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WTO考量在COVID-19疫情蔓延下如何推進談判的進程
2020/04/27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兼杜哈貿易談判委員會(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C)主席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預計於今(2020)年4月17日召開非正式代表團團長虛擬會議,以引導會員討論如何在無法召開正式會議的情況下,作出決策來推進談判進展。   阿茲維多秘書長於今年4月9日在寫給貿易官員們的信中表示,其預計於4月17日召開非正式代表團團長虛擬會議,屆時他和總理事會主席紐西蘭大使沃克(David Walker)會先說明他們目前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所正持續採取的行動,而後再請貿易官員們就封鎖期間(the lockdown)WTO如何繼續展開工作表示意見。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主要請會員們回覆以下兩個問題: 是否貴代表團可以接受透過非正式虛擬會議來交換彼此意見(即沒有正式決策權)? 貴代表團對於在這些會議上必須作出決策的意見為何?是否同意使用虛擬平台來作決策,還是願意接受以書面程序的替代方式來作決策? (此類程序的確切模式將需再與會員們進一步討論後商定)   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其提議於4月17日召開會議的方式將是對會員們可能希望繼續進行WTO活動的「首次測試」。據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後續將會依據該會議的討論結果和會員意見來決定是否進行實質性的討論。   另一方面,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亦於4月10日寫信給會員們,其表示印度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仍需更多時間來回答會員們對他們有關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和全球魚群資源等議題等個別提案之提問。   威爾斯主席並在電子郵件中表示,「在等待印度與LDCs集團的回覆問題之際,我想趁此時機與所有關切後續要談判程序的代表團諮商,尤其我想聽聽會員們的想法和意見,我們如何在當前人員移動受限、各種相關不確定性和虛擬會議面臨實際挑戰等這個困難的時期,以包容和透明的方式持續組織我們的工作以持續取得進展。」   熟悉主席電子郵件內容的知情人士表示,為討論上述議題,威爾斯主席將於4月16日至17日與關切此議題的代表團舉行雙邊電話諮商。   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們表示,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疫情蔓延至今已奪走全世界11萬多人的生命,日內瓦和許多國家首都的封鎖禁令將會延長至4月底。因此,在目前仍無法預測COVID-19疫情何時才會平息之際,WTO試圖去召開虛擬或實體會議可能都會導致危險的。   再者,在任何一種會議形式進行貿易談判皆會涉及利益交換的決策(give-and-take decisions),而這些利益交換的決策,是難以在目前COVID-19疫情導致死亡人數持續攀升之際去進行談判的。因此,召開此類會議可能會進一步損害WTO的形象,尤其WTO先前已經因把貿易自由化置於拯救受COVID-19大流行所害的生命之前,而飽受會員們的批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1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將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萎縮
2020/04/23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於今(2020)年4月8日表示,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蔓延,將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出現「難看的」(Ugly)萎縮。   根據WTO於4月8日所發佈的貿易統計和展望報告 ,預測今年世界各地區和所有經濟部門的貿易量將會暴跌。   在假設最壞的情況下,即COVID-19疫情蔓延無法受到控制以及各國政府未能採取有效的抗疫措施,根據WTO經濟學家估計,與去(2019)年相較,全球商品貿易量將會下降32%或更多。而較樂觀的情況是全球商品貿易量下降13%。   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今年全球貿易數字應該會很難看,此ㄧ結果應是無法避免,如同2008年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甚至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一般,當時全球商品貿易量也是無可避免的暴跌。」   阿茲維多秘書長並表示,當前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與先前發生的經濟危機事件大不相同,係因「當前的經濟處於良好狀態,但因COVID-19肺炎疫情蔓延而導致全球貿易和投資中斷。若全球貿易和投資中斷能得以恢復,則全球經濟將會快速成長且為經濟復甦給予強而有力的支持。」   阿茲維多秘書長警告說,「轉向保護主義將會使我們刻正承受的經濟衝擊加劇,惟有保持國際貿易和投資市場開放將有助於經濟更快速的恢復。」 2021年全球貿易量是否回升?   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若COVID-19肺炎疫情得以受到控制,且各國政府採取正確的抗疫措施,則2021年的全球貿易量將有望回升。   根據WTO所發佈的貿易統計和展望報告指出,除了非洲、中東和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CIS)以外,所有地區的進出口量將會在2020年出現2位數的下降。若COVID-19肺炎疫情得以受到控制,且貿易能再次擴大,大多數地區的進出口量將會在2021年出現2位數的回升,在樂觀的情境下約會下降21%後回升,而悲觀的情況下則會下降24%後回升。   此外,由於不確定程度很高,導致2020年和2021年的預期結果可能會高於或低於估計值。   該報告並指出,由於2019年的貿易緊張局勢和經濟成長趨緩, 使得2019年的全球貿易成長速度已經放緩。與2018年的2.9%成長相較,2019年的世界商品貿易量略微下降0.1%,而2019年全球商品出口總值為18.89兆美元,下降3%,但2019年世界商業服務貿易出口總值為6.03兆美元,成長2%。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09)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加拿大和墨西哥已正式通知完成USMCA國內批准程序
2020/04/13
加拿大和墨西哥已分別於今(2020)年4月3日和4月4日發出正式通知已完成《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的國內批准程序,惟仍錯失川普政府原先預定在今年6月1日正式生效所需的最後期限(即應於4月1日前通知)。   美加墨等3國的汽車製造業者及關切USMCA的主要美國參議員們持續向川普政府提出警告,認為USMCA於6月1日正式生效是不切實際的。汽車製造業者們表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來理解和制定新的汽車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ROO),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將使這項任務變得更加複雜。   加拿大副總理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建議,USMCA宜於今年下半年生效,其在ㄧ份聲明中表示,「加拿大政府將繼續與美國和墨西哥政府合作,以決定USMCA正式生效日期是對所有成員皆有利的。」「ㄧ旦我們走出COVID-19疫情風暴,我們必須確保USMCA能為經濟復甦給予強而有力的支持。」   在墨西哥4月4日提交正式通知後,墨西哥副外交部長希德(Jesus Seade)在推特推文中表示,「有了USMCA,我們就可透過現代化的手段,來強化該地區的競爭力並促進三邊的貿易關係。」   希德副外交部長表示,目前只剩美國仍未正式通知USMCA貿易夥伴其國內批准程序已經完成。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4/0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WTO發佈舉辦MC12的新選擇方案文件
