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南向發展,前進國際 「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研討會紀要
2020/11/03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致詞表示,相較於過往單打獨鬥,旗艦計畫結合眾人之力共組國家隊,發展優勢品項,鞏固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競爭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合作,拓展新南向市場。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林家榮指出,新南向政策的用意是促進亞太區域農業發展,互助互進,達到區域共榮的目標。 農糧署主任秘書陳啓榮致詞。   本次研討會包括優質健康種苗外銷、農業設施設備應用、省工農機研發及農產加工技術開發等四大主題,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助理談判代表黃中兆引言,他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緩解的情況下,全球糧食供給受到影響,此時應更加重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的發展,確保糧食供給,順利度過疫情危機。 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林家榮致詞。 臺灣健康種苗享譽國際   話題進入種苗外銷,財團法人台灣香蕉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忠逸說,氣候變遷對香蕉生產影響深遠,而香蕉產業易受黃葉病感染,市場對健康種苗的需求與日俱增。臺灣蕉苗外銷採用夾鏈袋搭配分切方式及培養基的調整,同時利用輕型容器取代笨重玻璃瓶,品質享譽國際,出口量逐年提升。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經理林進德分享公司在越南、柬埔寨及泰國高端甜瓜市場推廣與布局的經驗,透過市場調查分析、安排試種、田間展示和鮮果試吃會,農友公司創造了生產端、消費端及種子的需求,打開品牌知名度,提升了當地農民的整體收益。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副研究員陳金枝帶領大家思考臺灣百香果種苗輸銷越南的競爭策略,因應各地環境不同,種苗需先進行海外試種,才能取得最佳結果。她認為臺灣應掌握健康種苗核心技術和貯運病害防治,同時降低運輸成本,提供海外技術服務,以維持臺灣種苗品牌優勢,促進種苗品牌永續發展。 臺灣熱帶氣候型農業設施堅固耐用   臺灣的農業設施不僅臺灣人自己愛用,在國外也十分搶手。鼎力興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榮燦說明,三層活動帷幕設施整廠輸出模式,在克服新南向國家氣候及環境障礙時有其優勢,可穩定生產、提升產率、降低用藥及節省人力,其公司已透過此模式在馬來西亞成功建立熱帶氣候網紋香瓜SOP栽培模式,試量產實績豐碩。   皆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馨元則介紹了臺灣溫室技術應用與國際市場布局,臺灣藉由打包溫室技術、建置整廠輸出標準作業流程、布建海外市場服務據點及展示中心,可開創臺灣溫室外銷新紀元,使農產業國際化,更能把臺灣品牌行銷出去。 省工農機提高生產效率   省工農機是增進生產效率的關鍵,國立宜蘭大學園藝學系教授張允瓊向大家介紹省工嫁接整合系統,透過其團隊研發的軟夾式蔬果種苗嫁接機和節能癒合室,能為業者節省可觀作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國立嘉義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洪滉祐教授團隊也開發了承載式半自動鳳梨種植機、鳳梨田間管理作業機和鳳梨選果採收機,有效降低勞動力依賴及生產成本,取代粗重作業並降低碰撞損傷發生率,有助於年輕業者投入。 與會貴賓與來賓合影。   亞樂米企業有限公司研發經理林子翔介紹穀物倉儲與監控管理系統,其雲端監控系統和全球管理中心與穀倉環境感測系統連接,各地系統均能即時回傳資訊,發生異常情況時將立即發出警告與通報。透過此智慧型管理系統長期的資料追蹤和分析,可改善並增進管理效率,降低糧食儲藏損耗,增加與新南向國家合作的契機。谷林科技有限公司經理林耀馨則說明了東南亞當地農機具的研發和製造過程,他們根據現地作業的情況,以及當地客戶反應的問題,一一改良適應,且可按不同需求客製化生產農機具,同時也協助泰國皇家農業計畫,幫助泰國政府進行農業機械化推廣和教育訓練,打下兩國合作基礎。 加工食品極具外銷潛力   加工技術也是外銷策略的重要環節,美和科技大學林昀生教授團隊對國產黑豆加工品品質指標及產品開發情形進行詳細分析,發現國產黑豆比進口的新鮮度更佳,且內含異黃酮成分較高,透過低破壞的食品加工,即可用於多元食品開發,達成農產資源加值與產品行銷目的。   百二歲國際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鎮嶺介紹了百二歲茶食新南向市場拓銷計畫,他們利用過去的食品加工經驗進行自主研發,針對東南亞市場開發新品項茶食產品,透過海外通路布建試營運及參加國內、外大型展售會爭取曝光,並在東南亞實體與網路媒體積極宣傳,加上細緻的茶品服務體驗、品牌形象,多管齊下強化行銷效益。得意中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秀卿想將臺灣美食推廣到海外,故結合在地物產開發出特色食品,例如選用臺灣原民作物紅藜與秋刀魚、鮪魚研發出的紅藜魚肉燥,同為臺灣特有原民作物的馬告與紅藜製成紅藜馬告山藥雞湯,將廣為大眾喜愛的鴻喜菇、雪白菇與毛豆、烤麩結合,推出雙菇燴四喜等具有臺灣風味的安心美食,送到各國消費者的餐桌上。 結語   「加值化農產品產銷及物流技術,運籌亞太潛力市場」旗艦計畫執行期間,已於海外建立10處示範或合作基地及3個專業跨國研究團隊協助拓銷新南向市場,並於109年10月17至19日配合桃園市政府「2020第15屆台灣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桃園」辦理成果發表會,展現30項「農業新南向國家隊」推動成效,蔡總統、農委會陳主任委員並親臨會場指導。   本次研討會除分享創新技術成果與市場南進甘苦談,增加國內人才對新南向國家的興趣外,也奠定我國農業新南向基礎,帶動產業升級與國際化,讓臺灣的優質農業躍升國際舞臺。 農委會主任委員陳吉仲及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蒞臨成果發表會現場。 總統蔡英文及農委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蒞臨成果發表會現場。
