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9/02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美國和凱恩斯集團農業出口成員國(Cairns Group of farm exporting countries)於今(2021)年7月29日召開的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反對印尼代表33國集團(Group of 33 countries, G33)提出的一項有關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永久解決方案的部長決定草案(JOB/AG/214)。   印尼代表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貝多、貝里斯、貝南、玻利維亞、波札那、中國、剛果、象牙海岸、古巴、多米尼克、格瑞那達、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尼、牙買加、肯亞、奈及利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蒙古、莫三比克、尼加拉瓜、聖克里斯多福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塞內加爾、斯里蘭卡、蘇利南、坦尚尼亞、千里達及托巴哥、土耳其、烏干達、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尚比亞和辛巴威等國在會中說明PSH永久解決方案的部長決定草案。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印度原則上同意該決定草案,並表示正在等待其首都的許可。   早些時候,多數國家也支持非洲集團(African Group, AG)在MC12提出的有關PSH永久解決方案之提案。AG提案在PSH永久解決方案方面更為廣泛。   印尼貿易官員西雷加(Syamsul Bahri Siregar)於會中澄清了該決定草案的顯著特點,這是一項根據其他會員的投入和意見,並根據每個會員的能力加以調整的以部長決定形式提出的具有合理基礎的簡要提案。 糧食安全   西雷加大使重申,PSH 提案的主要目標是解決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的糧食安全問題。這些計畫將確保窮人和小農的糧食和生計安全。   每個會員對糧食安全皆有不同的看法。然而,PSH計畫下的糧食儲備在開發中會員和LDCs的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他解釋說,糧食儲備將(1)起到緩衝價格波動的作用,從而在國際價格飆升時使國內市場更能負擔得起糧食;(2)在危機情況下,特別是在疫情蔓延期間,促進緊急糧食分配;(3)為小農提供合理穩定的價格和銷售市場,國內市場的這種「規則」對小農尤其重要。   他說,該提案的基礎來自《峇里和平條款》涵蓋更廣泛糧食產品的核心條款,並涵蓋將為開發中會員和LDCs提供彈性的現有和未來計畫。   《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AoA)附件2第3項PSH之規定仍持續存在。他說,鑒於迄今為止所有WTO會員皆同意峇里過渡機制(interim solution),此種方法被認為是最可行和可接受的起點。   西雷加大使談到防衛措施條款,認為該提案解決會員的擔憂,並確保有必要加強防衛措施條款,即受PSH約束的農產品將不會如該提案第5項 和第6項 所述,出口或釋出全球市場。   在透明化議題上,印尼表示「它將繼續作為該計畫的一個組成部分,以現實且不太繁重的方式通知開發中會員和LDCs來遵守。」   西雷加大使表示,G33成員國仍然致力於透明化承諾,並願意確保該計畫符合WTO規則,並且該計畫的目標將得到實現。   回顧2013年12月在峇里島舉行的第9屆部長會議(the 9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9)的情況,「我們有為杜哈發展議程(Doha Development Agenda, DDA)議題的停滯尋找解決方案的精神。」   作為東道主,「印尼已盡最大努力促進和彌合會員間的差距,以便為整個WTO會員的利益和WTO的信譽建立一個著陸區。」   西雷加大使表示,「在即將到來的MC12上,我們之間的這種政治意願和信任應成為談判工作的基礎。」   佩拉爾塔主席於7月29日發布的主席版農業談判草案文件「可以客觀反映以文件為基礎的談判文件形式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是現實的,解決所有會員關切事項,同時解決疫情蔓延問題。」   他還承認G33提案「可能並不完美,有待改進。」   西雷加大使表示,「雖然我們歡迎進一步的投入,但亦呼籲會員應表現出政治意願和善意,積極考慮此項提案,以期在MC12達成PSH永久解決方案。」   