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嘉大農業生科團隊化腐朽為神奇 雞羽毛變身有機肥永續循環再利用
2024/01/25
嘉義大學農業生物科技學系執行農業部「農業有機廢棄物回收之減碳永續循環利用模式」計畫,透過菌種技術,將雞羽毛分解產出羽毛胜肽(氨基酸),並將羽毛胜肽(氨基酸)運用於水/畜產飼料添加,與廢棄太空包資材作為有機肥配方調料,增進有機肥份、或作為有機培養土供作物栽植使用,種萵苣成效相當良好,建立農業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可行模式,減碳排,展現農業循環經濟韌性與永續性。   校長林翰謙上午帶計畫團隊展示成果,計畫主持人農業生物科技學系主任王文德說,台灣每年屠宰雞、鴨產生約50萬公噸羽毛,種香菇廢菇包高達20萬公噸,這些農業廢棄物無論焚化或掩埋處理,增加成本造成環境負荷,也無法達到廢棄物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益。   羽毛主要成分角蛋白,含有豐富的核酸、有機酸、微量元素(銅、鋅、錳)和多種維生素等成分,利用篩選出的微生物,將羽毛分解產出的羽毛胜肽(氨基酸)運用於水/畜產飼料添加、與廢棄太空包資材作為有機肥配方調料以增進有機肥肥份、或作為有機培養土供作物栽植使用,建立一套農業廢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模式。   農生系以羽毛胜肽為基肥種萵苣、紅奶油萵苣和奶油白菜,並與一般市售有機肥種植結果比較,種三周後,使用嘉大雞羽毛有機肥的萵苣、紅奶油萵苣和奶油白菜植株,重量和大小約為使用市售有機肥植株的2倍,顯示使用嘉大雞羽毛有機肥確實可縮短葉菜類收成時間與增加植株重量。   另,利用廢菇包發酵後產物取代市售泥炭土作為基質種植鹿角萵苣和白菜,其植株收成與泥炭土相當,顯示廢菇包發酵後產物可以完全取代市售泥炭土,且較市售泥炭土更具植物生長所需肥份,廢菇包內所具有的稻穀和木屑發酵後具有改善農田土質的作用。   實證結果顯示,農業廢棄物有效再利用,確實可達成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效益,且在產值上甚至更具優勢。蔬菜收成將捐贈六腳鄉安仁育幼院,後續與農業部合作先行在雲嘉地區試辦,逐步推廣至全台各地。【延伸閱讀】- 菌力發威循環農業添新兵 廢棄菇包、羽毛變商品
開發「動物用口服疫苗」,強化傳染病因應對策:日本鏈結「研究開發 與 Society 5.0」之 BRIDGE 創新研發計畫專題(3)
2024/01/09
BRIDGE計畫由日本內閣政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統籌執行,作為研究開發與society5.0中間橋樑,主要積極推動擴大投資項目,期望增進公私部門合作的研究開發,並結合戰略性創新計畫(SIP),加速各政府部門推動執行。   本計畫是以綜合創新戰略為基礎,發揮 CSTI 的指揮中心功能,設定「優先議題」後,應用創新技術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並促進新創產業的發展。 議題 3:開發「動物用口服疫苗」,強化傳染病因應對策   近年來,動物傳染病在全世界各地急速增加,無論豬、雞、牛等任何家畜品種無一倖免,深怕人畜共通傳染病擴散疑慮發生。因此,人、動物和生態系統健康一體(One Health)為全球公共衛生重要議題。【延伸閱讀】-導入機器學習科技預防人畜共通傳染病   另一方面,由細菌感染引發家畜的呼吸道疾病和腹瀉等,以及養殖魚類的傳染病,目前皆仰賴抗菌藥物治療。為了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正致力於開發安全高效的疫苗。在此背景下,戰略型創新計畫(SIP)第二期:智慧生物產業暨農業基礎設施技術與公私研發投資擴展計畫(PRISM)針對「動物醫療用生物製藥供應技術」項目,研發一種利用昆蟲製造動物疫苗素材技術。   本計畫利用昆蟲高效合成有用蛋白質的能力和蠶絲不易消化的特性,開發高效的動物口服疫苗素材和投藥技術。研發議題之內容與目標如下: 1. 研究開發具體內容:   動物用口服疫苗素材:應用蠶絲的高機能素材製造技術,開發有效的口服疫苗素材,再經由動物試驗結果,改善蠶絲中抗原蛋白的數量,以及口服疫苗的蠶絲形狀,逐步確認商品化的規格需求。   動物用口服疫苗的投藥技術:將開發的疫苗給予動物進行口服投藥,並驗證其成效。雖然計畫目前對於動物種類和傳染病項目沒有明確限制,但整體新型口服疫苗素材之研發結果將有助於新創事業設立與擴大投資。 2. 預計在 2025 年前達到之目標開發能融合動物細菌或病毒抗原及蠶絲的疫苗素材,並經由動物口服試驗結果進一步改良,確認未來實用化的規範需求。 3. 社會應用目標:經由官方與民間共同合作,以製藥公司為主導方,通過口服疫苗的臨床試驗並符合法規要求之後,預計於 2030 年實現商品化,計畫後續以扶植相關的新創企業,因應生產新型口服疫苗所需要的材料。 4. 執行期間:2023 年 至 2025 年。 5. 研究經費:2023 年的委託研究經費限額 74,940 千日圓。
