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美國不排除重返CPTPP的可能性
2021/06/03
美國農業部部長維爾薩克(Tom Vilsack)於今(2021)年3月30日表示,美國不排除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的可能性。   維爾薩克部長過去曾在歐巴馬政府於原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談判時擔任農業部部長,其暗示美國可能會考慮加入CPTPP。   維爾薩克部長於維吉尼亞州舉行的農業貿易年會視訊會議上表示,CPTPP除了能幫助美國的農業之外,還能幫助美國及其他亞太國家與中國相競爭。   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期間退出TPP,但以日本為首的其他國家在美國退出的情況下仍持續談判,並將TPP更名為CPTPP。   維爾薩克部長建議,拜登政府應完成先前川普政府與英國和肯亞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但其與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已向英國表明,英國若不取消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貿易障礙,美國國會將反對不向美國開放英國市場的貿易協議。   他並表示,與此同時,與肯亞達成的貿易協定將會增加美國對非洲的農產品銷售。   英國駐美大使皮爾斯(Karen Pierce)在會中表示,迄今為止的五回合美英FTA談判已取得重大進展,但她告誡道,美英FTA最終版必須使消費者對其食品和農產品的安全性充滿信心。   她並表示,隨著美英FTA恢復談判,雙方皆互有紅線,「但其相信最終能達成協議。」   另外,戴琪貿易代表持續與其他貿易夥伴舉行視訊會議,並已於3月30日與南非貿易、工業和競爭部部長帕特爾(Ebrahim Patel)以及紐西蘭貿易部長歐康納(Damien O'Connor)進行討論。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3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以咖啡果副產物釀造香氣濃郁的優質伏特加
2021/06/02
紐約新創公司Good Liquorworks之創辦人之一Willey在瓜地馬拉發現僅有少部分水果廢棄物被作為肥料,多數仍被排放到河中或垃圾掩埋場,該狀況啟發其建立供應鏈以運送水果廢棄物,並利用水果廢棄物作為釀酒的糖分來源。該公司推出的旗艦產品Good Vodka,便是一種利用咖啡果(coffee cherry)果肉中的糖製成的透明烈酒,將咖啡果的副產品完全轉變為新產品。另一創辦人Byrne說明比起源自馬鈴薯或穀物的醇類衍生物所釀造的伏特加,此新產品具有更滑順的口感和更濃郁的風味,甚至有香草和黑胡椒的獨特味道。【延伸閱讀】研究證實咖啡加工的副產物萃取物富含許多機能性成分   產生特殊風味的因素與咖啡果實的種類或收穫後的製程無太大關聯,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的糖含量約為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果肉的兩倍,前者會產生更多的酒精,而風味差異微小,主要是歸因於利用水果的不同部位釀造。開發團隊已經嘗試對果皮、果肉和半水洗過程之果肉懸浮物進行蒸餾,(現主要使用後者),以及各種製程的測試如乾燥、煮沸、濃縮,風味雖有些微差異,但仍保持著主要的甜味和一點點胡椒味;此外,咖啡果實的整體品質及成熟度對咖啡果伏特加沒有影響,故生產商不用擔心為了生產良好的咖啡果伏特反而付出更多把關副產物品質的成本。   Good Vodka的售價為29.99美元/750毫升/瓶,Good Liquorworks公司與哥倫比亞咖啡種植者聯合會(Colombian Coffee Growers Federation, FNC)合作,從哥倫比亞Caldas地區的農民購買的咖啡果肉原料,並與Finger Lakes Distillery釀酒廠合作製造伏特加,未來計畫將事業擴展到其他咖啡生產地,並將咖啡果肉開發作為其他烈酒的原料。
【減量】利用生命週期評估模型估算英國養豬產業系統的碳足跡及影響因素
2021/06/01
全球養豬生產系統的目標為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策略為增加產量同時減少資源投入。欲藉由了解牲畜系統對環境影響的時間變化以及影響因素,以協助指引未來的決策,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全球糧食安全研究院(IGFS) Ilias Kyriazakis 教授領導研究團隊開發一種新方法─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此研究由歐盟資助,並發表於《Agricultural Systems》期刊。其克服農業投入之數據稀少的問題,以產出回推估算投入,此過程稱為逆向建模(inverse modeling),分析過去約20年間英國養豬生產系統的稀疏歷史數據,估算英國養豬生產系統之生產性能變化造成環境影響的時間變化,發現英國養豬業的碳足跡減少了近40%。   研究團隊將室內和室外養豬產業數據庫中的生產性能數據用於動物性能模型,以估算營養需求,藉由最低成本配方來估算飼料成分,並開發包含豬隻整個生命週期及糞便管理的LCA模型。另根據在20年內生長較快和較精瘦的豬隻之生產性能變化,發現每窩仔豬產量增加及總死亡率降低可使能源需求大幅減輕,可減少20%碳足跡。整體而言,養豬產業的碳足跡下降,室內和室外養豬系統之全球暖化潛勢/碳足跡分別下降37.0%及35.4%、土壤酸化潛勢(Terrestrial Acidification Potential, TAP)為21.2%及16.4%、淡水優養化潛勢(Freshwater Eutrophication Potential, FEP)為22.5%及22.3%、農地利用(Agricultural Land Use, ALU)為15.8%及16.8%、石化資源缺稀(Fossil Resource Scarcity, FRS)為16.5% 及16.1%。   飼料所產生的碳足跡佔整體產業的75-80%,是養豬產業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以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調查生產性能和飼料價格變化對環境影響的潛在影響,其顯示飼料成分的改變對環境有顯著影響,在20年間,LCA模型對飼料組成的變化比對動物性能的變化更為敏感,例如豬隻飼料使用在地種植的農作物(如菜籽和向日葵粉等)取代從南美進口的大豆,可減低為了種植大豆而砍伐森林所造成的環境影響。