中國強烈支持該提案,並要求會員在暑休結束後立即開始技術性談判工作。 PSH緩衝區   斯里蘭卡表示,當前疫情蔓延使開發中國家和LDCs的糧食安全情勢惡化。PSH是為生計和安全考量,作為當前疫情蔓延危機期間的緩衝。   斯里蘭卡表示,「WTO必須優先解决糧食安全和饑餓問題」,認為必須在MC12達成一項永久解決方案,並可能包括AG提案的內容。   印度感謝西雷加大使指導準備該決定草案的工作,並指出G33提案簡潔明了,並澄清該提案的若干面向。印度敦促非支持者考量遭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國家的真實事件,這暗指它向8億人提供 PSH 儲備中的糧食。   印度還談及以飢餓和糧食安全為重點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和SDGs 2。印度表示,全世界刻正關注WTO是否會為PSH提供永久解決方案,以應對疫情引起的飢餓,並強調這是一項道德和倫理義務,應該被履行。 G33提案內容如下:   「部長會議,根據《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議定書》第9條第1項;   [根據《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議定書》第4條第2項,在閉會期間履行部長會議的職能;]   (註:如果是總理事會的決定則需要這句話。)   注意到2013年12月7日的峇里部長會議決議 (WT/MIN(13)/38 - WT/L/913)、2014年11月27日的總理事會決議 (WT/L/939) 和2015年12月21日的奈洛比部長會議決議(WT/MIN(15)/44 - WT/L/979);   認識到PSH對開發中國家會員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會員的重要性。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9/01
以動物做實驗--談3R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動物科技研究所 陳正文 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 周崇熙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 林怡君 助理教授 一、以動物做實驗的歷史   人類對動物一直都有高度興趣。因為人類相信,觀察動物的生理行為,可對人類心理與生理作出預測。例如:1959年哈洛「幼猴的愛」實驗中,由鐵絲做成的母親雖可提供奶水,但幼猴大部分時間卻寧願抱著無奶水的絨毛母親;幼猴受驚嚇時亦投抱絨毛母親,證實幼猴對愛的渴望是「溫暖的接觸」(圖一)。1973年卡爾宏「老鼠烏托邦」實驗中,在有限的空間放入4公4母的老鼠,提供充足的水與食物。老鼠數量很快的上升至2,200隻,但卻開始停止交配導致生育率降低,最終僅存27隻年邁且無法生育的老鼠,暗示人類烏托邦社會的命運(圖二)。1940年代弗里希發現蜜蜂會使用類似語言的舞蹈方式,向蜂群傳遞發現食物的位置,獲得了197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圖三)。   以動物做實驗的歷史可回溯到西元前3世紀。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對動物研究的相關重要著作包括:動物誌、動物的結構、動物的生殖。亞里斯多德以「靈魂」來區分人類與動物,但也比較人類與動物在形體、功能與目的上的「相似」與「不同」。西元2世紀,古羅馬醫生蓋倫跟隨亞里斯多德的腳步,使用大量活體動物進行觀察與實驗。在當時社會無法接受人體解剖的氛圍下,蓋倫將活體解剖動物的技術發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奠基了人類醫學的基礎。   從過去人類對動物的各種研究中,都可觀察到人類與動物在生存、生理、道德或情感的相似處。這些相似處也間接支持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即人類與動物有親密關係。                   圖1-1959年哈洛「幼猴的愛」實驗。來源:Harry F. Harlow, Sci Am . 1959 Jun; 200(6):68-74.                 圖2-1973年卡爾宏「老鼠烏托邦」實驗。來源:John B. Calhoun, Proc. R Soc Med. 1973 Jan; 66(1 Pt 2):80-8.                 圖3-蜜蜂使用類似語言的舞蹈方式,向蜂群傳遞發現食物的位置。來源: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frisch-lecture.pdf 二、動物實驗的爭議與貢獻   從蓋倫之後一直到中世紀,以動物做實驗的研究方式幾乎完全被廢棄,直到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才又重新出現(圖四)。