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IUU漁業對美國漁業之影響
2021/05/17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於今(2021)年3月18日指出,2019年約11%的美國海鮮產品進口總值中超過13%來自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   在眾議院歲計委員會(House Ways and Means Committee)準備的報告中,ITC表示,2019年美國自IUU漁業的海鮮產品進口值約24億美元。自IUU漁業的主要進口類別包括為石蟳(swimming crab)、野生溫水蝦(swimming crab)、黃鰭鮪(yellowfin tuna)和魷魚。   中國、俄羅斯、墨西哥、越南和印尼是進口至美國之IUU漁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ITC因而得出結論,美國若取消進口IUU漁業將對其商業漁民產生正向影響,估計美國價格、漁獲量和營業所得將增加約6,080萬美元。   眾議院歲計委員會主席尼爾(Richard Neal)表示,「越來越多的非法海鮮產品已進入美國的日常飲食餐桌,因此必須作出更多的努力。」「爭取將其納入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加強對海鮮產品供應鏈的追溯,並透過打擊IUU漁業作為,俾利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海洋,並使美國人民安心食用安全以及合法的海鮮產品。」   在該報告發布之際,美國和其他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刻正試圖達成一項協議,以終止非法漁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1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藉合成生物學提高番茄中左多巴L-DOPA含量
2021/05/14
帕金森氏症為重要之老年病害,會造成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衰竭等症狀,目前常以L-DOPA來治療延緩病症進程,L-DOPA為多巴胺的前驅物,經由酪胺酸酶作用可變為多巴胺。目前大多的L-DOPA為化學合成,少數由植物種子中萃取,為L-DOPA 藥物提供天然萃取新資源,約翰英納斯中心團隊將甜菜頭合成甜菜紅色素相關基因轉入番茄之中,增進L-DOPA的生成,可獲得每公斤150mg L-DOPA的產量,此項研究有助於L-DOPA 藥物生產,進一步降低藥物價格,讓更多人受惠。 正文:   帕金森氏症 ( Parkinson's disease ) 是一種老年後易得到的病害,會造成顫抖、肢體僵硬、運動功能衰竭等症狀,其主因是基底神經核的黑質 ( substantia nigra ) 漸進性受損與退行性變性而導致的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當黑質病變時會導致多巴胺 (dopamine ) 減少,多巴胺能神經功能下降而膽鹼能神經功能相對亢進,出現帕金森氏症候群。目前常用的帕金森氏症的治療方法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擬多巴胺類藥,主在直接補充多巴胺前體物或抑制多巴胺分解;二是抗膽鹼藥,主在拮抗過高膽鹼能神經功能。左多巴L-DOPA為多巴胺的前體藥,可彌補帕金森氏症患者多巴胺不足的情形,L-DOPA大多以化學進行合成,少數直接來自於植物種子當中如刺毛黎豆 ( Mucuna pruriens ),L-DOPA每年市場的產值可達數兆美元,是減緩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藥物。   即使L-DOPA相比於其他藥物其售價並非很高,但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仍是一大負擔,約翰英納斯中心 ( John Innes Centre ) 的研究團隊將甜菜頭 ( beetroot ) 合成甜菜紅色素 ( Betalain ) 的基因轉入番茄之中,其與L-DOPA的生成相關,L-DOPA是由酪氨酸( tyrosine ) 經酵素酪氨酸酶 ( tyrosinase ) 轉換而來,為甜菜頭合成甜菜紅色素的初期步驟。基因科技番茄在每公斤中可得到約150mg L-DOPA,且少了其他富含L-DOPA食物的缺點,藥物萃取非常容易,無須高費用設備即可完成。基因科技番茄因富含L-DOPA ,使其產量更佳,同時增加儲藏期並抵禦灰黴病 ( Botrytis cinerea ) 的感染,對於L-DOPA的生產非常方便,番茄小規模種植能有很高的產量,可在溫室種植,配合先進自動化設備,在番茄上照顧上相對容易,為一重要新資源,可望增加整體L-DOPA 藥物產量,降低價格,使更多人受惠。 【延伸閱讀】藉泛基因組研究找回番茄原有風味
旱災求生!乾濕交替的灌溉模式種稻 可省水三成
2021/05/13
