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倫敦食物戰略
2019/01/21
2018年7月時,倫敦市長辦公室提出了倫敦食物戰略草案,接受了8週的質詢與提問後,於12月時提出最終版本<The London Food Strategy -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Food for London>,這是自2006年以來倫敦市的第一個食物戰略。實施計劃規定了市長將在2018年至2023年之間採取和支持的行動,以幫助實現戰略中的優先規劃事項。   儘管倫敦是一個繁榮的城市,許多市民仍然不得不依賴食物銀行,而倫敦目前也是歐洲兒童肥胖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食物是社會公平和經濟平等的重要組成,良好的食物策略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改善人們的生活,倫敦食物戰略旨在確保所有倫敦人都能獲得健康、負擔得起和永續的糧食。為達成此目標,提出六大策略:【延伸閱讀】英國於農業活動改善空氣品質的策略—減少氨排放 在家庭吃好食物,減少食物不安全(Good food at home, and reducing food insecurity) 在家煮食對人們的健康和福祉有巨大的影響,我們必須解決貧困和不平等發生的原因,包括促進工資和解決長期發展的問題。該戰略概述了計劃如何支持自治市鎮制定並實施良好的食品零售計劃,並確保低收入家庭的兒童能夠獲得健康食物。 良好的食物經濟、購物和外出用餐(Good food economy, shopping, and eating out) 許多倫敦人在外出用餐和購物時發現很難找到健康的食物,特別是夜間和輪班工作者所能選擇的健康食物更加有限。為了解決孩童的肥胖問題,將限制高脂肪、高糖、高鹽的食品與非酒精性飲料曝光率,並藉由一系列計劃支持促進食品和社會企業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 社區環境和公共機構的良好食物(Good food in community setting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透過食物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減少社會隔離,且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功能,向大眾展示好的食物。透過採購良好的食物,可幫助提高生產商提升更優質的動物福利和環境標準。 孕婦和孩童的良好食物(Good food for pregnancy and childhood) 倫敦是英格蘭地區兒童肥胖最高的地方,貧困地區的孩童長大後肥胖的機率是富裕地區的兩倍,除了通過限制廣告來減少兒童接觸垃圾食品的風險,並幫助制定良好的食品零售計畫,早期的環境和學校教育可以幫助他們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另外,餵母乳對嬰兒和母親都有很多好處,但是倫敦的母乳餵養率很低,故需推行正規化母乳餵養。 良好的食物種植、社區園藝和城市農業(Good food growing, community gardens and urban farming) 過去十年間倫敦已栽種越來越多糧食,這有利於增進社區團結,提升個人體能與心理健康,並有助於促進當地生物多樣性、經濟和就業機會,未來將與地方議會和其他合作夥伴支持城市農業推行。 對環境好的食物(Good food for environment) 食物的製造和供應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幾乎佔據倫敦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0%,需要調整食品系統以減少環境傷害。
「e-連結」先導型計畫啟動美國農村高速寬頻建設
2018/11/28
美國農業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於11月13日在華府發表e-連結(e-Connectivity)先導型計畫,預計未來在美國農村投入大量基礎通訊建設,建立農村與都市之間的數位網絡。由於寬頻網路是現代人獲取資訊重要的推手,2018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針對農村地區使用網路情況的調查發現,現今仍舊有80%的大眾無法擁有可靠、可負擔及方便快速的網路。為此,美國農業部積極在全國各地農村投入寬頻基礎建設,盼能替傳統農村注入新科技的意象,藉此增加區域經濟及提高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美國參議院在2017年通過農業及農村發展的相關法案,成立農業及繁榮農村跨部會專案辦公室(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Prosperity),盼能透過整合聯邦與各州政府之意見及資源,擬定包含建設e-連結(e-Connectivity)、改善生活品質(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提升農村勞動力(Supporting a Rural Workforce)、注入科技新意象(Harness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及建設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等措施,藉由透過新政策的規劃,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與增加與都市的連結。   目前美國農業部透過電信計畫(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s)提供19個專案計畫,共在美國12個州的農村地區投入9,100萬美金,提供許多經濟發展及建設的機會。這些基礎建設包含光纖寬頻系統的架設、升級現有DSL技術、升級無線通訊系統等。美國農業部希望藉農村寬頻基礎建設的設置,帶動現在及未來的區域經濟、促進商業發展、串聯農村地區的公共設施。   e-連結先導型計畫僅是美國川普當局繁榮農村的第一步,在建構互通有無的資訊網絡後,便可實現: 改善生活品質計畫、 提升農村勞動力計畫、 注入科技新意象計畫及 經濟發展建設計畫,為未來美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延伸閱讀】現有家禽相關創新技術盤點   無獨有偶的是,我國近年來亦致力發展智慧科技農業,盼導入人工智慧/資通訊技術、農業生物科技及物流保鮮應用等元素,提升農產業各方發展。美國e-連結及延續計畫,或許可做為我國農業政策擬定及發展策略上重要參考依據。
