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SaliCrop利用種子強化技術解決高溫、鹽度、乾旱等問題
2025/10/07
鹽分含量過乾的乾燥土壤阻礙許多農作物生長,歸因於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和岩石風化,而對於以色列許多農民來說用鹹水灌溉雖會加劇情況,但是不可避免的。SaliCrop表示現在全球有超過8.3億公頃農地帶有鹽份,此類非生物性威脅導致全球農業生產力下降30至50%。   SaliCrop為種子強化技術專家,並未引入外源基因等基改技術,而是利用遺傳學的原理活化植物已有的自然壓力機制,將種子暴露在受控的非生物壓力來源下,以刺激種子壓力反應機制,使種子能夠應對長期乾旱、低水位及含鹽量高的土壤。   種子具有某些環境壓力誘導基因,當外在環境出現極端現象,植物會進入防禦模式,但當植物做出反應時為時已晚,SaliCrop此解決方案可起到溫和推動作用,甚至在植物發現自己處於高鹽分貨炎熱環境之前,就可以先做出壓力反應。   SaliCrop種子解決方案已在一些番茄種植地區有成果,例如西班牙經歷高達45度季節高溫,SaliCrop此方案提高了30公頃土地作物產量與品質。目前SaliCrop正在歐洲、非洲和印度進行田間測試,並在以色列進入商業化階段,透過其他商業化種子進行田間測試,產量也提升10至17%。 【延伸閱讀】- 利用磁性染法革新胡瓜的基轉技術
以數據和機器學習演算法辨別鹽斑和沼澤
2025/10/03
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地理與空間科學系研究團隊希望藉由結合高解析度無人機影像與大範圍衛星數據,建立自動化監測工具,為農業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即時、具體的鹽化風險資訊,進而制定有效的適應與緩解策略。   研究團隊於2022年實地走訪德爾馬瓦(Delmarva)地區農場,利用無人機拍攝高解析度鹽斑影像,並結合歷史與現有的Sentinel-2衛星資料,建立涵蓋多時期的土地覆蓋數據集。研究人員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讓模型能辨識每個10x10公尺衛星影像格內的多重土地覆蓋類型,並進行分數化分解,準確計算鹽斑、濕地等覆蓋比例。團隊同時開發專屬公式,提升模型對鹽斑與濕地的辨識能力,並將數據與程式碼公開,便於他人複製或擴展研究。   研究發現2011至2022年間,德爾馬瓦地區的鹽斑面積增加了三倍,大片農地已轉變為濕地或完全失去耕作能力。這種鹽化現象對糧食生產與農民生計構成嚴重威脅。新方法不僅能準確追蹤鹽斑與濕地的空間動態,還能為年度變化建立數據集,為未來土地利用規劃與氣候適應政策提供關鍵依據。團隊計劃將這些數據整合進新一代的鹽斑地圖應用程式,協助農民與管理者及時識別高風險區域。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5年《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研究貢獻在於首創性地將無人機與衛星遙感資料結合機器學習,實現大範圍、細緻化的土地鹽化監測。成果不僅揭示沿海農田鹽化的快速惡化趨勢,更為農業的氣候變遷調適、土地規劃與生態保育提供了科學工具和數據基礎。研究團隊公開數據與程式碼,促進全球類似地區的經驗交流與技術傳播,推動土地資源管理的數位轉型。 【延伸閱讀】- 深度學習和無人機影像促進精準農業確保糧食安全
「紙膜插秧技術」能抑制雜草 台南農改場曝光技術
2025/10/02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實驗推廣「紙膜插秧技術」,突破有機米栽培最難克服的雜草瓶頸,與雲林縣合作試種新品種「台南20號」。今天北上農業部介紹新技術節水與抑制雜草與推廣種植成果。   台南農改場聯合斗南鎮農會、豐泰基金會與雲林縣府於斗南推廣「台南20號」與創新「紙膜插秧技術」有機水稻生產模式,收成供應校園午餐,打造兼顧環境友善、產地契作與學童健康案例,「要促進農業永續與社會共好。」 縣府及基金會配合推動的「國中小營養午餐,每周一餐有機米」計畫攜手斗南農會,推動「從產地到餐桌」社會責任。