能驅動新農業生產模式。【延伸閱讀】- 利用機器學習幫助機器人精準收割甜美的萵苣
愛爾蘭羊群管理程式Flockwatch
2023/04/10
2014 年時,愛爾蘭的一個農民合作社共同創立了Herdwatch軟體公司 ,開發的Flockwatch應用程式可以讓牧羊人簡易的管理他們的羊群,減少文書作業並做出更好的決策管理。此應用程式已於2022年在英國和愛爾蘭推出,事實證明它非常受歡迎,目前在愛爾蘭和英國已有18,000 多個農場使用。該公司調查 1,600 多名使用成員,發現此應用程式平均每週為酪農省三個小時的文書工作時間。   來自蘇格蘭的著名牧羊農民- Cammy Wilson 表示Flockwatch 應用程式是個多功能的解決方案。酪農能夠輸入羊群移動情形、了解個別綿羊的參考資料和備註,並記錄所有用藥及產品的詳細信息。   該應用程式現在即將在紐西蘭發行,紐西蘭酪農可以單獨或分組管理他們的羊群,此系統與英國、愛爾蘭一樣,可以記錄仔羊和追踪母羊的狀況、紀錄體重變化並獲得藥品記錄以確保農場安全。甚至還能夠連接讀取器以掃描耳標查看動物的歷史或添加記錄。該系統還允許使用者繪製他們的農場地圖,以保存牧場氮和其他投入物的記錄。同時,用戶還可以利用智慧拍照功能,記錄個別動物的照片或購買收據等資訊。   Flockwatch應用程式中的數據都會保存到雲端以備未來查閱,同時可使多個用戶取得訂閱權限,這樣整個農場團隊就可以看到記錄的數據並相互溝通任務需求,協助農場經營者做出更好、更快速的決策。【延伸閱讀】- 越南蝦農運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優化養殖場域的管理
台灣大200萬扶植智慧農業新創 助力產銷效率提升3倍
2023/04/07
台灣大哥大接軌國際ESG新趨勢,今(29)日舉辦「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第二屆成果發表會,運用ICT、IoT技術,賦能智慧能業發展,扶植「直接跟農夫買」、「阿龜微氣候」兩大友善農耕團隊,挹注200萬元科技夢想金,以科技灌溉友善智慧農耕、促進生物多樣性,朝永續智慧農業邁進。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本屆「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專案,與兩個致力台灣農業發展的年輕農友合作,扶植「直接跟農夫買」、「阿龜微氣候」兩大農耕團隊,槓桿台灣大的科技力天賦,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年齡嚴重斷層等問題,提出科技解方,共同推動台灣智慧友善農耕,促進生物多樣性。   「阿龜微氣候」以IoT科技設備及精準數據分析,協助農友預先掌握無常的自然環境;「直接跟農夫買」則是打造農友專屬的行動田園辦公室「幫農事App」,整合資通訊介面,讓農友透過銷售管理系統,提升產銷效益,提升台灣友善農耕的價值鏈。   台灣大也響應「直接跟農夫買」的「養一桌食物」計畫,認養新竹尖石鄉本土無農藥栽培奇異果樹,以行動支持科技培育友善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林之晨也加碼10萬元支持金,力邀台灣大員工以及全台民眾一起加入挺智慧農業的行列,讓智慧農耕下的「養一桌食物」可以越來越豐盛,而10萬元支持金所採買到的果實也將贈送給有需要的家庭。   林之晨說,無論是第一屆的銀髮送餐服務,或是第二屆推動智慧友善農耕的團隊,台灣大十分樂見「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能夠挖掘更多不同產業的地方創生團隊,給予他們如翅膀般起飛的動力來幫助更多的人。未來台灣大也將持續善用ICT以及IoT等科技職能,賦能公益團體夢想扎根,擴大社會影響力,為台灣打造更美好的明天。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董事暨執行長劉麗惠表示,「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由i無限數位公益轉型而生,希望結合台灣大與社企流、AppWorks的三方能量串聯,幫助有心投入公益的地方創生團隊,以科技力翻轉因缺乏資源而無法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困境,為地方帶來繁榮與商機。   延續智慧農業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主軸,第三屆「Tech The Dreamers科技‧夢想+」也將擴大對外公開徵件,盼一起用科技創生促進生物多樣性,為環境及生物帶來「生機」,為世界重建美好的生態環境。【延伸閱讀】- 配合2050淨零 農委會推「企業ESG專案」鎖定3大領域
少了牠衝擊農業 台大找解方:無蜂王蜂箱也能瓜果授粉
2023/03/30