農民職業災害保險開始受理 107年11月1日正式開辦
2018/10/23
為提高農民職業安全保障,農委會將自107年11月1日開始試行辦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農委會表示,即日起實際從事農業工作且為農保被保險人的農民,可親自至戶籍所在地基層農會提出申請參加農民職災保險。符合加保資格者,其保險效力自107年11月1日開始生效。同日,農保中央主管機關將由內政部改隸農委會,未來農保業務事權合一,農委會已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將提供農民更好的服務。 推動農民職災保險 增進職業安全保障 農委會指出,現行農民健康保險對農民的職業災害並無特別保障,但在田間工作卻潛藏職業傷害危機。為提高農民職業安全保障,使遭受職業災害農民及其家屬能獲得適當經濟補償,農委會參考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國外制度,規劃農民職業災害保險。 農委會說明,實際從事農業且具有農保資格的被保險人,可自願申請參加農民職災保險,投保金額每月10,200元,與農保月投保金額相同;試辦初期,為照顧農民、鼓勵農民投保,保險費率定為0.24%,每月保險費共計25元,其中由保險人自行負擔60%,其餘40%由中央主管機關及地方主管機關補助,故加保後,農民每月僅須繳交15元。 試辦累積經驗數據  滾動檢討精進保險制度 農委會指出,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對於在田間務農因遭受意外傷害不能工作的農民,提供有傷害給付、就醫津貼、身心障礙給付及喪葬津貼等4項給付,均為現金給付,與農保給付不重復發給。與農保相較,新增傷害給付及就醫津貼2項給付;另外,身心障礙給付增給50%,喪葬津貼增給100%,對於遭受職業傷害的農民具有較高保障。 農委會強調,自7月起該會陸續至各直轄市、縣(市)辦理政策說明及座談會逾40場,地方政府、農會及農民均肯定本項政策,並提供回饋意見。未來將依照試辦經驗及產、官、學意見,逐步檢討調整以完備整體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制度。至於保險費部分,農委會未來亦將透過試辦累積經驗及案例,本於社會保險財務自給自足原則及依試辦結果每年滾動檢討,俾據以調整保險費率。
印度內閣批准2018國家生物燃料政策
2018/08/29
石化燃料是現今主要使用量最高的能源來源之一,包含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動植物殘骸經由生物轉化與數百萬年的地質作用形成;因其生成速度極為緩慢,遠不及人類消耗速度,故認定為不可再生能源。由於目前地層中含量有限,人們需要另覓其他永續性的能源產生方式;而生物燃料(Biofuel)則取自於有機活體或者有機活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屬於可再生能源,因此逐漸受到全球重視。   為了促進生物燃料的發展並減少進口石化燃料的依賴,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inist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於2009年製定了國家生物燃料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Biofuels),鼓勵國內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取代傳統石化燃料,並提出2017年達成生物燃料占比20%的目標,而現在內閣已核准2018年的國家生物燃料政策,包含以下特點:【延伸閱讀】倫敦食物戰略 將生物燃料分為第一代—生質乙醇(bioethanol)和生質柴油(biodiesel)、第二代—城市固體廢棄物(Municipal Solid Waste)製成的燃料、第三代—生物壓縮天然氣(bio-Compressed Natural Gas),依據生物燃料的不同形式提出合適措施。 該政策同意使用含糖、澱粉或纖維素等廢棄物材料進行乙醇生產,並鼓勵荒地種植非食用油籽(non-edible oilseeds)作物以提升生物燃料生產,但不可壓縮到一般農業用地。 過度生產將使得農民無法得到良好的價格報酬,因此政府同意將過度生產的糧食用於生產生質乙醇。 該政策鼓勵從非食用油籽、使用過的烹飪油、短期作物等建立生產生質柴油的供應鏈。   預期效益包含: 減少進口能源依賴 藉由使用轉化農業廢棄物所生產的生物燃料,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重複使用食用油易對健康造成危害,將其作為生質柴油原料可提供食品業另一種重複利用的方式。 建置生物煉油廠將創造農村就業機會與基礎設施投資 藉由廢棄物轉換以提升農民額外收入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持續上漲,而進口原油價格常因國際情勢浮動,容易衝擊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安全。生物燃料可在環境友善的目標下滿足能源需求,且可減少對石化燃料的進口依賴,未來所有相關部門將持續努力以穩定國內能源需求。
英國於農業活動改善空氣品質的策略—減少氨排放
2018/08/21