西半球等5個國家資深農業官員強調在疫情期間應維持農產貿易流量的重要性
2020/11/02
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等西半球5個國家資深農業官員於今(2020)年9月14日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農業部長會議後發表一份聯合聲明,強調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期間應維持農產貿易流量的重要性。   以下是聯合聲明文件內容:   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的農業部長,對因COVID-19疫情蔓延而在全球遭受悲慘性生命損失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並向衛生、農業和其他一線部門勞工的無私奉獻造福他人表示高度讚賞。   正值我們面對此次疫情危機導致的影響之際,可靠和具韌性的農業供應鏈對確保全球安全和營養食品的供應仍至關重要。各國已採取必要措施,以保持農業供應鏈運作,確保持續生產和配銷優質產品,同時保護農業部門勞工健康和福利。我們開放營業並仰賴我們提供安全且高品質的食品。   作為全球35%農產品出口值的西半球國家農業領導者,我們重申維持農產貿易流量的重要性,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貿易限制措施,以保持市場開放並確保全球糧食安全,特別是那些最脆弱的國家。我們強調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於今年4月7日發布的指南中指出,「迄今為止,並無證據表明病毒可透過食物或食品包裝傳播導致呼吸道疾病的日期」,我們呼籲貿易夥伴允許貿易流通而不會造成不當延遲或不合理的要求。   我們將持續與合作夥伴以及相關的區域和國際組織共同合作,以交換資訊、加強協調並強化因應全球疫情危機。   縱觀此次COVID-19疫情蔓延之結果,我們認識到農業將成為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創新和技術發展將對確保糧食系統永續發展以養活世界不斷成長的人口至關重要。我們如何擺脫此次疫情危機將是我們未來全球糧食安全和營養的最大遺產。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鑒於COVID-19疫情蔓延沒有減緩跡象,數個會員對在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表示質疑
2020/10/29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並無減緩跡象,數個國家於今(2020)年9月14日在以現場和雲端視訊平臺混合形式召開的非正式代表團團長會議中表示,首都官員們因疫情蔓延導致會議無法參加的情況下,對今年年底前要達成一項有關禁止過漁補貼協議表示高度質疑,建議明年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會更合適。   一位參與會議的人士表示,根據數個開發中國家發表的聲明,鑒於各國對旅行和健康相關問題持續限制,要在年底前完成漁業補貼談判是不明智的。儘管會員們同意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 之要求的重要性,但對會議的時間表仍意見分歧。 年終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歐盟、日本、澳洲、巴西、埃及、菲律賓、挪威、英國等國皆表示打算在今年年底前結束談判。美國表示,如果其他國家願意,美國也準備好在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談判。   儘管健康危機仍持續惡化,歐盟表示,已準備好今年年底前達成漁業補貼協議,這也是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共同立場。   一位中國貿易官員表示,中國將支持WTO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未來有關漁業補貼談判的工作計畫,並補充表示,中國「相信主席之友的作法既必要又實際可行。」   中國強調必須刪除保留項目(placeholder),以確保主席版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consolidated draft text)儘快完成,以便「在今年年底前能在漁業補貼關鍵議題取得突破,同時完成漁業補貼規範彙編草案文件。」   印尼、納米比亞和巴拿馬等數個開發中國家建議,會員應牢記COVID-19疫情確診案例在全球仍持續增加,這可能會使與首都當局的協調變得困難。先前印度和斯里蘭卡曾建議,將2021年作為達成漁業補貼協議的最後期限會是較審慎的作法。   萬那杜代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集團(The African, Caribbean and Pacific group of members, ACP)表示,許多成員「仍沒有準備好冒險進入WTO這棟大樓並持續進行談判,就像假裝COVID-19疫情沒有產生任何影響一樣。」南非則表示,漁業補貼談判的步伐應考慮各國首都官員的情況。奈及利亞表示,獲致好的成果比單單趕在最後期限前達成來得重要。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和巴西已同意就酒精和糖的市場進入進行諮商