全球暖化造成區域氣候變異加劇,農作物因氣候變異導致其適栽區域顯著改變,且開花與授粉期亦受影響。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誠研究團隊,完成智慧農業創新,以蜂王費洛蒙取代蜂巢內的蜂王,無蜂王蜂箱也可以在溫室內進行瓜果授粉的任務,未來產業化後,將可解決瓜果農長期找不到蜜蜂授粉的困境。   楊恩誠研究團隊指出,蜜蜂的分布與授粉亦受氣候變異衝擊,若作物無法精準授粉,進而導致產量大幅減少,品質亦同時受到影響,蜜蜂也因蜜源消失數量驟降。國外研究發現過去30年來,地球上昆蟲的數量與種類正快速減少中,授粉昆蟲的大量消失嚴重影響農業生產,然而未來若以人工取代蜜蜂授粉取代,所需成本將引起農產品價格飆升。   昆蟲系教授楊恩誠與助理教授曾惠芸帶領研究團隊深入調查研究區域蜂群的數量、分布及開花植物間的關係。研究成果指出,蜂群在極端氣候最劣情境下,原適居於中高海拔山區的授粉蜂,其因氣溫上升逐漸往高海拔遷移。   此項發現與團隊成員農藝系教授盧虎生、王淑珍與園藝系教授李國譚於研究荔枝、龍眼的適栽區改變的結果相同,顯示氣候變遷顯著影響農業作物栽培與生態系統的授粉服務。因此,為解決田間栽培所面臨上述的問題,設施栽培逐漸成為農民選擇的栽作方式。   基於上述計畫的研究成果,楊恩誠團隊藉由「台灣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心研究群計畫」的經費,改良過去傳統溫室內授粉的方法,一次解決傳統蜂箱蜜蜂數量過多,以及農戶常因開蜂箱餵食蜜蜂而易受攻擊的問題。   楊恩誠團隊利用費洛蒙讓蜂箱內僅需存有一片巢脾,取代蜂巢內的蜂王,並將此無蜂王蜂箱應用於溫室內進行授粉的任務。   研究發現,直接使用含工蜂的巢脾加上費洛蒙,即可在溫室內穩定蜂群並進行授粉。進一步在栽種2分地的洋香瓜溫室內,測試無蜂王授粉蜂箱的效果,發現所需的蜜蜂數量不需多,即可完成授粉工作。另也測試使用單一個費洛蒙,具長達3個月且還有穩定蜂群的功能。   楊恩誠研究團隊指出,此研究蜂箱經產品化後已獲得專利,並將包含無蜂王授粉技術的紙蜂箱應用於全台88間溫網室、12種作物進行授粉試驗,包括洋香瓜、美濃瓜、草莓、絲瓜、苦瓜、大黃瓜、小黃瓜、棗子、櫛瓜、藍莓、甜桃、燈籠果等,結果皆獲得很好的授粉成效,除增加作物產量與品質外,同時創造蜜蜂授粉產業的發展、減少仰賴從國外進口熊蜂(bumblebee)可能造成的生態危機,研究成果深具學術研究與落實農業實質應用。【延伸閱讀】- 阿根廷Beeflow新創公司的作物授粉技術掀起投資熱潮
【減量】農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可能朝著淨零經濟邁出一大步
2023/03/29
什麼是淨零經濟?   淨零排放是指在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去除量之間取得平衡。實現淨零經濟表是人類已經找到了阻止或至少顯著減少氣候變遷發展的方法。 現在幾乎每個國家都以實現這種平衡作為目標。無論是透過投資可再生能源替代品還是維護住宅物業的暖通空調系統,全球有多數國家都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農業部門如何影響凈零排放?   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7%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其中一項原因是多數傳統農業耕作方法對化石燃料、化肥和殺蟲劑十分依賴。此外,農業部門消耗了全球約70%的淡水供應量。另外,由於種植農作物需要土地,傳統農業的發展也是造成全球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之一。   農業新技術的開發使農業部門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提高生產效率。這些現代的技術使農場能夠大幅度地減少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遏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提高用水效率。 以淨零為重點的農業技術   以下是目前正在應用的一些技術,以協助農業部門實現淨零排放。   水耕栽培(Hydroponics)也被稱為垂直農業或室內農業,因為它獨特的作物生長過程。水耕栽培不像傳統農業那樣需要使用土壤和大量的土地,而是能在倉庫等室內空間種植農作物。   垂直農業一詞來自垂直空間中種植作物,而不是像在田地裡那樣。這使得農民能夠在保持效率的同時使用更小的室內空間。這些農場使用複雜的水耕系統來灌溉農作物。   在傳統農業中,大部分用於農作物上的水會蒸發或消失在土壤中。水耕栽培透過回收未被作物吸收的水,大量減少了水的流失量。垂直農場不使用土壤,農作物會在富有營養的液體中生長。垂直農業的另一個優點是能夠充分地利用室內空間。無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水耕農場,大幅減少對土地和化石燃料的需求,讓糧食能夠在地生產,更貼近於地方人民。   生物炭(Biochar)是一種碳濃縮物,將木材、植物殘渣、糞便和其他廢物等生物質以熱裂解(pyrolysis)的方式製成,將其轉化為黑碳,可以用來增加土壤中的肥力,幫助作物生長得更茁壯。生物炭能使土壤更肥沃,並且可以顯著減少傳統農業對化肥的依賴。它可以成農場使用化石燃料的潛在替代品。【延伸閱讀】- 2050淨零排放策略-「民眾生活轉型」是推動重點