當地紙膜有機稻作已擴增至10公頃,產出有機米供176所國中小學、47133名學童營養午餐,   現場還舉辦「紙膜有機米 × 營養午餐」計畫啟動暨三方合作備忘錄簽署儀式,說明創新栽培技術與品種特色,分享地方農會與企業夥伴參與落實ESG具體行動。 台南農改場場長陳昱初說,有機栽培最大問題就是雜草多,要灌溉大量的水抑制,「紙膜插秧技術」是將環保材質製作紙膜,在插秧前平鋪稻田上。雲林縣稻田試種新品種「台南20號」不但有效抑制雜草、省去除草人力,還可節水達13.8%。   台南農改場表示,「紙膜插秧技術」早年日本研發,紙膜以通過有機資材驗證的再生紙製作,35至40天內內自然分解,無環境負擔,方便農民轉型有機栽培。台灣20多年前曾推廣。沒成功原因是當時有機推廣還不普遍,農業人力還夠,現在人力短缺加上重視永續,正是推廣時機。   台南農改場今天也與豐泰文教基金會、雲林縣政府、斗南鎮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紙膜有機米×在地營養午餐」計畫。   陳昱初說,該場也和雲林縣府及基金會合作與在地農民契作,推動的營養午餐每周一餐有機米」從原本5所到現在176所中小學,約4萬700多學生每周1天午餐可吃到有機米,是實踐ESG,達到具體落實低碳永續與地產地消精神,推動與在地農民契作,讓農民獲得穩定收入,學生也能享用最新鮮的在地有機好米。基金會董事林淑英表示,基金會本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精神,推動扶植在地有機農民,更透過餐桌教育,讓孩童在日常吃飯中能學習健康與生態環境連結,培養下一代對土地與健康的責任感。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表示,農會積極推廣友善耕作與食農教育,期待透過營養午餐導入有機米,從小紮根學童對環境永續的認知。「消費者願意吃,農民就願意種」,不僅提高農產品社會價值,也為農友提供轉型契機。 【延伸閱讀】- 節水21%、甲烷減32%!水稻田「乾濕灌溉」革命新技術 稻米根系也更健康
將機器學習導入作物育種有助於提升耐逆境育種效率
2025/10/01
據統計,2025年時全球人口將成長至近100億人,人口增長使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然而過去數十年間已因城市化及土壤退化使全球失去三分之一的耕地,伴隨氣候變遷、水資源匱乏等問題,全球農業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也突顯了育種的重要性,藉由培育耐病及耐候品種有助於抵抗種種逆境、提升農業生產力並改善糧食安全。   傳統育種過程中,大多仰賴人力調查及傳統的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然而近年來基因體學、表型體學相關技術如全基因組關聯性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等快速發展,傳統統計方法難以應用於高通量數據分析,因此,育種人員逐步導入機器學習協助預測性狀以加速育種進程並達到精準育種。機器學習在植物育種中有許多應用,如遺傳多樣性分析,遺傳多樣性是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傳統的多變數分析方法繁瑣且耗時,透過深度學習技術如卷積神經網絡(CNN),可以自動化並加速分析過程。此外,機器學習還能有效整合基因體、表型體與環境數據,幫助育種者發現與性狀相關的基因,並了解不同環境對作物表現的影響;亦或結合表型、基因體和代謝體學數據,有助於預測植物對於不同逆境的反應並加速抗性品種開發。   利用機器學習,育種者能夠大量分析相關數據,加速培育環境適應力強、生產力佳、營養價值高等優良性狀的品種,同時開發育種決策模型,減少傳統育種試錯過程、節省時間及資源,使得育種更高效且精準。 【延伸閱讀】 - 解密關於草莓果實品質的基因
利用影像辨識系統監測乳牛強化牛隻健康及生產力
2025/09/30