2020/10/26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2020)年9月14日表示,美國和巴西已同意就酒精和糖的市場進入進行諮商。   美巴雙方就酒精貿易諮商後作出決議。   美國和巴西表示,其將討論如何確保公平的市場進入以及增加酒精使用量。他們還計畫討論如何協調和確保兩國酒精產業得到公平對待,並從雙方未來對生質燃料產品的規範改變中受益。   美國和巴西所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此次諮商的目的旨在獲致互惠和成比例的成果,從而創造貿易和開放市場,並使兩國受益。」   自今年9月14日開始,美巴雙邊談判將持續90日,並在此期間內,巴西同意維持以8月30日生效之酒精年度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 TRQ)總量按申請量比例核配的關稅配額量。   巴西和美國還將考慮增加兩國玉米的市場進入。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農業部宣布四項有關糖的運銷分配量和進口關稅配額的修正
2020/10/22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於今(2020)年9月10日宣布四項有關2020財政年度甜菜糖和蔗糖的運銷分配量(marketing allocations)以及粗製糖關稅配額(tariff-rate quota, TRQ)措施修正,包括: 將甜菜糖加工業者減少的甜菜糖運銷分配量130,000短噸(short tons raw value, STRV)重新分配給原先預計的粗製蔗糖進口配額; 將蔗糖加工業者減少的蔗糖運銷分配量100,000短噸重新分配給原先預計的粗製蔗糖進口配額,同時將粗製蔗糖TRQ增加100,000短噸(90,718公噸); 粗製糖TRQ增加100,000短噸(90,718公噸); 根據2020財政年度粗製糖TRQ,所有被允許入境美國的糖將可在2020年10月31日前進入美國海關,亦即入境期延長一個月 。   這四項有關2020財政年度甜菜糖和蔗糖運銷分配量以及粗製糖TRQ措施修正已於9月10日生效。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臺兩國企業團體皆要求其政府儘快啟動臺美FTA談判
2020/10/19
美國和臺灣兩國主要企業團體皆呼籲其政府儘快啟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   臺北市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Taipei, AmCham Taipei)和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Chines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在一份聯合聲明中指出,「為了美國和臺灣的持續繁榮與福祉,我們強烈要求兩國政府應儘快啟動臺美FTA談判的準備工作」。   臺灣總統蔡英文(Tsai Ing-Wen)刻正努力爭取臺美FTA,並於今(2020)年8月宣布,臺灣將放寬對美國牛肉和豬肉的進口限制,並終止臺美FTA談判長期存在的貿易障礙。   儘管來自政治雙方的國會議員都表示支持,但美國政府對與臺灣達成貿易協定的熱情並不高。   企業團體表示,「事實上,長期以來,達成臺美FTA的適當性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和臺灣是彼此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並且都致力於公平、透明和互惠互利的貿易關係原則。此外,雙方都堅持民主價值觀、奉獻法治和智慧財產權,並致力於維護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2020年上半年,臺灣在美國貿易夥伴名單排名上升至第9位,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臺灣第二大貿易夥伴。2020年上半年,美臺雙邊貿易總額約430億美元。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農業部將對海鮮產業提供補助
2020/10/15
美國農業部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今(2020)年9月9日宣布,將向受外國政府報復性關稅影響的美國海鮮產業和漁民提供5.3億美元的援助。   中國為回應美國政府依據《貿易法》第301條對中國商品加重關稅的決定,因而向美國海鮮部門加徵報復性關稅。   該援助案將由農產品信貸公司(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挹注資金,並透過海鮮貿易救濟計畫(Seafood Trade Relief Program)補助美國海鮮產業和漁民。   珀杜部長表示,「許多國家已經很長時間無視WTO規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是第一位遵循WTO規則的總統,並對這些國家釋出明確訊息,即美國將不再容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海鮮貿易救濟計畫資金將用於援助阿加鯖魚、黃金蟹、帝王蟹、雪蟹、紅眼雪蟹、比目魚、象拔蚌、鮟鱇魚、鯡魚、龍蝦、太平洋真鱈、太平洋鱸魚、狹鱈、銀鱈魚、鮭魚、鰨、烏賊、鮪魚和大圓魚平等產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1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開發中國家針對WTO改革提案訴求發展及包容
2020/10/12