台灣今年缺水嚴重,各地面臨乾旱威脅,十分仰賴水資源的稻作產業首當其衝,為有效平衡農業用水與勞動力需求,農業試驗所與中興大學、農委會台中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從108年合作成立智慧水稻栽培團隊,應用水稻乾濕交替的灌溉模式,導入遠端遙控、即時監測與智慧調控感測器,在不影響原有產量水準下,可節省栽培用水20至30%,減少植株倒伏風險與稻米心腹白率、穩定米質。   農試所表示,水稻是台灣栽培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在水田整平插秧後,傳統長期維持3至5公分深水灌溉,整個生長期用水甚多。間歇灌溉是採乾濕交替的方式,將田水灌溉至水深約5公分後停止灌溉,接著讓田水自然隨稻株蒸散、蒸發或滲漏而慢慢減少,待土表無積水但確保土下仍濕潤狀態,隔天再灌水至5公分高,如此反覆操作,最重要是在抽穗開花期至榖粒完熟期給予足夠水分。   試驗結果顯示,適時透氣更可促進植株分蘗,產量不遜於傳統長時湛水,且無須購買多餘設備即可執行,不僅可達到省水之效,且有利土壤透氣與根系發育,可減緩發生嚴重倒伏 (小於10%),讓稻穀收成量更有保障。   農試所表示,水稻生產過程從育苗、插秧至收穫乾燥,均有農機可全程機械化輔助、減輕農務負擔,但田間灌溉隨生育階段與氣候變化要適時補充水分,仍需耗費相當勞力並倚賴栽培經驗。   農試所說,對於大面積栽培或人力吃緊的農民,如果採用這方法灌溉,只需投資10萬元購買無線水位計、通訊主機與太陽能水閥門等田間感測器設備,實際費用依設備不同而異,每個月付120元通訊費,即可以一手掌控水位記錄也能遙控水閘門,還可預約灌溉時間,不用半夜清晨起來開水閥,大幅減少四分之三灌溉管理的人力與時間,降低田間肥、水的溢流情形,更可搭配氣象站,全方位掌握田間狀況。   農試所表示,水資源分配不均,水稻間歇灌溉加上智慧控制系統解決方案,兼顧有效利用水資源並確保台灣稻作生產,預期該方案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將持續推廣應用於水稻產業。 【延伸閱讀】能偵測土壤水分多寡的作物灌溉感測器將能達到省水之效
WTO應在MC12制定WTO改革路徑圖
2021/05/13
一位歐洲貿易官員於今(2021)年3月10日表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改革將需要時間來修正相關規範以適用於21世紀,故會員們應在今年稍晚召開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制定WTO改革路徑圖。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貿易總署總署長(director general for external trade)魏恩德(Sabine Weyand)表示,在瑞士日內瓦開始討論WTO改革前,拜登政府需表明希望恢復兩階段的WTO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   魏恩德總署長在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國際經濟法研究所贊助的線上節目演講時表示,「如果歐盟執委會收到美國的信號,那就可以開始討論WTO改革。」    魏恩德總署長建議,拜登政府似乎想制定現代化的WTO規則,但需提供更多有關WTO改革構想的細節。   但是,WTO改革不應僅是由美國和歐盟來設定議程。它應回到1995年《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TO),並將其修正以適用於21世紀。   魏恩德總署長建議,WTO會員們需要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永續發展可能成為此一共同目標。   魏恩德總署長表示,有關複邊協定議題,歐盟認為這對取得進展很重要,因為要取得WTO 164個會員的共識幾乎不可能。   印度和南非刻正向WTO提出質疑,即複邊協定是否符合WTO規則。   魏恩德總署長警告,若禁止複邊協定,各國將不會透過WTO來達成其協定,並將許多會員排除。   魏恩德總署長並指出,歐盟刻正提出一項競爭中立的新複邊協定,而中國最終應成為該協定的一部分,這非常重要,但不應過早將中國納入談判國家,因為中國將尋求更低標準的複邊協定。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新加坡國大研究員研發風味俱佳的益生菌咖啡和茶飲
2021/05/12
傳統的益生菌飲品大都是乳製品(如優酪乳和優格)。素食主義的興起以及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乳糖不耐症、高膽固醇和對乳蛋白過敏等,造成非乳製品益生菌食品和飲料的發展。劉副教授表示:「咖啡和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兩種飲料,也都是植物性飲料。因此,它們是開發益生菌飲品的理想工具。大多數市售的益生菌咖啡和茶飲都是未經發酵的。我們團隊利用發酵製程開發了一系列新的飲料,其發酵產出的化合物可提升營養物的消化力,同時保留了咖啡和茶的益處」。   研究員Wang Rui博士為了開發新的益生菌茶,先將營養成分添加到茶飲中(任何種類的沖泡茶皆可),然後選擇特定的益生菌加入發酵,發酵兩天後即可飲用試味,發現在整個發酵過程中,茶飲可保留茶的原始風味,並引入了果香和花香。這種益生菌茶的味道就像帶一點酸度的果茶,口感與原本茶飲類似,飲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甜味劑、牛奶或奶精等。茶飲因含有多酚而有許多健康益處,例如:其抗氧化劑和抗炎特性。獲專利的發酵製程所生產之益生菌茶飲,可保留原本茶飲中的多酚含量,發酵後還可產出另一種抗菌劑苯乳酸(phenyllactate)。此外,此益生菌茶飲中還含有可促進腸道健康的益生菌。   另一位研究員Alcine Chan博士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益生菌咖啡,在沖煮的咖啡中添加特別選擇的營養成分,然後添加特別選擇的益生菌,將咖啡混合物發酵一天後放入冰箱。完成此發酵過程後,就可飲用冷藏的益生菌咖啡,視個人口味,可在飲用前添加糖和牛奶。