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會前新聞稿-推動「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成焦點
2016/09/05
新聞稿「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將於9月6日至8日假台北福華大飯店舉行。本次會議以「擘劃生技醫藥創新研發新藍圖,建構台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為主軸,選定「完善生態體系、以台灣利基推動焦點領域」二大議題為討論重點。   今年BTC會議,由吳政忠政務委員主持開幕並全程參與,預計除BTC國內外委員外,三天議程中,產政學研各界代表約150人出席。為彰顯政府對於我國生醫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此次會議特別拉高層級,針對各項議題討論案,將由部會首長親自主持,由各主責機關提出解決關鍵議題之策略與措施。  為廣徵各界洞見及寶貴經驗,共同擘劃我國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本次會議邀請到美國Vivo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孔繁建、Lin & Associates全球醫藥技術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Apex Enterprises Inc.董事長唐南珊、生脈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許中強等兼具學養與實務經歷的國外專家,同時也邀請國內藥品、醫材及健康福祉領域的公協會、企業與專家共同研議,力求規劃方向高瞻遠矚,提出措施務實可行。   吳政忠指出,台灣臨床醫學和華人特有疾病的研究,在國際名列前茅;所建置的生醫研發設施,也有充沛的研發能量,為台灣生醫科技奠定良好基礎。本次BTC為擘劃台灣生技醫藥創新研發新藍圖,第一天上午將邀請台大校長楊泮池主講「台灣發展P4醫療照護的展望」,以及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曾任羅氏藥廠全球技術營運總裁)主講「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  為探討如何建構台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下午將接續由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報告「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方案」、科技部報告「完善生態體系,營造蓬勃生技產業環境」。第二天將由經濟部及衛福部分別報告「推動焦點領域」,會中將針對智慧創新高值醫材、藥品產業轉型創新、健康福祉創新服務等三個領域,聚焦討論。  政院希望藉由本次BTC國內外委員、各界專家與相關主責部會的深入討論,提出具體可行的發展策略與目標,成功推動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
以色列在1995與2012與農業相關之指標
2016/08/29
以色列的農業單位,雖然小但卻充滿活力,農業就業率佔全國GDP不到2%,而80%的農業輸出主要是以社區合作的方式經營。以色列的土地和水皆為稀有資源,農業用水量約佔整年度的56%,而其中農業用水有近60%用於處理廢棄物和鹹水,且平均每人可使用的土地約0.04公頃。以色列主要的農產品出口是水果和蔬菜,而主要的農產品進口為牛乳和糖,農產品間的貿易逐漸出現負面失衡的狀況。         圖:以色列在1995-2013年總體經濟指標   圖:以色列在1995-2012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
2016至2030年的CGIAR戰略和成果框架概述
2016/08/29
