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文章
文章
2021/08/24
薛曼將軍樹(General Sherman)是世界上最大的樹,樹齡約2500年,封存了約1,400公噸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但如今人類平均每分鐘的碳排量早已高過1,400公噸。對抗氣候變遷,我們必須減少石化燃料排放量,降低多餘二氧化碳,以恢復大氣中溫室氣體平衡。樹木是否能幫助我們打贏這場硬仗?   首先,它們如何做到碳封存呢?和所有植物一樣,樹木透過光合作用的化學反應來消耗大氣中的碳,利用太陽光的能量,將水和二氧化碳轉換為氧氣,及含有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接著在呼吸作用過程中,將碳水化合物換成能料消耗掉,同時再將碳排放回大氣中。   然而,以樹木來說,有很大部分的碳不會被釋放,而是貯存在新形成的木質組織中。樹木活著時,扮演碳的儲存庫的角色,在生長過程中持續降低大氣中的碳。當樹木死亡腐爛後,其中部份的碳又被釋回大氣中。土壤中也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且可長達數千年,但最終那些碳也會重回大氣。所以,如果要以樹木對抗氣候變遷這類長期問題,除了要能活得越久,以便封存越多碳,同時還必須能快速繁殖。   森林是複雜的生物網路,沒有一個物種能在所有的生態系統中都能茂盛生長。原生種向來是最永續的樹種,在當地環境早已佔據一角的物種。初步研究顯示,一個原就具有樹木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比較不需要去競爭環境資源,也較能對抗氣候變遷,這代表要降低碳排量不是種樹就好,我們必須重建已耗竭的生態系統,有些區域樹木被砍伐殆盡、土地被開發當作他用,現在正可做生態復育。   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利用衛星影像分析世界目前的樹木覆蓋率,再與氣候及土壤資料整合,扣掉人類所需的地區面積,研判除了現有森林外,地球還能承載相當十億公頃的造林,差不多等於一兆兩千億棵樹。根據科學家修正預估,修復後的生態系統可吸收一千至兩千億公噸的碳排量,但由於生態系統錯綜複雜,由人類出手復育也難說是好是壞,在某些區域或許袖手旁觀才是正確的做法。   此外,有些學者擔心如此大規模的森林復育可能會有想不到的後果,比如環境中的生化物質產出速度加快,反而加速氣候變遷。而且就算成功復育了這些區域,也需要未來的世代保護它們,免於再次因經濟因素而耗竭。重建生態系統的複雜性,顯示出保護現存的森林有多重要,希望藉由重建一些被耗竭的區域,能給我們對抗氣候變遷所需的資料和信念。如果這次做對了,或許這些新生的樹木會有時間成長為身兼碳儲存庫的巨木。
2021/08/24
一項新研究發現,咖啡生產過程的廢棄咖啡果肉可用於加速恢復舊農業土地上的熱帶森林。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生態學會的Ecological Solutions and Evidence期刊。
2021/08/23
農業過去以來帶給人們的傳統印象,難以與數位化三個字有連結。然而,在近年來整體大環境變動、以及農民的高齡化與後繼傳承問題逐漸嚴重,更是促使這場農業變革關鍵因素。
2021/08/2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於今(2021)年7月2日召開的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會議尋求各國貿易部長的批准,將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於6月30日發布帶有括號的主席版修正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簡稱該草案文件),作為後續談判的基礎,並限縮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範圍,僅針對「開發中國家資源貧乏且脆弱的家計型漁業之漁民。   熟悉談判進展的與會人士表示,WTO在寄給貿易部長們長達2頁的信中,試圖保留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 OFOC)特別豁免,允許主要補貼國持續提供導致全球漁業資源枯竭的工業化規模漁業。   