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趨勢快訊
近期動物與人類有關禽流感A型H5流感病毒事件分析評估
2025/05/21
全球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持續擴大,尤其在美國乳牛族群中,出現多起跨物種傳播事件,引起國際關注。2025年3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聯合發布風險評估,指出儘管人類感染案例略增,但整體而言,H5N1病毒對全球公共衛生的風險仍屬「低」等級。目前多數人類感染者為與感染乳牛或家禽有接觸的工作人員,臨床症狀普遍輕微,未發現持續性人傳人能力。然而,針對暴露風險較高之職業族群,其感染風險則視地區防疫措施與禽流感流行情況而有所不同,介於「低至中度」之間。 H5N1 病毒及潛在風險   美國境內的病毒監測顯示,H5N1病毒已擴散至15個州,共979個乳牛牧場,且加州為最嚴重疫區。乳牛感染後會出現乳量下降、乳汁異常、發燒、食慾減退與流產等臨床表現。研究顯示市售巴氏滅菌乳為安全飲用品,但病毒於牛隻之間的傳播途徑尚未完全釐清,推測可能透過飼料、設備、動物流動與人員接觸等方式間接傳播。此外,已在野鳥、野生貓科、海洋哺乳動物與家貓中偵測到病毒,並發現部分病毒株帶有與哺乳動物適應性與毒力提升有關的基因變異,顯示病毒具備高度跨物種感染能力。 全球人類 H5N1 感染案例   在人類方面,自2024年底以來,美國通報17例新感染個案,其中部分與感染乳牛、家禽或生乳產品有關。柬埔寨與越南亦出現死亡案例,英國則通報來自禽場的輕症感染者。儘管目前尚未發現人傳人,但病毒於哺乳動物中的變異性與多樣基因型提示其潛在風險不可忽視。FAO與WHO持續呼籲各國採行「同一健康」(One Health)策略,從人類、動物與環境三個面向整合資源與資訊,強化監測與防疫。 面對潛在的疫情威脅,各國應提升動物疫情監控能力,強化農場生物安全措施、定期監測乳牛與高風險動物族群健康情形,並針對職業暴露者提供防護裝備與健康教育。同時,建議提升疫苗儲備與加速對候選疫苗病毒的評估,加強全球資訊分享與跨部門合作,降低病毒進一步傳播與人畜交叉感染的風險。這些行動不僅是防堵禽流感蔓延的關鍵措施,也將是未來應對其他新興人畜共通病毒挑戰的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 跨國研究團隊開發H5N1檢測試劑以應對禽流感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近東與西歐亞地區發出口蹄疫防疫警示
2025/05/19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警告,近東與西歐亞地區面臨口蹄疫(FMD)SAT1血清型病毒的高風險威脅,呼籲各國加強監測與防疫應變措施。此病毒近期在伊拉克的牛與水牛中被檢出,並於巴林的檢疫站再次發現,顯示病毒可能已進入該區域的動物流行圈。由於SAT1血清型病毒過去極少出現在此區,當地動物普遍缺乏免疫力,使得其極易感染。隨著春季遷徙與宗教節慶增加跨境動物流動,疫情擴散風險顯著升高,若不加以遏止,病毒恐在區內落地生根。 SAT1 型口蹄疫再現為區域帶來嚴峻挑戰   近年來,該地區持續受到O型與A型口蹄疫病毒影響,而2022至2023年間亦出現來自東非的SAT2型病毒傳入多國。此次SAT1病毒的爆發則為自1962年後最嚴重的事件之一,當時疫情曾擴及伊朗、土耳其、以色列與黎巴嫩等國。目前在伊拉克與巴林發現的SAT1病毒,基因上與五年前東非病毒高度相似。由於現行疫苗可能未涵蓋該血清型,FAO正加緊分析現有疫苗與SAT1病毒的匹配性。雖然FMD病毒不會感染人類,但對家畜造成的經濟損失卻極其嚴重,涵蓋乳量與體重下降、生殖功能受損、幼畜死亡與役用效率降低等影響。 FAO 籲請各國強化生物安全與監測預警   此外,疫情還會導致高昂的防疫支出及動物貿易限制,進一步威脅糧食安全與農民生計。FAO指出,病毒主要透過動物移動傳播,尤其是宗教節慶前的交易、反芻動物夏季轉牧、活畜市場混群與邊境檢疫執行不力等,均為高風險途徑。