此外,優化動物營養和飼料供應也對環境有益,由於合成胺基酸和酵素的用量增加,使飼料價格在20年間下降,且將這些補充成分添加到飼料中,可以增加養分的利用率並改善飼料的平衡,從而減少糞肥中養分排放,同時將動物的生產力提高多達30%;此外,飼料含補充成分有助於將豬糞中的磷含量降低20%以上,進而減少養豬系統對淡水污染的影響。   英國政府的目標為2050年實現「碳中和」,「減少碳足跡」為農業與畜牧系統的重大目標,然而計算農耕系統的碳足跡有複雜的衡量標準,其中涉及許多指標,包含農場使用燃料種類、土壤耕種方法、土地管理方式、動物飼養以及作物栽種種類等。雖然每單位豬肉對環境的影響程度相對較低,但豬肉是全球生產和消費最多的肉類,因此仍會對環境產生多種形式的影響。在2013年,估計養豬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為6.68億噸CO2,約佔整個牲畜系統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0%;另外,由於豬糞便儲存和散佈會排放氮和磷,此被認為是造成環境酸化和優養化的主要因素。Kyriazakis教授認為使用逆向建模來研究牲畜系統對環境的影響,不僅是為了改善與養豬業有關的環境管理,還可能協助養殖系統或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多的畜牧生產系統,將集體農業系統向碳中和模式發展。【延伸閱讀】最新研發的養豬廢水處理設施可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浮游生物影響全球珊瑚礁魚類之生物多樣性
2021/05/31
由於地球上的物種分布不均,然而,很少研究從營養學的角度切入探討物種豐富度及其分佈。因此,科學家剖析3600多種珊瑚礁魚類的全球多樣性模式,透過生態學多重崁套的空間尺度,從中分析出組織特點,發現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熱點為攝食浮游生物所組成的珊瑚礁魚類(planktivores),此生物多樣性較其他多樣性熱點地區-印度-澳洲群島(Indo-Australian Archipelago, IAA)地區多,且隨著與IAA距離的增加,物種數量的下降幅度大。此外,現存物種的系統發育多樣化、過渡性和擴散速率無差異,顯示了食浮游生物魚類豐富度具有一定的梯度。因此,研究人員確立了2個潛在的互補驅動因素。   首先,在IAA內,暫時穩定的海洋條件及大量浮游資源驅使食浮游生物的珊瑚礁魚類進行地區劃分,其次,在第四紀氣候波動期間(冰河時期),IAA之外的地區出現食浮游生物魚類滅絕的現象。即表明儘管熱點地區具有豐富物種,但珊瑚礁魚類生物易受環境變化影響,因此,這項研究確定了生物多樣性、營養生態學及棲地間的交互關係和重要性。【延伸閱讀】海洋酸化可能為某些魚類帶來正向影響
WTO會員們對MC12議程仍存在歧見
2021/05/31
據悉,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General Council, GC)新任主席宏都拉斯大使卡斯蒂約(Dacio Castillo)將於今(2021)年3月30日召開會議,「在工業化國家和大多數開發中國家間仍持續堅持各自立場不變的情況下,討論如何推進可在第12屆WTO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完成的談判工作。」   卡斯蒂約主席和WTO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共同主持2小時的視訊會議,目的是為今年11月29當週舉行的MC12制定可交付成果進程的第一步。   伊衞拉秘書長在與各集團會面諮商後,將重點聚焦於(1)WTO對解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的因應對策;(2)達成漁業補貼談判;(3)取得以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s, PSH)的永久解決方案之成果,以及取消對世界糧食計畫(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因人道性質之糧食採購實施出口限制;(4)加速關於服務業國內規章、電子商務、微中小型企業和環境之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的談判工作,儘管違反了《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 Establish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核心條款。   熟悉該會議的消息人士表示,伊衞拉秘書長一直沒有特別強調需要規範來解決產業補貼和國營企業議題,而這也是美國、歐盟和日本據稱針對中國的一個優先議題。   伊衞拉秘書長於2月15日的重要聲明中表示,「會員們還必須加強產業補貼規範。在此方面,重要的是應確保會員在某些情況下向其國營企業補貼不會扭曲競爭條件。」   伊衞拉秘書長還對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議題保持緘默,並承認「這是一項破壞會員信任且意見分歧的議題。」   伊衞拉秘書長似乎傾向於「部分開發中國家會員主動提出放棄S&DT。」   先前川普政府提出對開發中國家採取「差異性」(differentiation)規則據此檢視是否得以適用S&DT為首要優先事項。   知情人士說,拜登政府是否會延續此項議題,以及其他如市場導向改革等議題,仍尚待觀察。   美國新任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尚未提出MC 12的優先事項。 上訴機構解決方案   然而,除美國外大多數WTO會員們皆希冀儘快解決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陷入的僵局,以恢復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一位首都官員表示,若沒有AB,談判任何新協議或在此時不進行任何改革,WTO的信譽將會降低。   他並表示,包括58個提案會員和61個支持會員在內的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皆希冀就暫時豁免《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TRIPS)義務取得成果,然而包括美國在內的少數工業化國家正在杯葛此項豁免提案。   除非恢復AB和豁免TRIPS義務等兩項議題立即獲得解決,否則可能會阻礙其他議題的進展。   由於會員們對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 OFOC)議題規範的立場鮮明無法彌合(unbridgeable positions),尤其是第二份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第5.2條允許主要補貼國持續對工業化規模漁業補貼,惟需舉證採行適當的保育管理政策,因此目前漁業補貼談判仍然陷入僵局。   伊衞拉秘書長希冀在年中取得成果,但若剛結束的3月漁業補貼談判會議未有任何進展,則應修正達成漁業補貼協議的最後期限。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2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植物透過誘導原等分子訊號感知草食動物攻擊
