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2 @國際
研究指出,東南亞與亞太地區國家必須在2030年前增加替代蛋白的產量才能對減緩氣候危機有所幫助。到2060年,如果要實現脫碳,替代蛋白將需要佔該地區蛋白質總產量的50%。
示意圖
星亞智研(Asia Research and Engagement, ARE)是一間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成立於2013年。ARE近期發布一份關於亞洲蛋白質轉型的報告,該報告主要關注10個主要亞洲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與巴基斯坦)在2020年至2060年間蛋白質生產、消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研究結果發現這10個國家均未能控制其蛋白質排放目標。
研究顯示,亞洲供應世界一半以上的動物蛋白,包括陸地動物與海鮮。它警告說,如果不轉向替代蛋白,就不可能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1.5°C目標。這與之前的一份報告一致,該報告建議必須減少高甲烷食品消費才能實現此目標。到2060年,這些國家的替代蛋白產量將需要成長30-90%,以遏止碳排放。
減少畜牧業是關鍵
研究人員認為,畜牧業產生的環境足跡比所有食用作物的總和還要大,因為它的資源更加密集,並且使用更多的土地、水、動物與抗生素。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畜牧業的碳排放量佔所有碳排放量的14.5%,《自然食品》雜誌今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與以肉類與乳製品為主的飲食相比,純素飲食可以減少70%的碳排放。
亞太地區的國家像是香港、澳洲與中國在全球來說是主要的肉類消費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動物蛋白消費國,同時也是豬肉、魚類與雞蛋的最大生產國。儘管人口數量下降,但到2030年,其動物蛋白消費預計將增加。報告建議,到2060年,中國約有50%的蛋白質消費必須來自替代來源。
印尼與馬來西亞因為畜牧場與棕櫚油樹需要大片土地,因此大規模的砍伐森林。ARE表示集約化畜牧業也是森林砍伐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它建議這些國家到2030年避免森林砍伐。
研究顯示,在亞洲國家存在著認知上的差距,約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不熟悉植物性肉類或海鮮產品。在製造業方面,許多關鍵的基礎設施差距仍然存在,包括東南亞國家仍缺乏足夠的冷鏈基礎設施,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建立當地技術人才的管道,以確保完善替代蛋白所需的基礎設施機械與實驗室空間配備有高技能的人員。
GFI表示,亞太地區是全球替代蛋白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新加坡便是全球第一個獲得監管部門核准銷售人造肉的國家,並在此過程中吸引了許多細胞培養蛋白公司。GFI還發現,2021至2022年,發酵類與培育蛋白類公司的投資同比分別成長了67%和96%。
若亞洲的蛋白質供應要進行轉型,需要各國合作,進一步擴大區域替代蛋白製造基礎設施並迅速協調監管框架。大量研究表示,亞洲地區的消費者在食用替代蛋白方面持開放態度—只要產品符合或超過人們對傳統肉類與海鮮的口味、營養、新鮮度與可負擔力。【延伸閱讀】- 【減量】微生物蛋白可幫助全球森林砍伐率減半
資料來源
文章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