戰略框架: CGIAR及其夥伴將在2030年共同合作以降低1.5億飢餓人口及1億的弱勢族群-其中有至少50%是婦女。   成果: 1.降低貧窮 2.提高糧食和營養安全 3.提高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   面臨的問題: 1.氣候變化 2.政策與制度 3.性別與青年的問題 4.發展之能力   CGIAR為了達到全球性的需求,研究重點如下: 氣候智慧型農業-氣候智慧型農業主要是讓農民和其他資源使用者快速適應氣候的變化。 基因改良-作物、家畜、魚和樹木基因改良後,能提高生產效率、營養價值和資源利用效率等。 多元化培育方式-確保CGIAR在收集植物遺傳來源時,在食品安全、生產效率和適應農業系統等方面做好維安。 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服務-重點在運用生態系統以提供機會扭轉惡化之環境並增加永續生產。 整體性的成長-如性別,能為婦女、年輕人和弱勢團體創造機會。 營養與健康-強調飲食多樣性、營養成分、食品安全和價值鏈發展對弱勢族群的營養健康。 農業系統-在高密度弱勢族群居住的地方,採用系統方法來優化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共同利益。 政策和制度-定友善的政策和制度以改善市場狀況,並加強機構和弱勢族群的應變能力。
以色列的農業政策發展-政策發展的評估
2016/08/12
● 自1990年中期起,以色列對農業支援有一半用於當地政策改革、鬆綁對邊際價格的保護、提升全球市場的價格。近幾年來,以色列降低食品成本,並透過農業食品部,強化本土競爭力,並限制農產品進口自由化。 ● 當以色列降低對農業的支援時,其仍著重於貿易和生產方面,這能反映出以色列對農產品有高度保護,讓當地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價格,並對農民的投入給較多的支援。 ● 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從農民轉嫁到消費者上,未來農產品的成本或許有再降低的趨勢。 ● 大範圍的政策改革能改善以色列農業部的效率及其國際競爭力,使納稅人和消費者能付較低的成本。而除了結構性的改革,如降低農市場交易的管理責任外,以色列將降低並簡化農產品之進口稅,並鬆綁畜牧部的生產制度。 ● 以色列努力改善農業,並朝環保方向前進,但仍需改善水資源的使用效率,最近增加農業用水配額並固定淡水價格,這樣的改變能達到2006年政府和農戶間的協議,在2015年之前,藉由增加用水價格來補貼平均生產用水的成本。   圖:以色列將1995年至2013年生產者和消費者補助進行分類,估計其數量與組成。
歐盟「展望2020計劃:社會挑戰2」
2016/08/08
歐盟「展望2020計劃:社會挑戰2」的顧問團提出此計畫將包涵研發與創新之需求,並為此進行策略規劃之說明。其內容涵蓋六大策略主題與其相關重要議題。策略一、健康、個人化的飲食1.從科學角度瞭解人體生理學、微生物群、食物攝取之間的交互關聯性2.研究環境荷爾蒙(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在食品與肥胖之間的關聯性3.藉由開發新的口味與質地來開創新的產品,及使用可瞄準人口群體健康需求的生物活性成分4.需要深入瞭解消費者行為的決定因素,及消費者行為對家中的影響,尤其是在飲食知識、食品與健康考量、環境衝擊、性別與教育之影響等方面策略二、食品安全、農業生產、畜禽健康的整合機制1.使用新型技術,持續監控化學及微生物對糧食與飼料的汙染風險(在整個生產鏈中監控有無暴露於汙染源)2.釐清畜禽系統與人體健康系統兩者的因果關聯,包括以健康一體的觀點來治療人畜共通傳染病3.用來根除或有效管理疾病(包括人畜共通傳染病)的動物健康策略,及研究避免產生抗生素抗藥性的方式4.瞭解不同生產系統之間,各種動物在施用抗生素藥物方面的明顯差異,包括低度使用抗生素藥物的生產系統,例如有機畜禽生產5.減少使用抗生素、且主要食品病原菌已大量降低的密集生產當中,其產品在差異化、品質、動物福利之間的關聯6.經由農場層級與個別動物層級的創新管理,開發穩健且高效率的生產系統,藉此降低畜禽系統中的資源利用7.開發可行的畜禽系統,其中採用替代性的飼料蛋白質來源,並減少歐洲的含蛋白質飼料進口量,及減少飼料與糧食生產的競爭8.以符合成本利益、有益環境、易於管控的方式,改善畜禽部門的牧場與草場管理,亦須考量動物的健康與福利及生態系統服務9.探討有機回收產品更適合的用途,以替代性飼料來源餵食動物10.回收產業副產品製成機能性飼料,同時達成改良飼料鏈的效果,且不危害食品安全11.改善有機與慣行畜禽生產的飼養情形與動物健康管理,可透過加強監測反芻動物及單胃動物生產性疾病以及代謝異常之發生策略三、高效率管理資源、森林、土地的智慧性、全面性、永續性方案1.從僅有一種用途的單一作物栽培,轉變為更多樣化的耕作制度(包括種植多年生作物),以期降低環境壓力、改善生態系統服務、並增加糧食與非糧食用途的生質總產量2.農業生態與林業的研發創新,以評估與提升生態強化在土地利用當中的潛力,並且結合多項創新,包括收成與運輸技術、作業規劃、高精度監測、商業模式、資通訊技術,令生質的取得,能夠具備合理、具有競爭力及對環境友善的要素策略四、生物經濟之系統性發展1.結合糧食與非糧食作物生產,並增加使用取自作物的綠色生質,以綜合進行糧食、飼料、生物精煉的生產2.