熟悉該草案文件的與會人士表示,在解釋其對全球漁業補貼部門發展的評估以及過去20年來停滯不前的杜哈回合規則談判(漁業補貼是其中的一部分)後,該信並未說明為何向主要補貼國提供特別豁免,這會違反氣候變遷協定之S&DT條款或共同但差異化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授權的該草案文件第5.1.1條OFOC議題符合提高透明化和通知要求,但卻無視對主要補貼國的特別豁免,該信中表示,「會員採取措施的透明化是為確保補貼不鼓勵非法或非永續漁業,將作為漁業補貼規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推進漁業補貼談判,並確保達成一項符合SDG第14.6條和WTO第11屆部長會議(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1)決議授權之漁業補貼協議,我們將感激你對以下問題的回覆。」   該信中並表示,「雖然有許多問題可以問,但希望您對此兩個問題之回覆將有助於我們共同達成協議。」 WTO向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 WTO向部長們提出的兩個問題如下: 1.WTO漁業補貼談判已進行20年,在此期間,部分會員已改革其漁業政策,並且部分魚群資源因此獲得改善。然而,整體情況令人沮喪,係因非永續漁業已增加,但學術研究卻表示全球補貼水準仍維持不變。   為遏止全球漁業資源及其所支持的經濟活動和生計持續惡化,部長們能否確認承諾在WTO第12屆部長會議(the 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前儘快完成漁業補貼談判,並確認達成結論所需著陸區之基本要素皆包含在最新的草案文件中。   為此,您是否願意全面授權其駐日內瓦代表團團長為完成談判所需之彈性作出貢獻? 2.在許多方面,漁業補貼規範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第一次從永續觀點來解決有害補貼。再者,相較其他經濟部門,漁業部門的許多面向皆是獨一無二的,包括魚群資源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當魚類從一個會員管轄海域游到另一個會員管轄海域或進出公海時,許多特定魚群資源是由兩個或更多會員共享。   此外,全球貧困的會員體皆依賴漁業作為其唯一就業來源,有時甚至是食物來源。   SDGs第14.6條和MC11決議之授權,懲罰那些採行損害永續性之補貼的會員,並確保為開發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會員提供適當且有效的S&DT是漁業補貼談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透明化則是履行此項授權的基本要素,基此,許多開發中國家和LDCs會員特別關切其脆弱的漁業社區。   本次談判之目的,在不影響任何會員在任何其他情況下對S&DT的立場,能否同意S&DT的關鍵組成部分是針對開發中國家和LDCs會員資源貧乏且脆弱的家計型漁業之漁民。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0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8/20
疫情影響下,一些農村長輩無法到山邊田野間從事身心靈活動,新北石碇烏塗社區在地青年黃政漢,過去帶著所學返鄉推動農村再生計畫,最近更規劃向居民推廣線上教學,包含學習正念呼吸、坐禪和行禪以及合適的瑜珈肢體動作,加深社區高齡長者的對於新興事物的好奇與情感。
2021/08/20
發展養殖漁業對於日漸升高的糧食需求來說是一大解方,但在其快速擴展的同時也相對造成了許多問題,隨著養殖水產數目提升,其所產生的漁業廢棄物也隨著不斷增加,來自新加坡的研究團隊利用漁業廢棄物製造了全新的生物材料,能夠協助骨頭修復缺損及復原皮膚傷口,不但使得海洋資源能更有效利用,也解決了廢棄物丟棄難題。
2021/08/19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中,農業和糧食生產處於第一線。溫度上升,海洋酸化等,對構成人類飲食的動植物群造成了嚴重破壞,據研究預估,隨著全球氣溫不斷上升,若是再上升2°C,將會有5種食品面臨再也吃不到的危機。
2021/08/19
美國和臺灣於今(2021)年6月30日不顧中國的反對,重啟沉寂5年之久的第11屆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 TIFA)會議,美國呼籲應加強接觸,而臺灣盼最終能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TIFA於1994年簽署至今,雙方已5年未進行任何正式的討論。   雙方同意在TIFA下新增勞工議題,並宣布成立一個新的勞工工作小組。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 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USTR)的聲明,「雙方非常歡迎恢復高層的貿易接觸,並表示希望密切合作,不僅深化美臺貿易和投資關係,也是支持以勞工為中心的貿易政策和尋求打擊全球供應鏈中強迫勞動的民主夥伴。」   