大氣中除了供人類呼吸的空氣外,尚有微量的汙染物,包含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懸浮微粒……等。自工業時代後,頻繁的人類活動使得空氣中汙染物含量急劇增加,這些汙染物可能經由呼吸或附著人體表面而危害健康,因此減少污染排放為各國注重的發展項目之一。我國環境保護署也在<空氣污染防制法>中將氨氣定義為毒性污染物,氨與空氣中氮氧化物與硫氧化物反應產生的微粒在法規中則為衍生性污染物。   為了於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改善國內空氣品質,英國提出了工業戰略計畫(Industrial Strategy)、25年環境計畫(25 Year Environment Plan)與2018空氣清淨策略草案(draft Clean Air Strategy 2018),期望逐年改善空污問題。因作物施用之氮肥會因微生物轉化而產生脫氨作用,且經濟動物排遺也造成大量氨(Ammonia)揮發,據英國環境、食品暨鄉村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Defra)統計報告顯示,農業活動導致的氨排放占全國氨汙染的88%。大量的氨排放至大氣及河川中除造成直接污染外,也會在大氣中與氮氧化物或硫氧化物結合形成懸浮微粒,因此改善農畜產業經營方式將是場刻不容緩的行動。【延伸閱讀】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發展計畫   英國政府已訂下目標,預期2020年時的氨排放將比2005年時減少8%,至2030年時減少16%;為此,Defra擬定減氨規範(Code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COGAP) for Reducing Ammonia),以輔導農民逐步減少氨排放。包含以下措施: 確保農場中有機肥存放狀態良好,避免其直接暴露於空氣中造成氨逸散 施用有機肥或氮肥時需遵照作物營養管理計畫,並避免下雨時施用 餵食牲畜的過程中應計算飼料的營養組成及比例 定期清潔飼養農舍,減少牲畜糞尿中的氨擴散   Defra預計在未來三年內投入300萬英鎊,延聘相關專家學者開發低氨氮排放之設備及處理方法,縮小農業活動環境的衝擊並改善農業形象。
新南向成果顯現 菲代表:台菲擬推農業示範區
2018/08/07
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盼強化與東南亞的連結。菲律賓駐台代表班納友說,政策推動2年以來,增進台菲間農業、教育、投資等領域的合作;雙方目前規劃合作在菲國設立農業示範區。 馬尼拉經濟文化辦事處(MECO)理事主席兼菲律賓駐台代表班納友(Angelito Tan Banayo)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到新南向政策時表示,菲律賓歡迎這項政策。當今全球經濟有許多變動;在美中貿易戰之際,亞太區域內的國家團結,一起合作,以免受到美中貿易戰的負面影響,變得很重要。 在推動經貿關係上,他說,台灣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重點目標是美國、歐盟、東亞等,「對台灣來說,現在是時候往南看了」。新南向政策為包括菲律賓在內的經濟體創造更多與台灣在經濟方面的合作機會。 班納友舉例,今年9月在菲國南部民答那峨島的納卯市(Davao)將舉辦農業博覽會;屆時,將有許多台灣機械產業的企業前往參展。民答那峨島是菲國的農業重鎮。 在促進農業合作方面,班納友表示,菲律賓與台灣目前正規劃合作在菲律賓設立農業示範區,種植的作物可能是蔬菜或水果。由台灣提供技術協助,幫助當地農民在示範區內種植高價值作物,作物收成後可出口到台灣或是在菲國國內市場銷售。 他說,農業示範區設立的地點目前有兩個選項,一個在民答那峨島,一個在呂宋島;待地點確定後,台灣農委會就會派員到當地考察,以決定合作的具體內容。這些準備工作可望在3個月內完成。 知情官員告訴中央社記者,未來希望比照台灣與印尼政府對政府的合作方式,台菲共同推動在菲國設立農業示範區,達到互惠互利的目標。台灣與印尼6月底簽署「綜合農業示範區計畫」合作綱要,將透過在印尼建立農業示範區,引進台灣農業資材與農業機械,以及農企業經營管理等經驗,協助印尼發展農業。 班納友說,推動農業示範區,除了希望引進台灣農業技術,提升農作物品質,也希望學習台灣在農業經營管理的經驗,藉以改善農民的收入,這樣一來,將有助吸引年輕人願意從事農業工作。若年輕人不願從事農作,將來可能產生糧食安全的危機。 在醫療方面,他指出,菲方與台灣的衛福部、花蓮慈濟醫院正規劃在菲律賓的醫院推動合作計畫,分享台灣推動全民健保的經驗以及提供較高階的醫療照護訓練。 有關教育的合作,他說,菲律賓科學中學將提供中文課程,由台灣老師到菲律賓協助授課。他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合作,期盼學生畢業後到台灣唸大學,就讀科學或工程方面的科系。 他表示,跟新加坡、美國、澳洲相比,來台唸書的學費、生活費等費用,非常合理。「對菲律賓民眾來說,這會是很好的機會」。 在投資方面,班納友特別提到,中小企業是台灣的強項,希望促成更多這方面的合作。菲律賓經濟成長快速,希望讓更多人民可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成果;若菲國有更多的中小企業,將有助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讓他們成為中產階級。 同時,班納友指出,去年底台灣與菲律賓重簽投資保障協定,在此架構下,有助增加對菲律賓的投資。 在投資方面,2016年台灣投資菲國總額約為3282萬美元,為菲律賓第12大投資來源國。2017年,在菲國外國投資排名上,台灣躍居第2名,投資總額約2.1億美元,僅次於日本(約合6.3億美元)。 整體來說,班納友表示,新南向政策推動約2年,成果已逐漸顯現。「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新南向政策架構下,合作進行很順利」。
歐盟2020年後的CAP目標說明
2018/07/12