為防堵病毒蔓延,FAO建議各國強化農場與供應鏈的生物安全,包括病畜隔離、減少動物混群與運輸、導入檢疫期制度、控制訪客接觸與落實清潔消毒等措施。同時應提高現場疫病通報機制,建置早期預警系統,整合屠宰場、畜死率、基層人員與社群平台等資訊來源。施打疫苗時,則應確保與當地流行株的抗原型相符。 FAO 提供多方支援以應對口蹄疫威脅   FAO透過動物健康部門與各國技術合作網路,提供疫情監測、實驗室技術支援、風險評估與樣本運送協助等服務,並持續更新防疫指南與風險地圖,協助各國提升緊急應對與疫病控制能力。面對此次SAT1型病毒的警訊,及早採取行動是防止疫情擴大的關鍵。 【延伸閱讀】- 開發快速診斷口蹄疫感染之基因檢查法
動物新興人畜共通冠狀病毒 近期情勢更新
2025/05/14
新興人畜共通冠狀病毒(zoonotic coronaviruses)因其跨物種感染的特性,以及引發不可預測疫情的潛力,持續對全球公共衛生構成重大威脅。為掌握疫情現況並提供防疫參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期針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第二型(SARS-CoV-2)與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進行情勢更新。SARS-CoV-2 雖主要透過人與人傳播,但已證實能感染多種動物物種;而 MERS-CoV 為具有大流行潛力的典型人畜共通病毒。截至2025年3月28日,前者已在全球49個國家和地區的64種動物中被檢出,後者則出現在16國的7種動物中。 FAO 領銜的跨機構防疫行動   由於這些病毒不僅對人類構成威脅,亦可能透過野生與家畜物種形成新的傳播途徑,防疫策略因此需涵蓋動物健康與人類健康的整合應對。面對這樣的挑戰,FAO 特別強調「同一健康」(One Health)架構下的跨部門協作,強化監測、風險評估與資訊共享,以提升早期預警能力與防控效率。 在防疫行動方面,FAO 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等機構密切合作,舉辦多場網路研討會,推廣針對駱駝病毒檢測與病毒重組風險的研究與調查結果,並於衣索比亞、肯亞與阿曼等地進行實地研究。此外,亦推出「MERS-Tracker」互動式儀表板,整合全球人畜MERS-CoV調查與病毒監測資料。 國際合作與研究網絡的建立   2024年,FAO也配合駱駝國際年,發表專文以填補對駱駝與MERS-CoV關聯的知識缺口。這些跨國合作與科學行動,為全球對抗新興病毒威脅提供了堅實的資訊與技術支撐。此外,FAO並與各國專業研究機構合作,設立人畜共通冠狀病毒參考中心,分布於義大利、俄羅斯、澳洲、美國、法國、紐西蘭與德國等地。同時,FAO/IAEA 聯合中心也透過其涵蓋69國的獸醫實驗室網路,支援動物SARS-CoV-2診斷與監測工作。這些持續的跨國協作與監測行動,為掌握病毒動態與防範未來疫情奠定重要基礎。 【延伸閱讀】-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健康
日本農研機構利用AI影像辨識感測畜牧排水水質
2025/05/02
為促進畜產業的永續發展,兼顧環境保護,所有畜牧業者都要依循糞尿資源化處理。目前,根據法規規定,畜產業者廢水不可亂排放,必須對畜舍排水進行適當的處理,以達規定水質標準。其中的固液分離措施處理,對於淨化水質成效有很大的影響,是非常廢水處理中重要的過程。   為了充分達到固液體分離效果,過程中,畜牧業者必須每天派人目視確認凝集狀態(凝集度),適當調節添加凝集劑量。由於,目前並沒有測量凝集度的感測器,難以掌握排水濃度變化,導致固液分離過程難以自動化,相當仰賴人工作業,造成人力負擔。為此,日本農研機構利用AI影像辨別技術,研發一套新型的AI凝集感測器,成為全球首創可測定出凝集程度的感測器。藉由自動分離固液體的過程,有助於減少排水處理所需的維護管理人力,同時提高水質淨化效果,降低排水過程所需成本。【延伸閱讀】-點廢成金!畜試所把雞糞變3億產值 尿液「黃金變綠金」
肉雞低蛋白餵飼的最新進展
