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鵝絨」軟黃金的溫暖旅程 從農廢到50倍價值的隱形臺灣之光
MENU
大豆胞囊腺蟲(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是一種微小的害蟲,附著於大豆根部吸食營養物質並留下破壞的痕跡,造成每年數十億美元經濟損失,嚴重時導致減產高達30%-50%,且地上部不會有明顯的病癥。為防治此線蟲,農民通常使用抗性品種、輪作、種子處理等方式,然而市售抗病品種多緣自於兩個抗性基因,經過長期使用SCN已逐漸產生抗性,因此美國巴斯夫公司(BASF)與唐納德·丹佛斯植物科學中心(Donald Danforth Plant Science Center)研究團隊,藉由基因轉殖一特殊蛋白,有望解決此問題。
農業中經常利用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生成之晶體蛋白(Cry)防治害蟲,藉由基因轉殖入作物中,可防治鱗翅目、鞘翅目等害蟲,廣泛應用於大豆、棉花、玉米等作物,近期研究顯示Bt蛋白有助於SCN防治,因此研究團隊將GMB151基因轉入商業品種中,此基因轉譯後可生成Cry14蛋白,結果顯示,相較於對照組及其他抗病品種,轉入GMB151植株可有效降低SCN族群。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Cry14蛋白對於減少線蟲族群的機制,利用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Cry14能夠成功進入線蟲腸道,推翻先前認為Cry蛋白過大、線蟲難以攝入的質疑聲,並觀察攝入後腸道內的影像,影像中可見腸道細胞膜破裂、細胞凋亡,最終導致線蟲死亡,相關文獻發表於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這項開創性的研究為利用Cry蛋白控制SCN或其他線蟲開闢新的方向,期望能為其他研究人員提供新的思路並多加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