17世紀以動物做各種生理實驗的風氣相當盛行,也是科學進步的啟蒙時代。到了18世紀,人們對動物實驗開始產生道德疑慮,由於當時沒有麻醉技術,因此主要爭議仍在「活體解剖動物」是否合理。當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邊沁與叔本華等人,都提出人類有對動物仁慈的義務,並批判那些僅將動物視為達到目的手段的人。但邊沁提出,從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觀點,若能帶給整體人類最高福祉,且在「有特定目的、對人類有利、伴隨公平的成就」三個前提下,可接受使用動物進行研究;此一思考邏輯是承認人類優先於其牠動物,且人類利益優先於動物痛苦。邊沁的效益主義也將「活體解剖動物」逐漸轉向「活體解剖動物對人類的益處是否合理」的辯證。                 圖4-西方國家使用動物做實驗的使用量趨勢。來源:Nuno H. Franco, Animals (Basel). 2013 Mar 19; 3(1):238-73.   到了19世紀,反動物實驗的情緒在英國普遍了起來。當時在英國具影響力的法學家、政治家、文學家、神職人員、醫學界,甚至維多利亞女王都反對活體解剖動物,且對進行動物實驗的醫學研究者相當不友善。1875年英國也成立反活體解剖動物協會(National Anti-Vivisection Society, NAVS),是史上第一個挑戰以動物做實驗的機構,其訴求是完全廢除活體動物解剖,NAVS至今仍持續運作。然而,但19世紀的其他歐洲國家並未受到英國反動物實驗的影響。法國與德國科學家,持續以動物進行各種實驗,獲得許多突破性的醫學研究成果。包括巴斯德、哈夫金、科霍等人,都相繼以動物實驗證明疾病與微生物之關係,開發出多種疫苗。例如:炭疽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亂疫苗、鼠疫疫苗等。反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卻因爲反動物試驗,導致相關的研究成果與法國及德國相比,相對落後。 三、生物醫學研究與動物倫理的道德平衡   20世紀至今,工業革命帶來醫藥技術的發達,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至少有 83 項研究是在脊椎動物進行。重要的生物醫學技術的發明包括:維生素、賀爾蒙、抗生素、輸血技術、疫苗、胰島素、血液透析、癌症化療與放射線治療等,人類生活水平與平均壽命明顯提升。以動物進行的生物醫學研究,大幅提升整體人類的健康與延長人類的壽命。然而,反對動物實驗的道德聲浪沒有因此停止過,逐漸轉移向禁止以伴侶動物進行實驗。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嚙齒類動物(小鼠與大鼠)實驗模式已逐漸被開發出來,且嚙齒類基因轉殖與基因剔除技術的蓬勃發展,嚙齒類已成為重要的動物模式。甚至有商業公司或研究單位提供各式基因轉殖/基因剔除小鼠,供作為實驗動物。例如:COVID-19病毒可感染Huma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 (ACE2) 基因轉殖小鼠,可作為COVID-19疫苗開發之動物模式。由於小鼠與大鼠被大多數民眾視為低等的生物,道德考量較少,因此在科學研究中使用牠們更容易被接受。   人們不斷在動物保護與科學進步的相關性和矛盾中,尋求動物倫理與生物醫學的妥協與進步。以動物做實驗的矛盾,科學家們並非無感。例如:19世紀當巴斯德進行各樣動物實驗時,就堅持盡可能的對動物麻醉防止不必要的痛苦;甚至會使用所謂的「人道終點」。1959年,英國動物學家羅素與伯奇,發表人道實驗技術原理(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一書提倡3R原則。3R原則代表執行動物實驗需考慮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精緻化(Refinement)三項原則,有其順序性但也彼此相關。首先,研究人員規畫實驗時,需先考慮是否能以無生命的方法「替代」避免動物實驗,或是以生物分類學上較低等的生物替代高等動物做實驗。如確實需以動物做實驗,則要「減少」使用的動物數量,獲得精確且有意義的數據,擴大實驗成果的槓桿效益(Leverage)。並在執行動物實驗時,減少動物不人道的事件發生,促進實驗動物的福利,即所謂的「精緻化」。3R原則使科學家在生物醫學研究與動物倫理的道德中得到平衡。 四、3R的實踐   1999 年生命科學領域替代方法與動物使用第三屆世界大會(3rd World Congress on Alternatives and Animal Use in the Life Sciences)的《博洛尼亞宣言》中,各國針對實驗動物替代、減量、精緻化程序已經有了共識,重申「人道科學是良好科學的先決條件」,應極力推廣實驗室動物3R的實踐。