隨著酪農逐漸減少,為了維持穩定的供應量,業者將重點聚焦於提高乳牛的生產效率,因此,牛隻的健康管理尤為重要,若能及早發現異常、迅速診斷、防止疾病傳播、保持適當繁殖周期等,將有助於穩定生乳的生產。現行的健康監測設備及系統中,以非接觸及侵入型設備效果較佳,此類設備對乳牛造成的壓力較小且無須其他配件,更適合應用於酪農場的日常管理。近期,由日本東京理科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Science)研究團隊開發一新興方法,利用多個攝影機系統追蹤牛舍內乳牛位置訊息,並對其行為及運動模式進行分析,藉此預測與判斷牛隻健康問題。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由單一攝影機追蹤固定的牛隻,當牛隻離開監控範圍則無法紀錄,部分研究延伸至跨攝影機追蹤,然而僅限於2-3台攝影機,對於牛舍覆蓋率有限。本研究中開發一系統,能利用攝影機視角重疊的影像進行運算,並針對牛隻移動、靜止或是躺下等不同姿勢及情況調整參數,達到精準追蹤乳牛行為且準確率達90%,與依賴影像特徵的方法相比,追蹤性能提升50%,相關文獻發表於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期刊。   此研究實現了跨攝影機的全方位監測,未來團隊計畫將攝影機校正過程自動化,以加速實際安裝作業,並利用收集之牛隻移動模式進行分類、辨識,期望能增強系統對於疾病及健康問題的辨識能力,協助農民更有效地監測和管理牛群的健康情況。 【延伸閱讀】- 研究發現,大多數肉乳雜交小牛比純種乳牛體質更強壯
探討檸檬酸生合成之表觀遺傳學以解開檸檬風味的秘密
2025/09/26
作為世界上最具經濟價值的柑橘類水果之一,檸檬因其獨特的酸度及風味而備受喜愛,儘管檸檬酸對於水果風味的影響已有廣泛研究,其調控的分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因此中國南京農業大學與廣西大學合作,探討檸檬酸之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解析DNA甲基化如何影響檸檬酸的生合成與累積。 DNA甲基化分析:揭示果實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   表觀遺傳學主要研究在不改變DNA序列的情況下,環境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而DNA甲基化是其中重要的調控機制之一,在核苷酸-尤其胞嘧啶(cytocine, C)接上甲基基團,通常會抑制該基因活性,使得基因表達改變。研究團隊以香水檸檬為材料,建構涵蓋27,945個基因及51.37%重複序列、共364.85Mb資料量的高品質基因組序,並對各個檸檬果實發育階段進行DNA甲基化的全面分析。結果顯示隨著果實逐漸成熟,序列CG、CHG甲基化程度下降而CHH甲基化程度則激增,CHH甲基化與活化檸檬酸生合成相關酵素基因呈高度相關。此外,RNA引導DNA甲基化路徑(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pathway, RdDM)相關基因在果實發育時大量表達,推測為CHH甲基化激增的原因,相關文獻發表於Horticulture Research期刊。   透過繪製香水檸檬基因組合DNA甲基化圖譜,探討果實發育過程中DNA甲基化的動態變化,為釋放其遺傳潛力邁出重要一步,期望未來能應用於柑橘育種,藉此開發更高品質的品種。 【延伸閱讀】- 研究發現高產蘋果樹背後的遺傳機制
高雄農改場推自主巡場智慧幫手 辨蟲害精準噴藥
2025/09/25
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今天在農業部舉行記者會,介紹新研發成功能自主巡場的智慧幫手,會拍照還能辨識作物病蟲害及自動精準噴藥,不但降低農民工時,也減少噴藥對人員造成傷害。   高雄農改場場長羅正宗說,高雄農改場為新研發成功的「自主移動智慧精準噴藥機」取名「小小兵」,其實就是一部機器人,經由事先路徑設定及規劃後,可連續自主作業7小時,且可無線充電,農民在田間工作時,只需在旁監看。   羅正宗說,近年來為因氣候變化及農產業的提升,溫網室栽培面積大幅增加,若在溫網室中噴藥時,傳統的引擎動力式作業機產生的廢氣、噪音及噴藥時藥劑瀰漫,常造成農業作業人員身體不適。   另外,作物病蟲害的監測及防治透過人力作業,常需耗費大量時間,難以即時處理。高雄農改場副研究員潘光月說,「自主移動智慧精準噴藥機」可望節省至少3名人力,並減少噴藥作業造成的傷害,提高工作效能。   潘光月說,高雄農改場研發「自主移動智慧精準噴藥機」時是以小胡瓜為對象,但這個機器人的功能可視需要進一步擴增,只要有完整的訓練,完成其他作物病蟲害AI辨識資料庫,皆可和噴藥機結合,運用到其他作物的病蟲害防治。   「自主移動智慧精準噴藥機」已取得專利證書,高雄農改場也公告技轉給民間廠商,估計一台機器費用約新台幣40萬元,而農民現在購買電動農機可享有一半的補助。【延伸閱讀】- 日本農業自動化機器人的未來與現況發展趨勢