牧場飼養鳥類可增進生物多樣性
2024/01/05
美國奧杜邦協會 (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的牧場保育計畫,為關心草原鳥類種群的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於大約十年前提出的。牧場保育計畫主任表示,過去 50年來,草原鳥類的數量減少了50%以上,比其他鳥類群體都減少得更多。   由於認知到生產者需要透過飼養動物以獲取經濟利益,還希望能夠在野生動物的需求及改善鳥類棲息地的過程中取得平衡,因此計畫鼓勵有多數鳥類棲息的私人牧場土地進行良好的棲地管理。   參與計畫的牧場管理人們致力於獲得由第三方食品聯盟驗證的奧杜邦 「鳥類友善土地」認證,若獲頒此認證,可提高肉類和動物的銷售價格。計畫認證起始於牧場管理人與草原生態學家之間的對話,生態學家參觀牧場後,提倡促進鳥類和生物多樣性的計畫,在牧場管理人指導下,於密蘇里州、達科他州、德克薩斯州和洛磯山等試驗點制定協議。」   計畫呼籲採取「放牧法」,將草和雜草保持在不同高度,為鳥類、昆蟲(包括蜜蜂和蝴蝶等傳粉媒介)和其他野生動物創造棲息地,提倡維持土壤健康和肥力的做法,並限制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特定的目標物種和棲息地協議。如果牧場管理人決定獲取認證,將與生態學家共同製定棲息地管理計畫,過程包括繪製地圖、放牧計畫和目標,例如控制入侵物種、保護河岸地區、種植本土草原物種、利用放牧為鳥類提供棲息地,以及在現有水槽中設置鳥類逃生路線等。該計畫已在15個州認證了100多個鳥類友善牧場,總佔地350萬英畝  計畫帶來的益處包含: 1. 鳥類族群數量有助於評估土地健康狀況   鳥類族群數量是評估陸地生物多樣性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而生物多樣性是土壤健康的關鍵,但土壤健康並非與鳥類有直接關係,因此奧杜邦協會於2023年開始對100個牧場進行土壤採樣,以研究鳥類友善方式如何影響土壤健康和碳含量。 2.可以依據鳥類數量決定牧場管理決策   透過鳥類調查,鳥類數量的增加表示管理決策的施行有效,而如果某些鳥類不再出現,則可以提出預警。 3.牧場可獲得詳細調查報告和技術援助   牧場管理人會收到鳥類調查報告,並且可以參加研討會,討論如何提高土地生產力、保持水源以及保護野生動物。協會還可以幫助牧場管理人尋找融資機會,幫助他們實施增加生物多樣性的工作。 4. 鳥類友善認證可創造潛在經濟價值   雖然奧杜邦計畫的市場開發部分還處於初步階段,但已有至少250家零售店和肉品店可以找到來自奧杜邦認證的鳥類友善土地的牛肉。2022年,協會與肉品公司Panorama Meats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該公司在美國23個州銷售牛肉,並正在尋求更多的全國合作夥伴關係。消費市場上的受眾越來越大,表示消費者有意識到這樣的飼養方式對土地有好處。 5. 對消費者保證牧場的肉品生產對環境有益   對於牛肉生產商來說,這將有助於向與大眾傳達經營管理良好的畜牧動物如何成為改善生態系統的工具。 【延伸閱讀】- 發展混農林業以兼顧農業需求與維持鳥類物種多樣性
減少碳排放:飼餵泥炭蘚對豬糞排放CH4和CO2影響
2023/12/23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2021年宣布,農業佔全球甲烷排放量的40%,其中腸道發酵和糞便管理佔排放量的32%,水稻種植佔8%,為了準確計算甲烷量,需要排放源和各種糞便管理環境中排放的實際數據。   研究重點目前對於畜牧糞便甲烷排放影響之研究較少,研究團隊提出泥炭蘚作為飼料添加劑降低豬糞中的CH4和CO2排放。泥炭蘚含有腐殖質(HS)具電子傳遞功能會引起生化反應,抑制水解和產甲烷作用,使用六個容器,三個使用泥炭蘚,另三個是常規飼料(CTL),兩者做比較,為期兩個月實驗對照結果。   研究結果在約兩個月的實驗期間,與對照組相比,飼餵泥炭蘚可使豬糞中CH4和CO2排放量分別減少23%和44%,PFS 中的HS水平顯著高於CTL。這些發現表明,在PFS中觀察到的 HS增加可限制厭氧消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證實PFS是可減少碳排放、促進環境永續性和減緩氣候變遷的實用方法。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MDPI應用科學期刊第18期《畜禽生產技術與展望》,研究團隊實驗成果飼餵泥炭蘚是實現畜牧業碳中和經濟有效之方法,為畜牧業帶來未來淨零碳排之實現做出貢獻。【延伸閱讀】-【減量】發現牛隻腸胃道微生物相組成與甲烷排放間的關聯將是農業永續利用的關鍵之一
政府和產業合作育種成功 2新品種品系烏骨雞和番鴨曝光