歐盟前身為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是由西歐 6 國依 1958年羅馬條約而成立。1960年時歐體委員會正式提出建立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並於 1962 年逐步展開並實施,成為歐盟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為了因應歐洲公民需求和全球化挑戰,並長期確保歐洲食品安全、農產品安全和品質維持最高標準,CAP幾十年來面臨多次改革,相關法案方向也受到多方重視。【延伸閱讀】評估印度於綠色革命後穀物種植的永續性   CAP的2020年改革目標已在6月發布,未來CAP將走向更加現代化與簡化政策運作方式,鼓勵創新以提高農業與社會的附加價值,並透過一連串制衡措施確保各會員國履行對環境及氣候變化所需負擔的義務。最新的策略分為三個面向: 1. CAP將強調支持中小型家庭式農場,並鼓勵年輕人加入農業。適當補貼農民生產與勞動力成本,以增加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村發展。 2. 由於農民與農業在因應氣候變化、環境保護、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維護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CAP支持各會員國發展與支持有利於環境與氣候的農業策略,並要求其符合歐盟對各會員國所要求之環境義務。 3. CAP未來將持續鼓勵有利於農民與農村的研究與創新投資,幫助農民更有效的管理生產風險,幫助農民滿足大眾對農產品質、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期望。歐盟地平線歐洲研究計劃(EU’s Horizon Europe research programme)將額外提供100億歐元用於支持特定研究以及糧食、農業、農村發展和生物經濟的創新。
2018美國農業數據法案
2018/05/02
近年來資訊技術發展快速,無論是資料收集、儲存與分析資訊的方式均有重大突破,目前全球98%以上的信息都是以數位格式儲存的,除了搭配網路及各項軟硬體開發應用,機器自學系統的培養也是另一個熱門的開發項目。而IT技術於農業及食品業中應用廣泛,包含環境監控、即時圖像、遠端操控等,隨著智慧管理的觀念逐漸普及,如何良好使用大數據與兼顧農民利益將是未來主要議題。   由28個生產商、國際集團、供應鏈公司、環保組織和環保組織兩黨組成的聯合會聯署寄信給美國參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Pat Roberts與眾議院議員Debbie Stabenow,希望他們支持2018年農業數據法案〈Agriculture Data Act of 2018 (S. 2487)〉。該法案將加強美國農業部對生產數據的管理,除了便於研究各項農業措施之影響,也能同時兼顧農民的隱私。【延伸閱讀】歐盟推動大數據技術整合幫助提升生物經濟價值   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利潤、保護環境與降低生產風險,故須保障適當的數據收集、審查與分析行為。S. 2487指示美國農業部創設安全數據庫與保密程序,除保障現有資訊外也同時保護個別農場生產者的機密資訊,禁止出售個別生產者數據,以提高生產者自願提供農業數據的機會。此外,也推動優化各農業相關部門的橫向資訊互通,整合作物產量、土壤健康與保護措施等其他的外部數據來源,並允許研究者公開關於土壤健康,產量變化和風險之間的重要總數據,這些資訊也可作為學術研究、技術援助、未來經濟規劃等依據。
英國於2018 NFU Conference發表未來農業願景
2018/03/27
英國政府環境、食物及鄉郊事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 Rural Affairs)國務卿Michael Gove於2018年NFU (英國農民聯盟,National Farmers Union) Conference上發表了未來願景,表示未來的農業政策將目標鎖定於「公共財」。   Meurig Raymond在辭去NFU主席前的最後一次會議演講中,強調農業是英國鄉村經濟的核心,而英國作為世界農業領導者之一,農業生產須達到食品安全、合理價格與優質供應的目標。英國農產品若要打進歐盟市場,需要採取相關措施幫助相關產業提高生產力和品質。NFU提出了英國食品和農業成功脫歐後的農業發展三大基礎,包含環境、生產力和抵禦經濟波動的能力。   動物健康福利是現今重視的議題之一,英國是世界上眾所皆知重視動物福利的國家。英國未來的農業政策,將利用大部分的資金於改善農場福利與環境;另外也用於新技術投資,藉由提高農業生產力與環境效益的相關教育與培訓,也可促進民眾參與與支持這些公共財。   Michael Gove重申,英國不會在脫離歐盟後的新貿易協議下降低動物福利和環境標準,反而更應該致力於提升相關目標。立法只能規定動物福利的最低標準,目前仍有許多地區的農場未達合法標準,投資相關行業的新技術與試驗方法,可以幫助農民改善未達標準的動物福利。【延伸閱讀】加拿大2017-2022年創新超群計劃   為了使英國展現真正的農業潛力,必須改善貿易環境,擁有一個平等分擔風險的食品供應鏈,而非把所有風險都集中在農民身上。
歐盟推動大數據技術整合幫助提升生物經濟價值
2018/03/09
由歐盟Horizon 2020 programme研究與創新計畫出資的其中一個子項目,稱為Data-Driven Bioeconomy(DataBio),為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VTT Technical Research Centre of Finland)所負責。DataBio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分析與展示從環境收集的大量數據資料,並將其應用於現有的農業、林業與養殖業中以減少資源浪費,並保護環境的永續性。   DataBio的參與者來自17個國家,包含比利時、捷克、德國、西班牙、挪威、波蘭、意大利、希臘、以色列、荷蘭、丹麥、瑞士、英國,愛沙尼亞、法國和羅馬尼亞。從2017年開始進行為期三年的計畫,預計在26個試驗點開發測試更優良的收集、分析與使用程式,而相關的大數據技術成果能再創新的商機。   在以精準農業為目標的試驗點中,根據當地氣象站、衛星和放在各處的感測器進行田間測量以收集數據,數據分析後可提供做為作物生長管理的依據,以便遠端控制農業機械進行播種、施肥和其他操作;而漁業的部分則聚焦在熱帶鮪魚與北大西洋的小型遠洋漁業,希望幫助節省成本及提高漁船效能。除了有前端的技術開發,後方用戶端、生物經濟和技術研究機構以及其他專家也將持續合作,整合出最適合市場使用的大數據計算與觀測方法的相關技術、工具與服務,將DataBio化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大數據平臺。【延伸閱讀】EuroTier展示會的動物養殖數據技術應用案例   此計畫總預算為1,620萬歐元,預期成就包括:提升生物經濟的生產力、擴張大數據技術提供商在生物經濟相關領域的市場、提高大數據技術在生物經濟中的使用、密切與BDVA(Big Data Value Association)合作、連結此計畫與其他大數據相關的活動等。