2020/04/09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所造成史無前例的破壞,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和總理事會主席沃克大使(David Walker)已於今(2020)3月25日提出一份有關舉辦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的新選擇方案文件,以向會員報告日前透過電話諮商所討論的3個可能的時間和地點之相關細節內容。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對於WTO會員體(WTO community)而言,MC12的議題是最重要且最緊迫的優先事項。」   但在與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電話諮商後,數個貿易官員認為,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健康風險以及會對人類社會造成日益高昂的經濟成本皆存在不確定性下,現在就要討論MC12的新時間選項是不適當且不明智的。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首先最需要的是制定一套全球的解決方案,至於其他議題則必須暫時擱置。」   另一位貿易官員表示,在今年3月25日WTD報導WTO舉辦MC12的3個可能選項後,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認為儘速在一份兩頁報告中闡明其諮商要點有其迫切性。   根據會員在電話諮商中所表達之意見,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就這三個選項說明其相關細節內容: 2020年12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他們認為2020年12月是無法被選擇的,主要是因日內瓦缺乏可用於舉辦MC12的地點,且先前已有其他大型國際會議預定在同一時期召開。此外,直至今年年底在世界某些地區,COVID-19疫情可能仍在持續蔓延。他們並強調,不排除在今年稍晚完成談判的可能性,因為談判已經進行得足夠深入,或在部份有期限的議題上,例如漁業補貼,以及採行總理事會特別會議(Special General Council Meeting)所完成的任何成果。」他們並提醒各代表團,「總理事會有權在部長會議各個會議間行使部長會議的職能(依據《馬拉喀什協定》(Marrakesh Agreement)第4條第2項)。」 2021年6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這個選項主要取決於哈薩克是否願意再次籌辦會議,我們刻正就此事與哈薩克當局進行諮商。由於準備時間很短,因此不太可能在該時段另行找到願意舉辦MC12的會員。」 2021年12月: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這個選項意味著會員們將回到每2年年底定期舉行部長會議的周期(第7屆部長會議除外,隔了4年(2005~2009)才舉行)。因此,不排除每2年的某個時間點定期召開總理事會特別會議的可能性。」 會員們的意見   有關透過電話諮商會員的主要意見,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大多數代表團強調,COVID-19疫情蔓延仍在初期階段,特別是在世界某些地區,因此,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要作出切確決定似乎過於草率。   「有鑑於這些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已安排其他的國際會議(今年12月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roup of Twenty, G-20)領袖高峰會),一些代表團對要在今年年底舉行MC12的想法表達強烈的疑慮。」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然而,他們也聽到一個明確的訊息,即若今年年底沒有舉辦MC12並不意味著應暫停所有的WTO談判,尤其是重要優先事項如漁業補貼。部分代表團強調,需要儘快啟動談判,包括採行虛擬會議等替代方案。」   「大多數代表團表示支持在年底舉行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以解決有期限的議題,尤其是對漁業補貼採行任何必要的行動。數個代表團表示希望屆時能有更高階的政治參與。」   「有關在2021年6月舉辦MC12的可能性,數個代表團強調,重要的是盡快確定哈薩克是否仍願意在其首都努爾蘇丹舉辦MC12。」   「部分代表團還想知道是否會有其他會員自告奮勇提出舉辦MC12。部分代表團認為2021年6月將是可接受的妥協選項,因這個時點有助於維持談判動能和給予必要的政治壓力,以持續推進重要議題的談判工作。」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他們已通知各代表團團長,現階段2021年6月在日內瓦並沒有適合舉辦MC12的地點,而且另尋MC12主辦國仍是一項挑戰。」   最後,有關2021年12月召開MC12的第三個選項,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數個代表團強調,回到每2年年底定期舉行部長會議可能是較理想的選項。此外,這將可預留必要的時間讓另一個會員自告奮勇並提出舉辦MC12。」   「代表團重申需要更高階的政治參與,包括透過召開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以作為某種讓部長參與的方式。」   數個貿易官員表示,紐西蘭作為魚之友(Friends of Fish)集團的協調國刻正與其他主要工業國家努力爭取於後續召開的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上完成禁止漁業補貼協議。 漁業補貼協議   貿易官員表示,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仍然反對在沒有適當談判的情況下,就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一項新的漁業補貼協議。WTO杜哈回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威爾斯(Santiago Wills)大使所提出的「有關禁止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初稿」,傾向於主要的漁業補貼大國,例如中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等,但卻無視數以百萬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的家計型漁業漁民。   在此背景下,威爾斯主席表示,他會儘速提出一份漁業補貼規範草案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first single basic consolidated text),內容將涵蓋三大支柱議題,包括:禁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補貼、禁止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補貼、禁止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補貼(含S&DT條款)。」   一位不願具名的貿易官員表示,漁業補貼談判必須消弭信任赤字(trust deficit)。   儘管如此,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表示,「大多數代表團對這些不同選項展現了彈性,並準備達成共識。在目前情況下,很明顯要在今年年底召開MC12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可以根據適合舉辦MC12的地點來設想2021年6月或2021年12月的選項。這些選項應不會妨礙談判工作的進展以及總理事會在適當情況下可能達成的決議。」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在最後總結時表示,「他們要感謝所有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與我們進行諮商的代表團。他們刻正與所有會員分享這些對話的成果,並以可預測的和聚焦的方式勾勒出下一步,以便為下一次召開的總理事會特別會議作準備。」   阿茲維多秘書長和沃克主席並強調,「原訂在今年3月召開的總理事會會議上早就應該決議出舉辦MC12的新時間和地點。」「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WTO目前已暫停所有會議至4月底」,因此他們也沒有要在此時決定後續召開總理事會的時間。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6)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日本表態將邀請更多亞洲經濟體加入CPTPP