Alcine Chan博士表示:「這種配方非常複雜,並非每種益生菌都可以在咖啡中生長。另外,添加的營養素類型和數量與益生菌組合有關,添加的營養素太少將無法促進益生菌的生長,而添加的營養素太多會有不好的風味」。    Alcine Chan博士配製了幾種益生菌咖啡,每種之間的風味各不相同,但都保留了獨特的咖啡味道。Alcine Chan博士表示:「有些益生菌咖啡具有更好的酸度平衡,有些具有更好的口感,有些具有更深的煙熏味,有些可以在長期保存後更好地保留咖啡的風味」。此類益生菌咖啡中除了保留原本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外,還保留了綠原酸含量,這與咖啡的許多健康益處相關。    每杯益生菌茶飲或益生菌咖啡均含有至少10億單位的活益生菌,這是國際益生菌與益菌質科學協會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ISAPP)建議的每日攝取量。目前兩位博士都在完善自己的配方,以提升兩種飲料的風味。NUS團隊還為益生菌咖啡配方申請了專利,並希望與產業界合作將這種飲料成功商業化。 【延伸閱讀】研究指出泡茶用水將大幅影響茶水口感及所含機能性成分多寡
2021年茶行業趨勢預測
2021/05/11
2021年的茶葉大趨勢將是什麼?今年什麼將繼續吸引消費者喝茶?世界茶新聞邀請了一些專家分享他們的見解。TAZO茶包品牌經理Claire Hagerstrom表示:「首先,消費者趨向於飲用優質茶飲,不再喝劣質飲料。他們正轉向提供可以自己製作的咖啡屋風格的產品。第二個主要趨勢是功能性的健康飲料,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後,提升免疫力、放鬆和助睡眠等功能性茶飲將是未來趨勢。常見的傳統草藥例如:南非醉茄、薑黃和接骨木之類的成分可增強免疫力和鎮靜功效,這在如今尤為重要。這些茶和草藥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且知對健康有益處,這種獨特的歷史使消費者對之產生信任」。   Barry's Tea茶包品牌經理Paul O'Sullivan表示:「2021年遠端在家工作將仍然是常態,茶葉消費量應保持較高水平。另外,健康和環保意識日益提高,消費者會尋找對自己和地球都有益的產品。此時自我保健非常重要,Barry's Tea的天然茶即是根據這種需求而設計。我們的最新產品系列中,該產品還具有可生物降解的標籤茶袋,並封裝在可回收的信封和紙箱中,地球永續發展必須成為我們共同責任的一部分」。   有機食品 PureLife Organics創始人Todd Lamb表示:「對身心有益的功能性茶將是2021年的最大趨勢。已被證明具功能性的茶將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例如:減輕壓力、減輕炎症、促進消化系統、增強免疫力和睡眠等特殊功效。這些有機植物茶飲雖具有強大的優勢,但最重要的還是其風味,消費者不會飲用風味不佳的產品。」。Tea Runners茶包品牌創始人Charlie Ritchie也表示:「因疫情影響,2021年網售茶包業績將持續增長,隨著消費者開始尋求取代碳酸飲料的健康替代品,預估零售業中包裝茶的銷量應會增長」。美國保健品Element Apothec專家Swathi Varanasi博士表示:「用抹茶來代替咖啡將是另一種趨勢,抹茶是最好的綠色咖啡因,它充滿了各種營養物和抗氧化劑並風味迷人」。 全球餐飲服務領導者Lyons Magnus公司最近公開分享2021年飲料和食品市場的五個新興趨勢。Lyons Magnus公司預測排名前五的趨勢為: 1. 功能性趨勢:全球流行病加快了功能性成分的飲料和食品增長趨勢,這些功能性成分可能可以改善健康狀況、治療或預防未來的健康問題。在所有的功能性中,增強免疫力的飲料和食品是最受歡迎的。消費者公認與增強免疫力相關的成分為:柑橘和其他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漿果、優格、黑巧克力、生薑、綠茶和抹茶等。 2. 植物性素材:素食主義的興起下,植物性飲料和食品將持續成為新興選項。隨著植物漢堡和牛奶的成功,未來植物來源產品的涵蓋範圍將無遠弗屆,可留意2021年純素奶酪(非乳製品)、植物性奶精以及原始的植物性飲料-茶的增長。 3. 短期懷舊風潮:去年新冠肺炎大流行後引發了鄉愁,許多消費者開始回憶從前快樂時光及回味從前熟悉的口味和產品,例如:童年時代的生日蛋糕、穀物牛奶將持續流行,亦會尋找黑巧克力,巧克力牛軋糖,起司蛋糕之類近期受喜愛的口味,以及像焦糖這樣的經典口味將重現市場。對於茶葉行業,應思考如何將懷舊融入茶品或茶葉行銷中。 4. 非傳統新組合:茶和咖啡風味很早就流行了,如今它們現在出現在各種各樣的非傳統新組合中。例如:咖啡和茶風味的雞尾酒、啤酒、奶昔、燒烤醬、碳酸飲料等。這趨勢預計在2021年還會增長,如果您是茶葉供應商,則應尋求創新的合作夥伴關係,以創新或美味的方式將茶葉融入各種新產品中。 5. 全球風味混搭:全球風味趨勢已經發展了數年,在疫情大流行間被迫隔離的消費者開始尋找方法,以飲料和食品風味創造冒險混搭,更大膽的全球風味混搭以及不尋常的風味組合(例如:柑橘味咖啡和神秘風味飲料)可能成為趨勢。對於茶葉行業,可以思考並著重於為客戶創造全球風味品嚐體驗。 【延伸閱讀】研究顯示技術創新是日本原產紅茶市場成長復甦的重要關鍵
生態農業的優勢
2021/05/10