加拿大2017—2022年創新超群計劃
2018/03/02
加拿大工業部在2017年5月24日提出了「創新超群計劃」(Innovation Superclusters Initiative)希望透過加強大型企業現有的商業力量,吸引高度創新的中小型企業與相關的研究人才合流,除了藉投資加速商業化模式,也能提高關鍵技術能力,幫助各行業應對挑戰。   政府預計在2017-2022年間投入9.5億美元,鼓勵學校研究、大型業者與新創小型企業的合作,以希望加強各區域潛力企業的共同創新發展,建立大規模的企業群體,提升國內經濟增長。此外,也可促進企業創新與繁榮並提升提升、增加工作與學習機會,逐步將國內既有的企業優勢轉化為全球優勢。   為了促進國家進步,計劃主旨在於響應企業需求,邀請高度創新行業的領導者參與轉型思考,確定具有最大潛力的具體事業方針、優先事項和措施,通過各方優勢縮小區域內的差距以提升群體。   為擴大計畫影響範圍,申請者被要求匯集來自大公司、新創中小型企業、學研機構與其他方夥伴,合併企業共同投資與計畫捐款以配合計畫要求的主題進行戰略性的合作,為各區域建立創新系統與優勢,提升全球競爭機會。其中包含:【延伸閱讀】內閣批准2018國家生物燃料政策 藉技術指導直接提高成員生產力、業績和競爭性合作項目效益。 提供目標群體企業的服務與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國內需求。 提供多元化技術和人才庫以提高區域勞動技能和能力,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 提供資金、服務或資源等,使集體公司受益,更能導向創新。 立下良好定位,使企業能夠抓住市場機會,吸引國際投資和夥伴關係,提升國際優勢。   全球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要提升國家競爭力以面臨挑戰,企業必須以新的方式進行合作,建立共享優勢;無論是初創企業,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企業,領導者都希望多方合作以提供解決方案。加拿大擁有世界級的創新技術和產業群體,能夠支援具全球競爭力的公司的發展,並吸引創意、人才和資本,建立長期的競爭優勢及全球品牌認知度,將對創造就業和經濟成長的影響更為顯著。
誰說農業不能搭AI 科技部長扛鋤頭推「智慧農業」
2017/12/05
農業也可以很科技。科技部長陳良基穿起汗衫、扛起鋤頭與農委會今天共同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從明年起推動「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著重在環境、耕種及保鮮3大方向,並強調要實際應用在農漁畜業的現場,以解決當前或即將面臨的問題。  科技部擬編列4年20億預算推動「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專案計畫,並搭配農委會16個農業改良場來實作,未來如有成果也會藉著農委會的力量推廣給更多農民使用。       「農村不是黃昏產業」,出生農村的陳良基表示,以以色列為例,雖然整個國家大部份區域都是沙漠,但每年卻可以輸出約40億的農產品,「靠的就是科技」,但目前台灣的農村還時常看到農民扛著鋤頭來耕作、爬龍眼樹摘龍眼等景像,但科技是可以協助這些事情的。  陳良基表示,因此與農委會共同提出「智慧科技於農業生產之應用」的專案計畫,並著重在「環境」如因應極端氣候的育種技術、「耕種」如機械手臂運用採收水果、「保鮮」則是如貯存技術等,希望讓台灣的農業邁向智慧化、高競爭力,進而發展成具國際競爭力的輸出產業。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莊偉哲補充,該專案計畫為一次核給4年,預計每年編列5億預算,該計畫不是生產論文、而是強調實作解決實際問題,而各團隊可以依本身需求提出適當的經費需求,並將陸續在台北、台中、台南及宜蘭等地辦理分區說明會。
如何使用區塊鏈支援食品安全以恢復消費者之信心
2017/11/13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問題,品牌行銷和管理可以建立消費者對業者的信任,且廠商對於供應鏈的責任與透明化更是抓住消費者信心的重點。一般而言,除非食安產生嚴重漏洞,否則消費者比較不會考量到食品安全問題。但如今社會通訊發達,在多通路的世界中,消費者於可於多種管道發聲,若是因食安問題使消費者不信任品牌,就容易大量流失客群。   由於時間緊迫,品牌對食安問題迅速反應相當重要。然而,食品從生產到上餐桌前的每個流程都具有風險;除了大型供應商以外,大部分廠商無法完全追蹤製造流程的每一塊區域,此時已在數字貨幣方面大量運用之區塊鏈 (blockchain) 概念,就可以用來支援食品安全的控管。 什麼是區塊鏈 (blockchain)   人們為物件創立一組紀錄,需要存取備份資料的公司或個人擁有安全的個人數位密碼,任何在備份更動或是交易都會被留存。當其中一個備份的資料被更新時,其他人手中的資料也會跟著被更新,這種分散式記帳技術系統可以使得食品供應鏈中的各個廠商去追蹤任何一步,直到送達消費者手中,且原始數據永遠不會受到破壞或遺失。   由於區塊鏈可提供所有相同的資訊給同一項目的所有參與者,所以任何有關生產、製造、運送到商店貯存的紀錄都必須更新於副本中並自動送到所有參與者手中。一旦有任何部分超出規定,有瑕疵的貨品就可以及時被移除,減少消費者食用到問題食品的威脅。若是有消費者提出生產製造的相關問題,則更容易去追蹤同一批貨物的狀況。 建立食品安全信任的方法-數據透明   區塊鏈之特色能使供應鏈全部數據透明化,挑戰供應鏈內所有參與者面臨的控管義務和產品安全,以建立合夥人和消費者的信賴。【延伸閱讀】標籤統一化與數位化能強化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中國與美國運用區塊鍊的食品安全測試減少風險   為了改善爆炸性人口的食安問題,中國已投資了相當可觀的時間和金錢,但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任極低,區塊鏈能幫忙建立大規模市場對食品的信任度,而雖然美國消費者對於品牌和食品安全之信任度高,但當食安問題發生時,亦會快速地經由社群和數位媒體散播,一件大規模汙染的事件或是產品回收處理不當,都會影響對消費者回購商品和購買同品牌商品的意願,此時區塊鏈的價值將在於能協助供應端清除風險和資料可追蹤性。
生物經濟之產業與其他創新產業之差異?