2021/05/28
自然界中有其維持平衡的方式,此說法可從食草動物攝食之植物得證。事實上,這些植物已進化產生防禦系統,其透過植物內部及外部細胞信號傳導來警告甚至免於掠食者攻擊,如對捕食者或植物本身產生各種「誘導原」的分子感應及引發「SOS訊號」。   當同一草食動物多次攝食該植物時,植物則會學習辨識攝食行為並記錄與之相關的分子模式,稱「草食動物相關分子模式 (HAMP)」。HAMP也為誘導原,包括以下幾種: (1)存在於植物細胞內的成分,當草食動物對植物造成傷害時,即釋放出來。 (2)草食性昆蟲口腔中的植物細胞壁和其他胞器之消化物,此消化物成為一部分昆蟲口腔的分泌物(OS)時,也可引起誘導原的作用。另外,透過高通量基因和蛋白質檢測系統確認       特定或特殊型草食動物影響而生成的誘導原,如吸食性草食動物唾液腺含有多種誘導原,如黏液素唾液蛋白、螨蛋白等,吸食植物過程中分泌至植物中,促使誘導原產生作用。 (3)其他特殊誘導原:蟲卵、植物可偵測之昆蟲信息素、昆蟲腸道之共生細菌等。   然而,植物以什麼方式傳達SOS信號呢? 目前的證據指出植物可藉由空氣傳遞SOS訊號,當植物受損時,其釋放揮發性化學物質到空氣中,使附近的植物可偵測到,另外,植物的防禦系統因昆蟲的攻擊,其透過後生調控產生”遺傳記憶”,進而針對未來的攻擊做出相應的調整。   有鑑於了解植物防禦系統及有害生物影響遺傳調控,可幫助人們降低農藥的使用,隨之減少農藥所帶來的各種風險,因此,可使農業朝向有機化發展,避免有害化學物質的危害。 【延伸閱讀】揮發性化合物誘導植物防禦啟動的影響
植物醫師進駐產地!高市農業局建置線上植物防疫平台
2021/05/27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105年起創全國之先導入植物醫師制度,以自有經費聘請2名植物醫師高佩琳及鄭靜霖,為高雄農民解決農作物疑難雜症;今年又爭取到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補助基層農會新聘2名儲備植物醫師陳原諄及邱柏勳,分別派駐在美濃區農會綠色農業資材中心及大樹區農會姑山倉庫,就近輔導產地農民,加倍把關農產安全。   農業局張清榮表示,除了植物醫師的現場診斷輔導外,農業局現正積極建置線上植物防疫平台,透過雲端蒐集植物醫師第一線的診斷資料,未來能以智慧科技提供農友疫情即時預警,以及作物病蟲害即時求診管道。此外還可提供線上預約、排程、看診及案例追蹤,輔導農友正確用藥並實踐農藥減半。   高雄市目前有4名植物醫師,除了提供作物診斷諮詢服務,同時協助病蟲害疫情監測並建立當地作物有害生物樣貌,並輔導農民以友善環境防治資材取代傳統化學農藥,以維護消費者健康並降低環境負荷。今年截至4月底,已協助高雄市植物診斷案件138人次,輔導面積達74.58公頃。   高雄市農業局表示,派駐在美濃區農會綠色農業資材中心的陳原諄,畢業於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另一位是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畢業的邱柏勳,目前派駐在大樹區農會姑山倉庫。大樹區主要作物是荔枝和鳳梨,邱 柏勳報到時適逢2大作物的產季,立即上線。   農業局自籌經費成立專家技術服務團,團隊包含植物病害、蟲害、病毒及土壤肥料等專家,由技術團共同協助植物醫師成長,提升植物醫師知能及診斷技術,一同解決農友病蟲害及用藥問題,以栽種出更多安全的農產品。   張清榮說,植物防疫平台可利用智慧化分析大數據,幫助市府了解各種疫病蟲害發生的地緣關係,精準掌握病蟲害控制及擴散狀況,讓診斷及預警更有效率,也更能減少農民經濟上的損害。 【延伸閱讀】植物適用的可穿戴式裝置
漁業補貼談判未取得進展
2021/05/27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大使對具爭議的主要補貼國豁免條款未能取得進展感到沮喪,該豁免條款允許主要補貼國可持續向工業化規模漁業提供補貼,惟需證明其採行永續海洋保育計畫。   在今(2021)3月17日至19日召開的漁業補貼談判會議期間,針對威爾斯主席於去(2020)年12月所發布的第二份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chair’s second revised draft text)(簡稱該草案文件)第5.2條會員們皆各自堅持其立場難以協調。   該草案文件第5.2條是由歐盟、日本、韓國等主要補貼國提出的,這將使第5.1條所指的任何補貼無效。而第5.1條規定,「任何會員均不得給予或維持從事漁業或漁業相關活動的漁船之補貼。」   此外,加拿大除外的主要補貼國仍反對對家計型漁業提供水平豁免(horizontal exemption)的特別需求,意味著數以百計資源貧乏的漁民無法免除適用第3條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第4條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第5條產能過剩和過漁(overcapacity and overfishing, OFOC)等三大支柱之禁止性補貼。   熟悉談判進展的談判人員表示,威爾斯主席試圖在該草案文件中的幾項關鍵議題尋求共識,然而在今年1月、2月、3月召開的一系列漁業補貼談判會議卻未取得任何進展。而主要補貼國之一的美國則於3月19日召開的總結會議中卻並未發言。   而在3月召開的一系列漁業補貼談判會議中,威爾斯主席主要聚焦於該草案文件第5.2條和要求對家計型漁業提供水平豁免,以維持數以百萬計小規模漁民的基本生計。   不願具名的談判人員表示,許多開發中國家仍反對在允許主要補貼國適用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以及給予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S&DT或共同但差異化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之間進行權衡。   威爾斯主席召開了三場小組會議就該草案文件第5.2條尋求共識,但其進展甚微。