據了解,中國、印度、牙買加和南非等國已向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提出積極的「發展和包容性改革」,與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提出的偏頗、不平衡的WTO改革主張大相徑庭。   不願具名的與會者表示,由新德里WTO研究中心(Center for WTO Studies)主任達斯(Abhijit Das)和設在日內瓦的南方中心(South Centre)於今年9月3日召開的腦力激盪雲端視訊會議上,中國、印度、牙買加和南非等國的貿易官員對美國、歐盟和加拿大等國提出的改革提案大失所望,他們認為這將破壞先前幾回合多邊談判的艱辛成果,特別是建立WTO的《馬拉喀什協定》。   中國貿易官員張向晨大使(Zhang Xiangchen)批評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大使最近提出的WTO改革提案,並表示這些WTO改革提案將會抹殺過去多年艱苦談判的成果。   據《華盛頓貿易日報》(Washington Trade Daily)報導,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最近提出5項WTO重大改革,包括: WTO應有可適用於全體會員的基本關稅稅率,僅能有最小限度的例外; 我們需要終止任憑FTA滋長; 較大或先進經濟體之會員如中國、印度、印尼、南非和阿根廷等不應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 WTO需要透過新規則來遏制中國國營資本主義造成的貿易扭曲; WTO將現行爭端解決小組及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雙軌制(two-tier system)改採類似商業仲裁的單一階段程序,「其中特設法庭(ad hoc tribunal)僅為快速解決特定爭端而設。」 忽視歷史   在談及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提出的WTO改革提案時,張大使表示,對所有國家實行基本關稅稅率的提案「不僅無視先前談判的談判歷史,而且與WTO協定所體現的不完全互惠原則相抵觸。」   他表示,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所提有關強迫各國將關稅降至已開發國家課徵的關稅水準的提案存在根本性缺陷,係因其未考量各國間的發展程度,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中國貿易官員表示,並非每個國家都自由化,它要求會員們應透過取捨(give and take)談判來開放市場。張大使表示,「關稅」是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追求工業化的重要政策工具。   有關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提案建議對開發中國家採取「差異性」(differentiation)規則,以據此檢視是否得以適用S&DT。張大使表示,開發中國家會員「沒有國際公認的標準」,這暗示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也難以有此標準。他並表示,美國有關「差異性」的提案不僅是中國、印度和南非的議題,而且是開發中國家必須團結一致的「系統性」議題。中國官員認為,作為WTO改革的一部分,開發中國家必須確保S&DT「精準」和「有效」,以便付諸實施。   張大使表示,USTR所提有關以商業仲裁的單一階段程序取代WTO爭端解決小組及AB雙軌制的提案,其中,特設法庭被削弱僅為快速解決特定爭端而設,這將使會員們回到關稅暨貿易總協定(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的時期,並導致國與國爭端解決程序進一步分裂。 投資人與地主國   張大使暗示,USTR的提案可能會導致投資人與地主國的爭端解決系統(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system)。中國貿易官員表示,有121個國家呼籲應啟動遴選程序,以填補AB的6個空缺。   有關美國、歐盟和日本等國提出有關限制工業補貼的提案,中國官員表示,該提案的目的是針對開發中國家,並剝奪其「政策空間」。開發中國家必須捍衛其「合法政策空間」。他並認為,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一直使用工業補貼的已開發國家刻正試圖重建其供應鏈。   張大使表示,開發中國家必須自己推進其改革提案,並主張反對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提出的單方面、不平衡的改革提案。他並表示,漁業補貼談判必須保障S&DT,並建議漁業補貼協議應納入綠色措施(green box)。   中國官員強調,必須解決農業持續存在的「不對稱現象」,特別是消除農業境內總支持(aggregate measurement of support, AMS)(琥珀色措施補貼(amber box subsidies))。中國、印度和其他幾個國家在2年前就呼籲要取消AMS,係因嚴重扭曲貿易之境內支持。張大使表示,在支持有關投資便捷化複邊成果的聯合聲明倡議的同時,也應在棉花議題取得成果。   印度新任貿易官員納夫尼特(Brajendra Navnit)建議,開發中國家必須追求「積極的」或有益的貿易改革議程,而不僅僅是對已開發國家進行的改革作出反應。他還建議在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情境中可能會發生的非關稅障礙及國際收支相關議題皆應納入開發中國家的改革清單中。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0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新鮮農產品協會評擊季節性農產品計畫
2020/10/08
代表農產品進口商和配銷商的美國新鮮農產品協會(Fresh Produce Association of the Americas, FPAA)於今(2020)年9月2日警告,美國政府向其東南部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提供優惠措施的決定將會破壞《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並導致美國消費者購買高價的進口農產品。   FPAA表示,「美國這種出於政治動機的行動將會直接破壞新的USMCA」,並將美國定位為不可靠的貿易夥伴。   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表示,其刻正受低價墨西哥進口農產品的損害,但USMCA並未有任何機制可阻止這些產品進口。   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於今年9月1日宣布,其將依據《貿易法》第201條對墨西哥藍莓啟動進口防衛措施調查並與墨西哥就其他產品展開談判。   FPAA認為,「此控訴是基於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刻意誤導的宣傳活動,但並未有數據證明來支持其索償要求。」   FPAA警告,美國若對墨西哥農產品實施進口防衛措施,則墨西將發動無休止的「以牙還牙」(tit for tat)貿易戰,這可能會危及美國對墨西哥的農產品出口總值近200億美元以及2018年美國對全球出口總值1,400億美元。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9/0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數據統計看出日本農業面臨的挑戰