2016/10/12
• 負擔力–生物科技成本已在過去十年大幅降低。例如,過去只有大公司和資金充足的研發單位,能夠掌握診療設備資源,現在該資源已擴及到一般市場,供醫師和消費者使用。• 匯集和聯繫─人類對生物體的認知迅速擴展,包含了解從奈米分子結構到基因範圍,生物如何發展、反應以及產生作用等知識,才得以造就生物經濟。這些發現的過程,又能夠促進各經濟領域創新。能夠理解並發揮其中潛能,必須仰賴多學科整合,而各個學科能從自身或他科發展而受益。整合式週期打破各傳統學科界限,包含化學、生物、數學等。特定生物科技發展,實依賴奈米技術和訊息學等種種技術的進展。• 影響─從生命科學發展而來的科技應用,將對其他經濟領域帶來深遠影響。例如,農業和化工業一度因種植作物使用農藥而相互關聯,而新興技術將使生物化學品毒性降低,同時提升效果。奈米生物工具受廣泛應用,涵蓋醫學、安保和環境監測各方面。• 迅速、非連續變化─生物科學是現代科學中一大變化多端的產業。在遺傳學、代謝學、系統生物學、蛋白質體學的發現,帶來符合生態效益的創新產品,且成長速度遠高於過去。另外,投入生物科學的跨國人力資源及資金不斷增長,探索速度也隨之加速。1990 年時先進昂貴的科學研究工作,今日往往成為常規、高度自動化的過程。「撼動知識」成為生物科學的進步驅動力。• 人為因素─生物科技有別於許多其他技術,在開發、製造和消費環節中,多半涉及人。產品開發過程中,實驗室以及動物與人類實驗都應顧及安全,且產品常直接由人類食用。個人與社會價值觀,深深影響著探索和運用的技術項目。在此創新浪潮中,公共意見對決策的影響力大 (社會及個人安全、隱私、道德)。• 安全性─生物科技可能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改善人類福利的技術,也可能帶來危害,因此首重安全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生物經濟的潛力。• 高知識密集度─一個相互作用佳例,是生命科學和資訊學之間創新的聯繫。時至今日,數據蒐集、儲存、檢索和分析的速度日益提升。知識快速提升,能大幅縮短探索的路程。• 資訊─生物科學資訊取得的方便程度更甚以往,但資訊複雜度和是否可靠的問題,成為研究人員和業者面臨的挑戰。• 高機會成本─生物科學創新需要政府和業界的共同支持。國家投注資源於研發、累積人力資本,並擬定政策因應新產品及製程帶來的挑戰,將能向前邁進、為社會創造財富,進而引領全球創新活動。如果無法跟上這些變化步調,恐怕喪失新興全球市場,侷限國內整體成長。• 綜合以上─生物科學結合各項因素,使這波革新浪潮不同於以往 (即資訊科技革新) 。政府需規劃這些未來發展方向,搭配社會及經濟需求,並調整政策作法,以獲取生物經濟的效益。
2030 年生物經濟:政策議程擬定
2016/10/12
2005 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國際未來學計畫 (IFP) 展開兩年企劃,為各國政府擬定生物經濟政策議程。 生物經濟 (bioeconomy) 是個新興概念,涵蓋眾多經濟活動,而每項活動都從新發現成果受益;生物經濟範圍亦包括生物科學衍伸的相關產品和服務。OECD 企劃小組與產官學各界專家合作,在生物知識快速成長的當下,評估生物科技應用將擴及哪些層面。本企劃也將檢視未來二、三十年進一步的生物經濟發展前景、其對社會與經濟方面的潛在影響,最重要的是:為實現高層次社會與經濟目標,在推動及運用新一波創新所需的政策。 背景及緣由 「生物經濟」一詞在各界有不同的解讀方式,OECD 企劃將之界定為社會中多項經濟作業的集合體,其利用生物產品及製程潛在價值,為國家及人民帶動經濟成長並提升福祉。這些效益來自於提高產品市場生產率 (農業、健康衛生) 、增強成效 (健康衛生、營養) 以及發揮替代效果 (環境和工業使用及能源)。其他效益來源包含重視生態、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為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提供商品和服務。近年科學知識及技術提升,進而強化生物製程實際應用,使得生物經濟應運而生。展望未來,可預見生物科技、基因體學、遺傳學和蛋白質體學等,各項新技術持續與其他科技結合,為今後三十年的全球經濟帶來大規模變化。由此可見,無論在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生物科學策略利益都不斷增長。實際上,在中國、印度和新加坡等國,生物經濟成長速度更勝於許多 OECD 成員國,而 OECD 國家在多數領域所佔據的領先地位備受挑戰。 然而,除科技外,在商業化、知識產權和商業模式各方面,公私部門都面臨多項不確定因子。此外,生物經濟將對社會與經濟帶來影響 (例如,津貼供應、長期醫療照護、不斷變動的保險市場以及倫理問題) ,各個方面都必須納入考量。與此同時,在技術和商業層面,規範政策和框架不及生物科學進展速度。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須做出艱難決策、權衡利弊得失,並考量行動可能帶來的後果。當前亟需擬定長期國際政策議程,用以清楚解釋未來 20 至 30 年必須面對的問題。 涉及領域與範圍 本企劃將涵蓋下列領域的生物科技應用:農業食品、健康衛生、工業與環境、能源及社會安全。就地理觀點而言,涵蓋範圍將擴及全球。本企劃主要側重 OECD 國家,另外也視各市場優勢,列入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新加坡,以及部分低度發展國家。 主旨 本企劃的主要目的是號召公私部門專家,以期預備必要措施,實現所謂生物經濟的潛在效益。欲達此目標,必須正視科學、技術、經濟、工業、社會及治理等各項議題。政府政策能推進或限制發展,因此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生物革新爭取效益時,政府面臨的挑戰不一而足,如長期累積人力資本、審慎投資研發、持續調整監管制度、中長期投資新基礎設施。 OECD 生物經濟企劃,目的是評估生物科技和生物科學對經濟的潛在影響,並找出哪些領域中,可利用公共政策有效消除障礙、鼓勵創新,提升利益相關各方間的共識和合作。考量如何劃分生物經濟領域時,依照傳統領域界限為易,如健康衛生、農業食品、能源等。然而,此分類方式未能整合多項技術、研究領域、經濟基礎設施和政府作為。生物經濟的影響擴及整個社會,因此應重視跨領域議題,加以採用橫向及多學科方法,並提倡各界「跨足」生物科技。當然,視需求研究生物科學各方面的應用,能夠支應相關討論,但並非終極目的。 企劃的具體目標歸納如下: 1. 評估生物經濟未來 30 年的長期前景,以及影響其發展演進的關鍵因素 (趨勢、驅力) 。其中討論項目包括:在生物科學和新生物應用知識快速發展的同時,可能產生哪些範式移轉,以及對社會造成的影響。 2. 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加強監管生物經濟發展所需的指標和衡量標準。 3. 找出有哪些關鍵問題,可能影響生物經濟及子領域應用的中長期前景。 4. 探索價值鏈和新興的商業模式,以找出最佳可行方法,特別是在未來建造成功模式所需的條件,包括為各項應用與新興發展藍圖互相搭配。確定公私部門間的合作領域,促進利益相關各方共同合作。 5. 找出哪些政策和法規未能跟上生物科技的發展。在這方面整理出可行的實踐方法及措施,以鼓勵創新、提倡生物相關應用。