2020/04/06
據日經新聞報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衝擊中國,暴露了日本過度仰賴中國供應鏈的問題。為此日本考慮邀請更多亞洲經濟體包含泰國、臺灣、印尼以及菲律賓等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其中泰國可能會是日本最優先的邀請對象,因泰國是日本汽車製造商的一個重要生產基地。一般預期泰國最快將於今(2020)年4月宣布加入CPTPP的意願。   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祕魯、新加坡與越南等11個TPP成員國,預計於今年8月在墨西哥舉行部長級會議。   目前日本已派遣高級副談判代表前往泰國,以為泰國加入CPTPP乙事打下基礎,並期於2021年日本擔任CPTPP輪值主席國時,泰國能水到渠成地正式加入CPTPP。在COVID-19疫情衝擊中國供應鏈後,日本此舉係反映出其體認分散生產越來越重要。   日本希望在CPTPP成員國皆以相同貿易與投資規則治理貿易下,擴大CPTPP成員國應能作為日本企業向外分散中國生產線之跳板。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周庭羽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WTO將討論部長會議的新舉辦時間與地點
2020/04/02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總理事會主席沃克大使(David Walker)和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預計於今(2020)年3月23日透過電話諮商與WTO會員討論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最適切的舉辦時間和地點」。   在哈薩克政府告知沃克主席和阿茲維多秘書長,其未能如先前約定於今年6月8日至11日主辦MC12後,在稍早的諮商中已有數個會員對舉辦MC12表達興趣。   今年3月19日沃克主席和阿茲維多秘書長在一封寄給會員們的電子郵件中指出,他們將於3月23日空出時間與有興趣的會員,個別進行10分鐘的電話諮商。熟悉諮商談判的人士表示,由於各國皆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執行極端的防治措施,包括禁止來自受疫情影響國家的遊客以及前所未有的隔離措施,因此MC12要在何時、何地召開仍有待觀察。   同時,原訂於3月23日召開的有關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the moratorium on customs duties on electronic transmissions)研討會已決定延期舉行。   在去(2019)年12月,會員們已通過一項重振電子商務工作計畫(Work Programme on Electronic Commerce)的決議,一方面將就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決議進行各個面向的檢視,一方面也會就所有與電子商務貿易相關議題進行結構式討論(structured discussions),包括有關凍結的範圍、定義和影響等。電子商務免稅法案修正案(e-commerce moratorium) 凍結電子商務   在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研討會召開日前,印度和南非已於3月11日分發一份詳細的文件,其中涵蓋議題包括「凍結的範圍」、「凍結的影響」、「若失去使用關稅作為重要貿易政策工具對工業化之影響」、「關稅收入損失」、「其他關稅和收費的損失」以及是否開發中國家同樣享有數位經濟所帶來的好處。   印度和南非表示,「一視同仁的凍結電子傳輸課徵關稅等同讓先進數位國家(digitally-advanced countries)得以免稅進入開發中國家市場。」   正值開發中國家試圖趕上先進數位國家之際,不對稱的數位貿易、電子商務全面自由化可能會使許多開發中國家只能淪為消費者的角色。印度和南非表示,「這將對其經濟成長、就業和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另一方面,有關禁止漁業補貼談判的進展,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已向會員們保證,他會儘速提出漁業補貼規範草案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first single basic consolidated text),其內容將涵蓋三大支柱議題,包括:禁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補貼、禁止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補貼、禁止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補貼(含S&DT條款)。   威爾斯主席於今年3月9日已提出一份「有關禁止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初稿」,惟該文件對所有會員皆一視同仁,儘管多數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中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在其管轄海域外並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活動。   威爾斯主席所提有關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原訂於3月11日至13日召開的代表團團長會議中討論,但因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影響,WTO已暫停所有會議。   隨後,在威爾斯主席於3月19日寄給會員的電子郵件中,他提出「透過書面程序以交換對印度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新提案之意見。」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3)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WTO取消原訂於3月20日召開的漁業補貼談判虛擬會議
2020/03/30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杜哈規則談判小組主席哥倫比亞大使威爾斯(Santiago Wills)於今(2020)年3月19日以電子郵件通知會員,由於對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相關措施之執行日趨嚴格,因此取消原訂於3月20日召開的漁業補貼談判虛擬會議。         威爾斯主席於今年3月9日已提出「有關禁止過漁與產能過剩(overfishing and overcapacity, OFOC)之漁業補貼規範草案文件初稿」,但該草案文件提出前,並未就印度和低度開發國家集團(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的新提案進行討論。印度提案強調應給予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之開發中國家強而有力的特殊與差別待遇(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S&DT),而LDCs提案則只是要求給予LDCs適當的S&DT。         然而威爾斯主席所提有關OFOC的草案文件,尚未納入未從事大規模工業化漁業開發中國家S&DT等新提案之相關內容。威爾斯主席向會員保證,「自分發主席草案文件以來,我已收到許多代表團們的反饋意見,後續我在彙整漁業補貼規範草案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first single basic consolidated text)時都會納入考量。」         在此背景下,威爾斯主席在信中指出,「在可行的情況下,他會盡快準備並分發單一基本彙編文件初稿,其中包括三大支柱:禁止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IUU)補貼、禁止過漁魚群資源(overfished stocks)補貼、禁止導致產能過剩和過漁補貼(含S&DT條款)。」「對WTO規則談判小組來說,重要的是應儘速就印度和LDCs所提新提案交換意見,這兩份提案是在3月2日至3月6日漁業補貼談判週結束時才提出的。」         威爾斯主席在信中強調,「基於WTO第12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該會議已於3月15日宣布取消)的最後期限、第11屆部長會議(12th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1)之決議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第14.6條之要求 ,以及全球魚群資源狀況,漁業補貼談判工作的時間仍相當緊迫,因此,維持漁業補貼談判動能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WTO已暫停所有面對面會議和虛擬會議後,威爾斯主席敦促會員們於3月26日前以書面形式來提出對印度和LDCs提案之意見。隨後,威爾斯主席將綜整所有會員意見,並分發給所有的代表團。         然後印度和LDCs將透過WTO秘書處,於4月3日前再以書面形式回覆所有會員的評論和問題。最後,WTO秘書處再依據印度和LDCs的書面回覆彙編成一份文件,並於4月6日分發給所有的代表團。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20)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G-7領袖誓言支持全球貿易