2025/03/14
雞肉是全球消費最廣泛的肉類之一,家禽養殖業正蓬勃發展,然而飼養肉雞會增加氮排泄和氨排放導致氣候變遷,藉由餵食低蛋白飼料可減緩此問題,但同時對肉雞生長造成負面影響。研究顯示,低蛋白飼料添加胺基酸可確保肉雞生長性能不受影響,然而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   近期,日本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研究人員,著手了解胺基酸添加劑對低蛋白餵飼肉雞影響的潛在機制。研究人員以3種不同飼料餵食肉雞,標準推薦飼料、蛋白質含量降低 15%的低蛋白飼料和添加氨基酸的低蛋白飼料,監測肉雞的採食量及體重增加,直至35天大。與對照組相比,低蛋白處理的肉雞體重、胸部及腿部肌肉量明顯下降,然而添加胺基酸後與對照組並無差異。藉由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檢測RNA在不同肌肉中的表現量,結果顯示,低蛋白飼料使胸大肌LC3B表達量增加、腿部股二頭肌atrogin-1、MuRF-1和MyoD表達增加,這些基因皆與蛋白質降解有關,顯示低蛋白餵飼方式會誘導蛋白質的水解,而添加胺基酸後這些基因表達量與對照組無異,顯示胺基酸添加劑可有效減輕蛋白質水解問題。   研究結果有望應用在低蛋白質飼料開發,促使動物生產成本降低,同時解決家禽業對氣候、環境造成的影響。【延伸閱讀】-當地農作物之副產物轉化為替代水產飼料中的蛋白質
藉由遙測技術及氣象資訊,有助於畜牧業者更有效率的放牧策略
2025/03/05
放牧是粗放畜牧業的常見做法,這是一種利用該地區自然資源餵養動物的生產模式,然而,草的供應受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如缺水迫使畜牧業求助於外部食物來源,導致成本提高。為了支援更高效的畜牧管理,由盧安達西亞農業和漁業研究與培訓研究所(IFAPA)領導的團隊與西班牙科爾多瓦大學(University of Cordoba)合作,藉由氣象數據和遙測技術對牧場生產力及缺水程度進行建模,探討不同時空尺度上兩個變數之間的關係,此研究屬於ScaleAgData專案,由歐盟Horizon Europe計畫資助。   試驗地點在科爾多瓦北部的林牧混合地區進行,該地屬地中海型氣候,是西班牙重要的畜牧區,容易受到乾旱影響,研究團隊收集2001-2018年間歷史氣候資料及遙測數據,分析季節及空間上的變化並建立生物量及蒸發散量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在嚴重乾旱期間,生物量顯著下降,如2004、2011兩個嚴重缺水的年份,草量分別下降42%、67%,空間分析顯示該地東部中心是草量最高產的地區,該地坡度平緩且有適度的樹木覆蓋;季節分析顯示春季提供整年50%草量,然而,當春季遇上缺水時,秋季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可提供30%的年草量。藉由研究團隊建立的模型,根據可利用水分建立牧草量曲線,可協助放牧管理及蓄養牲畜數量決策,目前此工具已由該省最大的畜牧合作社COVAP 推出,協助將資訊傳達給各成員。此外,此方法也可應用在其他地中海氣候及半乾旱地區,促進氣候變遷影響下更有效的水資源利用及永續管理。【延伸閱讀】-開發感測器檢測植物內部的pH值變化,方便農民提早發現植物缺水危機
為牛隻建造具有遮蔽物的生活環境,改善動物福利並提升商業產值
2025/02/25
澳洲梅鐸大學(Murdoch University)近期發表一項研究,藉由建置遮蔭設施不僅可提升牛隻生活品質,更可帶來顯著的生產效益,該研究在西澳商業養殖場中,針對黑安格斯牛在溫帶氣候區的遮蔭飼養效益進行深入探討。 研究團隊在夏季期間,對960頭牛進行為期70天的實驗,將牛分別安置在有遮蔭及無遮蔭的實驗室中進行相互對照並觀察,發現遮蔭對於牛隻飼養帶來顯著的正面影響。根據研究數據顯示,在生產效率方面,有遮蔭組的牛隻平均每日可多增加0.13公斤,此外,有遮蔭組的牛隻與無遮蔭組的相比,具有較安定的行為,推測遮蔭設施幫助牛隻在炎熱天氣下有效調節體溫,改善生理機能與整體健康狀況。   研究人員認為該研究對於牛隻飼養業者相當重要,為畜牧業提供了具體參考指標,說明改善飼養環境不僅符合動物福利,更能由此創造經濟效益,達成動物福利與畜牧業上的雙贏局面。【延伸閱讀】-13家公司的創新技術可用於改善畜牧業生產
