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9/13
日本農機具共享(AaaS ;Agriculture as a Service)概念來自風靡全球的公共運輸行動服務(MaaS),可視為農業版的創新行動服務模式。有關這項模式,由農研機構(NARO) 「智慧農業試驗計畫」負責執行,並在今年度評選廣島大學為計畫執行團隊之一,以該校的庄原校區作為智慧農業先端技術的示範驗證區。期盼鏈結學界與地方能量,有效提升丘陵地農業作業效率,促進良好農機具共享模式運作。
2021/09/13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於今(2021)年7月5日聯合發佈的最新報告指出,距離實現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最後期限僅剩不到10年,各國政府需要加倍努力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和環境目標。   假設全球能從COVID-19病毒疫情大流行中快速復甦,同時氣候條件和政策環境能夠保持穩定,未來十年將有機會實現SDGs之進展。 然而,過去一年來,COVID-19疫情對世界造成巨大破壞,使得SDGs的實現看似更遙不可及,因此,亟需關注那些驅動農業糧食系統表現的因素和力量。   OECD-FAO 2021-2030年全球農業展望重點摘要(OECD-FAO Agricultural Outlook 2021-2030,以下簡稱《展望》)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區域、國家和全球層面 40種主要農漁產品十年前景的共識評估;分析農業糧食市場表現的驅動因素;以及為前瞻性政策分析和規劃提供資訊。《展望》基於現有政策,預期未來趨勢並強調實現SDGs所需的額外努力。   在全球人口持續成長下,確保糧食安全和健康飲食仍將是一項挑戰。 未來十年,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包括糧食、飼料、燃料和工業用品)儘管年複合成長率低於前十年,      但仍預計以每年1.2%的速度成長。人口趨勢、富裕國家和許多中等收入國家用家禽替代紅肉,以及南亞人均乳製品消費量的爆炸性成長,預計將影響未來的需求。 永續生產力成長是關鍵   生產力的提高將是養活全球不斷成長人口(預計2030年將達85億)的關鍵。在2030年全球作物產量的預估成長中,將有87%來自產量成長、6%來自擴大土地利用、7%來自種植密度增加。同樣地,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預估成長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產量提高。然而,畜群規模擴大也有望顯著促進新興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的畜牧生產成長。   貿易將持續作為對全球糧食安全、營養、農業收入和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關鍵影響。全球國內消費平均約20%為進口,展望2030年,預估東非和北非地區進口將佔國內總消費量的64%,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之出口預估將佔其農業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OECD秘書長柯曼(Mathias Cormann)和FAO秘書長屈冬玉(QU Dongyu)在報告前言中表示,「我們擁有獨特的機會好讓農糧部門走上永續、具效率和具韌性的道路。若不加倍努力,零飢餓目標將無法實現,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進一步增加。因此,亟需進行農糧系統轉型。」   未來10年,儘管單位產出排放量(生產的碳強度)預計在此期間顯著下降,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預計仍將增加4%,主因是畜牧業生產規模擴大。   全球總糧食供應量將在未來十年成長4%,達到每人每天3,000多卡路里。由於加工和簡便食品(convenience food)的消費量增加以及外出就餐的趨勢增加,人均脂肪消費量預計在數個主要糧食類別中最快速地成長,這與持續的都市化和女性勞動力參與的增加有關。此外,COVID-19疫情蔓延後的收入短缺和糧食價格上漲更加劇此趨勢。   高所得國家的人均糧食供應,預計將不會比現今的高水準顯著增加許多。 然而,所得成長和消費者偏好改變,消費者會減少主食和甜味劑的攝入,轉而食用高價值糧食,包括水果和蔬菜,以及些許程度轉向動物產品。   在低所得國家,人均糧食供應預估增加3.7%,相當於每人每天89 卡路里,主要包括主食和甜味劑。經濟限制將限制動物產品、水果和蔬菜的消費成長;由於所得限制,預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將略有下降;該地區的主要糧食自給自足,按照目前的趨勢,主要糧食產品供應量預計到2030年將下降。   從中期來看,氣候、經濟成長和所得分配、人口結構及飲食型態轉變、技術發展和政策趨勢將左右糧食和農產品價格。雖然FAO糧食價格指數在過去1年強勁上漲,但預計之後將出現一段向下調整期。《展望》預測,糧食價格將與需求成長放緩和生產力預期提高相符,預估實際上價格將回復為逐漸下降態勢。   雖然《展望》聚焦於中期趨勢,但也有多種因素可為農產品市場的短期價格創造短期波動。例如,能源市場的發展能影響投入價格,以及部分國家在穀物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加會引發價格大幅波動,導致預測價格和觀察價格間的差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9/11
近年來人們對於農場動物福利的關心日漸增長,卻鮮少將水生動物納入考量,日前由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所舉辦的優良農場動物福利競賽將其最佳創新獎項,頒發給來自英國的Hilton Seafood公司,因其養殖白蝦電擊裝置的應用,提供了比傳統浸泡流體冰更人道的蝦子屠宰替代方案。
2021/09/10
魁北克是加拿大草莓產量最多的省,為了改善草莓不易保鮮的特性,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薄膜包材,可以提升草莓保鮮期長達12天。
2021/09/09
各國迎戰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遠見》觀察到荷蘭這個永續經營的佼佼者。大數據分析公開資訊,公民倡議各式創新,跨域學習推動永續人才活絡,荷蘭已正式成為「循環經濟」與「綠色經濟」大國。台灣若能跟上荷蘭模式,打造綠色經濟飛輪,台灣也能成為下一個荷蘭!