2020/03/26
七國集團(Group of Seven, G-7)於今(2020)年3月16日召開緊急視訊會議,會後發布聯合聲明,表明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G-7領袖誓言全力支持全球貿易與投資。   隨著越來越多海外旅行被暫時禁止及商業活動也被迫暫時停止營業,世界各地愈發關切疫情會帶來的全球經濟衝擊。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於今年3月16日承認美國經濟可能因此走向衰退,但他預期這次衰退應是短期,且預測經濟將會隨著疫情結束而回升。   以下是G-7領袖之聲明:   「身為G-7領袖的我們必須承認,COVID-19肺炎疫情不只是人類悲劇,也是全球公衛危機,同時COVID-19肺炎疫情也將為全球經濟帶來重大風險。我們承諾會致力於採取必要措施,以透過更緊密的合作與加強協調彼此的投入,來確保強而有力的全球響應。儘管目前面臨的挑戰可能需要採取國家緊急措施,但我們仍舊承諾會致力於穩定全球經濟。為此,我們堅信目前關於COVID-19肺炎疫情大流行所帶來的挑戰需要一個國際協調機制,其應基於科學與證據,同時與我們的民主價值一致,並善用私營企業的力量。   承諾全力動員我們政府來進行: 協調必要的公衛措施以保護人們免於COVID-19的威脅; 恢復信心、成長與保護工作; 支持全球貿易與投資; 鼓勵科學、研究與科技合作。   藉由協力合作,我們將會解決疫情所帶來之健康與經濟風險,並為強勁、永續的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強勢回歸作好準備。 加速因應COVID-19   我們將會盡全力去保護國內人民的健康與安全。並且升級對疫情爆發的回應仍是我們首要之重。我們將會配合各國的努力以延緩疫情的傳播,包含藉由合適的邊境管理措施。   我們將會強化國內與全球的健康系統。我們全面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針對疫情與健康所建議的緊急措施,以避免留下任何地理破口,並鼓勵所有國家、國際組織與私部門來參與支持全球合作,諸如「全球防治與因應計畫」(Global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Plan)。   我們強調即時資訊分享的重要性以確保取得最佳且最新情報,並優化防疫策略與減緩措施。   我們將會整合流行病學與其他資料以更了解病毒,也更能有效地對抗病毒。   我們將會提高彼此合作研究的努力,包含透過自願性支持全球聯盟如全球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global alliance 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and Innovation)。我們秉持有效、安全與易取得的原則,支持來自公私部門所贊助之共同研究專案的發表,以及支持設備共享,以達到快速開發、製造與分配療法與疫苗。   我們將努力提高該等最需要醫療設備地區的醫療設備可得性。   基於數百萬民眾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來取得資訊與新聞,因此我們將透過協調線上平台,以最大程度地讓公眾取得最新且最正確的相關官方資訊。   為了執行這些目標,並且在必要時候改變措施,將需要各國國內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且我們將會要求衛生部長持續定期進行每週一次的協調。 積極因應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   我們決心配合各項措施且採取一切政策手段,來確保G7的經濟強勁成長,以防範下方風險(downside risk)的發生。   最後,我們動員所有工具,包含貨幣、財政措施以及特定行動來立即支持勞工、企業與深受其影響的部門。這些支持行動對中小企業與勞動家庭來說尤其重要。   我們也會要求央行持續配合提供必要貨幣措施,以維持經濟與財政穩定,且推動經濟復甦與成長。   我們要求財務部長定期每周針對該等措施的執行情形來進行協調,並制定更及時且有效的行動。   即便是面對企業永續性(Business Continuity)的挑戰,我們仍強調國際組織協作的重要性。作為一個全球響應的行動,我們呼籲國際貨幣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與其他世界組織來共同參與以更加全面地支持世界各國應對這項挑戰。我們也要求我們的財務部長與國際組織緊密合作,以快速地設計並執行國際財政協助,以幫助包含新興與開發中國家在內的經濟體來因應COVID-19所帶來的衛生與經濟的衝擊。   我們也將會解決疫情對國際供應鏈造成的混亂,並繼續努力促進國際貿易。 恢復並擴大經濟成長   我們將保持決心持續合作以執行是項措施來回應這次疫情造成的全球危機。面對經濟挑戰,我們有決心不僅要恢復疫情爆發前所預期之經濟成長,也要為未來更強勁的經濟成長建立基礎。我們將持續透過G-7來合作並呼籲二十國集團(Group of Seven, G-20)也能支持,以強化並擴大上述這些努力。」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鄭亦君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3/17)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更多WTO農業新聞,請見→→臺灣WTO農業研究中心
美國總統稱歐盟為其下一個貿易協議的談判目標國
2020/03/12
基於歐盟在貿易上對美國的不利,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ohn Trump)於今(2020)年2月10日表示,其下一個貿易協議的談判目標國即為歐盟。   川普總統在白宮與各州州長見面時表示:「歐盟一直以來對待美國非常惡劣。」他並聲稱,歐盟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惡劣地對待美國」,他亦指出「在過去10年至12年中,美國對歐盟一直存在著巨大的貿易赤字,且歐盟對美國產品採行難以置信的貿易障礙。」也因此,歐盟會是美國下一個貿易談判的目標國。他並補充,歐盟已知道美國要啟動談判,且歐盟也已做好準備。   迄今為止,川普總統已曾表示,美國與英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談判為其優先事項,且其也已有打算恢復與日本的全面性貿易協議談判。   川普總統在2021年的財政預算書中,已將與歐盟、英國的貿易談判,以及與中國的第二階段貿易協議列入預算規劃。   根據該預算書,「美國政府正致力於與各種貿易夥伴國繼續尋求互惠且公平的貿易協議,以期最終能實現自由貿易之零關稅、零非關稅障礙和零補貼的目標,並且致力於「減少貿易障礙將有助於促進市場穩健競爭、提高生產力,以及和改善消費者福利。」   另外,該預算書也指出,先前已完成的《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美韓FTA和美日農產品貿易協議「僅是全面修訂美國現行貿易體制架構的第一步。」,這些過去簽署的貿易協議因未達互惠的自由貿易標準,而限縮了美國原本在互惠的自由貿易下能有的可觀獲利。除此之外,美國政府也於上周宣布將與肯亞進行貿易談判。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王惠正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2/1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WTO改革迫在眉睫