工業化農業仍為現今的主流種植方法,利用農業機械化、化學肥料及化學農藥等,部分也使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優化植物特性 ( 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 )。然而工業化農業衍伸出相當多的問題,如汙染土壤及地下水、危害有益昆蟲及動物、抗藥性產生、藥劑殘留等,因此專家提倡更為環保的農業經營模式-生態農業,期望降低人為活動對環境的負擔。   中國環球電視網非洲分台 ( CGTN-AFRICA ) Halligan Agade於肯亞東北部梅魯市與專家合作建立生態農業實際應用,教導當地農民如何運行生態農業。農民從單一作物種植 ( mono-cropping ) 轉變至多作物間作 ( inter-cropping ),可在不同期間收穫,若彼此作物配合適當,其天敵害蟲病害間會達成平衡,不易造成蟲害或病害大發生,相較於工業化農業仰賴於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生態農業可大幅降低甚至不用化學農藥,降低對於食安的疑慮。除此之外,也可利用綠肥作物來取代化學肥料的使用、利用菊科作物、蘆薈、辣椒等天然資材製作殺蟲劑、驅避劑、結合作物種植與畜牧養殖、種植象草 ( Napier grass ) 保護土壤結構,當作防風林保護作物,也可作為牧草提供飼料。   生態農業能為農民創造經濟價值,同時保護環境、降低食品安全疑慮,相較於工業化農業較符合永續經營的理念。 【延伸閱讀】打造地方生態與農業共享的田園地景
美國和歐盟就關稅配額達成協議
2021/05/10
在英國脫歐後,美國和歐盟於今(2021)年3月8日宣佈,其已達成歐盟農產品關稅配額(tariff rate quotas, TRQs)調整的談判。   該協議經過兩年的談判,基於近期的貿易實績來決定歐盟和英國間TRQs的分配。該協議涵蓋數十項TRQs和數十億美元的產品貿易,包括牛肉、家禽、稻米、乳製品、水果、蔬菜和葡萄酒。   美國代理貿易代表帕根(María Pagón)表示,「該協議一旦實施,將可向美國生產者和出口業者提供歐盟市場的市場進入。」   歐盟刻正與其他21個有權取得這些TRQs的貿易夥伴進行類似TRQs分配的談判,其中業已與阿根廷、澳洲、挪威、巴基斯坦、泰國、印尼等國達成談判。   歐盟執委會表示,一旦歐洲人通過該協議,它將被提交至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和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批准,以便能儘快生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0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建構乳品業循環經濟型態
2021/05/07
磷對於植物生常來說為一重要養分,90%的磷礦 ( phosphate rock )開發用於製造無機磷肥、飼料、植物保護劑等產品,磷礦於2014年被列為歐盟重要原資材,許多磷管理與回收再利用研究蓬勃發展。   在新的綠色協議 ( Green Deal ) 裡,訂定目標期望在2030年前能達成養分流失減少50%及肥料使用減少20%。相關專家認為乳品業廢棄物 ( dairy processing wastes, DPW ) 在此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建構廢棄物管理改善策略,結合回收再利用相關新科技等減少磷流失措施,同時製造新市場商機的循環經濟模式。   目前科技發展並無有效方法能自乳品業廢棄物回收磷,但卻可將大量非礦質化的磷進行回收,可利用科技有如生物性除磷系統( 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ous removal, EBPR )、厭氧薄膜生物反應器 ( 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 AnMBR ) 等,可將非礦質化磷進行回收,製造生物性磷肥 ( P-rich bio-based fertilisers, BBF ),同時淨化水源,降低對環境的汙染,除此之外,乳品業廢棄物也被使用直接噴灑於土壤,試圖改善土壤肥力,也減少無機磷肥的使用,但也衍生相關問題如惡臭味、病原、養分比例不確定性等,導致施用的困難。   由廢水轉換成生物性磷肥,使磷流失降低,進入循環,降低環境的負擔,逐步邁向永續,配合生物性磷肥與傳統無機磷肥的優劣比較分析,創造新型肥料商機,有助吸引更多人投入,穩固循環經濟的運行。 【延伸閱讀】黏土作為乳牛飼料添加物的利用潛力
連喵星人也愛!茶渣加菌醱酵變墊料 可抑菌除臭
2021/05/06
國人愛喝手搖飲,年銷3萬多公噸茶葉,其所產生的茶渣量十分可觀,特別是罐裝飲料廠商,面對逐年上漲的清運費覺得困擾,也增加處理成本。農委會茶改場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研發茶渣微生物醱酵技術,將茶渣接種菌種醱酵培養,醱酵過的茶渣可製作禽舍墊料及貓砂添加物,具有除臭與抑菌等功能,可讓茶渣循環再利用。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茶葉沖泡萃取後僅剩茶渣,但因茶渣含水量高達90%,運輸不便、焚燒困難,幾天不處理即會產生腐敗臭味;茶改場與食品所跨領域合作,利用特定菌種搭配加工技術,可讓茶渣變成帶有宜人香氣的墊料添加物。經農科院動科所試驗研究證實,茶渣墊料具有除臭效果,添加於飼料可使畜禽糞便的臭氣分子顯著降低。   茶改場表示,台灣每年產生約30萬噸茶渣,處理茶渣必須花費額外成本,以清運1公噸茶渣需要1000元計算,需花費3億元以上清運費用,若能加以再利用,除可節省清運成本外,也可創造額外附加價值。   茶改場說,傳統禽舍墊料使用稻穀粗糠、麩皮等材料,但家禽排泄糞尿會產生臭味,且墊料用久也會滋生病原菌。但茶渣微生物醱酵技術可讓茶渣成為更好的墊料材料,現階段已經篩選出特定菌種可促使茶渣快速醱酵;加上菌種為優勢菌種,除可抑制腐敗微生物滋長,同時降解氨氣等臭氣分子,醱酵後的茶渣具有香味,乾燥處理後可以做為墊料添加物。   茶改場說,茶渣微生物醱酵技術為非專屬授權,目前已技術移轉給「博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茶渣貓砂」產品,該產品於茶渣中建立複合穩定菌相,可作為家貓墊料,減少糞尿產生的氨氣等環境異味,此外,茶渣作為禽畜動物墊料,因有抗菌、除臭效果,使用期限可比傳統墊料多3倍,相關產品亦於2020「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臺灣農業技術形象館」中展出,獲得良好回響。 【延伸閱讀】開發綠色廢棄物再利用成為生產人造土壤的永續原料