2020/10/07
由於日本農業面臨著農民高齡化、從農人數銳減、休耕農地增加,也因為上述緣由而造成的糧食自給率下降、農業生產力低落等問題一一浮現,讓大眾對於日本農業的未來蒙上一層危機感,因而,今(2020)年3月31日的日本內閣會議所決議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畫」,對日本農業的各種面向再次進行審視與評估,並於計畫中增加大、中、小型農業經營規模訂定相關的目標。根據2019年的農林水產統計,一同來探討日本農業的實際生產現況。 一、    農地銳減   農業生產力的核心指標為「耕地面積」與「勞動力」,但近幾年來這兩項指標均大幅遞減,1960年代的日本耕地面積約莫600萬公頃,但自2014年到2019年間,日本的耕地面積減少了150萬公頃以上,等同於北海道耕地面積(114萬公頃)的1.3倍;2018年的耕地面積為442萬公頃,其中稻田的面積為240.5萬公頃(佔整體耕地54%)。   從荒廢/休耕農地面積來看,2017年的數據顯示全國荒廢/休耕農地面積為28萬3千公頃,而同年曾進行農耕最終卻遭休耕的農地面積超過39公頃,兩項數據相加高達70萬公頃,其荒廢面積超過群馬縣68萬公頃的農地總耕地面積。   為了維持農業生產力,必須減少休耕面積並提升農地使用情況,但從數據資料判讀,雖然日本全國的農地利用率為92%,但事實上許多地區的農地無法達成一年一穫,舉例來說,可在冬季耕作的九州地區,其2017年的農地利用率為102.1%,九州地區內以佐賀縣(131.1%)位居榜首,其次依序為福岡縣(112.5%)、宮崎縣(107%),這幾個縣皆為可同時種植水稻與蔬菜、水果的地區;整體而言,中國地區的農地利用率最低,僅有77.5%。【延伸閱讀】2019日本農業十大研究成果排行 圖一、2017年日本農地利用率(決策平台小組繪製)   此外,日本政府為了提升土地利用率與從農人口比例,對農地進行規劃也已經看見些許成效,2017年日本國內30公頃以上並可供分區的農地約莫有65.3%,其中北海道內有96.3%、北陸地區的福井縣則為91.2%,相對地,近畿地區的和歌山縣僅有4.1%、四國地區的德島縣為15.1%、香川縣為25%,都是較少大片農田。若以50公頃以上並可供分區農地的比例,日本國內僅剩於10.2%,北海道也僅有24.1%有50公頃以上的農地,可見大規模農地耕種分區規劃的執行效率顯得進度落後許多。   日本國內已有24%與可耕地相關的農地灌排系統進行維護,依據縣市計量分別為愛知縣的59.9%、沖繩縣58.8%、佐賀縣53.7%、愛媛縣49.2%、鳥取縣47.6%、香川縣41.8%,這些區域多位處日本氣候溫暖、蔬果主要產地的西南部。 二、約有一半的農戶擁有的耕地面積大於10公頃   2015年日本全國每戶農家的耕地面積平均為1.43公頃,北海道地區為20.5公頃,其他的縣區約為1.03公頃;若將範圍改為銷售端的農民,2015年日本全國每戶農家的耕地面積平均為2.2公頃,北海道地區為23.81公頃,其他的縣區約為1.57公頃。   以單一農戶可耕地面積論述,管理耕地未滿3公頃的農戶約莫為日本全國整體33%、3至10公頃約為19%、10至20公頃約為10%、20-30公頃約為7%、30至50公頃約10%、50公頃以上約為20%,換言之,日本有47%的農戶擁有10公頃以上的農地。   若不將草地與牧場納入計算,日本農地平均管理面積為2.99公頃,而美國為178公頃、歐盟16.1公頃、德國58.6公頃、法國58.7公頃、英國92.3公頃、澳洲4,477公頃。美國農地管理面積為日本的60倍,澳洲更是日本的1,497倍。
2025年的日本政府是否能讓所有農戶數據化?
2020/10/05
日本政府於未來投資會議中,決議「2025年起全面實現全國農業數據化」的目標,因此NTT東日本、NTT 農業技術有限公司(NTTアグリテクノロジー,後文簡稱NTT農業技術)與農研機構開始投入農業智慧化之相關領域。   農業曾經是日本的核心產業,如今卻面臨勞動人口嚴重不足的情況,根據1985年的行業從事人口統計資料中,日本農業勞動人口約莫為350萬人,而2018年僅剩於168萬人,許多農民面臨著未來農業接續人力不足、極端氣候下如何穩定農作生產,以及農產品如何提高獲利等問題,相同地,政府也面對著閒置農地面積日漸擴大、農耕技術傳承、農產品品質標準化、建立農產品品牌等挑戰。   因應此兩種面向的問題與挑戰,日本政府遂提出了社會5.0(Society 5.0),透過虛實整合,解決社會問題與促進經濟發展,但如何將「虛」與「實」透過數據彙整與分析,導入農業場域的實際應用。 一、NARO與NTT東日本共同合作,從日本各地展開「正式試驗」的具體內容?   NARO、NTT東日本雙方於今(2020)年2月19日簽署合作協議,期望2021年能夠開啟農業數據化的施行。在施行之前,示範計畫內四個縣市的公立農業試驗研究機構(岩手縣農業技術研究中心、群馬縣農業技術研究中心、長野縣果樹實驗所、山梨縣果樹實驗所)聯袂當地農民一起進行農業數據化的實際操作研究。長野縣與山梨縣主要試驗的計畫項目為擴大農業新進從業人口的規模、支援農產品出口相關事務;另一方面,岩手縣與群馬縣則選定高單價葡萄品種—晴王麝香葡萄為標的,提升栽植該作物的農民數與精進其栽植技術。   在研究計畫施行的過程中,NARO將組織所持有的栽培技術手冊,從紙本轉為雲端共享;此外,農田內裝載感測器,獲取作物栽植過程中的溫度、濕度、日照、土壤含水量等數據資料,而這些資料也會同步顯示在農民的平板電腦中,以便於農民能夠即時觀看,確切掌握田間作物的生長狀況。舉例來說,以栽培技術手冊中的內容與田間作物生長數據做為比對設定,並且設定各構面的參數,如果參照農地環境條件與NARO栽培技術手冊的內容進行交叉比對,進而設定農作物最適生產的各種環境參數,倘若田間的感測器測量到的農地環境參數已屆臨或超過原先設定的數值,則會藉由電子郵件通知農民相關的預警訊息。   目前NARO已建置富士蘋果、幸水梨等100多項作物的栽培技術手冊,對於已導入物聯網的農民可以實際靈活運用這些珍貴作物栽植資訊,可大幅減少農民摸索階段的損耗與成本負擔。   NTT東日本的副社長對於日本農業數位創新極具信心,藉由整合地方農業即戰力、數位化、5G在地化,成功勢在必行;而NARO理事長也認同此說法,NARO與NTT東日本、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致力開發農業IT,2025年的日本實現農業數據化是很有機會的。