2022 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2023/03/24
〔主題一〕 成功研發可以產生較少甲烷新菌種 - 有助於減少牛打嗝所產生的甲烷排放量 -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暨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以下稱「農研機構」)成功從乳牛四個胃裡可以產生較少甲烷的第一個胃「瘤胃」分離出新菌種,可促進飼料中發酵轉換為提供乳牛營養濃度較高的泛酸維生素B5(Pantothenicacid)。未來將利用本菌作為乳酸菌使用,有助於減緩牛的甲烷排放和改善飼料使用。 〔主題二〕 植物性塑膠循環再利用轉化成肥料 - 利用回收再製過程所產生的尿素轉化成肥料 -   由東京工業大學、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共同研究出利用氨水處理植物性塑膠,有效分解植物性原料和尿素的循環再利用系統。除有效讓塑膠循環再利用,同時也能讓產生的肥料副產品成分,提供作為植物資源循環系統之應用。 〔主題三〕快速判別豬瘟與非洲豬瘟PCR檢測法!-大幅提升防疫措施之效率-   農研機構與Takara株式會社(TakaraBioInc.)共同研發只需要一次測試即可快速檢驗與判別出豬瘟病毒與非洲病毒的PCR檢測法。這項檢驗法將在日本全國地方家畜衛生所實施,除可快速診斷與防疫措施,同時有助於監視非洲豬溫入侵,減緩豬瘟對日本國內所造成的威脅。 〔主題四〕AI土壤病蟲害APP之開發-根據診斷結果列出因應策略方法-   農研機構與日本系統計畫研究所(ISP;ResearchInstituteofSystemsPlanning,Inc.)等地方機關與企業組成土壤病蟲害AI診斷研究團隊。該團隊根據土壤分析與栽培條件等為研發基礎,開發出可以診斷出田間易於發生土壤病蟲害原因,以及可根據診斷結果列出因應策略方法之「HeSo+」APP。這項研究開發可因應田間狀況使用土壤消毒劑,大幅削減消毒劑的使用量,同時提升農民產值以及降低環境之負荷。 〔主題五〕成功研發甘藷新品種Michishizukupotatoes-抗基腐病、高產量,且可做為燒酒和澱粉原料的甘藷新品種-   農研機構成功培育出抗基腐病、高產量,且可做為燒酒和澱粉原料的甘藷新品種「Michishizukupotatoes」(舊系統名:九州200號)。這項新品種與原先專為燒酒使用的原料品種「黃金千貫」所呈現出來的酒質(香氣與風味)相似。雖然目前提供栽種地方仍有限,接下來則預計往南九州的甘藷農地積極推廣,增進栽種面積。 〔主題六〕以振動方式防治番茄病害蟲-抑製粉蝨,促進番茄授粉,達到穩定生產之目標-   由電氣通信大學等組成農業震動技術產官學聯盟,研發一種以振動方式防治番茄株粉蝨病蟲害技術。除了有效防止病蟲害發生之外,亦可有效促進番茄授粉。藉此,削減番茄化學農藥的使用,同時也有助於番茄穩定生產。 〔主題七〕使用AI大幅減少水稻飛蝨成因調查時間-目視約1小時的作業時間能有效縮短3-4分鐘-   由農研機構所開發可大幅減少水稻飛蝨成因調查時間技術。此項技術高度應用AI人工智慧將過去需要透過目視1小時以上才能判別病蟲害,到現在縮短至只需要3-4分鐘即可快速辨識,能精準預測病蟲害發生並有效防除。 〔主題八〕防治夜蛾的超音波技術-新型設備能有效降低90%農藥噴灑次數-   由農研機構、Mems-Core公司、京都府農林水產技術中心開發防治夜蛾的超音波技術。這項新技術應用夜蛾類(斜紋夜盜蛾、甜菜斜紋夜蛾等)迴避蝙蝠天敵的習性,模擬出蝙蝠超音波,能有效防治夜蛾類害蟲入侵,藉此大幅降低農藥使用。 〔主題九〕抑制蘋果黑星病發生新技術-使用落葉收集機有效降低九成落葉-   由農研機構、OREC公司、行政法人青森縣產業技術中心所研發出造成蘋果黑星病主因的落葉收集器。這項設備運作效能為人工作業的30倍左右,另外針對融雪後粘在地上的落葉可達到80%~90%的去除率。目前這項設備已於2022年3月上市。 〔主題十〕45度陡坡遙控割草機-強、快、小!即使在丘陵地帶也能安全工作-   由日本IHI農業科技公司、農研機構、福島縣農業試驗中心共同研發一台可遠距遙控式的割草機。這項設備可應對45度陡坡,為日本首款在割草部搭載錘刀式的小型機種,即使雜草根莖超過1m也可輕鬆割除。無論平地或斜坡皆比目前的機型縮短一半以上的作業時間,這項設備已於2022年6月上市。 【延伸閱讀】- 2021年日本十大農業新技術
英國首次核准無人機的農業用噴灑作業許可
2023/03/22