2020/03/09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秘書長阿茲維多(Roberto Azevêdo)於今(2020)年2月4日在華盛頓國際貿易協會(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 WITA)所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改革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刻不容緩。」   阿茲維多秘書長在會中強調,為了實現WTO改革,必須要有政治上的領導(political leadership)。WTO必須制定一套改革以維持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然這套結構性改革應不能期望只由駐日內瓦的技術性專家就能完成,他說:「我們需要政治上的領導與實質參與,才有望完成改革,否則我們只能準備承擔後果。」   阿茲維多秘書長認為,美國政府對於WTO改革乙事已有明顯地急迫感。上個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中,WTO秘書長與美國總統川普(President Trump)曾就改革相關議題短暫會面,且川普總統在聯合記者會的最後,亦邀請阿茲維多秘書長在接下來幾個禮拜可以到華府續談改革相關議題。   雖然阿茲維多秘書長於2月4日前往美國參加WITA會議後,並未與總統川普或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會面便飛回日內瓦。就此,其表示「這並不表示我不會再回去,」,他並補充「只要華府當局準備好要談,我們一定會準備好續談。」,以及說明他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幾乎常常聯繫。阿茲維多秘書長強調「WTO必須去適應全球經濟現實的變動,且適應變動不必然是一個劇變,反而是一種持續、長期的過程。」 部長會議的重要里程碑   基於第12屆WTO部長會議(The 12th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MC12)即將於哈薩克阿斯塔納舉行,阿茲維多秘書長表示此次部長會議將成為重要里程碑,他說:「在部長會議上遞交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貿易規範,應在會員力所能及的範圍。如此一來,才能為WTO的下一個25年作好準備。」   秘書長繼續說明,「WTO必須更快地傳達更多的規範,並涵蓋更多面向的跨域經濟活動,若非如此,將會擴大貿易規則的灰色地帶,並助長貿易緊張局勢。」   WTO上訴機構(Appellate Body, AB)的僵局便是這種貿易緊張局勢下的例子。包含美國在內的許多WTO成員不滿上訴機構的運作方式,但對於制度的改善卻無能為力。秘書長表示,「我希望成員能透過此次危機來制定一個更好的爭端解決二階段審理程序(improved two-step appeals process)。」   阿茲維多秘書長認為,即將到來的部長會議應有望達成一項消除有害的漁業補貼協議,而農業談判的可能成果也正在討論規劃中。另外,電子商務之複邊聯合聲明倡議(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s, JSI)的談判也「正順利進行」,而投資便捷化與會限制貿易的國內規章等聯合聲明倡議也持續有所進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鄭亦君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2/05)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美國參議員建議推動臺美自由貿易協定
2020/03/02
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於今(2020)年1月30日說,美國政府應在今年與臺灣就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展開談判。   魯比奧參議員在其發表的評論文章中指出:「這將增進臺、美兩個高度經濟間的商貿往來,且有助於擴大臺、美雙方的市場進入機會。」   他說:「近幾年來,臺灣在經濟上不斷受到中國的牽制,而與美國簽訂貿易協定將幫助臺灣拓展貿易疆土,並使其更加脫離對中國的依賴。」   就美國政府今年度預定進行的貿易談判規劃來看,英國應是美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首要對象之一。此外,美國政府也希望今年能與歐盟簽署貿易協議,並計劃重啟與中國和日本的「第二階段」貿易協議談判。   美國政府也被預期會在今年宣布選擇肯亞作為其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第一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的夥伴。   除了佛羅里達州參議院外,美國國會有許多人支持臺灣,但爭論不休的美國牛肉安全問題,依舊是臺美貿易談判的主要障礙之一。   魯比奧說:「臺灣是美國強大的盟友,故應保護其免受中國的牽制。對美國政府而言,現在正是強化與臺灣關係的最好時機,以抗衡中國對於美國在印太地區(Indo-Pacific)國家安全利益的妨礙。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 陳逸潔、蔡梵志編譯 備註:原文資料來源為Washington Trade Daily(2020/01/31)付費報導,故暫不提供連結,敬請見諒。
【綠趨勢】歐洲綠色協議將促進歐洲成為2050年時氣候中和的第一大洲
2020/01/15
氣候變遷和環境惡化正在威脅全世界,面對這樣的挑戰,歐洲需要新的成長戰略,將歐盟轉變為現代、節約資源和具競爭性的經濟體。過去歐盟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對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有良好的成效。2018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了23%,而歐盟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增加了61%。但是,直到達成環境永續的願景前還有許多工作,歐盟正在引領綠色和包容性經濟的發展。   歐盟執委會主席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 》是新的成長戰略,其中說明如何改變生活、工作、生產和消費方式,進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健康,並促進產業創新,我們都可以參與過程並從機會中受益,未來將採取迅速行動以促進歐盟經濟成為全球領導先驅。我們決定為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利益而成功達成,並通過向世界上其他地方展示如何達成永續發展和維持競爭力,更能說服其他國家與我們一起前進。」   執行副總裁Frans Timmermans補充說:「我們的氣候與環境正處於緊急狀態,《歐洲綠色協議》是通過改變我們的經濟模式來改善人民的健康和福祉。計畫闡明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恢復自然環境健康、保護野生動植物、創造新的經濟機會以及改善公民生活品質。在這之中每個人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每個產業和國家都將成為轉變的一部分。此外,我們的責任是確認過程的公正性,在執行《歐洲綠色協議》時沒有任何人被落下。」   《歐洲綠色協議》說明了藍圖,其中包括通過採取乾淨、循環經濟,並阻止氣候變遷,緩解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減少污染等措施來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其中概述了所需的投資和可用的融資工具,且涵蓋了所有經濟領域,特別是交通、能源、農業、建築、鋼鐵、水泥、ICT、紡織和化工等產業。【延伸閱讀】印度內閣批准2018國家生物燃料政策   為了在2050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大陸,歐盟委員會將在100天之內提出第一部《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為了實現在氣候和環境方面的遠大目標,委員會還將提出《 203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Biodiversity Strategy for 2030)》,新的《工業戰略和循環經濟行動計畫(Industrial Strategy and Circular Economy Action Plan)》,《從農場到餐桌的永續食品戰略(Farm to Fork Strategy)》以及對無污染歐洲的建議等,這些工作將立即啟動以達到歐洲2030年的排放目標,並為2050年目標鋪路。   欲達到《歐洲綠色協議》的目標將需要大量投資,若要達成2030年氣候和能源目標,預估每年需要追加2,600億歐元的資金,約佔2018年GDP的1.5%。這項投資將需要動員公、私部門,歐盟委員會將在2020年初提出一項投資計畫,以幫助滿足投資需求。未來,歐盟也將繼續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氣候公約》中促進其環境目標和標準,並強化綠色外交,利用G7、G20、國際公約和雙邊關係勸說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歐盟還將使用貿易政策來確保永續性,並將與巴爾幹半島和非洲的鄰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以幫助這些地區度過永續化進程。