替代蛋白質來源:利用蠶豆改善植物性食品的口感
2025/09/24
消費者逐漸重視環境的永續發展、健康以及動物福利等議題,因此植物性食品的市場也越來越著重於感官特性方面的發展。蠶豆蛋白奈米纖維 (protein nanofibrils) 是一種特殊的蛋白分子,能夠組織成微小的結構,並擁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對食品的質地和口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科學界已經對這些奈米纖維在液態介質中的形成和物理特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理環境下它們如何影響細胞的研究仍然較少。例如,目前缺乏細胞模型系統來推測蛋白奈米纖維對食物質地感知的影響;因此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蠶豆蛋白奈米纖維如何影響人類機械性受器((mechanoreceptor))細胞株的細胞,並將研究發表於《食品》(Foods) 期刊。   在生理條件下研究細胞模型時,研究團隊使用原子力顯微鏡 (AFM) 發現,蛋白奈米纖維使細胞表面結構變得粗糙,但未改變其整體彈性。當將蛋白奈米纖維加入細胞培養基後,與食物質地感知相關的受體基因表現發生了變化,其中包括機械敏感離子通道如Piezo受體,以及負責檢測脂肪酸的受體。此外,對人工細胞膜的進一步研究顯示,蛋白奈米纖維可透過脂質與細胞膜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膜的彈性。   隨著市場對植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深入理解這些奈米纖維的作用機制將有助於開發質地更加優化的產品,提升消費者的接受度。未來的研究將進一步探討其應用潛力,推動植物性食品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延伸閱讀】- 永續的奈米纖維塗層可以延長水果的保存期限
一特殊蛋白質Cry14有助於提升大豆對線蟲之抗性
2025/09/23
大豆胞囊腺蟲(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是一種微小的害蟲,附著於大豆根部吸食營養物質並留下破壞的痕跡,造成每年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嚴重時導致減產高達30%-50%,且地上部不會有明顯的病癥。為防治此線蟲,農民通常使用抗性品種、輪作、種子處理等方式,然而市售抗病品種多緣自於兩個抗性基因,經過長期使用SCN已逐漸產生抗性,因此美國巴斯夫公司(BASF)與唐納德·丹佛斯植物科學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研究團隊,藉由基因轉殖一特殊蛋白,有望解決此問題。 基因轉殖的生物防治策略   農業中經常利用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生成之晶體蛋白(Cry)防治害蟲,藉由基因轉殖入作物中,可防治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廣泛應用於大豆、棉花、玉米等作物,近期研究顯示Bt蛋白有助於SCN防治,因此研究團隊將GMB151基因轉入商業品種中,此基因轉譯後可生成Cry14蛋白,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及其他抗病品種,轉入GMB151植株可有效降低SCN族群。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Cry14蛋白對於減少線蟲族群的機制,利用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Cry14能夠成功進入線蟲腸道,推翻先前認為Cry蛋白過大、線蟲難以攝入的質疑聲,並觀察攝入後腸道內的影像,影像中可見腸道細胞膜破裂、細胞凋亡,最終導致線蟲死亡,相關文獻發表於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利用Cry蛋白控制SCN或其他線蟲開闢新的方向,期望能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新的思路並多加以應用。 【延伸閱讀】- 玉米穗蟲對蘇力菌基轉作物抗藥性之遺傳背景探勘