揭開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重要新線索,開發創新抗病技術
2025/02/18
非洲豬瘟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受感染的豬幾乎無一倖免,其病毒主要在宿主的巨噬細胞中繁殖,會導致豬發燒和出血性病變,目前全球的養豬業正面臨著此嚴重威脅,但尚未建立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紅河豬(Potamochoerus porcus)是非洲原生物種,具有特殊的抗病能力,雖然同屬豬科動物,但與一般家豬不同,紅河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後不會出現病變或症狀,這種特性讓科學家推測紅河豬的巨噬細胞可能具有可對抗非洲豬瘟病毒的防禦機制。   近期,日本農研機構(NARO)與橫濱市立動物園合作,提供紅河豬血液樣本,成功從未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紅河豬血液中分離出巨噬細胞,並建立一個能長期培養的細胞株- RZJ/IBM,展現出巨噬細胞的典型特徵,包括變形蟲樣的型態,並具有發炎反應和吞噬死菌的功能,基因分析也證實這些細胞確實來自紅河豬。而後比較研究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在家豬來源的IPKM細胞株中能夠有效繁殖,但在紅河豬來源的RZJ/IBM細胞株中,病毒的繁殖效率明顯受到抑制。這項差異為研究人員提供重要線索,有助於解開為何紅河豬感染後不會發病的原因。這項研究除了有助於了解紅河豬的抗病機制外,也提供了研究非洲豬瘟病毒致病機制的新工具,為疫苗開發提供重要參考並可能促進新的防疫技術研發。日本對於非洲豬瘟目前已建立嚴格的防疫體系,防範病毒入侵,這項研究成果將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對全球的養豬業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延伸閱讀】-針對特定非洲豬瘟病毒株研發的口服疫苗可望防治逐漸失控的疫情
建置虛擬圍欄,幫助牧場管理並友善環境
2025/02/10
在畜牧養殖上,傳統圍欄雖然是管理動物的有效方法,但這種明確界線可能對原生草原植被及當地的授粉昆蟲與鳥類造成突兀的改變。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最新研究顯示,使用以GPS為基礎的虛擬圍欄可能是未來更環保的放牧解決方法。這種虛擬圍欄技術與家用寵物電子圍欄不同,它不需要埋設任何實體圍欄,且邊界可透過電腦輕易更改。當牛隻靠近設定的界線時,配戴的項圈會發出聲音警告,若繼續前進,則會收到類似電子圍欄的電流刺激。研究團隊設立了6個1,000平方公尺的研究點,其中三處使用傳統實體圍欄,另外三處使用虛擬圍欄,利用無人機影像調查這些研究點,並建立植被高度模型。研究結果顯示,虛擬圍欄建立了一個從原生草原逐漸過渡到完全放牧區域,為一條超過15公尺的漸進過度帶。且虛擬圍欄區域的植被高度變化比傳統圍欄區域更為多樣,這種過度帶有助於增加昆蟲和鳥類的原生棲息地。    研究人員認為,虛擬圍欄的建置不僅有助於建立更健全的生態系統,還可為牧場主人帶來實際效益,因傳統圍欄的安裝和維護需要大量時間、金錢和人力,一旦設置就難以移動,而虛擬圍欄則可以遠端管理動物,並節省時間及人力。牧場管理人員甚至可以利用虛擬圍欄進行輪牧管理,逐步調整放牧區域,無需實體圍欄或放牧人員。這項研究不僅突顯虛擬圍欄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潛力,也展示了在現代畜牧業的實際應用價值,為未來的永續放牧管理提供了新的因應策略。【延伸閱讀】-虛擬圍欄技術應用於畜牧業