在英國,無人機的使用一直受到英國民航局(CAA)的嚴格管制,起飛重量限制在 25 公斤內,並禁止從空中釋放材料。近期,CAA首次核准了AutoSpray Systems公司的無人機農業噴灑操作許可,該公司與中國無人機公司極飛(XAG)合作的P40 與 V40無人機將可合法在英國農田中使用。   傳統的重型農業機械易損壞地面,擠壓空氣導致土壤結構變的緊密,無人機噴灑不只能夠為農田提供額外保護,還可以更輕鬆地進入複雜地形,精確到達目標進行噴灑。無人機不僅符合操作安全標準,還可以幫助農民以更少的投入提高產量。除了植保噴灑,無人機典型的農業應用還包括施肥、撒播播種、溫室遮蔭等。   預計到 2030 年,英國將有 90 萬架無人機投入運行,這將創造 65 萬個新工作機會,為英國經濟貢獻 450 億英鎊、為企業省下 220 億英鎊,並減少碳排放 240 萬噸。據預測,商用無人機的廣泛使用將有利於英國農村經濟並減少環境足跡。   透過農業無人機使用電池運行,能夠減少農場的整體燃油使用量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 (GHG),而利用智慧型手機控制的精確導航可降低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這也透過減少化學物質流入附近水道而有益於環境。另一方面,根據英國農業部 (DEFRA) 的新永續農業獎勵方案(SFI),農民將獲得每公頃最高 40 英鎊的報酬,用於「改善土壤健康的行動」和緩解生產過程中氣候變遷的影響。【延伸閱讀】- 精準農業結合人工智慧可降低農業化學足跡
中國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
2023/03/17
中國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2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決策部署,落實《“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要求,聚焦重點、聚集資源、聚合力量,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促進農業現代化示範區全面綠色轉型,特制定如下方案。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高效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落實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品質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守住農業生態安全邊界,實現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協調統一。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綜合考慮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類型和生態環境,分區施策、試點先行,探索總結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以點帶面推動綠色生產方式廣泛應用。   堅持創新驅動、集成推進。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模式創新、集成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以綠色創新鏈集聚綠色要素鏈、支撐綠色產業鏈。   堅持政企協同、合力推進。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強化政策扶持、規範社會化服務,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業綠色發展。 重點任務 (一)集成推廣農業綠色技術   1.加快應用農業資源節約集約技術。   2.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3.提高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水準。   4.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5.治理“白色污染”。   6.推廣農業減排固碳技術。 (二)加快培育農業綠色主體   7.建設生態農場。   8.發展綠色社會化服務組織。   9.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10.做大龍頭企業。 (三)探索構建農業綠色政策支持體系   11.落實綠色生態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鼓   12.推廣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服務。   13.創新農業綠色信貸服務。   14.支持農業生產“三品一標”。   15.支持綠色全產業鏈建設。 (四)積極創新農業綠色發展機制   16.探索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17.探索農業碳匯交易機制。   18.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監管約束機制。 【延伸閱讀】- 【綠趨勢】日本揭示2050年「綠色糧食戰略」四大戰略目標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