不同農林系統中阿拉比卡咖啡的生長與生產力
2025/09/22
傳統的咖啡栽培模式為全日照環境下栽種單一品種,雖能在短期內顯著提升產量,但也帶來了易感病害、環境韌性降低以及土壤有機質不足等一系列問題。近年來,混農林業逐漸受到關注,此模式藉由多樣化的樹種創造微氣候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同時維持土壤肥力,促進農業的永續發展。哥斯大黎加為重要的咖啡產區,正面臨產地減少、病蟲害加劇等挑戰,為解決此問題以及對於永續農業的追求,由哥斯大黎加地球大學(Earth University)、哥斯大黎加大學(Universidad de Costa Rica)、哥倫比亞農業研究組織(AGROSAVIA)及熱帶農業研究與教學中心(CATIE)等機構組成研究團隊,探討在哥斯大黎加低海拔地區採用農林混合方式種植雜交種阿拉比卡咖啡的可行性。 混植優勢與施肥策略   研究團隊利用抗病雜交品種Esparanza L45作為材料,與4種不同樹木混合種植,共3個混植組合,相較於全日照組,混植組別的產量顯著提升,且植株死亡率由39%下降至7%,由此可知樹木對於減少環境逆境以及在極端氣候下做為緩衝的重要性。此外,研究人員對於不同混林組合分別採用化學性(速效型)及物理性(緩釋型)施肥,化學性施肥能使植株在施用初期快速生長、效益較佳,然而最終產量仍以混植搭配物理性施肥產量最高,每公頃達3.3噸。   藉由農林混植技術與新品種咖啡結合,研究展示了提升環境韌性及低海拔地區量產高品質咖啡的潛力,期望未來能擴大哥斯大黎加咖啡產區,並復耕已停產地區如Huetar Caribe,為咖啡產業的永續發展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發展混農林業以兼顧農業需求與維持鳥類物種多樣性
接骨木果汁對體重管理、代謝健康有益
2025/09/19
接骨木是一種小型深紫色漿果,生長在歐洲原產的接骨木樹上,常被用作藥用植物和補充劑來促進免疫功能,並且接骨木中含有高濃度花青素,具有多種健康益處,包括抗發炎、抗糖尿病及抗微生物作用等。然而,人們對它的潛在健康益處尚未充分了解,因此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測試了接骨木對為18名過重成人代謝健康的影響,參與者將每日飲用接骨木果汁或與其顏色及味道相似的安慰劑,並保持標準化飲食,進行試驗。   研究結果顯示,飲用接骨木果汁的參與者,腸道中益菌顯著增加,包括芽孢桿菌和放線菌等,並且害菌顯著減少,除了微生物群的變化外,接骨木果汁還改善了代謝及增加脂質氧化的能力,使參與者的血糖平均降低了24%、胰島素濃度減少了9%,表示他們在攝取碳水化合物後處理糖分的能力顯著提高並且增強身體燃燒脂肪的能力。 【延伸閱讀】- 低升糖指數稻米被視為應對亞洲糖尿病危機的有力解決方案
雞飼料粗蛋白減4% 農業部畜試所:每隻雞可年減17.05%碳排
2025/09/18
隨著環保風潮崛起,家禽養殖業也開始打起「綠色牌」,農業部畜產試驗所在近期取得淨零減碳的重要成果,降低肉雞飼料中的粗蛋白1%至4%,並補充必需胺基酸,不僅不影響雞隻生長,還能讓雞糞中的氮排放大幅減少48.6%至67.9%,每隻肉雞每年可減少17.05%的碳排放,且降低1%蛋白質的飼料,每公噸飼料還能省下0.41元。   畜試所研究員兼組長許晉賓表示,該減碳技術應用在土雞方面亦展現良好成效,減少2%粗蛋白,不僅不影響土雞體重,還能讓飼料轉換率大幅提高,讓飼養過程更環保。相關數據顯示,糞便的氮減少8.1%,氨氣濃度下降26.3%,每隻土雞碳排放減排率高達12.6%。   在蛋雞部分,降低蛋雞飼料中的粗蛋白2-4%,對蛋的產量和品質沒有影響,卻能使氨氣濃度降低70.1%,糞便中的氮減少20.7%,每隻蛋雞每年減排率達17.4%,且每公噸飼料也能省下0.39元,兼顧產能與環境友善。   許晉賓說,為了減碳與永續發展,降低飼糧中的蛋白質且維持胺基酸平衡,不僅能減少碳排放,還能省下不少成本,以精準營養技術減少飼料蛋白質的用量,可養出更健康、更環保且具經濟效益的家禽。 【延伸閱讀】- 飼料添加劑有效減少放養肉雞中的曲狀桿菌