2023/11/02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畜試所)與產業界合作,透過民間產業的參與式育種(Participatory breeding),直接在農民場域進行育種試驗,選拔適合場域與經濟效益的優良品種或品系,選育出「凱馨錦達烏骨雞」與「進興番鴨」。   畜試所黃振芳所長表示,為了改善商用烏骨雞的膚色背白與產蛋數低落問題,凱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畜試所合作育成的「凱馨錦達烏骨雞」,培育出膚色、屠體性狀與產蛋量方面都表現出色的商用烏骨雞,已獲農業部核准通過新品種品系命名登記,為政府與民間業者以參與式育種所育成的第一隻商用烏骨雞。   凱馨實業鄧學極總經理表示,凱馨錦達烏骨雞除了完全沒有商用烏骨雞膚色背白的問題,產蛋率也提升了20%,肉質更好、皮薄含脂率低,讓健康概念獲得更大的提升。目前,銷售通路包括全聯、好市多、各餐廳及加工廠的銷售,產品包括分切品與全雞生鮮肉、藥膳熟食品、雞精、低雞精以及各式湯品,符合消費者多元選購需求。   而為滿足市場對番鴨生長性能需求,元進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子公司陽昇生技有限公司與畜試所合作選育的「進興番鴨」,第七代公鴨的生長性能穩定,產精能力優良,母鴨繁殖性能良好,進興番鴨是首隻導入系統化選育的民間種鴨品系,也獲核准通過新品種品系命名登記。   元進莊吳政憲董事長說,進興番鴨的育成模式,可吸引更多的種鴨場效法精進其飼養管理及選育模式,有選育出性能穩定且符合消費端需求的鴨種,才能生產健康的番鴨、土番鴨,讓國人吃得安心,更能吃出健康,未來仍維持政府與民間合作模式,精進番鴨育種,以持續生產優質肉鴨的種鴨。   畜試所黃振芳所長表示,畜禽育種是一條漫長的選育路程,必須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及時間,藉由政府技術與民間資源共同參與合作,創造出具高競爭力優良種畜禽。這次發表的兩個全新品種將提供產業新的種原,期能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並提供消費者優質且多元的產品選擇。【延伸閱讀】- 日本家畜改良中心最新發佈十大重點新聞
【循環】新的乙醇?沼氣生產商正在推動牲畜糞便作為再生能源
2023/10/30
電動車的銷售市場不斷打破銷售紀錄,電動車製造商正在建造生產工廠也同時建造充電站。隨著電動車席捲街頭,一個看似不可能的行業也想要在市場上分一杯羹。貿易協會、燃料生產商與兩黨議員正在提出一項法案,允許由動物、食物廢棄物製成的沼氣發電有資格獲得美國生物燃料混合計畫的信用額度。根據該法案的規劃,利用可再生天然氣發電用於為電動車充電的生產商將有資格根據美國可再生燃料標準獲得利潤豐厚的信貸。   沼氣產業領導者表示,推動以沼氣作為動力的電動車將為能源產業帶來福音。然而,環保組織與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燃料尚未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清潔能源。農業產生的沼氣與水道污染、公共衛生問題的增加有關,這些問題使低收入社區與有色人種社區過度暴露於動物糞便的有毒副產品中。   由於國家需要更多方式為特斯拉和雪佛蘭提供動力,因此使用牲畜糞便為電動車提供動力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   對沼氣來說,用於生產燃料的廢棄物有3種來源包括人類廢棄物、動物廢棄物與食物廢棄物。這種燃料來自廢水處理廠、農場與垃圾掩埋場。在這些地方,有機廢物缺乏氧氣,細菌消耗廢棄物並最終釋放出甲烷,這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用動物糞便製造燃料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幾十年來,美國全國各地的農場一直在利用沼氣獲利,在《減少通貨膨脹法案》納入厭氧消化池建設資金後,預計厭氧消化池生產設施將蓬勃發展。   今(2023)年六月底,美國環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最終確定了可再生燃料標準(Renewable Fuel Standard, RFS),該標準描述了可再生燃料(如玉米乙醇、糞便沼氣與木質顆粒等產品)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以及減少石油基運輸燃料、暖氣油或噴射燃料的使用。RFS下的可再生識別號碼(Renewable Identification Numbers, RIN)也是RFS計畫的「貨幣」。根據 EPA 的說法,一個RIN相當於一加侖乙醇的能量,積分的價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就像天然氣價格一樣。   