【延伸閱讀】歐盟未來的網絡農場將利用蜂群演算法的無人機、機器人和感測器來幫助農事測量 二、彈性使用網路技術是農業物聯網重要環節,未來5G的可能性正在蔓延中   此次的計畫是希望能為日本農民提供IT解決方案、穩定生產等相關可執行策略,對於輔加入計畫而未對智慧農業沒那麼熟悉的農民、想要挑戰具高經濟價值作物的農民,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技術支援,期望未來能夠完成「傳承不同地區的栽培技術」、「提升產地品牌價值」之目標。   關於栽培技術手冊的內容,為因應在地需求,NARO也持續修正內容,並且新增作物種類;對此,這些已數據化的栽培技術手冊該如何與即時的氣象數據、農業資訊共享平台(WAGRI)公開數據做結合,並且能直觀性呈現,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正與日本國內其他企業合作並導入解決方案,將蒐集到的農業數據做出多面向的應用,徹底實現數據驅動實現農業轉型目標。   除了上述的雲端應用與紙本資料數位化,網路環境能否持續穩定也是此計畫可行性的關鍵要素,例如:安裝於田間的物聯網裝置的網路環境則是採用採用各種技術的靈活設計。   以LPWAN(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中文為:低功率廣域網路)為例,如果農場與住家相鄰,可以使用無線LAN,儘管有點大材小用,但如果是連接無人曳引機、蒐集與分析田間作物3D圖像、實際應用自動收穫機器人、搬運農作物自動化,甚至是考量到未來物聯網設備的持續擴充,在地5G化就非常有用,能將5G的效用盡數發揮,也不必擔心未來頻寬不足的問題。   計畫的施行主要是數據活用技術,若能充分利用所以技術與資源,並且連結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食品價值鏈,便可以提升農民所得,讓大眾更願意持續將資源投入數位轉型中。   在技術開發的同時,提升農民使用IT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需要大眾共同參與培養,並將農業數位轉型進一步推廣出去,農林水產省也對實際導入與應用的議題進行農業政策研究討論。   未來,NTT東日本與日本農協(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JA)也將針對農業領域的需求執行調查工作,支援相關議題計畫,並提供以網路為主的設備和服務;NTT農業技術有限公司以地方政府、JA與農民為對象,在各地方推廣「農業數位轉型」的專案,並將計畫逐步導入實作;NARO則是提供栽培技術手冊與栽種技術建議。如果能夠為全國各地的農民提供必要的解決方案,同時又能穩定種植的話,就有機會進一步改善青農短缺、收入不穩定、農地減少等問題。   「數據驅動的農業」是否真的能夠落實,日本的政府、企業、農民、學研單位一起努力著,2025年的日本政府是否能讓所有農戶數據化?我們拭目以待。
臺灣將取消對美國牛肉和豬肉的進口禁令
2020/10/05
臺灣總統蔡英文(Tsai Ing-Wen)於今(2020)年8月28日宣布,其政府團隊將計畫取消對美國豬肉和牛肉的進口限制,並終止美臺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長期存在的貿易障礙。   蔡總統表示,「希望透過取消貿易障礙來解決臺美牛肉和豬肉爭端,以促進臺美雙邊貿易關係。」   她並表示,政府將參照國際科學標準,訂定豬肉化學添加劑萊克多巴胺(Ractopomine)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 MRL),並取消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限制。   自從中國對香港的自由採取鎮壓行動以來,美國國會強烈支持美臺FTA。   但臺灣現任和前任政府團隊皆表示,若未取消美國豬肉和牛肉進口限制,美臺FTA是不可能的。   美國國務院對蔡總統此一宣示表示讚賞,並稱蔡總統將「移除對美豬和美牛進口長期障礙的遠見和領導才能,此舉將為美臺進一步經貿合作打開大門。」   臺灣駐美代表蕭美琴(Hsiao Bi-khim)表示,「儘管處理農業市場開放議題有其國內政治上的複雜性,蔡總統仍展現準備與美國洽簽高標準貿易協定的強烈決心。」   鑒於當前各國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而高度關注供應鏈安全並積極推動經濟復甦之際,洽簽貿易協定將可為理念相近及可信賴的貿易夥伴,提供一個可以鞏固及進一步深化雙方貿易關係的基礎架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3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在COVID-19疫情蔓延下2020年上半年世界農產貿易仍略有成長
2020/09/28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於今(2020)年8月27日發布一份有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危機對世界農產貿易影響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受到COVID-19疫情蔓延影響,總體商品貿易在2020年上半年急劇下降,但與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第1季農產品和食品出口值成長2.5%。   但此時COVID-19疫情蔓延及其導致的經濟衰退,進而使食品價格下跌和生產者所得減少。   世界主要糧食(稻米、小麥和玉米)儲備和生產水準處於或接近歷史新高,COVID-19疫情蔓延對就業和所得的影響已導致全世界飢餓人數增加。根據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 WFP)的最新估計 ,至2020年底,將有2.7億人嚴重缺乏糧食,這比COVID-19疫情蔓延前增加82%。若無法滿足這些需要,則糧食的生產和儲存將會不夠。為穩定糧食供應能力(availability)和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貿易將是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尤其是人們的所得面臨壓力時。因此,保持貿易暢通至關重要,並確保食品供應鏈保持運轉。   該報告的結論指出,「目前,沒有任何與供應有關的證據顯示此次健康危機將轉為糧食危機,但糧食供應鏈中斷已構成全球糧食安全風險。各國政府採取的貿易政策將在決定局勢如何演變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再者,透明度對糧食安全仍至關重要,資訊不對稱將導致不確定性,進而導致各國政府採行次佳的政策決策。此外,及時分享各國因應COVID-19疫情採取的貿易相關措施資訊,並提供生產、消費、儲備和糧食價格的資訊,將可協助全球市場有效運作並確保糧食安全。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8)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提出5項WTO改革措施