歐盟提出最新《2019-2030歐盟地區農業市場及收入展望報告》
2019/12/24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簡稱歐盟EU)在近期出版的《2019-2030歐盟地區農業市場及收入展望報告》(European Union agricultural outlook for markets and income 2019-2030 report,以下簡稱報告)中提到,在歐洲消費型態轉變下,農業市場規模也隨之變化,消費者除考量購買農產品購買的便利性(convenience)與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外,也漸漸關心健康保健、動物福祉(animal welfare)、氣候變遷、環境保護等多方議題。在2019年的調查中便得知,食品價格、食品安全、社會道德、宗教信仰等因素是歐洲地區的消費者農產品選購的四大主要依據。   報告也提到,為因應歐洲地區消費型態改變,農業生產系統能在未來衍生出有機、非基改(non-GM)等認證標章制度,以便滿足這類需求的消費市場。然而研究報告強調,以現況而言,消費者生活在忙碌的現代化生活型態中,普遍仍依舊以即食餐點(ready meal)、零食、外送餐(on-the-go food)等餐飲類型為主,與農糧生產系統的發展趨勢仍有一段差距。   根據報告預測,未來全球人均糧食消耗總量將會逐年上升,然而部分地區的糧食自給將隨著農業生產的進步而有所提升。在全球市場的變化下,歐盟原產地多餘的農糧產製品將有機會以全球貿易的方式銷往世界各個角落,展開全新的貿易競爭及挑戰模式。   報告提到,歐盟地區的農地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預估2030年的總農地面積將僅剩1.87億公頃。相較於2020年,蛋白質作物(protein crop)、飼料(fodder)、油籽(oilseed),在2030年將分別提高46%、2%及1%的產量。   歐盟的這份報告分別提出三大主要農業情境(scenario)。報告所預測的第一個主要農業情境是乳製品產業將在近十年間發生重大的變化,在植物性蛋白(例如:大豆)生產逐年提高的趨勢下,恐衝擊到歐洲地區現有的畜牧產業,影響到肉類與乳製品等動物性蛋白質為主的消費市場。然而透過與植物性蛋白商品競爭的過程中,也可望降低肉類、乳製品的市場價格,歐洲地區的消費者可因此享受較便宜的蛋白質來源。除此之外,一旦提高蛋白質作物需求,減少畜產業發展的情況下,也可減少一定面積的農糧土地利用。而在這樣的情境下,歐盟地區的大豆(soya bean)產量,預估將在2030年提高5%,在增加植物性蛋白、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生產的趨勢下,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也預估將在2030年減少約6%。   報告中提出的第二個主要農業情境認為,歐盟地區將在2030年開始提供以100%非基改飼料餵食所生產的牛乳。在這樣的情境下,歐盟地區將逐年減少大豆及肉品的輸入,並提高在地飼料的生產。然而報告也提到,牛乳生產(milk production)與牛肉生產(beef production)可能將分別減少0.5%與1.3%。   報告中提到的第三個農業情境主要是探討中國大陸爆發的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簡稱ASF)對歐盟地區乃至於全球市場所造成的影響提出的預測。由於中國大陸無法在短時間內提高國內豬隻產量,這使得中國大陸近期將有大量進口需求,此舉將提高包含歐盟地區在內全球的豬肉產量。雖然近期擁有這樣市場背景與發展契機,然而歐盟地區多數的會員國仍受限於其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以至於豬肉生產規模仍受限其法規及政策層面。   最後,報告也針對歐洲市場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下所產生的變化並加以預測。報告中首次提到應將農糧體系(food system)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整體考量,此外也應分析碳、氮、水、土地等資源所消耗的足跡(footprint)。報告主要預測因未來歐盟地區畜牧業規模下降,使得農糧體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施用糞肥(manure)提高作物生產的永續做法,恐將提高一氧化二氮(N2O)一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報告綜整各種環境分析模型(environmental analysis model)的結果,認為歐盟農糧體系在場地(farm)與場後(post-farm gate)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低於平均全球農糧生產體系。   除上述主要情境預測以外,報告中也提供橄欖油、葡萄酒、蘋果、桃子、李子、橘子、番茄等多項歐洲當地特殊作物(specialised crops)及其加工產品的生產規模及市場預測。【延伸閱讀】歐盟2020年後的CAP目標說明   歐盟《2019-2030歐盟地區農業市場及收入展望報告》勾勒出含非會員國英國在內,歐盟28個會員國所共同面臨的農業生產與市場發展趨勢。該報告的分析係透過2019年9月前所能取得的農糧生產資訊,以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簡稱歐洲執委會)所使用的農業經濟模型(agro-economic model)加以預測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供歐盟農業市場規模與農業收入相關的中期展望(medium-term outlook)。   該報告由歐盟執委會編纂印製,詳細報告內容請參閱下述出版連結。
翱翔農業——「無人機於智慧農業應用研討會」紀要
2019/11/14
科技部謝達斌政務次長首先指出,此次研討會的目的在於帶動跨領域研究,為科技研發注入新的火花。臺灣已累積了可觀的研發能量基礎,將無人機應用在大範圍土壤和田地分析、作物灌溉、作物健康狀況評估等管理事務上,有效減少人力投入並增加效率,能應對人口結構和氣候變遷帶來的困境,邁向農工整合的新時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林學詩所長認為無人機的應用是全球趨勢,不僅可以大面積、精準施用肥料,幫助農民應對天災和病蟲害,還能結合地面和空中的數據,預測作物面積和產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在未來也將繼續與各部門、大專院校合作,發展無人機的應用業務。 科技部謝達斌政務次長期許臺灣農業邁向農工整合的新時代。 農試所林學詩所長認為無人機的應用是全球趨勢。 農業科技的新元素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黃能富院長說明如何把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結合進農業產銷服務平臺。將農產品數據寫入區塊鏈,即可透過區塊鏈對產品做完整的溯源,另外,還可依據不同的情況為產品訂定智能合約。例如,在蔬果的運輸過程中如果超溫,智能合約會自動降低該批蔬果的售價,收貨人甚至可直接拒收,以此實行產品分級,確保產品品質。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鄭桂忠教授認為無人機的視覺關鍵技術在於仿神經智慧視覺晶片,也就是模仿人的神經系統去處理圖像資訊。以往搭載在無人機上的人工智慧功耗甚巨,用掉太多電力,使得飛行時間不長,因此需要發展以神經網絡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大幅降低功耗。若無人機利用新型視覺辨識系統避障,並在鏡頭端或記憶體端做圖像分析處理,將可降低功耗,比傳統雷達省電得多,進而增加飛行時間。   在硬體端之外,無人機的業務應用也是重要的研究課題。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歐陽盟教授講述了無人機對3D果樹的立體建模與高光譜應用,由於2D成像不足以判讀果樹的完整情況,研究團隊便自製合乎需求的無人機,透過花苞、枝葉和果實的光譜,判讀糖度和水分,以此幫果實做分級。 黃能富院長說明區塊鏈的概念。 鄭桂忠教授認為無人機的視覺關鍵技術在於仿神經智慧視覺晶片。 歐陽盟教授演示3D果樹模型。 (左起)歐陽盟教授、鄭桂忠教授、黃能富院長和農科院林俊宏副院長討論農業科技的應用。 讓病蟲害無所遁形   農試所郭鴻裕組長報告了無人機的感測器在農業生物—非生物性逆境上的偵測應用。尤其在生物逆境方面,無人機可以協助地面採樣、即時監控,根據所得資料做繪圖和建模,再透過光譜傳感器鑑定作物的病情特徵波段,在病情特徵外顯前有效做出預警,將病蟲害扼殺於源頭。