為鄉下與濱海地區創造生物經濟的契機,生產全新、多樣化的產品,而產品需符合對於低碳、短程配送系統的漸增需求3.將汙染減緩與生物經濟發展做出連結:研究受污染土地的植生復育法(phytoremediation),以及海洋的藻類復育法,並結合非慣行生質的生產,用於生物精煉4.為使新的生質流程確實可行,需要將生物科技的生產系統充分優化(例如透過代謝工程與系統生物學)、或是優化生物催化劑5.增加歐洲用於飼料與糧食的作物類蛋白質產品,方式是利用環保、新鮮的生質,以串聯式的生物精煉作法製成,並將殘餘物與營養回歸至土壤策略五、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的改善管理1.改善慣行與有機農業系統在養分、水源、及其他資源上的使用效能,並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基礎,持續加強生態系統服務2.透過整合的農業發展作法,促成農業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其基礎應建立在農業生態型的農法3.利用串聯式的製程鏈,有效轉化某地區的代表性資源、以及濱海地區的資源,包括將農業廢棄物與營養回歸利用4.瞭解海洋生態系統、作為生產系統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以及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彼此間之互動,以及整體提供給社會的公共財與公共服務5.其他的海洋運用形式,亦即各種觀光娛樂活動(整體上需要結合社會價值)、海洋空間規劃、區域資源管理、以及漁業管理6.海洋素養:將海洋的利用模式,調整為符合社會利益與生態系統運作的方向,藉此幫助社會瞭解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衝擊與改變策略六、漁業、水產養殖與生物多樣性之研究1.開發水產資源,用於減少水產養殖廢水中產生海洋污染物,並分解其中的過剩營養成分,同時探討水產養殖廢水的生質利用價值2.開發水產養殖系統的技術(最廣義的水產養殖,包括貝類養殖、藻類養殖等)3.具備先進的捕魚技術,並將此技術結合至水產養殖新的食品生產策略4.開發用於捕撈活魚的智慧解決方案,避免將小魚丟棄或轉移至水產養殖
歐洲政策中關於循環經濟的部分
2016/08/01
關於2020歐洲智慧永續成長發展策略中,歐洲明白資源對社會轉型可能帶來的優點與風險。此策略旨在建立一個總體框架並彙整出相關措施,使資源在歐洲更能發揮其效益。如圖。若歐洲期望成為更有競爭力及更能發揮資源效益的經濟體,那發展循環經濟,能藉此降低對非再生能源的依賴,使其產出更多,並耗用更少。 圖:2020歐洲策略中關於善用社會資源的內容 為能幫助歐洲變成循環經濟的社會,歐盟委員會已共同擬定一套政策和配套措施。此「循環經濟配套政策」包括整個價值鏈、廢棄物回收法令修改和肥料法規審核等行動,而其行動是在促成2020歐洲策略。目前已有許多歐盟政策和配套措施用於農業和林業,內容包括農業政策的相關措施,並藉由Horizon 2020之計畫進行研究並提供資助。
【臺灣】行政院科技會報第11次會議新聞稿-林揆首次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 明年科技預算成長5.6%
2016/07/27
新聞稿  行政院長林全今(26)日首次主持行政院科技會報,期許會報發揮功能,加速國家的科技轉型。今日會議也通過106年度科技發展預算配置額度為1,048.9億元,較105年的法定預算數993.7億元成長5.6%,加上加速行動寬頻服務及產業發展計畫29.6億元,總計科技發展預算達1,078.5億元。    林院長強調,科技策略需與政府政策相互配合,為強化我國產業競爭力,蔡總統過去競選時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希望藉由此次會報,進一步討論未來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的關鍵科技創新,突破目前發展瓶頸。   林院長表示,除製造產業等相關硬體發展外,也應加強軟體方面的投資,包括服務業、遊戲產業或智慧型產業等,請相關部會參考與會科技會報委員意見並多與各界聯繫溝通,進行系統性整合,未來適度納入科技預算的相關計畫。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表示,行政院首次導入「大型科研計畫管理機制」的示範性作法,藉由建立科技計畫執行典範,篩選真正可以落實民眾有感的科技提案,並促使科技預算能有效鏈結產業應用及引導企業創新發展,活絡重點科技與產業的發展。    