目前許多國家已將3R原則納入法律中。我國於1998 年 11 月 4 日公布實施「動物保護法」,於 2001 年 7 月與 2003 年 7 月分別制定「動物實驗管理小組設置辦法」及「動物科學應用機構查核輔導要點」等法規;持續修訂建立動物科學應用機構內部自主管理之制度與責任,強化外部機關之監督及管理,規範實驗動物之使用。   3R原則提供一個合理的框架,使倫理和科學之間能夠平衡,建立一個基礎使生物醫學上使用動物做實驗的方法可以被改進,讓人類與動物的利益可被平衡。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世界先進國家在3R的發展上獲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例如:生物醫學論文的數量在此期間增加了一倍,但被用於研究的實驗動物數量在 1970 年達到頂峰後即開始下降(圖四)。但由於這項統計數據取自於西方國家,我們無法評估實驗動物的使用數量下降,是不是動物實驗被外包給其他新興國家。   現代的科學體制化知識權威,已需要受到社會大眾的檢視。人類一開始以動物做實驗的方式來認識自己,之後對動物實驗產生道德疑慮,政策和法律接著開始管制動物實驗,最後透過新媒體的資訊傳播擴及社會大眾。民眾的道德意識提升,也推進著科學的進步。舉例來說:臺灣自日據時代開始就有豬瘟,疫苗還未被開發前,豬農使用豬瘟病毒高度免疫豬隻之血清加適當防腐劑後製成之製劑來預防豬瘟。直到1952年李崇道博士引進使用兔子來生產豬瘟疫苗後(圖五),全臺豬瘟疫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近年來動物保護意識抬頭,減少活兔犧牲製造豬瘟疫苗的聲浪越來越高,也推進著政府與學研單位陸續開發相關產品,取代以活兔製造疫苗。此雖非實驗動物3R的經典範例,但由此可知,開發取代方法也需使用動物實驗來驗證新方法之可靠性。取代方法的開發雖需建立在另一個動物試驗上,但最終達到的動物福利槓桿是大的。                 圖5-李崇道博士。來源:https://www.coa.gov.tw/ws.php?id=22678 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動物做實驗若不能遵守3R原則,它所導致的爭議很難用論述來取代。違背3R原則開發出的產品隱藏著不道德,它不會因為使用的人被說服而消失。人類要做的就是讓牠們被人道對待,讓專業遇到公眾目光時能站得住腳。生物醫學實驗就像科學證據的劇場,科學家如何以3R原則將實驗動物擺放於劇場中,形成無可爭議的局面,此需足夠的人文科學素養。   再者,自動物福祉科學的發現,急性或是長期的緊迫對於動物生理所造成的傷害更是非同小可。動物在面對緊迫時,最主要釋出的內泌素,如:醣類皮質素或是兒茶酚胺,皆可能影響眾多下游基因表現。動物的心血管系統、代謝、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皆會受到緊迫的影響。因此未遵守3R原則,而使動物受到不必要的緊迫或是痛苦,其實驗所得出之結果,亦會受到國際團隊所質疑。當決定以動物做實驗,以3R原則執行科學研究,可避免實驗動物毫無目的被犧牲。   各國目前仍持續努力追求一個更好的3R架構,使生物醫學研究與動物倫理得到平衡。例如:歐盟於2011年成立替代方案確效中心,並於2017年成立動物福利平台進行對話、交流與立法;荷蘭將於2025年全面廢除動物實驗,致力發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案。在亞洲,日本與韓國分別於2007及2009年成立替代方法驗證中心。我國「動物用藥品檢驗標準」中,已將注射液及滅菌懸浮液之小白鼠安全性試驗,改由細菌內毒素試驗替代;「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禁止化粧品安全性評估進行動物實驗;「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規定熱原試驗應以非活體動物替代方式優先。國內法規持續跟進國際3R之趨勢。 六、我國現況與未來展望   我國動物保護法屬畜牧法規體系。但動物科學應用範圍包括人、動物、植物與環境用產品,即整個健康一體(One Health)領域,涉及的範圍相當大。因此,我國目前採科學應用機構內部自主管理,強化外部機關之監督及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前揭科學應用機關包括:專科以上學校、動物用藥品廠、藥物工廠、生物製劑製藥廠、醫院、試驗研究機構、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動物科學應用機構等,涉及範圍相當廣泛。3R需跨部門與跨單位共同合作來推動,它不僅是生物醫學研究,也是社會、政治、文化與科技互動的研究(Science-Technology-Society, STS),科技渴望社會的支持。   