他並表示,未來仍有很多談判工作要做。預計4月的漁業補貼談判會議將於4月12日起召開,但威爾斯主席尚未分發要討論的主要議題清單。談判人員表示,因為數個國家在先前的會議中曾要求應制定工作計畫,並排定議題討論的順序,而非恣意決定議程。   歐盟、日本及韓國等國則反對OFOC採行表列清單法(list-based approach)禁止某些形式的補貼,例如漁船的資本和營運成本以及漁業相關活動。根據數項研究指出,這些補貼最有可能會增加捕撈能力和努力。但表列清單法卻排除未列出的補貼,而美國和澳洲亦曾反對採行此法。 ACP集團   牙買加代表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在會議中表示,許多開發中國家和LDCs未提供前揭所述補貼,並且其在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Exclusive Economic Zone, EEZ)內從事的總體漁業活動約占全球漁業總時數的10%。   因此,ACP集團認為該草案文件第5.2條有關「證明(demostrate)」一詞存在明顯爭議,係因該規定僅要求補貼國證明其已採取行動維持魚群資源永續性。ACP集團也要求應將S&DT和第5.2條有關豁免的規定完全分開處理。此外,ACP集團反對試圖將WTO轉為「漁業管理機構」,並暗示「若此次漁業補貼談判是有關漁業管理議題,並將WTO納入漁業管理領域,以監控並執行其漁業管理體系,則無需以談判授權方式來解決漁業補貼。」   孟加拉則提議應就小型家計型漁業免除適用規範召開專責會議討論,以保護社會中最弱勢且脆弱的沿岸國漁業,並呼籲應給予其水平豁免。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沅融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22)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環境友善新技術-噴灑非病原性鐮孢菌屬於水稻花以防禦真菌感染
2021/05/26
一種常見且極具破壞性的病毒-徒長病(bakanae disease)透過種子傳播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水稻,而造成這種疾病的元兇為Fusarium fujikuroi,此病原菌會產生一種植物生長激素-赤黴素,導致植株異常伸長和黃化,受感染的植株呈現淡黃色或白色,莖桿倒伏,並且無法結出可食用的稻穗,該病原菌影響甚大,尤以亞洲為最,其可侵害約20-50%的農作物。   因此,人們通常利用化學殺菌劑或將種子以熱水處理來對抗該疾病,然而,這些方法較不穩定,導致抗病有效性日益受到更大的挑戰,如無法有效抵禦種子感染及化學藥劑造成抗藥性菌株的產生,加上環境保護意識抬頭,農業領域傾向減少農藥使用。   因此,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生物防治方法來對抗徒長病,其將另一種非致病性鐮孢菌屬真菌-Fusarium commune,透過噴灑的方式把真菌孢子接種於水稻花上,該真菌是由實驗室分離出來的菌株,經測試發現不會對蕃茄、稻米等作物產生不良影響,並已被證實為優勢菌株,研究人員進一步進行防禦能力持久度測試,由於日本的稻作栽種為水稻種子收割後儲存於種子庫約6個月,度過寒冬才會開始播種,因此勢必需要確保該菌株能至少存活一段時間,避免在儲存期間種子庫的水稻受到感染,研究人員將此菌株進行調整,使其具有螢光性,6個月後發現真菌菌絲體仍發螢光,表示此非致病性菌株仍存在,並與致病性真菌競爭。   這項試驗結果不但與傳統防禦成果相似,可保護水稻的種子免受疾病影響,也可防止後代間的疾病傳播,實屬現階段的創新技術,研究人員欲以此新型防禦方法進一步應用於其它與水稻生理相似之禾本科植物,如小麥、大麥和玉米等,以及蕃茄、菠菜、生菜和胡蘿蔔上測試他們的新方法,以期這些作物可抵禦致病性真菌並達到環境友善之目標。 【延伸閱讀】科學家新合成了一種新型殺真菌農藥
結合科技、政策的糧食生產系統
2021/05/25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共發表十七項目標,其中第二項為Zero Hunger,其希望可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永續農業,但伴隨新冠肺炎 ( COVID-19 ) 與氣候變遷,確保糧食安全任務變得日益困難。對此,百事可樂PepsiCo認為需藉由產業間與政府的共通合作來達成,主要可透過三個面向: 1.發掘利用可改變現況的新科技   百事可樂PepsiCo認為精準農業 ( precision agriculture ) 是強而有力的工具,能夠協助農夫獲取即時資訊,做出應變,能有效提高產量與品質,同時避免無謂的水分、肥料或農藥的投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浪費,其相關產品iCrop,已結合馬鈴薯生產者在歐洲的16個市場應用,在疫情當下,透過此科技可遠端監控馬鈴薯生長情形。此外,基因科技能使植物更加適應環境或抵抗病蟲害等,提高植物生長特性,百事可樂PepsiCo與Corteva Agriscience合作進行燕麥基因相關研究。 2.將農夫置於計畫中心   農夫相對於農業為重要的基石,當科技、研究、分析等無法回饋至農夫身上,將無法實際將其應用,因此百事可樂相當重視農夫的發展,視其為計畫(PepsiCo’s Sustainable Farming Programme)的核心之一,協助其了解並使用農業相關科技,並派出專家提出輔助與諮詢的服務,使農夫能於種植的每一步驟皆能展現發揮永續經營的精神。百事可樂製作了燕麥指導手冊(Oat Growth Guide),並公開共享,提供燕麥生長發育相關的指南,使農夫接觸何謂永續農業,豐富相關知識。 3.產業與政府間互相合作   為了更加優化整體糧食生產系統,傳統單打獨鬥的模式已不敷使用,唯透過彼此互相合作才能達成未來糧食需求目標。農業科技日益發展,但品項過於複雜且龐大,造成農夫使用上的困難,政府須為農夫簡化並協助其使用最適合自身的科技。在數據方面,各產業階段皆有各自的系統,但對於農夫使用上來說頗為不便,產業與政府應使資訊更為透明,同時將複雜的資訊精簡並互相整合成一大數據,使農夫更易接觸與使用,同時配合政府政策與獎勵措施,鼓勵農夫尤其小農願意投入資金進行農業轉型,同時利用科技的創新,邁向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如何藉由物聯網技術之應用以解決糧食損失之問題
可攜式拉曼葉夾感測器快速檢測活體植物之營養與壓力狀態
2021/05/24