林院長表示,有關「大型科研計畫管理機制」,目前希望以專職者監督計畫的執行與成果,而執行計畫需經事先評估,請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思考有關張忠謀董事長提出「投資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的概念,是否適合經濟發展型創新計畫與作為評估標準;此外,有些學校、中研院、文化部的計畫雖然非屬於經濟發展型創新計畫,但仍具有無形的效益,也需要提出指標作為評估的參考,指標可從政策取向來看,例如社會連結、是否與其他產業產生的外部利益等。   行政院科技會報由林院長擔任召集人,政務委員吳政忠及科技部長楊弘敦擔任副召集人,科技會報委員,除了8位中央機關首長外,也特別針對科技管理、生醫、資通訊等重點領域傑出企業界人士,延聘張忠謀董事長、童子賢董事長、賴明詔院士、柯承恩教授、何美玥顧問、簡立峰總經理及郭耀煌教授(兼科技會報辦公室執行秘書)等7位產學界專家。林院長指出,希望政府借重委員的經驗打開通路,找到更多系統性專業人士協助科技整合,讓科技會報發揮真正的功能,加速國家的科技轉型。
2014- 2018年美國農業部的戰略計劃
2016/06/29
摘要 美國農業部對2014-2018年之年度戰略計劃(PDF)-透過創新來擴大美國經濟,藉此幫助美國的農村茁壯成長;以促進永續發展農業生產, 並通過修復森林、改善流域等,來維護我們美國的自然資源。 戰略規劃 戰略目標1.協助農村社區以共創繁榮,並使其永續發展。 戰略目標2.確保國家森林和私人土地得到保護,並使其更能適應氣候變化,也更加強化我們水資源。 戰略目標3.促進美國農業生產和生物技術出口,以提高美國糧食保障。 戰略目標4.確保所有美國兒童都能得到安全、營養和平衡之膳食。 戰略目標5.在21世紀建立的美國農業部主要提高其功能與效率及增強其適應性。
2014年日本特許廳農業技術動向分析
2015/11/19
摘要 本技術動向調查的目標對象為栽培與育種中的關鍵技術和應用技術。 栽培技術方面:智慧型農業(運用機器人自動化技術與ICT、GPS等新型先進技術,達到節省人力與高品質生產的新型農業),以及包含植物工廠中運用微氣泡與LED光源,控制營養成分技術。育種技術方面:基因編輯技術等,且涵括了New Plant Breeding Techniques(NBT),分子標識選拔等,以基因育種為主的新型育種技術。 ・第一章 農業關連技術概要 ・第二章 市場環境調查概要 ・第三章 農業關連政策動向調查概要 ・第四章 專利動向調查概要 ・第五章 農業關連技術研發動向調查 ・第六章 綜合分析及摘要   資料出處: 日本 特許庁 關鍵字: 農業技術  報告檔案: 2014年日本特許廳農業技術動向分析
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最新行政改革
2015/11/06
摘要 由於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部分相關法規的修正案通過(2014年法律第67號),並於201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同日,日本農研機構之名稱正式由「獨立行政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變更為「國立研究開發法人農業與食品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機構」。   資料出處: 農研機構 關鍵字: 行政法人  報告檔案: 日本農研機構名稱變更沿革之說明
行政院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農業生產力推動策略
2015/10/22
摘要 臺灣近年農業生產力提升主要仰賴於農業生物科技的快速進展,以新品種、新技術帶動產業發展。 惟農村現正面臨勞動力缺乏與農民高齡化,期待藉由農業生產力4.0之推動,應用前瞻工程技術再次推升農業生產力,邁向效率/效能、安全與降低風險的新農業時代。 ・全球及臺灣農業發展趨勢觀察 ・重大發展課題研析 ・臺灣競爭力優勢分析 ・中長程願景目標(106-109、110-113年) ・主軸策略與具體行動措施(106-109年) ・績效指標與預期效益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生產力4.0  農業生產力  報告檔案: 【生產力4.0產業與技術發展策略-農業生產力推動策略】
政府大力推動生物經濟 2020跨越3兆元規模
2015/10/19