我國近年生技產業蓬勃發展,實驗動物的3R應同步強化,以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除需強化3R的推廣、訓練及監督機制外,推動實驗動物的3R科學研究亦有其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開發新的實驗動物替代方法,需參考國際現有規範(例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國內也需有替代方法驗證審查機制,才能符合國內外產品登記主管機關的要求,使研發之產品能順利商品化。 參考資料: 1.    Bruce K. Alexander, Pharmacol Biochem Behav. 1981 Oct; 15(4):571-6. 2.    Christal Pollock, J Avian Med Surg. 2016 Dec; 30(4):386-391. 3.    Harry F. Harlow, Sci Am . 1959 Jun; 200(6):68-74.  4.    https://www.nobelprize.org/uploads/2018/06/frisch-lecture.pdf 5.    Jarrod Bailey, Altern Lab Anim . 2018 Nov;46(5):291-305. 6.    John B. Calhoun, Proc. R Soc Med. 1973 Jan; 66(1 Pt 2):80-8. 7.    Nuno H. Franco, Animals (Basel). 2013 Mar 19; 3(1):238-73. 8.    Rachel Hajar, Heart Views. 2011 Jan; 12(1):42. 9.   Russell, W.M.S.; Burch, R.L. The Principles of Humane Experimental Technique; Methuen & Co. Ltd.: London, UK, 1959.
2021/09/01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發布研究,以電腦模型預測病蟲害於何時何地危害農作物或森林,並測試何時該使用農藥或其他管理策略來進行控制。本模型為開放並提供大眾免費使用。
2021/08/31
花生因為富含油脂,經高溫焙炒後,在常溫環境下,很容易氧化產生油耗味,嚴重影響產品風味及安全。   臺南場歷經10年育種改良,成功開發出臺灣第一個高油酸品種「臺南20號」,臺南20號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更高,相對更有益人體健康,氧化速率可降低10倍,產品保鮮能增加4-6個月以上。   其延長風味的關鍵在於花生成份中油酸及亞油酸的比例,由臺南20號所製成的花生油與橄欖油中的油酸含量相近,成為能與橄欖油一較高下的油品,更擁有「花生橄欖果」的美譽。   臺南20號新品種落花生的誕生,可有效改善過去花生產品易產生油耗味、不耐放、櫥架壽命過短的問題,同時讓臺灣脫穎而出,繼美、中、印等國成為少數擁有高油酸花生品種國家之一,大幅提升國產花生的國際競爭力。
2021/08/31
國際間面對當前氣候環境、糧食安全、新冠疫情等各種嚴峻挑戰,刻不容緩紛紛推動綠色糧食戰略,例如歐盟的「Farm to Fork Strategy戰略」、美國「Agriculture Innovation Agenda」,對此,日本國際間驅動下也不遑多讓,加速戰略擬定與推動,幾經各領域相關人士與專家會議討論後已於五月正式公開發表《綠色糧食戰略》內容,其戰略架構就經濟面、社會面、環境面分別訂定各中短期目標、計畫關鍵績效指標,以達到該戰略期望建構永續產業基礎結構。
2021/08/30
生物附著是一直以來都是貝類養殖產業重點關注的議題,雖然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但管蟲的附著會使淡菜的外觀產生變化並影響生長。來自英國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快速、實用且可靠的診斷方法,期望能減少養殖淡菜的生物附著發生率,降低業者於經濟上的損失。
2021/08/30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農業談判機構新任主席哥斯大黎加籍佩拉爾塔(Gloria Abraham Peralta)大使於今(2021)年7月29日召開的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發布一份27頁的主席版農業談判草案文件(Job/AG/215)(簡稱該草案文件),包含9項部長決定,其中似乎包含了大量透明化條款,包括美國和歐盟提出的有關透明化和通知的具體決定。   