目前,沼氣產業僅在燃料來源與乙醇或特定類型的柴油燃料混合時才能使用其RIN積分。在聯邦計劃之外,沼氣生產商一直在加州和奧勒岡州的低碳燃料計劃中獲利。隨著再生電力需求的激增,沼氣生產商希望有更多機會出售其廢棄物燃料。   在最近的RFS談判中,沼氣產業敦促EPA為eRINs創造新的途徑,這條途徑將使沼氣與生質產業能夠直接為國家的電動車提供動力。eRIN計畫將允許農民透過將捕獲的沼氣發電,並將此為電動車提供動力,從而從糞便中賺錢。除了農場之外,利用食物廢棄物與城市污水處理廠生產沼氣也可以從eRIN計畫中獲利。EPA將繼續研究eRIN計畫的潛在發展路徑,並尋求利益相關者的意見。   儘管如此,還是有學者持反對意見,希望EPA不要批准將沼氣發電用於電動車的電力,因為他認為對於大規模動物養殖產生的沼氣的有效性,目前尚無定論;希望進行更多獨立研究,以確定eRIN計劃下不斷成長的沼氣行業對周圍的農村地區與有色人種社區的影響。
使用深度學習檢測豬隻行為預估養殖方案
2023/10/23
豬的姿勢可以作為其心理和生理狀態的重要指標,並有助於預測其自然行為,這直接關係到豬的健康,從而影響豬的生產價值,豬姿勢通常是各種外在因素影響,在過去對動物行為和姿勢的研究中,豬的姿勢和位置通常是透過現場觀察或監測記錄來記錄的,而人工檢測豬的姿勢相當耗時,因此導致豬評估效率低,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智慧農業的概念在養殖業中逐漸流行,用於自動化替代人工進行監測農畜行為模式。   研究重點透過感測器與光學攝影機獲取豬相關物理參數,然後透過特定數據建模分析間接評估豬的行為或姿勢模式,用於豬姿勢偵測的二維相機主要包括RGB相機和灰階相機,固定在豬欄上方,鏡頭朝下以獲得垂直俯視圖。研究人員可以將某些影像或影片輸入機器視覺模型,以偵測並估計豬圈內每頭豬的個別姿勢,並進一步使用機器深度學習模型(如YOLOv4、卷積神經網路),可立即判斷當下豬隻狀況。   研究結果結合影像及深度學習方法成功檢測豬姿勢,獲得了高達99.21%的召回率和95.21%的分類準確率,利用感測器與攝影機獲取之數據,以深度學習模型分析替代人工現場檢測,不會有時間誤差及影響豬隻等外在因素。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科學期刊《農業科技特刊》,研究團隊成功透過機器學習、模型架構遠端監測豬隻行為與姿勢,準確檢測和分析豬的姿勢模式可以幫助養殖業調整和優化養殖方案,從而提高豬商業價值。未來可廣泛運用在其他動物養殖種類,優化養殖方案,為養殖、畜牧業提高商業價值之貢獻。【延伸閱讀】- 提前掌握母豬健康狀況 AI養豬系統應用商機8億
使用決策架構實現養蜂業數位轉型
2023/09/20
養蜂業受到蜜蜂數量減少和產量下降的威脅,蜂農努力解決與蜂群相關問題,如:健康,而越來越多產業面臨需要數位化轉型,包括農業,可運用數位化幫助蜂農解決蜂群健康問題與產量減少之威脅。   研究重點於智慧蜂箱成熟度模型設計做重新定義,並使其與研究團隊系統相容,進行測試,後設計可用於養蜂之決策系統架構,可幫助蜂農在蜂巢或微觀層面上做戰術性(規劃未來一周或一個月之活動)或操作性(評估結果和調整活動)之決策。   研究結果開發之軟體,可透過時間矩陣研究時間與地理範圍內做出各種決策,並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建構出可靈活運用之開放式架構,可與智慧蜂箱相容,幫助蜂農實現數位化,智慧蜂箱將會通知並提醒蜂農,用數據分析幫助蜂農照顧蜂巢,決策可更高效與精準。   研究成果已發表在MDPI應用科學期刊《農業4.0》第21期,研究團隊開發出開放式架構,可廣泛運用在其他養殖業,對於未來智慧農業以及實現運用在農業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演算法,需要之數據做出貢獻。【延伸閱讀】- 人工智能幫助農民追踪蜜蜂授粉軌跡
【減量】到2060年,亞洲生產的蛋白質必須有一半不含動物成分才能實現脫碳目標
2023/09/12
星亞智研(Asia Research and Engagement, ARE)是一間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成立於2013年。ARE近期發布一份關於亞洲蛋白質轉型的報告,該報告主要關注10個主要亞洲國家(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與巴基斯坦)在2020年至2060年間蛋白質生產、消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研究結果發現這10個國家均未能控制其蛋白質排放目標。   研究顯示,亞洲供應世界一半以上的動物蛋白,包括陸地動物與海鮮。它警告說,如果不轉向替代蛋白,就不可能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設定的1.5°C目標。這與之前的一份報告一致,該報告建議必須減少高甲烷食品消費才能實現此目標。