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林昭宏教授介紹了搭載人工智慧的無人機如何藉由田間作物影像,利用深度學習來監控和防治蟲害。有了大數據的支持,無人機有能力精準辨識作物生長狀況、黏蟲紙位置和害蟲,藉此分析和評估作物的健康。 郭鴻裕組長報告無人機感測器的實務應用。 林昭宏教授介紹無人機對田間作物影像的辨識。 農事工作變輕鬆了   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鄭榮瑞場長以荔枝椿象的防治案例說明使用無人機在坡地果樹噴藥的好處。有效藥劑、路徑規劃和無人機三者加以配合,相較於傳統的人工噴藥,可減少約95%水量以及至少50%時間。而在省工、省水、省時之外,更關鍵的是減少人體接觸農藥的機會,保障農民安全無虞。   國立宜蘭大學園藝學系林建堯副教授展示了無人機的影像辨識在農產業的前期投入、中期生產、後期收穫皆有用處。他舉例,無人機的精細航拍影像可協助辨識松露宿主樹,找出松露的生長熱點,從而滿足精簡勞動力的需要,提高農業的管理效率。 鄭榮瑞場長分享荔枝椿象的防治經驗。 林建堯副教授肯定無人機對農業的貢獻和潛力。 結論   本次研討會7位專家描繪了國內無人機搭載人工智慧、處理圖像分析、防治病蟲害之現況,一起為無人機的應用面發揮創意,同時也為當今農業的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有利於產業的高效化、精準化和精緻化,期望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立足生物經濟,展望農業未來—— 「農業生物經濟未來產業契機研討會」紀要
2019/10/09
農科院陳瑞榮副院長首先說明,生物經濟計畫推行至今已到了須重新規劃發展的階段,期望藉由此次研討會從動物科技、植物資材利用、水產科技、保鮮行銷等方面探討在國際趨勢走向、科技技術發展與我國現有狀況考量下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農委會科技處郭坤峯副處長則說明了計畫聚焦的四大重點內涵,包含農業基因體應用、動植物新品種及種苗、動植物健康管理、農業副產品高值化利用;期望藉由此次研討會中7位產、學、研各界專家的分享,匯聚各方建言,幫助釐清未來科技研發更加明確的走向,為後續的政策和產業推展鋪路。   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盧虎生院長表示,四年前規劃生物經濟與智慧農業議題時,兩者具相輔相成的關係,透過前端在生物經濟計畫促成的良好品種與突破性產品等產業化效益可以藉由後端的智慧化擴大效能。並呼籲研發單位若缺少跨域連結,將使得想法無法落地,希望大家不要替農業預設立場,敞開心胸了解未來生技趨勢如何演變,並從中尋找臺灣的機會。 郭坤峯副處長說明生物經濟未來走向與推動構想。 臺灣現有的生物科技發展與潛在機會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營運中心王惠鈞院士指出,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核心平臺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包括人體生物資料庫、臨床實驗合作聯盟、同步輻射,都是臺灣農業生技發展的重要基礎。以此為基礎,他希望臺灣能建立以生技產業為主題的「生技方城市」(biotopia),吸引國際優質生醫公司前來成立研發中心,達到國際化、產業化和商業化的三合一目標。 王惠鈞院士向與會來賓說明臺灣生技產業的發展。   中央研究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葉國楨主任則利用生動的故事來說明生物經濟的發展,其中一則故事是這樣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調查發現,全球有2億5千萬學齡前兒童缺乏維他命A,這些兒童多數屬於弱勢族群,為了讓那些以稻米為主食的弱勢族群也能獲得足夠營養,瑞士的Ingo Potrykus和德國的Peter Beyer於1992年研發基改「黃金米」並不斷改良,至2018年已獲得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的上市批准。葉主任認為臺灣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在生物經濟的趨勢下,「科研服務公司」有很大的商機,目的在於替學界分擔耗時的例行性工作(定序及基因體分析服務、質譜分析服務、分子生物或遺傳分析服務、基因功能及定位服務、植物轉殖、新種苗驗證服務等),讓學界專心精進前端研究。 農漁畜技術整合的重要性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陳全木院長帶領大家討論了動物科技在農業與生醫領域的應用。他引用研究資料指出,濫用抗生素將威脅經濟動物的存續與未來發展,為了人類健康,發展抗生素之替代方案勢在必行。除此之外,應用基因科技也能提高動物福利,比方在畜牧業中,可以令牛隻不長角以避免互鬥受傷,大大減少了管理成本。雖然臺灣有良好的研究技術,但在產業發展上仍需要更多法規與專利的輔助,才能真正提升農民生活。   另一方面,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天然藥物研發處許竣傑副處長則介紹了植物新藥開發的現況。他指出一種新藥需要耗費多年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從發明創新過渡到產業應用、由產品試做提升到大規模產業化,都有各自的難關要過。然而,一旦研發成功,將有無數人受惠,從研發過程中衍生出的保健食品也有很大商機,因此植物新藥是臺灣生技的契機。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周信佑教授引用數據指出,漁撈漁業產量多年持平,但養殖業持續成長,到2030年將占全球食用魚供應量62%,可見養殖業的重要性。面臨人口持續增加的需求,我們未來會更加依賴養殖業提供食物,並關注水產養殖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受汙染的養殖用水回到海中將會影響海洋生態,因此我們需要發展「負責任的水產養殖」,為環境和下一世代人著想。周教授認為,我們可以透過推動基因體編輯技術、改善幼苗品質、提高飼料利用效率、發展複合式養殖、改進健康管理技術等方式來達到上述目標。 盧虎生院長分享研發能量整合的重要性。 各界與會來賓與講者討論熱烈。 後端保鮮與行銷如何輔助市場拓展   解決了前端的研發與產品生成的問題,如何幫助產品維持市場上的競爭力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國立中興大學謝慶昌副教授就對與會來賓丟出了「水果如何保鮮」的問題,並幽默回答:「答案是趕快吃掉」。但「趕快吃掉」這個簡單的答案涉及物流和運輸的大學問,對此,他提出保鮮的「5度5關」:溫度、濕度、空氣濃度、成熟度和速度都需要列入考量。同時,採收處理技術也要因應水果品種、銷售目標、市場和經濟效益而調整。   臺灣屏東農業國際運銷股份有限公司徐文莉總經理則分享了水果的創意行銷案例。水果的喜好因人而異,因此需要分眾市場,做出市場區隔,舉例來說,智利櫻桃針對中高收入群體,而澳洲櫻桃針對高收入群體;泰國榴槤針對中等收入群體,而馬來西亞榴槤針對高收入群體。因此,我們也需要對臺灣水果做差異性特點行銷。徐總經理說,在把鳳梨銷售到中國大陸時,其競爭對象是菲律賓鳳梨。行銷團隊找到宣傳切入點,強調菲律賓鳳梨的果心粗,要切除才方便食用,而臺灣鳳梨果心營養豐富且細緻可食,以此吸引客群,成功打響臺灣鳳梨的名號。 劉得任總經理說明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應用的重要性。 結論   此次藉由7位主講人分別從研發、保鮮到行銷等方面分享了我國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的現況和展望,不但讓與會來賓對生技在農業上的應用有深入且全面的認識,相關意見也將成為後續政策制定時提供可靠的思考方向。本次會議不僅展現了產、官、學、研投注在農業科技議題上的心力,主講人也透過會議傳達對生物經濟產業的看法與建議,綜合各界討論後的成果更有利於我國農業持續產業化、國際化並邁向永續發展。 (左起)許竣傑副處長、周佑吉協理、劉得任總經理、謝慶昌副教授、周信佑教授、徐文莉總經理等人合影。
為都市上一點「農」妝——「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紀要
2019/10/08