由於糧食不安全與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為降低農產損失,精準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及達成永續耕作的解決方法,其一策略為確認植物在承受逆境後出現症狀前的健康狀況,但植物表現型分析昂貴又耗時,且對於作物管理及育種計畫的後代篩選之應用有其困難點,而快速的逆境表現型分析技術可以在出現明顯病症和造成損失之前快速診斷植物逆境狀況,促進世界主要糧食作物的生產力。反射光譜學已被用於快速、非破壞性評估植物葉片的化學成分(例如葉綠素、類胡蘿蔔素),但是對於一些非生物逆境及一般逆境反應,其反射率和透射率變化相似,且與光譜反射率變化相關的逆境標記需時間累積,無法在前期進行有效逆境檢測。   新加坡-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與技術聯盟(Singapore-MIT Alliance fo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MART)與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Temasek Life Sciences Laboratory, TLL)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可攜式拉曼葉夾(leaf-clip)感測器,並由新加坡國家研究基金會(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NRF)在其卓越研究與企業級技術學院(Campus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and 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CREATE)之計畫資助。拉曼光譜可被視為各化合物的化學指紋,並廣泛應用於監測植物健康與生長;感測器由以拉曼光纖探針組圍繞構建的3D列印夾組成,探針以830 nm激發雷射連接到可攜式拉曼光譜儀,可以快速、非破壞性、可重複體內檢測活體植物的健康數據,協助農民在早期即時診斷植物中氮與養分缺乏、常見蔬菜(芥藍、萵苣、菜心、小白菜和菠菜等)之代謝物的含量,以及植物逆境表現型程度,例如乾旱、熱/冷溫度、鹽分和光逆境。此外,在全光(full-light)生長條件下使用可攜式拉曼葉夾感測器所得到的檢測結果,與在實驗室條件下以桌上型拉曼光譜儀測量葉子切片的結果一致。   此新型可攜式拉曼葉夾感測器的使用方法簡單、迅速,適合農民在田間檢測多種蔬菜,並可幫助研究人員於實驗室快速篩選品種以增強耐逆性,研究團隊認為,該感測器可提高農作物產量、增強氣候適應力,並減少肥料的使用以減輕過多的氮滲入地下水所造成的水生生態系統污染,新工具為糧食不安全的問題,提供經濟、永續、環保的解決方法。 【延伸閱讀】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快速準確的測試方法來鑑定穀物中的毒素
WTO會員們對MC12的優先事項仍存在嚴重的分歧
2021/05/24
據悉,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會員們於今(2021)年2月25日召開的杜哈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非正式會議就今年稍晚舉行的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的優先事項仍存在嚴重分歧,係因其對WTO改革的結構、範圍和目標皆抱持不同的意見。   數名參與整日會議之與會人士表示,除了恢復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和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外,工業化國家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和絕大多數開發中國家及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s)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幾乎沒有達成共識。   數名與會人士並在會後表示,重要的是美國在會中並未發表任何聲明。   WTO新任秘書長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顯然已看過美國的會議紀錄,但卻未在會中發表任何聲明。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即將離任的WTO副祕書長沃爾夫(Alan Wolff)就伊衞拉秘書長在2月15日召開的WTO總理事會特別會議致辭時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作詳細的說明。 新任秘書長的MC12優先事項   沃爾夫副秘書長並表示:「伊衞拉秘書長在致辭後,隨後將文件(JOB / GC / 250)分發給各代表團,並提出寶貴和具企圖心的議程。」   沃爾夫副秘書長支持伊衞拉秘書長所提出的MC12優先事項,並解釋其在此關頭為何如此重要,包括「亟需採取行動,透過貿易和公共衛生的連結來協助控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以及「藉由在多邊規則架構下促進技術移轉,擴大對新疫苗、新療法和新診斷方法的取得。」 而其他主要重要挑戰有七項包括: 1.儘快達成漁業補貼談判,從而通過對WTO多邊貿易體系信譽的關鍵考驗,同時為全球海洋永續發展作出貢獻; 2.透過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在多邊貿易體系建立新能源,以取得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內更多會員的支持和興趣;  3.更廣泛地解決貿易與氣候變遷間的關聯議題,利用貿易創造綠色和循環經濟,並重啟和擴大有關環境商品和服務(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EGS)的談判,主動解決可能影響貿易的邊境調整碳稅(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CBA); 4.透過改善市場進入和解決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並免除世界糧食計畫(World Food Programme, WFP)因人道性質之糧食採購實施出口限制,以為農產品貿易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5.強化工業補貼規範,包括對國營事業(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的支持; 6.化解會員對特殊和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的意見分歧; 7.