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臺灣
傳統竹製造在加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與汙染,加上竹製品機械業邁向衰退,台灣機械廠毅然投入植物纖維的研發,竹廢料也可以從垃圾變成黃金。
示意圖
「這把竹廢料,可以從垃圾變成黃金。」立昇董事長王正雄雙手捧著纖維廢料,他口中的「垃圾」是竹材加工剩下的頭、尾邊角料,經過乾式工法、無水回收,加工、再生後,能製成各式植纖產品,像是竹吸管、竹餐盒。市售的環保產品琳瑯滿目,許多人可能會認為王正雄只是搭上了時下的環保熱潮,搶得商機,但其實王正雄的綠色革命從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
竹製品機械起家的王正雄,有感於傳統竹製造在加工過程中容易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與汙染,加上竹製品機械業邁向衰退,他毅然投入植物纖維的研發,超前轉型,不過當時「環境保育」、「永續循環」的概念還未獲得重視,這讓王正雄在研發路上磕磕絆絆。
2014年政府一紙令下,規定國道服務區不能使用美耐皿餐具,王正雄這才拿到進入市場的第一張門票。
從"reuse"到"rethink" 循環經濟不能停留在單一節點
立昇從傳統機械業,搖身變成再生料綠金產業,在氣候變遷、循環經濟這波永續浪潮的推波助瀾下,國內外大廠、品牌業者紛紛找上門、談合作,儘管訂單滿手,但立昇不總是來者不拒,因為他們對「循環經濟」有著自己的堅持。
立昇副總經理賴雲昇表示,當前循環經濟往往停留在單一節點,部分業者誤認只要採用「循環材」就是循環經濟,卻缺乏有效的供應鏈串連,致使經濟運作上產生斷點,商業模式難以成形,亦無法達到真正的永續循環。
立昇將這樣的理念,實踐在他們與超商業者合作推出的循環餐盒上,運用植物纖維製成的循環餐盒,先送往鮮食廠進行填裝,接著發送至各門市做販售。看似與一般零售物流別無二致的過程,關鍵點在後續的「逆物流管理」:消費者食用完後,若將餐盒還給超商門市,就能領到退費,業者再把這些使用過的餐盒低溫送往鮮食廠存放,並由立昇送至專業清洗廠洗滌乾淨,最後送回鮮食廠,展開下一次的循環。
「過去的環保觀念中,於消費者端我們稱為"reuse",製造商端稱為"remake",但在循環經濟的框架下,我們要有一個新的觀念,稱為"rethink"。」
王正雄認為,循環經濟要順利轉動,不能只靠單一企業單打獨鬥,還需原料廠、製造業者、通路商與消費者進行跨業合作,建立夥伴關係,透過溝通,達成共識。
植纖維材質 科技廠的減碳利器
隨著各國政府接力宣示淨零碳排目標、歐盟碳關稅即將上路,如何有效管理碳足跡、減少碳排放成為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迫在眉睫的挑戰。
現階段這些科技業者除了積極尋找低碳能源,正同步布局再生材料的應用,立昇近日就與海外科技業者展開合作,將再生植纖維,運用在科技零組件的製程,植纖維成為科技廠的減碳利器,可預見再生材料的商機將愈來愈大。
賴雲昇解釋,科技產品擁有數百個元件,各有不同碳排係數,然而植纖維碳排係數是負值,所以做成的纖維原料碳排也很低,加入零組件的製程,可有效拉低碳排平均值,亦即達到所謂的「碳中和」,另外,當產品作廢時,採用植纖維製成的零組件可自然分解,也能避免造成環境負擔。
植纖維的應用從民生常見的餐具一腳跨入高科技產品,影響力正逐步擴大中,不過賴雲昇提到,當前科技領域許多檢測規範都是針對塑膠製品,天然原料要取得認證比較困難,因此目前仍存在許多挑戰。
當看不見的溫室氣體,變成可被估算的生產成本;當減碳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每一分每一毫都得斤斤計較,而誰能掌握關鍵技術、做出差異化,誰就能在這場淨零碳排賽局裡勝出。
橋接國際法規 台灣再生材還要再進化
再生材料需求持續飆升,國際市場一片藍海,台灣準備好搶攻潛在商機了嗎?【延伸閱讀】- 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王正雄認為,台灣材料領域還一片混亂,很難立竿見影,且再生材質的成本與研發、生產難度,遠高於原始材質,加上目前市場上的慣性思維,仍會用塑料價格與之進行比較,因此距離成熟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更遑論技術上的供給。
翻開台灣的法令,目前確實還存在許多灰色地帶,最基本的「何謂再生?」也沒有明確的定義,賴雲昇表示,這將導致後續業者在計算碳排、成本與風險時難有準則。
「一個產業要躍上國際舞台,通常是群策群力,需要國家的力量協助推動才有機會,我們當然期待台灣的材料技術能發光發熱,但目前的觀察是,不管在法規或政策輔導上,海外夥伴反而比較積極。」
立昇當前90%的訂單來自歐美國家,因此他們致力於提升自家植纖維生產標準,與現行成熟的國際規範對接,王正雄期待台灣能有更完整的法規制度,讓廠商、業者有所依循,才能帶動產業發展。
「我希望把台灣打造成一座環保島嶼,但這不是一個世代的事。」三十年前那位懷著環保夢,憑著傻勁投入天然材質研發的年輕小夥子,如今已鬢髮斑白,但不變的是他依舊發亮的眼神,他的環保夢還在繼續,現在有更多人與他同行。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