2020/09/24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說明其「重設」(reset)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關稅承諾的計畫,儘管其部分提案已遭WTO會員們反對。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國際貿易體系已演變成一種極不平等的關稅、貿易規則並非真正一體適用以及許多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在許多情況下成為保護主義的溫床,並侵蝕WTO最惠國待遇的核心原則。」「與此同時,WTO爭端解決機制變相鼓勵會員在談判中提起訴訟,並試圖建立異於WTO規則的判例(jurisprudence)。」因此,萊特希澤貿易代表提出維持WTO運作所需的5項改革: WTO應有可適用於全體會員的基本關稅稅率,僅能有最小限度的例外。並建議以工業化國家平均關稅為基準,限制會員以政治敏感性為由的差異例外。 我們需要終止任憑FTA滋長。除了促進相鄰國家間區域整合之協定,如歐盟或《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之外,應要求WTO會員彼此相互提供真正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 較大或先進經濟體之會員不應享有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若WTO規則是為體現所有會員追求的世界級標準,那中國、印度和其他先進經濟體也應遵循約束美國、歐盟和日本同樣的貿易規則限制。 WTO需要透過新規則來遏制中國國營資本主義造成的貿易扭曲。當非市場經濟破壞全球勞工和企業前景時,就不可能維持大眾對國際貿易體制的信心。 應重新思考WTO爭端解決機制。將現行爭端解決小組及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雙軌制(two-tier system)改採類似商業仲裁的單一階段程序。其中,特設法庭(ad hoc tribunal)權僅為快速解決特定爭端而設。這些一次性的小組裁決結果僅適用於爭端當事方,而非成為發展中的自由貿易法學的一部分。與其給予敗訴方可向司法機構上訴,不如建立一種機制,允許會員們可在特殊情況下,擱置錯誤的專家小組意見。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針對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提出嚴厲批評,並表示AB原應扮演有限角色。「但隨時間推移,它卻開始自視為一個有權利制定新的自由貿易普通法的高等法院。」   他並指控AB「不民主、過度發展的傾向」已損害全球貿易體系和美國。美國在小組階段(panel stage)多獲得勝訴,但AB「一貫地透過減少權利和創造法規文本未見的新義務來重新闡釋WTO規則,並以此推翻小組報告。」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表示,中國等國發現可透過AB來挑戰美國貿易救濟法。「若各會員皆可透過訴訟而非談判來提高自身利益,將會大大降低會員談判的誘因。」「因此,自WTO成立以來,多邊關稅談判遲遲無法完成也就不足為奇了。」   目前刻正進行的二項談判為漁業補貼和數位貿易,但其談判進展遲滯。制度性癱瘓也使WTO「無法解決中國非市場經濟導致全球經濟嚴重扭曲,例如產能過剩、強制性技術移轉、補貼和國營企業活動等。」   特希澤貿易代表表示,雙邊FTA的激增已侵蝕WTO最惠國待遇原則,而這些協定卻歧視協議的當事方。他直接點名歐盟,其透過和較小型經濟體簽署貿易協定,「根本是複製其在關稅暨貿易總協定(pre-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pre-GATT)時代前盛行的殖民優惠制度的作法。歐盟在許多情況下利用貿易協定不是為了促進貿易自由化,而是迫使其他國家採取保護主義措施如「地理標示」,這些措施禁止對歐盟以外生產的葡萄酒和食品使用通用標示名稱(common labeling terms)。」   萊特希澤貿易代表表示,「美國可以接受霜般體系作為WTO的替代方案,也願意和志同道合的會員共同實現多邊體系,但維持現狀不是美國選項之一。」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李承樺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4)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日達成有機畜產品同等性協議
2020/09/21
美國和日本於今(2020)年7月14日宣布,自7月16日生效日起擴大其有機同等性安排,包括畜產品。   這意味著有機畜產品供應鏈涉及的任何一方將只需要完成一項有機認證,而取消雙重驗證意味著避免雙重費用、檢驗和重複的文書工作。   日本農業標準現在將要求自美國進口有機畜產品需取得JAS或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有機法規的驗證。自2014年以來,美日有機貿易安排已允許植物性產品取得雙方任一國家的有機標準驗證。   美國和日本技術專家進行實地查證,以確保有機畜產品法規、品質控制措施、驗證要求和標示作法兼容。雙方將持續定期討論,並檢討彼此的方案,以確保符合有機同等性安排的條件。   美國首席農業談判代表官陶德(Gregg Doud)表示,「日本是美國有機市場部門重要的國際夥伴。」「此種擴大有機同等性安排除了能保護農民之外,還可增加美國有機農民、牧場主和企業進入第三大有機出口市場的機會。」   此外,USDA還與其主要的有機出口市場,包括加拿大、歐盟、日本、韓國、瑞士以及臺灣簽署有機同等性協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1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刻正調查加歐CETA對美國龍蝦產業及出口量的經濟影響