科學家發現橄欖、葡萄、大蒜、迷迭香和番紅花具有促進心血管健康的功效
2025/09/17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最主要的疾病與死亡原因。植物萃取物富含生物活性化合物,並且在藥物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由於副作用、藥物相互作用以及缺乏充分的臨床實驗,導致這些植物的使用受到限制。   西班牙巴塞隆納自治大學(Universitat Autònoma de Barcelona)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大蒜、山楂、番紅花、橄欖、迷迭香及葡萄的主要活性成分,在這6種植物中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槲皮素及薑黃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發炎、血管擴張作用,以及對脂質代謝調控等功能,有助於治療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等疾病;這些天然萃取物是具有潛力的,但因基質效應(matrix effect)導致在同時攝取的狀況下可能會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了解這一相互作用對於優化植物萃取物在飲食背景下的治療應用相當重要。   這些植物成分的長期安全性和協同效應的評估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未來研究將著重於建立標準化的臨床試驗,並強調藥物動力學、毒理學和臨床效果的全面評估,以確保這些天然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並為它們作為藥用植物在未來的應用鋪路。【延伸閱讀】-這種蜂蜜你沒吃過 抗氧化力是荔枝龍眼蜜的6到10倍
了解植物氣味交流生理機制,為農業防治提供新思路
2025/09/16
日本東京理科大學近期發布一項研究,深入探討揮發性化有機化合物在植物交流中所扮演的關鍵作用,將可為永續農業發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指出,植物間的氣味交流遠比想像中的更複雜且重要。植物不僅能透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吸引授粉昆蟲,更能在植物遭受環境危害時向周邊植物發出警告信號。儘管植物本身沒有類似動物的嗅覺器官,但它們已演化出獨特的分子機制,能夠直接將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吸收進入葉內的細胞,觸發一系列防禦反應。這項自然界的「植物對話」,不僅揭示植物間的交流生理機制,也為農業防治提供新思路,正逐漸應用於現代農業實踐中。   在實際應用方面,研究發現應用於伴生植物和生物刺激劑等環保技術的效果顯著,特別是在有機農業中,某些植物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可抑制害蟲,同時促進鄰近作物的生長。例如,玫瑰所含的精油成分-β-香茅醇被證實可有效增強番茄的防禦能力,這種低成本的處理方法為未來的有機農業發展呈現了良好的應用前景。更重要的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在全球生態系統扮演關鍵角色,每年樹木釋放的萜烯類物質,會透過形成氣溶膠的方式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凸顯了這類研究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的重要性。   隨著植物間交流機制的突破性研究進展,這項技術在全球農業領域應用前景備受期待,透過深入了解並善用植物的天然防禦機制,未來可有望發展出更環保且永續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降低農藥使用,也為未來的糧食安全提供創新解決方案。【延伸閱讀】-植物透過誘導原等分子訊號感知草食動物攻擊