在MC12召開前制定一項恢復WTO爭端解決小組及AB雙軌制的工作計畫。 各談判機構主席報告   在會議期間,各談判機構主席說明其機構刻正進行的工作。而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就刻正進行的漁業補貼談判若干議題當前陷入的僵局作長篇的說明,尤其是有關禁止導致過漁和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的提案。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威爾斯大使指出,這是一場國家間的「拉鋸戰」(tug of war),一方尋求禁止OFOC從而導致全球魚群資源枯竭的有害補貼,而另一方主要補貼國則希望透過採行適當的海洋保育措施而保留補貼。   威爾斯大使向會員們提出幾個問題,並要求其應明確表態是否接受提案文件的文句,否則必須提出其反對的理由。   杜哈貿易與發展談判主席哈桑(Kadra Ahmed Hassan)針對開發中國家和LDCs組成的90國集團(Group of Ninety, G-90)於今年2月8日提交的10項有關S&DT提案進行討論。   該10項提案包括:(1)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2)1994年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1994, GATT 1994)第18條第一節和第三節關於防衛措施;(3)GATT第18條第二節關於國際收支;(4)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 SPS協定);(5)技術性貿易障礙協定(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TBT協定);(6)補貼與平衡稅措施協定(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SCM);(7)關稅估價協定和最低價格決定(Agreement on customs valuation and decision on minimum values);(8)1979年關於開發中國家的差別待遇和較優惠待遇、互惠和更充分參與的決定,或所謂的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9)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RIPS)第66.2條關於技術移轉和(10)入會(accession)。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哈桑主席已處理授權條款和入會2項議題。開發中國家鼓勵哈桑主席就其餘8項議題召開專責會議,但工業化國家仍不願參與該等10項提案討論。   WTO農業談判特別會議(Special Sessions of the Agriculture Committee, COASS)主席哥斯大黎加大使佩拉爾塔(Gloria Abraham Peralta)就杜哈農業議程各項議題刻正進行的談判工作提出一份混合式報告。 開發中國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根據歐盟、瑞士和其他數個工業化國家的聲明,伊衞拉秘書長所提出的MC12議程已激發會員們的靈感,係因它為取得積極成果奠定了基礎。   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最近公佈一項宏偉且具企圖心議程的歐盟談及建立包括WTO改革在內的全球規則。歐盟表示,其對MC12的企圖心包括取得漁業補貼、歐盟和渥太華集團(Ottawa Group)其他成員國共同發起的貿易與健康倡議、貿易與環境、恢復兩階段爭端解決機制(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和複邊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等議題之成果。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歐盟並未點名印度和南非挑戰JSIs的法律地位和複邊談判的地位,但歐盟表示,其主張MC12應以複邊協定方式進行談判。   即將召開MC12的主辦國瑞士談及由其副總統兼經濟和貿易部長帕梅林(Guy Parmelin)於今年2月所召開的WTO非正式部長會議。瑞士表示,其對MC12的優先事項包括達成漁業補貼協議、全面恢復兩階段爭端解決機制,以及服務業貿易國內規章議題之JSI成果。   澳洲提交一份有關電子商務議題之JSI報告,並暗指已就垃圾郵件達成協議。它並提及包括原始碼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在內的10項協議將在夏季取得實質進展。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然而,JSI談判人員卻未能解決構成電子傳輸的範圍和定義此一關鍵議題。   烏拉圭提交一份中小微型企業(medium,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MSMEs)議題之JSI工作報告,而投資便捷化協調人也介紹了投資便捷化。 開發中國家   一位不願具名的與會人士表示,儘管開發中國家歡迎首位非洲裔女性出任WTO秘書長,但其各自所提的發展優先事項似乎與伊衞拉秘書長所提的貿易議程完全背道而馳。   與會人士表示,印度呼籲應就暫時豁免TRIPS義務達成緊急協議,並警告道,少了「大型製藥公司(Big Pharma)」數百億美元利潤,全世界可能會遭受數兆美元經濟成長的損失。   代表非洲聯盟(Africa Union)的模里西斯,其貿易官員卡納巴迪大使(Usha D Canabady)表示遺憾,「關於印度和南非發起的TRIPS豁免提案尚未達成協議,目前已有50多個共同提案國。」卡納巴迪大使強調,有必要「與其他提案一同正面應對」豁免,並且「作為MC 12平衡成果的一部分」。   印度還呼籲應取消對公衛相關專業的移動限制,並強調亟需解決AB癱瘓的問題。印度支持G90提出關於確保有效的S&DT有意義的成果提案,其並要求在糧食安全為目的之公共儲糧(Public Stockholding for Food Security Purpose, PSH)的永久解決方案、特別防衛機制(special safeguard mechanism, SSM)和棉花議題(Cotton)」取得成果。此外,亦呼籲應削減主要補貼國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   關於漁業補貼,印度和南非要求共同但差異化責任(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南非呼籲禁止導致OFOC之補貼,並停止工業化規模漁業。   