到2060年,這些國家的替代蛋白產量將需要成長30-90%,以遏止碳排放。 減少畜牧業是關鍵   研究人員認為,畜牧業產生的環境足跡比所有食用作物的總和還要大,因為它的資源更加密集,並且使用更多的土地、水、動物與抗生素。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畜牧業的碳排放量佔所有碳排放量的14.5%,《自然食品》雜誌今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與以肉類與乳製品為主的飲食相比,純素飲食可以減少70%的碳排放。   亞太地區的國家像是香港、澳洲與中國在全球來說是主要的肉類消費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動物蛋白消費國,同時也是豬肉、魚類與雞蛋的最大生產國。儘管人口數量下降,但到2030年,其動物蛋白消費預計將增加。報告建議,到2060年,中國約有50%的蛋白質消費必須來自替代來源。   印尼與馬來西亞因為畜牧場與棕櫚油樹需要大片土地,因此大規模的砍伐森林。ARE表示集約化畜牧業也是森林砍伐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它建議這些國家到2030年避免森林砍伐。   研究顯示,在亞洲國家存在著認知上的差距,約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不熟悉植物性肉類或海鮮產品。在製造業方面,許多關鍵的基礎設施差距仍然存在,包括東南亞國家仍缺乏足夠的冷鏈基礎設施,另外還需要進一步建立當地技術人才的管道,以確保完善替代蛋白所需的基礎設施機械與實驗室空間配備有高技能的人員。   GFI表示,亞太地區是全球替代蛋白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新加坡便是全球第一個獲得監管部門核准銷售人造肉的國家,並在此過程中吸引了許多細胞培養蛋白公司。GFI還發現,2021至2022年,發酵類與培育蛋白類公司的投資同比分別成長了67%和96%。   若亞洲的蛋白質供應要進行轉型,需要各國合作,進一步擴大區域替代蛋白製造基礎設施並迅速協調監管框架。大量研究表示,亞洲地區的消費者在食用替代蛋白方面持開放態度—只要產品符合或超過人們對傳統肉類與海鮮的口味、營養、新鮮度與可負擔力。【延伸閱讀】- 【減量】微生物蛋白可幫助全球森林砍伐率減半
【減量】新發現的細菌是抑制甲烷排放的關鍵嗎?
2023/08/30
牛隻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是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日本正在將國內的研究作為國家項目來推動,其重點是細菌。正如同人類會食用乳酸菌來平衡腸道細菌一樣,在該計劃中,乳牛也會被餵食一種新發現的細菌來減少甲烷排放。 牛隻打嗝產生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的5%   根據日本農研機構(NARO)的資料,每頭肉牛平均每天排放約250升的甲烷,而每頭乳牛平均產生的甲烷排放量高達500至600升。甲烷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強數十倍,其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僅次於二氧化碳。牛、山羊與綿羊等反芻型牲畜打嗝產生的甲烷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5%。隨著全球人口成長與對肉類需求的增加,減少牲畜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已成為一項重大的國際挑戰。 產生甲烷的古細菌   牛的胃有4個腔室。前2個腔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這些不僅包括細菌,還包括古細菌(Archaea),它們與細菌相似但又不同。乳牛會利用這些古細菌來分解食物並將其轉化為有機物,作為其營養與能量的來源。牛胃裡的許多古細菌都有產生甲烷的能力。這也是甲烷排放的原因。 如何減少奶牛打嗝產生的甲烷排放呢?   開發抑制古細菌的活性物質已成為全球抑制乳牛甲烷排放的主流方法。這些物質可以混合到動物的飼料中。舉例來說,歐洲有一種名為3-硝基氧基丙醇(3-NOP)的化合物已被批准作為飼料添加劑。它被認為可以減少30%的甲烷排放。另外,澳洲正在研究一種海藻(Asparagopsis Taxiformis),該成分已被證明能有效減少甲烷排放。同時,NARO也有自己的減少甲烷排放策略。它會餵食乳牛某種類型的細菌。這個概念類似於人們吃富含益生菌的優酪乳。   由於大多數的細菌主要會產生乙酸。在過程中產生氫氣,這是甲烷的原料。然而,某些細菌會產生一種不同類型的營養物質,稱為丙酸。在這個過程中,氫氣會被消耗,所以氫氣量會減少。2021年,NARO最先發現這種新細菌。與其他細菌相比,它產生更多作為丙酸原料的物質。   研究發現,攝取這種新細菌的乳牛,其排放的甲烷減少了10-20%。這些細菌利用氫氣來生產丙酸而不是甲烷。NARO預計,透過在乳牛飼料中添加這類型的細菌,可以減少甲烷排放。目前,NARO正在進行基礎實驗以確定這種細菌的功能。未來,這些細菌將被應用在乳牛身上,以確定其減少甲烷排放的效果。【延伸閱讀】- 【減量】添加紅海藻(Asparagopsis)添加劑可減少反芻動物甲烷排放量