該等9項部長決定包括(1)境內支持(Domestic Support, DS),(2)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後持續市場進入(Market Access, MA)工作的要素,(3)出口競爭,(4)出口禁止和限制,(5)棉花議題,(6)開發中國家特別防衛措施(Special Safeguard, SSG),(7)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8)另一項有關PSH的部長決定草案和(9)透明化和通知。   所有這些決定預計將在MC12上由貿易部長審議。熟悉草案文件的貿易談判人員表示,綜觀這些決定,諸如有關DS、MA和PSH的擬議規範,似乎主要是為了給開發中國家造成沉重負擔。   有關DS,主席似乎採納阿根廷、澳洲等凱恩斯集團(Cairns Group, CG)於7月15日發佈的部長聲明草案文件(Job/AG/177),題目為境內支持談判架構。   佩拉爾塔主席在方括號中提議「應給予開發中國家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包括依據《農業協定》(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AoA)第6.2條諸如低所得或資源貧乏的農民提供DS。」   該草案文件有關第6.2條的模糊之處在於,在投資補貼或投入補貼方面免於削减承諾,是否只是指資源貧乏的低所得農民,但卻省略第6.2條的第三個要素,即開發中國家鼓勵生產者不去「種植非法麻醉性作物之境內支持。」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多數開發中國家一致反對修正第6.2條,理由是投資和投入補貼皆是其發展計畫的核心。 該草案文件之境內支持決定 該草案文件有關DS的部長決定包含以下原則: 1.會員承諾到2030年,將目前全球農業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總金額至少削減一半(或者:會員承諾大幅削減對農業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具體削減模式有待談判。 2.為此,這些談判應考量AoA第6條規定之所有形式的對農業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考量每一種扭曲生產和貿易的不同潛在性]。[應給予開發中國家S&DT,包括根據第6.2條向低所得或資源貧乏之農民提供DS]。[會員同意解決超過微量措施比例的AMS,以減少補貼集中度,並創造公平競爭條件。] 3.考量各會員個別情况和發展需要,在對DS進行削減時,各會員的削減量和目前的支持規模及其對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須成比例,[以確保到2030年實現全球目標]。 4.不應要求低度開發國家作出任何新的削減承諾。 5.會員注意到根據AoA第18條履行現有通知義務的重要性,並承諾提供所有未完成的通知文件(DS:1)作出必要努力,以提高現有DS承諾的透明化。[會員承諾在其DS:1通知中提供產值資料] 6.[會員應考量在必要時審查和闡明附件2所適用之標準和相關透明化要求,以確保相關的DS措施對生產或貿易不產生或產生最小的扭曲效果。] 7.[會員還承諾簡化和更新G/AG/2中當前的透明化要求,同時適當考量部分會員的能力限制。] 澳洲、阿根廷、巴西等CG成員國提交的部長決定(Job/AG/177)包含以下內容,這些內容是DS新規範談判的基礎: 1.會員應承諾到2030年,將目前全球農業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總金額至少削減一半。 2.為此,會員應談判以達成一項限制和減少貿易和生產具扭曲效果之DS措施的協議,在談判時應將AoA第6條規定之所有形式的對生產和貿易具扭曲效果之DS納入考量。 3.在對境內支持進行削減時,各會員的削減量和其目前的支持規模及其對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須成比例,同時考量會員個別情況和發展需求,以確保實現2030年的全球目標。 4.會員應履行AoA第18條承諾執行檢討規定之現有通知義務,進而加強現行DS承諾的透明化,必須盡最大努力提供所有未完成的DS:1通知。   熟悉草案文件的與會人士表示,與此類似,有關MA的決定草案過於關注透明化和通知,同時解決基於從價稅等值(Ad Valorem Equivalents, AVEs)關稅化的關鍵議題,但歐盟和G10等農業保護國家對此深感痛恨。   有關開發中國家PSH永久解決方案的關鍵議題,佩拉爾塔主席提出2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被美國封鎖的2017年12月召開的第11屆部長會議(the 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MC11)分發的部長決定草案文件。 第二個方案 主席提出讓CG集團成員國、美國和歐盟皆能接受的第二個方案幾乎使第一個方案顯得多餘,而第二個方案強調工作計畫,即: 1.根據奈洛比部長會議決議(WT/MIN(15)/44-WT/L/979),會員應持續進行談判,並同心協力在COASS商定並通過一項PSH議題的永久解決方案。 