養牛飼料新口味 鳳梨檸檬果皮渣上菜
2025/02/06
響應循環農業,畜試所投入5年研究,將果皮渣摻入飼料,不僅鳳梨皮受到牛隻喜愛,檸檬皮也克服風味問題入飼料,使用的牧場擴展中,未來將挑戰採用水分高的水果製作飼料。農業部畜產試驗所組長林正斌告訴中央社記者,畜試所團隊投入使用農業副產物(農業廢棄物)製作飼料,約有5年時間,其中使用果皮渣部分,目前有鳳梨皮柳丁皮、檸檬皮渣已被牧場添入飼料飼餵使用,比例都不超過30%。   良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良分享,他是自行前往牧場周邊的鮮果加工業者處載運果皮,絞碎成渣,青貯後製作成飼料添加物飼餵,可節省飼料成本近2成,有利於因應國際飼料漲價。林正斌透露,鳳梨皮甜甜的,牛隻原本就喜愛,甚至不用青貯,就願意直接食用;而果皮中最難用於製作飼料的是檸檬,因為又酸又苦澀,人都不愛,動物也一樣,幾乎都不吃、比較麻煩。   陳建良說,牛隻直接食用果皮時,他會控制食用量,因為水分比較高,藉此避免下痢;而他所使用的農業副產物還有柳丁皮、毛豆莢、玉米穗軸等。至於最難處理的檸檬皮,如何讓動物願意食用?林正斌說,先厭氧發酵1個月,苦味、酸澀味就會分解消失,現在嘉義縣養牛牧場業者楊鎵燡已在運用,由檸檬加工業者將果皮渣運到牧場,再製作使用。林正斌說,目前全國檸檬年產量約2萬多公噸,鳳梨約30幾萬到40萬公噸,果皮約占4到5成,鮮果直接銷售部分,果皮無法取得,必須跟進行去皮、榨汁處理的加工業者合作,才有果皮可使用。除了以上兩家牧場已有供應果皮來源,林正斌說,現在新增在台南麻豆找到1家食品加工業者,一年也約可穩定提供1000多公噸檸檬果皮,將提供台南柳營八翁酪農專業區的乳公牛、即將淘汰的母牛食用,目前要盡量將產業鏈串連起來,這樣才能落實循環農業。研發持續進行,林正斌說,正在挑戰採用水分高的蔬果,例如火龍果皮、高麗菜,需添加牧草或是穀物的麩皮,但成本會增加,持續找對策中。【延伸閱讀】-中興大學攜手台灣先進酒精 投入循環農業研究
跨國研究團隊開發H5N1檢測試劑以應對禽流感
2025/01/22
病原性 H5N1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藉由直接接觸或染病禽鳥的糞便傳播,候鳥經長距離移動將病毒傳播給家禽,而家禽間的傳播速度極快,目前已造成全球家禽和野鳥的大規模死亡。近期,海豹、貓、牛甚至人類皆陸續傳出感染H5N1病例,儘管發生機率很低,但由於其高死亡率,未來可能造成嚴重的流行病而引發人們關注。此外,這些個案凸顯病毒快速變異的能力,如何建立有效監測系統及開發因應病毒變異速度的速效檢測方法是全球重要的課題。新加坡診斷開發中心(The Diagnostics Development Hub, DxD Hub)、A*STAR 生物資訊學研究所(A*STAR Bioinformatics Institute, A*STAR BII)及日本國家環境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NIES)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 Steadfast,一種用於檢測高病原性 H5N1 禽流感病毒的試劑組,這一突破強化了全球對禽流感的監測及流行病的防範。   Steadfast不僅能快速檢測高病原性 H5N1 禽流感病毒,還可以區分高病原性和低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株,此外,試劑組可以在短短 3 小時內檢測出3種高病原型病毒株(H5N1、H5N5、H5N6),相較於耗時2 到 3 天的傳統檢測方式,更有助於協助決策者即時且精確的制定防疫措施。 此次合作中,DxD Hub作為試劑主要開發者、A*STAR BII提供病毒序列、結構等資訊,再經NIES驗證,完善了整個試劑組的功能及其臨床與實際的應用性,有助於即時監測與防範禽流感,以保障世界各地的糧食安全、公共衛生和經濟穩定。 【延伸閱讀】-病毒如何從動物傳播至人類?