2021/09/08
隨著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的加劇,世界各地的氣溫及濕度也開始逐漸上升,Lallemand Animal Nutritio也提醒豬隻飼養業者應確保畜舍通風系統處於良好運作狀態,才能有效防止動物熱緊迫反應的產生,以維持生產效益。
2021/09/07
人們通常不會想到森林是鯊魚的棲息地。但是各種海洋森林大約佔了地球的4.2萬平方公里,為全球35%的鯊魚提供食物和住所。其中,紅樹林的根部和樹冠之間庇護著生物,是陸地和海洋之間的重要橋梁,為了在陸地和海洋之間生存,不同種的紅樹林演化出各種適應能力,以保護自己和居住在內的鯊魚。   由於紅樹林不容易在不穩定且泥濘的沿海地區扎根,所以紅樹林的幼苗發芽時還附著在母株上。已經發育一部份的植株會隨著海流移動,大多數都會在附近扎根,有些則在漂流數月後,才在世界另一個地方停留下來。紅樹林除了要在不穩定的地形支撐自己外,必須面對海水可能含有大量有毒的鹽,將會導致脫水而且泥土裡幾乎沒有任何氧氣,這對大部分的樹木造成致命的傷害。但是紅樹林能充分利用沼澤濕地的環境,它的根部大部份都是在地面之上,而不是完全被埋在地下,樹根上的微小氣孔在退潮時吸收氧氣,然後在漲潮時將氣孔關閉,變成防水的密封狀態。   紅樹林的根可分為氣根與地下根,透過同樣的機制來吸收氧氣,或行光合作用直接生產氧氣,為了防止海水中的鹽進入植株內,有些種類的紅樹林會利用位於根部裡極細密的過濾器,其他則會將鹽集中於特殊的細胞隔室、樹皮或即將枯萎的葉子裡,然後讓它們脫落。有些種類甚至演化出特有的鹽腺,排出過量的礦物質。   鯊魚不僅是海洋森林的受益者,牠們也協助維繫海洋森林的存續,鯊魚限制動物的數量,否則會過度消耗這些不可或缺的植物,就像海洋森林為脆弱的年幼捕食者提供庇護所一樣,這些捕食者長大後會保護牠們的森林居所。   海洋森林是緩解氣候變遷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和海草會在根部之間把碳留住,而快速生長的海帶會把大量的碳送往深海,海洋森林每年共儲存了大約3.1億公噸的碳,佔了我們每年全球碳排放量的3%。所以,就像居住在這些森林的鯊魚,人類也要竭盡全力保護這些重要的生態系統。
2021/09/07
「農業數位化轉型DX」(Digital Transformation)主要揭示農業數位化發展方向與擬解決項目,作為推動數位化轉型之參照指南,以及提供整體計畫擬定所用。
2021/09/06
農藥透過對昆蟲、真菌和雜草的控制來保護與維持農業產量,然而也會進入溪流並破壞水生生物及相關生態系。德國的研究人員表示,政府對農藥訂定的環境殘留閾值標準普遍過高,而且超過 80% 的水體仍然超過了這些標準,只有修訂農藥的環境風險評估,才能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021/09/03
彰化縣大葉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生技中心與國內百香果種苗大王台香種苗公司產學合作,將原本要丟棄的花朵做為創新美粧原料,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用百香果花萃取物做成美粧產品,讓農業廢棄物加值再利用,也能落實綠色循環經濟。
2021/09/03
雄性鯰魚因為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往往不受養殖戶青睞,來自日本近畿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的科學家運用黃豆中所含之大豆異黃酮,取代有食安疑慮的荷爾蒙療法,成功促使實驗鯰魚全部轉變為雌性,期望未來能藉此提升養殖業者的生產效益,減少不必要的犧牲。
2021/09/02
2019年底經濟部技術處透過科技專案計畫支持工研院和藝隆農產合作,以AI人工智慧建置智慧認證資料分析引擎,順利取得GGAP(Global G.A.P.,全球良好農業規範),將台灣高品質香蕉,打進東京奧運外,也行銷全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