新聞稿 行政院「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三天議程於9月9日順利結束,行政院院長毛治國在閉幕會議中表示,生物經濟將是繼電腦網路之後的重要世界競爭熱點,政府藉由「臺灣生物經濟產業發展方案」的推動,目標朝向2020年達到3兆元經濟規模,因應人口老化的健康福祉需求並追求平衡產業結構,聚焦「藥品及其服務、醫療器材及其服務、健康照護、食品及農業」五大領域的產業發展,精進產業化技術、充實人才、調適法規、完善資本環境,規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推動措施,立足臺灣,放眼世界,同時藉著健康照護的服務模式的建立,提升全民福祉,帶動多元化領域及產業的茁壯,將臺灣的經濟帶往另一高峰。 在製藥方面,將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加速技術開發與商品化,開拓國際市場,使臺灣成為全球新藥研發與加值重鎮。五年之內總產值超過一仟億,複合成長率6.5%,產業附加價值率達35%,並有超過3家具國際品牌的旗艦公司。在醫材領域方面,將結合ICT與精密機械及材料,並發展智慧健康服務的方式,推動高附加價值醫材,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五年之內總產值超過二仟億,複合成長率8.4%,並有超過2家具國際品牌的旗艦公司。在健康照護方面,將推動健康生活相關科技應用服務規模化,強化我國健康照護的產業規模達1.4兆元。也將藉助科技發展來整合健康照護服務,提供國民完善照顧,例如獨居老人之遠距照護量五年內提升至目前的十倍,各種創新服務模式更將帶動新一波的經濟成長。 另為推動食品產業的發展,朝向年產值超過8仟億元及複合成長率4.7%的目標邁進,將以科技提升食品防護,增強國人飲食健康,並加強國際連結。這包括透過食品管理及健康餐飲教育等方式,以優化食品產業供應鏈,強化科技創新與研發,帶動重點食品產業與產品發展,以提升食品之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後在農業領域上,朝向年產值超過6仟億的目標邁進,要強化具全球競爭力的農業生物經濟科技能量,建構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化發展環境,培育產業導向的跨領域多元化人才,推動農業生物經濟產業國際化發展。 毛院長指出,電子資訊和生物經濟雙引擎的發展將成為驅動經濟成長的關鍵動能,有助於台灣產業多元化及驅動經濟的永續成長。生物經濟領域中的醫療器材、智慧醫療與照護均和電子資訊科技息息相關,藥品開發以及農業生技的產業化的發展,也與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來掌握消費者需求密不可分。臺灣可基於生技發展所累積的技術能量,加上ICT能力,優勢加值、跨域合作,發展生物經濟,創造出更大的技術優勢及產業多元化的能量。 毛院長指示,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請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召集相關部會,在產業化技術、人才、法規、投資與資本環境、基礎建設與國際化各面向,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以前瞻宏觀策略思維,儘速積極規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推動措施,並立即據以執行落實,以建構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競爭優勢,讓生物經濟成為帶動我國整體產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本次會議經由三天來委員專家、相關部會和產學研各界的熱烈交流,成果豐碩。今年BTC與會者有特別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包括Lin & Associates全球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Vivo創投創辦人孔繁建、美國The Vertical Group創投公司合夥人張有德、Aspen Sciences總裁楊育民等人;另外國內各界專家,包括中研院翁啟惠院長、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張鴻仁董事長、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正總經理、生技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名譽理事長等人,還有相關部會首長、產學研各界代表,總計約150人共同與會。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