WTO新任秘書長要求應聚焦取得成果
2021/05/06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新任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於今(2021)年3月5日發表談話,鼓勵WTO秘書處的職員產出成果,並希冀其能努力克服過去工作文化積習和創新力不足之處。   與會人士透露,伊衞拉秘書長在向WTO職員的首次談話中提到,WTO當前最重要的目標應聚焦於取得實際成果,如果不能取得成果,則WTO這個組織將毫無用處。為達成此目標,伊衛拉秘書長表示,其對於年資、職位高低並不看重,她反而想要和年輕人建立溝通管道,從他們身上取得新的想法,從而獲致具體的可交付的成果。此外,伊衛拉女士也對於當今媒體對WTO呈現的負面形象和敵對態度感到擔憂,並正在摸索如何改變此現狀。   伊衛拉秘書長在今年3月5日由瑞士所主辦的制度之友(Friends of the System)會議中表示,本週她將和疫苗生產者會面,她補充說明在她擔任全球疫苗免疫聯盟(Vaccine Alliance, GAVI)首長期間,樹個國際組織經常召開會議。 COVID-19和漁業補貼優先事項   伊衛拉秘書長表示,其目前首要的任務是對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和疫苗生產作出貢獻,並達成漁業補貼談判。   伊衛拉秘書長對歐盟限制其境內疫苗的出口表示關注,並強調透明度的重要性。   而後在會中被問及對於《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是否該給予疫苗豁免TRIPS的看法,伊衛拉秘書長表示,印度和南非相當堅持應給予疫苗豁免TRIPS的立場,但是她對於疫苗豁免TRIP是否能夠加速疫苗生產仍保持懷疑。   伊維拉秘書長也表示,除了上述關鍵議題外,她也想討論有關電子商務、投資便捷化、微中小型企業規範和服務業國內規章等議題之複邊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的法律地位。相關人士補充,其他優先事項議題包括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工業補貼、貿易和婦女等。   WTO於3月5日發布的新聞稿中表示,「伊衛拉秘書長任職第一週將與各國大使和各集團成員國進行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對話,並試圖在2021年及未來為WTO找到取得成果的途徑。」   伊衛拉秘書長還與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集團、制度之友進行會談。該制度之友成員國係由來自不同地區及不同經濟發展水準的中型和小型國家所組成的聯盟,致力於建立一個有效運作的多邊貿易體系。   伊衛拉秘書長也應探討貿易與達成環境目標可行性研究的53國會員集團的邀請,在有關貿易及環境永續性議題的結構式討論(structured discussions)的第一次會議中發表演講。   伊衛拉秘書長表示:「WTO要保持相關性,必須取得成果。」「展望未來,我們將預見如何利用貿易的力量來形塑一個健康的環境。貿易政策可以協助經濟脫碳(decarbonize)以及創造未來就業機會所需的綠能投資和創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0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滴灌施肥可妥善運用水與營養資源,提高農業生產率
2021/05/05
2020年《世界飢餓地圖》(World Hunger Map)指出,在2030年飢餓人口數將達到8.4億,為了因應糧食需求,希望以現有資源提高農作物生產率,而現今可利用的水資源減少,及化學肥料的農業生產成本高昂,因此需要為充分利用每一滴養分獲取最大的產量,提供最適當的肥料量以符合植物的代謝需求。         滴灌系統(Drip irrigation system)是精準控制灌溉與施肥普遍採用的技術,此技術適合應用於缺水地區、丘陵地區和沙質土壤中規則排列栽種的植物,在保持土壤健康的同時,可有效利用水資源,降低用水量多達70%,並將產量提高90%。將灌溉系統與平衡營養液施用結合,針對特定作物進行滴灌,提供標準化營養劑量,稱為滴灌施肥(Drip fertigation),此法亦支持印度提高農業生產率之計畫─〈Pradhan Mantri Krishi Sinchai Yojana〉, 期望每滴灌溉使作物產量提高。此法可克服地表灌溉的問題,其優點如用水量少,可直接在有效根區施用水和養分,減少水與肥料流失,避免土壤鹽鹼化、變質與雜草叢生,並可根據作物類型與其生長階段,提供適量的肥料,降低肥料成本並可提高產量與品質。 一、 滴灌施肥系統組成         容量90-160升的肥料槽易於市場購得,液態肥料裝於肥料槽中,以低壓將水送到槽中將肥料稀釋,利用文氏管(Venturi)幫浦產生壓力差,將肥料從槽中引入滴灌系統,簡易的隔膜泵(Diaphragm pump)以與水流量成比例的方式吸取肥料,系統可吸取30-120升/小時的液態肥料。 二、 影響滴灌施肥效果的因素 (一)、肥料種類:應選擇易水溶肥料,並根據作物種類及其生長階段提供特定用量。 (二)、肥料的相容性:肥料成分應易於混合,避免出現不溶性鹽類導致沉澱。 (三)、水的pH值:灌溉水的pH值應在5.5-7.0之間,較高的pH值可能會阻礙養分供應,而較低的pH值會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濃度。 (四)、灌溉頻率:需考量土壤和氣候條件,以及作物類型和其生長階段。 三、  肥料選擇與應用         適合用於該系統的肥料有尿素、硝酸銨、硫酸銨、磷酸、磷酸銨和磷酸二銨,氮肥與該系統相容,有助於維持植物所需的氮;鉀肥與其他肥料混合時,會產生鹽類沉澱問題,維持擴散速率可使鉀利用率最大化;由於磷在土壤中的遷移率低,為了提升磷的吸收率,建議提高灌溉頻率以使根部維持高水分含量。 四、  適合利用滴灌施肥系統的作物 表1. 作物類型 作物名稱 蔬菜 辣椒、洋蔥、甜菜、番茄、甜椒、茄子、瓠瓜、蒲瓜、苦瓜、甘藍菜、豌豆、黃瓜、南瓜。 經濟作物 棉花、甘蔗、草莓、茶、咖啡、橡膠樹。 水果 西瓜、石榴、柳橙、檸檬、柑橘、牛心梨、木瓜、餘甘子(Amla)、荔枝、無花果、芒果、人心果(Sapota)、蘋果、香瓜、鳳梨、香蕉。 園藝作物 非洲菊、康乃馨、玫瑰、百合、茉莉、金盞花、鬱金香、大理菊。 香料作物 薄荷、丁香、薑黃。 油料作物 油棕、落花生、向日葵。         滴灌施肥系統可將所需肥料劑量減少50%,同時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利用率,印度農民已成功將此系統用於種植彩色甜椒與香蕉,然而設備安裝與維護成本高是該系統的缺點,建議政府提供補助,或選擇應用於具高商業價值的經濟作物以應對高成本開銷。 【延伸閱讀】引水從事滴灌農業生產恐將產生大量溫室氣體
空氣增濕系統應用於茶葉加工可提高紅茶品質
2021/05/04
茶葉加工時為避免水分過度流失,大多數連續發酵機(Continuous Fermenting Machines, CFM)內置增濕器,增濕的空氣從下到上穿過茶葉,然而濕氣沒辦法完整傳送到最頂層暴露於空氣的茶葉,此系統無法防止茶葉變乾,水分仍可能有高達10%的損失,而水分流失會抑制發酵過程,導致產品品質降低、價值受創,並使更多的茶葉在生產過程中從顆粒狀碎裂為粉塵,增加茶殘渣的體積。         Condair集團是增濕和蒸發冷卻領域的專家,為商業、工業和傳統應用提供節能、衛生和創新技術,其開發的JetSpray增濕器可協助茶葉生產設施保持較高的環境濕度,大幅減少茶葉在切碎過程的水分流失,在發酵階段,茶葉保有較高水分含量可增強氧化過程的化學反應,使紅茶茶湯色澤更深沉、風味更佳、更濃厚,市場價值提升。         JetSpray增濕器包含控制面板和一系列噴嘴,噴嘴可以安裝在欲增濕的區域,以及進氣歧管內,以替代CFM原有效率低落的進氣增濕器。精密的噴嘴可壓縮空氣和水,在釋放時會形成細緻、高度定向的氣態膠體,經壓縮的空氣可確保水分迅速蒸發,避免室內環境與機器過於潮濕;此外,噴嘴具有自潔機制以防止堵塞,而增濕器系統之用水可使用飲用水等級,無需高度過濾及去除所有礦物質。另,無風扇設計使JetSpray可以在工業化、多塵的環境中正常運行。         孟加拉Sabuj Agro Industries茶廠應用JetSpray增濕系統,在碾壓、切碎與揉捲(Crush, Tear, Curl, CTC)加工區安裝32個噴嘴,將空氣濕度提高至75-80%RH,在發酵區設置60個噴嘴,將空氣濕度保持在90-95%RH;總體而言,整套系統可為工廠內部空氣提供高達678升/小時的水氣,以維持生產設施的最佳濕度,確保紅茶的品質。 【延伸閱讀】球型茶省工整形技術之研發與改良—全自動束包機
食用膠於3D列印食品之應用
2021/05/03
隨著人口老化使吞嚥困難的患者越來越普遍,相關食品也隨之發展,其中泥狀食品為了使食品更具視覺吸引力,護理人員通常使用矽模具塑形食品,然而卻相當費時耗力且需額外存放空間,因此,3D列印食品的開發技術也根據該問題有進一步的發展。         一般的3D列印食品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想要的形狀與質地,但是作為食品油墨的乾燥食品及凍乾粉末中含有許多的食品添加物,如食用膠體(HCs),HCs可穩定原料性質並使列印過程更為順暢,然而,HCs通常易改變食品的味道、質地與香氣,導致適口性不佳,進而讓吞嚥困難患者攝取量降低,以致營養不良。         為了克服這項問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 Singapore)、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SUTD)和新加坡邱德拔醫院(KTPH)嘗試開發以液態或半固態之新鮮與冷凍蔬菜泥製造而成的食品油墨,研究團隊根據蔬菜原料在列印時所需搭配的食用膠數量將其分為三類,如豌豆、胡蘿蔔和白菜為這三種分類的代表,其分別是不需搭配HCs、加入一種HCs及2種HCs,透過檢視油墨的流變、組織等微觀結構與脫水收縮性能,進行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測試,以評估新開發之食品油墨用於吞嚥困難飲食的潛力。試驗結果顯示優化的食品油墨具有良好的3D可印刷性、食品的滲水量和最少HC含量比例,其不僅更能保存食物的營養,還可提升食物的適口性,藉以幫助患者提升食量,為患者帶來健康。         SUTD工程產品開發負責人表示積層製造的領域中,以3D列印食品為角逐開發的新對象,隨著3D列印食品領域不斷發展,研究人員持續突破各種限制,為年老體弱及吞嚥困難的患者帶來愉悅的用餐體驗,同時為糧食安全和糧食永續性等全球議題尋找創新解決的方案。 【延伸閱讀】可使用於3D列印的纖維素材料
MC12將延期至今年11月底於瑞士日內瓦舉行,同時WTO公布各理事會及委員會新任主席名單