關於WTO改革,牙買加代表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國家集團(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States, ACP)呼籲「應就WTO改革的結構、範圍和目標進行全面的討論。」   牙買加警告,「進行議題談判時所採取的逐一且單方面的作法加劇了彼此不信任的氛圍,並認為談判過程既不透明也不包容。」此外,其建議「WTO改革的過程和內容應加強國際貿易的發展層面,並加速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以公正、透明和公平的方式加以追求,並且重要的是,應加強《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的核心發展原則。」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2/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具高靈活性不怕撞擊之新昆蟲無人機
2021/05/21
科學家觀察到飛行昆蟲相當敏捷且強壯,當他們在複雜的環境下飛行時,可表現出卓越的雜技動作,如翻轉、快速逃跑、飛行過程遭受碰撞可快速恢復等。當前最先進微型無人機主要的透過剛性致動器(MAV)產生動力,如壓電陶瓷,即為電能和機械能相互轉換的特殊陶瓷材料,這類無人機具有較低的斷裂強度(120MPa)和承受破壞的應變能力(0.3%)。此外,現有飛行系統雖然有較高的升重比,表示易於起飛,但是他們面對干擾等狀況時,無法做出如昆蟲般的快速反應。   因此,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藉由介電彈性體致動器 (DEA) 以驅動僅665mg無人機。DEA是一種新興的高分子軟性致動器,其由塗有碳奈米管的薄橡膠圓筒製成,當電壓施加於碳奈米管時,會產生靜電力,從而擠壓並拉長橡膠筒,反覆的拉長與收縮可使無人機的機翼快速擺動。此研究成果顯示新型DEA具有高功率密度 (1.2 kW/kg ) 和相對較高的轉換功率 (37%),研究人員將其進一步整合於無人機中,使無人機升重比 (>2.2:1) 相對於以往機型較高,每秒機翼擺動次數高達約500次且可達到70 cm/s的上升速度,除了能夠在空中盤旋,還能夠在飛行過程中受到碰撞時於0.16秒內翻轉並恢復正常,相較於笨重的傳統機械,其具有多種優點,如較大致動力量、應變力高等,藉此展示出MAV所不具備的優秀飛行能力,從而凸顯出新型混合軟性與剛性機器人於工業和農業具有應用潛力,如農作物的人工授粉或災難後的搜救任務。因此,透過模擬昆蟲的生理特性,啟發了更多創新研究,為仿生機器人帶來新思路。 【延伸閱讀】有朝一日泡泡無人機能協助農民為花朵授粉
永續林業 不分國內外
2021/05/20
二○一六年全國農業會議訂國產材自給率,十年內要達百分之五的目標,經林務局五年來的努力,透過導入國際森林驗證、資訊公開,加強社會溝通,降低伐木對環境的擾動,減輕民眾疑慮,同時從技術升級輔導到市場行銷,帶領人工林產業逐步復甦,讓國產材議題逐漸躍入媒體與民眾關注的焦點,也帶動一波國產材利用熱潮。然而,以台灣的自然環境不論國產材如何增產,勢必無法滿足社會對木材的需求,絕對需要仰賴進口。甚且因為國產材的推廣,讓民眾意識到木材的好處及價值,帶動新一波木材使用的熱潮,說不定反而增加對於木材使用的需求。   當我們關注於五%木材自給率議題,也談及永續林業,但可曾想過那九十五%進口木製產品的問題?例如:從哪裡進口?長期供應是否有問題?加上目前木材國際貿易市場,為防堵非法木材,各木材進口國均訂有木材進口管制規範,如美國雷斯法案、歐盟木材法案等,導致國際非法木材流竄於未管制國家,而台灣正是其中之一。我國目前無因應非法木材進口管制規範,但有沒有疑似非法木材進口?如何協助木材進口商確保進口合法料源…等等,這些都是木製產品進口面臨的嚴峻問題。   「糧食供應安全」是農業部門的重要考量,反觀「木材供應安全」為大眾所不熟悉。「木材供應安全」議題可分為長期穩定及合法供應兩大訴求,也就是不但要能長期穩定,更要有積極作為避免非法木材混入國內。一般作物大都在半年或一年內即可生產出來,木材則至少需要六年或更長時間方能生產出來,進口供應一旦發生問題時,將造成國內木製產品物資供應的動盪,因此如何確保高達九十五%進口木製產品穩定及合法的供應,應該受到國人及相關主管機構的重視。   在確保木材供應安全方面,韓國的做法是二○五○年海外造林地達到一百萬公頃,並且協助韓商設置海外加工廠,生產木製產品供應回國,連林業試驗機構也都投入海外造林及木材市場的研究工作,並補助大專林業科系學生到海外韓商工廠實習,這種種作為都在確保木材供應安全。被懷疑進口非法木材數量最多的大陸,亦於二○一九年十二月通過森林法修訂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收購、加工、運輸非法來源的林木,並自二○二○年七月起施行。【延伸閱讀】聯合國森林論壇關注2030年“全球森林戰略計畫”執行進展情況   國內政府及學術單位雖已注意到國際於非法木材貿易抑止問題,並採取相關研究及準備措施,但推進速度仍嫌不足,還需要爭取社會大眾重視與進口業者的認同,加速落實相關管制規定。誠然,多一道管制措施,會增加進口成本,但對於確保避免非法木材的進口,應是社會大眾所應負擔的成本。   另外,在確保進口合法木材之餘,更應該協助相關業者在世界各地尋求長期穩定永續林業所生產的木材來源,畢竟至少九十五%的木製產品是提供給國人使用的。如何讓台灣木材進口擺脫收贓的罵名,轉而協助木材供應國家發展永續林業,讓台灣所使用的木材都是由永續林業所生產的,應是我們在台灣談永續林業不能避免的格局與責任。
美國商業和農業團體聯盟要求取消加徵關稅
2021/05/20
美國商業和農業團體聯盟呼籲拜登政府取消川普政府依據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的關稅。   關稅改革聯盟代表受關稅損害的部門。   美國國家對外貿易委員會(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NFTC)主席耶克薩(Rufus Yerxa)表示,「正當美國許多企業和工人刻正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之際,我們要求拜登政府重新考量依據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的關稅,係因這些關稅已對其國內企業和工人造成嚴重損害。」   耶克薩主席接著說,「若我們想重新與貿易夥伴國貿易,振興美國的經濟,取消毫無根據、無效且適得其反的進口關稅則是關鍵。美國經濟相關部門皆受到加徵關稅的影響,製造商面臨交貨期長和投入品價格高的問題,農民和牧場主很難將其產品出口至已實施報復性關稅的國家,消費者刻正對日常用品支付更高的價格,並對新設施的投資重新考量。」   