點廢成金!畜試所把雞糞變3億產值 尿液「黃金變綠金」
2025/01/16
畜牧場被視為鄰避設施常遭遇抗爭,農業部畜產試驗所「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計畫」成果豐碩,將畜牧廢水變為沼液回灌農作物,「黃金變綠金」解決全台7分之1畜牧廢水;生雞糞變成造粒肥料,一年可增加3億產值;而鳳梨、檸檬果皮等農廢開發為替代性飼糧,一年可減少向國外購買乾草芻料2.3億元,提高國產芻料自給率達4%。 畜試所「點廢成金,讓鄰避變共融」專案團隊榮獲為民服務的最高獎章「第7屆政府服務獎」,透過有效處理農業廢棄物,將畜牧業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如雞、鴨、豬等動物的排泄物轉化為沼渣沼液和飼料,回歸農田作為肥料,形成循環,減少汙染。 「黃金變綠金」項目,畜牧糞尿廢水截至2023年,有3522場通過資源化利用審查,包含2080場沼液施用、215場再利用、1227場植物澆灌,全部核准灌量達1145萬公噸,佔全台畜牧廢水的7分之1。將畜牧業廢棄物轉化為沼渣沼液,回歸農田作為肥料,減少汙染並降低成本。 「化腐朽為神奇」,改進生雞糞處理模式,快速變成造粒肥料,減少臭味,全台100萬公噸生雞糞,可創造3億元產值;「剩餘變豐腴」,鳳梨、檸檬果皮、香蕉莖等原本要丟棄的農副產物,開發為畜牧替代飼糧混合成飼料,台灣每年需花20億向國外進口乾草,農副芻料可節省外匯支出 2.3 億元,並提升國產芻料自給率4%。 畜試所表示, 該計畫有效解決畜牧業帶來的環境問題,提升產業形象,過去,畜牧場常被視為鄰避設施,但該計畫的優質成果,成功將畜牧業轉變為共融、優質的產業,不再是令人嫌惡的鄰避設施。 飼料作物組長林正斌分享「點廢成金讓鄰避變共融」專案團隊榮獲「第7屆政府服務獎」,從農業部初審評比就以「特優」代表農業部參加國家發展委員會主辦的全國性評比,再從全國100餘組報名,只有28組入圍的激烈競爭中 脫穎而出,成為「社會創新共融組」17個獲獎團隊中的一員,也是全國唯一研究單位及農業部所屬唯一的獲獎單位。 另外北區分所主 凃柏安介紹以「畜牧氣候變遷調適行動」,在300多家參賽單位中脫穎而出,榮獲「2024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級獎」。北區分所研究團隊針對氣候變遷影響,運用天氣預測模型與大數據分析,評估乳牛在未來氣候情境下的泌乳量損失,並結合GIS技術視覺化呈現,全方位提升畜牧調適能力。透過技術移轉與產業輔導,顯著提高畜牧生產效率,降低成本與損失。 畜試所長黃振芳表示,該所在團體及研究人員獲獎總共達12個獎項之多,有2項實驗動物場域通過國際認證續評,技術移轉授權41件,授權金為625萬元。新品種方面,與民間業者攜手參與式育種,通過源興牛及平埔黑豬新品種命名。畜牧青農輔導有3位畜牧農友榮獲十大神農、2位榮獲全國模範農民。2025年將再開創AI(人工智慧)在畜牧業的運用。【延伸閱讀】-畜牧廢棄物變綠金 推進農業循環經濟
教育部助開拓智慧農業 這所學校導入自動化蛋雞養殖
2024/12/05
教育部國教署積極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數位建設-高級中等學校新興科技教育遠距示範服務計畫」,以台東專科學校為例,結合農業和AioT智慧物聯網,運用智慧感測器、環境監控系統、智慧集蛋設備,導入全自動化蛋雞養殖技術。教育部表示,台東專科學校推動全自動化蛋雞養殖技術,可透過數據分析管理雞隻健康、疾病防治與產量優化,可以顯著提升養殖效率及改善飼養環境,為農業科技化提供示範模式。      另外,教育部也指出,國立虎尾農工則運用計畫經費建置智慧溫室與生物環控教室,並融入VR/AR技術及田間機器人進行智慧農業教學,並與斗六高中、嘉義女中及揚子高中合作開發感測技術、AI應用及綠能發電課程,鼓勵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此外,該校透過材料包寄送及線上教學,與金門高中及日本湖北高校進行遠距課程交流,共同推廣智慧農業技術。        教育部說,為促進師生對智慧農業興趣,新興科技推廣中心也舉辦「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新興科技智慧農業創意應用競賽」及「Tech農!全國高中職科技農業提案競賽」,活動分為提案組與實作組,鼓勵學生運用 IoT、大數據、機器人及 AI 等科技,思考解決農業面臨的氣候變遷與人口老化等問題。        教育部表示,希望透過新興科技推廣中心及一系列計畫,鼓勵學生將科技融入生活,尤其在農業領域進行實務應用。智慧農業的學習與實踐,也是推動台灣農業數位轉型的關鍵,將持續協助學校發展新興科技跨領域課程。【延伸閱讀】-【農業 × AI】日本智慧農業應用技術精選範例