2021/05/0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1)年3月1日召開的WTO總理事會(General Council, GC)會議中同意,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將推遲至今年11月29日當週於瑞士日內瓦舉行。   MC12原定於去(2020)年6月8日至11日在哈薩克首都努爾蘇丹召開,但因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而推遲。   WTO會員於去年5月就哈薩克提議應將MC12重新安排於2021年6月召開一事進行討論。GC主席紐西蘭大使沃克(David Walker)在去年12月與WTO會員們諮商時表示,「有鑑於目前疫情的情況,若要在今(2021)年6月舉行MC12並不現實」,而哈薩克也同意沃克主席的看法。   經WTO會員們於2019年12月批准,MC12將由哈薩克貿易和整合部長蘇丹諾夫(Bakhyt Sultanov)擔任主席。   WTO 164個會員的貿易部長和其他資深官員所參加的部長會議是WTO的最高決策機構。根據建立WTO的《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部長會議至少應每2年舉行1次。   第十一屆部長會議(11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於2017年12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   有關MC12的認可與其他安排等相關訊息將適時於WTO網站公布。   此外,WTO公布今年各理事會和委員會新任主席名單,如表1所示。 表1 WTO公布今年各理事會和委員會新任主席名單 總理事會 General Council 卡斯迪歐大使(宏都拉斯) (Dacio Castillo)(Honduras) 爭端解決機構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錢柏威大使(瑞士) (Didier Chambovey)(Switzerland) 貿易政策檢討機構 Trade Policy Review Body 莫洛科姆大使(波札那)(Athaliah Molokomme)(Botswana) 貨品貿易理事會 Council for Trade in Goods 普日布蘇倫大使(蒙古) (Lundeg Purevsuren)(Mongolia) 服務貿易理事會 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魏雅洛伯斯大使(墨西哥) (Angel Villalobos)(Mexico) 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理事會 Council for TRIPS 瑟利大使(挪威) (Dagfinn Sorli)(Norway) 貿易發展委員會 Committe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帕拉查大使(巴基斯坦) (Muhammad Pircha)(Pakistan) 收支平衡限制委員會 Committee on Balance-of-Payments Restrictions 利亞基舍夫大使(俄羅斯) (Dmitry Lyakishev)(Russian Federation) 預算、財政與行政委員會 Committee on Budget,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沃爾德曼大使(德國) (Bettina Waldmann)(Germany) 貿易與環境委員會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特安凱大使(菲律賓) (Manuel Teehankee)(Philippines) 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 Committee on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馬魯大使(肯亞) (Cleopa Mailu)(Kenya) 貿易、債務與金融工作小組 Working Group on Trade, Debt and Finance 斯賓賽大使(牙買加) (Cheryl K Spencer)(Jamaica) 貿易與技術移轉工作小組 Working Group on Trad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 黎雪梅大使(越南) (LE Thi Tuyet Mai)(Viet Nam)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高粱做為能源植物新選擇