參加聯盟的37個協會對於解決加徵關稅造成的損害提出以下四項建議:        1.應取消對進口鋼鐵和鋁加徵關稅,並應考量使用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其他貿易法來解決產能過剩議題;        2.拜登政府應重新評估依據貿易法第301條加徵的關稅,並考量其他解決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方法;        3.國會議員們應安排公開聽證會,以聽取各利益方的意見,並監督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加徵關稅的目的,及其是否有達成目標;        4.雖然無法充分替代,但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應考慮修訂現行貿易法第232條和第301條的排除程序。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1/03/2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透過尿液化學、微生物譜與模擬犬嗅覺開發前列腺癌檢測器
2021/05/19
過去15年間,經受訓的狗兒已被證實可準確檢測多項疾病,儘管樣本間相似性不高,即屬無共同生物分子特徵的癌症,且為無氣味的物質,但已超越現階段最好的儀器。然而,鑒於訓練有素的犬隻可用性有限,研究人員過去幾年已著手開發並持續改進小型檢測系統,該系統結合哺乳動物的嗅覺受器做為感測器,其靈敏度高於狗的嗅覺200倍,並搭配機器學習的演算法。   在最新的測試中,研究團隊使用2隻英國醫療檢測犬及小型檢測系統進行50個前列腺癌及無該疾病之尿液樣本進行分析比對,透過氣相層析質譜儀(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scopy, GC-MS)分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16S rDNA Illumina定序測量微生物保守基因序列判定微生物含量,此外,利用犬隻的診斷以訓練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判斷GC-MS所測定出的波峰結果,透過上述手法找出樣本間的異同,協助疾病的診斷。試驗結果顯示,2犬隻的檢測特異性分別是76.2%及70%,靈敏度皆為71.4%,而小型檢測系統的檢測特異性為70-76%,靈敏度71%,說明該研究為臨床運用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其建立了方法學與相關檢測的可行性,得以利用嗅覺、尿液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及菌群分析進行大規模研究,以開發機器嗅覺診斷工具,並同時與傳統篩檢工具比較,可更早、更具特異性及更靈敏從尿液中診斷前列腺癌。   研究人員亦表示期望未來的手機內建氣味感測器,如同鏡頭一樣是標準配備﹐可更快速篩檢出疾病的早期徵兆,甚至能夠針對煙霧或瓦斯洩漏發出警訊。 【延伸閱讀】結合噬菌體與智慧型手機用以檢測食品汙染
浮萍遺傳訊息與生長控制之聯結以開發下一代農作物
2021/05/18
浮萍生長於除南極洲外的淡水中,其如同針頭般微小,且外觀像綠色的漂浮種子,浮萍沒有根部構造,只有一個融合的莖葉結構,稱葉狀,另外,浮萍為無性繁殖如同酵母,母株長出的芽即為子代。此外,一些專家發現浮萍僅需短短一天就可成為養活地球人口所需的重要蛋白質來源,尤其在東南亞部分地區具有水雞蛋之稱。雖然浮萍是已知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但是該遺傳訊息對於科學家們仍是一個謎。   現今,基因組定序技術已相當先進,研究人員得以從中找尋這種植物獨特的原因,並發掘植物生理的基礎原理。為了了解影響浮萍生長快速的遺傳訊息為何,研究人員透過光/暗週期來分析植物基因在不同時段下的活躍狀態,結果發現浮萍與其他植物相比,其受光/暗週期調控的基因組數量只有約13%,而其他植物的基因表達量高達約40%,表示浮萍較不受光線影響,進而能夠達到生長快速的優點。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浮萍缺少了許多保守基因,即不具有其他影響重要生理元素的相關基因,如與防禦機制有關的萜烯生物合成及根部生長等,其說明浮萍幾乎已演變成只專注於生長的植物。   研究員表示浮萍基因組的數據提供了重要的植物生理資訊,並有望成為一種新的實驗模式,藉由了解基因如何促進不同的生物活性以探討植物行為,如優化植物行為以開發出新品種。另外,其也增加了當前的植物基本學知識,為農業提供了新潛力,如開發出更能從大氣中儲存碳的植物,使植物可應對氣候變遷的威脅。因此,研究人員未來將更進一步利用遺傳訊息簡化的植物來探討控制植物生長等各種生理作用,得以更加了解植物發育的遺傳架構。 【延伸閱讀】化學家開發出促使植物生長之有機活性物質
【循環】減廢減碳-馬鈴薯皮回收再利用
2021/05/17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各國皆擬定相關政策致力於碳排放的減少,許多跨國大企業如拜耳也宣布再經過20年~30年內要將產品變為碳零排放,甚至是負排放。   沃克斯 ( Walkers crisps ),英國最大的洋芋片製造商,每年自英國80座農場中收購將近400,000噸的馬鈴薯來製作相關產品。近來與 CCm Technologies合作,將洋芋片製程中所產生的廢物-馬鈴薯皮,進行轉換利用,可望大幅降低碳足跡高達70%。CCm Technologies提供沃克斯一肥料製成系統 ( CCm’s fertiliser production system ),其利用附有氨水 ( Ammonia ) 的有機纖維吸附二氧化碳,其餘厭氧消化( anaerobic digestion ) 下的氮、鉀等也被跟著混合來製作有機肥料。CCm’s fertiliser production system設計與原先工廠內的厭氧消化槽結合( Pepsico UK’s anaerobic digestor ),厭氧消化槽可利用食物廢棄物進行生質燃料發電,剩餘副產物再利用CCm’s fertiliser production system進行肥料製作,所製肥料回饋至馬鈴薯種植者,使馬鈴薯整體皆完整利用,並且形成循環,降低產品碳足跡。   除此之外,沃克斯的母公司 Pepsico UK還致力於降低其他作物如燕麥、玉米等碳排放,隨著肥料製程規模擴大,碳排放降低更加顯著,同時良好肥料將促進土壤健康,植物更加茁壯,碳固定能力增加,構成一良好循環。 【延伸閱讀】藉由無人機技術應用,精準監測馬鈴薯種植過程之氮肥使用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