利用有效放牧進行有效外來入侵雜草管理,為美西平原提供新的發展方向
2024/12/04
美國農業研究局(USDA-ARS)與內布拉斯加大學(University of Nebraska)近期研究發現,在美國西部平原地區,合理安排穩定的牲畜放牧不僅是一種具經濟效益的一種管理雜草的方法,也有研究指出可不僅只是依據年度時間進行規劃,更可將放牧時間與雜草生長週期同步。        研究團隊在持續四年的觀察期間,在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草原四處進行數據收集。研究發現,春季最佳放牧時間約38天,具體時間會因地點及年份有些變化,而早雀麥(Cheatgrass,Bromus tectorum )是一種原產於歐亞大陸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美國西部目前最具問題的入侵物種之一,它乾燥易燃,時常導致草原上更頻繁且廣泛的野火。而後發現,牛隻對早雀麥的採食行為具有高度可預測性的時機,研究人員以此追蹤、紀錄早雀麥與當地原生植物的生長情形,包含植株高度、開花階段、牧草品質及生物量等數據,即可有效安排放牧時間。且在乾旱時如春季放牧等特定條件下,甚至可能促進牛隻體重增加,而某些特定年份的情況,合理安排放牧優先順序更甚為重要。        這項近期研究為西部平原的牧場主人提供了一個兼具實用性和經濟效益的雜草管理方案,實現了雜草管理與畜牧生產兩方面的雙贏,為解決雜草問題提供一個環保且永續的解決方案,對於推動現代畜牧業的永續發展具有相當重要意義。【延伸閱讀】-使用聚己內酯奈米除草劑進行雜草治理的新進展
牛奶加工商食品之安全決策模型開發
2024/11/02
某些細菌菌株可以承受牛奶巴氏殺菌等熱處理,並有可能誘發食源性疾病。為了減少並預測這種風險的嚴重程度。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對17個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菌株在脫脂牛奶中的生長進行測試,並分析六個相關細菌群的基因型,接著測量了這些菌株在不同溫度下的生長情況,並基於這些數據建立了次生生長模型和暴露評估模型。該模型考慮了高溫短時間巴氏消毒牛奶供應鏈,並模擬了消費者存儲期間的細菌濃度變化。   研究發現在高溫短時間巴氏消毒的牛奶中,某些仙人掌桿菌基因型在特定溫度下能夠生長。模型預測若初始污染為每毫升100個細胞,則到第21天約2.8%的牛奶容器將超過潛在危險的細菌量,到第35天則為4.1%,這些數據顯示了不同基因型對食品安全風險的影響。   此項研究發表在2024年《Dairy Science》期刊,該研究貢獻在於提供新的工具,能夠幫助牛奶加工商作為食品安全決策的參考依據。【延伸閱讀】- 用於檢視牛奶殺菌成果的小型生物感測器
花畜雜交土雞生產管理技術
2024/10/21
農業部畜產試驗所 楊深玄、李雁鈴、林威成、蘇安國、魏良原   在動物來源之食物中,雞肉是最受普遍接受的產品,主要是禽肉產品不受任何文化影響限制。由於國人飲食及烹調習慣與國外有相當差異,對於雞肉口感的嗜好性更明顯與國外不同,為了因應未來國際貿易自由化之強勢競爭,農業部畜產試驗所乃朝著發展本土畜禽產品,目的乃在提供產品明確之巿場區隔,供消費者選擇。   畜產試驗所東區分所花蓮場區為國內重要的雞隻種原保存基地,擁有豐富的畜產資源,如何利用這些遺傳資源,配合區域性及特色化產業需求,以雜交方式生產商業世代,再輔以適當的飼養管理技術讓產業實際運用,為本場區重要的研究方向。   東部地區飼養的商用土雞,大多無固定配種方式,遺傳組成亦甚為混亂,有鑑於此,本場區逐步進行「保種土雞雜交選育利用」,期望育成具耐熱性、生長性狀一致且體型適中土雞品系,以符合業界生產批次管理與統進統出之耐熱商用土雞品系需求。   