2021/04/30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化石燃料的利用逐漸增多,造就環境汙染與氣候變遷等問題,同時石油資源也面臨耗竭。為解決相關問題,能源植物相關研究因應而生。   多年生芒屬植物 ( miscanthus ) 作為能源植物有永續採收的優點,但種植時間較長且不利於與其他作物進行輪作;一年生植物如玉米方便種植管理,但對環境需求則較高。   美國Center for Advanced Bioenergy and Bioproducts Innovation ( CABBI ) 相關研究發現高粱 ( Sorghum bicolor ) 兼具一年生的特性,易於輪作,但卻像芒屬植物一樣利用少許環境資源即可有效轉換成生物質 ( biomass )。研究建立規模種植觀察高粱、芒屬植物及玉米整體生長情況,包含碳固定、氮利用效率、水利用效率、能量轉換等,芒屬植物根系發達相較耐旱及碳固定能力佳,且所需營養也相對少,而高粱有類似的特性,但芒屬植物生物質轉換率較差;玉米種植光合作用效率高,但蒸發散量高需要比較多的水分及養分,且在碳固定方面相對較差。   簡而言之,高粱在這三種作物當中整體生長情況各方面評估並非最佳,但也非最差,而是在其中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改善多年生植物與單年生植物各自的缺點,保留優點,且耐旱的特性,使其做為能源植物非常有潛力,能應用於乾旱地區,研究團隊認為持續的研究與觀察其對於不同極端氣候的反應,植物類型、氣候及管理三者交互關係的了解有助於能源植物發展更加順利。 【延伸閱讀】甜高粱作為生質燃料的利用潛力
廢棄物變黃金! 台化打造再生尼龍原料廠
2021/04/29
為解決台灣養殖牡蠣產生大量耐隆廢蚵繩,及漁業衍生之廢棄漁網等海洋廢棄物問題,嘉義縣政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台化共同攜手,回收廢棄蚵繩回收再利用,並與民間回收業者建立管道落實回收,做到海洋生態淨化及降低資源耗用。   台化為世界唯三成功量產以化學散聚回收耐隆6的企業之一,副董事長洪福源表示,過去很多農業廢棄物可以賣錢,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力成本提高,現在這些以前的資源,就變成了廢棄物,而台化有能力將海洋廢棄物如漁網、蚵繩等,經過溶融、散聚、精煉等製程,還原回原料CPL(己內酼胺),再製成尼龍絲,交給下游的福懋做成環保紗和環保布。   但洪福源也說,現在買一噸海洋廢棄物價格與銷售尼龍粒產品價格差不多,這並不合理,但如果能將收取海洋廢棄物的價格壓低、並創造高附加價值以後,回收才是一條可以永續的道路。   洪福源也說,台化已經斥資10億元,在嘉義新港打造新的再生尼龍原料廠,目前台化新港廠、越南廠所回收的尼龍料能轉換成可用材料的產能每月可達500噸,預計明年底前更可進一步擴增至每月1250噸。 【延伸閱讀】麥桿廢棄物未來將可作為新的生物性化學物(品)原料來源之一
氣候變遷 有機農業更重要
2021/04/29
一般人都認為農業可緩和氣候的變遷,因為從小便接受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並排放氧的自然知識,而幾乎均忽略了農業是國際間排放溫室氣體主要產業之一的事實。據估計單就農業產業而言,就擔負起超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之四分之一以上,主要是因為土地變更使用、砍伐森林、大規模機械化所致的能源消耗、畜牧養殖、農業化學產品(肥料及農藥)的生產及使用,以及水稻及耕作等方面的因素;若加上近海漁撈作業時所攪起之海底有機物質,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農業所肩負起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應已接近三分之一的地步。   根據最近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署(NOAA)設在夏威夷的莫拉羅亞天文台於本月上旬的報導,全球目前二氧化碳濃度為四二一點二一ppm,已遠超過二○一三年所量測到的四百ppm紀錄,意味全球氣溫已節節上升,所以目前氣溫較工業革命時期的溫度,已升高華氏兩度,伴隨而至的乃乾旱、洪水、颱或颶風等天然災害。   農產品均會因氣溫上升而減產,如氣溫比工業革命時上升攝氏一度就會導致全球小麥減產四千二百萬公噸。為顧及全球糧食安全,於是生產糧食及飼料作物時,便加速翻犁土壤、使用化學肥料及農藥,反而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此乃因為化學肥料會刺激土壤微生物的快速生長及繁殖,微生物生長所依賴的主要還是存在於土壤中的有機質,於是有機質中的碳就被分解成二氧化碳,而釋放於大氣中。存在於土壤中的碳,實則為陸上植物所存儲碳含量的兩倍以上,亦即吾等除須重視植樹造林之餘,尚應重視儲存土壤中之有機質含量。   所以聯合國所屬與氣候變遷有關之組織,均呼籲應重視有機農業。亦即唯有機農業的相關措施,係特別重視土壤有機質含量者,是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特性的農業模式。反觀現行的慣性農業已導致全球土壤淪喪了一三三○億公噸的碳,因此近年來全球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表土的破壞及流失等現象,也就不會令人訝異了。有機農業於初期實施時,或因病蟲害及地力的緣故,其產量可能不及慣行農業者,但其營養成分及食品安全,則會明顯優於慣性農產品。   再者,全球氣候變遷也已直接破壞了各種生物之棲息地環境及食物鏈,以致生物多樣性的種類及數量均大量減少。根據去年英國皇家植物園結合四十二國九十七所研究機構共同的研究發現,全球已有五分之二的植物呈現瀕臨絕種的危機;其他生物的存續狀態均類似。   如今全球重視氣候變遷議題,我政府除應鼓勵植樹造林及推行有機農業外,尚宜積極推動城市農業以因應,如此一方面可建設綠美化之城市,另方面可增加城市的綠色覆蓋面積、降低城市的熱島效應及二氧化碳之排放,並淨化空氣品質,再者也可陶冶市民的身心,增加市民自身所需之食材,可謂益處良多。中央及地方政府均應積極鼓勵推動此項己盛行全球各大城市之活動,初期最易實施並可顯現成效的場域,乃學校及政府單位所屬場域,若普及實施,定可更提升台灣及著名學府在國際間的聲譽。 【延伸閱讀】影響日本有機農業推行的結構性因素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