速效稻草分解菌液態發酵量產與應用技術
2025/09/15
速效稻草分解菌液態發酵量產與應用技術 農業部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作物環境科 朱盛祺 博士 副研究員兼科長   燃燒稻草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並將寶貴的自然資源變成環境污染源。焚燒稻草所產生之濃煙會危害人體健康,並嚴重妨礙附近來往車輛行車安全。從事露天燃燒作業:行為人依環境部空氣汙染防制法可處罰款新台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十萬元以下之罰鍰。   依農業部農糧署「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執行作業規範中,明定經農業機關或環保機關查獲有露天燃燒稻草事實者將暫停受理相關補助措施之如下規定:為維護空氣品質,請勿燃燒稻草或其他作物殘株等農業廢棄物,同一田區經環保單位查獲或農政單位判釋有露天燃燒稻草情事,累積書面通知違規兩次者,暫停申報種稻(含稻作直接給付)、轉(契)作、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或收購公糧之資格1次。   為解決燃燒稻草的問題,農業部苗栗區農改良場歷時5年由263株菌篩選出速效稻草分解菌(苗栗活菌3號),該菌可快速產生纖維分解酵素,將粗稻桿7天內腐化分解,操作省工又方便,讓農民不用再放火燒稻草,避免污染空氣又受罰。   速效稻草分解菌(苗栗活菌3號),可將粗稻桿7天內分解腐爛,相較傳統的固態分解肥,縮短2~3倍的時間,操作省工又方便,只要在水田入水口滴灌,就可將分解菌均勻擴散,每分地5-10分鐘完成施放,有別於固態分解肥需30-40分鐘才能完成人工撒佈,縮短了3-4倍的時間。   速效分解菌於進水口滴灌入施用方便,節省人力70%,農友稱讚省工又方便,提升使用意願。進一步研發高濃縮劑型配方(1公升使用1公頃),可配合「植保無人機」噴灑施用,肥料的好處,噴灑 1 分地只要 1 分鐘,更可節省人力90%並結合智慧農業精準化使用。 速效分解菌之SOP 標準程序處理步驟: 步驟1:在收穫稻穀時,順便以收穫機將稻草斬斷成5~7 公分。 步驟2:將斬斷後之稻草平均鋪平於田區。 步驟3:田間立即灌水,使稻草充分吸水, 步驟4:進行粗整地將稻草翻犁入土中加速分解 。 步驟5:把液態分解菌於進水口滴灌入田區。 步驟6:持續灌水,爾後 7 天內維持田區內 3-5公分之水位,注意田尾一定也要泡足夠水 。 步驟7:處理 7 天後,稻草已軟化、褐化及腐爛。 撒施稻草分解菌的好處 (1)不用放火燒稻草, 避免污染空氣又受罰 ,就地分解稻草,可有效節省處理勞力與費用。 (2)處理後土壤表層中稻草之 粗纖維減少8%,稻桿硬度減少 80~100 公克。 (3)每公頃增加土壤中 有機質含量 0.3~0.5%,全氮量約 5~10 公斤,磷酐 3~6 公斤,氧化鉀 8~11 公斤及酸鹼度維持在 5.8~ 6.3。 (4)經處理後下一期稻米可增產10~15%之效果。 (5)下期整地時可不須下基肥, 每公頃可節省基肥肥料費及施肥工資 3000~4,000 元 。 【延伸閱讀】- 你的垃圾他的寶!農廢料再利用 變成「金」 圖、左:未施用對照組、右:速效稻草分解液7天處理組,成效顯著 圖、左:稻草分解菌使用前、右: 稻草分解菌使用前   圖、本技術榮獲2021國家農業科學獎(環境永續類). 圖、朱科長盛祺獲頒2021國家農業科學獎-千里馬獎
研究探討 ATP 在水果採後耐寒性中之作用
2025/09/12