不再聞到豬屎臭 彰化3年斥資7.6億打造為養豬模範縣市
2023/07/20
彰化縣養豬頭數約73萬6千頭,為全國第3大養豬大縣,縣府3年來,爭取到中央養豬產業百億基金7.6億元經費,改善廢水處理、畜牧廢料等問題,農業處今天發表成果時,農業處長邱奕志說,相信彰化縣養豬產業絕對可以蛻變,成為全國養豬產業的指標及模範縣市。   彰化縣內養豬戶有576戶,養豬頭數約73萬6千頭,佔全國總產量14%左右,因此常造成生產、居住、生態三方的矛盾及衝突。為提升彰化養豬產業水平,輔導豬農改善畜舍環境,縣府從2021年、2022年開始,分別向中央爭取到2.1億、1.8億元,金額均是全國第一,今年也已爭取到3.7億元,改善設備,提升飼養條件及環境。   農業處長邱奕表示,縣府輔導養豬產業導入新式密閉水簾及高床設備、提升廢水處理設備及購置自動化省工設備,以及自動化管理,總計輔導165場,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評定為全國第一名。   邱奕志說,縣府3年前成立智慧農業推廣中心,導入畜牧產業智慧化,讓民眾可以透過雲端、手機APP都可以即時了解豬隻的狀況,此外,縣府也積極輔導中小型養豬場,改善廢水處理、畜牧廢料等問題,相信3年後,彰化縣養豬產業絕對可以蛻變,成為全國養豬產業的指標及模範縣市。   彰化縣養豬協會理事長陳筆輝表示,中央從2021年開始挹注養豬產業百億基金,從源頭的減廢,到技術、設備提升,讓養豬業擺脫髒臭的刻板印象,生產讓消費者更安心及放心的豬肉。彰化縣在百億基金計畫裡,近3年的申請及執行可以說是全國第一,提升整體技術及設備,更加符合氣候環境需求,希望可以生產出更符合國人的優質豬肉。【延伸閱讀】- 提前掌握母豬健康狀況 AI養豬系統應用商機8億
【循環】昆蟲可以協助將啤酒廢棄物轉化為牛肉
2023/07/04
聯合國早在10年前就發表了食用昆蟲的概念,並鼓勵大家多吃昆蟲,但是對於人們來說,昆蟲作為食物並不受歡迎。目前,在西方國家的超市貨架上都沒有銷售昆蟲,顯示出大家對於昆蟲的接受度仍不高,面對人們對於昆蟲的冷漠與厭惡,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其他選項。其中一種選擇是將昆蟲當作飼養牲畜的飼料。   昆蟲也需要進食,目前大多是以剩下的雞飼料飼養昆蟲,但是這樣的供應有限,如果要用昆蟲飼養更多的動物,需要有新的飼料來源。丹麥奧爾堡大學的學者在《應用昆蟲學》的一篇論文中建議用生產啤酒的廢棄物餵養牠們。   全球每年消耗約1,850億公升的啤酒。每生產1公升的啤酒會產生3-10公升的廢水,酒釀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含有大量的大麥與酵母。   研究人員分別以啤酒廢棄物、雞飼料餵食黑水虻幼蟲,並監測它們體重增加與二氧化碳排放情況,評估昆蟲的代謝情形。研究顯示,黑水虻幼蟲對於這兩者的吸收效率幾乎相同。當幼蟲成熟時,就可以將其加工成富含蛋白質的粗粉,做為動物飼料,特別是牛飼料。這些昆蟲可以當作傳統動物飼料的替代品,利用昆蟲進行營養回收不僅能夠減少廢棄物,還可以創造出的動物飼料。不過,消費者是否願意吃昆蟲飼養的牛肉還有待觀察。【延伸閱讀】- 荷蘭最新的研究顯示黑水虻幼蟲可成功替代大豆粕作為豬隻飼料內的蛋白質來源
【減量】英國淨零計劃下提出的精準飼養、甲烷抑制策略
2023/06/26
英國政府於今(2023)年3月30日公布了《碳預算交付計劃(Carbon Budget Delivery Plan)》。這計劃列出了國務大臣為實現碳預算(Carbon Budget, CB)4、5與6的提案與政策細節。目前為止,已經制定了6項「碳預算(Carbon Budget, CB)」,涵蓋2008年至2037年。所謂的「碳預算」是指須編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上限,但並未規定達成此目標的方法。   然而,該項計劃受到環保組織的批評,因為英國政府承認其量化的建議與政策將無法達到實現碳預算6所需的97%節約量,並且只能滿足2030年國際承諾的92%。 飼料部門措施   針對飼料部門提出的相關措施,旨在支持與加快動物養殖的精準飼養(Precision feeding)。精準飼養涉及對動物飼料的評估,以確保飼料的成分與數量能夠滿足但不超過動物的需求。這可以透過提高飼料利用率、穩定動物胃中的發酵、改善動物健康以及減少糞便中的營養物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排放強度。   