就更廣泛的層面而言,加強法律、規範和制度等政策框架的合用度,可提升生物經濟發展,以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貢獻。 6. 提升大眾對生物經濟的認識,並解析其未來數十年的潛力,並設法強化、鞏固生物經濟概念。尋求不同方法以促使生物科學成功交流。在 OECD 內外推動企劃提倡的內容。 此外,考量本企劃如何提供較長期的觀點,協助 OECD 擬定生物科技行動計畫。   企劃架構 企劃將分四個主要部分進行。第 1 部分中,考量生物經濟的當前狀態、審視目前產業和市場結構、各項指標以及規範框架。第 2 部分中,評估生物經濟發展趨勢、主要驅力和不確定因子,找出其中差距、挑戰和關鍵問題。第 3 部分中,分析價值鏈、新興商業模式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劃定各項關係並審視體制、法律和規範政策的影響。第 4 部分中,在改善體制和規範框架方面,擬出企劃所得的總結論和建議。此外,一旦在第 1 部分奠定基礎,企劃期間將持續著手改進原指標和衡量標準。 預期成果 企劃有形成果含一系列技術報告和作業文件,以為最終綜合報告做預備,綜合報告將以 OECD 秘書長權責發表。本企劃主要無形貢獻: (a) 在全球生物應用開發、生物經濟的發展方面,針對其前景和面臨問題,提供原創的前瞻性及政策導向的評估; (b) 深入了解可用哪些方法,以發展具前景的商業模式,包括使用創新工具和路線圖; (c) 形成解決方案,有助於政府處理生物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 (d) 在生物經濟和商業發展方面,促進 OECD 成員國及非成員國政府間的國際合作。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行政院「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啟動:「強化全球連結、整合在地創新聚落」兩大策略雙管齊下
2016/09/08
新聞稿連續三天的「行政院2016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在今天順利結束,行政院林全院長在閉幕會議中表示,為因應產業轉型及新經濟局面的需求,政府選擇生技醫藥作為臺灣未來推動的策略性產業,並將持續強化臺灣在全球生醫價值鏈的地位,創造附加價值;透過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來帶動產業的競爭力、改善企業的利潤,並同時提高從業人員的薪資、增加新的工作機會,利用創新來帶動臺灣產業的升級與轉型。   為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今年BTC會議中,政府提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方案」,並提出「強化全球連結」以及「整合在地創新聚落」二大策略。首先,在「強化全球連結」方面,政院將加強國際合作,具體做法包括針對生技新藥、設備、材料等領域,啟動跨國研發合作及臨床試驗計畫;同時還要吸引國際高階人才、技術、資金投入;並且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包括南向或高齡市場等。   其次,在「整合在地創新聚落」方面,政院將規劃自北到南,串接生技廊帶,選定台北南港、新竹竹北、中科及南科,沿著高鐵一日生活圈,結合在地特色,形成帶狀的「生技醫藥研發產業聚落」,並將四聚落連成一線,讓產業、學術與研究單位,彼此支援與交流,同時引進國際人才、技術、資金,形成一個有助於創新的產業生態環境,將臺灣打造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的重鎮。   林揆指出,今年BTC特別選定「完善生態體系,以臺灣利基推動焦點領域」為主題,針對藥品、醫材及健康福祉三大焦點領域發展,獲致多項重要結論與建議。   在智慧創新高值醫材方面,將聚焦利基領域整合資源,慎選醫材研發主題,構築完整專利佈局,持續強化台灣高值利基醫材研發能量,積極推動產學研醫共同研發,加速醫材商品化。在國際化方面,將加強高值醫材全球鏈結,強化國際藥政合作關係,鏈結國際創新研發及設計量能,提升國際市場佔有率。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創新高值醫材產業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2,0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3,000億元。   在藥品產業轉型創新方面,將聚焦重點領域,加速開發新藥及利基生物藥品。同時研擬合理健保給付措施,鼓勵國產新藥開發。此外,將推動國內學名藥廠轉型,強化國際拓銷。運用優惠措施,鼓勵學名藥廠投入改良型新藥開發,轉型為特色藥廠。吸引國外資金投資或國際結盟,扶植國內藥廠與跨國製藥公司形成夥伴關係或成為亞太總部。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特色藥業(Specialty Pharma)專業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1,2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2,200億元。   在健康福祉創新服務方面,將建立智慧健康生活創新服務模式,提供民眾必要健康資訊及更友善支持環境,以朝向健康生活目標邁進。運用ICT技術及異業整合,開發產品與服務,以永續經營的方式發展創新自費服務模式,並藉由複製擴散,佈局國內外市場。預期目標是打造臺灣成為「亞太健康福祉產業創新重鎮」,預估2020年營業額可達1800億元,2025年營業額可達2600億元,並打造5個健康福祉旗艦品牌。   BTC委員建議政府應該創造更完善的法規環境,加速法規改革,鼓勵學研機構設立衍生公司 、加速醫藥品查驗中心(CDE)行政法人化 、修正生技新藥發展條例、科技基本法、新創事業減稅條例、健保法等。此外,應加強聚焦重大研究議題,如癌症精準醫療,以發揮我國研究量能,提升癌症檢測、醫療與照護水準。林揆會中指示請吳政忠政務委員持續督導。   本次會議連續三天,透過BTC國內外委員、相關部會與產學研各界的熱烈討論,成果豐碩。與會者有特別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包括美國Vivo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孔繁建、Lin & Associates全球醫藥技術法規顧問公司總裁林秋雄、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瑞華醫藥執行副總陳紹琛、Apex Enterprises Inc.董事長唐南珊、生脈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許中強等人;另外國內各界專家,包括中研院新任院長廖俊智、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鄧哲明、上騰生技顧問公司張鴻仁董事長、健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陳正總經理、生技產業發展協會李鍾熙名譽理事長等人,還有相關部會首長、產學研各界代表,總計約150人共同與會。   本次會議所達成的共識與結論,林揆指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後續召集相關部會,在營造「人才、資金、智財、法規、資源、主題」生態系,以及建置「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設定具挑戰性的目標,以前瞻宏觀策略思維,儘速提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動方案,並據以落實執行,以導引產業轉型,提升臺灣經濟與國人健康福祉。讓生技醫藥產業成為帶動我國整體產業快速發展的火車頭!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新聞聯絡人:丁詩同副執行秘書、林治華組主任