行政院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總體說明
2015/10/19
摘要 行政院科技會報設置要點第二點第五項籌辦重大科技策略會議,以形成行政院推動科技發展策略。本年度擬辦理「生產力4.0科技發展策略會議」。 全球生產製造朝資訊化、智慧化發展下,量化生產進化為多元訂製量產服務模式。產業供應鏈加速垂直與水平數位化是競爭關鍵。 ・全球競逐智慧製造科技發展(拉力、推力) ・各國政策與產業競爭趨勢 ・我國產業發展前景、與重大挑戰課題 ・核心理念 ・議/子題規劃與部會署分工 ・議/子題規劃研析內容   資料出處: 行政院科技會報 關鍵字: 生產力4.0  報告檔案: 【行政院生產力科技發展策略會議總體說明】
農業技術專利,日美歐居前、中國激增
2015/10/07
摘要 農業在地方經濟的發展、食物的穩定供應及國土保全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然而卻面臨著務農人口減少及老齡化等問題。不過,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全球食品市場的擴大、基於IT的農業技術的發展等,農業迎來了吸引年輕人開展農業創新的絕好機會。 放眼全球,隨著氣候的變化和人口的增長,食物、水及資源的持續供給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共同課題。作為解決該課題的手段,運用基因組資訊的品種開發在包含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全球範圍快速推進,其基礎技術大多由歐美主導。日本專利局在“2014年度專利申請技術動向調查”中,調查了農業相關技術的專利申請動向、研究開發動向以及市場環境等,了解到了農業技術現狀。本文就來介紹一下該調查的主要內容。 這項調查將農業相關技術分為栽培技術和育種技術兩大類。栽培技術包括智慧農業注1)以及作為植物工廠的一部分的採用微小氣泡注2)和LED、通過光控制營養成分等的技術。 ・新進企業激增,轉基因種子的銷售額增加 ・專利申請動向:栽培技術日本最多,育種技術美、中國激增 ・日美歐中韓的註冊收支:日本在栽培和育種兩方面的“支出”均高於其他國家 ・不同技術類型的申請動向:日美歐的優勢領域明顯不同 ・申請人:栽培技術日本企業佔多數,育種技術歐美企業居多 ・論文數量動向:栽培技術和育種技術均為歐美居多,中國激增   資料出處: 日經Nikkei Business Publications 關鍵字: 農業技術  專利申請  報告檔案: 農業技術專利,日美歐居前、中國激增
各國農業政策比較
2015/05/11
摘要     本篇彙整英國、丹麥、荷蘭、美國、韓國、日本、以色列及中國等8國之農業政策。   資料出處: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產發中心 關鍵字: 農業政策  報告檔案: 各國農業政策
農業未來展望帶來政策變化之影響-歐美農業政策
2015/02/09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之全球經濟發展推測是以經濟成長率、人口、通貨膨脹率、貨幣水平以及能源價格作為前提條件。此前景大幅影響農業政策,即使日美歐盟深受影響卻僅反映在部分層面,因此關於各國農業政策修正必須簡要概括。 日本主要以「農林水產業、地域活力創造計畫」為基本政策,美國與歐盟則以2014年農業法與2014年CAP(共同農業政策)為基礎。關於歐美農業政策,概要如下: 1.美國新農業法 新農業法案自2014年施行,適用至2018年屆期。此農業法案大幅修改農作物計畫(Commodity Programs),如農業保險之新增、農地保全項目之效率化、營養補給協助計畫SNAP (Supplemental Nutrition Assistance Program,即食品券(Food Stamp)相關的資格給予,以及延長主要條項修正與特殊農作物、有機栽培農家、生質能燃料、農村開發、新從農者等措施。2014年至2018年推測農業法案相關支出額為4,890 億美元,其中預計有80%貧困者可分配到免費食品購買券。農作物計畫廢除過去維持15年以上以生產基礎品項的農家補貼,除此,新增乳製品的收入保障(棉花除外,註: 違反WTO規則)。 農作物計畫中直接給付部份,小麥、飼料作物、米、油糧種子、花生、豆類等的生產者可擇一選擇價格損失保險PLC (Price Loss Coverage)或農業風險給付ARC (Agriculture Risk Coverage)。