隨著「六都」建立,為滿足市區、郊區的環境平衡和觀光遊憩的需求,都市農業的發展勢在必行。2019年9月24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簡稱桃改場)主辦的「2019年都市農業發展論壇——城市科技桃花源」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探討了國際上都市農業的現況,並討論臺灣如何學習這些成果,運用新科技,打造具有在地都市特色的農業場景。   桃改場廖乾華場長、農委會陳添壽副主任委員兩位貴賓致詞時,率先說明了都市農業的目的。廖場長認為,都市農業的主要目的是應對城鄉發展的問題,建議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讓鄉村生活融入都市之中。陳副主任委員則強調,全球77億人口主要集中在都市,而都市的生活、交通和環境壓力非常大,引進綠地將能有效舒緩以上壓力。不過,如何配置城市空間、選擇何種農業形態,都是立即的挑戰。在這方面,陳副主任委員指出,韓國首爾的都市農耕政策最為完善,臺灣可以取法首爾,做好永續性都市的規劃。 主講人和與談人暢聊如何協助民眾在都市中發展農業。 都市農業趨勢和適地適種   到底什麼是「都市農業」?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盧虎生院長談及聯合國對都市農業的定義,即「利用在地資源、採用密集型生產方式,於都市或市郊區生產、加工、銷售等相關農產品的農業活動」,但他緊接指出,這個定義的內涵其實是「滿足都會居民心底對自然的呼喚」。臺灣是已發展國家,面臨人口減少、高齡化的問題,但都市化卻還在持續進行,因此人們都希望都市中有更多綠地,有必要討論和推動都會型農業。   盧院長通過介紹荷蘭、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都市農業的成功發展,相信臺灣能效法新型的生產方式如垂直農業、食物森林,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和商機。   廖場長補充,為成功發展都市農業,必須瞭解土壤品質的重要性。民眾可以將自家土壤帶到農業改良場做免費分析,用專家推薦的肥料去提高土壤品質,種出更好的作物。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林學詩所長認為,選擇適合的作物也很重要。都市居家不適合種植多年生植物,建議民眾可選種一、二年生的植物,以及較少病蟲害的蔬菜,例如萵苣。 都市農業地景營造的功能和美學   除了適地適種,對於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國家,都市農業也適合不同的功能。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段兆麟副校長強調都市農業有「三生」的功能,亦即生產、生活、生態。開發中國家以生產性功能為基礎,而對已開發國家來說,生態性與生活性則高於生產性功能。荷蘭都市中種植的水稻,其主要功能並非食用的生產性功能,而有景觀、涵養水源、平衡氣候等生態性和生活性功能。   重視功能性的同時,段副校長沒有放棄景觀的美學原理:有序、多樣、清潔、生動、協調等等。將野性的自然化作人文的自然,會使都市農業更便於管理,也讓更多人願意投身進來。 學術專家、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同臺分享臺灣都市農業的願景。 城市中的農業健康療育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都市農業,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張育森教授認為,我們應該要將「農民的農業」變成「全民的農業」。不能只有學農、從農的人說農業很重要,也要讓都市人瞭解農業的重要性,並且願意參與這個產業。張教授提出的方案是農業健康療育,也就是藉由農業環境來療育身心靈。農委會科技處郭坤峯副處長表示贊同上述觀點,他提醒說,都市農業的目的和全國農業會議的結論——安全、永續、前瞻、幸福——完全吻合,期望早日邁向全民農業的幸福社會。   有聽眾問道,「療育」和「療癒」是否不同?為何要用「療育」?這問題引起了張教授和與談人的感嘆。張教授指出,臺灣醫學界對「療癒」一詞有嚴格的定義,很多人不同意農業對人們身心靈的治療屬於「療癒」,因此,只能採用帶有教育意義的「療育」一詞,亦符合都市農業的內容。但張教授還是希望臺灣醫學界能參考國際現有制度與看法,將「農業健康療育」納入「療癒」的範圍。 國立臺灣大學張育森教授指出農業環境為身心靈帶來許多好處。 2015年至2019年都市農業推廣與社會網絡、產業建構   在執行面的整體推動上,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楊志彬秘書長以臺北市為例,介紹了2015年以前都市農耕議題(楊秘書長自嘲道,那時還沒人敢把規模框大,只能說農「耕」,不敢說農「業」),以及2015年至今的都市農業發展成果。臺北市最初就有很好的發展潛力:由於經歷食安風暴,民眾希望能吃到安全的食物;許多從鄉村移入臺北的中年人有農耕經驗,也有許多都市人打算在退休後在田園生活;倡議之初即有社區大學扮演教育和傳播的角色;有許多閒置國有、市有土地可供運用。有了這些條件,自2015年啟動「田園城市推廣實施計畫」至今,臺北市不負眾望,取得長足進步,扮演火車頭的角色,激發了中、南部城市的友善競爭。   談到未來展望,楊秘書長認為可以參考首爾在2017年發起的五年計畫,該計畫將使每戶人家都擁有園圃,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都市。但楊秘書長建議,不要把想像力受限於臺北市,都市農業的發展計畫應該因地制宜,凸顯出都市不同的個性。 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就相關議題交換了許多寶貴意見。 結語   都市農業不僅可促進個人身心靈健康,在社會層面也可緩解城鄉發展問題,因此在國際間發展迅速,是臺灣民眾和政府部門都寄予厚望的產業。臺灣仍在摸索都市農業的在地發展形式,但我們有幸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期望通過整體規劃和政策推動,促進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攜手合作,把農業生產、農業生活推廣到都市中,讓都市人瞭解農業的魅力,邁向「全民農業」的社會。
美國有關當局已公告規範以細胞培養之人造肉
2019/04/16
為滿足人類對肉品日益漸增的需求,畜牧業成為支撐這龐大市場的產業之一。然而研究普遍認為,傳統的畜牧業恐造成溫室效應加劇、未經處理之廢水排放也恐造成鄰近河川的污染。人造肉(cultured meat,又稱試管肉或人工肉)的研究在這個背景下孕育而生。   人造肉研究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將動物細胞或組織以體外(in vitro)培養技術,培養出可食用的肌肉組織,並希望能在未來成為人們主要蛋白質攝取來源之一。人造肉產品率先由荷蘭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波斯特教授(Mark Post)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展示其開發成果。之後便展開一連串的研究,相關團隊預計在2021年正式將人造肉商品化。雖然經細胞培養的人造肉在外觀上似乎與普通的肉品無異,但由於人造肉的培養的製造過程及其對環境影響與人體危害的評估仍尚待釐清,加上人造肉有別於早已上市流通並規範許久的基因改良(genetically modified)食品,因此有必要為此新興商品另立法律加以規範。   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疫局(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Food Safety and Inspection Service)與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食品藥物管理局(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於近期發表對人造肉相關規範的共同協議,協議中表示食品安全檢疫局與食品藥物管理局將共同監督由細胞/組織培養之人造肉商品。其中,食品藥物管理局將針對細胞收集、細胞儲存、細胞生長及分化等部分進行監督,而食品安全檢疫局則對以牲畜、畜禽等作為細胞/組織培養上市販售之商品進行產品品質檢驗及產品標示的監督作業。該協議確保美國人民可安心食用人造肉。【延伸閱讀】新興基因編輯CRISPR/Cas9之最新應用   隨著食品科技的進步,唯有嚴謹的檢測檢驗流程及一套完善的監督管理標準,才能有效地為消費者的健康把關。
2019政策座談會|氣候變遷下農業的挑戰
2019/02/23
臺灣農業為高度依賴氣候環境變化的產業。 但近年來因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對於農產品不論是產量或是價格都影響甚鉅。 農委會邀請農民、氣象專家、產業代表等,共同討論,並提出應變與具體作法 !   直播的影片這邊看  PART 1  →→→ 請按我 直播的影片這邊看  PART 2  →→→ 請按我     【 與會來賓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陳吉仲 主委 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 盧虎生 院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處 王仕賢處長 屏東 朱正富 農友 屏東 黃進文 農友 桃園 吳成富 農友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彭啟明 總經理 農業試驗所 陳駿季 所長 逢甲大學 楊明憲 教授 農友種苗公司 張佳惠 經理 雲林 林春生 農友 壽米屋公司 陳肇浩 總經理 台江生技公司 顏榮宏 總經理 臺灣福昌集團 楊    杰 總經理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