2.[在此期間,會員同意將2013年12月7日部長會議決議(WT/MIN(13)/38-WT/L/913)和2014年11月27日總理事會決議(WT/L/939)制定的過渡機制(interim solution) 擴展至2013年12月7日之後頒佈的低度開發國家之PSH。] 3.總理事會應定期審查這些談判的進展情况。 幾位談判代表表示,主席對CG、美國和歐盟的偏袒明顯暴露出來。   在第8項部長決定中提出透明化和通知要求後,主席制定一項有關透明化的部長決定,這似乎是因應美國和歐盟的要求。 有關透明化的部長決定草案提出以下規範: 1.根據AoA第18條和1995年6月30日文件(G/AG/2)有關「通知要求和格式」之規定,會員承諾應提高透明化,以改善農業所有議題之監督工作。 2.WTO秘書處應定期向農業委員會提供現有技術援助相關資訊,包括最近合作的實例,以協助會員根據文件(G/AG/2)準備通知,並履行其他相關透明化和監督要求。 3.歡迎會員透過農業資訊管理系統(Agriculture Inform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g-IMS)開發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工具進行資料處理和線上資料繳交,以便會員履行文件(G/AG/2)規定之通知義務和其他相關透明化和監督要求。 4.[會員同意在農業委員會的主導下制定一項工作計畫,在MC12於[日期]舉行前,會員同意探討其他已通過的部長決議以作為MC12的農業成果,並以此工作計畫執行對文件(G/AG/2)的所有修訂和補充。] 5.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總而言之,主席似乎推翻杜哈農業談判前任主席福爾科納(Crawford Falconer)大使設定的高標準,後者在其提案中建立信任和誠信,從而使得工業化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很大程度上皆可接受。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3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8/27
避免地層下陷危機也有賴大數據物聯網來助攻。經濟部水利署指出,透過智慧管理監測技術可即時掌握地下水水位及使用量,避免地層下陷危機。
2021/08/27
日本有98%的鳳梨是由沖繩生產,一旦鳳梨採收後,要面臨恐怕是量比果實多出三倍的鳳梨葉,即使要丟棄都相當麻煩。對此,一家位於日本沖繩的以打造循環友善環境為主的Food Reborn公司,為了有效解決這項問題,替它們創造新價值,利用鳳梨葉萃取出纖維,開發並製造成生物降解吸管與衣服用材質(絲綢),目前產品已於日本全國展開販售。
2021/08/26
為推展循環農業,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表示,台灣每年產生15.6萬公噸廢菇包、2.8萬公噸廢棄羽毛,經木黴菌、羽毛分解菌處理,可產出園藝、設施作物適用的介質,生產成本還可降低。
2021/08/26
今(2021)年7月15日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漁業補貼部長會議,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對貿易部長們可能對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漁業談判最新版主席版漁業補貼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作出不利反應感到震驚,就向貿易部長提出的兩個問題作出澄清,以解决擬議的漁業補貼規範。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根據主席就此兩個問題作出積極的澄清,正試圖影響今日將成為部長會議第一位發言的所羅門群島。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此澄清表明不會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之要求以及2017年12月WTO第11屆部長會議(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1)部長宣言之授權,向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提供有效且適當的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的潛在意圖。   