為了此補助,生產者必須遵照農地保全條件(即減少種植)。關於農業貸款(Marketing Loan)部分,除了棉花以外皆無變更,棉花的貸款率則維持一定的波動幅度內。砂糖的價格制度則維持不變。 關於酪農方面則廢除當前的制度,取而代之以收入保障計畫(MPP:Margin Protection Program)與乳製品支援計畫(DPDP:Dairy Product Donation Program)。MPP方面當牛乳價格與飼料價格之差低於最低保障利潤時,則啟動利潤保障,DPDP方面當乳製品價格一旦低於目標值時,美國農業部(USDA)將以市場價格購買乳製品,支援低收入者。 2.歐盟共同農業政策 新共同農業政策CAP(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CAP)自2014年1月施行,直到2015年才全面實施。政策基本原則不變,但環境問題與政策預算則以各國調配為主,新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1)加盟各國就各區域環境與氣候變遷,針對農村開發項目(第二支柱)至少分配30%預算,第一支柱的直接給付則須分配30%,以改善自然資源用。 (2)直接給付只限於積極參與農業活動者,各加盟國則可針對小規模農家採取特別制度、自然條件劣勢之農家補助、給予潛在性較弱國家特定支援。 (3)國家與農家之間直接給付差異,則以各國與各區域間著重於直接給付的層級然後再逐漸進行分配。再加上各加盟國就小規模農家的支付該如何取得平衡以及支付限額的容許度範圍。 (4)廢止計量的生產限制,以支持糧食支援計畫。   資料出處: OECD 關鍵字: 歐美農業政策
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秉承「積極研發,有效管理」之政策,迄今國內尚未核准基因改造作物推廣種植
2015/02/09
有關媒體報導「行政院領軍攻基改作物種植」一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表示,我國農業基因改造科技之發展,一直以來均秉持「以積極研發,並以確保國民健康及不影響環境生態安全為前提,對基因改造科技進行有效管理。」之政策立場,並未有所改變,國內基因改造科技之發展以非食用項目優先。該會表示,迄今尚未核准任何基因改造作物在國內推廣種植,惟為完備基因改造產品安全管理機制,刻正修訂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相關法規,以兼顧國家整體利益、生態環境維護與產業發展。 國內尚未核准基因改造作物推廣種植 農委會指出,有關基因改造作物之管理,該會自94年以來,已陸續修訂植物品種及種苗法及其子法規,建立基因改造作物安全管理架構,所有基因改造作物均需依法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確認對國內生態與農業生產環境安全,方能取得種植許可,惟迄今尚未有任何基因改造作物在國內推廣種植。 修訂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相關法規,完備安全管理機制 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澳洲等,均積極發展基因改造科技,同時也制定相關法規進行管理,如澳洲於西元2000年通過基因科技法(Gene Technology Act 2000)、歐盟則於2001年訂有第2001/18號指令(Directive 2001/18/EC)、日本於西元2003年公布依基因改造生物等使用規範確保生物多樣性之相關法律(日本官方簡稱卡塔赫納法)等基因改造科技管理專法,以強化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資訊公開及公眾溝通,使基因改造科技與相關產業能有秩序的發展。 我國基因改造科技之管理,自研發、農產品生產至食品流通,分別由相關部會管理。在農委會業務職掌方面,雖已於植物品種及種苗法、漁業法、畜牧法及飼料管理法等法律,或農藥管理法、動物用藥品管理法及肥料管理法之子法規,訂有基因改造的管理規範,惟仍有不足之處,如生產者擅自種植基因改造作物可依法清除,卻無相關罰則適用等,該會現正參酌日、歐、美、澳等先進國家相關規範,檢視修正前揭法規,填補現行管理缺口,以兼顧產業發展、農業生產環境及農產品國際貿易,穩定國家經濟及國民生活福祉,並為國內生態環境安全嚴格把關。 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發展以國家整體利益為主要考量,並強化公眾溝通 農委會強調,在農業基因改造科技發展上,與各國政府相同,均秉持公開透明之態度,進行政策規劃與管理。