2020/09/17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於今(2020)8月24日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已於今年7月要求其調查《加歐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anada-European Unio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CETA)是否會對美國龍蝦產業及出口量造成負面影響,但卻於8月21日宣布,其與歐盟已就美國龍蝦削減關稅達成協議。   ITC表示,該調查報告將會提供以下4項資訊: 美國和加拿大龍蝦產業概況,包括產量和捕撈水準、就業、加工能力、供應鏈、價格、國內消費以及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等相關資訊; 過去5年美國和加拿大出口至歐盟、英國以及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的龍蝦出口量值變化趨勢; 自加歐CETA生效以來,有關美國和加拿大向歐盟、英國和其他主要目標市場(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出口龍蝦的關稅待遇相關資訊; 加歐CETA對美國龍蝦出口量(歐盟和英國)的經濟影響量化分析。   ITC將於2021年1月29日前向USTR提交調查報告;公聽會將於今年10月1日上午9點30分透過視訊會議召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將於8月召開2場季節性農產品聽證會
2020/09/14
美國政府已定於今(2020)年8月召開2場季節性農產品聽證會虛擬會議,以審查可能會損害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的外貿政策,這是在《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中取消特殊爭端機制後,美國政府向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履行的承諾。   但令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番茄生產者感到失望的是,美國政府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提出的爭端機制並未納入最終的USMCA,尤其是佛羅里達州番茄生產者長期以來一直抱怨墨西哥將其番茄傾銷至美國市場。   政府官員將透過聽證會搜集番茄生產者的意見,並使其了解政府如何支持他們並補償任何不公平的損害。   鑑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美國政府將分別於8月13日上午9點和8月20日上午9點舉行2場聽證會虛擬會議。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7/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國會議員和州農業官員要求政府對墨西哥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採取行動
2020/09/10
美國國會議員和州農業官員要求政府對墨西哥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採取行動,係因墨西哥此舉將使生產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佛羅里達州和喬治亞州生產者難以在本國市場競爭。   於今(2020)8月20日召開的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上,議員們和官員們要求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或新機制,使其能及時遞交反傾銷和平衡稅(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申請書。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部長珀杜(Sonny Perdue)於第二場聽證會虛擬會議中表示,美國政府根據貿易法第301條對墨西哥進口產品採取貿易救濟行動是有可能發生的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議題一直是USDA所面臨最沮喪的議題之一。   珀杜部長指出,《美墨加協定》(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談判直至最後皆在討論一項針對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的特殊貿易救濟機制,但這卻是墨西哥的一條紅線,必須將其刪除才能達成最終的《美墨加協定》。   珀杜部長要求議員們和生產者可向政府提出提案,以減輕其所面臨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所導致的損害。   喬治亞州共和黨眾議員斯科特(Austin Scott)(R-Ga)表示,墨西哥生產者刻正獲得政府補貼,並以低價將其農產品傾銷至美國市場。但由於調查時間過長,美國季節性和易腐農產品生產者短期內無法藉助反傾銷和反補貼稅法。他們有一個小窗口可銷售其農產品,並在價格回升前將其儲存。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王惠正、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8/2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