美國和臺灣官員還討論各種雙邊貿易議題,同時承認臺灣在營業秘密保護執法方面取得進展以及將簡化醫療器材審核文件程序。 解決爭端議題   雙方還同意加緊努力解決懸而未決的貿易問題,包括美國牛肉和豬肉生產者面臨的市場進入障礙,以及美國在著作權立法、數位侵權、金融服務、投資和監管透明化等議題表示關切。   官員們宣布,其將成立數個TIFA工作小組,包含農業工作小組、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工作小組、技術性貿易障礙(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工作小組、投資工作小組以及其他必要的工作層級會議。   臺灣希望政府將重點放在重新建立定期的TIFA談判,從而促成FTA談判。路透社於6月30日的一篇報導引述臺灣首席貿易談判代表鄧振中(John Deng)的話,他向美國表示,希望兩國能簽署FTA,以體現在面對中國越來越大的壓力時美國對臺灣的支持。   2020年美臺雙邊貿易總值達1,060億美元。   第11屆TIFA會議是由美國在臺協會和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主辦,並由美國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Terry McCartin)和臺灣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Jen-ni Yang)共同主持此次視訊會議的討論。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7/0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2021/08/18
應用智慧化水下載具(ROV)於漁業養殖場上,來收集高品質數據並將數據傳輸至陸地上,供水產業者知悉其魚類健康、魚類福利、水質和網內之完整性訊息,而該數據則能協助業者優化其養殖管理系統及提升產量。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致力於該領域, 希冀能替水產養殖業上之管理帶來新革命。
2021/08/17
因為去(109)年沒有颱風登陸臺灣,造成水源和水氣缺乏,導致全臺水資源不足,農業用水也大大的受到影響。   根據中研院研究顯示臺灣春季降雨的日數減少,乾旱的日數會增加,尤其北部灌區農業用水缺水率將高達40%。每年農業總用水量約為123.1億噸,其中只有9.8%的水源來自於水庫,其中河川流水佔66.1%、農塘霸堰佔20.4%、地下水佔8.6%。   根據全球氣候模式結果顯示到21世紀末全球都會暖化,特別是北半球陸地和極區暖化更為明顯,為因應這樣的狀況,抗旱對策、節水灌溉措施、耐旱作物的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農業單位早已有所準備。今天讓我們跟著青農的腳步,一起向專家學習如何在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利用節水技術來省下農業用水​吧! 1、智慧灌溉系統-在田裡安裝水位計,可以把資料上傳至雲端,利用手機觀察水位變化。 2、間歇性灌溉-先等到水田灌溉到水深5公分後,讓田水自然蒸發和滲漏。接下來等待土壤表面無積水但仍濕潤的狀態下,隔天再灌溉到水深5公分,接著重複操作前面兩步驟即可。相較於過去每天補水可省下30%的水! 3、噴灌、微噴灌-讓作物根群適度補水,一個噴頭的耗水量90公升,一分地約使用三公噸的水(一個噴頭的狀況下),可有效達到省水效果。 4、草生栽培-留下農田中的自然草種後定期修剪,或是種植其他覆蓋植物。 5、DIY環保省水裝置-把剪開後的寶特瓶裝在噴頭上,讓水集中灌溉,可節省2~3成的水!   未來的氣候變遷只會越來越劇烈,有了這些技術,就能大大節省農業用水的使用量,建構起能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
2021/08/17
Inari是一家專門從事種子編輯技術的公司,該公司使用CRISPR技術來快速編輯種子之基因,並將其應用於農作物研究上。藉該編輯技術來改變其糧食生產方式,從而提高糧食生產的永續性。同時,增加糧食產量及降低農業足跡。
2021/08/16
現代農業過於依賴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將導致無法挽回之環境污染及生態系統的破壞,日本東京理科大學研究團隊從植物之間傳遞危險訊號的化學誘導防禦基因活化能力中得到靈感,計畫透過化學修飾天然萜類化合物-薄荷醇,提升其活化植物免疫系統效果,用以作為化學農藥替代品,減低環境生產成本。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