寒害會破壞細胞內的穩定狀態,誘發氧化損傷,並改變膜蛋白結構,進而影響電子傳遞與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儘管目前已有一些方法減輕採後寒害(PCI),但其機制仍未完全理解,需要進一步研究水果在寒害條件下的生化與生理反應,因此美國國家食品技術創業與管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園藝研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全面性的評論文章。   研究確定了幾條主要的代謝途徑,如醣解途徑、三羧酸循環及戊醣磷酸途徑,這些都是ATP生成的關鍵途徑,而ATP為能量代謝和壓力反應的必須成分;並強調γ-氨基丁酸旁路途徑和細胞色素途徑在ATP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在減少PCI中具有潛力,以及細胞外ATP透過其受體DORN1在誘發抗氧化損傷的保護反應中的訊號作用,對PCI都相當重要;這些發現加深了我們對水果抗逆性的理解,並針對採後處理措施開闢了新方向,透過開發新型處理方法來增強抗寒耐性,這項研究有望減少食品浪費,延長水果的保存期限,並提升全球消費者的水果營養價值。【延伸閱讀】-基於RNA或DNA的新分子可保護植物免受病毒侵害
節水21%、甲烷減32%!水稻田「乾濕灌溉」革命新技術 稻米根系也更健康
2025/09/11
台灣近年經常乾旱缺水,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發展出簡易可行的「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每公頃可省水高達2500公噸,大幅減少3成以上溫室氣體甲烷排放;不過仍僅零星農民使用,農改場表示要全力推廣,希望建立低碳栽培友善環境。   南農改場表示,因應氣候變遷與農業永續雙重挑戰,水稻栽培技術正逐步邁向「節水與減碳兼顧」新方向。場方因而發展出「稻田乾濕灌溉」技術,不僅可有效節約用水、提升根系健康,同時大幅減少甲排放。副場長王裕權指出,傳統水稻栽培仰賴長時間淹水灌溉,雖有助於防草控病,卻容易造成土壤缺氧,導致根系窒息、生長受阻,甚至引發「窒息病」,造成葉片黃化、稻穀品質與產量下降。   「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改變了長期積水的灌溉方式,讓田區維持濕潤但非持續淹水狀態,有助於促進根系發展、植株生長健壯,並有效降低病害風險。   王裕權說,「稻田乾濕灌溉」技術操作簡易,農友僅需在田區設置簡便的水位管,將塑膠管埋入土下10公分,並挖空管內土壤、標示深度,當管內水面降至距管底5公分,代表水位即降至土面下5公分,或管內在土面高度處做記號,當水位降至距離記號處5公分時,這時再進行灌溉補水。農改場嘉義分場根據國際碳排模型(DNDC)模擬結果,採乾濕灌溉的稻田每公頃可節省約21%(約2,500公噸)灌溉水量,並可減少32.5%的甲烷排放,兼顧節能減碳與作物健康,且無論是傳統慣行或有機稻作皆可採用。   農改場表示,「稻田乾濕灌溉」是水稻栽培轉型升級的重要技術之一,不僅提升作物品質與產量,更可有效因應氣候變遷、水資源減少與環境保育等挑戰,未來將持續推廣此項友善耕作模式,期望能為農業生產帶來更多的效益。 【延伸閱讀】- 省34%灌溉水!農改場再生紙膜插秧技術 還可抑制雜草
研究顯示從釋迦葉中萃取的物質具有鎮痛和抗關節炎的潛力
2025/09/10
釋迦葉(Annona squamosa) 已在多個國家作為藥用植物,並被用於民間醫學中治療疼痛和關節炎。目前已觀察到其具有保護胃、抗菌、抗病毒和抗發炎等藥理特性,代表其可能成為主要鎮痛、抗發炎藥物的一種替代方案,這些藥物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成癮、潰瘍和心血管栓塞等副作用。   來自巴西的研究團隊以甲醇萃取釋迦葉所獲得之萃取物及棕櫚鹼餵飼小鼠,進行動物實驗,以驗證釋迦葉作為藥用植物之功效。   研究結果顯示,甲醇萃取物和棕櫚鹼(palmatine)具有鎮痛、抗過敏和抗發炎的特性,顯示棕櫚鹼可能是植物抗關節炎特性的成分之一,但目前這些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並且棕櫚鹼作用在其他製劑中的藥物動力學特性是否會被改變,目前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評估化合物的毒性以及達到臨床治療效果所需的劑量,因此在用於治療疾病前,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延伸閱讀】-甜菜鹼具減緩失智症進程的潛力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