SDGs第14.6條已授權WTO會員,在2020年「禁止對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的補貼,並禁止某些會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的補貼,以及給予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適當且有效的S&DT,應成為WTO漁業補貼談判的一部分。」 主席的澄清   威爾斯主席於今年7月13日已向會員寄送的一封電子郵件表示,「許多代表團提出一些共同議題,澄清這些問題可能有助於提高會議的成效和效率。」   「許多會員尋求在7月15日部長會議就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以及6月25日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 Committee, TNC)期間第3届部長會議討論的問題進一步闡述。」   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和威爾斯主席於7月2日向貿易部長們寫了一封聯名信,尋求其批准該草案文件,作為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和限縮只對最脆弱和最貧窮漁民提供S&DT的進一步基礎。 問題   有關部長們考量的兩個問題,威爾斯主席在其電子郵件作出的澄清內容如下:   「有關該草案文件的第一個問題,以及該草案文件是否包含必要著陸區的基本要素,並授權駐WTO代表團團長(Heads of Delegation, HoDs),肯定的回覆並不意味著建議或暗示各代表團應接受該草案文件或承認其國家立場。   這僅意味著各代表團同意將該草案文件作為其尋求修正、新增和/或删除時堅持其立場的共同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充分授權」意味著HoDs將能與那些持反對意見的會員充分接觸,共同目標是找到所有會員都能接受的著陸區。   同樣,第二個有關家計型漁民的問題,肯定的回覆並不意味著接受該草案文件的具體文字。   部長們應不會解決如何依據該草案文件解决家計型漁民議題的技術性問題。它也不是要預先判斷各代表團在任何其他議題(包括S&DT 其他相關規定)的立場。   一個積極的步驟是部長們在概念上同意家計型漁民的待遇是開發中會員的一個關鍵問題,這將引導我們在此特定議題的工作。」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主席的澄清引發更多問題,即當各國刻正與日益惡化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作艱苦鬥爭的時刻,會員質疑主辦此  次會議的真正意圖,以及伊衞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是否試圖在此兩項議題試圖「掩飾」,而未解決該草案文件的基本議題。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主席對第一個問題的澄清似乎自相矛盾,係因其要求會員同意該草案文件,作為達成談判的共同基礎,但同時希望部長們指示其官員依據該草案文件找到能達成共識的著陸區。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將該草案文件視為共同基礎與決定著陸區之間有何區別。   威爾斯主席要求會員對家計型漁民作出「肯定」的決定,似乎在逃避解決為開發中國家和LDCs發展其漁業部門提供有效且適當的S&DT此一關鍵議題。 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今日發言   威爾斯主席承認,有關其與伊衛拉秘書長今日將在第三届部長會議作總結發言的問題,「許多會員表示,今日深夜在瑞士日內瓦參加會議會有實際困難,特別是在某些時區是次日凌晨。」   「鑒於這些觀點,並根據各代表團在諮商期間的對話」,威爾斯主席表示,「伊衛拉秘書長和我建議,最後一屆會議將是我自負其責針對部長們對此兩個問題的干預所作的簡短總結。」   隨後,伊衛拉秘書長將就其職責發表閉幕詞,並暗指「這些聲明將在部長會議結束後不久分發。」   然而,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對包括美國、歐盟、中國、日本、韓國、臺灣和加拿大等主要補貼國提供特別豁免議題保持沉默,以持續其工業化規模漁業,但須遵守若干無法核實的海洋管理計畫。   伊衛拉秘書長和威爾斯主席在寄給貿易部長的信中再次指出,該草案文件擬議的規範是依據SDGs第14.6條和MC11部長宣言之授權,然而,此兩個問題甚至並未提及這些令人困擾之議題。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8/25
利用電腦視覺技術搭配特製微針自動從特定植物細胞中提取代謝物,取代傳統以機械性研磨分離及溶劑萃取的破壞性方法,本研究於2021年5月16日發表於Plant Physiology期刊。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