報告表示,由於以市場為導向的精準飼養模式已經出現,業界對採用精準飼養的意願也將會增加。農業工業聯合會(Agricultural Industries Confederation, AIC)保留了一份經認可的飼料營養師名冊,以便對最佳餵食方法提供技術諮詢意見。此外,精密混合機械也可用於配製飼料。政府將在農業創新計劃下提供資金,支持精準飼養相關技術的發展。 抑制甲烷的飼料產品   使用抑制甲烷排放的飼料產品將幫助英國農民減少牲畜的甲烷排放。像是含有3-硝基氧丙醇(3-Nitrooxypropanol, 3-NOP)、硝酸鹽添加劑可以減少反芻動物甲烷的產生量。然而,到目前為止,抑制甲烷排放的飼料添加劑在英國尚未獲得批准。   英國政府表示,將繼續與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 Agency, FSA)、蘇格蘭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 Scotland, FSS)以及業界合作,探索適合的政策選項,以鼓勵、推動採用安全與有效的抑制甲烷的飼料產品。【延伸閱讀】- 【減量】減少乳牛排放碳和甲烷的8個方法
讓執行動物福利計畫變簡單
2023/05/29
2021 年WelFarm制定了動物福利計畫。由於意識到動物福利推廣及實施的重要性,因此藉由 WelFarm 計畫將獸醫和酪農聯合起來,運用簡單的方法,透過網路平台及收集的牛群健康和福利指標,來幫助酪農制定動物福利計畫並進一步利用獲得的畜群健康數據。同時讓獸醫和酪農得到更多訊息,以利他們在製定計畫時進行討論。   許多在紐西蘭的獸醫診所都已加入WelFarm 計畫,並且持續有更多診所加入。WelFarm同時鼓勵農民詢問他們的獸醫是否已經是 WelFarm 的一份子或是否會考慮加入。另一方面,他們也在尋找其他潛在的聯繫來支持自動數據共享,以減少行政負擔,同時從他們的畜群健康數據中為酪農提供更多價值。【延伸閱讀】- 歐盟從農場到餐桌的戰略:動物福利能走多遠?
韓國慶尚北道宣布開設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
2023/05/23
韓國 28 家細胞農業產業利益關係者於2023年2月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MOU)以推動該國的人造肉類產業,其目標是解決氣候和糧食危機。由慶尚北道主導備忘錄的簽署,其他簽署方包含市政府(浦項市、慶山市、龜尾市、義城郡)、大學(浦項工科大學、嶺南大學)、研究和技術機構(韓國食品研究所、慶北科技園、浦項科技園區)和企業單位,如人造肉新創公司 TissenBioFarm、健康食品製造商 Ildong Foodis 和功能性食品原料開發商 Neo-Cremar等。慶尚北道近期宣布了慶尚北道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的落成,這座佔地 2,309 平方公尺的建築耗時6年建成,總計投資 90億韓元(約700萬美元),旨在開發生物材料並支持細胞培養肉產業。另外亦宣布了細胞農業產業振興戰略,計劃與疫苗、藥物、化妝品和綠色生物產業相結合。義城郡亦正在建立義城生物谷綜合產業園區,以整合細胞農業產業。   慶北細胞農業產業支援中心的四層大樓中設有實驗室、分析室和品質控制室,其中二樓將容納五家公司和嶺南大學細胞培養研究中心,而三樓則設有研究和分析室,到 2024 年預計將進駐安裝55種企業設備,預算為30億韓元。開幕式的出席人員包含了政府官員、大學代表、研究機構和私營企業等單位。其中一間韓國新創公司 TiessenBio Farm並公開展示了一塊重達10公斤的培養肉原型,其成分包含了動物細胞、生物墨水、食用色素、棕櫚油和食品粘著劑,該公司聲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肉。   慶尚北道知事李喆雨在開幕發布會上表示,在即將建設新機場的義城開設細胞農業產業支持中心有望在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未來將繼續支持並投資有前途的潛力新興產業。【延伸閱讀】- 美國農業部為國家細胞農業研究所提供1000萬美元的資金
小袋鼠糞便可能是減少乳牛甲烷排放的關鍵
2023/05/08