2016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會議-完善生態體系 營造蓬勃生技產業環境
2016/09/07
新聞稿「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今日開幕。與會者包含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吳政忠政務委員、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科技部部長楊弘敦、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及國內外BTC委員專家等產官學研各界代表約150人與會。吳政委於開幕致詞表示:生技醫藥產業是行政院依據蔡總統施政藍圖,在「創新、就業與分配」施政主軸大方向下,所規劃推動的策略性產業,臺灣擁有相當良好的發展優勢,未來會更加強在人才與資源等方面的投入。本次會議行政院特別提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方案」,目標是為打造臺灣成為國際生技醫藥研發產業重鎮,推動生技醫藥產業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一顆新引擎!   今天上午會議開幕,特別邀請國立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發表「台灣發展P4醫療照護的展望」,以及英國Archigen Biotech Ltd.董事長楊育民發表「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分別從國內契機與國外經驗,提出全球趨勢觀察,鼓勵善用台灣特色,要有長遠眼光,以科學數據事實為本,建立研發成果產業化的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有效開發人力與財力資源,互動扶持,發展一個偉大的生技產業架構。本次BTC藉由這二埸演講展開連續三天的深入研討與意見交流。   楊泮池校長會中表示,全球精準醫學和P4 (Predictive, Personalized, Preventive, Participatory) 醫學的時代已來臨,臺灣醫療技術在國際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臺灣佔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台灣擁有高居國際醫界翹楚的12項醫療技術,如顱顏中心、肝臟移植、人工生殖、人工關節置換、眼科及植牙手術等。臺灣擁有優秀研發人才,並已建立優良的生技研發環境平台等,期望政府後續可在調整法規,建構友善研發成果產業化環境;政策推動的彈性與延續性;國家級醫學中心應將推動轉譯及臨床試驗列為首要任務,以及多鼓勵成功案例等方向來努力,掌握發展契機,如此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蓬勃發展指日可待。   楊育民董事長接著進行大會第二場演講「生物科技創新產業生態系統必要的卓越文化和價值觀」,他以「國際生技醫藥產業重鎮:舊金山和波士頓的生態和文化」為例,分享他長期的國內外產業觀察。楊育民於會中指出,台灣之強在於台灣有世界級的大學、有藥品創新開發的潛力、有很好的生化藥物工程的研發能力、人民做事認真敏捷有衝勁、政府用心扶植等。他期勉我們要不斷檢討並繼續改善我們的生態系統及其文化:尤其是應有冒險、嚴謹、紀律和基於事實的批評和決策。最後,他還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台灣發展生技醫藥產業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只看短短3-4年;也期望媒體及民眾給產業發展時間和空間;以跨越政治組織界限合作的胸懷,建立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積極管理集體投資組合及生物技術生態系統;有勇氣聚焦,集中資源選擇幾個大學來參與偉大的新生態系統,作為我們生技創新的引擎。他強調生技產業是關係國家未來的策略產業,台灣有能力也有毅力打造出一個世界級的生技產業生態系統!   下午場次「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推動草案)」構想報告,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丁詩同指出,方案推動包含完善生態體系及焦點領域發展,整體規劃上軟體與硬體兼顧,不僅持續鼓勵創新,也在地方串連北中南的生技園區與在地產業能量,積極拓銷既有利基藥品與醫材。整體的產值目標預計由現有成長6%,藉由政策鼓勵創新、突破以及既有利基產品的向外拓銷,將成長提升至年成長9%,包括新藥、創新醫材及健康福祉的創新營運模式所帶動的突破性的成長。   此外,在完善生態體系方面,科技部生科司司長蔡少正於會中報告表示,目前我國生技醫藥產業生態體系仍有改善空間,因此政府針對「人才、資金、智財、法規、資源、主題」等六個面向,積極提出對應解決方案,包括:(1).人才培育:延攬創新研發與產業經營高階領導人才;(2).智財保護:強化智慧財產保護、提升技術移轉效能;(3).法規完善:推動國際標竿法規標準協合;(4).基金募集:營造友善經營環境、促進招商引資;(5).資源整合:整合生醫核心設施與資源中心、支援生技產業創新研發;(6).主題慎選:慎選醫藥產品研發主題、聚焦及掌握東亞疾病之特殊健康照護。希望藉由這六大行動措施的推動,健全生技醫藥產業的生態體系,以達成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之目標。    「行政院2016年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於9月6日、7日、8日三天召開,預計於9月8日下午閉幕。上述議題,將由部會代表報告會議結論,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也將提出委員觀察與建議。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新聞聯絡人:丁詩同副執行秘書、林治華組主任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