農委會立場與管理原則如下:一、基因改造科技政策,以國家整體利益及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為主要考量,審慎確立決策;二、選擇對生態環境危害風險小的非食用用途基因改造產品優先發展,如:花卉或螢光觀賞魚、動物用疫苗等;三、對於基因改造產品之發展,應提供客觀透明之科學證據,並強化與生產者、消費者之溝通協調。此外,為區隔國產與進口作物,國內目前亦正推廣契作非基因改造黃豆及飼料玉米等雜糧種植,以供應國人消費需求。   資料出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關鍵字: 基因改造  生物安全評估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
2015/02/03
摘要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分為「跨域整合」、「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及「資源永續」三大面向,各面向之前10大推動議題如下: 「跨域整合」議題—top 10 ‧建構農業雲端資料庫基礎技術服務體系,協助產業檢測、分析、勞力替代等服務(E化)【國際趨勢、產業化利基】 ‧開發支援農業經營之資訊決策系統,及友善型人機介面軟、硬體設備(E化)【國際趨勢】 ‧健全農漁牧產品安全檢測、認證與履歷追蹤管理系統(E化、農糧、漁、食品、農政、牧)【社會關切】 ‧建立避免環境損害之農地開發影響評估機制與使用轉移準則(農環、農政)【社會關切】 ‧建構可應用於農產品開發之機能性生物及遺傳資源資料庫(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結合資訊、通訊、自動化等技術之農畜生產管理系統(E化、牧、農環)【國際趨勢、產業化利基】 ‧建立畜禽重要傳染病分子流行病學資料庫並推廣應用(防檢疫)【社會關切】 ‧發展互惠的兩岸農業交流模式(農政、國合)【社會關切】 ‧建構農林漁牧產品具市場需求價值的品質功能性資料庫,開發能於生產現場簡易快速評估其功能性之技術(食品、農糧、漁、牧、林)【產業化利基】 ‧開發食品安全資訊直接顯示系統及其相關檢測技術(食品、E化)【社會關切、產業化利基】 「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議題—top 10 ‧加強開發具生醫功效之生物性材料及其保健產品(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新興技術,以去除食品原物料中天然存在的過敏原及毒性物質(食品、科產)【產業化利基】 ‧開發國產農林漁牧產品產地確認及品質快速量化分析檢測技術(食品)【產業化利基】 ‧作物之物質合成、生長、分化與環境適應機制研究(農糧)【產業化利基】 ‧監控可能受污染海域之水產品,確保漁貨為無毒水產品(防檢疫、漁)【社會關切】 ‧發展兼具生態、調節與灌溉功能之水路系統規劃及流域評估技術(農環)【社會關切】 ‧研發優質水產種原保存及觀賞魚、醫藥研究模式魚等經濟性新品種之繁養殖技術(漁、防檢疫)【產業化利基】 ‧依各地區條件研發適地的環保型農業生產技術(農環、農糧)【社會關切】 ‧加強能避免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株系與族群的管理技術(防檢疫)【產業化利基】 ‧闡明全球氣候變遷對我國生態系與農業災害的影響機制並提出因應對策(農環、科管、林、防檢疫)【國際趨勢】 「資源永續」議題—top 10 ‧開發廢休耕地再生活化,結合資訊與環境評估技術善用農地資源(農環、農政)【社會關切】 ‧開發具低耗能、低溫室氣體排放及水資源有效利用之作物生產體系(農糧、農環)【國際趨勢】 ‧有效蒐集、保存生物種原,並選育能因應氣候變遷之農業動植物種原(林、農糧、牧、漁、國合)【國際趨勢】 ‧建立配合國際養護措施的海洋資源監測管理系統(漁、國合)【國際趨勢】 ‧研發污染農地、廢棄魚塭、地下水超抽地區、河床與河岸、森林劣化地等生態環境復育技術(農環、漁、林)【社會關切】 ‧發展符合永續原則的循環型農業評鑑與認證制度(農政、農環、林)【社會關切】 ‧開發農業生態系環境資源之監測與災害預警技術(農環、E化、林、國合、防檢疫)【社會關切】 ‧開發森林資源與特有產物之永續經營及利用技術(林)【國際趨勢】 ‧建立台灣森林碳庫之估算與管理模式(林)【國際趨勢】 ‧建構動植物有害生物與外來入侵種之風險量化分析技術(防檢疫、林、國合) 【社會關切、國際趨勢】   關鍵字: 跨域整合  優質生產與創新加值  資源永續  報告檔案: 【105年度科技發展優先推動議題之建議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