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貢獻者,使大氣升溫的能力大約是二氧化碳的 30 倍,而釋放到大氣中的甲烷有一半以上來自農業,由牛羊等反芻動物排放的甲烷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先前已有研究提出了利用海藻、熱帶植物和魚油等牛飼料添加劑,可以防止牛胃中的細菌在消化食物時產生甲烷。另外亦有化學細菌抑製劑和疫苗的相關研究,不過,由於細菌抗藥性、疫苗作用對象無法適用全球不同類型的牛種,及對乳牛其他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產乳量減少等問題,還需要更有效的替代方法來減少甲烷排放。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一種在袋鼠腸道中發現的細菌,因為先前已有研究顯示袋鼠微生物不會產生甲烷,而是產生乙酸,而近一步的研究中則發現,這種細菌只存在於小袋鼠身上。由於無法分離出可能產生乙酸的特定細菌,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從袋鼠寶寶的糞便中培養出來的混合培養物,並設計了一種人造瘤胃,用於模擬牛的消化,將培養物加入模擬牛胃中後,發現產酸細菌能夠在幾個月內以與產甲烷微生物相似的生長速度取代牛胃中原本的產甲烷微生物。在那段時間裡,模擬瘤胃亦沒有產生甲烷。研究人員希望未來能在乳牛身上進行測試,以確認實際應用的可能性。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生物催化與農業生物技術》(Biocatalysis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期刊。【延伸閱讀】- 荷蘭WUR研究顯示以蘆筍藻作為乳牛生成甲烷的抑製劑並非毫無風險
全國首個林下經濟地方創生計畫 屏東牡丹建立專屬品牌
2023/04/27
屏東縣牡丹鄉為全國首個以林下經濟為主題的地方創生計畫鄉鎮,部落、學界、官方共同合作,自3年開始與地方共同建立友善養雞技術體系,建立專屬品牌「牡丹山林雞」,支持逾40位農友發展里山微經濟,創造千萬產值。屏科大今帶領團隊與部落合作,以族人傳統工作模式「換工」建立友善自然與野生動物共好的飼養環境。   牡丹鄉公所於2019年4月向國發會提報地方創生計畫,隔年與屏東科技大學合作規畫山林畜牧養雞,以中興紅羽1982土雞為主要飼養品種,截至目前為止,部落內已飼養超過1萬5600隻雞,若1隻雞對外售價為700元,則創造近1092萬產值。   過去山林養雞對族人來說多半以自家食用為主,如今成為推動振興山村經濟的重要角色,因部落鄰近野生動物棲息地,食蟹獴、白鼻心、台灣獼猴等數量眾多困擾雞農,因此,不只要考量環境承載量,如何減少雞隻傷亡,提高育成率也是評估整體效益的關鍵。   屏科大森林系教授陳美惠為此深入部落與族人商討,如何消除農業經濟與部落文化保存間的矛盾,過程中發現「換工」為部落長久維持的傳統工作模式,在過去種植水稻、婚喪喜慶時扮演族人間交流管道,也是各部落間交換知識情資、聯絡感情的重要途徑。   為建立友善自然與野生動物共好的飼養環境,屏科大社區林業中心結合教育部USR計畫與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於今天下午1點半與牡丹鄉高士部落合作辦理「牡丹鄉友善圍網換工假期」活動,納入過往部落「換工」的精神,和專業圍網志工與在地農友合作,進行圍網實務操作示範,如圍網環境評估(野生動物習性與路線)、錏管定位、打樁機操作與鐵絲裁剪等,也讓屏科大學生實際參與。   農民林淑貞表示,石虎保育協會的圍網方法與部落很不一樣,作法比較紮實,例如打樁就打了70公分深,但是在部落內的固定樁僅約10公分,很容易搖晃。   屏科大表示,盼以此活動將提升部落產業,同時達到野生動物棲地保存目的,並透過部落「換工」文化強調族人間的情感連結,帶動大學生深入山林服務,具體實踐大學社會責任。【延伸閱讀】- 那瑪夏地區及高雄原鄉永續發展計畫
愛爾蘭羊群管理程式Flockwatch
2023/04/10
2014 年時,愛爾蘭的一個農民合作社共同創立了Herdwatch軟體公司 ,開發的Flockwatch應用程式可以讓牧羊人簡易的管理他們的羊群,減少文書作業並做出更好的決策管理。此應用程式已於2022年在英國和愛爾蘭推出,事實證明它非常受歡迎,目前在愛爾蘭和英國已有18,000 多個農場使用。該公司調查 1,600 多名使用成員,發現此應用程式平均每週為酪農省三個小時的文書工作時間。   來自蘇格蘭的著名牧羊農民- Cammy Wilson 表示Flockwatch 應用程式是個多功能的解決方案。酪農能夠輸入羊群移動情形、了解個別綿羊的參考資料和備註,並記錄所有用藥及產品的詳細信息。   該應用程式現在即將在紐西蘭發行,紐西蘭酪農可以單獨或分組管理他們的羊群,此系統與英國、愛爾蘭一樣,可以記錄仔羊和追踪母羊的狀況、紀錄體重變化並獲得藥品記錄以確保農場安全。甚至還能夠連接讀取器以掃描耳標查看動物的歷史或添加記錄。該系統還允許使用者繪製他們的農場地圖,以保存牧場氮和其他投入物的記錄。同時,用戶還可以利用智慧拍照功能,記錄個別動物的照片或購買收據等資訊。   Flockwatch應用程式中的數據都會保存到雲端以備未來查閱,同時可使多個用戶取得訂閱權限,這樣整個農場團隊就可以看到記錄的數據並相互溝通任務需求,協助農場經營者做出更好、更快速的決策。【延伸閱讀】- 越南蝦農運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優化養殖場域的管理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