花畜雜交土雞主要考量體型及產蛋性能,以本場區保存雞種中的畜試土雞高畜12號與9號雜交為選種材料,除進行選留種雞外表特徵,亦篩選雞隻第5號染色體上熱休克蛋白7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HSP70)及性染色體上泌乳素接受體(prolactin receptor, PRLR)基因之純合型之個體,以生產具中體型、多產蛋數、整齊度高及耐熱性之土雞新品系,這品系除維持原生種臺灣土雞特色,單冠、腳脛鉛(黑)色外,其肉質細緻、營養價值豐富,其用途可供生產新鮮雞肉、加工(藥膳、滴雞精)等多用途之生產,這樣的多功能性雞種,更適合於東部地區小規模飼養的生產模式。   選育中之花畜雜交土雞20週齡公雞出售體重平均2.8公斤、母雞平均2.2公斤,公雞平均屠宰率80 % ,母雞平均屠宰率78 %,另外母雞平均初產體重、平均初產日齡、平均初產蛋重分別為2,169公克、139天、30公克。 母雞45週齡平均產蛋數、平均產蛋率、平均蛋重及平均飼料換蛋率分別為113枚、59 % 、40公克及3.8,可提供農民經濟量產「土雞蛋」建立特色品牌。   「花畜雜交土雞生產管理技術」包含生長前、中、後及產蛋期飼料配方、飼養管理及免疫計畫,可提高雞隻全期生長性能及整齊度,產業運用此技術,可批次管理生產優質「肉用土雞」與「土雞蛋」,有利於發展特色化土雞品牌。【延伸閱讀】- 土雞界的「雞腿王」,豐輝下營紅牌土雞省飼料又腿肉飽滿
畜產業的未來!全球首創的自願性信用碳排
2024/10/19
這項計畫建立牛、豬、雞的自願性信用碳排機制。主要以因應畜產業的淨零碳排、ESG、SDGS、動物福利等全球性社會議題,同時向日本國內與世界各地推廣宣揚日本牛、豬、雞的飲食文化為目標。   由JA鹿兒島縣經濟連合會統籌這項計畫,負責示範農場的營運與管理,Linkola株式會社建立方法論與信用系統,AmaterZ株式會社負責動物數據監測的動物碳排評價模式,最後由九州大學提供新方法論與國內外畜產溫室氣體(GHG)之建議。其該縣目前GHG排放量與畜產飼養情況如下圖。 圖.鹿兒島縣的GHG排放量與畜產飼養情況   面對全球關注環境保全的脫碳議題,畜產的自願性信用碳排機制除了有助於減排,同時對家畜的增重與提升飼料要求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值等經濟效益上有一定幫助。未來將藉由這項模式的成功,推廣至日本全國畜產業,並藉此擴展於園藝等其他領域,致力於提升農民所得。【延伸閱讀】- 【減量】減少肉雞與蛋雞排放碳的方法
日本企業推出家畜的遠距診療服務,有望擴展寵物看診
2024/09/17
日本家畜診療目前大多委託農業共濟組合(NOSAI)所屬的獸醫執行。通常診療必須由獸醫直接到現場進行訪視,一旦遇到偏鄉地區或離島,或因診療所合併造成遠距離往返,則加深獸醫作業負荷。根據農林水產省的調查數據顯示,獸醫有三成以上工作時間大多耗費在往返移動,加上獸醫人員短缺,工作負擔日益增加。   對此,日本政府已在2023年4月將遠距診療納入家畜共濟的保險範圍,希望能加速遠距診療的使用率。日本資訊服務公司SB科技(SB Technology)順應這項趨勢,與家畜診療的相關人士交換意見,開發了AnimaLooK遠距診療系統。   這項系統主要提供遠距診療視訊、診療預約、診斷紀錄、錄影和死亡診斷等服務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Line、email等通訊方式,接受預約確認通知,一鍵點擊網址,即可啟動視訊通話進行遠距診療。另外,獸醫可以根據GPS定位圖片協助死亡診斷,進而提升工作效率。診療錄影和處方等診斷紀錄可以上傳雲端,同時也可以透過智慧手機確認相關資料。有關服務內容的設計,SB科技表示:「主要回饋農業從業者給予的回饋意見,希望UI、UX設計能夠直接且簡單操作。」   未來,SB科技將持續開發、優化其他功能,積極推動遠距診療系統導入到NOSAI,以及其他的家畜診療所、醫院、大學。同時,拓展至寵物的遠距診療服務。目標預計導入日本全國從北海道到沖繩共77家NOSAI診療所。【延伸閱讀】- 讓執行動物福利計畫變簡單 圖一 圖二 圖三

網站導覽
活動資訊
訂閱RSS
電子報訂閱